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英語寫作 » 英語寫作教學中的人文教育

英語寫作教學中的人文教育

發布時間: 2021-02-12 02:17:10

『壹』 如何在英語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的探討

一、問題的提出:

《高中英語新課程標准》指出:以學生的終身發展為本,關注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是英語新課程設計的基本理念之一。「人文素養」主要包括人文精神面貌和人文知識教育的程度,她重視人性的完善,努力提升人的道德精神價值,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科學觀,有正確的社會意識,服務社會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高中英語課程關注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提高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發展與人溝通和合作的能力,增進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增強社會責任感和,全面提高人文素養。當前高中英語新課程改革正在進行得如火如荼,那麼我們英語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應如何順應課改的要求,在教學中著眼學生的人性、人格發展,基本素養的提高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呢?

二、現狀分析:
1.二十一世紀,國際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國際競爭的對象主要是人才,人才競爭就是教育的競爭,當我們看到許多應屆大學畢業生紛紛考「托福」出國讀研時,一部分留學於發達國家的人認為「月亮是外國的圓」,貪圖物質享受,喪失了民族責任感。難道我們不為因為人才外流而導致國家基礎教育的浪費而痛心嗎?那麼,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何在?我們以往的英語教學過於強調發展學生大腦的理性和認知功能,而忽視非理性方面的發展,忽視了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造成學生高智商而低情商,其實學好英語,是為了 「師夷長技以制夷」,報效祖國。
2、現在英語教學還存在為語言而語言,忽視人文素養培養的現象。雖然《高中英語新課標標准》提出的「提供多種選擇,適應個性需求」,高度褒揚了人本主義,也體現出高中英語課程的人文性,但是事實上從檢驗學習的考試形式看來,卻沒有和這種理念接軌。我國當前的高中英語教學人文素養的培養沒有得到切實的重視, 英語課大多是以老師講解詞彙和語法知識為主,其次就是搞聽說讀寫這些語言技能和語言知識,課後就是大量的做題鞏固。
3.短期功利主義思想造成高中英語新課標理念和評價脫離的現狀。對學校而言,因為固有的傳統觀念和評價機制等因素影響,在日常的課堂教學教育中對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步履艱難。
4.新課標的推行,為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提供了依據與空間平台。隨著新課程的實施,我們欣喜地看到高中英語新課標有了人文性的變化,更多的加入了對於學生學習策略、情感態度、文化意識這些人文素養的關注。在課程目標的制定上,把加強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鮮明提出了各課程目標是培養身心健康發展的人,即要求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與他人共同生活,學會生存。
基於上述現狀,因此在英語教學過程中 ,我們始終都要進行德育滲透,大力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把教學的科學性和思想性統一起來,就能在傳授和學習文化科學知識的同時,使學生受到科學精神,社會人文精神的熏陶,樹立正確長遠的價值取向,樹立高尚「人文素養」的理念,形成良好品德。也就是說英語教學必須始終貫徹培養學生人文素養這一精神。

三、英語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教學原則
英語新課程目標和學科內容注意到與德育的整合,強調學生個性的和諧發展,重視學生「習」得,個人體驗和個體覺悟,通過課程學習,引發學生思想內部的矛盾運動和道德情感活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英語教學進行德育滲透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應遵循以下的教學原則。
1.主體參與原則
學生是具有多方面發展需要和發展可能的人,具有主觀能動性,是教學過程中不可替代的主體,在英語教學中改變那種老師講,學生聽或老師問,學生答的方式,要讓更多的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進行語言實踐,要尋求多種方式促進學生和老師,學生與學生間的交流,在實踐中獲取道德體驗,學會與他人合作共同學習。
2.品質培養原則
個性解放,思想自由,是人文思想的內涵之一,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的個體和諧發展的需要道德是實踐的產物,只有讓學生個體全身心參與,因材施教,因人而異,使每個學生生動、活潑地和諧發展。英語教學中教師要結合相關內容,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學習空間和交流機會,讓學生能夠從各自的特長和關注的問題出發,主動經歷觀察、操作、討論、質疑、探究的過程,富有個性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培養學生求知務實的態度和勇於創新的精神。
3.自主學習原則
外語學習在很大程度上像我們母語的習得過程一樣是自主活動,有句名言「you hear, you forget; you see, you remember; you do, you - learn(你聽見的,你會忘記;你看見的,你記住了;你做過的,你學會了)」,因此,我們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要滿足學生的學習要求,給他們一定的權利和自由,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教師進行一定的學法指導,向學生提供合適的英語學習策略,讓學生習得自主學習的能力,學會認知和求知。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策略,有助於提高學習效率,促進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
4. 探究性原則
探究性原則。要讓學生充分地自主探究,真正實現自我發現,英語教學中,應運用啟發式原則,創設探究情境,給學生質疑探究的時機,使學生能自己發現規律。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不同學生的能力水平,引導學生進行形式多樣的學習和探究,讓他們在學習中發現問題,獲得經驗,互相學習,增強自信,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要大力倡導有利於掌握科學方法、孕育創新精神的研究性學習方式。
5. 面向全體原則
英語教學必須為全體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共同基礎。學生在英語課程學習中會存在智力、習慣、興趣、性格、態度、語言基礎、能力、學習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在教學過程中英語教師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共同參與。教師要承認和尊重差異,滿足不同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

