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英語寫作 » 建構主義英語寫作

建構主義英語寫作

發布時間: 2021-02-14 01:06:36

① 英語專業,考研都可以考哪些專業

原則上來來講,考研基本上是源不太限制你本科讀的什麼專業,只要你過了分數線,但是個人情況不同,你要依自己的情況來定。
如果你報考本專業,一般方向有3個:文學、語言學、翻譯(也有的學校把翻譯放在語言學類),就業基本上就是高校教師,看你的興趣了。
如果你學了高數,程度還不錯的話,可以報考經濟管理類,我有很多同學就考了金融、國際貿易專業。考這些專業的話,英語是優勢,高數是門檻。
還有一些不需要考數學的專業,比如新聞傳播、教育學、國際政治、中文等等。
你還可以嘗試法律碩士聯考,它是專門為非法學專業又想從事法律行業的人設計的,法學專業本科不能報考。
英語專業跨專業考研特別普遍,當時我們系的同學就是報的五花八門,什麼都有,考上的也不少。復習的時候重點要放在專業課上,畢竟不是科班出身。
你想報考哪個學校,上它的官方網站上看看招生就業那一欄,都會有專業考試書目介紹。還可以上上考研論壇BBS,問問大家的意見。要考慮多種因素。一旦做下決定就不要輕易改變,考研有很多奇跡發生,看你的努力程度如何了。

② 如何提高學生英語寫作能力 完成課題的可行性分析

一.課題界定及理論依據
(一).英語寫作:
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用英語的表達方式進行不盡相同的遣詞造句。有語篇結構的詞彙量和英語慣用法。是用筆將英語詞彙、語法、主題及其寫作手法等互相依賴、互相作用的諸要素組成的有機整體。是對所學語言知識的綜合運用,是一種綜合能力的訓練。
(二).初中生英語寫作能力:
是初中英語新課標語言技能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課標要求初中生能根據寫作要求,能正確分析材料、審好題,能運用英語思維和所學詞彙簡單描述人物或事件,能根據所給圖示或表格寫出簡單的段落或操作說明、能簡單的用英語正確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它也是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體現,不僅包括詞彙、語法、習慣用語等語言知識,還包括學生對文章的構思、組織、表達以及傳遞信息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語言交際能力,它能准確、全面反應學生的實際語言水平。
(三).提高初中生英語寫作能力的策略:
根據英語課程標准,培養學生在口頭上和書面上初步運用英語的聽、說、讀、寫能力是初中英語的教學目標之一。然而在當前英語課堂改革的教學實際中,教師往往注重引導學生的口語訓練,忽視對學生英語寫作方法的指導,學生寫作能力遠沒有達到新課標要求。在近幾年的初中英語教學中,我在指導學生規范寫作的方法、怎樣利用已知背景和結合學生自己的思想運用英語思維來表達等提高英語寫作的策略方面做了初步探索。
二.理論依據:
1、新課程理念:
英語新課程標准要求:破除以教師講解、分析、說明為主的知識灌輸,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把握文章的篇章結構的能力,要重視潛移默化的作用。英語閱讀與寫作教學必須集中力量搞好聽、說、讀、寫的訓練,才能真正全面培養學生的寫作素質,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技能。
2、主體教育理論
所謂學生的主體性,是指在教育活動中,作為主體的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處理同外部世界關系時所表現出來的功能特徵。在老師的寫作方法的指導下,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選擇性、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充分尊重學生自己對問題的看法,通過日記、簡報等形式把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英語寫作的培養才有可能真正落到實處。
3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理論的核心是: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過程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學生根據自己所學知識和自己的閱歷擬定自己的寫作計劃。
三.選題背景及研究意義:
1.背景:
目前,我國正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改革傳統英語課堂教學,採用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提高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已成為每一位英語教師面臨的重要課題。由於傳統的英語教學只重視語言知識的單純傳授,教師對學生處於「我教你學,我講你聽」的地位,忽略了學生個性化的體驗,忽略了培養寫作思維。往往許多學生背誦了許多語法規則,而沒有在大量的語言實踐中形成良好的語感,還是寫不好作文。這違背學習和運用英語規律的表現,不符合新課程的改革目標,也不利於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同時學生由於受母語的影響,所寫句子往往漢化,支離破碎,語法錯誤較多,缺乏連貫性,不能正確的言表意達,從而畏懼寫作。而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聽、說能力訓練較多,指導學生寫作時間較少,對學生寫作中存在的問題感到頭疼。究其原因,除了學生對書面表達不夠重視外。教師也確實缺少對學生寫作的有效指導。學生缺乏再學習的能力,缺乏鮮明的個性,更缺乏創新精神和實際能力。
2.意義:
新課標指出:英語聽、說、讀、寫四種技能,其中聽、讀是信息輸入能力,說、寫是信息輸出能力,四種技能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通過寫作可以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寫一篇作文,不論長短,都需要妥善地組織材料,突出重點,條理清楚。這樣,在鍛煉寫作能力的同時,也鍛煉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及分析問題的能力。英語寫作水平能真正反映出學生的語言綜合表達能力,體現學生的英語綜合素質和運用英語的水平。學生英語寫作能力差將直接影響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提高初中學生寫作能力,對於學生今後的英語學習具有很大的鋪墊作用。因此,提高學生英語寫作能力的策略顯得尤為必要。
四.課題研究過程及方法
(一).過程:
1、准備階段(2010年9月-2010年10月)
①確定課題,調查分析,進行理論學習。
②結合我班學生實際,分析學生現有英語寫作水平。
2、實施階段(2010年11月-2011年5月)
①根據學生英語寫作現狀分析,擬定提高英語寫作能力的策略,並在實際教學中實施。
②對我所帶班級進行跟蹤研究,並對相關研究情況進行不斷反思和完善。
3、總結階段(2011年6月)
撰寫結題報告,結題鑒定。
(二).方法:
1.調查法:有目的、有計劃的通過調查表、談話和問卷等形式接觸和了解教育對象,搜集相關資料進行初中生英語寫作自主學習培養途徑的分析研究。
2、行動研究法:在行動研究中不斷地探索、在實踐中進行不斷的反思,通過計劃,實踐,觀察,反思有計劃、有目的地觀察我班學生在寫作方面能力的變化,做出詳盡記錄,然後進行分析處理,尋找得失原因,制定出對策,改進和解決學生英語寫作的實際問題。
3.個案研究法:通過英語寫作能力培養途徑的教學案例,在較長時間里對我班學生連續進行跟蹤調查,發現每個學生英語寫作方面存在的普遍和個別問題,從中總結出規律性的東西,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即時作出調整,邊研究邊反思,形成具體的操作,以培養學生准確的寫作,從而研究出提高寫作能力的策略。
五.課題研究條件及保障:
(1)研究者是一直奮戰在一線的英語老師兼班主任,幾乎每時每刻和學生在一起,有著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觀察學生,與學生交流,深入實施課題研究。
(2)研究者教育教學改革的意識比較強,經常嘗試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實踐,有相當的實踐經驗,並經常反思,受到領導和教師的好評。
六.課題研究的預期成果:
(1)撰寫課題研究報告.
(2)寫教育隨筆。
(3)上教學公開課。

③ 如何提高班級學生的英文寫作水平

一.課題界定及理論依據(一).英語寫作: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用英語的表達方式進行不盡相同的遣詞造句。有語篇結構的詞彙量和英語慣用法。是用筆將英語詞彙、語法、主題及其寫作手法等互相依賴、互相作用的諸要素組成的有機整體。是對所學語言知識的綜合運用,是一種綜合能力的訓練。(二).初中生英語寫作能力:是初中英語新課標語言技能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課標要求初中生能根據寫作要求,能正確分析材料、審好題,能運用英語思維和所學詞彙簡單描述人物或事件,能根據所給圖示或表格寫出簡單的段落或操作說明、能簡單的用英語正確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它也是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體現,不僅包括詞彙、語法、習慣用語等語言知識,還包括學生對文章的構思、組織、表達以及傳遞信息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語言交際能力,它能准確、全面反應學生的實際語言水平。(三).提高初中生英語寫作能力的策略:根據英語課程標准,培養學生在口頭上和書面上初步運用英語的聽、說、讀、寫能力是初中英語的教學目標之一。然而在當前英語課堂改革的教學實際中,教師往往注重引導學生的口語訓練,忽視對學生英語寫作方法的指導,學生寫作能力遠沒有達到新課標要求。在近幾年的初中英語教學中,我在指導學生規范寫作的方法、怎樣利用已知背景和結合學生自己的思想運用英語思維來表達等提高英語寫作的策略方面做了初步探索。二.理論依據:1、新課程理念:英語新課程標准要求:破除以教師講解、分析、說明為主的知識灌輸,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把握文章的篇章結構的能力,要重視潛移默化的作用。英語閱讀與寫作教學必須集中力量搞好聽、說、讀、寫的訓練,才能真正全面培養學生的寫作素質,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技能。2、主體教育理論所謂學生的主體性,是指在教育活動中,作為主體的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處理同外部世界關系時所表現出來的功能特徵。在老師的寫作方法的指導下,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選擇性、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充分尊重學生自己對問題的看法,通過日記、簡報等形式把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英語寫作的培養才有可能真正落到實處。3建構主義理論建構主義理論的核心是: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過程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學生根據自己所學知識和自己的閱歷擬定自己的寫作計劃。三.選題背景及研究意義:1.背景:目前,我國正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改革傳統英語課堂教學,採用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提高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已成為每一位英語教師面臨的重要課題。由於傳統的英語教學只重視語言知識的單純傳授,教師對學生處於「我教你學,我講你聽」的地位,忽略了學生個性化的體驗,忽略了培養寫作思維。往往許多學生背誦了許多語法規則,而沒有在大量的語言實踐中形成良好的語感,還是寫不好作文。這違背學習和運用英語規律的表現,不符合新課程的改革目標,也不利於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同時學生由於受母語的影響,所寫句子往往漢化,支離破碎,語法錯誤較多,缺乏連貫性,不能正確的言表意達,從而畏懼寫作。而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聽、說能力訓練較多,指導學生寫作時間較少,對學生寫作中存在的問題感到頭疼。究其原因,除了學生對書面表達不夠重視外。教師也確實缺少對學生寫作的有效指導。學生缺乏再學習的能力,缺乏鮮明的個性,更缺乏創新精神和實際能力。2.意義:新課標指出:英語聽、說、讀、寫四種技能,其中聽、讀是信息輸入能力,說、寫是信息輸出能力,四種技能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通過寫作可以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寫一篇作文,不論長短,都需要妥善地組織材料,突出重點,條理清楚。這樣,在鍛煉寫作能力的同時,也鍛煉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及分析問題的能力。英語寫作水平能真正反映出學生的語言綜合表達能力,體現學生的英語綜合素質和運用英語的水平。學生英語寫作能力差將直接影響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提高初中學生寫作能力,對於學生今後的英語學習具有很大的鋪墊作用。因此,提高學生英語寫作能力的策略顯得尤為必要。四.課題研究過程及方法(一).過程:1、准備階段(2010年9月-2010年10月)①確定課題,調查分析,進行理論學習。②結合我班學生實際,分析學生現有英語寫作水平。2、實施階段(2010年11月-2011年5月)①根據學生英語寫作現狀分析,擬定提高英語寫作能力的策略,並在實際教學中實施。②對我所帶班級進行跟蹤研究,並對相關研究情況進行不斷反思和完善。3、總結階段(2011年6月)撰寫結題報告,結題鑒定。(二).方法:1.調查法:有目的、有計劃的通過調查表、談話和問卷等形式接觸和了解教育對象,搜集相關資料進行初中生英語寫作自主學習培養途徑的分析研究。2、行動研究法:在行動研究中不斷地探索、在實踐中進行不斷的反思,通過計劃,實踐,觀察,反思有計劃、有目的地觀察我班學生在寫作方面能力的變化,做出詳盡記錄,然後進行分析處理,尋找得失原因,制定出對策,改進和解決學生英語寫作的實際問題。3.個案研究法:通過英語寫作能力培養途徑的教學案例,在較長時間里對我班學生連續進行跟蹤調查,發現每個學生英語寫作方面存在的普遍和個別問題,從中總結出規律性的東西,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即時作出調整,邊研究邊反思,形成具體的操作,以培養學生准確的寫作,從而研究出提高寫作能力的策略。五.課題研究條件及保障:(1)研究者是一直奮戰在一線的英語老師兼班主任,幾乎每時每刻和學生在一起,有著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觀察學生,與學生交流,深入實施課題研究。(2)研究者教育教學改革的意識比較強,經常嘗試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實踐,有相當的實踐經驗,並經常反思,受到領導和教師的好評。六.課題研究的預期成果:(1)撰寫課題研究報告.(2)寫教育隨筆。(3)上教學公開課。

