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課堂教學反思英語作文
⑴ 教材分析 教學反思 用英語怎麼說
一、教材分析 翻譯:Textbook analysis
教學反思 翻譯:Teachingintrospection
二、重點詞彙:introspection
英 [ˌɪntrəˈspekʃn] 美 [ˌɪntrəˈspɛkʃən]
n. 自我反省;反省,內省
三、例句
1、When I was at start of introspection.
我開始反思的時候了。
2、From both introspection and conversation, I have formulated a general law on this subject.
根據自我反思和(互)談,我用公式闡明了一條有關這個主題的一般規律。
同反義詞辨析:
一、同義詞:
review 英 [rɪˈvju:] 美 [ rɪˈvju]
vt. 檢討 vi. 復習功課;寫評論
例句:1、the government's review of its ecation policy
政府對其教育政策的檢討。
2、The case is subject to judicial review .
這個案子必須接受司法審查。
二、反義詞:
stubborn
adj. 頑固的,固執的
例句:1、He is a stubborn character used to getting his own way
他性格固執,慣於一意孤行。
2、This treatment removes the most stubborn stains
這種處理方式會清除最頑固的污漬。
⑵ 如何寫英語作文教學反思
本課題活動內容有:家庭成員介紹、親情游戲、家中快樂事、家庭照片展等內。這些內容容都是幼兒生活中親身經歷過、感受過的事情,而且在教材中這些內容都是用孩子喜歡的色彩鮮艷的卡通畫、真實生活照片等方式來呈現的,學生感興趣,樂於走進文本,更樂於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
⑶ 英語教學反思:為什麼中國學生寫不出好的英語作文
在教材編排和實際教學安排中,存在一種「蛇尾」現象。在在現行的中學英語教材中,寫作內容是依據各單元的話題,散插在每個單元的最後一課,往往被視為對話、閱讀教材的附庸部分。這種安排本身就導致寫作內容的支離破碎,缺乏系統的框架。教師似乎很難窺其全貌,更不用說學生了。鄭樹棠先生也曾指出,英語教材中的微技能部分,如寫作技巧,「編寫得不盡科學,有許多值得商榷之處」。另外,在實際的教學中也存在著「蛇尾」現象,絕大多數課時都被用於講授語言點、語法等內容,寫作練習常常是在要下課時被一帶而過,布置為課後作業,而且也很少有學生在課後認真地按要求去完成。
高考英語書面表達沒有起到預期的良好導向作用。首先,高考測試形式的缺乏多樣性。不少省份的《考試說明》把高考英語作文定義為100字左右的「情景表達」。由於提供情景的形式不外乎於圖畫、圖表、提綱、短文等,多年考下來,高考書面表達題形式雷同的現象很嚴重,沒有質的突破和飛躍。高考英語命題人員考慮到中國學生的英語表達水平有限,就對作文的內容、人稱、時態、文體、字數等方面做了有關限制。這些束縛思維的限制,圈定了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不過,這幾年高考英語作文命題正在悄悄地在改變。首先作文試題的名稱發生了改變,北京卷把「書面表達」換成「情景作文」和「開放作文」,湖北卷用了「短文寫作」,廣東卷直接改成「寫作」。
其次,高考測試內容的片面性。目前高考書面表達的命題中存在著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就是題材較偏,不具有普遍性。有些省市的高考英語作文題就對農村及邊遠地區的考生就十分不利。
再者,高考英語作文閱卷評分的不可靠性。一方面高考書面表達的評分標准本身常不詳盡,常帶有較強的命題人的主觀色彩,再加上評分的人常有不同的看法,故導致有一些問題往往難以取得一致認可;另一方面由於作文閱卷時間緊任務重,不少閱卷老師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認真研究考生的作文,甚至是秒殺,打出一個中庸的分數,既保證自己不被仲裁,也准時保量完成閱卷任務。
⑷ 誰有初中英語的課後教學反思,要英文版本的課後教學反思,一定要英文版本的
參加今年高考作文評閱工作,在贊嘆眾多文質兼美的佳作之餘,也被抄襲作文的普遍存在深深震撼了。整個閱卷過程僅被發現的就有31篇文章被不同考生抄襲(其中涉及的考生絕對不僅僅是31人),其中包括《盲人與導盲犬的故事》《心田上的百合花》《歷史從那一夜開始》《生命的化妝》《在等你說謝謝》《一位母親與家長會》等等。應該說作文的成敗直接關系著高考的成敗,高考的成敗又直接關系著考生的前途命運。這么多考生何以甘冒一敗塗地的風險剽竊他人作品?我們的作文教學到底出了什麼問題?語文教育工作者又應該採取怎樣的對策?筆者謹就此談以下幾點思考。
