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修辭視角下的英語寫作分析
① 西方修辭學發展歷史英文版
長期以來,中國修辭學一直在學界(甚至包括語言學界)的斜視中存在著。然而近年卻逐漸受到人們的正視和重視。就連一些「最」瞧不起修辭學的高校也頻頻與修辭學結緣,如北京大學聘請了美國的蒲安迪和加拿大的高辛勇分別做了《中國敘事學》與《修辭學和閱讀》的演講,出版了美國學者布斯的《小說修辭學》。這當然是十分可喜的事,然而卻又有幾分尷尬,因為推進這項工作的是文論界而不是語言學界。更具諷刺意味的是,我們是請國外的學者用西方甚至我國傳統的修辭理論對我國的文學文本進行修辭批評,而我們自己卻很少有人去做這項工作。
文學的修辭批評,就是系統探討文學修辭行為和規律,解讀各種文學作品。在這一點上,我國古代做得相當出色,不少方面比現代西方毫不遜色。所以,我們非常同意錢鍾書先生《讀〈拉奧孔〉》一文中的觀點:我們的注意力不能一直放在那些「名牌的理論著作」上,「詩、詞、隨筆里,小說、戲曲里,乃至謠諺和訓詁里,往往無意中三言兩語,說出了精闢的見解,益人神智;把它們演繹出來,對文藝理論很有貢獻」。因為,「自發的孤單見解是自覺的周密理論的根苗」。[1]這就是說,問題並不在於中西方修辭學和修辭批評孰優孰劣,關鍵在於我們如何闡釋和發展中國傳統的修辭學思想,而不僅僅是照搬西方現成的東西。本文就是通過對西方修辭學的借鑒,「演繹」中國的修辭理論,並試圖對未來中國文學的修辭批評提出一點具有指導性的意見。
中西修辭學都起於對說服性口語交際的研究,最後逐漸擴展到書面修辭。然而在對書面語修辭、尤其是文學修辭的研究方面,西方的發展速度卻慢得多。雖然早在紀元前高爾吉亞就開了演講文體文學化的先河,亞里斯多德的《修辭學》也在修辭術和詩學兩個領域中涉及到隱喻等文學修辭問題,但西方修辭學的研究對象主要還是放在演講和辯論的說服性技藝上。羅馬時代只有一些零星的文學修辭討論,直到17世紀以後,修辭學才與文學評論較緊密地結合起來,而真正對文學進行修辭批評則是20世紀的事。
20世紀初,修辭學作為有效地使用話語的社會行為的理論逐漸被人們認識。1914年發端的俄國形式主義的文學批評很大程度上是一種語言批評和修辭批評。他們強調文學的自主性,認為藝術作品是技巧介入的產物,因為技巧才是一切創造活動的本質,才決定文學作品的特殊性,即文學性或藝術性。他們認為形式決定一切,提出了一個重要概念:程序。認為程序是包括手法、技巧、安排、搭配等一切對現成材料進行變形處理而引起審美效果的藝術加工方式。可以看出,這些認識都是修辭學的,至少大部分是修辭學的。另外,形式主義獨特的文學語言觀也是建立在語言藝術使用的基礎之上的,如什克洛夫斯基說:詩就是扭曲受阻的語言,是陌生化的語言。雅格布遜說:「詩歌性表現在哪裡呢?表現在詞使人感覺到是詞,而不只是所指之對象的表示者或者情緒的發作。表現在詞、詞序、詞義及其外部和內部形式不只是無區別的現實引據,而都獲得了自身的分量和意義。」[2]
雅格布遜還有一個重要貢獻是把本是兩種普通修辭方式的隱喻和換喻看作是語言的二元對立的典型模式,並把這兩種基本模式提升為了解人類一般行為的普遍模式,這就獲得了美學意義。雅氏認為:「在詩歌當中支配一切的原則是相似性原則;詩句的格律對偶和韻腳的音響對應關系引起了語義相似性和相悖性的問題;…… 散文則相反,它主要在毗連性上面做文章。結果使隱喻之對於詩歌,換喻之對於散文分別構成阻力最小的路線。這便是對詩歌比喻手法的研究主要圍繞著隱喻的原由。」[3]無庸置疑,這是一種修辭學批評。
和俄國形式主義一樣,50年代前後的英美新批評也把研究重心放在作品上,不過,如果說俄國形式主義是從語言學和修辭學雙重角度研究文學,而新批評則更注重從修辭學角度研究文學,比喻、象徵、反諷、復義等是他們集中討論的問題,有人稱這一理論為文學語義學,而新批評創始人瑞恰茲則稱這種文學語義學為新修辭學,任務是對詞語的功能進行系統詳盡的探索,以個別場合單部作品的語義研究為基礎,以文學研究為目的,「如果說舊的修辭學把復義看作語言中的一個錯誤,希望限制或消除這種現象,那麼新的修辭學則把它看成是語言能力的必然結果。我們表達思想的大多數重要形式都離不開這種手段,尤其是在詩歌和宗教用語中更離不開這種手段。」而新批評的中堅人物燕卜蓀的《含混七型》,布魯克斯的悖論(Paradox)和反諷(Irony),可以說主要是從修辭意義分離的角度分析文學文本。
