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英语培训 » 英语培训机构大扫荡

英语培训机构大扫荡

发布时间: 2021-02-27 15:43:39

① 热巧克力的英语单词hot chocolate怎么读

哈 错可力

保证听得懂

② 新地道战观后感400字左右 急急急

在寒假期间,我又一次观看了电影《地道战》,它主要是讲:1942年到1944年那几年,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大扫荡”实施了三光策略:“杀光、抢光、烧光”。冀中人发由于军力不足,不能对抗敌人,就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地道战。创建地道战以后,敌人就往里面攻击,想方设法地破坏。但是聪明的冀中人民又想到了很多妙法来防备,敌人没有得逞,他们既怕又恨,但又对我们没办法。人们有了地道战,敌人的“扫荡”粉碎了,冀中人民最终取得了胜利。
当我看到,电影中的人们那么英勇的对抗鬼子,电影中的人们面对生死还有国家民族的利益抉择时对国家的无条件奉献,我便被深深的触动了!因为,这部电影也只是一个历史的缩影,是一个民族在崛起时伟大的抗争。仔细看一看,在地道战的抗争中,中华儿女表现出了英勇无畏、顽强拼搏、机智努力的大国精神。看着老百姓们从容地面对着毒气与水淹,百姓们大胆的、机智的面对鬼子的花招,我的内心又再一次充起了对我们这个民族的无比自豪与骄傲。
去年,10月1日,当庄严的国歌在天安门上空响起,看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看着军人们踏着整齐的步伐,歼8歼10飞过蓝天,想起中国艰难的60年峥嵘岁月,想起中国在60年的坎坷中艰难挺起,中国不容易!
虽说现在我们还没有杰出的诺贝尔获奖者,还没有象美国人一样踏上月球,甚至在科技上还超不过曾经侵略过我们的日本,但是谁说这不可能,谁说这是中国人的空想。中国早已不是那头沉睡的雄狮,有朝一日,中国一吼天地也要颤三颤世界闻名的宝座终将被中国抢夺。这不是预言是无数炎黄子孙的期盼,无数龙的传人的梦想,不过请相信这种将成为现实,世界高端的科技终将被中国人掌握。
看着地道战,中国儿女的团结也将我触动,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永放光芒,这是中国千年不变的凯歌与法宝。看了【地道战】我更加深信,没有什么困难能打垮中国,团结的中国人民可以取得胜利。激昂的歌儿又响了起来,让我们齐声唱到“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