④ 誰該為學生的英語語言表達能力缺乏接受指責的英語作文

試析英語專業寫作教學與建構主義 論文關鍵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英語寫作教學過程法
論文摘要:對英語專業寫作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並討論了學生對英語寫作的認知、動機和態度以及他們對自己寫作水平、寫作教學方法的評價和對該課程所給予的期望。結合筆者的教學經驗探討針對具體的教學對象如何激發其寫作動機、培養其寫作興趣,並提出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應用於寫作教學中,通過過程教學法提高英語專業寫作教學的質量。
英語專業學生學習過程中,英語寫作能力是最難以獲得的。就近年英語專業四級得分情況來看,以總分為100分計,2004年全國專四寫作平均成績為65. 4分,而2005年下降為61.88分。這說明我國高校英語專業的寫作教學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寫作教學還需要進一步探索與研究。在教學實踐上,上好英語寫作課和寫好英語作文對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極大的挑戰。
傳統的英語寫作課程教學模式制約了教師和學生的創造力,使教師和學生之間缺乏互動,影響了教學效果,而建構主義習理論可以改變傳統的英語寫作課程教學模式,通過教師引導,由學生實現寫作能力的自我構建,從根本上提高教學效果,實現學生寫作能力的真正提高。
1目前英語專業基礎階段寫作教學的問題
由於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其教學方法及水平直接影響著寫作教學的質量。長期以來,我國高等院校英語寫作課程的傳統教學模式是,教師在課堂上講一些寫作要領一每周或隔周出一個題目一學生根據題目和相關的要求(如體裁和字數)寫一篇文章一學生將文章交給教師一教師對學生的作文進行批改一教師對作文進行講評,然後,又是一個新的輪回。這種模式制約了教師和學生的創造力,教師有力使不上,學生的寫作水平也很難有實質性的提高。
筆者對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濱江學院2005級英語本科做過調查,不少學生英語寫作時不翻書籍,不查資料,甚至詞典都不用,文章完成後不反復推敲,不主動進行修改,交給老師就完事,對於經過教師批改後的文章,很多學生對老師的批改僅僅是看一眼。這種狀況影響英語寫作教學效果,教師教學水平也直接影響著學生寫作興趣的培養和寫作能力的提高。要不斷提高教師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之一就是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英語寫作教學。
2關於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認知學習理論的一個重要分支。它認為個體的認知發展與學習過程密切相關。而英語寫作這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可以有效地在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中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
(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人的認識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給予的,而是外界刺激與認識的主體內部心理過程相互作用的結果。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過程,而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來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其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即獲取知識的多少取決於學習者根據自身的經驗去建構有關知識的能力川。
(2)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I)以學生為中心,認為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教師只對學生的意義建構起幫助和促進作用;2)「情景」對意義建構的重要作用。認為學習總是與一定的情景相聯系的,學習者在實際情景下,利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驗,去同化和順應當前學到的新知識,隨著同化與順應的循環,形成了對知識的建構;3)協作學習對意義建構的關鍵作用。盡管「理解」屬於個人的建構物,無法共享,但可以與他人進行交流。通過交流,檢驗和修正自己的「理解」,使之符合客觀規律;4)對學習環境的設計。認為學習環境是學習者進行「發現式」和「探索式」學習的場所。在這種學習環境中,學生可以利用各種學習工具和信息資源進行學習,從而達到預期的學習目標。要使學生達到在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中自主地建構知識這一目的,除了傳統的教學方法,現今多媒體技術和Internet應用的日益普及為實現建構主義學習環境提供了理想的條件。多媒體技術是創設寫作情景十分有效的工具,基於Internet的網路環境,為學生寫作提供了異常豐富的、圖文並茂的寫作素材和資源,為超越時空和地域交互作文創造了良好條件,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批改作文提供了最便捷的條件。
(3)建構主義認為,教育要豐富個人的經驗,其意義必須對個人的生活是重要的,所以有效教與學的核心是理解事物怎樣獲得意義,進行能闡明和拓展個人意義的談話。從寫作教學活動看,教師本人與其所教是難以分開的。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需要共同針對某些問題進行探索,並在探索過程中相互交流和質疑,了解彼此的想法。由於經驗背景的差異,學習者對問題的看法和理解經常是千差萬別的。其實,在學生的共同體中,這些差異本身就是一種寶貴的現象資源。
(4)建構主義認為,教師的信念比其知識更能影響其教學行為。建構主義雖然非常重視個體的自我發展,但是它也不否認外部引導,亦即教師的影響作用。教師的信念主要包括教師關於學生和學習的信念,應把學生看成客戶、夥伴、個人探索者和民主探索者,而不應把學生看成抵制者、容納器,應把學習看成理解意義、個人變化的形式,而不應把學習看成是知識量的增長,是知識的記憶。3建構主義指導下的英語寫作過程教學法
用建構主義指導英語作教學,教師應在有意識的引導中自覺地使用建構主義,在過程教學法中實現學生寫作能力的建構。
3.1建構主義視野中的學生寫作行為
在建構主義視野中,寫作過程是一種積極、主動地完成意義建構的過程,即認知、輸出認 知、批判認知、完善認知的過程,是用語言探索知識,了解世界,批判、交流所了解的世界知識 的過程。這一過程的基本特徵是盡量展示與某一寫作主題有關的知識發生、發展的盡可 能充分豐富的情景,讓學生在這種情景中產生認知沖突,即建構主義的「同化」過程,以激發學 生求知探索的內在動機。讓學生明白寫作並非為教師而寫,也非為寫作而寫作,寫作是學生自我建構認知及完善建構認知的過程,學生是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和知識的積極建構者。

. 2建構主義指導下的教師寫作教學行為
在建構主義指導下,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提供者和灌輸者。在整個寫作教學過程中教師是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教師應用恰當的語言來引導,啟發和鼓勵學生,就寫作問題經常性地給學生提供反饋意見,幫助他們達到更高的認知水平,更好地完成寫作任務。教師對學生的寫作教學行為就是一種建構認知的過程,包括寫前准備、寫初稿、修改、評價反饋、重寫等過程。這一過程也符合建構認知,批判認知,完善和再建構認知的循環。在此循環中,學生的知識建構進一步完善,認知能力進一步提高。
3. 3英語寫作過程教學法的實施環節
建構主義指導下的英語寫作教學注重意義的建構,注重寫作的過程,注重集體寫作任務,注重同學之間互相以及多次修改,注重師生的互動。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學生應積極與教師協作,自發地通過教師作為中介來獲取知識。教師應盡可能組織協作學習,展開討論和交流,並對協作學習過程進行引導,使之朝有利於意義建構的方向發展。注重寫作過程為過程寫作法的核心,它認為寫作是一種發現意義並創造意義的循環式的過程,此過程一般包括寫前准備、初稿、反饋、修改、重寫5個階段,它們往往交叉進行、循環反復。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將基礎寫作教學過程分為預寫、初稿、互評、教師評、二稿修改、互評、教師評7個環節,切實把寫作過程納人寫作教學的重心。整個寫作過程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同伴之間的交互合作和協商,一改昔日教師的壟斷角色,教師在寫作過程中充當組織者、協調者、答疑者和信息提供者,引導學生順利完成寫作的全過程,鼓勵學生與同伴多切磋、多協商,同時要求學生著力於寫作內容的挖掘和表達,讓學生積極投人到寫作過程的各個階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真正領會寫作的實質和意義,讓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扎扎實實訓練,不斷提高寫作能力。
要特別提及講評反饋階段。講評反饋是寫作過程的中心階段,它介於初稿和修改階段之間,這一階段對批判認知是不可缺少的,也是學生完善和再建構認知的必要准備。傳統的作法是教師批改,該做法工作量大,耗時多,再加上有的教師所帶班級學生人數多,有些教師往往只給個分數,或找找語言錯誤或劃出語法錯誤,沒有能夠從結構或語篇上進行深層次的批改,啟發學生思維,幫助學生充實內容和改進文章結構,所以採取同級反饋或同級互評。學生每完成一篇初稿,便要求他們根據教師事先提供的互評的具體標准和細則相互就文章的長度、內容及語言表達等方面進行具體互評,要求學生通過互評盡可能發現同伴作文中的閃光點,並用波浪線圈出來,如一些好的語言表達,大到一個句段或句型,小到一個新學的短語或單詞,同時將某些表達欠妥或錯誤之處用直線或指定用的標識標出來,最後針對文章的長處與不足寫出具體評語。這種評估與反饋模式既維護了學生的自我形象,增強了學生寫作的信心,又大大促進了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相互借鑒,有利於寫作能力的提高;再則,教師評閱的時間大為縮短,教學效益因此得以提高。
4結語
寫作過程是一個循環復雜的心理認知過程、思維創造過程和社會交互過程,它實質上是學生認知結構的建構和完善的過程,所以建構主義指導下的英語寫作過程教學法更符合寫作教學的實質,作為教師應充分利用其優點,從實際出發,提高英語專業基礎階段的寫作教學水平。 交際教學法在英語課堂中的應用

