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喻思維與英語寫作
❶ 語法隱喻與詞彙學習關系 語法隱喻的隱喻思維指什麼
語法隱喻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重要手段,它可以把事件、活動、情緒、思版想等轉化為實體指出,語法權隱喻不是用一個詞去代替另一個詞,而是用某一語法類別或語法結構去代替另一語法類別或語法結構。即通常所說的「平白體」語言,和隱喻式,即與一致式相對應的,在某種程度上經過了「轉義」的語言
❷ 英語寫作文的時候,怎麼規避東方式思維
中式英語表現為文章主題不清、欠粘著性(即邏輯性差)等問題。其原因就是漢語思維根深蒂同的影響。思維依靠語言表達,語占是思維的載體。東西方思維的差異導致英漢在詞法、句法、篇章等方面的不同。
一、漢語的「螺旋式」
思維與英語的「直線式」思維這導致了兩個後果:一是英漢句子邏輯重心的差異,即「英前漢後」。漢語句呈「獅子型」向前擴展,句子重心在後。英語句以主謂結構為主幹。通過大量的關系詞、連詞、介詞把句子各個成分展開。由主到次.句子呈「孔雀型」向後擴展。。所以在英文寫作中應運用各種手段,避免句子頭重腳輕。避免一個句子出現多個動詞.還要盡量少用「岡為.所以」模式。二是漢語文章一般都是先分後總。議論文往往採用歸納式的說理方式.即從原因談到結果.再表明自L三的觀點:記敘文往往採用逐步達到高潮的敘述方式。即作者一開始並不提出自己的主題。最後自然地引出主題。達到高潮。主題句常出現在段末、文章末尾。甚至沒有主題句。英語文章總是先總後分。如果是議論文則往往採用演繹的說理方法,即先說明自己的論點,再提出論據;如果是記敘文則往往採用逆推式的敘述方法,即先敘述作者想要表達的主題,再敘述事件的背景,原因和過程。一般文章開頭和段首會有題句。
二、漢語的感性綜合思維與英語的理性分析思維
漢語的連詞成句和連句成章往往藉助於作者的形象思維和感性思維,不靠嚴謹的邏輯形式.以凌虛傳神、模糊隱約、「形散神不散」為特徵。而西方人講究理性和秩序.習慣嚴密的邏輯推理,注重運用各種有形的連接手段達到語言形式的完整。由於漢語注重「意合」,只要在語境范圍內能夠理解.任何成分就郁可以省略,如主語、連詞等,所以漢語句子結構鬆散,不管句子是否完整,短語之間、分句之問也不一定採用連接標記或銜接手段.只要能表達意思就可以了.內在的主從或並列等關系由讀者自己去體會。由於漢語注重「意合」.句子常常以意義的完整為目的.按時間先後順序和事理推移的方法,呈「獅子型」向前擴展。由於漢語注重「意合」.分段任意性較大,一個意思可以分幾段來寫或者一段話有兩個或多個中心意思。而英語重「形合」。其句子結構嚴密。主謂語必不可少.短語之間、分句之間、段落之問多採用連接標記或關系詞.強調篇章結構的嚴謹和語篇的粘著性。其段落是一個獨立的邏輯單位.一段只講一層意思。比如中國人會寫出「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這樣的詩句。對漢語詩歌的理解一般要靠語占環境、作者的情緒心態及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因素進行整體把.握。,而英美人寫的詩。其句法結構一定是完整的。又如不少學生習慣將主題句和論據分兩段來寫.這就不符合英語寫作慣例。
三、漢語的形象思維與英語的抽象思維
首先.中國學生多採用比喻、類比等手法來表達抽象、深奧的道理。比如用松、竹、梅歲寒友來象徵剛正堅毅的思想品格。而英語文章多採用平實質朴的語言和冷靜的邏輯論證來闡述題。所以當中困學牛寫出一篇充滿比喻、象徵,神采飛揚的文章時.中國老師可能會給出很高的評價.而英美人卻會閃文中的比喻、象徵而被弄得滿頭霧水,不知所雲。其次,中國學牛常藉助於大量色彩濃重的形容詞和副淵來修飾自己的作品。對於外國讀者.華麗的詞藻往往顯得華而不實,反而減弱文章的效果。
四、漢語的主體意識與英語的客體意識
中國人認為任何行為都是人這個行為主體完成的:而西方人堅持主客體分離,注重事物對人的作用和影響。表現在語占上.漢語中有靈主語絕對優勢,多用主動語態。這在正式的英文下了作中使表達缺乏客觀性和說服力:英語物稱傾向比較普遍.即無靈主語。使用被動語態比漢語多。
五、漢語強調已知英語突出未知漢語句的順序一般足從已知到未知
英語句則常常是從未知到已知。在一般句子中.主語代表已知部分。謂語是對主語的說明或描述.是未知部分。漢語句主語部分可以較長.英語句主語部分則要求盡蜃簡短。漢語中有大量的霞復現象以起到反復強調的作用。
六、漢語的逆向思維與英語的順向思維
這決定了中文敘述和說明事物時.習慣從大到小。從一般到特殊.從整體到個體,從已知到未知;而英語則恰恰相反。岡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重視語言的思維闋素.有意識地對英漢文章在從宏觀的結構布局到微觀的遺詞造句方面做一定的對比,使學生r解二者的差異.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寫出更加符合英美文化和思維習慣的文章.避免中式英語的出現。由於大學英語沒有JF設々門的寫作課.所以教師要克分利用精讀教學。通過細致的課文分析,向學生教授各種體裁文章的寫作方法和技巧,分析句於問、段落問的銜接方式以及文章組織的邏輯性、意義表達的連貫性等。另外,教師可選擇表述形式鮮明獨特的文章段落.要求學生將其譯為中文.然後指導學生對比原文與譯文.找出英漢語表達方式的差異。將此材料擱置幾天後,再要求學生對譯文進行回譯。之後,要求學生逐句對比原文.找出表述的差異,評判各自表達方式的優劣。經過幾次這樣的回譯.學生不但町以牢記原文.而且還對英文段落的展開方式、組織結構有r深刻的了解。此外.教師還可選取某些精彩段落,要求學生背誦。背誦是一種有意諺l的語言輸入活動.它有利於克服漢語的影響.培養和增強學生語感.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光靠知識輸入是不夠的,還要加強知識輸出.多寫勤練。學生完成初稿後.教師向學生提供批改標准:
1.主題突出.內容切題、充實,思路清晰。邏輯嚴謹;
2.語篇銜接自然緊密;
3.表達清楚,句式靈活多變.用詞得體豐富;