③ 南通高等师范学校的历史沿革

南通高等师范学校是一所以培养专科程度小学教师为主的全日制高等学校,其一百多年的办学历史汇融了南通师范学校、南通女子师范学校和海门师范学校三支主要源流。
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后,我国逐步沦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内忧外患日渐深重。尤其是在 1894 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西方列强更是争先恐后地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掠夺土地,国家、民族的命运到了存亡危机的紧要关头。这时候,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发出了“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呼声,他们开始创办实业,提倡和创设新式教育。在这种历史潮流之中,南通地方以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其兄张詧以及梁孝熊、顾中一、沈书生为代表的开明、进步士绅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求活之法,唯有实业、教育”,“实业、教育富强之本”,于是在二十世纪最初的二、三十年中,他们在南通地方倡导并建设起一个包括师范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内的较为完整的近代学校教育体系。他们最先创办师范教育,因为他们深刻地认识到“欲教育普及国民而不求师,则无导。故立学须从小学始,尤须从师范始”,“师范为教育之母”。 一、南通师范学校
光绪二十八年( 1902 年)正月,张謇向清两江总督刘坤一提议在南通地方创办公立师范学堂,但他的提议却遭到一些官僚的阻挠、反对,于是他召集范当世、沙元炳等地方士绅讨论,毅然决定自办师范学校。三月,张謇以通州(今南通)城东南千佛寺废址为基础,把自己办大生纱厂应得的酬劳拿出来作为建校资金,建筑校舍。五月,刘坤一正式批复学校“准予立案”。学校初名“通州民立师范学校”,张謇亲任总理(民国后称校长)。
通州民立师范学校是我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师范学校,与南洋公学附设师范院、京师大学堂附设师范斋一同被公认为中国师范教育肇始的三大源头,因而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光绪二十九年四月初一( 1903 年 4 月 27 日 ),学校正式开学。当天,张謇在校内揭示《总理开校演说词》,后来他把其中“坚苦自立、忠实不欺”八字作为校训,要求师范生学会为“经师”、为“人师”。
建校时,学校占地 41 亩,校舍 500 余间。设有师范四年制本科、两年制简易科和一年制讲习科,培养不同层次的师资人才,以适应地方教育发展的需要。同时,为造就各种地方建设人才,学校曾先后附设测绘科、农科、土木工科、蚕科,为南通地方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打下基础。学校先后聘请 8 名日籍教师和以国学大师王国维、绘画大师陈师曾、教育家江谦为代表的一流师资到校任教。为辅助各科教学,配合学生学习知识, 1905 年学校建成附属博物苑(今南通博物苑前身),供博物、历史和理化课教学之用, 1906 年学校建成附属小学,供师范生进行教育实习。
1912 年民国创立,因学校“开全国之先河”,“规模宏大,成绩昭著”,江苏省公署改其为“江苏省代用师范学校”(即代用为省立师范)。 1921 年,改称“江苏省第一代用师范学校”。期间,由于办学经费由江苏省补助,办学规模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校学生由几十人发展到四、五百人。 1922 年,为研究和试验乡村教育,学校在南通县近海创设附属垦牧乡高等小学(第二附属小学)。 1923 年 8 月,遵“壬戌学制”,师范部改设高中师范科及初中。
1927 年,南京国民政府在江、浙地区试行“大学区制”,取消“代用”,并规定师范不得单设。学校遂恢复私立,改称“私立张謇中学”,招收初中及高中师范科学生,同时组织校董会,决策学校办学, 1929 年又改称“私立通州师范学校”。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 1938 年 3 月,日寇登陆南通,学校被毁。为保持民族气节,维系教育命脉,广大师生迁往位于东南沿海的第二附属小学坚持敌后办学,至 1946 年迁回南通城,这一时期习称“侨校”。 1945 年抗战胜利后,在 张季直 先生手创教养事业复兴委员会和大生纱厂支持之下,学校在惨遭日寇践踏、破坏的旧校址重新兴建校舍,完成了复校重建工作。
1949 年 2 月,南通城解放,从此学校获得了新生,办学规模和层次都获得质的飞跃。 1952 年学校改为公立,并作为江苏省重点配备的学校之一,专向发展师范教育,初中部并入南通商益中学(即今南通市启秀中学),校名改称“苏北南通师范学校”。 1953 年,江苏建省,遂改称“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 1958 年,与南通女子师范学校合并。为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学校先后增设简师、初师、幼师和音乐、体育专业。
1966 年后文革十年期间,学校正常教育受到破坏,领导、教师横遭迫害,校舍被占用,校名曾改为“南通市师范学校”,一度只办初、高中及工农兵学员班。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进入了办学发展的黄金时期,尤其是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学校秉承“勇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教师教育模式,成为我国中等师范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先行者。 1984 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南通师范学校在全国最早创设培养专科程度小学教师的五年制师范教育,并且在学制改革、学科建设、课程建构等方面,于中等师范教育领域之中,创造了诸多全国“第一”,其改革成果为我国中等师范学制改革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为丰富师范教育改革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学校的改革实践与经验受到有关方面的热情关注和高度评价。《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曾多次报道学校的改革成果, 1986 年学校的教育录像作为我国中等教育的典型在第 40 届国际教育大会上交流放映。 1988 年 6 月受到国家教委的首批表彰, 1991 年至今一直是“江苏省文明单位”,此外还曾荣获“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江苏省德育先进集体”和“江苏省科技特色学校”等光荣称号。 1995 年春李岚清副总理来校视察,在观看了五年制师范生职业能力汇报后,十分高兴地发表即席讲话,称赞学生“后生可喜”,并希望南通师范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优秀教师。
二、南通女子师范学校
光绪三十一年( 1905 年)十二月,本着“女子教育不可无师,与国民教育尤须有母”的认识,由张詧私人捐资购买南通城东柳家巷陈氏老宅,张謇及地方乡绅集资捐助,共同创办起通州公立女子学校。学校由张詧任总理,张謇任协理,并聘请近代著名女诗人范姚蕴素担任校长。光绪三十二年( 1906 年)三月,刊布校章,招生开学。十一月,学校改为“通州公立女子师范学校”,设有师范四年制本科和初、高两等附属小学。
通州公立女子学校和师范学校是近代教育史上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的女子学校之一,而至 1907 年清王朝颁布《奏定女学堂章程》之前,公开创办女学是被明令禁止的,因此,通州公立女子学校和师范学校的创办可谓是开风气之先。
光绪三十三年( 1907 年)二月,因学校学生人数增加,校舍不敷使用,张詧又筹款购买南通城北珠媚园旧址建筑新校舍,宣统二年( 1910 年)二月迁入。
民国成立后, 1912 年 5 月,改通州为南通县, 11 月,县议会决定将学校改归县立, 除原有经常费外,其他开支有南通县公署在教育经费中划拨,遂改称“南通县立女子师范学校”。 1913 年 8 月,张謇出资在校内附设女工传习所,聘请近代刺绣大师沈寿任主任,培养出一批刺绣人才,发扬了中国刺绣艺术。 1914 年 10 月, 张杨 夫人捐资 在校内建成附属幼稚园。 1920 年 5 月,因附属小学办学规模扩大,张謇、张詧出资在南通城南段家坝购地建筑校舍, 1921 年 2 月师范部迁入,珠媚园校舍归附属小学使用。 1923 年 8 月,遵“壬戌学制”,师范部改设高中师范科和初中。 1924 年 7 月,经南通县教育局同意,将北土山小学划为附属小学分校,供师范毕业生从事乡村教育实习。 1926 年 4 月,为纪念创校二十周年,学校毕业校友捐资在段家坝校址旁创办纪念小学一所,赠送母校。学校仿美国乡村小学样式,重点研究小学单级教学,以使参与实习的师范生毕业后能适应乡村教学需要。
1938 年日寇占领南通城后,学校坚持敌后办学,辗转大江南北,先后迁金沙、上海、如东丰利和四安县办学。 1943 年 5 月,因日寇清乡大扫荡,学校疏散停办。同时, 1942 年 5 月以后,日伪占领下的南通在珠媚园校址续办南通县立女子师范学校,以解决失学在家的学生就学问题。抗战胜利后,由南通县政府接收,恢复南通女子师范学校办学。
1949 年南通解放后,学校改称“苏北南通女子师范学校”, 1953 年改称“江苏省南通女子师范学校”。 1952 年 9 月,为适应小学、幼儿园师资需要,增设师范速成班和幼儿师范科,同时初中部与南通崇英中学合并组建南通市第一初级中学(即南通市第一中学)。 1958 年 5 月,与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合并,原附属小学,改为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三、海门师范学校
清朝末年,康梁变法,废科举、兴洋务、办学校。为推广“癸卯学制”,适应教育变革,地方政府和开明乡绅开始着手创办师范教育,培养师资。光绪三十二年( 1906 年),海门直隶厅同知(县长)梁孝熊在县治茅镇东首的文庙(即孔庙)内厅举办“县立师范传习所”,学制 8 个月~ 1 年。同年,海门乡绅顾中一在县署东文昌宫创办“民立师范学校”,聘请地方新知人士沈书生担任校长。这两所师资培训机构的创办成为海门进行师资培养的先声。
1912 年民国成立后,地方知名人士、国会议员茅祖权等在孔庙续办“师范讲习所”,次年,收归县立,改为“海门县甲乙种师范讲习所”,学制 1 ~ 2 年。 1917 年学校改名为“海门县单级师范学校”,培养适应乡村教育的复式教学师资,一年后学校停办, 1920 年又复办。至 1922 年,学校改为“海门县立师范学校”,学制三年, 1930 年再改为“海门县乡村师范学校”。 1934 年起再度停办。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从“县立师范传习所”到“乡村师范”,学校多次停办,实际办学时间不足 28 年,但仍然为祟明、海门、启东等地培养了 600 多名师资。许多毕业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参加了革命,为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贡献。
1949 年海门解放,人民政府接收了旧学校,废除了旧教育制度。为适应飞速发展的文教事业形势, 1951 年 8 月,海门县人民政府决定,并由南通行政区专员公署报请苏北行政公署批准,正式创办新的师范学校,取名为“苏北海门初级师范学校”,承担启、海、通、如、祟(祟明) 5 县小学师资的培养任务。初师阶段,学校为 5 县培养了 1100 多名师资。 1956 年 5 月,江苏省教育厅决定将学校由初级师范学校升格为中等师范学校, 8 月,学校改名为“海门县师范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 3 年。 1960 年,学校被评为江苏省先进单位。 1962 年,国家经济面临困难,学校奉命停办。
1972 年,南通地区革命委员会为解决南通地方农村学校师资存在的问题,决定报请省革命委员会教育局批准复办海门师范学校,学校隶属南通地区。 1979 年 5 月,学校正式定名为“江苏省海门师范学校”,为省属全日制中等师范学校。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 3 年。除普师专业外, 1976 年 9 月起,学校增办音乐、体育、美术 3 个专业。 1996 年 9 月起,学校试办五年制大专班, 1999 年起,全面启动五年制大专学历教育。 2000 年,学校创办了以海门师范早期领导人、第一个中共海门支部创立者张冠今的名字命名的附属中学——南通市冠今中学。 2003 年,学校设立非师范五年制高职专业, 9 月,首批招收办公自动化、商务英语、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学生。
建国后,海门师范学校为南通地区及周边的崇明、沙州(现张家港)等地大量基础教育师资,为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学校曾先后多次被评为县、市、省级先进集体,成为江海地区培养园丁的摇篮。 三所师范绵延流长,百年历史满溢芬芳。一百多年来,学校历经时代变迁,数历劫难而始终办学不辍,且代有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进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在改革中不断奋进,教育教学和事业规模都获得巨大的发展。一百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师范教育的办学方向,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教师教育模式。尤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学校坚持全面的职业素质教育,在学制改革、学科建设、课程建构等方面为中国当代中等师范教育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一百多年来,学校形成了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良的校风、学风。在这里曾诞生了南通和海门地区最早的共产党组织,革命的火种从这里遍撒在江海大地。
为更好的发扬学校百年的优良传统,积极应对二十一世纪教师教育迅猛发展的新形势,整合优势资源,提升办学层次, 2005 年 5 月,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由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和江苏省海门师范学校合并组建南通高等师范学校,同时增挂江苏教育学院南通分院的牌子。南通高等师范学校的组建是学校办学跃上高等教育序列的新的发展平台,学校将秉承百年的文化积淀和办学传统,肩负服务南通基础教育、助推经济社会全面腾飞的历史使命,以建设一所兼顾本科的中等规模的师范类专科院校为目标稳步发展。

