有關中庸的英語四六級翻譯
A. "中庸思想"或"中庸"怎麼翻譯
中庸」的來英文說法"golden mean",雖然自自己一直知道這個說法,但不清楚為什麼這樣翻譯,於是查了查字典,發現"golden mean"還有「黃金分割」(Golden Section)的意思,哈哈,0.618,這下容易理解了。西方人給了一個具體的值,東方人就給了兩個字。所以說,光悟出這個道理還不行,即使你擁有了一把尺、一稈稱,這些依然不夠,具體「拿捏」還靠自行掌控。「拿捏」這種東西,難道大喲。
還可以:中庸=middlebrow
中庸思想=中庸之道=juste-milieu(法)=golden mean(英、美)=via media(拉)
希望能夠幫助你。
B. 中庸博學的翻譯
《博學》原文: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
《博學》翻譯:
我們要廣泛學習,細致入微,仔細思考,分清界限,實事求是。如果你想學習,你永遠不會停止學習,如果你不知道如何理解;如果你不尋求建議,你永遠不會停止直到你徹底理解;
如果你不思考,你不會想到一個永遠不會停止的理由;如果你不區分,你不會區分,你不會知道,你不會停止;如果你不做,你不會做,你不會。不會真正做到完美。
《中庸博學》創作背景:
《中庸》出自《禮記》,原本是《禮記》四十九篇中的第三十一篇。《禮記》原名《小戴禮記》,又名《小戴記》,由漢宣帝時人戴聖根據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一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編而成。
宋代以前,學者皆主張《中庸》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子思所作。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子思作《中庸》。」李翱《李文公集·復性書》:「子思著《中庸》四十七篇,傳於孟軻。」朱熹《中庸章句·序文》:「中庸何為而作也?子思子憂道學之失其傳而作也。」
自宋代開始,有學者主張《中庸》是子思與秦漢之際的儒者雜述而成。歐陽修《問進士策》:「問:禮樂之書散亡,而雜出於諸儒之說,獨《中庸》出於子思。子思,聖人之後也,所傳宜得其真,而其說異乎聖人者,何也?」
葉適《習學記言序目·文鑒三》:「漢人雖稱《中庸》子思所著,今以其書考之,疑不專出於子思也。」清人認為《中庸》非子思所作的也不乏其人,特別是崔述,在其《洙泗考信錄》卷三中提出了三條論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而今人馮友蘭、錢穆、勞思光等亦從文獻、思想等方面論證《中庸》非子思所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庸 (中國古代儒家經典)
C. 「中庸之道」翻譯成英語是什麼啊
golden mean.
n.中庸之道;[美術]黃金分割(=golden section)
詞彙分析:mean,英[miːn],美[miːn]
v.意思是;打算;導致;意回味
adj.低劣的;答刻薄的;卑鄙的;出色的;吝嗇的;平均的;中等的
n.平均值;平均數;中間;中庸
例句:It is an estimate of the mean of the population.
這是對人口平均數的一個估計。
(3)有關中庸的英語四六級翻譯擴展閱讀:
mean近義詞:propose,英[prə'pəʊz],美[prə'poʊz]
v.打算;計劃;向 ... 提議;求婚;提名
名詞:proposer過去式:proposed過去分詞:proposed現在分詞:proposing第三人稱單數:proposes
例句:I propose an early start tomorrow morning.
我打算明天早上早點出發。
D. 有關中庸思想方面的翻譯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中庸 Zhong Yong)is one among many of the Confucian doctrines, which is deeply rooted in traditoinal Chinese culture/which holds a strong posi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 two Chinese characters for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Zhong" and "Yong", literally mean "right in the middle"or "neither right nor left" and "normal"or "average" respectively. To adhere to the Doctrine of Mean is to stick to the middle way when thinking, never go to extremes in behavior or neither stop half way nor go beyond.
This doctine of Mean can appllies to every way in our daily life.