4.拼寫正確,語法錯誤較少。字跡清晰,卷面整潔。同時向學生提供範文,帶領他們根據批改標准評議範文。然後要求學生以小組討論的方式根據批改標准為各自的作文寫出評語並打分。之後,教師收同作文進行批改,但應只標出錯誤而不幫學生修改。最後發還作文,要求學生重寫。教師的正確指導加學生的不懈努力一定會帶來一篇篇越來越地道的英語文章。
❸ 關於跨學科思維與交叉英語的寫作文
-disciplinary training mode Advantage
(A) it is concive to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adapt to the rapid growth of human knowledge accumulation and rapid updating of the times
The world today is entering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knowledge-based economy, technology as the driving force in the world,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apid development, from 1975 to 1985 Research microprocessor means of survival and success in changing the human, 1985-1995 In a comprehensive variety of software instry. Associated with this,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to proctive forces and commodity significantly shorten the process, from research to the advent of the telephone in the past 50 years with Radio took 30 years, but in the contemporary television only 2 years, with a laser years. With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search and in the proction, life applications fast, many changes, a variety of accumulated human knowledge and update Xunji exception. On the 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 in terms of the 19th century, doubling every 50 years, the 20th century, doubling every 10 years, but in recent years, it has doubled every 3-5 years; to update their knowledge,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showed significant popular, large integrated trend, especiall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nd natural sciences extensive dialogue, seek blend, a large number of interdisciplinary, cross-disciplinary, cross-sectional disciplines, return discipline, discipline emerged intermediary, reached more than 1,000 kinds of emerging disciplines [1] (P6), therefore, is emerging in the knowledge economy, the increasing integration of the world economy today, the traditional division of the hundreds of disciplinary system and the "counterpart style" model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clearly not suited to the times requirements, must take a different cross-disciplinary training of personnel realignment of the road,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to promote quality ecation to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in order to meet the "knowledge transfer, knowledge innovation, knowledge materialized as one" of the modern concept of the functions of the University, Times conform to the overall quality and innovation as the core concept of the unity of the modern university personnel requirements.