如果說瑞恰茲為美國新修辭學奠定了理論基礎,那麼博克(Kenneth Burke)則對修辭學范圍進行了重新定義和拓寬,並試圖把它用於所有語言使用形式,「他的主要貢獻是形成了修辭性的文學批評。」[4]他在《動機語法學》中提出了「戲劇五要素」分析法,從行動、場景、人物、工具和目的五個方面對各種文本進行分析,尤其成功的是對文學所作的修辭批評。
20世紀60年代在法國巴黎涌現出的結構主義思潮也對文學的修辭批評有重要貢獻。如法國新詩學理論家J•柯亨在《詩歌語言的結構》中說:「修辭學是有關文學特有語言的程序的研究,『詩學』則是有關一般詩作原則的全面知識」。[5]如巴爾特也強調 「技巧是一切創造活動的本質」,而這個創造活動又是通過分解、組合、形成和變形等步驟來進行的。他的「零度」寫作論後來成了新修辭學描述風格的有用的操作性工具, 「零度」和「偏離」成了修辭批評的兩個重要概念。
當然還有那個解構主義者保羅•德曼(Paul de Man),德曼的文學批評可說是一種精讀方法,尤其是對文本(text)的修辭成分(包括辭格與語言的一般修辭性)的嚴密注視與分析。有人說他的修辭理論就是閱讀理論,因為他從語言的修辭性來閱讀作品。德曼的修辭批評,主要表現在中古就提出的人文三科:邏輯、文法和修辭。德曼認為,語言(包括修辭成分)不能由文法來解釋,語言也不能自足地作為思想與現實的橋梁。只有把語言的修辭功用納入文法的范疇,或曰「修辭的文法化」,才能達到這種理想。但修辭文法化是不可能的。於是這種批評在強調文學語言中的文學維度的同時,陷入了一種沒有建設性的懷疑論,一種文學虛無主義。
可以看出,西方對文學的修辭批評以閱讀為主,它強調形式與技巧,最後走向解構文本。
中國修辭學雖與西方修辭學起點相似,但它更注重書面語修辭的研究,尤其是對文學文本的研究。早在先秦時代,不少典籍就開始探討文學的修辭問題,有的甚至就可以說是較為典型的修辭批評。比如《左傳》成公十四年對《春秋》筆法的探討:「《春秋》之稱,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污,懲惡而勸善。」這里的「春秋筆法」,用董仲舒的話說就是「為辭之術」,也就是錢鍾書先生所說:「《春秋》之書法,實即文章之修辭。……《公羊》《穀梁》兩傳闡明《春秋》美刺 『微詞』,實吾國修辭學最古之發凡起例:『內詞』、『未畢詞』、『諱詞』之類皆文家筆法,剖析精細處駸駸入於風格學。」[6]再如《春秋公羊傳》和《春秋穀梁傳》都對《春秋》中「春,王正月,戊申,朔,隕石於宋五。是月,六鷁退飛過宋都。」進行了細讀式批評,公羊傳從記聞記見記異的角度解讀,穀梁傳從有知與無知、物與人、物理與王道的角度闡釋,都在探討這一修辭行為的過程和策略。到了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更對《春秋》之常辭與變辭進行了深入分析,「《春秋》無通辭,從變而移。今晉變而為夷狄,楚變而為君子,故移其辭以從其事。」這與西方二十世紀末提出的意識形態與話語權的社會批評是非常接近的。
關於閱讀方式,先秦也有較為科學的認識。《孟子》就從接受的角度對《詩經》中的一些詩做了分析:
咸丘蒙曰:「……《詩》雲:『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 臣。』而舜既為天子矣,敢問瞽叟之非臣,如何?」曰:「是詩也,非是之謂也;勞於王事而不得養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獨賢勞也。』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如以辭而已矣,《雲漢》之詩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遺。』信斯言也,是周無遺民也,(《萬章上》)
這可能就是董仲舒說的「《詩》無達詁,《易》無達占,《春秋》無達辭。」對此,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加以發揮,指出「辭雖已甚,其義無害」的道理,而後來學者尤其是錢鍾書氏更有精到的見解。