摘要:本文在闡述交際教學法原則的基礎上試圖對中學課堂英語交際教學作初步的探討。
關鍵詞:教材;直觀教學;交際能力
作者簡介:王工兵,任教於江蘇省連雲港市贛榆縣柘汪二中。
交際法,又稱「意念法」、「功能法」或「意念——功能法」。它是以語言功能項目為綱,培養在特定的社會語境中運用語言進行交際能力的一種教學法體系。
交際法的創始人是英國語言學家威爾金斯,代表人物還有英國的語言教育家亞歷山大、威多森、荷蘭的范埃克。交際法是在20世紀60年代末期創立的一種外語教學法,其理論依據是英國應用語言學家坎德林和威多森等\英國功能語言學家弗思以及美國社會語言學家海姆斯等人的著作。這一教學路子普遍為世界各國外語教學界認同。
交際法認為:培養交際能力應該是語言教學的根本目的,聽、說、讀、寫四種語言技能的訓練必須為交際能力服務。
英語是一種交際工具,英語教學的目的就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用這種交際工具的能力。眾所周知,英語是當今世界最為廣泛應用的交流工具。採用交際化教學法,能顯著地促進學生運用英語交際的能力。
然而,由於受傳統英語教學的影響,加上師資培訓工作的步伐未能適應新形勢的變化,怎樣在中學英語教學中更好地貫徹新大綱及新教材的交際性教學原則,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
本文在闡述交際教學法原則的基礎上試圖對中學課堂英語交際教學作初步的探討。
一、依據教材
新教材是新大綱規定的交際教學的具體體現,它改變了傳統的英語教學觀念,從語言的實際意義出發來安排語言教學活動和教學形式,以達到語言交際的目的。
新教材不再單純以語法項目為主要脈絡來組織和安排教學內容,而是根據交際目的需要,既考慮語言的功能、意念和話題,也考慮語音、詞彙和語法結構等因素,並使它們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因此,教師應該吃透教材,深刻理解體會教材不同語言教材的能力,才能依據教材內容有效地組織好教學,在課堂上創造濃厚的英語交際氛圍。
二、把握課堂教學的靈活性
通常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依據的是教材內容及備課教案,這樣才能有計劃、有步驟地完成教學任務。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切忌照本宣科拘泥於教材內容及教案。
因為一方面由於各地的教學條件、學生的特點等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異,都是需要根據各地情況適當使用教學材料,採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
另一方面,由於英語課堂交際教學是動態的,它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課堂教學不可以一切按事先所設計的那樣運行。教師對教學過程的構想設計都會因為某個教學環節的突然變化失去作用。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心須有較強的靈活性的隨機性,以適應動態多變的課堂。
三、直觀教學
中學階段,特別是初中階段,英語教學都比較形象具體,和學生們的日常生活或者生活經驗密切相關,易於實施直觀教學。直觀教學可以利用一些基本的教具,如圖片、模型、實物、簡筆畫等,教師也可以藉助手勢、動作或面部表情來輔助教學。
近幾年許多中學添置了完整的電教設備,這也為外語直觀教學提供了必需的物質條件。直觀教學使英語教學變得生動、形象、為英語教學提供各種教學情景和真實的交際場合,有助於營造英語交際情境和氣氛。學生不藉助翻譯就能夠理解所學內容,從而促進學生直接用英語思維。教學方法及方式多樣化,可以使學生的聽覺、視覺、運動器官都參加活動,符合兒童少年的心理學發展規律,容易引起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開展多樣化的課堂語言交際活動
初中學生愛說、愛動,善於模仿,記憶力強,有強烈的競爭意識和表現欲,喜歡嘗試著把學到的語言材料隨時進行對話、敘述和表演。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堂交際活動適合初中學生的特點,便於學生邊學邊練,學用結合,使所學語言材料能夠在運用中獲得鞏固和提高。
在初中英語教學階段,教師可以利用或設計一些游戲進行語言教學,讓學生在娛樂過程中掌握所學內容。
初中教學既可以參考、借鑒國內外已有的教學游戲,教師也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匠心獨運地設計出緊扣所授語言材料,又為學生所喜愛的游戲。
據孩子們的好奇心,靈活多變地設計一些猜物、找物,捉迷藏的游戲。
學習現在進行時的句型,可以用已學過的動詞在一些卡片上寫些「指令」如「eat」「swim」「put on a jacket」等等,請學生前來任意抽一張,照所示「指令」做個啞劇動作,同時發問「What am I doing」其他學生進行猜測,「He is sleeping. 」「He is drinking.」在輕松活潑的氣氛中學生掌握了所學內容,並且進行了交際訓練。
角色表演(role——play)是學生喜愛的另一語言交際訓練形式。其基本方法就是將所學的對話或課文讓學生分扮各種角色進行表演。新教材的「情景對話」多源於生活,有直觀的情景,很適合角色表演。新教材的「情景對話」多源於生活,有直觀的情景,很適合角色表演。這些表演可以根據學生的語言水平、想像力、表演能力以及性格來決定分配給學的角色。
另外,教師也可以在課堂設置教學情景,進行模擬對話訓練,內容可是問候、詢句(天氣、氣候、日期、生活起居)、打電話等活動,首先給學生一、二分鍾進行准備,然後抽一些學生在全班進行對話示範。
此外,在英語教學里要進行大量的語言操練。尤其在八年級、九年級的英語教學中,隨著所學英語知識的加深,學生接觸了更多更長的英語短文,同時也對教師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針對這個要求,筆者盡量創造再現真實生活的語言。講授英語短文及反復操練操練這些短文,在學生學習短文後,筆者又讓學生談論學習短語的感想,同時要求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利用課文里的詞句,敘述自己對文章的理解、體會,以及寫英文日記等。
這幾種練習一種比一種更接近生活實際,能夠較好地操練和交際的恰當結合。
英語課外活動是整個英語教學過程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和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緊密相連。學生課上學了英語,不僅課上用,課下也要用,這樣才能養成運用英語的習慣。
在學習地圖辨方向的內容後,筆者在地面上畫了學校周圍地形圖,讓學生從某一點出發,根據教師所說的英語,在「地圖」上「走」到要到的位置;然後再按事先要到的地點,讓學生用英語說出如何到達該地方。並且讓每個學生一問一答。編成對話,談論方向,增強他們實際運用英語的能力。
在學生已掌握了一定單詞後,筆者在紙上寫了若干英語單詞,讓學生圍坐在一起,用所給單詞編成一篇連貫的小段落,一人一句前後呼應。這樣做,學生邊動腦想,邊動口說,盡量地將所學知識應用上,有助於訓練學生聽和說的能力。

補充:
還可以讓學生採取輕松活潑、圖文並茂的方式來辦英語小報紙。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鞏固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增強學生見識,加強學生對所學語言國家的了解,進一步增強學生用英語交際的能力。
在開展這些課堂語言交際訓練活動時,教師應該牢記以學生為中心這一基本原則,即學生可以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學習、操練、認知體驗活動,但這並不意味著對學生可以放任自流。相反,學生在許多環節上需要教師的指導,也需要接受教師在總體范圍上的組織和管理。當學生的活動出現不合總體目標的偏差時,教師應運用可行的管理手段予以糾正。特別是在小組和全班活動中,教師應發揮積極的主導作用,做到放得開、收得攏,既熱烈活潑、又井然有序。
教師為了獲得駕馭課堂、管理好課堂的主動權,平時應該加強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創造寬松活潑的課堂氣氛,才能真正贏得學生的參與與配合,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王曾選.中學英語教學法[M].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87.
[2]李庭薌.英語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Abstract: By analyzing principles of communicative teaching method this paper tries to make a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middle school classroom English communicative teaching.
Key words: textbook; visual teaching; communicative ability