E. 中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英語翻譯
Moderation is a theoretical system of Confucius' though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but also the life and the highest ethical and target.The essence of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is to pursue the highest harmoniou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and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ople and needs in the social practice can be realized.The study aimed at ecation thoughts of Confucius zhongyong people consciously self cultivation,monitoring,self ecation,self-improvement,make oneself ideal personality,achieve,benevolence,sincere,to word,to Germany,holy,and the way of the image,in order to create a "and how things,and what position (" peace","social realm.Although the Confucian doctrine of thoughts about the people there are many misunderstandings,some think it is a balanced eclecticism,Some regard them as a sophisticated communication principle.However dance undeniably moderation thought rich connotation,content,and deep in a certain extent reflects the Chinese philosophy,morality and philosophy,is the study is very important.
F. 《中庸》翻譯
【譯文】
人的自然稟賦叫做「性」,順著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是謹慎的,在沒有人聽見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懼的。越是隱蔽的地
方越是明顯,越是細微的地方越是顯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獨處的時候也是謹慎的。 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現出來以後符合節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則,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萬物便生長繁育了。
仲尼說:「君子中庸,小人違背中庸。君於之所以中庸,是因為君子隨時做到適中,無過無不及;小人之所以違背中庸,是因為小人肆無忌憚,專走極端。」
孔子說:「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經很久了!」
孔子說:「中庸之道不能實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聰明的人自以為是,認識過了頭;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揚的原因,我知道了:賢能的人做得太過分:不賢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們每天都要吃喝,但卻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品嘗滋味。」
孔子:「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歡向人問問題,又善於分析別人淺近話語里的含義。隱藏人家的壞處,宣揚人家的好處。過與不及兩端的意見他都掌握,採納適中的用於老百姓。這就是舜之所以為舜的地方吧!」
孔子說:「人人都說自己聰明,可是被驅趕到羅網陷階中去卻不知躲避。人人都說自己聰明,可是選擇了中庸之道卻連一個月時間也不能堅持。」
