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體學在英語聽力教學中的應用
⑴ 英語文體學的學科歷史
在60和70年代,西方科學主要思潮盛行,語言學和結主義蓬勃發展,帶動了文體學的發展。現代文體學的興盛,表現在流派紛呈,如:「形式文體學」、「功能文體學」、「話語文體學」、「社會歷史/文化文體學」、「文學文體學」、「語言學文體學」。這六種流派的區分是建立在兩種不同的標准之上的。「形式文體學」、「功能文體學」、「話語文體學」的區分,依據的是文體學家所採用的語言學模式。文體學是運用現代語言學理論和方法來研究文體的學科,在某種意義上,它與語言學之間的關系是一種極為密切的寄生關系,新的語言學理論的產生和發展往往會催生新的文學體派。「形式文體學」是指採用索緒爾結構主義語言學、布龍菲爾德描寫語言學、喬姆斯基轉換生成語法等形式主義語言學理論來進行分析的文學學派;「功能文體學」指採用系統功能語法進行分析的文體學派;而「話語文體學」是採用話語分析模式以及語用學和語篇語言學來進行分析的文體學派。與此相對應的是,「社會歷史/文化文體學」、「文學文體學」、「語言學文體學」等文體學派的區分主要以研究目的為依據。卡特和辛普森指出,語言學文體學是「通過對文體和語言的研究,來改進分析語言的模式,從而對語言學理論的發展作出貢獻」;文學文體學則「旨在為更好地理解、欣賞和闡釋以作者為中心的文學作品提供根據」;而社會歷史/文化文體學特指以揭示語篇的意識形態、權力關系為目的的文體研究派別(Carter and Simpson, 1989:1-17)。在60和70年代,文學文體學達到鼎盛時期,很多的語言學家和文學批評家轉向文學文體學(參見Chatman,1971)。「 文學文體學」有廣義和狹義兩種。首先,它可泛指以闡釋文學文本的主題意義和美學效果為終極目的的文體學派。不少聲稱進行「文學文體」研究的語言學家將文學文本純粹視為語言學分析的一種材料或者檢驗語言學理論可行性的實驗場所(這在60年代以前十分常見)。他們以發展語言學理論為目的,在研究時將注意力集中於闡述和改進相關語言學模式,僅注重語言學描述本身的精確性和系統性,而不考慮作品的思想內容和美學效果(即時有也只是一筆帶過),這是「語言學文體學」的典型特徵。但其他很多從事文學文體研究的人則是將文體學作為連接語言學和文學批評的橋梁,探討作品如何通過對語言的特定選擇來產生和加強主題語言和藝術效果,這才是嚴格意義上的「文學文體學」。在60年代末以前,無論是「文學文體學」還是「語言學文體學」採用的都是形式語言學理論,故被依據語言學流派來劃分文體學流派的批評家視為「形式文體學」。
文學文體學的興起之日正是新批評的衰落之時。與新批評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文學文體學之所以能在前者衰落之時興盛起來,也許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其一,文學文體學用現代語言學理論武裝了自己。其二,有些文學文體學家採用了比新批評更靈活的立場。他們雖然反對將作品視為社會文獻和歷史文獻,但並不屏棄對作品背景的了解。利奇曾明確提出:「如果要對每一個實例進行透徹的、卓有成效的分析,就必須了解每首詩的背景,包括作者的生平、文化背景、社會背景等等。」(Leech, 1969:vii) 與新批評相比,文學文體學雖然注重文本,但一般不排斥作者,有的還能從讀者的角度考慮問題。此外文學文體學作為對傳統印象直覺式批評的修正和補充,填補了新批評衰落後留下的空間,在語言文學教學中起了較大作用。
文學文體學是連接語言學和文學批評的橋梁,它集中探討作者如何通過對語言的選擇來表達和加強主題意義和美學效果。語言學理論和方法在這一派別看來不過是幫助進行分析的工具。他們不限於採用某種特定的語言學模式,而是根據分析的實際需要,選用一種或數種適用的語言學模式(參見 Leech, 1969, Widdowson, 1975, Turner, 1973; Leech and Short, 1981)由於他們的目的在於幫助進行文學批評而非有助於發展語言學理論,僅關注與主題意義和美學效果密切關系的語言特徵,因此在語言描寫的系統性方面往往較為薄弱,不少語言學家或者語言學家出身的文體學家認為這樣的文體分析不純正,在他們看來,文體學應當幫助發展語言學為目的。不難看出,文學文體學較易為傳統批評家接受。大多數的文學文體學家都將作品闡釋與語言描寫有機地結合起來。他們往往反復閱讀作品,以找出與主題意義和美學效果相關的語言特徵,然後運用適當的語言學工具對有關的語言結構進行分析和描寫,闡明他們的文學意義。在這樣的文體研究中,描寫過程與闡釋過程密不可分;被描寫的是經過閱讀闡釋發現與文學意義相關的語言現象,而語言分析過程又常能加強或修正闡釋結果。
70年代初以來,功能文體學蓬勃發展。「功能文體學」為「系統功能文體學」的簡稱,它特指以韓禮德的系統功能語言學為基礎的文體學派。韓禮德是功能文體學的創始人之一。1969年他在義大利召開的文體學研討會上宣讀了一篇頗具影響的論文「語言功能與文學文體」(韓禮德,1971)。該文提出了「語言的功能理論」是進行文體研究的較好工具。所謂的「語言功能理論」是指「從語言在我們生活中起某種作用,服務於幾種普遍的需要這一角度出發來解釋語言結構和語言現象」。韓禮德區分了語言具有三種「純理功能」或「元功能」:即表達說話者經驗的「概念功能」;表達說話者態度、評價以及交際角色之間的關系等因素的「人際功能」和組織語篇的「語篇功能」。這三種純理功能相互關聯,是構成語義層或者「意義潛勢」的三大部分。韓禮德運用屬於概念功能范疇的及物性系統對威廉戈爾丁的小說《繼承者》的文體進行了詳細分析(詳見申丹,1997;張德祿,1999)。
韓禮德的這篇論文可謂是系統功能文體學的經典之作。它有兩個特點。一是其語言功能理論打破了傳統上文體與內容的界限。任何語言結構都有其特定的語言功能。韓禮德明確指出,「文體存在於任何領域之中」。他所區分的用於表達經驗的概念功能屬於文學文體學不予關注的「內容」這一范疇。將文體研究擴展到這一領域有利於揭示人物生存活動的性質和觀察世界的特定方式。另一特點即其分析的系統性。韓禮德對《繼承者》中及物性過程類型合數量、參加者的類型和數量以及環境成分的類型和數量都進行了具體分析和精確統計,並通過圖表的形式將分析統計結果予以系統的圖示,讓人一目瞭然。這種分析的系統性是以其語言學模式的系統性為基礎的。
在韓禮德之後,有不少功能文體學家採用及物性模式對文體的語義層面進行了系統的分析。至於人際功能方面,功能文體學家一般從分析語氣、情態、人稱、表達態度的形容詞和副詞等入手探討文本中反映出來的信息的發送者和接受者之間的關系(小說作者/敘述者、人物、讀者之間關系),以及他們對於經驗內容的立場態度和價值判斷。值得一提的是,倘若功能文體學研究的是戲劇或者廣播訪談等實際對話中的人際功能,這些研究也很有可能由於其分析對象而被歸入話語文體學的范疇。至於語篇功能、功能文體學家著重探討文本中的主位結構、信息結構、句子之間的銜接與文本的主題意義之間的關系等。
早期的功能文體學家一般聚焦於某一特定的功能范疇;如集中研究作者對技巧型的人稱代詞的選擇,或集中探討作者對屬於語篇功能的主位結構的選擇。但是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功能文體學家注意在幾個層面同時展開分析,注意它們如何相互作用來構成文本文體的總體特徵,以表達和加強主題意義和塑造人物(參見Birch and O』Toole,1988)。
系統功能文體學還要一個顯著特點,即強調語言、語篇和社會語境的關系。系統功能文體學認為語言是社會符號,語篇受制於情景語境。由於系統功能文體學強調情景語境的作用,80年代以來,它在注重社會語境的學術氛圍中得到長足的成長和發展。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功能文體學家將注意力轉向文本語言和權力的關系、意識形態之間的關聯合相互作用,這自然有助於社會歷史文化文體學的發展。不少文體研究從語法模式來說,應劃歸系統功能文體學;但從其研究目的來說,應屬於社會歷史文化文體學。同一,有的文體研究從分析對象來說屬於話語文體學,但採用的分析工具是系統功能語法。也就是說,系統功能語法對文體學的影響已超出系統功能文體學的范疇,成為一種被廣泛應用的文體分析工具。 就文體學的發展歷程來說,80年代以話語文體學的興起為標志。話語文體學指採用話語分析模式以及語用學和話語分析來進行分層的文體派別。它自80年代初以來發展較快。在分析對象上,話語文體學有兩點不同於其他文體學派。一是注重分析會話,注重交際雙方的交際過程。誠然,近年來的話語文體學注意研究文學文本(而不是生活中的實際對話),但即便如此,話語文體學的分析重點仍是戲劇、小說、詩歌中的人物會話、獨白或巴赫金理論意義上的種種對話關系。另一特點是,話語文體學的分析對象為句子以上的單位,如對話的話輪之間的關系和規律,句子之間的銜接,或話語的組成成分之間的語義結構關系等。