④ 冬令营有意思吗

“模拟联合国达人特训营”

2010-11-30

宣传语:

你知道模拟联合国吗?

你想在2小时内熟练掌握模拟联合国的流程吗?

你想在2小时内模拟联合国的讲台上侃侃而谈、妙语连珠吗?

你想在2小时内成为仪表堂堂、仪态蹁跹的外交礼仪达人吗?

如果你是模拟联合国的准外交官,如果你致力于做一个出色的MUNer,请加入我们——北京新东方酷学酷玩英汉双语口才营“模拟联合国”特训班!

6小时的集训,给新手上路的你一份站在模联讲台的坦然与潇洒,让炉火纯青的你成为有思想有内涵有技巧的模联达人!

招收对象:

已经参加过、即将参加或有志于参加全国高中生模拟联合国大会的初、高中生,各个初、高中模拟联合国协会成员,迫切渴望在短时间内提高英汉两种语言的听说能力、交谈艺术,培养逻辑思维、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使人生更加自信且充实的的青少年(12岁-18岁),或对演讲、辩论等实用技能较为感兴趣,渴望在实战训练中获得提高的初、高中生。男女不限,名额有限,快快从速

课程特色:唯一+强大

全北京唯一拥有礼仪课程的模拟联合国培训课

全北京唯一提供口才培训的模拟联合国培训课

强大师资带你最短时间内入门模拟联合国课程

课程设置

3周6小时的专业培训,课程囊括从礼仪到沟通到模联知识的全方位培训,让你在最短的时间内成为准外交官。

不同选择,同样精彩

A方案:11月27日——12月11日,每周六下午18点至20点

B方案:12月4 日——12月18日,每周六上午9点至11点

班级设置:每班25人/班

学费标准:200元/人(如有营期时间调整,费用也会产生相应变化,具体详见新东方报名网站)

时间与课程安排:

课程

内容

模拟联合国技巧培训:

主题: rules and
proceres(规则与过程)
课程安排: 模拟联合国规则培训

模拟联合国术语介绍

模拟联合国专业文案写作
模拟联合国参会技巧介绍
模联全真模拟

沟通与发言技巧:

主题:Communication
交流
课程安排:
演讲技巧
面试技巧
辩论技巧
即兴评论

社交礼仪:

主题:Etiquette 礼仪
课程安排:
Greeting and
communicating(问候及交际礼仪)
Dining out(就餐礼仪)
Going to the
ball(舞会礼仪)
Dressing(穿着礼仪)

使用的教材:北京新东方学校“酷学酷玩”英汉双语口才营专用教材

课程介绍:

A. 模联知识培训:

模拟联合国规则流程讲解:

教你模联怎样玩儿!教你怎样在不同的环节中表现出色!