孔子說:「顏回就是這樣一個人,他選擇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處,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讓它失去。」
孔子說:「天下國家可以治理,官爵傣祿可以放棄,雪白的刀 刃可以踐踏而過,中庸卻不容易做到。」
子路問什麼是強。孔子說:「南方的強呢?北方的強呢?還是你認為的強呢?用寬容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人家對我蠻橫無禮也不報復,這是南方的強,品德高尚的人具有這種強。用兵器甲盾當枕席,死而後已,這是北方的強,勇武好鬥的人就具有這種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順而不隨波逐流,這才是真強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這才是真強啊!國家政治清平時不改變志向,這才是真強啊!國家政治黑暗時堅持操守,寧死不變,這才是真強啊!」
孔子說:「尋找隱僻的歪歪道理,做些怪誕的事情來欺世盜名,後世也許會有人來記述他,為他立傳,但我是絕不會這樣做的。有些品德不錯的人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廢,不能堅持下去,而我是絕不會停止的。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默默無聞不被人知道也不後悔,這只有聖人才能做得到。」
君子的道廣大而又精微。普通男女雖然愚昧,也可以知道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聖人也有弄不清楚的地方,普通男女雖然不賢明,也可以實行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聖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大地如此之大,但人們仍有不滿足的地方。所以,君子說到「大」,就大得連整個天下都載不下;君子說到「小」,就小得連一點兒也分不開。《詩經》說:「鳶鳥飛向天空,魚兒跳躍深水。」這是說上下分明。君子的道,開始於普通男女,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卻昭著於整個天地。
孔子說:「道並不排斥人。如果有人實行道卻排斥他人,那就不可以實行道了。」
「《詩經》說:『砍削斧柄,砍削斧柄,斧柄的式樣就在眼前。』握著斧柄砍削斧柄,應該說不會有什麼差異,但如果你斜眼一看,還是會發現差異很大。所以,君子總是根據不同人的情況採取不同的辦法治理,只要他能改正錯誤實行道就行。」
「一個人做到忠恕,離道也就差不遠了。什麼叫忠恕呢?自己不願意的事,也不要施加給別人。」
「君子的道有四項,我孔丘連其中的一項也沒有能夠做到:作為一個兒子應該對父親做到的,我沒有能夠做到;作為一個臣民應該對君王做到的,我沒有能夠做到;作為一個弟弟應該對哥哥做到的,我沒有能夠做到;作為一個朋友應該先做到的,我沒有能夠做到。平常的德行努力實踐,平常的言談盡量謹慎。德行的實踐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勉勵自己努力;言談卻不敢放肆而無所顧忌。說話符合自己的行為,行為符合自己說過的話,這樣的君子怎麼會不忠厚誠實呢?…」
君子安於現在所處的地位去做應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
處於富貴的地位,就做富貴人應做的事;處於貧賤的狀況,就做貧賤人應做的事;處於邊遠地區,就做在邊遠地區應做的事;處於患難之中,就做在患難之中應做的事。君子無論處於什麼情況下都是安然自得的。
處於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處於下位,不攀援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別人,這樣就不會有什麼抱怨了。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
所以,君子安居現狀來等待天命,小人卻鋌而走險妄圖獲得非分的東西。孔子說:「君子立身處世就像射箭一樣,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術不行。」
君子實行中庸之道,就像走遠路一樣,必定要從近處開始;就像登高山一樣,必定要從低處起步。《詩經》說:「妻子兒女感情和睦,就像彈琴鼓瑟一樣。兄弟關系融洽,和順又快樂。使你的家庭美滿,使你的妻兒幸福。」孔子贊嘆說:「這樣,父母也就稱心如意了啊!」
可真是大得很啊!看它也看不見,聽它也聽不到,但它卻體現在萬物之中使人無法離開它。天下的人都齋戒凈心,穿著莊重整齊的服裝去祭祀它,無所不在啊!好像就在你的頭上,好像就在你左右。《詩經》說:『神的降臨,不可揣測,怎麼能夠怠慢不敬呢?』從隱微到顯著,真實的東西就是這樣不可掩蓋!」