《毛詩序》中的「風雅頌賦比興」可說是中國較早的文類批評,它對修辭閱讀和修辭表現有著重要的貢獻。《毛詩序》中說:「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賦」是直言,「比」是比方,「興」是托物,這後人基本沒有異議,但對「風雅頌」卻多分歧,我們認為「風」是修辭手段——婉諷,「雅」指修辭策略——文飾,頌言修辭目的——贊美。
魏晉南北朝時期,清談成風,文學獨立,佛教傳入,文學修辭理論相應發展,曹丕的《典論論文》、陸機的《文賦》、鍾嶸的《詩品》、顏之推的《顏氏家訓》都有關於修辭批評的論述,並且多有對作家作品的修辭解讀。尤其是劉勰的《文心雕龍》,更有不少專論修辭和修辭批評的篇章,這對後世的文學批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唐宋可說是中國修辭學的成熟期,一部《文則》,標志著中國修辭學的獨立,打破了修辭學的附庸地位,其中對文體與修辭關系的論述,兼及表達與接受兩個方面。尤其是從詩話開始一直延伸到後來的詞話曲話小說評點再到錢鍾書集其大成的獨特的「細讀」修辭研究方式,很有一點現象學的意味。
「批評」就是判斷和評價,就是選擇特定視角根據特定標准對特定對象做出判斷和評價。特定視角是指批評的角度,如政治角度、道德角度、文化角度、審美角度、邏輯角度、語言角度等等;特定標準是指批評依據,如價值觀、文學觀、語言觀、人生觀等等。按照邏輯上的附性法推理,「中國文學的修辭批評」則是指從修辭的角度對中國文學做出評價。這就引出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以什麼樣的修辭標准來評價?也就是說,對文學進行修辭批評,首先關涉到對「修辭」內涵和外延的界定問題,因為「修辭」有著廣狹不等的范圍。一、從修辭之階段看,狹義修辭是指高效表達,而廣義修辭則既指高效表達,也指高效接受;二、從修辭之功能看,狹義的修辭指說服的手段,而廣義的修辭則既指說服的手段,也指表現的技巧。因為說服重在影響受眾,而表現重在解譯創造現實;三、從所修之「辭」看,狹義修辭指高效語言行為,而廣義修辭則是指高效符號行為。那麼,對中國文學做修辭批評,應該建立在怎樣的「修辭」基礎上呢?我們認為,中國文學的修辭批評應該以中國傳統的修辭思想為核心。我們不取亞里斯多德的定義,因為「說服論」外延太小,但也不取後現代主義把一切符碼化、話語化也就是修辭化的定義,因為這種泛化修辭其實是文化批評。我們所依據的修辭特指「高效的言語行為」,不包括非言語行為,如繪畫、舞蹈、音樂等。不過這個言語行為既包括表達也包括接受,既包括說服也包括表現。也就是說,它分析文學主體的整個認知加工過程,包括宏觀的修辭策略和微觀的修辭技巧,包括影響文學修辭行為的諸多因素。這樣既可避免西方修辭批評的刻板和偏激,也可克服中國傳統批評的玄虛和朦朧。
前面提及,修辭是一種交際行為。而交際行為是由三部分組成的:一是信息傳達者,二是信息接收者,三是信息。所以說,文學修辭批評是一個系統闡釋文學交際(修辭)行為的過程,它必須對文學的修辭運作做全程跟蹤。在這一點上,我們不同意西方修辭批評設定的范圍:「如何做修辭批評呢?根據索妮婭•福斯的看法,修辭批評可分為如下四個步驟:提出一個問題,選擇一個文本;選擇一種分析工具;分析文本;撰寫評論文章。」[7]可以看出,西方的修辭批評只是對文本即信息一環做出評價,而我們同時強調文學傳達與接受。那麼,這樣是不是與文學批評、與寫作學等沖突?答曰不然,對文學做修辭批評,只是對關涉文學的語言傳達做出評價,它肯定與其他批評有疊合的地方,但其目的和角度是不一樣的。
(一)作家的修辭運作:修辭目的與修辭策略