話語文體學分析文學會話模式主要來自於以下幾種分析日常會話的模式(參見Toolan,1990:273-274):
1.人類學方法的會話分析。它關注社會結構中會話雙方相互作用,尤為注重發起談話、結束談話、輪流發話、修正、接收、設計、理解顯示等為完成交際任務而產生的言語方式。在《小說文體學》一書中,圖倫運用會話分析的一些 概念對福克納的小說《去吧,摩西》中的人物對話進行了分析。他在分析中還借鑒了其他話語分析模式,尤其是Grice 的會話合作原則為基礎模式。這是不少話語文體學家的共同之處,他們一般根據需要,綜合採用不同的分析模式。
2.以英國伯明翰大學的Sinclair and Coulthard 為代表的伯明翰話語分析法。它借鑒了韓禮德階與范疇的語法等級模式(句子――小句――片語――詞――詞素),建立起具有五個層次的模式(課-課段――會合――話步――行為)。該模式應用於分析老師與學生之間、大夫與病人之間或者律師與證人之間規律性較強的對話。伯明翰大學的伯頓為分析戲劇(以及日常對話),將該模式最高層次的「課」改為「應對」,並作了其他調整。在分析戲劇時,她尤為注重「話步」這一層次,從「開題話步」、「支持性話步」和「挑戰性話步」的對照中,看人物之間的地位和權力關系。
3.戈夫曼提出的「臉面」和布朗與萊文森的「禮貌」概念為基礎的分析模式(Goffman,1981; Brown and Levison, 1987)。這一模式將言語行為與社會學和社會心理學聯系起來,認為人們在對話時,注意採用一些策略來維持自身、他人或受話人的形象。話語文體學家通過揭示在對話中採用的不同禮貌策略,可說明人物之間的復雜關系(Simpson, 1989: 170-183)。
4. 以格賴斯的會話原則為基礎的模式。格賴斯認為人們在會話時一般遵循四項合作原則,即數量原則、質量准則、關聯原則和方式准則。會話雙方運用這些准則來產生或者推導出各種會話含意(Grice, 1975)。這是話語文體學家在分析戲劇、小說中的會話時較為常用的一種模式,他們尤為注重分析人物話語中蘊涵的諸種會話含意。普拉特等人還借鑒這一模式來分析敘述者與受敘者之間的相互作用(Pratt,1977)。
除了借用分析日常會話的模式,在分析小說會話時, 話語文體學家還發展了自己的模式。Fowler採用了巴赫金的對話理論來分析狄更斯小說《艱難時世》的復調性質。Weber也對狄更斯《艱難時世》中的語言風格進行了分析,但他更為注重反映說話者態度和判斷地情態系統的作用,通過分析主要人物的語言情態特徵,揭示人物的不同意識形態和世界觀。不少話語文體學家還注意分析文學篇章的語義結構。
總的來說,與功能文體學家相似,話語文體學家較為注重語言學描寫的精確性和系統性,注意展示或者檢驗所採用的語言學模式的可行性(這個意義上說,可劃歸為「語言學文體學」)。話語文體學也緊跟時代潮流,越來越強調文本與社會、歷史語境的聯系,主張超越對文本美學價值的探討,而將注意力轉到文體特徵與階級、權利、觀念形態的關繫上。這無疑促進了社會歷史/文化文體學的發展。 90年代,功能文體學和話語文體學仍然保持了較為強勁的發展勢頭。持形式主義立場的文學文體學則受到文化批評的強烈沖擊,雖然在語言文學教學中,它仍然起著積極的作用(Thornborrow, 1998)。
就文體學的發展歷程來說,90年代的突出標志是歷史/文化文體學的蓬勃發展。80年代初以來,受重視意識形態和權利關系的法蘭克福學派和馬克思結構主義,尤其是福柯思潮的影響越來越多的文體學家不再把語言看成一種中性的載體,而是視為意識形態的物質載體;不再把文本看成反映意識形態的一面單純的鏡子,而是把語言和文本視為意識形態和社會結構的產物。又反過來作用於意識形態和社會結構。他們認為這是一種辨證的生產關系,語言與社會語境互為制約,互為實現,互為建構,加重了社會上的各種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現象。從這個角度來看,文體學的任務就是揭示和批判語言中蘊涵的意識形態和權力關系。
英國文體學家Burton是社會歷史/文化文體學的開創人之一。她在1982年發表了一篇當時被認為是頗為激進的文章,文中提出西方人生活在一個階級壓迫、種族歧視、性別歧視的社會里。後浪漫主義經典文學中有很大一部分掩蓋矛盾和壓迫,為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服務,而文學批評,尤其是文體學,則通過對這些文體的分析和欣賞成了為統治意識服務的幫凶。伯頓呼籲文體學家審視自己的研究,弄清楚它究竟是為壓迫性質的統治階級意識服務還是對這種統治意識進行挑戰的。她認為文體分析是了解通過語言建構出來的各種「現實」的強有力的方法,是改造社會的工具。她的文體分析顯然不同於傳統的文體分析,因為其重點在於探究文本如何建構它自己的虛構現實。
伯頓的立場作社會/歷史文化文體學中具有相當地代表性。有的學者人為這一學派有兩個分支。一個為福勒為首的批評語言學,另一個為MacCabe 倡導的歷史語文學。批評語言學興起於70年代末英國的東英吉利大學。1979年福勒與他在該大學同事Kress & Hodge 出版了兩本宣言性的著作:《語言與控制》和《語言作為意識形態》。書中首先提出了批評語言學這一名稱並闡明了這一派別的基本立場和方法。批評語言學家認為語言結構與社會結構之間存在密切關聯,他們將語言視為社會語篇。他們注重分析各種文本尤其是新聞媒體的語言結構中蘊涵的階級觀念、權力關系和性別歧視等各種意識形態。這些意識形態使語言表達帶上了各種烙印和偏見。他們採用的分析工具主要採用韓禮德的功能語法。批評語言學作90年代發展迅速,在英國、荷蘭和澳大利亞、德國、西班牙、奧地利等國均有市場。
麥考伯倡導的歷史語文學則影響不大。他們強調語言研究中社會歷史語境的重要性,注重某些關鍵性詞語在歷史發展演變中產生的語義變化,並著眼於單個詞對文本闡釋所起得作用。這種注重單個詞語的歷史語文學與注重分析模式和語言模型的當代文體學有一定的距離,而與英國的新批評的關系較為密切。在分析立場上則主要受到英國的文化研究,以及歐洲大陸的語言文化以及思潮的尤其實福柯的影響。他的研究基地在蘇格蘭的斯特拉思克萊德大學。其影響有限,而且嚴格意義上說,他不屬於文體學。
總的來說,西方文體學走過了一個世紀的發展歷程,期間經歷了不少挑戰,最為著名的有Fish, 1973 Smith 的狂轟濫炸和強烈抨擊。盡管對文體學的挑戰常常有偏誤和過激之處,但能促進文體學家進行反思,認清文體學的局限並力爭有所改進。文學發展勢頭有兩個特點: 一是以社會歷史/文化文體學為代表的緊跟時代潮流的傾向;而是多頭並進。不同的阿文體學家競相發展,不斷有新的文體學派形成。如語用文體學和文學語用學。
西方文體學的大本營是英國的國際詩學與語言學協會,創辦了《語言與文學》雜志。
⑵ 英語修辭與文體學是說什麼的
Today is Saturday. I had a great day today, because I visited to the zoo. In the morning, my grandmother woke me up. After breakfast, my grandparents took me to the zoo. We went there by bus. There were many people in the zoo. We saw many kinds of animals. Some of them are lovely. But some of them are frightened. I am afraid of snakes. I like to go the zoo, because it I can see many animals.