孔子說:「舜該是個最孝順的人了吧?德行方面是聖人,地位上是尊貴的天子,財富擁有整個天下,宗廟里祭祀他,子子孫孫都保持他的功業。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得到他應得的地位,必定得到他應得的財富,必定得到他應得的名聲,必定得到他應得的長壽。所以,上天生養萬物,必定根據它們的資質而厚待它們。能成材的得到培育,不能成材的就遭到淘汰。《詩經》說:『高尚優雅的君子,有光明美好的德行,讓人民安居樂業,享受上天賜予的福祿。上天保佑他,任用他,給他以重大的使命。』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會承受天命。」
魯哀公詢問政事。孔子說:「周文王、周武王的政事都記載在典籍上。他們在世,這些政事就實施;他們去世,這些政事也就廢弛了。治理人的途徑是勤於政事;治理地的途徑是多種樹木。說起來,政事就像蘆葦一樣,完全取決於用什麼人。要得到適用的人在於修養自己,修養自己在於遵循大道,遵循大道要從仁義做起。仁就是愛人,親愛親族是最大的仁。義就是事事做得適宜,尊重賢人是最大的義。至於說親愛親族要分親疏,尊重賢人要有等級,這都是禮的要求。所以,君子不能不修養自己。要修養自己,不能不侍奉親族;要侍奉親族,不能不了解他人;要了解他人,不能不知道天理。」
天下人共有的倫常關系有五項,用來處理這五項倫常關系的德行有三種。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之間的交往,這五項是天下人共有的倫常關系;智、仁、勇,這三種是用來處理這五項倫常關系的德行。至於這三種德行的實施,道理都是一樣的。比如說,有的人生來就知道它們,有的人通過學習才知道它們,有的人要遇到困難後才知道它們,但只要他們最終都知道了,也就是一樣的了。又比如說,有的人自覺自願地去實行它們,有的人為了某種好處才去實行它們,有的人勉勉強強地去實行,但只要他們最終都實行起來了,也就是一樣的了。孔子說:「喜歡學習就 接近了智,努力實行就接近了仁,知道羞恥就接近了勇。知道這三點,就知道怎樣修養自己,知道怎樣修養自己,就知道怎樣管理他人,知道怎樣管理他人,就知道怎樣治理天下和國家了。」
治理天下和國家有九條原則。那就是:修養自身,尊崇賢人,親愛親族,敬重大臣,體恤群臣,愛民如子,招納工匠,優待遠客,安撫諸侯。修養自身就能確立正道;尊崇賢人就不會思想困惑;親愛親族就不會惹得叔伯兄弟怨恨;敬重大臣就不會遇事無措;體恤群臣,士人們就會竭力報效;愛民如子,老百姓就會忠心耿耿;招納工匠,財物就會充足;優待遠客,四方百姓就會歸順;安撫諸侯,天下的人都會敬畏了。像齋戒那樣凈心虔誠,穿著莊重整齊的服裝,不符合禮儀的事堅決不做,這是為了修養自身;驅除小人,疏遠女色,看輕財物而重視德行,這是為了尊崇賢人;提高親族的地位,給他們以豐厚的俸祿,與他們愛憎相一致,這是為了親愛親族;讓眾多的官員供他們使用,這是為了敬重大臣;真心誠意地任用他們,並給他們以較多的俸祿,這是為了體恤群臣;使用民役不誤農時,少收賦稅,這是為了愛民如子;經常視察考核,按勞付酬,這是為了招納工匠;來時歡迎,去時歡送,嘉獎有才能的人,救濟有困難的人,這是為了優待遠客;延續絕後的家族,復興滅亡的國家,治理禍亂,扶持危難,按時接受朝見,贈送豐厚,納貢菲薄,這是為了安撫諸侯。總而言之,治理天下和國家有九條原則,但實行這些原則的道理都是一樣的。
任何事情,事先有預備就會成功,沒有預備就會失敗。說話先有預備,就不會中斷;做事先有預備,就不會受挫;行為先有預備,就不會後悔;道路預先選定,就不會走投無路。
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平民百姓。得到在上位的人信任有辦法: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有辦法:不孝順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順父母有辦法:自己不真誠就不能孝順父母;使自己真誠有辦法:不明白什麼是善就不能夠使自己真誠。
真誠是上天的原則,追求真誠是做人的原則。天生真誠的人,不用勉強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擁有,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原則,這樣的人是聖人。努力做到真誠,就要選擇美好的目標執著追求:廣泛學習,詳細詢問,周密思考,明確辨別,切實實行。要麼不學,學了沒有學會絕不罷休;要麼不問,問了沒有懂得絕不罷休;要麼不想,想了沒有想通絕不罷休;要麼不分辨,分辨了沒有明確絕不罷休;要麼不實行,實行了沒有成效絕不罷休。別人用一分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別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如果真能夠做到這樣,雖然愚笨也一定可以聰明起來,雖然柔弱也一定可以剛強起來。
由真誠而自然明白道理,這叫做天性;由明白道理後做到真誠,這叫做人為的教育。真誠也就會自然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後 也就會做到真誠。