一位文學批評家說:「就修辭學本身而言,我們常常談到它所使用的三種『方法』:對講演者來說,那就是『教授』(即『傳授知識』)、『愉悅』和『感動』,也就是說建立一種人與人的聯系。」[8]這里說的三種方法其實是三種目的。大家知道,修辭是話語建構或文本生產的技藝和程序,但它首先起於因需求所產生的創作目的。雖然這個目的與創作目的總體上是相同的,如是娛樂還是教育,是愉悅還是感動,是說服還是誘導等等,但修辭學更多地關注其修辭行為的直接目的,即修辭性。而這往往決定文學體裁的選用和修辭方式的取捨。如果目的是通過A去說明B,那就用敘事性散文文體;如果是藉助A抒發B,那往往就用抒情性詩歌體。比如,郭沫若的自傳小說與他的抒情詩歌就取決於他的不同目的。當然,修辭目的還可進行下位切分,因為相同體裁中也可表現不同的目的。還如郭沫若,同是詩歌,同是抒發感情,在《女神》中因其要喚醒民眾,所以風格如狂風暴雨,其修辭擇詞多剛硬奇崛,修辭手法也多反復鋪排超常組合;而《瓶》中因其是表現男女之情愛,故風格如柔風細雨,其修辭擇詞多柔媚細膩,其修辭手法多婉言曲說象徵隱喻。換句話說,作為創作目的,文學可以與其他文體相同,如懲惡揚善,說服教育等。但是作為修辭目的,就不僅在這個層面,它還要使文學更像文學,也就是文學要有文學性,即修辭性——至少要有作者理解的修辭性。正如錢鍾書所說:「所謂 『不為無病呻吟』者即『修辭立誠』之說也,竊以為惟其能無病呻吟,呻吟而能使讀者信以為有病,方為文藝之佳作耳。文藝上之所謂『病』,非可以診斷得;作者之真有病與否,讀者無從知也。亦取決於呻吟之似有病與否而已。故文藝之不足以取信於人者,非必作者之無病也,實由其不善於呻吟;……蓋必精於修辭,方足 『立誠』,非謂立誠之後,修辭遂精,舍修辭而外,何由窺作者之誠偽乎?」[9]這里說的就是具體的修辭目的問題。比如同是表現性愛,孫犁用隱喻:一個碧綠的蟈蟈爬在白色的匏子花上;林斤瀾用象徵:他寫魚、寫鰻、寫泥鰍、寫水;汪曾祺用暗示:寫明海與英子劃船劃到蘆葦叢中;王小波用白描,寫王二與陳清揚的性愛過程。我們說,四種寫法都很有修辭性,但他們的修辭目的都很明確,前三者是通過物事寫性愛,後者是通過性愛寫社會。
作家創作始於目的,但他必須通過一定的策略達到這個目的。我們說過,修辭是一種復雜的言語行為,它是修辭者為了達到信息傳遞最優化而對語言作的某種選擇,是根據修辭目的、環境、對象以及各種隨機因素的交互作用所作的言語決策,而這主要表現為修辭策略問題。我們也說過,修辭策略是根據已在的條件,對未來的語言表達作出決策。它的根本任務是:如何利用自己已掌握的語言材料,根據對象的語言水平,按照表達與語境、目的和內容的函數關系等去制定修辭方案。「然而,這個方案或程序並不是平面的而是立體的,它必須考察修辭過程中的各種因素。一般地說,修辭策略的制定必須考慮三個維度:一是修辭態度,二是修辭格調,三是修辭方式。每一維度中又有對立的兩個方面,最後綜合運算,確定出修辭的最終策略。」[10]我們讀作品,首先必須了解作家的態度策略:是根據聽眾或讀者的價值觀念、文化修養和社會性期待去調整自己的語言方式的適應策略呢,還是通過自己語言的魅力吸引讀者改變讀者的引導策略;其次必須了解作家的格調策略:是充分體現一個民族的倫理道德規范和文化修養的較高級形態的高雅策略呢,還是為了適應中等文化水平以下和某種特定群體的受眾所採用的淺俗型策略;再次是必須了解作家的傳達策略:是凸顯對規范表達的偏離的出奇式策略呢,還是建立在共有的語言文化知識前提基礎上符合常規的直言式的守常型策略。這就是說,修辭策略是一個三維的世界,只有把這三方面綜合起來才能制定或復原其總策略。比如,錢鍾書的小說《圍城》,態度上採用了引導型策略,格調上採用了高雅型策略,表達上採用了出奇型策略。而汪曾祺的小說修辭則分別是適應——高雅——守常型策略。如果我們把影響每一具體策略的各種因素考察清楚了,那麼,就可再現作家的文學決策過程,從而客觀地接受作品。
(二)作品的修辭評價:修辭環境和修辭技巧
在古代中國和現代西方,文本批評是修辭批評的主要內容。加拿大學者諾思羅普•弗萊(NorthropFrye)在《批評的剖析》一書中借鑒英美「新批評」的方法,分析了文學中各種文體的修辭問題,研究文學作品的用詞、造句、辭格等方面的特點。因為「任何文本都歸屬於某種體裁,而任何體裁都離不開修辭,因為「體裁」這個概念是一個社會性的概念。」[11]西方修辭學從本世紀復興以來主要是新亞里斯多德主義,其修辭批評關注三件事:一是建構修辭性的話語所產生的背景;二是分析修辭性的話語本身;三是衡量修辭性話語在觀眾身上產生的影響。而早在中國的南北朝時期,劉勰的《文心雕龍》中就有比較完備的相同認識。我們認為,未來中國的修辭批評,還須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首先,考察文學文本的生存環境,也就是文學語境問題。