⑶ 對英語文體學的認識 教學工作中產生哪些作用
Below is what came to my mind on the spur of the moment and is NOT AT ALL an answer to your question, but I'm sure it is not gibberish.
I would say your question is highly evocative of what has been going on for so many years in the classrooms in China. I think at least we should observe the basics of the right words at the right moment and of the right style on the right occasion. We would turn ourselves into a laughing stock if we use ink-horn terms or language of formal style on informal and familiar occasions or vice versa. The students, who are going to use English in their study, work and living should and could be alerted to this fact.
Chinese teachers of English, whether they work in universities or middle schools, used to ignore and are still ignoring linguistic register and style, which is massively regretful. I believe they need to develop a strong sense in this regard. They should re-examine their habit of ensuring grammatical correctness on the part of their students without marginal attention to register and style. Their failure to do so largely accounts for the fact that their students oftentimes can come up with beautiful sentences only in terms of grammar. This finds full expression in their practice of having their students rephrase sentences given. A good case in point would be that a teacher asked their students to recast this sentence: What advantages have trees got? The teacher expected their students to rewrite it as: How advantageous are trees? My question is: How often would native speakers say it like that? The point I'm making is that sentence rephrasing as a type of exercise is characteristic of complete and total and utter and unmitigated and arrant and ultimate disregard for register or style. Very often when you listen to Chinese students speaking English, you will find them speaking like a book and consequently sounding quaint and offbeat.
Of course, the problem partly lies with the teachers, especially middle school teachers. For a large part, their level of English is not quite up there for them to know which word is formal and which informal, which way of expressing is more idiomatic and which less. The teachers need to continuously overhaul their English. They may have to do a course in English stylistics, which will certainly make them sit up and take notice regarding the register of words and language in their class instruction of English.
⑷ 蘇州大學英語系的老師
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名單
方紅,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澳大利亞悉尼大學文學碩士,蘇州大學文學博士,英國伯明翰大學訪問學者,蘇州大學澳大利亞研究中心副主任。長期從事外語教學與科研工作,曾在國內各級學術期刊發表論文十多篇,參加過多部教材的編寫。主要研究方向為英語女性文學、澳大利亞文學。
宋艷芳,副教授,2005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獲文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為當代英國文學、20世紀西方文藝批評理論。2006年出版專著《當代英國學院派小說研究》。近年來在《外國文學》、《國外文學》、《當代外國文學》等雜志上發表論文多篇。2007年起主持一項江蘇省教育廳社科研究項目,年底即將完成。2009年獲江蘇省政府留學獎學金,將赴英國訪學半年。
王臘寶,教授, 80年代後期在上海復旦大學外文系攻讀碩士學位,90年代赴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留學,1999年獲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20世紀英語文學、西方文論與比較文學,近年出版《多元時空的回響》(2000)、《最純粹的藝術》(2006)、《天之驕子》(2004)《新批評》(2006)等專著和譯著,先後在《外國文學評論》、《外國文學》、澳大利亞《南風》(Southerly)、《當代外國文學》、《外國文學研究》等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數十篇。現任全國澳大利亞研究會理事、江蘇省比較文學會理事、江蘇省外國文學會副會長。
衛嶺,博士、副教授,1982年畢業於浙江大學。2004年赴英國利茲大學訪學。先後在《文藝爭鳴》、《外語與外語教學》、《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中國高等教育》、《四川外國語學院學報》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已出版專著《奧尼爾的創傷記憶與悲劇創作》。蘇州大學國家精品課程項目主講教師之一;主持江蘇省教育廳社科項目及校級教改項目各一項。
研究方向:英美文學,英語教學法
吳彩亞,副教授,1985年畢業於揚州大學外語系。1988年考入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攻讀英語語言文學,1991年6月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自此留校工作至今。主要擔任英語專業綜合英語等主幹課程的教學。2003年曾被選派去加拿大Carleton University進修學習。研究方向為英國文學,先後發表了十多篇學術論文,參與國家社科項目一項,參編過教材、字典等。2001年6月晉升為副教授,2003年增列為碩士生導師。
張鄂民,教授,1982年畢業於江蘇師范學院外語系英文專業,現為蘇州大學外語學院英文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長期從事本科基礎教育,教學效果突出,深受學生好評。近年來在《當代外國文學》、《暨南大學學報》、《蘇州大學學報》等各類學術雜志上發表文學評論論文多篇;編寫出版了《大學英語聽力(預備級)》、《全新版大學英語聽說教程預備級》、《新聞英語讀寫》、《大學英語寫作》等多套全國優秀教材。《大學英語聽力(預備級)》、《全新版大學英語聽說教程預備級》、《新聞英語讀寫》等教材評為國家級和教育部優秀教材。
朱新福,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美國文學研究會理事,江蘇省外國文學常務理事。研究方向為美國小說、美國詩歌、英美戲劇、生態批評。
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1. 語言與應用語言學方向
董成如,博士、副教授。研究興趣為認知語言學、語篇分析和語用學。近年來,在《現代外語》、《外語學刊》、《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外語與外語教學》等外語類核心刊物發表近十篇有關認知語言學方面的論文,同時將出版專著一部(2009)。曾主持並完成蘇州大學青年教師基金項目和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項目各一項,現正主持一項省教育廳科研項目。
房紅梅, 博士、副教授,2005年獲復旦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專業博士學位.研究方向:功能語言學.已出版專著一部,發表語言學論文數篇.