只有天下極端真誠的人能充分發揮他的本性;能充分發揮他的本性,就能充分發揮眾人的本性;能充分發揮眾人的本性,就能充分發揮萬物的本性;能充分發揮萬物的本性,就可以幫助天地培育生命;能幫助大地培育生命,就可以與天地並列為三了。
比聖人次一等的賢人致力於某一方面,致力於某一方面也能做到真誠。做到了真誠就會表現出來,表現出來就會逐漸顯著,顯著了就會發揚光大,發揚光大就會感動他人,感動他人就會引起轉變,引起轉變就能化育萬物。只有天下最真誠的人能化育萬物。
極端真誠可以預知未來的事。國家將要興旺,必然有吉祥的徵兆;國家將要衰亡,必然有不祥的反常現象。呈現在著草龜甲上,表現在手腳動作上。禍福將要來臨時,是福可以預先知道,是禍也可以預先知道。所以極端真誠就像神靈一樣微妙。
真誠是自我的完善,道是自我的引導。真誠是事物的發端和歸宿,沒有真誠就沒有了事物。因此君子以真誠為貴。不過,真誠並不是自我完善就夠了,而是還要完善事物。自我完善是仁,完善事物是智。仁和智是出於本性的德行,是融合自身與外物的准則,所以任何時候施行都是適宜的。
所以,極端真誠是沒有止息的。沒有止息就會保持長久,保持長久就會顯露出來,顯露出來就會悠遠,悠遠就會廣博深厚,廣博深厚就會高大光明。廣博深厚的作用是承載萬物;高大光明的作用是覆蓋萬物;悠遠長久的作用是生成萬物。廣博深厚可以與地相比,高大光明可以與天相比,悠遠長久則是永無止境。達到 這樣的境界,不顯示也會明顯,不活動也會改變,無所作為也會有所成就。
天地的法則,簡直可以用一個「誠」字來囊括:誠本身專一不二,所以生育萬物多得不可估量。大地的法則,就是廣博、深厚、高大、光明、悠遠、長久。今天我們所說的大,原本不過是由一點一點的光明聚積起來的,可等到它無邊無際時,日月星辰都靠它維系,世界萬物都靠它覆蓋。今天我們所說的地,原本不過是由一撮土一撮上聚積起來的,可等到它廣博深厚時,承載像華山那樣的崇山峻嶺也不覺得重,容納那眾多的江河湖海也不會泄漏,世問萬物都由它承載了。今大我們所說的山,原本不過是由拳頭大的石塊聚積起來的,可等到它高大無比時,草木在上面生長,禽獸在上面居住,寶藏在上面儲藏。今天我們所說的水,原本不過是一勺一勺聚積起來的,可等到它浩瀚無涯時,蛟龍魚鱉等都在裡面生長,珍珠珊瑚等值價的東西都在裡面繁殖。
《詩經》說,「天命多麼深遠啊,永遠無窮無盡!」這大概就是說的天之所以為天的原因吧。「多麼顯赫光明啊,文王的品德純真無二!」這大概就是說的文王之所以被稱為「文」王的原因吧。純真也是沒有止息的。
偉大啊,聖人的道!浩瀚無邊,生養萬物,與天一樣崇高;充足有餘,禮儀三百條,威儀三千條。這些都有侍於聖人來實行。所以說,如果沒有極高的德行,就不能成功極高的道。因此,君子尊崇道德修養而追求知識學問;達到廣博境界而又鑽研精微之處;洞察一切而又奉行中庸之道;溫習已有的知識從而獲得新知識;誠心誠意地崇奉禮節。所以身居高位不驕傲,身居低位不自棄,國家政治清明時,他的言論足以振興國家;國家政治黑暗時,他的沉默足以保全自己。《詩經》說:「既明智又通達事理,可以保全自身。」大概就是說的這個意思吧?
孔子說:「愚昧卻喜歡自以為是,卑賤卻喜歡獨斷專行。生於現在的時代卻一心想回復到古時去。這樣做,災禍一定會降臨到自己的身上。」
不是天子就不要議訂禮儀,不要制訂法度,不要考訂文字規范。現在天下車子的輪距一致,文字的字體統一,倫理道德相同。雖有相應的地位,如果沒有相應的德行,是不敢製作禮樂制度的;雖然有相應的德行,如果沒有相應的地位,也是不敢製作禮樂制度的。
孔子說:「我談論夏朝的禮制,夏的後裔杞國已不足以驗證它;我學習殷朝的禮制,殷的後裔宋國還殘存著它;我學習周朝的禮制,現在還實行著它,所以我遵從周禮。」
治理天下能夠做好議訂禮儀,制訂法度,考訂文字規范這三件重要的事,也就沒有什麼大的過失了吧!在上位的人,雖然行為很好,但如果沒有驗證的活,就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會聽從。在下位的人,雖然行為很好,但由於沒有尊貴的地位,也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會聽從。
所以君子治理天下應該以自身的德行為根本,並從老百姓那裡得到驗證。考查夏、商、周三代先王的做法而沒有背謬,立於天地之間而沒有悖亂,質詢於鬼神而沒有疑問,百世以後侍到聖人出現也沒有什麼不理解的地方。質詢於鬼神而沒有疑問,這是知道天理;百世以後侍到聖人出現也沒有什麼不理解的地方,這是知道人意。所以君於的舉止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先導,行為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法度,語言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准則。在遠處有威望,在近處也不使人厭惡。
《詩經》說,「在那裡沒有人憎惡,在這里沒有人厭煩,日日夜夜操勞啊,為了保持美好的名望。」君於沒有不這樣做而能夠早早在天下獲得名望的。
孔子繼承堯舜,以文王、武王為典範,上遵循天時,下符合地理。就像天地那樣沒有什麼不承載,沒有什麼不覆蓋。又好像四季的交錯運行,日用的交替光明。刀物一起生長而互不妨害,道路同時並行而互不沖突。小的德行如河水一樣長流不息,大的德行使萬物敦厚純朴。這就是天地的偉大之處啊!