四、在英語教學中如何做到知識傳授與德育滲透的有機結合從而達到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目的呢?
乍看起來,英語是一門外國語,與德育教育風馬牛不相及。其實,只要多動腦筋,運用得當,在英語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同樣大有用武之地。
1、深入鑽研英語新教材,挖掘隱含的德育因素
英語教師必須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牛津版高中英語教材的題材涵蓋了現實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學校生活、當代社會、自然之謎、環境保護、人際關系、科學研究、世界風俗、時尚潮流、人生規劃、廣告、體育、商業等等,貼近社會現實和學生生活實際,強調學生經驗、學科知識和社會發展三方面內容的整合,具有科學與人文價值。教材內容的編寫、選擇和組合體現了思想性、時代性、真實性、趣味性和多樣性。文化意識強,內涵豐富。介紹外國文化,同時宣傳中國文化,並把所導入的中外文化內容和學生所學的語言內容密切聯系起來。語言材料涉及中外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和價值觀念等。對中外文化的學習和比較,不僅有助於學生學習英語、積累文化知識、培養跨文化意識、形成跨文化交際能力,而且能使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到文化的異同,從而培養建立在對本國文化深刻理解與認識基礎上的愛國主義精神。
例如在〈〈牛津高中英語〉〉模塊一,高一上學期Unit Two 「Growing Pains 」中圍繞 「青少年的生活體驗」這個話題,以青少年成長的主題來拓展的,包括了學校生活、成長的煩惱、衣著外表等,閱讀文章的設置,既有英國學生的校園生活,又有中國學生的校園生活。教師用這樣的教材實施教學,要留心周圍的生活, 走進學生生活,對教材進行二度開發,認真考慮如何挖掘教材人文閃光點,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把語言教學與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有機結合起來,做到「一箭雙雕」。
2、 將思想品德教育滲透到教學的全過程。
英語教師在傳授英語知識、培養英語運用能力的教學活動的同時,要自然地滲透人文性、思想性的教育,從而完成對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大任務。教師必須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找到並確定教材中訓練的內容和思想教育內容的結合點,以防止德育空泛化。例如,在講授牛津版高中英語教材Unit 3 這一單元時,教師可結合我國申奧成功這一振奮人心的消息,讓學生感受到我國政治地位的提升,綜合國力的增強,從而激發學生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愛國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另外,牛津版教材每個單元都設置了Project項目,由閱讀材料和完成項目的四個步驟(調查、走訪、討論和文獻檢索)組成。這顯然屬於探究性學習。教師必須指導學生走出課堂,分工合作,通過上述四個步驟完成一個特定的課題。例如:在第一個模塊第一單元Project項目,要求學生學習了解club 的一些知識並成立自己的
club,因為環境保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加強環境教育是貫徹這一基本國策的基礎工程,是保持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同時,環境教育也是素質教育中的重要方面。,就高中階段而言,學生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知識水平、獨立思維能力和行為能力,在高中階段實施有效的的環境教育,對幫助學生們樹立良好的環境道德觀、培養良好的環境行為,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教師可以藉此Project項目引導學生成立環保club,有機地進行德育滲透。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學生人文素養的目的。這種活動的質量最終取決於其獨立性,創造性和新奇性,從科學意義理解,這種活動應該是一種高度發展的獨立創新活動,因此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時應充分挖掘,啟發和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課堂教學是傳授英語知識、培訓語言運用能力的主要方式,也是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陣地。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學過程能影響學生的心理成長。
3、改灌輸式教學為學生自然習得。
重視隱性教育的重要性。隱性教育:即學生在學習中不僅接受了文化知識,而且獲得了態度、動機、價值和其它心理的成長。教師在潛移默化中既拓寬了學生的文化視野,又增加了學生對外國文化的了解,這樣做有利於發展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在課堂英語教學中,利用課文和課外英語閱讀中的優秀文章,組織學生賞析。把美好的事物、美好的形象,美好的情操和美好的品質傳播給學生,使學生去感受美的同時產生一種積極、愉快的情感體驗,完成從知到信,從信到行的轉化,從而實現全方位德育培養的效果。教師應重視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擴充和滲透, 使語言知識和文化背景知識相結合, 在提高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擴大其知識面, 感受文化熏陶。 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長、知識水平等補充貼近學生生活、具有時代氣息且語言地道、內容豐富、體裁廣泛的英語讀物, 通過一定數量的閱讀,學生不僅可以提高閱讀能力和擴大詞彙量,而且可以了解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文化背景、生活習慣、思維方式等, 形成跨文化意識, 提高人文素養。例如:設計〈〈牛津高中英語〉〉模塊一,高一上學期Unit one, Reading 「School life in the UK 」(Period 1)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大任務—讓學生采訪從英國學習歸國回來的Weihua。學生通過體驗、實踐、討論、合作和探究等方式,了解Weihua在英國的學習生活情況, 從而能更好地完成采訪Weihua的任務。此材料是學生接受英語語言信息的重要環節,學生通過閱讀此篇文章,可以了解英國學校的生活,感受英國文化氣息。同時藉助此材料的學習能讓學生掌握英語閱讀策略,提高英語閱讀能力。學生是高一新生,剛來到一個新的學校, 當然對自己的高中生活充滿嚮往,同時對別國高中學生的學校生活充滿好奇,而這篇由從英國歸來的交換學生所寫,介紹英國高中學校的學習生活的文章正好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滿足他們了解外國文化的需求,從而達到了培養學生世界意識,形成跨文化交際能力,提高學生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
4、豐富課堂教學手段。搭建德育滲透平台