高明強,博士、副教授,中國功能語言學學會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系統功能語言學、語用學、語篇分析等。出版學術專著一部,參加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一項(第二位),作為主要人員參編「十五」國家規劃教材英語專業《綜合教程》第四冊,發表學術論文十餘篇。
高永晨,教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際。曾赴英國劍橋Anglia大學深造。現為院學術委員會委員, 國家精品課程主講老師。主持並完成了國家級研究項目《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省部級項目《跨文化交際與大學英語教學》、《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研究》、《全球本土化:跨文化交際研究的新視角》和《文化全球化語境下的跨文化交際研究》。參加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漢英修辭語用比較研究》。出版專著兩部,教材多部。在核心期刊和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跨文化交際學研究論文三十餘篇,多篇被《文化研究》、《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和《北京大學學報》全文轉載或摘登主要學術觀點。先後榮獲江蘇省教學成果獎、蘇州市社科優秀成果獎、蘇州大學陸氏優秀教學獎、蘇鑫獎教金、蘇州大學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21世紀·愛立信杯」、「CCTV杯」全國英語演講比賽指導教師等獎項。
顧佩婭,教授、博士生導師。90年代初赴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留學,先後獲得語言文學、教育雙碩士和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應用語言學、教師發展、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1997年至今指導碩士研究生28名。
顧衛星, 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中國英語教育(教學),大學英語教學
學術論文(僅限核心期刊;*號者為第二作者):傳教士關於教會學校英語教學的爭論,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晚清「語法-翻譯」教學法剖析,蘇州大學學報,2002;馬禮遜與中西文化交流,外國文學研究,2002;「別琴英語」剖析,蘇州大學學報,2003;同文館之前的中國學校英語教學研究,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京師同文館英語教學歷史研究,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改革教學模式,提升教學層次,蘇州大學學報,2005;英語綜合應用能與自主性學習能力的培養,外語界,2005;從語言教學求生存到科學教育圖發展,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東吳大學英語教學歷史研究,蘇州大學學報,2006;試論近代國人英語翻譯,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清末三次重要英語留學教育比較研究,蘇州大學學報,2007;許國璋中學英語學習軌跡,外語教學與研究,2007;*京師同文館增設天文算學館,蘇州大學學報,2008;中國職業英語教學的先驅,歷史教學,2008;「中國各體英語」的歷史演變,外語與外語教學,2008;「學術交流」,中國大學教學,2008;*轉型期的大學英語課程設置個案分析,外語研究,2009;*中國英語教學雙重起源研究,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9;傳統與創新,外語與外語教學,2009;學子歌聲中的東吳大學,蘇州大學學報,2009。
著作《晚清英語教學研究》,蘇州大學出版社,2004年;江蘇省高教學會研究成果2等獎
科研獎勵:蘇州大學蘇鑫獎教金(科研獎,2006)。
教學獎勵:蘇州大學蘇鑫獎教金(教學獎,2003);蘇州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第1,2004);江蘇省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第一,2005);蘇州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第四,2007);蘇州大學精品課程(第一主講,2007年);江蘇省精品課程(第一主講,2008);蘇州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第2,2009);江蘇省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排名第四,2009);國家精品課程(第一主講,2009)。
衡仁權,博士、副教授。1996年獲南京大學碩士學位,2006年獲南京大學博士學位。主要從事第二語言習得研究。近年來曾在《外語教學與研究》、《外語界》等權威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參編教材3部。
賈冠傑 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應用語言學、心理語言學、二語習得和外語教學。上世紀先後在紐西蘭和加拿大學習,正式出版專著和教材三十多部,發表論文五十多篇,主持參加科研項目十多項,專業英語精讀課程改革(參加者)獲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獲蘇州大學周氏教育科研獎——教學類優秀獎(一等獎)。
姜瑾,教授、碩士生導師。從事英語教學30年,研究方向為社會語言學,英語教學,目前對生態語言學研究頗感興趣。出版專著一本,主編教材三本,譯作一本,在國內外期刊上發表多篇論文,參編數本詞典和教材,曾主持江蘇省教育廳課題兩項。現主持蘇州市軟科學課題一項,江蘇省研究生精品課程和蘇州大學研究生英語優秀課程各一項。
李明,教授,筆名李明一;從教27年有餘。1995年被評為碩士生導師;1997-2002年任外語學院副院長,分管教學;2001年被聘為教授。在國內外期刊發表論文10餘篇,獨立或與人合作出版專著、譯著、詞典、文集等10餘種。研究方向:雙語詞典學,兼及語料庫語言學。公平正義是我的價值觀,平淡簡約是我的生活方式。
陸明,副教授,1994年赴澳大利亞悉尼大學攻讀語言學碩士,以語言分析和語言教學理論研究作為研究方向,並以如何將語言學理論應用到課堂教學中以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能力為主要興趣。近年來,對右腦學習理論和右腦教學方法深感興趣,並對此作了一些探討和教學嘗試,獲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蘇曉軍,博士、教授,1996年獲南京大學碩士學位,2001年獲復旦大學博士學位。獨著或本人為第一作者的代表性論文有:「認知語言學的社會轉向」(《外國語》2009/5);「國外認知詩學研究概觀」(《外國語文》2009/2);「認知文體學研究:選擇性述評」(《重慶大學學報》2008/1);「《復活節翅膀》的認知符號學分析」(《外語學刊》2007/1);「文學的認知研究史探(《蘇州大學學報》2005/3);「概念整合理論的認知力」(《外國語》2001/3);「高校英語專業學生學習觀念研究」(《外語界》1997/2)等。獨著或本人為第一著作者的主要專著譯著和教材有:《虛擬結構的認知研究》(蘇州大學出版社2004);《致一位「憤青」的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人性的因素》(譯林出版社2001);《表達英語綜合教程》第四冊及教參(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孫倚娜,教授,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大學外語部主任、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982年8月迄今任教於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二語習得、外語教育、英語聽說教學、教材編寫研究等。已主持完成項目:教育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第一批)擴展項目、蘇州市軟科學項目、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科研項目3項。 近年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 「轉型期的大學英語課程設置個案分析」[J].外語研究,2009年第2期、「大型綜合性高校大學英語課程設置和設計與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話語分析、電視談話節目、口語教學」,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3.10 、「認知法在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應用」外語界, 2003.3、「應重視大學英語口語教學」,光明日報(教育周刊)2003 年 3 . 20、" Towards a Higher Degree of Effectiveness in Spoken English Teaching in the EFL Context of China",《英語教學與研究面面觀》,並出版《寫作教程》等多部教材。
王海貞,博士、副教授,1998年獲蘇州大學碩士學位,2007年獲南京大學博士學位;研究興趣包括語言測試、第二語言習得和外語教學;出版合著二部、專著《英語錄音口試評分過程研究》,在國內學術期刊發表論文十餘篇,主持或參與校級及以上科研項目十多項。