⑤ 有關構成主義的英語作文

在西方當代哲學、社會理論和社會科學方法論的諸種流派和思潮中,結構主義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法國的一位社會理論家說:「結構主義不是一門哲學,而是一種方法論。」(註:《哲學譯叢》編輯部編譯:《近現代西方主要哲學流派資料》,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第203頁。)如此評論是很中肯的。結構主義以它那奇特的方法論思想和要求,對語言學、文學、社會學、文化人類學、教育學等研究領域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結構主義起源於法國,後擴展至整個歐洲大陸,但結構主義不是一個統一的哲學派別,而是由結構主義方法聯系起來的一種廣泛的哲學思潮。所以,對結構主義進行某種界定,確是一個比較困難的任務。不過我們還是可以找到一些界定結構主義的嘗試。許多人是從思維方式上加以界定的,如霍克斯(Terence
Hawkcs)認為「結構主義基本上是關於世界的一種思維方式,在這一思維方式中,事物的真正本質不在於事物本身,而在於我們在各種事物之間感覺到的那種關系。即世界是由各種關系而不是由事物構成的,在任何既定情境里,一種因素的本質就其本身而言是沒有意義的,它的意義事實上由它和既定情境中的其他因素之間關系所決定。總之,任何實體或經驗的完整意義除非它被結合到結構中去,否則便不能被人們感覺到。」(註:〔英〕特倫斯霍克斯著,瞿鐵鵬譯:《結構主義和符號學》,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8-9頁。)因此,結構主義追求的最終目標是永恆的結構:個人的行為、感覺和姿態都納入其中,並由此得到它們的最終的本質。
巴爾特(Roland Barthes)則從方法論意義上加以界定,認為「結構主義是從當代語言學方法中引出的,針對各種文化現象的分析法。」(註:楊大春著:《文本的世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31頁。)
??
如上界定分別涉及結構主義的出發點和方法論。或許我們可以從皮亞傑(J.Piaget)那兒看到一個更為綜合的界定。皮亞傑提出:「一個結構是本身自足的,理解一個結構不需要求助於同它本性無關的任何因素。」(註:〔瑞士〕皮亞傑著,倪連生、王琳譯:《結構主義》,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第2頁。)而另一方面,「人們已經能夠在事實上得到某些結構,而且這些結構的使用表明結構具有普遍的,並且顯然是必然性的某幾種特性,盡管它們是有多樣性的。」(註:〔瑞士〕皮亞傑著,倪連生、王琳譯:《結構主義》,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第2頁。)
??
結構主義的科學理想並不意味著要將結構觀念運用到數理領域,它更多關心的是社會文化現象。所以,基於以上分析,我們認為結構主義是關於社會文化的一種思維模式,一種分析方法,它表明社會文化現象是人無意識地構造的自足的系統。 下面我們將檢視結構主義理論在教育上的主要應用,我們把重點限制在被視為結構主義者的教育理論家和那些自己聲稱擁有這項頭銜者。
??
結構主義教育家一般具有3方面共同的特色。首先他們起源於對50年代出現的教育危機乃至國家安全的關心;其次他們主張探尋那些危機或危險的緣由,進而顯示出他們所主張的教育理念、教育過程和學科結構;最後他們尋求或計劃矯正教育上存在的問題和危機。概言之,上述3方面特色可以通俗地表述為:教育出了什麼差錯?為何會有那些弊端發生?它們如何才能被矯正

⑥ 老師您好,廣東省2016年4月自學考試英語二題目難度如何,作文大概是什麼方向的

一、考研難度英語專業考研和普通考研英語是截然不同的。考研英語是針對那些報考非英語專業的考生所進行的英語水平測試,是教育部統一出題,主要考查大學英語的基本知識,包括完型、閱讀、新題型、翻譯、寫作等五部分,卷面分值為100,與政治(分值為100)和其他兩門專業課(分值分別為150分)共同構成了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四大科目。而英語專業考研是針對報考英語專業研究生的考生而進行的,考核科目為:政治、基礎英語(分值150分)、綜合英語或專業課(分值150分)以及第二外語(分值100)共四門。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考試的試卷形式除全國統考政治外,剩餘科目全部由招生單位自主命題,考核范圍包括基礎英語,對詞彙、語法、閱讀、慣用法、修辭、閱讀、翻譯、寫作等能力。一般情況下,大部分學校都會指定參考書。這里簡單歸納一下英語專業考生考研參考用書。英美文學——以常耀信、楊豈深、吳偉人為主編寫的《美國文學選讀》、《英國文學選讀》翻譯——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語言學——胡壯麟主編的參考書英語國家文化——以朱永濤、於志遠為主編的《英美文學基礎教程》、《英語國家概況》;王佐良《歐洲文化入門》全國各英語院校關於英語語言學的指定用書不像文學一樣五花八門,其中以北京大學胡壯麟老師的《語言學教程》為主,指定本書的學校佔到85%左右,其餘的有外研社劉潤清、文旭老師的《新編語言學教程》,杜詩春的《應用語言學》,戴偉棟《簡明英語語言學教程》等,還有的學校不指定參考書,對於不提供指定書的學校可以通過深入研究該校歷年真題來做准備,對於提供參考書目的院校,要認真研習指定書目的課後練習,熟練掌握書中的例子,則是制勝關鍵。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對於語言學考試的重點,我們還是強調共核性知識的掌握。基礎英語一般不指定教材,每個學校的側重點會不同。歷年英語專業考研試題特點是題量大且對基礎能力極為重視,考查內容所涵蓋的范圍較廣。這就要求考生在復習時應該提早准備,扎扎實實的打好基礎。根據擬報考院校的情況,調整知識結構,制定出合理的復習計劃。針對英語專業考研試卷考查的各部分內容,為考生提供以下復習建議:1、詞彙:大家依舊要重視詞彙的學習,在原來專業學習的基礎上增大學習的力度。把握重點詞彙,採用有效記憶詞彙的方法,為自己制定短頻率高效記憶詞彙的學習計劃。同時,要結合有針對性的詞彙練習題,並以百篇千字以上的科技、文化等內容的說明文、議論文閱讀為手段,深化詞彙記憶和理解。2、改錯:錯誤點一般不在實詞上而是在虛詞上。因此考生在復習時,要注意虛詞(如連詞、冠詞、副詞,介詞等)。3、完型填空:無論英語專業還是非英語專業的考生,對於這類題都有些為難。往往費了不少時間最後得到的分卻不盡人意。攻克這類題的做法首先是要了解它的題型。1)猜測詞義題。這類題所問的單詞較為生僻,所以考生答這種題不能僅僅靠自己記憶的單詞的含義,否則很容易出錯,需要根據文章內容去判斷。2)細節題。在歷年真題中都佔大部分,一般出在文章重要觀點或意思轉折的地方。對於這類題目,解題的方法就是回到文章的出題點,在出題點附近尋找問題的答案。3)觀點態度題。這種題要求宏觀把握文章基礎上,選出作者對文章所談問題的態度。分析這類題目需要多注意文章開頭、結尾等傳達作者感情傾向的地方。考生要針對各個學校的不同要求作針對性的練習,針對這部分題型實施題海戰術還是比較有效的。4、閱讀:提高閱讀成績的辦法是想方設法擴大詞彙量,做好閱讀要達到幾個標准:難度達到、數量標准、質量標准、實效標准。首先難度標准多讀讀GRE,數量上最低要求三百篇文章做底數。閱讀這種難度的文章,目的是能夠達到摸清考點、考查方向、命題特點等。5、寫作:寫作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了,它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而是知識積累的能力。如果你想讓自己的作文被看好,請在平時習作時就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並督促自己按照這些方面要求自己的寫作訓練:1) 突出重點,注重邏輯考生在選擇材料時應注重選擇那些最能體現中心思想、最具代表性的材料,這些材料要共同表達一致的信息。選材時切忌鬍子眉毛一把抓。詞語堆積,不倫不類。前後及段落之間在邏輯關繫上要緊密銜接,不能把沒有任何邏輯關系的詞放在一起。可以用恰當的關聯詞把思想連貫的表達出來。2) 用詞准確,語法正確考試時要特別注意語法,此語,語氣,標點符號等,為了避免太多單詞拼寫錯誤,語法錯誤,不要為了追求詞語的華麗而堆積一些自己也沒把握的單詞,不要刻意追求長句而寫一些自己不知對錯的有多個從句組成的長句。考試時最好選擇自己最有把握的詞彙,短語,句式。6、有重點的復習最後說一點,也是要強調的一點:無論在哪個復習階段都要注意突出重點來復習。以英美文學為例,在復習時要注意這樣幾個重點。首先,對各個時期重要作品的內容英文簡介,主人公的評價、寫作風格、所使用的技巧等有個明確的了解;再次,將閱讀參考書里所指定的選讀內容作為精讀的重點,爭取對選讀內容有一個全方位的理解;最後,考生要仔細研讀近五年的真題,以防應對形式新穎的新題型。 二、研究及就業方向1.文學方向開設學校:全國絕大部分招收英語專業研究生的學校。據2007年的招生統計,僅有17所招收英語專業研究生的學校沒有開設文學方向。研究內容:主要研究英美文學研究領域中的重大問題,目的在於提高文學素養、理論水平和研究能力。就業方向:此方向開設學校多,招生人數較多,就業范圍非常廣泛,一般為教師、研究人員。2.語言學開設學校:全國絕大部分招收英語專業研究生的學校。據2007年的招生統計,僅有9所招收英語專業研究生的學校沒有開設語言學方向。研究內容:語言學是我國高校近年來普遍設置的一個綜合性的語言研究學科。主要學習語言學理論及語言在各種學科中的應用,不同學校側重點有所不同。通過大量閱讀有關文獻、論文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報告,使學生對於語言學的形成和發展有進一步的了解,並了解現代語言學的最新動向和最新發展。語言學特別強調和重視研究生的廣泛閱讀,包括專業的外語期刊和近幾年的語言學相關論文。就業方向:該專業理論性較強,主要面向大中專教師及研究人員。3.英美文化研究開設學校:南京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天津師范大學等。研究內容:研究英國、美國的傳統及現代文化,涉及文學、歷史、哲學、美學、藝術、宗教、社會學等領域。不同學校的名稱和研究重點有所不同,如有的學校該方向名稱為英語國家文化研究,其研究范圍就不僅限於英美兩個國家了。就業方向:多進入外事外貿部門、各大新聞媒體等。4.翻譯研究、翻譯學開設學校:北京外國語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等。研究內容:主要研究中西翻譯理論,翻譯史,口、筆譯技巧,對名家名著的翻譯作品進行賞析,並從中、外文化的不同角度進行對比研究。該課程是英語語言學與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的主幹課程之一,由翻譯理論和實踐兩部分組成。翻譯理論主要包括翻譯過程中對原文旨意、風格的分析與理解,翻譯的功能,以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為主的各種翻譯方法,翻譯與文化的關系,翻譯的標准等。翻譯理論課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通過系統的翻譯理論學習,對國內外影響較大的翻譯理論、流派、代表人物有系統的了解,為今後的翻譯實踐奠定扎實的理論基礎。翻譯實踐課的主要內容是進行與翻譯理論同步的翻譯實踐,使學生通過翻譯實踐了解和熟悉各種翻譯技巧,增強中英語言和文化差異對翻譯影響的認識,進而提高實際翻譯能力。就業方向:多在外事外貿部門、大型企業,大多從事翻譯工作。5.英語教學方向開設學校:上海外國語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師范類院校。研究內容:主要進行外語教育理論和實踐方面的研究。向學生介紹英美國家不同的教學理論流派:語法-翻譯教學法、聽說教學法、直接教學法、沉默教學法、建構主義教學法、交際教學法、意念教學法、功能教學法、平衡教學法、認知教學法,每種方法的介紹包括其主要理論依據、主要內容以及評述。本課程的目的在於指導學生結合中國學生英語學習的實際,一方面在教學實踐中加以應用,為提高教學質量服務,另一方面在教學研究中加以應用,為提高科研水平服務,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理論和方法。就業方向:多從事教育教學工作。新興特色方向新興特色方向是各高校根據自身的研究特色與專業強項開設的,如南京大學的雙語詞典研究、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國際商務英語等。1.雙語詞典研究開設學校:南京大學、廈門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等。研究內容:研究詞典學本身的理論,語言學及相關學科的先進成果在詞典學中的應用研究,探討用語言學、認知科學、統計學、翻譯學和計算機科學等建立新的詞典編纂方法和釋義模式。就業方向:詞典研究中心、辭書出版社。2.國際新聞開設學校:北京外國語大學等。研究內容:培養適應全球傳播競爭的國際新聞與跨文化傳播人才,要求學生在畢業時精通英語,熟練掌握國際新聞傳播理論與業務。就業方向:國內外各大新聞媒體。3.同聲傳譯開設學校:北京外國語大學、西安外國語大學、天津外國語學院、南開大學等。研究內容:這是實踐性很強的研究方向,主要學習英漢、漢英的同聲翻譯。就業方向:主要就職於政府涉外部門、大型企事業單位和高校等。4.跨文化交際開設學校:上海外國語大學、西安外國語大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南開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研究內容:以人類學、社會語言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理論為依託,比較中外文化不同的價值觀與行為模式,研究中外經濟合作中出現的跨文化交際問題,培養具有較強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系統掌握跨文化交際知識的高級復合型人才。就業方向:主要就職於政府涉外部門、大型外企和高校等。5.國際商務英語開設學校:對外經貿大學、西安外國語大學等。研究內容:培養具有較強商務英語交際能力,系統掌握國際商務知識,畢業後能夠從事高層次商務英語翻譯工作和具體業務的高級復合型人才。就業方向:學生就業面很廣,既有在外經貿、國際商務中從事翻譯工作的,也有從事各種外經貿和國際商務的實際業務工作的。6.計算語言學開設學校:上海交通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等。研究內容:研究包括傳統和理論語言學的許多分支以及詞典學、語言哲學、分析哲學、邏輯學、文本處理、資料庫存取、口頭與書面語言的處理等領域。就業方向:計算機行業、軟體開發公司等。三、一定要及早著手准備!否則,後悔莫及!平時要下苦工夫,我認識的一些考上英語研究生的,每個人都很刻苦。我相信天道酬勤!!!