修辭學關注的語境,雖然也涉及諸如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文化習俗的制約等時空坐標中的復合關系,如 「文化大革命」時期文學的言說方式,如不同文化生態中的特殊表現等,但它更關注文學言說的直接語境制約,如語體,如上下文。修辭學認為,任何文本都以它賴以生存的語體為前提,而任何語體又以它賴以存在的語言傳達方式為前提。所以,要評價一個文學文本是否優秀,既要評價它是否得體——與語體相一致;又要評價它是否合「式」——與修辭方式相一致。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弗萊才說文類(體)批評的基礎是修辭,修飾性的修辭與文學密不可分。也就是說,是修辭性決定了文學性,是不同的修辭特性決定了不同的語體分岔。從修辭出發我們不僅得出了口傳史詩、虛構作品、戲劇、抒情詩四種主要文類,而且,修辭學更關注敘事性文體與敘事性文本、抒情性文體與抒情性文本之間的函數關系。也就是說,敘事文本是如何在敘事文體中把敘事做為一種修辭行為的,抒情文本又是如何在抒情文本中把聯想做為一種修辭行為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判別出哪是文學作品哪是非文學作品,哪是小說哪是詩。更進一步,哪是優秀的小說,哪是一般的小說等等。
其次要考察文學文本,即一部作品是由哪些修辭材料、藉助什麼樣的修辭手法構成的?這樣建構的修辭學理據是什麼?它對文學的貢獻在哪裡?如前所述,在這方面中國古代的詩話詞話和西方現代的解構閱讀都有非常豐富的案例。下面以明末清初李漁的《無聲戲•丑郎君怕嬌偏得艷》為例說明修辭閱讀的重要作用。該小說的故事很簡單,說一個相貌奇醜、肢體多殘的有錢人「闕不全」想找一個和自己相貌相匹配的妻子,不料連找了三個,都是才貌奇佳,開始時三個女子都不情願且設法擺脫他,可後來一個個心甘情願地服侍他。對這樣一個敘事文本,加拿大學者高辛勇做了較為詳細的修辭分析。高氏認為,這個故事運用了修辭衍生方法——「倒反」(inversion):把傳統中常見的主題或故事的意思顛倒過來,成為新的故事,小說題目就說明這是傳統的「才子佳人」故事的倒轉版。再比如入話里閻王判那惡人投身為美女嫁丑夫的故事,比如「紅顏薄命」與「才子佳人」的意念對立,比如入話佳人配丑夫與正文丑郎娶美妻敘事角度的轉換,都可以看作修辭上的「倒反」操作。同時,高氏還認為,李漁的故事與傳統的「套破」是互文關系(intertext):「他在故事一開頭便提出『紅顏薄命』這個老套的成語,但是李漁給了這個cliché新的詮釋。說話人說:『只是這四個字也是解釋明白,不是因她有了紅顏,然後才薄命;只為他應該薄命,所以才罰她作紅顏』也就是說,他把二者之間的因果關系倒轉了一下,修辭上看便是把原來的說法轉成『薄命紅顏』(在漢語修辭術里它是『紅顏薄命』的『倒置』辭式)[12]當然,小說還用了文字游戲式修辭手法,如對「闕不全」姓氏、「身事」及生世描寫的游戲式趣釋,對五官描寫的誇張式鋪排,對學識描寫的比喻式借代,還有對「才子佳人」與「財主佳人」的反仿,整個故事從「闕不全」、「不全闕」與「全不闕」的修辭結構等等,最後收到了「救得人活,笑得人死」的修辭效果。作者把敘事修辭和說服修辭統一為一體,既完成了文學的說教功能,又完成了文學的娛樂功能……可以看出,這種批評方式,是對文學優化傳達的最深入的探討,因為它切入了文學創作的全方位,小到選詞造句用格,大到謀篇創意運思,最後揭示文學是語言的藝術的真正含義。這一點,我們的古人做得很好,錢鍾書進行了總結性的提高,而今後我們必須進一步發揚光大。
(三)作品的修辭解讀:修辭接受與修辭意義