王軍,教授、博士生導師,華東師范大學外語系碩士,導師崔樹芝,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系博士,導師許余龍。主要研究方向為理論語言學、對比語言學及認知語言學。研究課題主要涉及回指、復合詞、隱喻及轉喻機制等領域。作為第一責任人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一項,作為第二責任人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一項,主持江蘇省教育廳社科基金項目一項。先後在《語言教學與研究》、《外國語》、《現代外語》、《外語學刊》等國內重要語言類期刊上發表論文30餘篇,出版專著一部。曾獲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山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山東省高校優秀科研成果等各類科研獎勵十餘次。目前擔任中國認知語言學研究會常務理事。
王宇,博士、副教授,英語語言文學方向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和興趣:應用語言學、二語習得。近期在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多篇,主持北外中國英語教育研究中心科研項目一項,出版專著一部。為研究生開設《教育科學研究方法》課程。
嚴世清,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系統功能語言學、語言哲學。近年在《外國語》等核心期刊上發表多篇論文,出版《隱喻論》等數部專著。
張鳳娟,副教授,中國高校功能語法教學研究會會員,專業研究興趣主要涉及認知語言學和功能語言學領域,近幾年在The Linguistics Journal, 中國外語、四川外語學院學報、蘇州大學學報、天津外語學院學報、山東外語教學、北京第二外語學院學報等國內外雜志發表論文30多篇,參編教材2部,參編語法詞典1部,參與省部級項目2項,並主持蘇州大學青年教師研究基金項目(已結題)和省教育廳項目《英語時態系統范疇化的轉喻機制》(在研)。
祝蔚紅,副教授, 1984年畢業於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系,現為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英文系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傳播學和修辭學。主持過省項目《英語公眾演講與傳播學研究》,著有《實用英語演講教程》等書與論文。擔任全國英語演講比賽的專職指導老師。
2. 翻譯方向
杜爭鳴,教授,文學碩士;研究方向:口筆譯理論與實踐,外語教學與翻譯文化。1999至2000年在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攻讀博士期間兼北京新東方首任翻譯課主講教師;翻譯出版各類圖書約40餘種,累計字數逾150萬字。出版個人專著3部,主編翻譯教材一部。在《中國翻譯》、《外語教學》、《外語研究》等專業期刊發表論文近20篇。個人信條:學問求之於己,得失安之於命,遠近隨之於緣,毀譽聽之於人。
方華文,教授,發表的著、譯作品約1000餘萬字,其中包括專著《20世紀中國翻譯史》、《中國美麗的園林》(國家十一五重點圖書)、《中國的各個民族》(國家十一五重點圖書)、《中國文壇的名人》(國家十一五重點圖書)、《中國秀麗的名山名水》(國家十一五重點圖書)、《千姿百態的中國歷史名城》(國家十一五重點圖書)和《大師的小提琴》等,計200餘萬字;譯著《霧都孤兒》、《無名的裘德》、《傲慢與偏見》、《蝴蝶夢》、《魂斷英倫》、《兒子與情人》、《少年維特之煩惱》、《紅字》、《從巔峰到低谷》、《馬丁•伊登》、《套向月亮的繩索》、《聖經故事》、《君主論》、《社會契約論》、《吉卜林故事集》、《心情塗鴉》、《咖啡物語》以及改寫本的《飄》、《湯姆叔叔的小屋》、《查特萊夫人的情人》、《大衛•科波菲爾》、《苔絲》、《高老頭》、《三個火槍手》、《悲慘世界》等;主編的譯作包括《基督山伯爵》、《紅與黑》、《簡•愛》、《湯姆.•索耶歷險記》、《茶花女》、《金銀島》、《魯賓遜漂流記》、《巴黎聖母院》、《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精神分析引論》、《論法的精神》、《國富論》、《世界上最美麗的地方》、《世界上最精彩的電影對白》、《世界上最傳奇的人物》、《世界上最經典的品牌》等;並主編了《讀遍最新英美報刊》、《50+1個最應該問醫生的問題》、《50+1本最應該讀的巨著》、《50+1個最應該游覽的偉大城市》、《50+1位最具影響力的風雲人物》、《50+1個最引人入勝的傳奇故事》、《50+1位最閃耀的體育巨星》等多部英漢對照讀物。另外,還參與編輯了850萬字的《領導全書》(全六卷)。
洪慶福,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商務英語,實用翻譯。
金煥榮,副教授,1982年7月畢業留校任教至今;曾擔任過大外教研室副主任、實用英語系主任、翻譯系主任。研究方向:翻譯(商務英語),主講課程:商務英語翻譯、商務英語閱讀等。先後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蘇州大學財經學院(現為商學院)、英國伯明翰中英格蘭大學(現為英國伯明翰城市大學)商學院進修學習。先後主編和參編了8部書(其中主編3部大學商務英語教材),並且還撰寫了6篇論文(其中3篇是關於商務英語教學與應用的文章)。多年的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積累了相當的知識與經驗。
錢正福,副教授,1984年畢業於蘇州大學,此後一直在高校從事英語教學和科研工作。1997年至2000年在南京大學攻讀英語語言文學(翻譯方向)的研究生課程,並獲得文學碩士學位。2005年上半年在英國伯明翰大學做訪問學者。在翻譯理論、語言學和英語教學方面已發表十餘篇學術論文,並參與編寫了四本大學英語教材。目前除擔任大學英語和其它一些課程的教學任務外,還從事翻譯理論與實踐以及英語教學方面的研究。
王宏,教授,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翻譯研究所所長,翻譯方向學術帶頭人。留學英國伯明翰大學(獲得應用語言學碩士學位)。長期擔任碩士研究生「普通語言學」、「名作翻譯比較與鑒賞」、「西方翻譯理論」、「漢語典籍英譯研究」等碩士學位課程,其中「名作翻譯比較與鑒賞」、「漢語典籍英譯研究」被評為蘇州大學研究生精品課程,「漢語典籍英譯研究」被評為江蘇省優秀研究生課程。已出版發表學術成果55項。其中有《夢溪筆談全譯》(漢譯英)、《墨子全譯》(漢譯英)、《翻譯研究新論》、《中國典籍英譯》、《崑曲精華》(漢譯英)、《金銀島》、《變形記》等23本著譯作;在《中國翻譯》、《上海翻譯》、《外語學刊》、《外語與外語教學》、《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中國外語》、《外語研究》、《外語教學》、《外語與翻譯》、《山東外語教學》等刊物發表論文32篇。學術興趣:英漢互譯;翻譯理論。
汪榕培,教授,1942年6月28日出生於上海,1964年本科畢業於上海外國語學院英語系,1967年研究生畢業於復旦大學外文系。1985年評為英語教授,1985年6月到2001年9月擔任大連外國語學院院長;現任教於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中國典籍英譯、英語詞彙學和英國文學。
日語語言文學
高鵬飛,教授,日語語言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科研方向為日本近代文學、夏目漱石研究。1982年07月黑龍江大學日語系畢業、學士學位,2000年03月 日本靜岡縣立大學大學院研究生畢業、碩士學位。主要發表的論文有:
《試論夏目漱石的文學創作語文明批評》黑龍江大學《外語學刊》
《試析「と」的語法意義及用法》北京對外貿易大學《日語學習與研究》
《有島武郎和他作品中的批判性格》黑龍江大學《外語學刊》
《關於日文寫作中病句的分析與指導》香港21世紀日語教育與研究
《關於日中慣用句的比較研究》日本第32屆日語語源研究會(京都)
《日語病句的糾正及其病源初探》北京對外貿易大學《日語學習與研究》
《夏目漱石研究—青少年時代最初的七言律詩》日本《青塔》季刊第39號
《關於夏目漱石[「七草集」評]漢詩的鑒賞》明星大學研究紀要第40號(年刊)
《關於夏目漱石的絕筆詩》日本《蜻蛉》月刊第181號
《夏目漱石「門」論》日本《日本文藝學》第44號
《夏目漱石「明暗」論》日本《日本文藝研究》第59卷第3-4號
李東軍,副教授,研究方向:日本文學與比較文學(目前在日本做訪問學者)
施暉,博士(日本廣島市立大學語言學)、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日本語言文化、中日語言文化比較研究。先後主持國家社科基金等國家和省市級項目八項,在權威核心刊物《國外社會科學》《日語教學與研究》《國文學考》等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30餘篇。獲2007年度蘇州大學北美校友會傑出成就一等獎。
徐衛,博士、副教授, 1988年解放軍外國語學院日語碩士畢業,2006年獲上海外國語大學博士學位,日語語言文學專業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日語語言學、中日對比語言學。
俄語語言文學
姜艷紅,副教授、碩士生導師。198 7年哈爾濱師范大學畢業後工作於黑龍江省佳木斯大學,2002年調入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2007年獲得蘇州大學(文學院)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是社會語言學、俄語詞彙學、俄語修辭學。編著教材及教學輔導書5部,發表論文30餘篇。