模拟联合国专业术语大扫荡:

教你玩转儿模联常用语,让你成为“语出惊人”的模联达人!

模拟联合国专业文案写作:

在最短的时间内帮你书写高效专业的5大模拟联合国专业文件!

模拟联合国实战演练:

用实战案例让你全程体验模拟联合国会议的紧张与快乐!

B. 礼仪课程:

Greeting
and communicating(问候及交际礼仪)

Ø
世界不同语言的“你好”

Ø
身体语言

Ø
美语中的沟通技巧四原则(But原则,Positive原则,自贬原则,好听话原则)

Ø
国际交流的“黄金法则”

Dining
out(就餐礼仪)

Ø
外出吃饭订餐点餐步骤

Ø
特殊场合入席就坐规矩

Ø
餐具摆放及使用

Ø
用餐流程(西餐)

Ø
中餐英文名爆笑翻译

Ø
餐桌礼仪小常识

Ø
请客与买单

Going
to the ball(舞会礼仪)

Ø
舞会穿着

Ø
邀请舞伴

Ø
基本舞姿

Ø
舞会用语

Dressing(穿着礼仪)

Ø
正装的分类

Ø
配饰的基本法则

Ø
衣着与场合

Ø
衣着的基本搭配

C. 沟通与发言技巧:Communication交流

演讲:

即兴演讲常用模式

轻松掌握即兴演讲方法,让你从此言之有物

演讲的非语言要素

眼神、动作的设计,公众演讲更从容、更自信

话题演讲实战

检验课堂效果,教师单独点拨

面试:

1, 面试初接触

升学面试、学生社团面试、自主招生考试面试,规则流程一网打尽

2, 单独面试训练

如何以一敌三,获取面试官的芳心?致胜绝招向你呈现

3, 群体面试训练

亲身体验无领导群体面试,在博弈中脱颖而出

辩论:

1, 辩论初体验

何为赛场辩论?规则流程完全解读

2, 各板块重点训练

辩论体现着口才的综合性应用,本训练将演讲、面试、辩论等技巧做全面复习回顾

3, 自由辩论综合训练

妙语连珠、才思敏捷的综合训练邀你加入!

模联知多少?

A. 模拟联合国是什么?

模拟联合国(Model United
Nations)[简称MUN]是模仿联合国及相关的国际机构,依据其运作方式和议事原则,围绕国际上的热点问题召开的会议。青年学生们扮演不同国家的外交官,作为各国代表,参与到“联合国会议”当中。代表们遵循大会规则,在会议主席团的主持下,通过演讲阐述“自己国家”的观点,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进行辩论、游说,他们与友好的国家沟通协作,解决冲突;他们讨论决议草案,促进国际合作;他们在“联合国”的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虽然对模拟联合国活动其起源没有确切的历史记载,但普遍公认这项活动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在联合国成立之前,就有一批学生活跃在校园里,他们对国际组织、对国际政治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活跃的哈佛学子在积极活动的同时探索出新的形式。他们开始模拟不同国家的外交官,参照国际联盟的议事程序讨论国际问题。后来联合国成立,这样一种模拟会议的形式被保留下来,并逐步发展成熟,形成了模拟联合国活动。

经过60多年的发展,模拟联合国活动现在已经风靡全世界,形式多样,规模不一,有国际大会、全国大会,还有地区级和校际间的大会,参与者有大学生到高中生,乃至初中生。同时,模拟联合国活动已经不仅仅是对联合国机构的模拟,它还包括对其他全球或地区性多边组织,政府内阁,国际论坛等组织或者会议的模拟。目前全世界每年有近四百个国际模拟联合国大会在五大洲的50多个国家召开。每年参与大会的师生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总人数超过四百万人。

B. 模拟联合国规模怎样?

1.国际背景

模拟联合国作为一项世界性的大型活动,在世界上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二战之后,联合国建立之初,各地的有志青年就开始模拟联合国的活动。这项活动旨在增进各民族国家青年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青年一代的文化交流,同时让青年人了解联合国,从而使其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有生力量。现有的国际模拟联合国结构有:

Model
United Nation

The
National Model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National
High School Model United Nations

American
Model 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Hague
International Model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Model
UN Headquarters

Harvard
Model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2.国内背景:

国内模拟联合国相比国际起步较晚,最早由北京大学发起,并逐渐将其发展成熟。虽然市场开发时间不长,但市场扩大速度极快。现在不仅大学生积极踊跃地参加模拟联合国活动,而且随着素质教育以及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中学生也积极地加入到了模拟联合国的活动当中,大部分市属示范校,如北京市第二中学,北京市八一中学,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北京市第四中学等都建立起了模拟联合国社团,并且定期组织学生参会。

纵观国内模拟联合国的运营模式,我们不难发现,其主要以中国联合国协会为主导,以高校为主体,现有的在国内初具规模的模拟联合国会议有:全国模拟联合国会议,北京大学模拟联合国大会,外交学院模拟联合国大会,亚太地区模拟联合国大会(这个会议也是由北京大学主办),全国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当然,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模拟联合国大会在近些年来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参会人数以及范围逐步扩大。据中国人民大学模拟联合国协会相关负责人透露,即将举办的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模拟联合国大会参会代表数达到了370人的历史新高,并且这370名代表分别来自北京12所著名高校。

同时值得指出的是,中国联合国协会对于中国模拟联合国的发展也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联合国协会在整个过程中承担了制定规则,提出发展方向,以及为主办方高校提供相关费用的工作。其可谓是中国模拟联合国活动的核心推动者。原联合国副秘书长,中国联合国协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陈健大使也十分关心中国模拟联合国活动的发展,并出席了重要的模拟联合国活动。