(B) it is concive to cultivate a wide range of knowledge, quality, knowledge, skills, the organic composition of new talent
For a long time, China's higher ecation a "counterpart" type of professional ecation and "at the way the" knowledge skills ecation, training personnel easily adapt to the needs of specific jobs, but jobs that require the ability to adapt to convert the poor. The faculties and colleges, professional settings have continuity and relative stability, personnel training period and there are objective laws. Therefore, to reform the traditional situation in the past, we must take a different path interdisciplinary training of personnel. The implementation of cross-training can be specialized and comprehensive professional ecation up organic unity, so that students learn multi-disciplinary knowledge, professional training, and related professional services and more professional qualities and skills, the formation of knowledge, qualities, skills optimization of the organic composition, thereby improving the overall adaptability and innovation.
(C) it is concive to reform, update disciplines, improv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t present,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er ecation reform and discipline, the need to broaden the professional caliber, rich professional content, enhanced professional adaptability, and building cross-disciplinary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this reform and effective measures to carry out the construction of precisely. Because the culture of knowledge, ability complex new talent, we must identify new training objectives, develop new teaching programs. Among them, the different disciplines of course, is not a simple patchwork of cuts, but interconnected, interrelated to one set, or even require knowledge of different disciplines organically set in a lesson, which is to transform and update the old disciplines, old professional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Thus, we must explore new areas requires teachers to update their knowledge structure, curriculum system and structure requires restructuring in terms of integration, the result, there will be many new faces and content combined with the growing point system, which will greatly facilitate the various disciplines Professional substantive reform and construction.
❹ 學士英語論文 英漢隱喻性諺語的異同及其成因 可以寫嗎求建議
我覺得開頭再加點諺語來源或什麼原因會導致有諺語的出現會好點
❺ 請問英語語言學中,概念隱喻與隱喻表達式什麼區別謝謝
隱喻不僅具有修辭功能,更重要的是一種思維方式;隱喻在語言中具有不可專替代的作用。文章嘗屬試將認知隱喻理論中的一些相關概念,如映射理論、概念隱喻和隱喻表達式,應用於英語寫作教學,提出寫作中隱喻思維培養的重要性。
❻ 在高考英語寫作中使用如隱喻的修辭手法進行寫作會出問題嗎
你好,我是英語專業的學生,建議你在高考寫作中不要用隱喻。首先,在專高考中寫作盡量屬用自己有把握的,其次,隱喻手法如果改卷老師看得不仔細的話很容易判錯的,還是最好用明喻吧像like,as,這樣很容易辨別,就不會出現老師看不懂或誤判的情況,因為高考改卷是大量的短時間內的,所以很多改卷老師是在幾秒種判斷這篇文章的分數的。最好別用哈。
❼ 英語寫作思維方式有幾個重要特徵
英語寫作思維方式有幾個重要特徵
:
1
、「我」字當頭
英美文化強調個人。而儒家文化強調他人。「我」字當頭就是以我、我們、你、你們、他、
他們,
這些行為的執行者為重心和中心展開表達。
強調主語,
強調動作的執行者。
英語強調
動作。
漢語強調狀態。
英語常把行為者和動作放在句首。
漢語常把狀語放在重要地方。
例如:
I found my bike lost when I walked out of the Shengli wovie theater after watching
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yes-terday
afternoon.(
昨天下午在勝利電影院看完《卧
虎藏龍》出來時,我發現我的自行車不見了。
)
當然用另一種方法表達也可以。
Yesterday
afternoon when I walked out of the Shengli movie theater after watching 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I found my bike lost.