課堂上利用多媒體、影視激情法、錄音機、教唱英文歌曲,開展英語演講,講英語小故事、組織多層面的活動等方式,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產生正確的學習動機,濃厚的學習興趣,良好的學習意願,進而獲得一定學習成就。
例如,牛津英語高一教材第一單元是關於 「high school life in the UK」,教師利用網路資源,運用多媒體向學生直觀地展示了英國學校生活的場景,一下子就激發了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然後根據三個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學生通過積極發言,開啟了思維,學生由老師家長要我學變為自發地積極地我想學,我要學。積極配合教學活動,主動與教師進行教學互動,融洽師生關系,在和諧、愉快的環境中學習,改變以往學習中老師一味傳授,學生被動接受的對立關系,獲得個性的和諧發展。這樣學生的學習潛力得到充分開發。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達到最適宜自己的最高發展程度。另外,多媒體的運用,使課堂氣氛顯得既緊張又活躍,學生眼界的有效開拓,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和動手動腦能力的培養,激發了學生去積極主動學習,從而有利於他們思維的訓練與創新能力的培養。
5、創設民主、寬松、和諧的人文環境氣氛。
英語教師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應努力營造一個平等、信任、理解、尊重、和諧的課堂環境,在新課標下,堅持教師和學生都是主體,稱謂「雙主體」,課堂上教師把自己放到與學生平等的地位,樹立相互尊重的人文情感氛圍,設身處地,以學生的心理去看待學生,關愛學生,鼓勵學生開放思想,敢於質疑;提高學生的邏輯推理、判斷和形象思維、想像的能力;鼓勵學生勇於挑戰創新和自主獲得知識,自我發展的能力和敢於冒尖、發展自我個性。讓學生在課堂上不感到壓抑,而是輕松活潑的,是在和睦、友好的氛圍中進行的,在這種新課程理念的課堂教學模式下,學生的人文素養會得以健康迅猛發展。著名心理學家潘菽認為「人的學習,總是在同他人的交際中發生的」。要創設民主、寬松、和諧的德育氛圍,就要求教師要注重英語教學中的情感態度體驗。即要增強學生學習動機,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信意志、合作精神,培養其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及希望得到贊許和認同的美好願望。教學中我們作為教語言的英語教師要充分發揚民主,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性差異;鼓勵學生辨認自己的價值觀念,揭示並解決自己的價值沖突,將自己的價值觀念與別人交流,並根據自己的價值選擇來行事。教師通過誘導,反對呆板的說教和僵硬的灌輸式教育;用小組道德討論模式,啟發學生在小組討論中積極思考,主動交流或辯論,作出判斷,尋找自己認為是正確的答案。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在討論中考慮他人的觀點和意識,協調與他人的分歧。允許學生犯錯誤,並改正錯誤。面向全體學生,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真正做到互相尊重,互相關心。創造條件,給後進生以更多的成功機會,使他們看到自己的閃光點,不斷增強自信心,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例如:在運用外語相互式積極學習法(interactive learning)和任務型教學(task based learning)的課堂模式組織的閱讀課的教學中,教師給學生一個自主的思維空間和行動空間,為學生學習英語提供了自然的互動環境,形成了有利於培養創新精神和發展創新能力的教學環境,使他們的認知行為得以順利發展。在閱讀課堂上,運用外語相互式積極學習法(interactive learning)活動的結構形式如下:
A: 同座二人之間 — 適應對話、核對答案等活動。
B: 前後四人之間 —適應對話、討論、辯論等活動。
C: 自由組合 — 如學生覺得同座之間的組合不合適時,可下位自由選擇活動對 象。
D: 個人與全班之間 — 適應某些與此形式相適用的活動。如「答記者問」等。
E: 隨意走動 — 適應某些與此形式相適用的活動。如「調查」、「采訪」等。
F: 組與組之間 — 適應某些與此形式相適用的活動。如「辯論」、 「搶答」等。
在這樣的課堂上,在教師精心創設的民主、寬松、和諧的氛圍中,學生在參與教師精心設計的任務型學習活動中,共同努力、相互作用。他們相互依賴,相互幫助和激勵互動。他們有機會相互解釋所學的東西,有機會通過相互幫助,理解和完成學習任務,並通過建立和維護相互信任來有效的溝通,使各成員之間有更多交流和自我調節的機會。在傳統的閱讀課堂教學中,課堂氣氛過於凝重、壓抑,學生完成任務時缺乏安全感,無情感線索,是一種「苦學」;而採用「外語相互式積極學習法(interactive learning)」時, 課堂氣氛輕松、熱烈、無壓抑感,並伴有一條情感線索,是一種「樂學」。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不但能有效地促進學生高效率地掌握英語知識,而且培養了他們的合作精神,團隊精神,這樣德育教育的目的就真正實現了。
6、精心安排課外活動,拓展德育滲透空間
教師利用課堂上臨時生成的問題,讓學生爭論,雙方碰撞,各自找論點、找證據,讓學生在爭論中掌握知識,學會科學的思維能力。更多的學生在綜合實踐課里學會了怎樣成立課題組,怎樣利用網際網路、圖書館檢索資料,怎樣搞社會調查,觀察生活、了解社會的觀念正在學生當中逐步樹立起來。德育滲透不僅表現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體現於不同的課外活動中。課外活動是課堂教育的延伸,也就是45分鍾之外的德育滲透。現在的學生在自主認識過程中,民主意識參與意識、獨立意識逐漸增強的情況下,一些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外活動也是必要的,這樣才能讓學生主體本質得以淋漓盡致地發揮,也增強了學生對德育的親身體驗,使其留下深刻的記憶。所以應充分挖掘課外時間,開展第二課堂,以增加學生知識面,多方面、多層次滲透德育,一般是在單元課文教學的基礎上,通過課外閱讀,欣賞有關錄音、錄像、電視,或者英語角的討論,學習自編自演英文短劇,英語演講比賽等活動,鞏固所學語言知識,讓學生在各種氣氛和多種情景下接受教育與熏陶。因為這樣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可以通過課外活動得到鍛煉和提高。而課外活動的形式多樣化也就決定了它的德育滲透形式多樣化這一特點。並結合學生的思想實際,有機地進行德育滲透。例如在〈〈牛津高中英語〉〉模塊一,高一上學期Unit Two 例如在教授〈〈牛津高中英語〉〉模塊一,高一上學期Unit One的閱讀課,在完成一系列與課文有關的閱讀後教師可設計這樣一個創造性任務:Good news for you! A new student Weihua who studied in UK will come to study in our class , and our school TV station will have an interview with her. Today』s task is to interview Weihua. 這一任務要求學生有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同時還需查尋一定的參考資料,去了解中英兩國的文化,這對於學生探究精神和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有很大的作用。