反思一:作文教育與做人教育嚴重脫節
綜觀我們的語文教學特別是作文教學,盡管「文以載道」的口號幾乎人人在喊,但教學中真正傳給學生「道」的又有幾人?或許有些老師也在跟學生提「有好品行才能寫出好作文」,但也只是點到為止。平時對學生作文中的不良現象常常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有的教師打著「作文反對抄襲,但絕對不反對模仿」的旗號鼓勵學生模仿,但對模仿的尺度缺少把關。一時間學生對「模仿」之說頗感興趣,紛紛響應號召。一方面由於老師閱讀面的局限,抄襲作文未能發現,另一方面發現了又怕指出來打擊學生的積極性而未加指出,於是大量的抄襲作文湧入語文課堂,剽竊作品被當成範文的不乏其作,這不能不在某種程度上助長抄襲之風,也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助長學生好逸惡勞、喜走捷徑、甚至榮辱不分的不良習性。這種品質必然帶來形形色色的不良現象,高考剽竊不過是豹之一斑而已。事實上,我們並不怕學生出現問題,因為這正是我們教育學生的契機,所謂「教室因為出錯而美麗」說的正是這個意思。關鍵是我們能否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去捕捉這些契機,適時地引導教育學生,教育他們「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如果不能這樣,「錯誤」只能永遠是錯誤。
對策:作文與做人相輔相成,所謂文如其人是也。我們應當明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人」。無論是講課文還是講作文,都應該把「人」字放到第一位;以「人」作為重要標准。在「育智」與「育人」之間的選擇直接影響教育的方向。我想,只有把我們的學生培養成為明是非、辨美醜、知善惡的人格健全的人,才能從根本上杜絕作文抄襲現象。但我想這些問題並不只是語文一門學科的任務,教育的各個方面都應伸出扶助之手。
反思二:功利主義使學生寫作個性嚴重淪喪
《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強調了作文重在「有個性的表達」,然而現行高中作文教學卻在很大程度上背離了這一指導思想。寫作在很多師生眼裡不是為了說真話、抒真情,而是為了在考試中得高分。高考考什麼就練什麼,近幾年圍繞著話題作文窮追猛打,無止無休;更有甚者,指導學生大背範文,並美其名曰「以不變應萬變」。這種功利主義思想使作文教學陷入機械操作的程式化之中:認為只要練熟幾種基本的格式,作文自可得心應手,游刃有餘。於是老師將各式文體抽象概括為各種基本套路,按起承轉合等基本技巧亦步亦趨,不容許絲毫的旁逸斜出,多情善感、富於幻想的青少年在這種作文教學現狀中被捆縛住手腳,畏首畏尾,人雲亦雲。久而久之,學生題材倉庫空空如也,想像天地逼仄狹小,語言形式呆板貧乏。失落了學生個性的作文,是沒有靈魂的作文。無疑,在高考的巨大壓力面前,我們語文教師面對各個方面巨大期望,把寫作知識的講解傳授及「印證性訓練」放在首要位置,也許是一種無奈之舉。但忽視了「生活的感悟」「語言的積累」「情感的熏陶」,把作文當成「純工具訓練」,使本應最具個性品質,飽含人文價值和人文底蘊的作文,被當成一種庸俗的文字游戲,使學生在學習寫作中學會了迎合別人,不會依照自己的真實感情來說話,這不但不能寫出好的作文,而且還嚴重銷蝕著學生的獨特個性和心靈本真;這不但嚴重束縛學生思想,扼殺著學生個性,甚至還誤導著虛偽。那麼高考作文中出現眾多的抄襲現象便也不足為怪。我們不得不沉痛地承認,作文教學陷入如此境地,語文教師難辭其咎。盡管我們也有很多無奈。
對策:「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比人的個性更復雜,更豐富多彩。」(蘇霍姆林斯基)那麼,由每個豐富多彩的個性產生出來的精神火花,應該是千姿百態、絢麗奪目的。培養學生的作文個性,既需要建立以人為本的作文教學思想,從塑造學生健康人格的角度,創設一個尊重個性、崇尚個性的文化環境,更需要語文教師以開放的胸襟和前衛的人文理念,實實在在地讓學生張揚個性。多類型、多樣化地擴大學生視野,讓他們在自己喜愛的不同活動中獲取不同體驗和感受;也可以放開內容,拓寬渠道,強調關愛生活、親近自然。使其自由聯想,敏捷地展開思路,流暢地表情達意,體現生命各異的風采。又有誰敢說這樣教出來的學生在高考中寫不出
⑸ 教學反思用英文怎麼說
revision of ecation
⑹ 英語教學反思:為什麼中國學生寫不出好的英語作文
把劃線第一句改來成源here are some suggestions可能會中性一點 然後第二句改成i hope these suggestions will help you 可能會稍微緩和一點.總體上還不錯,沒有大的錯誤,以上是我的建議,.