⑤ 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办学历史

南通高等师范学校是一所以培养专科程度小学教师为主的全日制高等学校,其一百多年的办学历史汇融了南通师范学校、南通女子师范学校和海门师范学校三支主要源流。
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后,我国逐步沦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内忧外患日渐深重。尤其是在 1894 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西方列强更是争先恐后地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掠夺土地,国家、民族的命运到了存亡危机的紧要关头。这时候,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发出了“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呼声,他们开始创办实业,提倡和创设新式教育。在这种历史潮流之中,南通地方以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其兄张詧以及梁孝熊、顾中一、沈书生为代表的开明、进步士绅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求活之法,唯有实业、教育”,“实业、教育富强之本”,于是在二十世纪最初的二、三十年中,他们在南通地方倡导并建设起一个包括师范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内的较为完整的近代学校教育体系。他们最先创办师范教育,因为他们深刻地认识到“欲教育普及国民而不求师,则无导。故立学须从小学始,尤须从师范始”,“师范为教育之母”。 一、南通师范学校
光绪二十八年( 1902 年)正月,张謇向清两江总督刘坤一提议在南通地方创办公立师范学堂,但他的提议却遭到一些官僚的阻挠、反对,于是他召集范当世、沙元炳等地方士绅讨论,毅然决定自办师范学校。三月,张謇以通州(今南通)城东南千佛寺废址为基础,把自己办大生纱厂应得的酬劳拿出来作为建校资金,建筑校舍。五月,刘坤一正式批复学校“准予立案”。学校初名“通州民立师范学校”,张謇亲任总理(民国后称校长)。
通州民立师范学校是我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师范学校,与南洋公学附设师范院、京师大学堂附设师范斋一同被公认为中国师范教育肇始的三大源头,因而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光绪二十九年四月初一( 1903 年 4 月 27 日 ),学校正式开学。当天,张謇在校内揭示《总理开校演说词》,后来他把其中“坚苦自立、忠实不欺”八字作为校训,要求师范生学会为“经师”、为“人师”。
建校时,学校占地 41 亩,校舍 500 余间。设有师范四年制本科、两年制简易科和一年制讲习科,培养不同层次的师资人才,以适应地方教育发展的需要。同时,为造就各种地方建设人才,学校曾先后附设测绘科、农科、土木工科、蚕科,为南通地方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打下基础。学校先后聘请 8 名日籍教师和以国学大师王国维、绘画大师陈师曾、教育家江谦为代表的一流师资到校任教。为辅助各科教学,配合学生学习知识, 1905 年学校建成附属博物苑(今南通博物苑前身),供博物、历史和理化课教学之用, 1906 年学校建成附属小学,供师范生进行教育实习。
1912 年民国创立,因学校“开全国之先河”,“规模宏大,成绩昭著”,江苏省公署改其为“江苏省代用师范学校”(即代用为省立师范)。 1921 年,改称“江苏省第一代用师范学校”。期间,由于办学经费由江苏省补助,办学规模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校学生由几十人发展到四、五百人。 1922 年,为研究和试验乡村教育,学校在南通县近海创设附属垦牧乡高等小学(第二附属小学)。 1923 年 8 月,遵“壬戌学制”,师范部改设高中师范科及初中。
1927 年,南京国民政府在江、浙地区试行“大学区制”,取消“代用”,并规定师范不得单设。学校遂恢复私立,改称“私立张謇中学”,招收初中及高中师范科学生,同时组织校董会,决策学校办学, 1929 年又改称“私立通州师范学校”。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 1938 年 3 月,日寇登陆南通,学校被毁。为保持民族气节,维系教育命脉,广大师生迁往位于东南沿海的第二附属小学坚持敌后办学,至 1946 年迁回南通城,这一时期习称“侨校”。 1945 年抗战胜利后,在张季直先生手创教养事业复兴委员会和大生纱厂支持之下,学校在惨遭日寇践踏、破坏的旧校址重新兴建校舍,完成了复校重建工作。
1949 年 2 月,南通城解放,从此学校获得了新生,办学规模和层次都获得质的飞跃。 1952 年学校改为公立,并作为江苏省重点配备的学校之一,专向发展师范教育,初中部并入南通商益中学(即今南通市启秀中学),校名改称“苏北南通师范学校”。 1953 年,江苏建省,遂改称“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 1958 年,与南通女子师范学校合并。为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学校先后增设简师、初师、幼师和音乐、体育专业。
1966 年后文革十年期间,学校正常教育受到破坏,领导、教师横遭迫害,校舍被占用,校名曾改为“南通市师范学校”,一度只办初、高中及工农兵学员班。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进入了办学发展的黄金时期,尤其是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学校秉承“勇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教师教育模式,成为我国中等师范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先行者。 1984 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南通师范学校在全国最早创设培养专科程度小学教师的五年制师范教育,并且在学制改革、学科建设、课程建构等方面,于中等师范教育领域之中,创造了诸多全国“第一”,其改革成果为我国中等师范学制改革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为丰富师范教育改革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学校的改革实践与经验受到有关方面的热情关注和高度评价。《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曾多次报道学校的改革成果, 1986 年学校的教育录像作为我国中等教育的典型在第 40 届国际教育大会上交流放映。 1988 年 6 月受到国家教委的首批表彰, 1991 年至今一直是“江苏省文明单位”,此外还曾荣获“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江苏省德育先进集体”和“江苏省科技特色学校”等光荣称号。 1995 年春李岚清副总理来校视察,在观看了五年制师范生职业能力汇报后,十分高兴地发表即席讲话,称赞学生“后生可喜”,并希望南通师范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优秀教师。
二、南通女子师范学校
光绪三十一年( 1905 年)十二月,本着“女子教育不可无师,与国民教育尤须有母”的认识,由张詧私人捐资购买南通城东柳家巷陈氏老宅,张謇及地方乡绅集资捐助,共同创办起通州公立女子学校。学校由张詧任总理,张謇任协理,并聘请近代著名女诗人姚蕴素(范当世的夫人)担任校长。光绪三十二年( 1906 年)三月,刊布校章,招生开学。十一月,学校改为“通州公立女子师范学校”,设有师范四年制本科和初、高两等附属小学。