結束語:
總之,英語教學中,如果我們真正將學生的人文素養的培養與英語教學融合,讓學生享受中英兩種文化的雙重熏陶。既強調語言知識的習得,又注意德育的有機滲透,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就達到了真正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目的,這不就真正實現了新《課程標准》的願望了嗎?

『貳』 如何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滲透人文關懷

問題的提出: 《高中英語新課程標准》指出:以學生的終身發展為本,關注內學生的情感,提高容學生的人文素養是英語新課程設計的基本理念之一。「人文素養」主要包括人文精神面貌和人文知識教育的程度,她重視人性的完善,努力提升人的道德精神價值

『叄』 如何在小學英語中滲透人文價值教育

一、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小學數學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內容並不佔明顯的地位,這就需要教師認真鑽研教材,充分發掘教材中潛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貫穿於對知識的分析中.
1、愛國主義教育。

在教《多位數學加法》時,我用小黑板寫出遼沈、平津、淮海三大戰役中,我人民解放軍殲滅國民黨反動派人數分別為470000人、500000人、540000人,讓學生編出幾種方法計算的幾道應用題。這樣不僅鞏固了所學的知識,提高了學生的解題能力,使學生明白我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取得革命勝利來之不易。再後來又給學生講述了長眠於西山烈士墓的烈士拋頭顱,灑熱血解放江山的故事,使學生了解家鄉解放的歷程與艱辛,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利用典型範例的榜樣效應有的放矢地進行滲透。

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長河中,有著數不盡的英雄人物民族典範,有著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優秀傳統,這些都蘊含著極強的德育因子,是我們進行課堂教學的德育滲透的素材。因而,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實施教學過程中,都應該重視它們的榜樣激勵的正效應作用,有機地把這些素材融入其中、滲透其中。