趙愛國,教授、博士生導師,先後畢業於北京大學俄語系(1977)、西安外國語大學研究生部(1990)。現任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副院長兼俄語系主任。兼任中國俄語教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語言符號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俄羅斯東歐中亞學會理事等職。主要學術興趣為理論語言學,包括普通語言學、語言文化學、語言符號學等。出版學術專著3部、主編文集和教材各2部,發表學術論文近60篇。主持完成省部級社科項目2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
周民權,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俄語語用學、語義學、社會性別語言學。任教30多年來先後出版專著4部,教材3部,在《莫斯科大學學報》、《中國俄語教學》、《外語學刊》、《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外語教學》等國內外權威核心及核心期刊發表論文30餘篇,所申報的《俄漢社會性別語言的語用對比研究》獲得2009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立項。
博導簡介
王臘寶,男,1986年畢業於蘇州大學外語系,1991年在上海復旦大學外文系獲英美文學碩士學位,1999年在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獲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包括20世紀英語文學、西方文論與比較文學,近年出版《多元時空的回響》(2000)、《最純粹的藝術》(2006)、《天之驕子》(2004)《新批評》(2006)等多部專著和譯著,先後在《外國文學評論》、《外國文學》、澳大利亞《南風》(Southerly)、《當代外國文學》、《外國文學研究》等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數十篇。現任教育部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分委員會委員、全國外語博士論壇副理事長、全國澳大利亞研究會理事、江蘇省比較文學會理事、江蘇省外國文學會副會長。
朱新福, 男,1963年3月生,江蘇高淳人,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美國文學研究會理事,江蘇省外國文學常務理事。1999年獲「富布萊特基金」(Fulbright)赴美國加州州立大學留學,2001年獲碩士學位,2005年獲蘇州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學位。研究領域包括美國小說、美國詩歌、英美戲劇、生態批評。近年來在《外國文學評論》、《外國文學研究》、《當代外國文學》和《解放軍外語學報》等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十餘篇;出版《美國文學中的生態思想研究》等專著;參加並完成國家和省級社科項目各一項。曾獲第7屆「蘇州大學北美校友會傑出成就獎」 、「江蘇省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等。
趙愛國,俄羅斯語言文學教授。先後畢業於北京大學和西安外國語大學。曾兩次國家公派赴俄羅斯普希金俄語學院擔任訪問學者。主持完成省級科研項目2項,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課題1項。出版學術著作3部、教材3部,在國內外語類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60多篇,科研成果獲多種獎勵。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普通語言學、語言文化學、心理語言學、俄羅斯國情學等。現任蘇州大學「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導師,兼任中國俄語教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語言與符號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俄羅斯東歐中亞學會理事、《中國俄語教學》雜志編委、黑龍江大學《當代中國俄語學術名家文庫》編委、北京大學出版社《21世紀專業俄語教程》編委、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新世紀高等學校俄語專業本科生系列教材》編委等職。
賈冠傑 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先後在紐西蘭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和加拿大University of Calgary訪學和合作研究,研究領域包括應用語言學、心理語言學、第二語言習得和外語教學,出版著作多部,部分專著獲省級優秀成果一、二等獎,部分主編教材被多所高校選為英語專業研究生教材,先後發表論文數十篇,主持和參與科研課題十多項,曾獲蘇州大學周氏教育科研獎——教學類優秀獎(一等獎)。參與的本院「專業英語精讀課程改革」獲江蘇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王軍(1966-),男,山東榮成人。1988年本科畢業於聊城師范學院英語系,1995年獲華東師范大學外語系碩士學位,2004年獲上海外國語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為對比語言學、認知語言學、語用學等。研究課題主要涉及回指(尤其是間接回指)研究、復合名詞研究、隱喻及轉喻機制研究等方面。主持和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兩項,主持江蘇省教育廳社科基金項目一項。先後在《語言教學與研究》、《外國語》、《現代外語》、《外語學刊》等國內重點語言類期刊上發表論文30餘篇。榮獲各類科研及教學獎勵十餘次。目前擔任中國認知語言學研究會常務理事。
顧佩婭 1990年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留學, 1992、1993、2006年先後獲語言文學和教育雙碩士、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教師發展、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近年出版《優秀外語教師成長案例研究》(2009)、《計算機輔助英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06)等專著和編著,參編美國TESOL《教師業務檔案與業績標准》、《英語課程標准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2007)等國際英語教學研究系列,先後在香港《亞洲英語教學》、美國《Essential Teacher》、《外語界》、《外語電化教學》、《外語研究》等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數十篇。現任中國英語教學研究會教師教育與發展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
估計是王軍了,他的資料在上面
⑸ 英語教學畢業論文選題有哪些
學術堂整理了9個英語教學畢業論文題目,並提供了寫作思路的指導:
1、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開放性探究
寫作提示-寫作思路:文章通過與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相結合,來談談中學英語課堂實踐,研究中學英語課堂的開放性活動,為學生構建一個自主、自由、活躍的課堂生活。
2、淺析初中英語教學中學生主動性的培養
寫作提示-寫作思路:通過中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的發揮,可以讓學生在學習的道路上取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如何讓它充分發揮?首先要建立協調、和諧、互補的師生關系,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其次要嘗試探嘗試探究性教學,發展學生主體能力。
3、淺析初中英語學困生的成因及其轉化策略
寫作提示-寫作思路:初中階段是英語學習的重要時期,由於多方面原因,學生中途掉隊的現象十分普遍。本文根據學困生的成因,針對性地提出了心理、學法、習慣等方面有效促進了學困生的轉化。
4、淺談打造初中英語有效課堂教學的策略
寫作提示-寫作思路:有效課堂就是課堂達到教師教得有效,學生學得有效,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靈活運用達到有效,它真正實現了教學效益的最大化。教師教得不再那麼累了,學生學得不再那麼苦了,而學習效率卻真正提高了。實施有效課堂讓筆者更新了教學理念,轉變了教育思想,提高了教學藝術水平。重新審視以前的教學工作,反思過去的教學行為,筆者深切感受到了有效課堂的優質效果。那麼如何打造有效的課堂教學呢?筆者認為應從下面加個方面做起。
5、有聲思維法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優勢及運用
寫作提示-寫作思路:一、前言根據克拉申(1985)所創立的二語習得輸入假說理論可知,語言輸入在二語或外語學習者的語言學習過程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對初中生而言,他們正處於英語學習的初級階段,需要大量的英語語料的輸入。輸入方式有兩種聽力與閱讀。劉潤清(2002)為代表的北派觀點主張中國英語教學應以「聽說為本、讀寫並重」,而南派英語教學的代表董亞芬(2003)則主張「中國英語教學應始終以讀寫為本」。
6、提高我縣初中英語教學質量的建議
寫作提示-寫作思路:黔西縣是畢節試驗區的東大門和貴陽市的後花園,享有「中國杜鵑花都」 的美譽,近年來,在縣委、政府「科教興縣」戰略的引領下,全縣教育事業蒸蒸日上,特別是突破高中教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中職教育方面取得長足的發展。但是,我縣的教育發展中也凸顯了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譬如,鄉鎮學校教師缺編問題嚴重,教育教學質量總體水平不高等。