通州公立女子学校和师范学校是近代教育史上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的女子学校之一,而至 1907 年清王朝颁布《奏定女学堂章程》之前,公开创办女学是被明令禁止的,因此,通州公立女子学校和师范学校的创办可谓是开风气之先。
光绪三十三年( 1907 年)二月,因学校学生人数增加,校舍不敷使用,张詧又筹款购买南通城北珠媚园旧址建筑新校舍,宣统二年( 1910 年)二月迁入。
民国成立后, 1912 年 5 月,改通州为南通县, 11 月,县议会决定将学校改归县立, 除原有经常费外,其他开支有南通县公署在教育经费中划拨,遂改称“南通县立女子师范学校”。 1913 年 8 月,张謇出资在校内附设女工传习所,聘请近代刺绣大师沈寿任主任,培养出一批刺绣人才,发扬了中国刺绣艺术。 1914 年 10 月, 张杨 夫人捐资 在校内建成附属幼稚园。 1920 年 5 月,因附属小学办学规模扩大,张謇、张詧出资在南通城南段家坝购地建筑校舍, 1921 年 2 月师范部迁入,珠媚园校舍归附属小学使用。 1923 年 8 月,遵“壬戌学制”,师范部改设高中师范科和初中。 1924 年 7 月,经南通县教育局同意,将北土山小学划为附属小学分校,供师范毕业生从事乡村教育实习。 1926 年 4 月,为纪念创校二十周年,学校毕业校友捐资在段家坝校址旁创办纪念小学一所,赠送母校。学校仿美国乡村小学样式,重点研究小学单级教学,以使参与实习的师范生毕业后能适应乡村教学需要。
1938 年日寇占领南通城后,学校坚持敌后办学,辗转大江南北,先后迁金沙、上海、如东丰利和四安县办学。 1943 年 5 月,因日寇清乡大扫荡,学校疏散停办。同时, 1942 年 5 月以后,日伪占领下的南通在珠媚园校址续办南通县立女子师范学校,以解决失学在家的学生就学问题。抗战胜利后,由南通县政府接收,恢复南通女子师范学校办学。
1949 年南通解放后,学校改称“苏北南通女子师范学校”, 1953 年改称“江苏省南通女子师范学校”。 1952 年 9 月,为适应小学、幼儿园师资需要,增设师范速成班和幼儿师范科,同时初中部与南通崇英中学合并组建南通市第一初级中学(即南通市第一中学)。 1958 年 5 月,与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合并,原附属小学,改为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三、海门师范学校
清朝末年,康梁变法,废科举、兴洋务、办学校。为推广“癸卯学制”,适应教育变革,地方政府和开明乡绅开始着手创办师范教育,培养师资。光绪三十二年( 1906 年),海门直隶厅同知(县长)梁孝熊在县治茅镇东首的文庙(即孔庙)内厅举办“县立师范传习所”,学制 8 个月~ 1 年。同年,海门乡绅顾中一在县署东文昌宫创办“民立师范学校”,聘请地方新知人士沈书生担任校长。这两所师资培训机构的创办成为海门进行师资培养的先声。
1912 年民国成立后,地方知名人士、国会议员茅祖权等在孔庙续办“师范讲习所”,次年,收归县立,改为“海门县甲乙种师范讲习所”,学制 1 ~ 2 年。 1917 年学校改名为“海门县单级师范学校”,培养适应乡村教育的复式教学师资,一年后学校停办, 1920 年又复办。至 1922 年,学校改为“海门县立师范学校”,学制三年, 1930 年再改为“海门县乡村师范学校”。 1934 年起再度停办。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从“县立师范传习所”到“乡村师范”,学校多次停办,实际办学时间不足 28 年,但仍然为祟明、海门、启东等地培养了 600 多名师资。许多毕业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参加了革命,为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贡献。
1949 年海门解放,人民政府接收了旧学校,废除了旧教育制度。为适应飞速发展的文教事业形势, 1951 年 8 月,海门县人民政府决定,并由南通行政区专员公署报请苏北行政公署批准,正式创办新的师范学校,取名为“苏北海门初级师范学校”,承担启、海、通、如、祟(祟明) 5 县小学师资的培养任务。初师阶段,学校为 5 县培养了 1100 多名师资。 1956 年 5 月,江苏省教育厅决定将学校由初级师范学校升格为中等师范学校, 8 月,学校改名为“海门县师范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 3 年。 1960 年,学校被评为江苏省先进单位。 1962 年,国家经济面临困难,学校奉命停办。
1972 年,南通地区革命委员会为解决南通地方农村学校师资存在的问题,决定报请省革命委员会教育局批准复办海门师范学校,学校隶属南通地区。 1979 年 5 月,学校正式定名为“江苏省海门师范学校”,为省属全日制中等师范学校。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 3 年。除普师专业外, 1976 年 9 月起,学校增办音乐、体育、美术 3 个专业。 1996 年 9 月起,学校试办五年制大专班, 1999 年起,全面启动五年制大专学历教育。 2000 年,学校创办了以海门师范早期领导人、第一个中共海门支部创立者张冠今的名字命名的附属中学——南通市冠今中学。 2003 年,学校设立非师范五年制高职专业, 9 月,首批招收办公自动化、商务英语、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学生。
建国后,海门师范学校为南通地区及周边的崇明、沙州(现张家港)等地大量基础教育师资,为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学校曾先后多次被评为县、市、省级先进集体,成为江海地区培养园丁的摇篮。 三所师范绵延流长,百年历史满溢芬芳。一百多年来,学校历经时代变迁,数历劫难而始终办学不辍,且代有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进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在改革中不断奋进,教育教学和事业规模都获得巨大的发展。一百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师范教育的办学方向,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教师教育模式。尤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学校坚持全面的职业素质教育,在学制改革、学科建设、课程建构等方面为中国当代中等师范教育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一百多年来,学校形成了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良的校风、学风。在这里曾诞生了南通和海门地区最早的共产党组织,革命的火种从这里遍撒在江海大地。
为更好的发扬学校百年的优良传统,积极应对二十一世纪教师教育迅猛发展的新形势,整合优势资源,提升办学层次, 2005 年 5 月,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由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和江苏省海门师范学校合并组建南通高等师范学校,同时增挂江苏教育学院南通分院的牌子。南通高等师范学校的组建是学校办学跃上高等教育序列的新的发展平台,学校将秉承百年的文化积淀和办学传统,肩负服务南通基础教育、助推经济社会全面腾飞的历史使命,以建设一所兼顾本科的中等规模的师范类专科院校为目标稳步发展。 2014年1月12日,经江苏省人民政府同意南通高等师范学校升格为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这是继1902年张謇创办通州民立师范学校以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
2015年2月3日,经南通市人民政府同意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如皋高等师范学校合并办学。