弘揚德行的最高境界
《詩經》說:「身穿錦綉衣服,外面罩件套衫。」這是為了避免錦衣花紋大顯露,所以,君子的道深藏不露而日益彰明;個人的道顯露無遺而日益消亡。君子的道,平淡而有意味,簡略而有文采,溫和而有條理,由近知遠,由風知源,由微知顯,這樣,就可以進入道德的境界了。
《詩經》說:「潛藏雖然很深,但也會很明顯的。」所以君子自我反省沒有愧疚,沒有惡念頭存於心志之中。君於的德行之所以高於一般人,大概就是在這些不被人看見的地方吧?
《詩經》說:「看你獨自在室內的時候,是不是能無愧於神明。」所以,君子就是在沒做什麼事的時候也是恭敬的,就是在沒有對人說什麼的時候也是信實的。
《詩經》說:「進奉誠心,感通神靈。肅穆無言,沒有爭執。」所以,君子不用賞賜,老百姓也會互相對勉;不用發怒,老百姓也會很畏懼。
《詩經》說,「弘揚那德行啊,諸侯們都來效法。」所以,君子篤實恭敬就能使天下太平。
《詩經》說:「我懷有光明的品德,不用厲聲厲色。」孔子說:「用厲聲厲色去教育老百姓,是最拙劣的行為。」
《詩經》說:「德行輕如毫毛。」輕如毫毛還是有物可比擬。「上天所承載的,既沒有聲音也沒有氣味。」這才是最高的境界啊!
G. 求大學中庸的翻譯
中庸全文及解釋
【原文】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譯文】
人的自然稟賦叫做「性」,順著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 的原則修養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道」 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是謹慎的,在沒有人聽見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懼的。越是隱藏的地方越是明顯,越是細微的地方越是顯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獨處的時候也是謹慎的。
【原文】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譯文】
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現出來以後符合節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則。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萬物便生長繁育了。
【原文】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反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譯文】
仲尼說:「君子中庸,小人違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為君子隨時做到適中、恰當;小人之所以違背中庸,是因為小人肆無忌憚,無所顧忌。」
孔子說:「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普通人很少有能長久實行它的!」
孔子說:「中庸之道不能實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聰明的人超過了中庸的度,愚蠢的人智力達不到中庸的標准。中庸之道不能弘揚的原因,我知道了:賢能的人做得太過分,不賢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們每天都要吃喝,但卻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品嘗出滋味。」
【原文】
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 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譯文】
孔子說:「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歡向人問問題,又善於分析淺顯話語里的含義。隱藏人家的缺點,宣揚人家的好處。兩個方面的意見他都掌握,採納適中的用於老百姓。這就是舜之所以為舜的地方吧!」
孔子說:「人人都說自己聰明,可是被驅趕到羅網陷阱中去卻不知躲避。人人都說自己聰明,可是選擇了中庸之道卻連一個月時間也不能堅持。」
孔子說:「顏回就是這樣一個人,他選擇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處,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讓它失去。」
【原文】
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子路問強。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 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譯文】
孔子說:「天下國家可以治理,官爵俸祿可以放棄,雪亮的刀刃可以踐踏而過,中庸卻不容易做到。」子路問什麼是強。孔子說: 「你是說南方的『強』?還是北方的『強』?還是你認為的『強』?用寬容溫和的精神去教育人,對蠻橫無禮也不報復,這是南方的 『強』,品德高尚的人具有這種『強』。用兵器甲盾當枕席,死了也不後悔,這是北方的『強』,勇武的人就具有這種『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順而不隨波逐流,這才是真『強』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這才是真強啊! 國家政治清平時不改變志向,這才是真『強』啊!國家政治黑暗時堅持操守,寧死不改,這才是真『強』啊!」
【原文】
子曰:「素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唯聖者能之。」
【譯文】
孔子說:「追求隱僻的道理,做些怪誕的事情,後世也許會有人來記述他,但我是絕不會這樣做的。有些品德不錯的人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廢,不能堅持下去,而我是絕不會停止的。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默默無聞不被人知道也不後悔,這只有聖人才能做得到。」
【原文】