但是比起前者來略顯頭重腳輕。又例如:
Many
recently
opened
summer
resorts
around
Beijing
are
filled
with
pleasure-seeking
natives
of
Beijing.(
北京附近新開放的夏季旅遊點到處都是北京人。
)
比較
Many
natives
of
Beijing
are
enjoying
themselves
in
the
recently
opened
summer
resorts
around
the
city.
這一句將動作執行者置於句首,這種表達方式更符合英語習慣。
2
、直截了當
英美文化突出坦率,
特別是在英語中更是這樣。
中國文化推崇含蓄。
英語句子和英語修辭傾
向直截了當的表達。
漢語句子和漢語修傾向含蓄婉轉的表達。
例如:
If
you
want
to
get
more
help from me, I would be glad to do my best for you.(
如果你希望從我這兒獲得更多
的幫助,我將願意幫忙。
) If you need more help, just let me know.
這二句話反映了
英語思維的簡練和直截了當。
另外,
大部分英語句子使用動作的主動時態。
中國學生喜歡作
動作的被動時態。例如:
The sone of Youth was written by her.(
《青春之歌》是她寫
的。
)
比較
She wrote The Song of Youth.
當然如果是屬於交際場合中的禮節,英美人在
用詞上比中國人更顯含蓄。例如,如果要表達「你要買點兒什麼?」(What do you want
to
buy?)
這樣的中文思想,英美人會說:
What can I do for you?
或者
Can I help you?
又
例如,用中式思維表達下面的思想:
A: Do you think I should buy a car?(
你認為我該
買輛汽車嗎?) B: You』d better not buy it now.(你現好現在別買。
)
比較英美人飛慣
用的表達方漢表示同樣的思想:
A:
Do
you
think
I
should
buy
a
car?
B:
I
would
not
buy
it at this moment.(
目前你最好別買。直譯是:如果我是你,我就不買。
)
3
、事件表達的具體性
本文中「事件」這個詞泛指所有實在的物體,通俗一點兒可以理解為「內容」。它與「過
程」相輔相成並緊密相連。
「過程」也就是事物發展的方法,
也可能理解為「形式」。
事件
表達的具體性是指句子中的句詞,或者句子要表達的事物具體、准確,
不能含糊其辭,
讓讀
者去猜。例如:
The good painting competition drew crowds of students.
這里的
good
和
students
就屬於用詞不準確,不具體。「好」和「壞」也非常籠統和抽象,在英語句子
中應盡量少使用。如果你
the threedays well-organized painting compertition
就很具
體,
給讀者一個清晰具體的信息。
同樣,
student
可分為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first
to
fifth
graderw),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sixth
to
eighth
graders),
high
school
students(ninth to twelfth graders), college students(freshman, sophomore, junior
and
senior),
graate
students(master
students,
Ph.
D.
students,
or
first-year/second-year graate students, etc.)
。除非在前面已經提到,否則第一次
出現應該具體表達所指的人。
同樣,
「a
good
wife」就遠不如「a
diligent
and
considerate
❽ 關於時間的隱喻英語和漢語中的區別
英語與中文在表達上的不同之處
例l:「是」還是「否」——思維方式差異
是非問句在漢語和英語中都很常用,看起來也很簡單,但對是非問句的應答卻反映出不同語言思維方式上的差異。如有一次老師組織外國學生去頤和園游覽,當老師聽說一個叫約翰的學生不去時,想確認一下他是不是真的不去,就問:「約翰,你不去嗎?」約翰回答說:「不,我不去。」