⑥ 我心目中的英雄英语演讲稿

演讲稿
今天我演讲的是抗日小英雄王二小。
王二小的故事是这样的: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村头那座破旧的草房里住着王二小一家。11岁的二小是个放牛娃。 1943年的一天,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鬼子的炮弹落到了二小的家里。在山上放牛的二小惊恐地看着遮天蔽日的浓烟烈火,他不能相信,刚才还温暖的家和亲爱的爹娘顷刻间就灰飞烟灭了。
鬼子扫荡来了,八路军和干部们组织乡亲们转移。二小和乡亲们一起转移到长城脚下。 村外有一个大山坡,这是一片好大好大的草地,碧绿的青草间开着点点的小花。二小就在这片山坡上放牛,这里美丽安宁,二小躺在草地上,望着蓝蓝的天空想,没有鬼子该多好。 二小参加了儿童团,跟着柳老师和吴连长,学了许多知识。他知道打走了鬼子,自己长大了,还要建设我们的国家。 鬼子的大扫荡又要开始了,吴连长带着队伍去山那边,说要做个包围圈等鬼子来钻。鬼子来了。二小看到鬼子向乡亲们转移的方向走去,心里着急,就唱着放牛歌走了出来。鬼子看到了山坡上的二小,要二小为他们带路。二小牵着一头壮牛,就带着鬼子走了。 二小领着鬼子在山里转圈,狡猾的鬼子起了疑心,鬼子头拔出战刀威胁二小。二小心里很镇定,却装出害怕的样子,对鬼子说,那边有条路,穿过去就能找到八路。鬼子说你撒谎,你想骗皇军。二小说那就算了,反正我也不想去。鬼子相信了二小,就跟着他走了。到了八路军埋伏的山沟,二小机灵地从沟边往山上跑。吴连长一边高喊要二小快跑,一边开枪打死了向二小瞄准的鬼子。可是鬼子小队长端着大枪追上二小,把刺刀扎进了二小的身体,将二小挑到了山坡上。 二小像一片树叶一样落了下来,满山的树叶都一起落了下来,鲜血染红每一片树叶和绿草。 八路军发起了进攻,消灭了鬼子。大壮牛像是要报仇,用尖角挑死了鬼子小队长。 乡亲们把二小放到担架上。吴连长喊着二小,乡亲们喊着二小,可是二小安详地闭着眼睛。他再也听不到了。太阳也仿佛被染红了,满山都飘着红色的树叶,那景色,美丽极了。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事迹深深打动,很快创作了这首流传60多年的歌曲。
王二小的故事深深的打动着我们每个人,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抗日小英雄

⑦ 我是文科生,第一轮复习已经开始了,该如何合理安排时间

给阁下几点建议
1:数学的提高就是多练题,题做的多了自然得心应手,你可以做回针对性的答联系,打个比方,勾股定理,你可以对应勾股定理做一系列的题,类似。
2:英语建议每天早上读半小时课文,单词一定要背,可以适当看看比如床头灯系列的英文读物,这样能够快速提高阅读能力。

虽然我高中毕业已经好几年了,我把我当时的作息时间给你说下
早上6点起床,读半小时英语,7点20学校早读开始后按照学校安排进行学习
中午放学后回去不再学习,好好睡个午觉
晚自习是九点下,回家后稍微休息下开始背诵语文,英语(你是文科生还有政治历史),一般是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睡觉。
复习贵在坚持,周末也必须坚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果。包括高考,以及以后的考研等等。还有就是你最好对自己每周每天都学什么内容进行个安排,比如周一数学英语,周二语文英语,然后按照这个来进行,相信经过一年的复习你会有很大的提高。

⑧ 地道战观后感600字

观【地道战】有感
——团结就是力量
在寒假期间,我又一次观看了电影《地道战》,它主要是讲:1942年到1944年那几年,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大扫荡”实施了三光策略:“杀光、抢光、烧光”。冀中人发由于军力不足,不能对抗敌人,就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地道战。创建地道战以后,敌人就往里面攻击,想方设法地破坏。但是聪明的冀中人民又想到了很多妙法来防备,敌人没有得逞,他们既怕又恨,但又对我们没办法。人们有了地道战,敌人的“扫荡”粉碎了,冀中人民最终取得了胜利。
当我看到,电影中的人们那么英勇的对抗鬼子,电影中的人们面对生死还有国家民族的利益抉择时对国家的无条件奉献,我便被深深的触动了!因为,这部电影也只是一个历史的缩影,是一个民族在崛起时伟大的抗争。仔细看一看,在地道战的抗争中,中华儿女表现出了英勇无畏、顽强拼搏、机智努力的大国精神。看着老百姓们从容地面对着毒气与水淹,百姓们大胆的、机智的面对鬼子的花招,我的内心又再一次充起了对我们这个民族的无比自豪与骄傲。
去年,10月1日,当庄严的国歌在天安门上空响起,看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看着军人们踏着整齐的步伐,歼8歼10飞过蓝天,想起中国艰难的60年峥嵘岁月,想起中国在60年的坎坷中艰难挺起,中国不容易!
虽说现在我们还没有杰出的诺贝尔获奖者,还没有象美国人一样踏上月球,甚至在科技上还超不过曾经侵略过我们的日本,但是谁说这不可能,谁说这是中国人的空想。中国早已不是那头沉睡的雄狮,有朝一日,中国一吼天地也要颤三颤世界闻名的宝座终将被中国抢夺。这不是预言是无数炎黄子孙的期盼,无数龙的传人的梦想,不过请相信这种将成为现实,世界高端的科技终将被中国人掌握。
看着地道战,中国儿女的团结也将我触动,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永放光芒,这是中国千年不变的凯歌与法宝。看了【地道战】我更加深信,没有什么困难能打垮中国,团结的中国人民可以取得胜利。激昂的歌儿又响了起来,让我们齐声唱到“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