⑦ 高中英語寫作有效教學策略的實踐與研究 如何有效地

(一)教師以自己為中心, 將自己視為知識的權威和傳授者。
1.
沒有把寫作看做是交際活動。教師沒有站在讀者的角度去看待學生的作文 , 不去指出學生表達不清或欠妥之處 , 不能明確提出修改建議。
2.
批改作文時只是訂正學生所犯的語法錯誤。可是寫作並不僅僅是語法練習 , 好的文章並不只是一些語法正確的句子堆砌的產物。教師應當從兩個角度來批改作文 :先從語篇層次上看文章內容是否達到表情達意的目的 , 再在語法層次上進行必要的修改。
3.
沒有把寫作視為認知活動。許多教師在指導作文時只給學生分析一篇範文
, 卻並沒有意識到在向學生提供範文的同時, 必須引導學生注意理解範文中可以為我所用的那些知識或語法 ;引導學生剖析自己的文章 ,
發現存在的問題 , 然後改正, 並注意在以後的寫作中揚長避短 , 學以致用。
(二)教學方法不合理。長期以來,
結果教學法在英語寫作課的教學中占據統治地位 , 教師以講授傳統技法和作品為中心, 片面地強調語言理論知識的輸入 , 過於注重寫作結果,
輕視寫作過程中的諸多環節。這種教學法的理論基礎是行為主義理論,認為教學過程就是老師給予刺激—學生作出反應的過程, 因而教師主宰了課堂教學 ,
從運用「教師提問 -學生回答」的單一教學模式 , 到學生參照範文仿寫 , 再到教師面面俱到地評講那些注滿紅批的作文 ,
學生始終處於思維被束縛、被動接受知識的尷尬境地。建構主義認為 , 知識昀主要是由學習者個體建構的 , 而不是由他人傳授的 ,
而且這種建構總是在具體環境中通過互動產生的。語言學習中 , 學習者不應該被簡單地視為被動接受者 , 而應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計劃和學習效率的評估 ,
否則學生就沒有機會主動地創造和探索。
二、改善當前高中英語寫作教學現狀的方法
1.注重對學生寫作過程的指導
在英語的教學過程中既要注重對學生的語言輸入,
也要注重對學生的語言輸出 , 這兩個過程都非常的重要 ,
對提高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都起著重要的作用。而寫作能力正是這種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體現。因此, 在「重結果」之時 ,
更要「重過程」。寫作應包括語言知識、語境知識、寫作目的和寫作技巧等要素。寫作目的、語言知識和語境知識可以為寫作者提供足夠多的輸入 ,
使學習者有話說而寫作技巧的訓練是使學習者知道怎麼說。所以 , 寫作既是語言輸入的過程,
也是學生按一定技巧建構體裁、內化知識的過程。他們強調的是教師在教學寫作時要注意情景 , 並幫助學生了解某一體裁的詞彙、語法、篇章結構的特點 ,
然後再運用到具體的寫作中。從圖中可以看出 , 寫作過程不是單一的個人行為 ,
而是個人與個人、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範文、個人與社會多方位的互動過程。
希望能幫助到你,望採納!

⑧ 課堂是以教師為中心還是以學生為中心的英語作文

英語教學中教師的指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國家英語課程標准》關於"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部分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始終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氣氛……。"本文就如何在英語教學中始終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指導作用,談幾點體會。
一、學生主體作用的涵義

學生的主體作用,簡單地講,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出現,他們能夠能動地發展自己的潛能。學生應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教師、教材、教學手段都應為學生的"學"服務。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並充當教學活動的主角,而不是把教學看成"教師灌、學生裝",把學生看成是被動的接受知識的對象。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事物內在的矛盾性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它決定著事物發展的性質和方向,因而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教師則是這一活動過程的組織者和指導者。學生的知識、能力、品質、性格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學生本身內部的矛盾性。教師水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設備等對學生來說雖然重要,但外因再好,終究還要靠內因起作用。任何高明的教師,都不能替代學生學習。英語中有句諺語說道:"YOU MAY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BUT YOU CAN NOT MAKE HIM DRINK."在現實中,我們經常看到,同樣一個老師,同樣一本教材,同樣一個教學環境,不同的學生卻出現不同的學習效果。導致這種差異有種種原因,但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學生自身主觀能動性發揮程度不一。因此,調動學習者的學習主動性,並確立自身的主體作用意識已成為一項重要課題。

二、學生主體作用的確立

(一)以學生明確的學習目標激勵自身主體意識的不斷增強

學生是學習的承擔者,是保障其主體地位的決定者。學生為了能使自己在教學活動中充分發揮主體作用,把自己置於主體地位,應努力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1.要明確英語學習的目的。當今時代是信息時代,而英語就堪稱為時代信息的首要載體。對於中國人來說,學會英語就等於打開了世界之窗,使自己與世界聯系得更為密切。學生們只有把英語學習的目的與自己全部生活的目標聯系起來,才能把英語學習真正作為自己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才能真正增強自己的主體意識。

2.要正確認識自己在學習中的作用。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過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認為 English can not be taught. It must be learned. 學生們必須認識到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方可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3.要善於自我激勵學習動機。學生英語學習動機對學習興趣的形成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它是促進學生學習興趣形成的基本條件。一個有強烈學習動機的人,才可以有強大的學習動力,也才能主動地投入到英語學習中去。

4.要善於自我調動學習的主動性。學生要自覺地確立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總結學習方法,建立認知結構。從學習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某種滿足感,並以興奮活躍的思維狀態去面對英語語言知識和技能,在加強基礎知識和基本訓練的同時,使基礎知識轉移為語言技能,並發展成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二)以教師正確的教學理念促進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

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做到:

1.更新教學觀念。首先,要具有新的人才觀。二十一世紀將是高科技、高競爭的時代,對外語人才的要求顯然與過去不同。二十一世紀要求青年一代具有廣闊的胸懷,豐富的知識,聰敏的智慧,開拓的精神,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傳授英語基礎知識是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之一,但還需在這個基礎上發展學生的能力,能適應時代的要求。其次,要認識教師角色的轉變。以往的英語課堂教學,教師多數扮演的是一種家長式的角色。而未來的教學要求教師在教學方法方面作出最重要的改變是"走出演講的角色",並認為"所有優秀的教師都是激勵者、促進者、輔助者和協調者"。

2.確立為學而教的指導思想。要充分發揮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教師要把以"教"為重心逐漸轉移到以"學"為重心,把以"研究教法"為重心逐漸轉移到以"研究學法"為重心,並做好教與學的最佳結合。以"學"為重心,其基本精神就是使學生愛學習,學會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葉聖陶先生說:"教是為了不需要教。"面對21世紀對人才的需求,"授人之漁"已成為師者的最高教育境界。

3.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學習動機。興趣是一種學習的動力,學習英語的興趣越濃,學習的積極性就越高,學習的效果就越好。課堂教學是教師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參與行為的重要場所之一,教師應try our best to make our classes lively and interesting.