⑺ 英語作文我的家鄉教學反思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尊重學生的經驗獲得,努力使教學成為師生交往、互動、對話的過程。綜觀本課,暨定的教學目標順利達成,總結特點如下:
1、調整教材結構,注重學生實際。
本課教材從中國行政區地圖入手,引導學生認識自己家鄉所在的省的位置、輪廓,然後讓學生進一步了解自己家鄉所在的市、縣(區)的空間位置,知道自己家鄉是祖國的一部分。教學中,我將教材結構根據學生的狀況作了大膽的調整,課上首先從認識學生非常熟知的校園位置入手,設計了「學校附近的平面圖」,在學生掌握了「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知識點後,引入江蘇省地圖,擴大學生對家鄉的認識范圍,在第二課時中再拓展到家鄉在全國的空間位置。這種設計從兒童的生活實際入手,遵循兒童的生活經驗,符合兒童循序漸進的認知規律,體現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課程理念。
2、突破教材難點,增強識圖技能。
「培養識看地圖的能力,正確辨認地圖上的方向」既是本課學習的重點,又是最大的難點。由於三年級學生剛剛接觸地圖,要求學會在地圖上辨認方向實非易事,這了突破這一教學難點,我採用了「步步滲透,舉一反三」的方法。如:在貼平面圖時,要求說說學校附近幾處建築各在學校的什麼方位;在找揚州的鄰居、江蘇省的鄰居時,又要求說出這些鄰居的方位;在找到火車直達城市時也不忘問一問學生它們在中國行政區地圖上的位置,實踐證明,這一方法是行之有效的。這樣層層滲透,不斷強化,有利於學生掌握這一知識難點。
此外,我還考慮到學生的差異,運用了小組合作、同桌互助等形式,讓已掌握的同學幫助暫時還辨不清方位的同學,利用群體的力量,促進學生的學習,以培養識看地圖的能力。
3、聯系生活實際,提高課堂實效。
品德課程是一門生活課程,一門指導生活的課程,只有將教學植根於社會這個課堂,植根於生活這個舞台時,我們的教育才會讓人感到可親、可信、充滿生機。就本課而言,地圖是為我們的生活、生產服務的,識圖、用圖是我們必須具有的一項生活技能,因而教學必然離不開具體問題,離不開生活實際。在教學設計中,我遵循生活的邏輯,努力尋找教材與生活的結合點,盡可能多地提供社會現實生活的背景材料,隨機引導學生識圖,提高了課堂實效,達到 「人人參與,個個提高」的理想效果。
4、開放心靈空間,張揚學生個性。
自主、選擇是人的一種權利,學生同樣應當享有這種權利。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竭力摒棄「權威」意識,力求「導而弗牽、強而弗抑」,給予學生思考、交流的權力,給予學生自主選擇的機會。如:「五條黃金線路」的選擇、合作夥伴的選擇、學習方式的選擇等等。由於學習是建立在學生自我需要的基礎之上的,因而責任感得以增強,個性得以張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