君子之道費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詩》雲:「鳶飛戾天,魚躍於淵。」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譯文】
君子的道廣大而又精微。普通男女雖然愚昧,也可以知道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聖人也有弄不清楚的地方。普通男女雖然不賢明,也可以實行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聖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天地如此之大,但人們仍有不滿足的地方。所以,君子說到「大」處,就能大得連整個天下都放不下;君子說到「小」處,就能小得一點兒也分不開。《詩經》說: 「鳶鳥飛向天空,魚兒跳躍深水。」這是說上面下面都清楚。君子的道,從普通男女開始,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卻與整個天地相通。
【原文】
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爾!」
【譯文】
孔子說:「道並不遠離人。如果有人實行道卻遠離他人,那就不算是道了。
「一個人做到忠恕,離道也就差不遠了。什麼叫忠恕呢?不願意別人施加給自己的事,也不要施加給別人。 「君子的道有四項,我孔丘連其中的一項也沒有能夠做到:作為一個兒子應該對父親做到的,我沒有能夠做到;作為一個臣民應該對君王做到的,我沒有能夠做到;作為一個弟弟應該對哥哥做到的,我沒有能夠做到;作為一個朋友應該先做到的,我沒有能夠做到。平常的德行努力實踐,平常的言談盡量謹慎。德行的實踐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勉勵自己努力;言談卻不敢放肆而無所顧忌。說話符合自己的行為,行為符合自己說過的話,這樣的君子怎麼會不忠厚誠實呢?」
【原文】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
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譯文】
君子安於現在所處的地位去做應做的事, 不生非分之想。
處於富貴的地位,就做富貴人應做的事;處於貧賤的狀況,就做貧賤人應做的事;處於邊遠地區,就做在邊遠地區應做的事;處於患難之中,就做在患難之中應做的事。君子無論處於什麼情況下都是安然自得的。
處於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處於下位,不攀附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別人,這樣就不會有什麼抱怨了。上不抱怨天命,下不抱怨別人。
所以,君子安居現狀來等待天命,小人卻鋌而走險妄圖獲得非分的東西。孔子說:「君子立身處世就像射箭一樣,射不中靶子,應該到自己身上去找原因。」
【原文】
「凡是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
【譯文】
「凡事有準備就能成功,沒有準備就會失敗。講話之前預先想好,講起話來就不會中斷。辦事之前預先想好,做起來就不會遭受挫折。行動之前預先想好,行動起來就不會抱愧。實行道德之前預先想好,實行起來就不會行不通。
「處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上面的支持,就不能治理好民眾。要得到上面的支持有方法:交朋友要講信用,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不會得到上面的信任;要得到朋友的信任也有方法:對父母要孝順,不孝順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順父母也有方法:要使自己誠實。
大學全文及解釋
【原文】
大學之道(1),在明明德(2),在親民(3),在止於至善。 知止(4)而後有定;定而
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
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6); 欲齊其家者,先修
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8);
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 修;身修而後
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為本(11)
。其本亂而未治者 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
(經)
【注釋】
(1)大學之道:大學的宗旨。「大學」一詞在古代有兩種含義:一是「博 學」的意思;
二是相對於小學而言的「大人之學」。古人八歲人小學,學習 「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
」等文化基礎知識和禮節;十五歲人大學,學 習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
的學問。所以,後一種含義 其實也和前一種含義有相通的地方,同樣有「博學」的意思。」道
「的本義是 道路,引申為規律、原則等,在中國古代哲學、政治學里,也指宇宙萬物的 本原、
個體,一定的政治觀或思想體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環境里有不同的 意思。 (2)明明德:前
一個「明」作動詞,有使動的意味,即「使彰明」, 也就是發揚、弘揚的意思。後一個「明」
作形容詞,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 品德。 (3)親民:根據後面的「傳」文,「親」應為「新
」,即革新、棄舊 圖新。親民,也就是新民,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4)知止:知道目標
所在。 (5)得:收獲。 (6)齊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 庭或家族和和美美,
蒸蒸日上,興旺發達。 (7)修其身:修養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獲得知識。 (9