⑨ 英語口語教學的理論基礎(急)

建構主義理論與英語口語教學
山東省淄博市教研室 司洪海
摘 要: 只有加強對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的學習,用科學的理論來指導教學,英語口語教學效率才能得到提高。建構主義理論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境性。建構主義的靈活性理論及其隨機通達教學和情境性教學、支架式教學理論可供英語口語教學借鑒。
關鍵詞: 建構主義理論;英語口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2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536(2005)04-0008-03

中國學生英語開口能力差是我們每一位英語教育工作者必須正視的一個現實問題。改革傳統英語口語教學模式,提高英語口語教學水平,增強英語口語教學的實效性,是解決這一問題的必經之路。而要想做到這一點,僅有努力是不夠的,因為力終究是一個矢量,它不僅有大小,更有方向,只有用科學的理論來為英語口語教學導航,解決「啞巴英語」問題才不致於成為空話,這也正是筆者力圖將建構主義理論整合到英語口語教學中來的原因所在。

一、對現有英語口語教學模式的反思

有人認為,很多學生英語口語能力差是傳統的英語教學過分強調語言知識教學和閱讀與寫作技能教學所致,因而對各層次的英語教學大綱以及英語教師的教學能力和語言素養提出了種種質疑。那麼,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首先,我們不能簡單地把責任推給口語教學與學習的客觀環境。盡管加入WTO的經濟因素客觀上提高了人們對英語口語的重視程度,但能夠獲得去英語母語國家學習英語口語的機會或者大量聘請外籍教師仍不現實。其次,我們不能期望英語教學大綱和教材的改革能夠直接改變英語口語教學的被動局面,因為即使有再好的菜譜、再好的蔬菜、再高級的調料,沒有廚師對火候等過程性操作技巧的把握也不可能烹調出高質量的美味佳餚。
因此,筆者認為只有教師加強對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的學習,用科學的理論來指導英語口語教學、指導學生的英語口語學習和訓練,才能盡早提高英語口語教學的效率。

二、將建構主義理論引入英語口語教學的理由

(一)對建構主義理論歷史淵源的追溯
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的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亞傑(J.Piaget)。作為認知發展領域最有影響的心理學家,皮亞傑創立了關於兒童認知發展的日內瓦學派。皮氏的理論從唯物辯證法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觀點出發,對兒童的認知發展進行了研究。他認為兒童是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關於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發展的(張建偉、陳琦,1996)。一方面,兒童通過同化把外部環境中的有關信息吸收進來,並與自己已有的認知結構結合,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認知結構內;另一方面,通過順應使原有的認知結構因外部刺激的影響而發生改變。其認知結構就在同化與順應過程中逐步建構起來,並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這一循環中得到不斷的豐富、提高和發展。這就是皮亞傑關於建構主義的基本觀點。
20世紀70年代末,以布魯納(J.S. Bruner)為首的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將前蘇聯維果斯基(L.S. Vygotsky)的文化歷史發展理論等思想介紹到美國以後,對於建構主義思想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陳琦、劉儒德,1997)。維氏認為高級心理機能來源於外部動作的內化,並且內化的智力動作也外化為實際動作,使主觀見之於客觀,而內化和外化的橋梁便是人的活動。當今建構主義者非常關注如何以原有的經驗、心理結構和信念為基礎來建構知識。他們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境性,對學習和教學提出了許多新的見解。這些應該說得益於20世紀80年代維果斯基思想的廣為流傳。由此種種,目前「在教育心理學中正發生著一場革命,人們對它叫法不一,但更多地把它稱為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Slavin, 1994,轉引自張建偉、陳琦,1996)。

(二)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英語口語教學的可行性
建構主義者以其對學習的基本理解為基礎,就學習內容的選取和組織、教學進程的整體設計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即認知靈活性理論及其隨機通達教學、自上而下的教學設計及知識結構的網路概念、情境性教學、支架式教學等。筆者對其中可供英語口語教學借鑒的部分觀點逐一做了分析:
1.認知靈活性理論(Cognitive Flexibility Theory)及其隨機通達教學(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主張,一方面要給學習者提供建構理解所需要的基礎,同時又要留給他們廣闊的建構的空間,以利於其針對具體情境採用適當策略(Spiro et al., 1991,轉引自張建偉、陳琦,1996)。
英語口語教學通常的做法是以會話課教材為教學內容,先分析材料、理解材料,進行語音語法練習、跟讀、背誦,然後一般是看圖講話等模擬練習。這是從掌握語言形式進而使用語言表達思想的教學過程,有不少人是這樣走過來的,但是有更多的人靠這種途徑並未達到熟練掌握口語、流利地講英語的程度。應該說這種做法是採取了一種「復用」型的教學模式,由於只是簡單地由記憶過渡到復用,並未與理性自覺的思維活動進行必要的聯系,就很難達到活用型的脫口而出。依照認知靈活性理論及其隨機通達教學的主張,我們發現:在給學生提供語言形式的復用式訓練的同時,我們還應該創設條件,留給他們足夠廣闊的建構空間,更多地聯系具體情境,使學生的口語學習在模仿強化和熟記的同時更加關註上下文語境和語言形式本身所暗含的語言信息。
2.建構主義所提倡的情境性教學(situated or anchored instruction)強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展示與現實中專家解決問題過程相類似的探索過程,提供解決實際問題的原型,並指導學生的探索;強調以模擬真實性任務供學生了解自己所要解決的問題,以整體性、復雜性、挑戰性任務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部動機,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顯然,情境性教學的模擬性正是英語口語教學應竭力追求的教學思路。模擬性探索過程或原型式問題解決過程展示,更是當前普及的英語口語教學模式。只要看看外文書店貨架上琳琅滿目的音像口語教學材料,我們就能感受到人們單純依賴英語口語教材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情境性教學理論對於我們轉變學習觀、教學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也正因為如此,如何大膽地取捨教材,如何大膽地汲取各種信息媒介中的英語口語課程資源,已經成為我們目前必須正視和思考的問題。
3.建構主義的支架式(scaffolding)教學理論是針對教師和學生在教和學的過程中各自所起的作用而言的:教師引導著教學的進行,輔助學生掌握、建構和內化所學的知識技能,從而使學生進行更高水平的認知活動(Slavin, 1994,轉引自張建偉、陳琦,1996)。也就是說通過支架(教師的幫助)把管理學習的任務逐漸由教師轉移給學生自己,最後撤去支架。
具體到英語口語教學,教師的引導和輔助作用也十分重要。克拉申(Stephen Krashen)的輸入假設理論(Input Hypothesis)認為成人語言習得(acquisition)需要在課堂上盡可能多地接觸可理解的語言輸入(input)(Mason,1999)。盡管目前理論界對於克拉申的理論頗多質疑,但我們無法否認英語學習中語感的存在,無法否認大量輸入對於語感形成的重要作用,因此筆者還是傾向於成人外語學習中習得(acquisition)與學習(learning)並存的說法。聯想到我國英語教學法在傳統教學法與交際教學法之間如何作出選擇的問題,筆者認為我們不應該要非此即彼,而應依照和而不同的原則,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在英語口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做的就是讓學生理解語言輸入,進而保證學生從i階段(習得者的能力水平)移向i+1階段(Mason,1999),即按某種自然順序(natural order)習得的階段。而如何把握「可理解」的尺度是非常關鍵的,是非常需要教師發揮其「支架」作用的。

三、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英語口語教學

(一)激活學生英語口語學習的積極態度
許多來華從事英語口語教學的外籍教師都有一個共同感受,那就是很多中國學生的害羞心理是需要師生共同突破的第一道障礙。應當說絕大多數學生還是希望能夠流利地說好英語的,無論是為了應試還是為了應用,學習英語口語的動機是毋庸置疑的。那麼怎樣激活學生潛在的積極態度呢?我們不妨在備課階段設計適合學生水平的教學任務,打消其害怕出錯的畏懼心理;同時採取情境性教學設計方案,首先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呈現一定的音像會話資料,必要時點出關鍵的可供學生模仿套用的句型、短語、詞彙,之後按類似模式選題,如以談論個人愛好的「My favorite...」等為題,由學生按照自己的愛好作答,參考教師事先提供的有關材料,用目標語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情,進而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使其逐漸放開膽子開口講英語。

(二)熟記常用習語和句型,變復用為活用
英語中的一些習語和句型是應該在學習之初就熟記使用的,可以暫不考慮語法關系。初學者由於還沒有習得英語口語,就應藉助熟記這些習語和句型來進行初步的交際活動。能夠打個招呼,能在有限的范圍內說點什麼,是初學者往往具備的而且不僅僅是出於熱情的復用行為。要想幫助他們保持這種復用積極性,就必須引導他們加強習得訓練,否則他們會逐漸感到難以自如地表達思想感情。此時,教師應輔之以必要的語言分析,用傳統教學法作為「支架」,引導學生自覺地由熱身開始,進入教師設計的任務驅動式問題情境;之後,再指導學生確立目標,或進行發散性詞彙拓展,或進行相關情景、人物及可能的人物相互作用的想像,在開拓學生思路的同時,使學生專注於問題本身而非語言。實際上,當學生意識中不再把語言當作學習活動的明顯目標或者說唯一目標時,我們才能夠說口語教學不再是為了教而教,而是為用而教,為活用而教。
當然,建構主義理論的實質是要求我們從事英語口語教學時,不要忽視學習者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師生之間不是主客體間關系,而是主體間關系,是雙主體。正如克拉申所主張的:一方面學生不自覺的語言習得產生流利話語,另一方面教師的引導又使學生以理性自覺的語言學習而有能力對語言輸出實施監控,保證語言輸出的正確。至於英語口語表達時自覺監控是否來得及的問題,筆者認為問題的解決只有依靠更高水平上的再習得與再監控了,二者如此循環的過程不是波狀起伏的而是盤旋上升的。