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這一內容時,我根據教學內容出示了國旗、紅領巾等實物,在講解角的知識時先讓學生說說:五星紅旗是我們的國旗,我們都要愛護它;紅領巾是國旗的一角,是用烈士的鮮血染成的。然後引導學生再次認識:我們能有今天這樣的學習環境,是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所以我們要好好珍惜現在的學習機會,樹立為國家富強、民族興旺的責任感,發奮學習,刻苦鑽研,長大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

2、良好的學習態度教育。

數學教育的目的不僅在於傳授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數學學習和實踐,使學生逐步掌握良好的行為方式(正確的學習目的,濃厚的學習興趣,頑強的學習毅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獨立思考勇於創新的精神等),並把這些良好的行為方式轉化為他們的習慣,終身受用之.所以培養良好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也是數學教學工作的一項基本任務和重要目標。例如在教學時分秒時可以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的教育;在教學多位數的讀法的時候,可以列出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一些數據讓學生進行練習,這樣一方面學生掌握了知識,另一發面也從中體會到我們國家取得的輝煌成就;在教學圓周率時,可以介紹圓周率是我國的一位偉大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祖沖之計算出來的,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的值的計算精確到小數點後6位小數的人.並講述了祖沖之在追求數學道路上的感人故事,這樣既可以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從而轉化為為祖國建設事業而刻苦學習的責任感和自覺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學生培養不畏艱難,艱苦奮斗,刻苦鑽研的獻身精神.可以說是一舉多得.這樣的例子在數學中還很多,只要教師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肆』 小學英語教學中怎樣體現人文素養

人文素養,簡言之就是一個人的學識深淺、能力強弱、精神境界高低的綜合反映。回個人的人文素養質量是答一個人健康發展的結果;全社會不同群體的人文素養決定著社會整體人文素養的質量。人文素養是社會「文明成果」的最重要部分,是衡量「社會文明」的尺度,也是「社會文明」的標志。學生階段正是各方面知識、能力、精神的重要積累和養成階段,是人文素質的重要培養時期。作為教師,在教學中注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人文素養,是素質教育的一項基本任務,也是教師應盡的重要職責。《英語課程標准》指出:「英語課程的學習,既是學生通過英語學習和實踐活動,逐步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提高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過程;又是他們磨礪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視野、豐富生活經歷、開發思維能力、發展個性和提高人文素養的過程。」培養高中生的人文素養,就是通過加強對他們的情感教育和人文素養培養,讓他們不但學會學習,更學會做人,能夠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人格魅力、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情懷、有著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社會責任感的人。目前正在進行的高中英語課程改革要求樹立的一個重要理念是:關注學生情感,提高人文素養。英語相較於其他學科來說,與情感和人文

『伍』 如何在英語教學中構建人文課堂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符合新課程標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尊重學生的尊嚴、價值取向、需要、願望、信念、情感意志等,開發學生的個性、潛能、創造意識等能力,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促進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使他們早日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所以我們在小學英語教學中,不僅要教扎實的英語語言知識,更要重視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
一、構建良好師生關系在寬松的環境中學習英語
教學是一門藝術,也是一個創新的過程,作為英語教師,必須不斷地學習來充實、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人文修養。因此,教師在熟悉、鑽研教材的同時,還應閱讀大量有關英、美人文知識的書籍。而且教師之間要相互交流、相互幫助,甚至可以搞一些有關人文知識的演講等類似活動,以促進教師自身的學習與素質的提高。同時,教師也要進一步學好自身文化,這不僅有利於了解同英、美國家的文化在口頭和書面交際方面所存在的差異,而且有利於指導學生注意與英、美人士交流時所遵循的通常模式的感性知識,所以只有教師自身素質提高了,才能形成好的教法,根據英語學科的不同目標、內容、要求以及學生的知識能力、接受水平、教師本人的教學特點等因素,恰當、靈活、合理地設計教案,使用各種豐富而有效的教學手段,來增加學生的英、美人文知識,培養、發展運用英語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英語素質。
二、創設英語學習氛圍寓教於一言一行
英語教學是一門復雜的藝術,要想高效高質地完成英語教學任務,切實落實素質教育,就要求小學英語教師要善於挖掘教材的人文性,開放課堂,營造寬松、民主的課堂氛圍,把微笑帶進課堂,把抽象的英語語言學習通過豐富的表情和動作來幫助學生解讀語言要表達的感情。
1.讓學生活動起來。傳統英語教學的最大弊病在於忽視了教學中的實踐活動在學生認識發展中的作用。而活動課教學法是將教學過程建立在學生活動的基礎上,減少傳統教學中的強制性、機械性和封閉性,增強教學的開放性、互動性和實踐性,使學生在豐富多樣的主體實踐中獲取知識,豐富情感,完善人格。
2.讓學生參與進來。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需要給學生創設一個切實可行、恰如其分的語言環境,把學生置於交際或半交際的語言情景中,這就需要我們在英語教學中採用情景教學法。情景教學法就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以形象為主體的主動具體的場景(concrete
settings),從而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幫助學生理解和獲取知識與技能,並使學生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方法。
3.讓學生發展起來。傳統的英語教學多使用PPP教學步驟,即教師先呈現某個語言項目(presentation),然後讓學生練習(practice),最後讓學生用該語言進行表達(proction)。這種教學步驟,減少了學生活動的機會,由於先練習再表達,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任務型教學法則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點,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到課堂中,實現任務的目標,感受成功。例如,我在教「ear
eye,rlose,face,mouth,head」這六個身體部位單詞時設計了三個任務,讓學生一步步來完成。三個任務分別是:
(1)猜一猜:請學生猜測教師正在畫的是哪個部位。
(2)畫一畫: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像畫出心中最有趣的人的頭像。
(3)評一評:讓學生之間互相欣賞作品,然後自己評出優秀作品並展出。
上面所設計的一系列任務均要求學生自己動手完成,且循序漸進,隨著任務的一步步完成,學生學習的興趣也越來越大,最後大家在互評中結束任務。無論結果如何,學生都參與了任務,並感受到了成功的樂趣,讓他們在愉快中感受英語,運用英語。
過去的教學強調教師的主導性而把學生單純地視為教育對象,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生的頭腦看作是可以填充知識的容器,忽視教學特點,無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應把小學生看作是具有成長潛能的生命體,其內部蘊藏著主體發展的機制,教學的目的在於開發學生的潛力,驅動其主體的發展機制,使之成長、成熟。恰如布魯納所說的:「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活動。」因此,我們應多為學生創造思考的空間。
這就要求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回答問題,而不是限制學生的思維,被動地跟著教師走。例如,我曾聽過某教師執教「Askthe