所謂修辭解讀,是指根據修辭學原理,對文學文本進行審美接受,然後讀取其修辭意義。一般人認為,接受就是對作品進行逆向還原。其實事情遠沒有這么簡單。因為修辭接受正如譚學純教授所說,不僅有等值接受,還有減值接受、增值接受和改值接受。[13]於是,讀者——即修辭接受者也就成了文學修辭批評的終點性環節。也就是說,文學作品只有在讀者的創造性接受中才算完成。正如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阿•基比迪•瓦爾加所說:「傳授真理的人和接受真理的人之間的關系是一種權力關系:真理不會自己證明自己,總是有個傳授者——活著的或死去的,有個作者,有個傳統——「要」傳播某個真理,有個或多或少自願同意接受真理並且承認——或者否認(這是同一回事)——傳授者權威的學生。」[14]一般地說,作者在創作時都有一個假定的讀者,而讀者在讀作品時也要盡可能地貼近作者,雙方在修辭上必須存在一種默契,如果沒有起碼的默契,那就不存在任何交際(文學也是交際)的可能性,而接受的程度取決於這種默契的程度。人們一般認為的接受是從相反方向重新設想作者的創作歷程——從修辭到動機,但接受既是社會的,也是個人的。說它是社會的,因為表達者與接受者必須共享通用的語言代碼,必須遵守特定的文化契約,必須滿足規范的社會期待。說它是個人的,是因為表達者和接受者就其人生體驗、語言修養和修辭能力並不相同,所以人們在接受時不僅會出現「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且由於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不同視角對一個作品的解讀也會不同,於是又出現了一個讀者有幾個哈姆雷特的情況。因此,修辭接受必須與接受者緊密關聯。所以,同是李商隱的詩,「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周汝昌讀出了「上句情在纏綿,下句語歸沉痛」[15],而朱大可卻讀出了「以『春蠶』和『蠟炬』暗喻男性生殖器,『絲』與『淚』暗喻精液」。[16]當然,還是這兩句詩,朱大可在十年前或二十年前未必讀出了現在的意義。這就提醒我們,對文學的修辭解讀,要對接受者的綜合情況進行考察。
那麼,怎樣才能更貼近作者,或創造性的貼近作者呢,我們認為,必須運用修辭理論去解讀。上文的荷蘭教授又說:「信息的『隱藏』性是文學的特點,那是因為它就是要把讀者引入歧途。作者盡其所能來掩飾闡釋者所尋找的東西。文學的『隱性真相』與修辭學的意圖之間的沖突只能通過尋找文本掩飾目的的反復嘗試來解決。想在他的文本分析得到修辭學的幫助的闡釋者只能走和作者一樣的路:他從謀篇開始,每當他通過後面的論證和辭格驗證發現自己的方向錯了的時候,他就重新回到謀篇階段,以糾正和確實他最初的觀點。從這個意義上說,修辭分析是一種受到作者意圖啟發的的闡釋形式。」[17]其實,更確切地說,修辭解讀就是找出文本意義的各種可能性,也就是其文學的實指與虛指、單指與復指、他指與自指。如錢鍾書對《離騷》中「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意義的解讀:「『修』 字指『遠賢』而並指『修潔』,『服』字謂『服飾』而兼謂『服行』」[18] 「兩意均虛涵於『謇吾』二句之中」[19],這可以視為雙關的特殊形態。王希傑對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中「落花時節」的意義解讀為:「指春天,又暗指李龜年晚年之不幸,又暗指杜甫本人之不得意,還暗指唐王朝之衰敗」。[20]
總之,我們認為,文學是「情理美三維、意義意思兩面的話語形式」,[21]修辭閱讀或曰修辭接受就是要把這些含義全部挖掘出來,從而完成文學的高消費。
修辭學是一門古老的學問,無論中國還是西方都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陳騤的《文則》和亞里士多德的《修辭學》分別是中西方修辭學的開山之作。論文正是從正本清源的角度出發來選擇這兩部著作進行比較的,力圖通過比較闡明中西修辭學的相同相異之處。論文首先從理論出發點、研究方法、具體修辭理論三個方面對這兩部著作進行了比較。其次分析了兩部著作修辭思想不同的原因,主要從社會原因、語言原因、思維原因三個大的方面進行了分析。最後通過比較得出四點啟示。
閑散如酸醋,會軟化精神的鈣質;勤奮如火酒,能燃燒起智慧的火焰。
② 英語寫作大神幫忙看一下這幾個暗喻的例子,分析一下,我感覺我還沒有徹底理解。
1. 比喻,簡單說,就是「本體象喻體一樣」。明喻、暗喻都含本體和喻體,只是版明喻句中有「象」、「權彷佛」,而暗喻句中沒有。常見的暗喻形式:本體」是「喻體;其它詞性也可以用作暗喻,關鍵是能理解成「象......一樣」。
2.