⑨ 离中考只有68天英语只考了62分,怎样提高英语成绩

这个案例和你很像:
一初三学生问:我快要面临中考了,可是英语成绩一直没有提高,我请过家教也上过补习班。当时学的知识很清楚,但是过后很混乱,不能把知识点对上号。我不知道怎么样才能提高自己的英语成绩?

针对该生的情况,武汉新东方中学部初三特训的老师们给出了以下建议:

初三特训听力主讲教师熊颖认为:

听力是中考全卷的第一部分,也往往是影响考生做题心态的部分。而且随着素质英语教育对听说能力要求的提高,其分数比重有上升的趋势。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来看,听力部分的题型以对话理解和短文理解为主。听力材料更贴近生活,更加注重考生对对话或短文整体内容的理解。提问方式多针对材料中并未明确交待的部分,需根据上下文的意思理解说话者的意图和句子暗含的意思。

在应试时,首先应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快速浏览一下题目,并根据所给答案的不同信息做出相应标记,在听的时候就更能有针对性,提高做题效率。第二,要注意把握关键词,抓住主要信息。往往重读或拖长的词是帮助我们解题的关键词,最好养成边听边记提示信息的习惯。最后,考生在心态上一定要保持沉着冷静。当某一小题没有听清的时候,应马上转入下一小题,不要急躁慌乱而影响回答后面的题目。

初三特训阅读主讲老师李达认为:

阅读能力本身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但阅读考试成绩是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的。这就是为什么说中考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攻破的原因。这一点同学们一定要有信心!

鉴于阅读这样的一个特点,我建议同学们从两方面来提高阅读。

首先就是技巧。技巧包括不读文章做对题目。方法是先读题目后过文章,通过分析题目本身,并利用常识和逻辑来推理,这样可以在未读文章时就做对一些题目,或者起码了解文章的大意,对四个选项进行筛选从而降低难度。然后再用读题目时候划好的关键词到文章中定位找到答案。

其次就是真正阅读实力的提高。包括单词的记忆,长句的分析和主旨的把握。请各位同学牢记一点实力的提高对于一个学生的成绩和信心至关重要。而且实力的提高是使用技巧的基础和保障。所以这一点绝不能放松。而且其实只要坚持不懈,阅读实力的提高是可以看的见的。记住我们的“21”原则(坚持读21篇文章会有一个阶梯性的跳跃)。

初中三级特训写作主讲教师莫玄认为:

写作如同画画。

一,首先画一轮明月,好比先想出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文章的主题要明亮,能马上吸引人的眼球。没有必要花太多时间放在“标新立异”上。中考书面表达考察的重点不在文章的观点,并且中考阶段即便你想出了新的点子,限于词汇和语法结构你的表达一般也不会很清楚,反而成了月亮中的:“月海”。让人抓住了把柄。特别是少虚构内容,增添没有必要的细节性描述。中考的写作是提示性写作,把要点写清楚了就能得分。细节内容过多反而会造成考生使用语法和词汇的错误的比率增大。

二,再画一棵大树和一片小草。

大树的特点是多枝共干,代表着英语的句子结构。也就是在文章中要写那么一两个长句,复合句。而这样的好句在什么地方用?文章的首句和末尾句,号称为“斩首行动”和“大扫荡”。因为从评卷的流程来看这两个地方是评卷官光顾的重点区域。同时也没有必要整篇文章都是难句,中间部分写点小草(简单句)好了。

三,然后点缀几颗闪亮的星星

星星代表着用词要用闪光词,也就是好词。比如用great,wonderful代替good。但是注意,闪光词一定是能够恰当的、用得着的,一定是事先了解了这个词的用法的。否则在考试当中信手拈来一个就会变闪光为危险了

⑩ 中日战争时期的问题

http://post..com/f?z=98358121&ct=335544320&lm=0&sc=0&rn=50&tn=PostBrowser&word=%BD%AB%BE%FC&pn=0

http://news.163.com/special/a/000113DV/antijapanese050525.html

http://www.gcdy.net/geming/xuelei/content.jsp%BFn_id=3575.html

热点内容
39天电影在线播放免费观看 发布:2024-08-19 09:18:18 浏览:939
可投屏电影网站 发布:2024-08-19 08:19:20 浏览:140
农村喜剧电影在线观看 发布:2024-08-19 07:46:21 浏览:300
电影院默认区域 发布:2024-08-19 07:39:02 浏览:873
台湾金燕全部电 发布:2024-08-19 07:30:20 浏览:249
在哪可以看网站 发布:2024-08-19 07:29:06 浏览:467
电影tv版app 发布:2024-08-19 07:28:17 浏览:51
韩国伦理电影在什么地方看的啊 发布:2024-08-19 07:18:34 浏览:835
韩国找女儿那个电影 发布:2024-08-19 07:18:34 浏览:667
惊变温碧霞在线播放 发布:2024-08-19 07:10:13 浏览: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