way」這一內容時,避開了傳統的使學生處於被動地位的講解式,而採用多媒體呈現迷路、問路的幾個現場情景,然後提出問題:假設是你,將如何進行問路、指路?學生分小組討論,接著每組向全班匯報,匯集各組方式後,再與教材中學生們的方法作比較。在學會技能之後,還讓學生聯系本校、本地區的具體地理情況,自編自演問路的情景。在教學中,學生非常積極,有的「Ask
the classroom」,有的「Ask the bookShop」,還有的「Ask:the
wc.」,氣氛非常活。這樣一來,就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幫助他們跳出了被動灌輸的困境,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課堂教學時,我們不妨進行一番「換位思考」,把學生置於主人地位,使學生很自然地用英語思考、很積極地進行英語語言輸出,相對傳統的灌輸式、封閉式教學方法而言學生的學習興趣可想而知。
總之,,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不僅可以讓學生在掌握語言運用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感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學生的個性也得到充分的發揮,創新精神、情感、潛能、實踐能力也得到發展。而且英語教育與人文教育有機地融合、和諧地發展,還可以發展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揚學生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和學習世界先進文化知識,使學生早日成為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全面發展的完整的人。

『陸』 如何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人文素養,簡言之就是一個人的學識深淺、能力強弱、精神境界高低的綜合反映。個人的人文內素養質量是一個人容健康發展的結果;全社會不同群體的人文素養決定著社會整體人文素養的質量。人文素養是社會「文明成果」的最重要部分,是衡量「社會文明」的尺度,也是「社會文明」的標志。學生階段正是各方面知識、能力、精神的重要積累和養成階段,是人文素質的重要培養時期。作為教師,在教學中注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人文素養,是素質教育的一項基本任務,也是教師應盡的重要職責。《英語課程標准》指出:「英語課程的學習,既是學生通過英語學習和實踐活動,逐步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提高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過程;又是他們磨礪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視野、豐富生活經歷、開發思維能力、發展個性和提高人文素養的過程。」培養高中生的人文素養,就是通過加強對他們的情感教育和人文素養培養,讓他們不但學會學習,更學會做人,能夠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人格魅力、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情懷、有著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社會責任感的人。目前正在進行的高中英語課程改革要求樹立的一個重要理念是:關注學生情感,提高人文素養。英語相較於其他學科來說,與情感和人文