3.
③ 英語寫作修辭手法有哪些
英語寫作對於學習英語的學生是一個很重要的技能。許多英語考試都要測試考生的寫作能力。為了幫助中國學生提高英語寫作水平,我們編寫了這部工具書,可供大、中學生及英語自學者查閱使用,也可供各級學校的英語教師參考。 《英語寫作例句手冊》從大量的英文刊中精選出約一萬條實用的句子,為讀者提供了在各種不同情況下常用的句式與用語,分門別類,英漢對照,內容豐富,查閱方便。通過《英語寫作例句手冊》,讀者可以學到英語中各種生動有趣的表達方式,還可以利用《英語寫作例句手冊》做英漢互譯練習,這對於提高英語水平會有很大的好處。
表達方式 1.定義 2.解釋 3.分類 4.舉例 5.對比 6.因果 7.議論 8.說明 9.簡介 10.鳴謝 修辭手法 1.明喻 2.隱喻 3.轉喻 4.提喻 5.換稱 6.擬人 7.誇張 8.含蓄 9.委婉 10.雙關 11.影射 12.反語 13.諷刺 14.反論 15.矛盾修飾 16.對照 17.反復 18.排比 19.層遞 20.突降 21.迴文 22.倒裝 23.移就 24.拈連 25.共軛 26.警句 27.頓呼 28.設問 29.詠嘆 30.頭韻 31.元韻 32.擬聲 33.仿擬 34.幽默
④ 關於英語修辭和寫作手法
Analytical structure of speech :
simile 明喻
metaphor 暗喻
personification 擬人
hyperbole誇張
euphemism 委婉語
irony 反語
antithesis 對偶
metonymy 轉喻(指代)
litotes間接肯定即雙重否定
analogy 類比 將兩種本質不同的事物之間的共同點加以比較,來說明道理,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把淺顯的道理淺顯化:例 Forests are to nature what the lung is to man. Synecdoche 提喻,是以某事物的局部表示整體,抽象表示具體,特殊表示一般,或者反之。例如: More hands are needed in the work. (hand 是人體的一部分,代表人) There is a mixture of the tiger(殘暴) and the ape(狡猾)in his character.
Onomatopoeia 擬聲 The stream is murmuring down the hill. Some girls are giggling in the yard. Rain drops were pattering on the window. He heard the twitter of bird』s among the bushes.
Paradox 反論 指似是而非的說法,乍聽似乎荒唐,但實際很有道理。
The child is father to the man. 從小看到大。 More haste, less speed. 欲速而不達
Oxymoron 矛盾修飾法 指修飾語和被修飾語之間看似很矛盾,但實則相反相成。
Sour-sweet day 酸澀而甜蜜的歲月 poor rich men creative destruction 創造性的破壞 living death 死一般的活著
Pun 雙關 即巧妙地利用同音異義或同形異義現象 使同一個詞或同一句子表達兩種不同的含義,是之含蓄幽默,一語雙關。
— what makes the tower lean? Lean指傾斜 和 瘦的
— It never eats.
transfer epithet轉移修飾是 通常把形容人的詞語用來修飾事物上,或者把通常修飾甲類事物的形容詞用來修飾乙類,以簡潔、新穎、形象的效果。
A wide-eyed answer a helpless smile embarrassed delight
Dizzy height an icy look dry humor cheerful wine
Syllepsis 一語雙關 指用一個詞語同時與兩個部分搭配,含義上一個為字面意思,一個為比喻意思,可產生幽默、俏皮的效果。
⑤ 英語中有表達方式,表現手法(寫作手法)和修辭嗎
寫作方法屬於來藝術表現方法(即:藝術自手法和表現手法,也含表達手法(技巧)),常見的
有:懸念,照應,聯想,想像,抑揚結合、點面結合、動靜結合、敘議結合、情景交融、首尾呼應(也叫前後呼應)、襯托對比、伏筆照應、托物言志、白描細描、
鋪墊懸念、正面側面比喻象徵、借古諷今、卒章顯志、承上啟下、開門見山,烘托、渲染、動靜相襯、虛實相生,實寫與虛寫,托物寓意、詠物抒情等。表達方式就
是常見的敘述、描寫、抒情、議論和說明。(其實也屬於藝術表現手法)
⑥ 從英語修辭學 分析高英第四課 everyday use for your grandmama,求相關具體參考資料或者分析框架提綱
everydayuseforyourgrandmama中文名為《外婆的日用家當》。
2、英語修辭學角度分析
1968年,作為現代和當代西方修辭學中的一個重要修辭人物,羅伯特·比徹在《哲學修辭學》雜志上創新地提出了「修辭情境」的經典理論。
劉亞猛將此核心概念「rhetoricalsituation」翻譯為「修辭形勢」,本文將使用這種翻譯,因為它比「修辭情境」更能反映「形式和力量的威脅感」。
比徹將「修辭形勢」定義為「由一系列的人,事件,對象及其相互關系組成的復合體呈現出一種真實或潛在的缺失,如果情境話語的引入能夠平衡人們的決定或行動,改變缺失,則這種缺失可以完全或部分地緩解。
同時,他提出「修辭情境」由三個基本要素組成,即「缺席」、「觀眾」和「修辭限制」。