參考文獻:
Mason, Timthy. Input Only 〔EB/OL〕.
http://www.timothyjpmason.com/WebPages/LangTeach/Licence/FLTeach/Thunk3_1.htm,25 Sep 1999.
陳琦,劉儒德. 1997. 當代教育心理學 〔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張建偉,陳琦. 1996. 從認知主義到建構主義 〔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75-82

⑩ 有關於沏茶的英語作文

老師:就談預設與生成的問題吧。在過去的課堂教學中,「教案」成為教師組織教學活動不可動搖的「指揮棒」,教師圍著教案轉,學生圍著教師轉。這種「約定式」的教學是造成學生思維僵化、行為劃一的根源。因而,關注課堂上經由學生帶來的生成性資源,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而富有個性的學習就成了當前課堂教學的主流聲音。然而,改革就怕一邊倒,許多教師往往曲解了「課堂生成」的內涵與尺度。在教學過程中一旦遇到「偏軌」現象,便果斷地讓教案「擱淺」,開放地納入直接經驗、彈性靈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體驗,彷彿不這樣做,就是束縛學生的手腳,禁錮學生的思維。教學需要且理所當然是生成的,關注無法預約的因素並融入到教學實踐之中本無可厚非,但如果不假思索地跟風而上,我們的教學必將會患上新的「流行病」,從而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貽誤學生的健康發展。這與課程改革的初衷是背道而馳的。因而,當我們與撲面而來的「生成」之風不期而遇時,不妨保持冷靜的頭腦,真正以學生的發展為標尺,採取更富理性、更富智慧的應對策略。

比如,要遵循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們反對那種亦步亦趨、「小步子」的課堂教學,但作為一門科學性、抽象性和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學生需要扎扎實實地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體悟知識間的內在聯系,體味數學思想方法的精妙和數學文化的博大。

比如,要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發展。課堂上,面對學生生成的信息,我們應該立即做出反應:他們知道了什麼?是怎麼知道的?從多年的課堂經驗看,學生的知道,更多屬於認知的范疇,浮於表層,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道的途徑,有的源自直覺的推斷,有的源自生活經驗的積累,但更多的是課前看書的。課前看書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但有時學生很難真正看懂教材,因為教材往往是根據知識的結構體系,以邏輯演繹的形式編寫的,常常多的是結論,少的是過程;多的是陳述句,少的是疑問句,學生幾乎不用思考就能獲得要研究的結論。從某種角度看,教學可以理解為「一群人」的活動。讓這一群人做什麼、如何做?這是教學的組織問題。教學中主導教師組織教學的因素主要是來自學生的反饋信息,由一個數學問題生發出來的信息,有主要信息也有次要信息,反映大多數學生學習水平和主觀願望的是主要信息,用各自知識儲備和生活經驗進行解讀的信息是次要信息。盡管我們倡導「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畢竟是「哈姆雷特」,而不是李爾王、羅密歐或朱麗葉。

比如,教師要練就高超的應對智慧。「課堂生成」可分為「意料生成」和「意外生成」。「意料生成」是師生在學習互動中形成的過程與結論,在教師預設的期望之內。如教學「長方形面積的計算」,當學生面對「用什麼方法測量出一張長方形照片的面積」這一問題,想出用透明紙蒙上數格子、用小正方形擺甚至於量出長和寬後相乘等方法,這些都在教師的預料之中,都是「意料生成」。而「意外生成」是在課堂師生互動中,學生提供的材料、學生的思維成果等與教師的預設相左或在預設之外。一堂課能否得到豐富的「意料生成」決定著一堂課的成功與否,教師應在預設時設想著生成,在教學時努力促進生成。然而,對教學來說,更具挑戰性的是「意外生成」。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既不能因害怕遭遇尷尬而刻意迴避,也不能因追求精彩而一味迎合,而應立足全體、放眼發展,或「放大」、或「縮小」,或及時處理、或巧妙擱置,以智慧來啟迪智慧,以「生成」來應對「生成」。

記者:「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在教學過程中,必然伴隨著思維的誘發、深化或拓展。《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稿)》在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方面,提出既要重視培養初步的演繹推理能力,又要重視培養合情推理能力的目標要求。合情推理需要的是直覺思維,您認為有必要培養學生的直覺思維嗎?

周老師:從思維活動的形式來看,有三種思維類型: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和直覺思維。在這三種思維中,形象思維是數學思維的先導,邏輯思維是數學思維的核心,但無論是形象思維還是邏輯思維,都具有某種直覺的成分,當數學思維發展到一定的水平後,就會產生某種升華形態——直覺思維。所謂直覺思維,就是指主觀意識對數量關系、結構關聯和空間形式的直接理智的覺察,它不受某種邏輯規則的約束,直接發現、大膽設想、合理推測,獲得解決問題的思考方向及結論的思維形式。一般來說,小學數學教學中涉及的直覺思維,大多數是一種初級的直覺,它的本質是邏輯過程的濃縮和簡約,其具體過程為:觀察、分析→跳躍式的推理→判斷。瞬息性、預見性、跳躍性和或然性是直覺思維的主要特點。

從小學生的認知規律、思維特點及當前素質教育的要求來看,培養小學生良好的直覺思維能力已成為必然。首先,直覺思維更符合小學生的思維習慣。對小學生來說,邏輯思維還處在發展的初期,對直覺思維的形式、結論比較容易理解和接受。其次,有利於培養小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直覺思維能直接地把知識、經驗等和求解問題的實質聯系起來,因而,在發展學生利用直覺解決問題的同時,也發展了學生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獨創性和批判性等品質。再次,突出直覺思維能力的培養,有利於學生更富有個性地思考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記者:在小學階段,怎樣培養學生的直覺思維?能不能給我們介紹一些具體的做法?

周老師:徐利治教授曾明確指出,「數學直覺是可以後天培養的」。直覺思維不是學生頭腦中固有的,也不可能憑空生成,而需要教師有意識地提供一定的條件、運用科學的策略加以培養。以下一些策略也許對培養直覺思維是有益的。

第一,整體分析策略。從整體上觀察和研究問題,對問題作全面的了解,是進行直覺思維的基礎。例如,一個4 × 4的表格,每個方格中填入0或1,如果每次可以同時改變某一行或某一列的數,將1變0,0變1,問:能否通過若干次「操作」,使得每一格中的數都變成1?

在學生多次嘗試都難以如願的「憤悱」之際,可以引導學生對表格作整體的觀察,猜測是否可以從總和的奇偶性變化上去尋找解題方法。首先,從整體入手:表格中所有的數的和是幾?是奇數還是偶數?接著,思考每次「操作」與整體的關聯:每次「操作」(改變一行或一列四個方格中的數)後,該行或該列所有數的和的奇偶性變了嗎?整個16格中所有數的和的奇偶性有沒有變?最後,嘗試得出結論:由此能發現什麼?通過以上引導,學生很容易發現:不管經過多少次「操作」,都不可能使得每一格中的數變成1。

第二,大膽猜測策略。布魯納認為:「也許有某種情境,其間的猜測是相宜的,就可以使直覺思維向合理程度發展。」教學「面積與面積單位」時,可以讓學生對面積單位做出大膽的猜測:「什麼是1平方米?什麼是1平方分米?什麼是1平方厘米?」;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時,可這樣啟發學生:「猜猜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可能與什麼有關?」……即使學生的猜測有時可能不著邊際,我們也應該鼓勵、引導,以期引導學生生成直覺思維。

第三,合理想像策略。直覺思維為什麼能擦出靈感的火花?根本原因就在於這種思維活動不受任何有意識思維所具有的條條框框的束縛,可以誘發學生自由地做出各種可能的組合。在教學中,有兩條途徑可以借鑒:其一,誠如著名作家秦牧先生所說:「無事好作非非想」,鼓勵學生從多種可能、多種角度去思考同一個內容;第二,讓學生盡可能地去面對開放性問題。例如:王叔叔開了一個玩具店,一天,他從無錫購進560個泥娃娃,哪知途中損壞了70個。如果他仍想獲利5%,能按進價的110%賣出嗎?這一類問題具有現實意義,解決的自由度較大,通過練習,可以使學生能突破慣性思維的束縛,提高數學直覺的水平。

第四,多方感悟策略。早在2500多年前,佛家倡導的「信、解、行、悟」的修行法則對我們今天的教學仍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相對於其他學習過程而言,只有悟出的知識對學生來說才具有生命力。「悟」是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的一種最高級的心理活動,是外在知識內化的必經途徑。學生只有用心去感悟,才能自己發現知識的內在規律,才能做到融會貫通,達到「真懂」或「徹悟」的境界,從而提高數學直覺能力。

在培養學生直覺思維的過程中還要注意,直覺思維的方式有時是根據當前問題與已經解決的問題的相似性,選擇相關的數學知識進行拼接與組合,進而解決問題。在這一過程中,解題者頭腦中知識組塊越多,解題經驗越豐富,直覺判斷、聯想猜測的成功率也就越大。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為發展學生的直覺思維打好基礎。另外,直覺思維由於其非常規性、或然性等特點,其結果容易引起老師和同學的誤解。因此,學生的直覺思維應該植根於寬容的土壤,師生、生生之間應該互相尊重,互相理解。

記者:周老師,從您執教的觀摩課中,我們鮮明地感受到您對學生個性發展的尊重和積極促進。您認為在教學中應怎樣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優化教學過程?

周老師: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滿懷深情地寫著同一個字,那就是「人」。課堂作為學校教育最基本、最常見的「細胞」,是書寫「人」字最重要的陣地,理應成為師生個性飛揚的天空。我以為關注學生的個性特點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其一,關注學生已有的個性化經驗。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不僅包括結構性知識,而且還包括背景經驗。學習者總是以其自身的經驗(包括正規學習前的非正規學習和科學學習前的日常概念)來理解和建構新的知識或信息。在此過程中,背景經驗激活的程度越高,與學習材料的關聯程度就越高,新知的生發點就越多,就越能實現對新知意義的個性化建構。比如,學生在解答「雞兔共有頭18個,腳60隻,有多少只雞,多少只兔?」的問題時,總是對「假設都是雞或兔」「金雞獨立」等方法難以理解。一位教師選擇了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入手展開教學。

師:兔有4隻腳,雞只有2隻腳,這不是不公平了嗎?