約翰的回答顯然是不合漢語習慣的。這不是語法形式或詞語用法造成的偏誤,而是其本族語和漢語在對是非問句的應答「是」或「非」時的著眼點不同。漢語中回答是非問句時的「是」或「非」,是對提問者所說的話做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如對「你不去頤和園嗎?」的肯定回答是:「對/是的,我不去。」否定回答是「不/誰說的,我去。」英語對是非問句的肯定或否定回答不是針對對方,而是表達答話人自己「去」或者「不去」的意向。「去」則做肯定回答,「不去」則做否定回答,不考慮是否與問話者的語氣相承。所以英語中回答「Aren't you going to the Summer Palace?」時,或者是「Yes,I am.」或音是「No,I am not.」
外國人用自己民族的思維習慣套用漢語,在回答「你不去頤和園嗎?」時,就出現了以上的語用失誤。
例2:「這星期六」還是「下星期六」
一次,一個外國學生拜訪他的中國老師,老師想請他吃飯,就說:「你下星期六來我家吃飯,好嗎?」學生很高興地接受了邀請,並約好了具體時間。過了兩天,到了星期六,學生來了。老師感到很意外。由於毫無准備,老師很尷尬。幸好跟這個學生很熟,於是就說:「前天我說的是下星期六請你。你看,今天我什麼也沒准備……」學生說:「前天你說下星期六請我吃飯,不就是今天嗎?」
這場誤會完全是對「下星期六」的不同理解造成的。在不少教材中和課堂上,給學生講「上星期」就是「last week」,「這星期」就是「this week」,「下星期」就是「next week」。這樣講不能說錯,但在實際運用中,如「上星期六」和「下星期六」與英語的「last Saturday」「next Saturday」有時卻不是對應的,其區別是英語和漢語觀察時間的參照點不同。漢語中說「下星期六」時,是以說話時的那個星期為參照點。例如,說話時是星期四,那麼說「下星期六,就是指過了這個星期以後下一個星期的星期六。而英語則是以說話時的這一天為參照點。假如說話時是星期三,那麼說「下星期六」是指過了星期三以後即將到來的那個星期六。於是就發生了上面所說的誤會。
與此類似的還有「去年X月」和「明年X月」的理解也不同。漢語是以說話時的年度為參照點,如現在(1992年)說「去年3月」,則是指1991年3月。而英語則以說話時的月份為參照點,如現在是l992年5月,那麼英語中的「last March」月份,即1992年3月。由於觀察事物的角度不一樣,造成語言運用中的差異,常常導致交際中的失誤。
例3:「這」不是「那」
我們在上課時,比如課堂討論,當老師介紹一個故事後讓學生發表見解時,學生常說「那是老師講的故事,我認為……」或者在談完自己的觀點後說:「那就是我的意見,我說完了……」
這里兩處「那」都使中國人感到別扭。「這」(this)是近指,「那」(that)是遠指。漢族中用於總結即回指時,把剛剛過去的當做「近」,因而習慣用「這」,如說了一段話後常說;「這就是我的意見。」英語則認為已經過去的就是「遠」,所以用「that」,學生說漢語時也按照英語的思維和觀察事物的習慣說成「那就是我的意見。」使中國人聽起來很不地道。
從以上個具體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外國人學習漢語在語言-語用方面的失誤不是因違反語法規則或用詞不當而引起的,是使用漢語語言形式或詞語時因思維方式和習慣的不同或觀察事物的角度、范圍有差異而造成語言表達和理解上的失誤。
❾ 概念隱喻和隱喻有什麼區別如果我要做一個有關貓的概念隱喻的英漢對比可不可行求指教~
概念隱喻理論思想首先是在Lakoff & Johnson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提出來的。其理內論的核心內容有:隱喻是一容種認知手段;隱喻的本質是概念性的;隱喻是跨概念域的系統映射;映射遵循恆定原則;概念隱喻的使用是潛意識的等等。概念隱喻理論認為隱喻是從一個具體的概念域向一個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統映射;隱喻是思維問題,不是語言問題;隱喻是思維方式和認知手段。概念隱喻理論的革命性觀點促進了認知語義學的整體發展。 《貓頭鷹和貓》http://wenku..com/view/6a361461ddccda38376baf13.html
❿ 大學英語作文,中西方思維方式的不同或者旅行方式的不同100字左右
寫作要抄提高無非也就是多背些襲好的範文,多多的動筆練習,寫完一篇之後不要急著去對照範文,而是再從頭到尾的看一遍,你會發現很多好的和不好的地方,不好的地方加以修改,好的地方繼續保持,然後再去對照範文,找出差距,多總結,時間長了你就會總結出一套屬於自己的模板,考試的時候也就能從容應對了。參考書推薦《寫作160篇》,這本書裡面的話題非常全,範文也比較經典,還命中過好幾年的寫作題,比較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