『柒』 如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體現人文情懷

河北省衡水市武邑縣審坡鎮苗小庄明德小學(053000) 郭麗紅 【摘 要】 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指出:「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就像有人所說:「不可否認,教育的最直接目的是傳授知識,但不能因此把傳授知識作為唯一目的,知識不能解決人的所有問題,構建人的精神家園,安頓人的心靈,還需要人文教育。」而教師是人文教育的實踐者,也是人文教育的榜樣,教學過程中應該處處體現「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根本」的教育理念,尊重、理解和關愛學生。本文試從小學英語課堂的教學內容、課堂評價、作業評語方面論述如何體現人文情懷,從而把人文教育思想貫穿於教學過程的始終。 【關鍵詞】 人文情懷 教學內容 課堂評價 作業評語 1 在課堂教學內容中要處處體現「人文情懷」 語言來源於生活,又運用於生活。英語課是小學里一門貼近生活,內容豐富多彩、富有異國情趣的課程。但一旦脫離了一定的文化背景和環境,就難以適當地表述,難以施展其表達進行交際活動的實質作用。因此英語教學的開展要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動身,進行跨文化意識教學,讓孩子們浸泡在英語的氣氛中,適度的創設英語學習的氣氛,營造寬松、協調、融洽的師生關系。重視文化知識的傳授,拓寬學生文化視野。在課堂教學中進行人文關懷教育,多情勢、多角度、多層面地寓教於生活,運用於生活,讓學生輕松愉快地學英語。 節日是兒童最喜歡的日子。東、西方各國都有各自的節日。開展以節日文化為主題的交際活動,在學習語言的同時感受西方文化,深受孩子們的歡迎。教師應該巧借這個話題,介紹相關的背景知識,幫助學生了解外國重要的節假日及主要慶祝方式。讓學生真實直觀地感受外國文化,既能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又能讓學生身臨其境,學以致用。例如聖誕前夕,教授大家學唱Jingle Bells,感受那份歡樂;聖誕之夜,聆聽Silent Night,體會聖誕的寧靜與祥和,然後許個心願再互贈禮品,感受友情和親情。談及贈送禮物時,給學生講解接受禮物的方式,西方人與中國人在接受禮物時的習慣截然相反:在節日里,對於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接受後一般也不當面打開。西方人收到禮物一般不推辭,而是表示感謝,並當面打開禮物並加以稱贊,所以,在使用「present」這一單詞時,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告訴學生這一跨文化差異。 在教學「Happy birthday to you!」,當我了解到當天正有學生生日時,便走進課堂邊唱歌邊為學生的生日祝福,讓學生深深感到來自老師的關心之情,與之發生情緒共識,隨即在協調的情緒交換中,讓學生懂得要學會為別人祝福,學會要關懷你身邊的親人、好友。同時進行了birthday cake、birthday candle、birthday noodle等單詞的教學,學生聽得津津有味,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以至於碰到一些節日,學生都會自然而然地運用英語祝福一番,從而使教學中的人文關懷、師生情緒的協調體現得淋漓盡。 學生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接觸和了解外國文化有益於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益於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有益於培養世界意識,加深對語言本身的掌握。教師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及對語言的影響,有助於人文情懷的滲入。 2 在課堂教學評價中要處處體現「人文情懷」 《小學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中指出,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應以形成性評價為主,以學生平時參與各種英語教學活動中表現出的興趣、態度和交流能力為依據。課堂評價既是一種評價手段,也是一種學習方式。課堂評價的實施,要使學生的興趣更高、主動性更強、學習動機更明確,從而使學習也變得更輕松。在進行雙向的教學活動時,教師應當多與學生交流,傾聽孩子的心聲,多激勵表揚,有時摸摸他們的頭,拍拍他們的肩,讓他們感受教師的親切及對他們的關愛,讓課堂評價體現人文情懷。 在教學「Animal school」一課時,我們班的一名後進生竟然能跟著我的節奏走,並大膽發言:The rabbit isn't a bad student. He can run fast。我笑著邊拍他的肩膀,邊誇獎說:「Super,super!you are not a bad student too。 「Baby」、「Honey」、「Dear」等是更具有感情色彩的稱呼。礙於中國人的習慣,我們覺得這樣稱呼很礙口。但學習英語不僅要學會用英語交流,也要學習英美國家優秀的傳統。所以,這些親昵的稱呼,我們可以大膽地用到課堂實踐中去。當孩子取得進步的時候,我們擁抱一下他,說:「Dear,you are the best!」當孩子們失敗的時候,我們親切地說:「Honey,don't drop it!」這些,都能很快激發起學生的學習熱情,讓他們更有信心。 溝通與交流滲透在課堂上,能每個學生充分感受到尊重和滿足的愉悅,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他的關注。的確,教師的一個贊揚的眼神、一個甜甜的微笑、一句溫和的話語和一聲鼓勵的語言都能使學生對教師充滿信任,感到溫暖。當學生感悟到這種人文情懷之後,便會激發積極向上的學習熱情,從而將教育領向成功之路。 3 在教學作業評語中要處處體現「人文情懷」 作業是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能反映出學生的「身心狀態」。教師在作業評語中對學生「身心狀態」的關注,是人文關懷的一種表現。為了有效溝通師生情感,教師在寫作業評語時要抱著對學生負責的精神,找出某個學生的特點,採用符合他(她)特點的語氣和詞語,呈現某種個性。評語語言不求多,但要充滿熱情、真誠、中肯和激勵,使學生看了會受到鼓舞。在英語作業評語上若能有這樣的人文關懷……為學生創造「合適的條件」,那麼這部分「怕學」英語的學生就會發揮出潛在的學習能力。同時,通過英語作業評語,使學生在英語作業方面的主體地位和自覺探究、自我發現、自我創造的權利一旦被真正得到尊重和保護,他(她)的學習責任心就強了。這是人文關懷的又一種展現。 在很多學校,「差生」常受老師的白眼、家長的訓斥和同學的嘲諷。我班的一位學生,成績在班上一直烏龍擺尾,在作業中表達出自暴自棄的情緒,我在批改完作業後寫道:I don't think you are a foolish child。If you try your best, I think you can catch up with other students. I believe it!I'm waiting for your progress!該生後來主動找我談心,而且成績也有了很大的進步。 可以說,學生皆有潛在的能力,關鍵看教師能否「心中有學生」、能否用人文情懷打動學生、滿腔熱情地千方百計地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教師要信任學生能夠發揮潛在的能力,使之能積極的、自信的、興趣強烈的、鬥志昂揚地投入到英語學習中。 4 結束語新課程改革呼喚著人文精神的回歸,倡導關注人的「生命的成長」,要求「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要求還給學生人性的課程和「全人」的教育。總之,人文情懷體現在小學英語教學的全過程中,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沒有環境條件的限制,關鍵在於我們每一位教師要善於捕捉進行人文教育的最佳結合點,把英語知識與提高學生人文素養有機地結合起來,適時適度地創設英語學習的氛圍,營造寬松、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注重「以人為本」、「人文關懷」的策略,多形式、多角度、多層面地寓教於生活,運用於生活。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把新課程標准提出的要求落到實處,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才能培養出具有知識認知、懂得生活、善於做人的完整的人。 2 教育部.全日制責任教育小學英語課程標准.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 盧春媚.淺論中西思維方式差異及漢語言的特色[J] 4 外語教育語言學.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 5 教育部.英語課程標准解讀.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6 賈冠傑.外語教育心理學.廣西教育出版社,2005.