7、情境教學法在初中英語語法教學中的運用
寫作提示-寫作思路: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英語語法的教學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我們不能過分的強調語法的作用,又絕對不能忽視必要的語法學習。然而,長期以來,在傳統的教學法的影響下,很多老師都是為了語法而教語法,學生往往學了語法而不知道怎麼用。語法教學要改變過去滿堂灌的現象,關鍵在於英語教師應具備語法教學交際化的意識和技巧,使語法在具體的語境中讓學生得以體會,在實戰中演練。
8、淺析農村初中英語課堂中的合作教學
寫作提示-寫作思路: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轉變傳統的「一言堂」的講課方法,並要把主導者的身份轉變成學生學習的引導者,逐漸使學生實現其學習的主體地位。為了適應這一轉變,在農村初中英語課堂中,教師應適時搞好合作教學,使學生實現合作學習,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英語教學效率。
9、初中英語課外作業創新性設計探究
寫作提示-寫作思路:恰當的課後作業可以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鞏固,久而久之,會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強化英語學習觀念。本文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從研究目前初中英語作業布置中存在的問題入手,探討了改進初中英語作業布置的創新性策略。
⑹ 重慶大學外國語學院的專業設置
研究(學習)對象
本專業從聽、說、讀、寫、譯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英語語言訓練,內容涵蓋英語語言、文學、歷史、藝術、宗教、哲學、政治、經濟、外交、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並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畢業時具有從事翻譯、研究、教學、管理工作的業務水平以及優異的語言運用能力和優良的綜合素質。
主要課程
新生研討課、英語聽力、英語主題陳述、英語思辨與寫作、英語散文選讀、英語時文閱讀、英語短篇小說閱讀與評析、西方歷史與社會、西方藝術與審美、西方神話與宗教、西方思想史、英語國家概況、翻譯理論與實踐、中國文化元典導讀、中國文化概論、中西文化比較、跨文化交際、英語學術論文寫作、英語演講與辯論、同聲傳譯、專題口譯、英美文學與電影等。
選修課程
英美文學模塊包括文學概論,英美文學選讀,英美文學史,英美文學與電影,文學批評與實踐,美國族裔文學專題研究,文學中的科學倫理等;翻譯模塊包括翻譯概論,科技翻譯,新聞翻譯,商務翻譯,口譯入門,交替傳譯,文學翻譯等;文化模塊包括文化研究入門,大眾文化與傳媒等;語言學模塊包括英語語言學概論,社會語言學,英語文體學,英語詞彙學,英語教學法等。
專業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戰
本專業對學生高中階段的英語積累和語言素質要求較高,良好的語音語調,足夠的詞彙量,扎實的語法基礎,基本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英語專業學習要求學生有良好的語言駕馭能力和思辨能力,英文資料及文獻閱讀能力,英語語言實踐能力,具有較快的反應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質,較高的文字分析理解能力。由於入學的英語水平差別較大,一開始會有心理落差,但是只要肯認真學習,努力鑽研,差距一定會越來越小。
培養特色
技能訓練與通識教育:本專業語言技能訓練與通識教育並重,實行以內容為依託,聽說結合、讀寫結合的課程體系;課程內容涵蓋文學、歷史、文化、宗教、藝術等領域,注重研討性學習,兼顧中西文化的互通,培養學生思辨能力和一定的學術研究能力。承擔教學的老師各有特色,學科範圍廣泛。
小班教學:本專業的主幹及基礎課程實行小班教學,班級人數20人左右。任課教師能最大限度地了解每一名學生的學習情況,並針對班級的不同特點進行教學方式和內容的調整。考評方式較為靈活,基礎課程以考試為主,輔以課堂表現和平時作業。選修課則大多採用課程論文的方式考察學生的語言功底、邏輯思維和對課程知識的整體了解程度。
優異生培養:新生進校時即通過筆試和面試選拔院級優異生,隨後根據年度學業成績選拔校級和院級優異生,根據優異生的興趣、優勢分配導師,由指導老師根據優異生的專業水平及學習研究傾向為其定製學習任務、定期檢查任務完成情況,為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答疑解惑,並設定優異生的選拔和退出機制,確保優異生的質量。
國際交流:本專業學生還有諸多出國交流學習的機會,可以通過各種聯合培養、交換生項目赴美國、英國、香港、台灣等地的知名大學進行學習,提升自己的學業視野和素養。
就業與深造
在如今信息化和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英語作為世界上最通用的語言之一,就業面寬,主要畢業方向為:國內讀研、出國留學和就業。根據近3年的統計來看,本專業每年有20%—30%的同學選擇繼續在國內高校攻讀碩士研究生學位,如被保送到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南開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等國內著名高校;有10%以上的同學選擇在國外知名高校深造,如美國常春藤名校哥倫比亞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英國愛丁堡大學、曼徹斯特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60%-70%的同學選擇就業或者創業,大部分畢業生從事與英語專業相關的翻譯、外貿、英語教育、外交、海關、旅遊、管理等崗位,部分畢業生從事更加重視綜合素質的公務員、銀行、文秘、文員等崗位。 年份 畢業人數 讀研和出國深造 就業情況 該校讀研 其他高校讀研 出國出境 事 業單 位 三 資企 業 其 他企 業 國 有企 業 公務員 2014 87 15 7 13 6 7 24 3 3 2013 110 18 9 13 3 8 24 13 2 2012 113 12 11 17 1 10 25 10 4 2011 153 15 14 29 5 14 39 20 2 課余安排
英語專業是少數能在課余時間沒有老師指導的情況下進行高效自學的專業,課下必須進行大量英文文獻的閱讀,提高詞彙量和閱讀水平,增加對英美國家文化的了解,鞏固專業知識,接觸原版的書籍、影視作品、新聞、音樂等,發現並培養自己的個人興趣和特長,學習生活兩不誤。本專業對聽力和口語有很高的要求,課下必須安排足夠多的時間練習口語和聽力。
在課余時間也可參加多種豐富多彩的活動,如「外研社」杯全國大學生英語演講比賽、辯論比賽;CCTV希望之星英語風采大賽;重慶市莎士比亞研究會年會舉辦的戲劇演出比賽等專業類學科競賽。同時也可以參加模擬聯合國大會(Model United Nations)外文戲劇社、演講與辯論協會、新聞網、戶外素質拓展協會、外語文化節等素質拓展活動。學生也可根據個人興趣愛好申請加入如「國家級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等各類課外創新實踐項目。 研究(學習)對象
本專業的研究對象是日本語言、文學、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如何運用聽、說、讀、寫等日語技能靈活地進行跨文化交際,如何在日本歷史、地理、政治、社會、文化等方面知識的學習及相關問題的探討中提高思辨能力,如何通過日本文學文化經典文本的學習,掌握閱讀和分析日本文學文化文本的基本方法,如何通過漢語、日語、英語的多語言運用及跨文化體驗拓寬國際化視野等。
主幹課程
基礎日語,綜合日語,日語翻譯口譯系列課程,日語名著導讀,日本文學、文化、社會專題研討系列課程,中日比較系列課程。
專業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戰
日語詞彙量大,語法結構與漢語有較大差異。
難以跳脫母語的影響,講的日語不地道。
缺少實際場景對話練習,不敢開口說日語。
培養特色
階梯式培養模式:基礎階段「學日語」。利用大一大二兩年時間打下扎實的日語基礎,使學生具備聽、說、讀、寫、譯的基本技能,達到國家日語四級水平及國際日語能力測試二級水平;高級階段「用日語學習」,利用大三大四兩年時間,根據學生興趣,學習掌握日本語言學、文學、文化、社會的最新理論與應用,提高思辯能力,拓展跨文化交際能力及國際化視野。
優異生培養:本專業大一期間GPA排名前10%的學生將有機會獲得優異生資格。在培養過程中配備資深導師,量身制定學習計劃並實行一對一指導。合格的優異生,有望優先獲得免試就讀碩士研究生的機會。
復合培養:從二年級開始,實行主輔修制,使許多學生根據自身條件選擇金融、法律、外貿、管理等第二專業的學習,努力把自己培養成既懂日語、又有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增強學生的社會競爭力和發展潛力,拓寬就業渠道。
國際合作培養:每年將在大三學生中擇優選派約5-10名學生,赴日本東北大學、熊本大學等知名國立大學留學一年,其中多人還能獲得較高額度的獎學金。學生可自主申請赴日本早稻田大學,長崎衛斯理公會大學等校留學一年。大二開始每個學期,有機會申請赴台灣知名高校及其他國內知名高校進行交換學習。寒暑假有機會參加與重慶大學有交流協議的日本東北大學等名校舉辦的短期國際交流活動。
就業與深造前景