學生思考片刻,立即找到了平衡的方法:不是不公平,雞還有兩只翅膀呢!

師:如果翅膀也算腳的話,總共該有多少只腳?

生:18 × 4 = 72,72隻腳。

師:但題中翅膀不算腳,只有60隻腳,可見有多少只翅膀呢?

生:72 - 60 = 12,12隻翅膀。

於是學生興奮地喊出來:「6隻雞!」

正是教師激活了學生頭腦中關於「雞有2隻翅膀」的生活經驗,藉助於這一獨特的視角,化難為易,實現了新方法的有意義建構,從而順利地解決問題。

其二,要關注學生個性化的認知方式。有一則親歷的案例對我啟發頗深。教學「乘法和加法的對比」,我讓學生練習題組:①學校花圃里有2行菊花,每行有6棵,共多少棵?②學校花圃里有2行菊花,一行有6棵,一行有5棵,共多少棵?結果,全班正確率為98%。隨後引導學生對這兩題的結構和數量關系進行對比,找出異同點,並一一板書:「前一題每行都是6棵,要求總數,實際上就是求2個6是多少,用乘法計算;後一題兩行棵數不一樣,要求總數是多少,就是把兩行棵數合起來,用加法計算,題中的『2行』是多餘條件」。這種過於抽象的「說教式」教學帶來的直接後果是:在隨後的同類型練習中,全班正確率降為91%。

於是,我調整了教學策略,在另一個班做了新的嘗試(在學生嘗試解答兩道題後)。

師:算式基本上都列對了!不過這兩題有什麼不一樣呢?老師很想知道大家是怎樣想的。

生1:我用小棒擺的。第①題左邊和右邊都擺6根,第②題左邊擺5根,右邊擺6根。

生2:我是用圖片擺,然後看圖片算的。

生3:第①題兩邊一樣多,用乘法;第②題兩邊不一樣多,用加法。

生4:我是在草稿本上畫圖想的。

生5:我家門前正好有2行菊花,我經常數數它們有幾棵……

師:真不愧是我們二(7)班的孩子!你們的方法都對,以後解答這類題目就按你們喜歡的方法去思考吧。

習慣上,我們總是以成人的眼光和模式一廂情願地為學生設計了固定的思維模式,其實,小學低年級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往往有自己獨特的方式,他們思考問題更多地依賴一些直觀,甚至是幼稚的聯結。當教師這種理性化、模式化的分析摧毀了他們賴以成功的學習方式時,其思維的界面必然會出現一片「盲區」,而致使其學習行為無所適從。

其實,何止是小學低年級學生,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生命個體的各個方面都充滿了差異,他們有自己的認知方式,有自己的選擇意願,有自己的人格特徵,新課程盡力彰顯的就是這種可貴的獨特性。作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些可貴的資源,引導學生展示其所思所想,所悟所得,不斷暴露出認知缺陷,繼而在與同伴的思維共振中使錯誤的認識得以改進,正確的認識得以強化,創造性的思維火花得以引燃。

其三,要關注學生豐實多彩的精神世界。馬克斯·舍勒說:「就給予性順序而言,我們對某種不明確的事物之真實存在的領悟,先於對它的本質存在的領悟。」在他看來,主體對對象的情感性體驗先於其對對象的認識而存在,這一點對學生來說尤為重要!成人是會抽象地演繹生活的,而學生卻是具體的情感生活者,我們的課堂教學如果忽視了這些「存在」,將是遺憾的、不完整的。比如,就創設教學情境而言,一般情況下,學生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所關注的對象是不同的,低年級的學生大多生活在虛幻、童稚的世界裡,他們對卡通人物、童話情境十分感興趣,而隨著年級的升高,他們已經具有了初步的成人感,對社會生活、現實世界已逐步關注,對數學知識的內在結構開始留意,所以,我們的課堂教學應努力實現從虛幻世界走向現實世界,使「生活數學」和「學校數學」相得益彰,讓學生置身於富有矛盾的、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之中,張揚個性,發展自我。

記者:學生教育如此,教師成長亦然。您能從個人專業成長的角度,談談怎樣使自己成長為一個具有鮮明個性的教師嗎?

周老師:著名作家詹姆斯·米徹納說過:「人,一輩子所進行的最漫長的旅程就是不斷地找到自我。如果在這一點上失敗了,那麼無論你找到了別的什麼,都沒有什麼意義了。」這段話對我影響很深,催使我上的課、寫的文章都力求最大可能地體現自己的獨特思考。

首先,立足實踐,創生智慧。我非常鍾愛那種「貼身式」的微型課題的研究,因為這種研究基於實踐、關注日常教育教學中有價值的困惑,不需要囿於科研機構所提供的選題指南,不需要固守三年或五年的研究周期,什麼時候眼明了,心亮了,就可以給自己結題了。「九五」「十五」以來,盡管我參加了好幾項省級及其以上科研課題的研究,但我仍忙裡偷閑進行了二十多項微型課題的研究。小學高年級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是否可行?教材中可以提煉哪些小課題讓學生進行研究?如何利用作業本中的評語與學生、家長進行對話?如何撰寫教學後記?青年教師如何撰寫教學心得等等。這些微型課題的研究促使我努力向「收獲先進的教育理念,蘊積靈動的教育智慧」的境界攀登。

其次,立意求新,張揚個性。教學個性,以至教學風格的基本特徵是它的創造性。華羅庚說過:「人之所以可貴,在於能創造性地思維。」教學是一門充滿了科學和創造性的藝術,而且「有風格的課堂教學才是美的,因為人們一般是把教學藝術風格看作是教師達到高度成功時才具備的主要標志」。應該提倡一種「我」的教學,在每一節課的教學中,都要在深入領會和把握教學材料的知識結構、邏輯體系、內在情感等因素的基礎上,從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這一目標出發,努力預設與眾不同的方案,力求准備別人未敢嘗試的教學方法,採用有別於他人的教學過程。要使每一節課都讓人有一種「我怎麼沒想到這樣做」的喟嘆,使課堂處處煥發出創造性的光彩。

該帖子於2009-12-5 6:40:17被 我心無悔 編輯過

歡迎光臨:陽光地帶http://bbs.eol.cn/post_70_326874_1.html
http://blog.sina.com.cn/gjian1968

2009-10-28 10:57:39
我心無悔

等級:精靈王
許可權:普通用戶
積分:2760
金錢:2981
聲望:49
經驗:2759
發帖數:951
注冊:2005年9月5日
資料 短消息 編輯 刪除 引用 第5樓

轉帖:

聽周衛東老師的《找規律》一課時有感

作者:xrr30 日期:2008-11-14 20:10:00

周衛東老師的《找規律》一課時,在教學中能讓學生去經歷一些現實的、富有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在積極的狀態中去解決問題,去經歷理解、感受數學思想何謂觀念、過程和方法、去發展數學思考。如:教材中關於彩旗、燈籠和盆花的三個問題分別是:「從左起,第15盆花是什麼顏色?」在「試一試」中提問「照上面這樣排下去,從左邊起第17盞燈籠是什麼顏色?第18盞呢?」「從左邊起第21面、23面彩旗分別是什麼顏色?」而周老師在教學時應用了用統一數來提問的方法,不但完成了教學內容所規定的內容,而且還排除了一些外在信息的干擾,使學生在類似的情境中洞察問題的本質內容,從而建立起關於簡單周期問題的計算模型。本課教學中,周老師非常注意給予學生適度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自己經歷學習過程;注意引導學生相互間的交流,在交流中檢驗自己「找「的方法是否合適,找到的規律是否正確,知道還可以用什麼方法」找「,體會」找「法的多樣性;注意引導他們反思、歸納、體會怎樣找規律,怎樣根據規律來求解一定數量的物品是什麼。這些都極大的調動了學生主體參與的熱情,使學習成為一種精神之旅、智慧之旅!同時,本課多次使用了兒童喜聞樂見的游戲,如「比比誰的記憶力好」「旋轉三角板」「小猴擊球」等,都能讓學生樂於參與,深度投入

該帖子於2009-11-7 12:53:07被 我心無悔 編輯過

歡迎光臨:陽光地帶http://bbs.eol.cn/post_70_326874_1.html
http://blog.sina.com.cn/gjian1968

2009-10-28 11:01:00
我心無悔

等級:精靈王
許可權:普通用戶
積分:2760
金錢:2981
聲望:49
經驗:2759
發帖數:951
注冊:2005年9月5日
資料 短消息 編輯 刪除 引用 第6樓

http://blog.sina.com.cn/zwddtsxxz2011

歡迎光臨:陽光地帶http://bbs.eol.cn/post_70_326874_1.html
http://blog.sina.com.cn/gjian1968

2009-10-28 11:03:18
我心無悔

等級:精靈王
許可權:普通用戶
積分:2760
金錢:2981
聲望:49
經驗:2759
發帖數:951
注冊:2005年9月5日
資料 短消息 編輯 刪除 引用 第7樓

《中國火炬》 2007年第9期

熱點內容
39天電影在線播放免費觀看 發布:2024-08-19 09:18:18 瀏覽:939
可投屏電影網站 發布:2024-08-19 08:19:20 瀏覽:140
農村喜劇電影在線觀看 發布:2024-08-19 07:46:21 瀏覽:300
電影院默認區域 發布:2024-08-19 07:39:02 瀏覽:873
台灣金燕全部電 發布:2024-08-19 07:30:20 瀏覽:249
在哪可以看網站 發布:2024-08-19 07:29:06 瀏覽:467
電影tv版app 發布:2024-08-19 07:28:17 瀏覽:51
韓國倫理電影在什麼地方看的啊 發布:2024-08-19 07:18:34 瀏覽:835
韓國找女兒那個電影 發布:2024-08-19 07:18:34 瀏覽:667
驚變溫碧霞在線播放 發布:2024-08-19 07:10:13 瀏覽: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