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同性電影 外交官
① 同性情感電影
有一段時間了,一直在腦子里辯證自己某天突發的一個感慨:「目前為止,在我看過的不算少量同志情感電影中,幾乎沒有不強調性的,或者就是強調自我認同以及被認同,而異性戀愛情片卻不這樣。」
強調性的同志片,如《卡羅爾》《阿黛爾的生活》《愈快樂愈墮落》《夏威夷》等等。不是說這些舉例的情感電影里只強調同性性愛,而是性愛的呈現必然引起了關注。不是說同性性愛的美可以省略,也不是說這些電影不是好片子。
同樣,強調認同的同志片,無論是自我認同還是他人或社會認同,如《面子》《斷背山》《喜宴》《自梳》《同心難改》《暹羅之戀》《藍宇》等等同性情感電影。大多都是我喜愛的情感婚姻電影。不過也正是同性戀認可之路的坎坷,讓這些好電影一路飆車。
並不是說所有同志片都在噱頭同性性愛,或者都糾結在認同的矛盾中,清新一點的如《藍色大門》就更多呈現青春和情感,短片《事事答是》滿是曖昧的可愛。我只是覺得同志片,不應該必然包括性愛和認同這兩個方面,只覺得,應該開始情感話題轉向了。
情感轉向,是我這半年來准備論文開題在尋找理論過程中了解到的。最初由我導師提示。從學術的角度看,情感話題轉向不是指傳統的情感審美理論,而是指一種跨學科研究方法,從別的學科獲取各種情感方面的知識,進行情感角度研究,或者說是,研究人的情感。
為什麼研究要開始情感轉向,這很好解釋,因為情感是人類不可或缺的呀,我們總是需要獲得情感上的滿足。也正是出於這一點,日常生活中的廣告、文化、藝術、政治等等領域,都越來越多地被設計訴諸於情感。這樣說好像有些生硬,舉個例子吧,來源於我上學期的「策略傳播」這門課中。
在美國,很多品牌的產品設計逐漸更多關注人的情感婚姻需求,從而出現了越來越多的人性化和個性化設計,而相對落後的企業,如中國的大多數,仍在進行批量生產。批量生產與售販更優惠,但優惠變得越來越不實,造成輕易浪費。
這看起來是容易理解,卻在美國高校中如斯坦福大學是一個先進的理念,之所以稱其先進,是因為在中國大學課堂上,還在引述陳舊的理論,考研還在死記硬背。以上,是個人角度關於情感轉向做出的延伸解釋。
而對同性電影的情感轉向,是希望能看到更多關於同性愛情、友情或家庭類電影,不僅限於認同和出櫃的悲喜劇。不過,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都已同性婚姻合法化,會涌現跨越認同屏障的動人故事吧!
② 同性電影推薦
1、《美少年之戀》
《美少年之戀》是由楊凡執導,張艾嘉監制,馮德倫、吳彥祖、舒淇領銜主演的同性題材電影,於1998年8月14日在中國香港上映。
影片主要講述了兩個男生Sam與Jet之間的愛情故事。
該片根據派翠西亞·海史密斯的小說《鹽的代價》改編,故事背景設置在20世紀50年代的紐約,講述了一位19歲少女特瑞絲與高貴性感的中年女人卡蘿爾之間的愛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