『捌』 如何在大學英語教學進行人文素質教育

一、人文素質教育的必要性

大學英語作為一門普遍性的公開課,課堂教學的課時較長,師生之間的關系比較穩定,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開展素質教育是事半功倍的。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進行人文素質教育,充分發揮英語課堂的積極性作用,切實做到高校教育的全面化建設。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單是語言的學習還是文化學習的過程,只有對英語文化的掌握達到一定的程度,才能更好的掌握英語。英語的文章很多是對其文化的介紹、對歷史的講述、對人物的描寫。在大學英語的學習過程中會涉及到英語文本的閱讀,甚至還會出現文學作品原文的欣賞,這一系列活動都是語言學習的過程,同時也是人文素質學習的過程。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進行人文素質教育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可行的。

二、大學英語教學的現狀

素質教育要想切實的落實到教學實際中,需要將學生的評價體系進行深化改革才可以真正做到。在大學里,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是學生必須要參加的考試項目,也是學生英語能力的重要評價指標。有的院校甚至將學生英語四、六級考試的通過率作為學校的教學質量的標准,這樣的結果就是大學英語的主要目的就是應付考試,為了考試而進行長期的試題的反復練習。人文素質教育被徹底忽視。這樣的大學英語教學是失敗的,真正的教育是育人為先,知識次之,而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則是本末倒置。大學英語教學中人文素養教育的缺失問題是很嚴重的,怎樣改變當前的教學現狀是老師和相關教育人士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三、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大學生人文素質的策略

在大學英語教學培養人文素質教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轉變英語教育觀念。改變傳統大學英語教學中老師「一言堂」的情況,變老師主講為師生之間的平等交流,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去學習英語,不單是語言層面的學習,還會對英語文化的學習感興趣,在學習大學英語的過程中實現人文素養的培養。只有教育觀念的轉變才能真正的實現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切實的實現教育模式的轉變,讓學生可以實現自主學習,自己尋找學習的興趣點。大學英語教師將講台適當性的讓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一個自己鑒別的過程,這樣的學習才是切實有效的。

2.重視文學教育。文學可以熏陶人,文學閱讀對於人文素養的提高是很必須的。

3.豐富教學方式。教學不應該是一成不變的,教學的模式可以是與時俱進的。

熱點內容
39天電影在線播放免費觀看 發布:2024-08-19 09:18:18 瀏覽:939
可投屏電影網站 發布:2024-08-19 08:19:20 瀏覽:140
農村喜劇電影在線觀看 發布:2024-08-19 07:46:21 瀏覽:300
電影院默認區域 發布:2024-08-19 07:39:02 瀏覽:873
台灣金燕全部電 發布:2024-08-19 07:30:20 瀏覽:249
在哪可以看網站 發布:2024-08-19 07:29:06 瀏覽:467
電影tv版app 發布:2024-08-19 07:28:17 瀏覽:51
韓國倫理電影在什麼地方看的啊 發布:2024-08-19 07:18:34 瀏覽:835
韓國找女兒那個電影 發布:2024-08-19 07:18:34 瀏覽:667
驚變溫碧霞在線播放 發布:2024-08-19 07:10:13 瀏覽: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