) 格物:認識、研究萬事萬物。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本:根本
。 (12)末:相對於本 而言,指枝末、枝節。 (13)厚者薄:該重視的不重視。薄者厚:不
該重視 的卻加以重視。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沒有這樣的道理(事情、做 法等)。
【譯文】
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 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 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
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 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獲。 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
開始有終結。明白 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
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 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
和家 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 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
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 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
使自己獲得 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 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
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 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 品
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 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
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 若這個根本被擾
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 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
,這也同樣是不可 能的!
這里所展示的,是儒學三綱八目的追求。 所謂三綱,是指明德、新民、止子至善。它既是《大學》的 綱領旨趣,也是儒學「垂世立教」的目標所在。所謂八目,是指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既是 為達到「三綱」而設計的條目工夫,也是儒學為我們所展示的人 生進修階梯。 縱覽四書五經,我們發現,儒家的全部學說實際上都是循著 這三綱八目而展開的。所以,抓住這三綱八目你就等於抓住了 一把打開儒學大門的鑰匙。循著這進修階梯一步一個腳印,你就 會登堂入室,領略懦學經典的奧義。 就這里的階梯本身而言,實際上包括「內修」和「外治」兩 大方面:前面四級「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內修」;後面 三綱「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間的「修身」一 環,則是連結「年修」和「外治」兩方面的樞紐,它與前面的 「內修」項目連在一起,是「獨善其身」;它與後面的「外治」項 目連在一起,是「兼善天下」。兩千多年來,一代又一代中國知識 分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下》),把生 命的歷程鋪設在這一階梯之上。所以,它實質上已不僅僅是一系 列學說怯質的進修步驟,而是具有濃厚實踐色彩的人生追求階梯 了。它鑄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格心理,時至今日,仍 然在我們身上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識明確,不 管你積極還是消極,「格、致、誠、正,修、齊、治、平」的觀念 總是或隱或顯地在影響看你的思想,左右著你的行動,使你最終 發現,自己的人生歷程也不過是在這儒學的進修階梯上或近或遠 地展開。事實上,作為中國知識分子,又有幾人是真正出道入佛 的野鶴閑雲、隱逸高士呢?說到底,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
H. 求《禮記 中庸》的一處翻譯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內知弗措容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白話解:要廣博地學習,詳細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別,切實地力行。不學則已,既然要學,不學到通達曉暢絕不終止;不去求教則已,既然求教,不到徹底明白絕不終止。別人用一分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努 力去做;別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 我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如果真能夠做到這樣,雖然愚笨也一定可以聰明起來,雖然柔弱也一定可以剛強起來。
I. 英語翻譯 對於《大學》、《中庸》、《論語》這樣的英語翻譯,採用哪個版本比較好謝謝
問題補充:我是問哪裡有辜鴻銘翻譯成英文的《論語》、《大學》、《中庸》子:中國古代對於有地位、有學問的像這樣融會新舊、這在南方人是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