每年有30%左右的畢業生將繼續在國內外高校攻讀研究生學位,如日本東北大學、早稻田大學等,或者通過考研或者保研的方式選擇在國內繼續攻讀碩士研究生學位,如北京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中國傳媒大學等知名高校。選擇就業的畢業生的大部分會進入與日語專業相關的翻譯、外貿、日語教育、外交、海關、旅遊、管理等崗位,也有部分畢業生進入主要強調綜合能力與素質的公務員、銀行、文秘、文員等崗位,廣汽豐田、強生醫葯等三資企業以及蘇寧、美的等國內大型企業是近年來畢業生爭相簽約的單位。 年份 畢業人數 讀研和出國深造 就業情況 該校讀研 其他高校讀研 出國出境 事 業單 位 三 資企 業 其 他企 業 國 有企 業 公務員 2014 51 3 3 9 1 8 13 4 4 2013 51 5 6 7 0 13 7 4 0 2012 52 5 6 6 0 7 10 3 1 2011 49 3 6 4 1 6 14 2 0 課余安排
課余時間可利用日語動漫,日劇等豐富的影音資源,在愉快的視聽體驗中學習日語。在學有餘力的情況下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與特長從事兼職活動,體驗社會並鍛煉自己的能力。課余時間可參加多種專業興趣活動,如中華全國日語演講大賽,「卡西歐杯」日文辯論大賽、翻譯大賽以及地區性的日語朗誦比賽、配音比賽等專業類學科競賽。每周日語系都會開展「日語角」活動,現場可以與日本外教一對一交流,也可學習體驗日本文化相關的知識。以日語系學生為運營主體的校級學生社團「日語學社」,由日語專業學生承擔組織工作,可自主舉辦豐富的日本文化活動。 研究(學習)對象
本專業的學習對象在一、二年級主要是德語的語言知識和技能;在三、四年級,一方面繼續鞏固並強化德語的語言能力,另一方面通過文學、語言學、國情學、翻譯等學術類或應用類課程構建起必要的專業知識體系,並結合個人興趣和長項確定發展方向,在相關領域或問題上有較深的認識和較強的能力。隨著中國與德語國家(德國、瑞士、奧地利和列支敦斯登)各層面交流合作的不斷加深,既能熟練運用德語,又在特定學術或應用領域有專業知識和技能,並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符合社會對本專業的需求。
主幹課程
一、二年級階段有基礎德語、德語口語實踐、德語綜合練習課、德語語法、德語聽力、德語會話、德語閱讀、德語寫作、德語國家概況等。三、四年級階段有綜合德語、德語視聽說、德語文學史、德語語言學導論、德國歷史、中德跨文化交際、德語學術寫作、日耳曼學專題研究、德語筆譯、德語口譯、經濟德語等。
專業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戰
本專業在低年級階段屬於語言入門和強化階段,課程密集,課內外學習任務多,壓力大,對學生的外語學習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要求較高,具體來說既要有基本的模仿能力,還要有對語言現象進行敏銳觀察和系統總結的能力,以及合理規劃作息時間、自主安排學習過程的能力。高年級階段課程都是圍繞學術問題或應用領域的專業研討型學習,因此需要學生有寬廣的知識面,熟練的口筆頭表達技巧和抽象思辨能力,並具備跨文化理解和交流的動力和潛質。
培養特色
小班教學:本專業秉承小而精的辦學理念,強調師生之間緊密融洽的交流氛圍,所有專業課程都是小班教學。我們的培養體系既重視扎實的語言技能,又強調高水平大學學生應有的綜合能力和思維水準。
自由選擇研究方向:學生在高年級可以根據興趣和長項等有不同的發展方向,例如有志於繼續深造,從事科研或教育的,可以通過修讀相關課程,在教師指導下為成為研究德語語言學、德語文學或德語國家國情文化的學術人才而准備;有志於將來從事中德間文化或商務交流活動的,可以著重加強翻譯等實踐技能的訓練,了解經濟或技術相關背景知識,為畢業後走入職場做准備。
國際化程度高:高年級學生中有一定比例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赴德交流學習一至兩學期。同時,專業教師中外籍教師比例高,相當多的課程是外教直接授課。我們常年有各種國內外專家的講座和授課等活動。
英語為必修語言:在全球化背景下,本專業始終重視學生英語能力的提升,入學後第二學期起英語作為必修貫穿整個本科階段,而全校的二專和輔修制度也為學有餘力的同學提供了廣闊的平台,學習其他領域知識技能,幫助大家成為復合型人才。
就業與深造
本專業每屆畢業生人數較少,絕大多數能根據自身興趣和發展規劃找到合適去處。立志繼續深造的,基本上能申請到德國名牌大學的碩士研究生入學資格(如海德堡大學、拜羅伊特大學),或通過保研考研在國內高校深造(如南京大學、武漢大學)。就業的同學中既有進入中外知名企業(如一汽大眾、長城汽車),從事和德語相關工作的,也有從事其他行業(如中國銀行、強生醫療器械)或自主創業的。 年份 畢業人數 讀研和出國深造 就業情況 該校讀研 其他高校讀研 出國出境 事 業單 位 三 資企業 其 他企 業 國 有企 業 公務員 2015 24 1 2 --- --- --- --- --- --- 2014 30 1 2 1 0 2 7 0 0 2013 31 1 2 5 1 4 7 2 0 2012 31 1 1 3 0 2 8 6 0 課余安排
雖然學生課內外學習任務重,但是學校圖書館藏書豐富,各層次校園活動精彩,我們鼓勵學生們學會自主安排時間,在課外一方面多閱讀,多交流,擴大知識面,鍛煉表達和思辨能力,另一方面積極參加各類活動,例如各種學生社團和學生會組織,各種文化節慶(如迎新晚會、外語文化節),各種實踐訓練項目(如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各種比賽(如運動會、全國德語專業辯論賽)等,這些活動既能讓大學生活更快樂更充實,又能開拓視野,提升綜合能力。
⑺ 從英語文體學課程學到什麼
第一。文體學和語言學語用學都是相互交叉的一門課程,裡面是對各種文字 文體從不同的角度來進行研究。比如語境 語義面子原則禮貌原則。也有暗喻明喻之分。簡而言之 就是用英語版的賞析。
⑻ 大學英語論文 關於詞彙學的 寫什麼好
這方面的文章在VIP英語論文網上很多的哦,起頭我也參考他們的範文,不過時間挺趕的,覺得一時也完成不了,不可能一兩天就解決,後來直接讓VIP英語論文網在線輔導老師幫我解決,非常專業的說,很快就給我了,呵呵。關於論文方面的問題可以去參考下。
參考下這篇文章,或許對你有幫助
英語文體學是研究英語各種文體的學科。人們運用語言彼此進行交流,這種言語交際是在特定的場合下,同特定的對象,為某一特定目的而進行的。恰當的使用語言被認為是交際的關鍵,即要求人們在不同的情況下使用不同的語體。廣義的文體學對語言的各式文體都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因此對於大學英語學習者來說,有必要掌握英語文體學,培養文體意識從而提高英語能力。英語聽力理解在大學英語教學中佔有重要位置,因而備受關注。口語體作為英語文體中的一種,隨著語言中的使用又變化形成了各種文體。對於那些母語是英語的人來說,伴隨著其成長的過程,已能熟練地把握不同語體的使用規則,在不同場合會自覺地使用不同的文體。但中國的英語學習者,特別是大學英語學習者,卻缺乏對口語交流中不同文體形式做出的這種恰當反應,學習文體學知識可能有助於英語學習者克服這一問題。對於那些具有較高英語水平的大學英語學習者來說,針對一段給定的聽力材料,他們不僅能理解材料所傳達的字面意思,分析出一些隱含內容,如果能識別材料的文體並會分析其帶來的影響,將有助於英語聽力的理解。因為,通過文體分析的學習可以訓練學生更充分的理解說話者的意圖,分析其隱含的實質和對聽者產生的效果。而要做到這些,學生不僅要能熟練地使用英語,更要學習文體分析相關的理論知識。眾所周知,大學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在於幫助學生提高英語筆語的熟練使用能力和口語的流暢交流能力。現今,除了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在英語寫作,口語和聽力的教學當中也越來越多的應用到文體學理論和文體分析理論框架。因此本文旨在討論文體分析相關理論與大學英語聽力理解之間的關系,並分析大學英語聽力的文體特點,以期提高學生的英語聽力理解能力。通過學習文體學相關知識,我們可以了解到不同的場合要求人們使用不同的語體,而掌握文體分析理論框架可以幫助我們逐漸形成這種文體意識。雖然大學英語學習者的這種文體意識,不能同母語為英語者經年累月所形成的自覺的文體意識相提並論,但通過大學四年或更長時間的訓練學習卻能加速這一過程。因此在英語聽力理解方面,掌握文體學相關知識和文體分析理論將有助於學生更好的把握聽力材料中流露出的隱含意圖,材料的文體特點和相應產生的效果。全文包括引言和結束語共六部分。第一章即引言提出文體學和文體分析理論在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的實用價值及本文的目的。第二章是文獻綜述,簡述文體學的概念,范圍及近年來關於文體學相關理論的研究進展。並簡要介紹文體分析理論相關信息,由此引出關於文體分析理論在聽力理解中的作用和影響,及在中國的發展情況。第三章介紹本文的理論框架,首先介紹了現代文體學的理論基礎即韓禮德的系統功能語言學,進而引出本文的理論基礎即文體分析理論。在文體學的研究中,韓禮德認為「文體風格既是意識潛勢」。運用韓禮德的系統功能理論可以從新的角度進行文體分析的研究。本章的後半部分著重介紹文體分析的理論框架以期運用此框架分析大學英語聽力材料中可能出現的各種語言風格。第四章則通過口語和筆語的差異比較分析來闡述文體分析理論與聽力理解的關系,探索二語習得中聽力理解的作用,過程及其實質,並在本章結尾部分點明大學英語學習者所面臨的聽力困難。第五章重點討論文體分析理論對提高大學英語學習者的英語聽力的影響並分析大學英語聽力材料中的文體特徵。首先,本章著重從語音,詞彙,語法,句子理解四個方面指出文體分析對於大學英語學習者提高英語聽力的重要性,。此外,本章選取現實生活的對話,英語新聞聽力,演講三種典型語體,以文體分析理論為理論框架,分析並總結他們各自獨特的文體特徵。第六章是本文的結束語,對本文進行總結,提出其局限性並提出對本研究的建議。
如果你還有什麼不懂的,自己咨詢VIP英語論文網也可以,老師的態度很好
⑼ 大學英語專業要學哪些課程不學數學的嗎
我們不但學了高等數學還學了工程數學,讀研還學離散數學,看你的方向是什麼內了,學文學的可能不學,容學語言學的和經貿的數學少不了的。
英語專業各個學校的課程安排不一樣,有基礎課,像綜合英語,口語,聽力等
專業課像 經貿英語,函電,口譯筆譯,語言學等等
⑽ 為什麼英語文體學被認為是語言學的一個分支
簡單地說,因為文體學(Stylistics)是從語言學角度(而不是文學角度)研究文回學作品的學問。它關注的不答是作者的思想、意境、創作背景等文學問題,而是作品中體現的語用規則、言語功能、某些數據統計等語言學問題。當然,文學和語言學的研究范圍有重合部分,如修辭,但總的來說,側重點不同。所以文體學更適合作為語言學的一個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