比徹指出,缺席是一種生存的必要條件;一種缺陷、一種障礙、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或一種偏離軌道的情況。
修辭受眾只包括一群能受話語影響並能幹預以改變現實的人。另一方面,「修辭限制」包括一系列的人、事件、對象和關系,它們是修辭潛力的一部分,因為它們有能力約束改變缺失所需的決定和行動。
比徹的「修辭情境」理論不再局限於靜態和單一的研究,而是突出了「潛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修辭學情境」理論在文學理論和實踐中的應用具有很大的啟發作用,為分析作者的意圖和文學作品提供了更廣闊的視角,使歷時同步的研究進入了一個更加動態的過程。
(5)分析框架提綱:第一種描述缺席,第二種描述觀眾,第三種描述修辭限制。
(6)西方修辭視角下的英語寫作分析擴展閱讀:
提綱英文:
And she stops and tries to dig a well in the sand with her toe. (exaggeration)----P58, L4。
I feel my whole face warming from the heat waves it throws out .(exaggeration)。
After I tripped over it two or three times he told me to just call him Hakim-a-barber.(metaphor)-------P60,L4。
「Maggie』 brain is like an elephant』s」.Wangero said ,laughing .(ironic)—P62, L4。
⑦ 求一篇關於英語修辭學的論文,最好全英文。
My Dream
I have a dream that I am always young. Then I will have enough energy to do everything whenever I want. Moreover, I don't have to worry about the old age ring which I even can't take care of myself. I know that my dream will not come true. However, I think it is lucky that I am young now. So I will treasure my time, enjoy my life and try my best to do everything well. (我的夢想 我有一個夢想就是我永遠年輕,然後我就會有足夠的精力去做我想做的事情,而且,我就不會因年老無法照顧自己而憂慮。我深知我的夢想不會實現。然而,我很幸運,現在我很年輕。 因此,我一定要珍惜青春好時光,享受生活,並且盡最大努力把每件事情做好。)
My Favourite Flower
My favourite flower is lily. Lily is the national flower of France. I like white lily best. Because it』s very beautiful and pure. I planted a white lily in my garden in spring. I watered it every day. It grew very fast. It was taller and taller. One day, I got home after school. The lily blossomed. It looked like an elegant fairy. I was too excited to cry, 「Oh, white fairy, white fairy!」 I couldn』t help dancing. At that night, I dreamt that I was a beautiful fairy.
⑧ 求一篇從修辭學角度評論英文文章的文章
近年來,在中國掀起抄一襲股火熱的英語演講比賽的浪潮,其中「CCTV杯」英語演講比賽堪稱是國內影響力最大的比賽之一。談及這項比賽的舉辦,叫好的聲音居多。作為一項全國性的英語賽事,它還起著為中國英語教育發展導航的作用,承擔著為中國培養雄辯的英語公共演講人才的重任。因此,這項賽事被賦予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值。出於央視國際頻道和外研社的權威和地位,很少有批評家對此次大賽的優點和缺陷提出探討,更不消說會有人採用全新和獨特的視野對大賽的構思和組織方式進行分析。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課題試圖引入西方修辭學——一個曾被忽視的理論框架。藉助西方修辭理論,我們發現西方修辭實踐的特性,諸如尋求說服,獲得權利等,這些都可為進一步研究分析提供理論基礎。本文應用西方修辭的批判性思維對「CCTV杯」英語演講比賽進行綜合地剖析,深層解讀本演講大賽的長處和不足,並給出若干建議措施,以期在中國的英語教育中能普及西方修辭的意識。通過本研究,一方面本文將從一個全新的視角來解讀「CCTV杯」英語演講比賽:另一方面,藉此喚起國人對西方修辭的重視和學習,特別是以此培養出優秀的修辭演講人才。
⑨ 英語專業畢業論文 求關於中西方比喻修辭的區別和聯系的論文題目 20個字母左右
我會
可
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