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学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⑴ 英语文体学的学科历史
在60和70年代,西方科学主要思潮盛行,语言学和结主义蓬勃发展,带动了文体学的发展。现代文体学的兴盛,表现在流派纷呈,如:“形式文体学”、“功能文体学”、“话语文体学”、“社会历史/文化文体学”、“文学文体学”、“语言学文体学”。这六种流派的区分是建立在两种不同的标准之上的。“形式文体学”、“功能文体学”、“话语文体学”的区分,依据的是文体学家所采用的语言学模式。文体学是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文体的学科,在某种意义上,它与语言学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极为密切的寄生关系,新的语言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往往会催生新的文学体派。“形式文体学”是指采用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布龙菲尔德描写语言学、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等形式主义语言学理论来进行分析的文学学派;“功能文体学”指采用系统功能语法进行分析的文体学派;而“话语文体学”是采用话语分析模式以及语用学和语篇语言学来进行分析的文体学派。与此相对应的是,“社会历史/文化文体学”、“文学文体学”、“语言学文体学”等文体学派的区分主要以研究目的为依据。卡特和辛普森指出,语言学文体学是“通过对文体和语言的研究,来改进分析语言的模式,从而对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作出贡献”;文学文体学则“旨在为更好地理解、欣赏和阐释以作者为中心的文学作品提供根据”;而社会历史/文化文体学特指以揭示语篇的意识形态、权力关系为目的的文体研究派别(Carter and Simpson, 1989:1-17)。在60和70年代,文学文体学达到鼎盛时期,很多的语言学家和文学批评家转向文学文体学(参见Chatman,1971)。“ 文学文体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首先,它可泛指以阐释文学文本的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为终极目的的文体学派。不少声称进行“文学文体”研究的语言学家将文学文本纯粹视为语言学分析的一种材料或者检验语言学理论可行性的实验场所(这在60年代以前十分常见)。他们以发展语言学理论为目的,在研究时将注意力集中于阐述和改进相关语言学模式,仅注重语言学描述本身的精确性和系统性,而不考虑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美学效果(即时有也只是一笔带过),这是“语言学文体学”的典型特征。但其他很多从事文学文体研究的人则是将文体学作为连接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的桥梁,探讨作品如何通过对语言的特定选择来产生和加强主题语言和艺术效果,这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文体学”。在60年代末以前,无论是“文学文体学”还是“语言学文体学”采用的都是形式语言学理论,故被依据语言学流派来划分文体学流派的批评家视为“形式文体学”。
文学文体学的兴起之日正是新批评的衰落之时。与新批评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文学文体学之所以能在前者衰落之时兴盛起来,也许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文学文体学用现代语言学理论武装了自己。其二,有些文学文体学家采用了比新批评更灵活的立场。他们虽然反对将作品视为社会文献和历史文献,但并不屏弃对作品背景的了解。利奇曾明确提出:“如果要对每一个实例进行透彻的、卓有成效的分析,就必须了解每首诗的背景,包括作者的生平、文化背景、社会背景等等。”(Leech, 1969:vii) 与新批评相比,文学文体学虽然注重文本,但一般不排斥作者,有的还能从读者的角度考虑问题。此外文学文体学作为对传统印象直觉式批评的修正和补充,填补了新批评衰落后留下的空间,在语言文学教学中起了较大作用。
文学文体学是连接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的桥梁,它集中探讨作者如何通过对语言的选择来表达和加强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语言学理论和方法在这一派别看来不过是帮助进行分析的工具。他们不限于采用某种特定的语言学模式,而是根据分析的实际需要,选用一种或数种适用的语言学模式(参见 Leech, 1969, Widdowson, 1975, Turner, 1973; Leech and Short, 1981)由于他们的目的在于帮助进行文学批评而非有助于发展语言学理论,仅关注与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密切关系的语言特征,因此在语言描写的系统性方面往往较为薄弱,不少语言学家或者语言学家出身的文体学家认为这样的文体分析不纯正,在他们看来,文体学应当帮助发展语言学为目的。不难看出,文学文体学较易为传统批评家接受。大多数的文学文体学家都将作品阐释与语言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他们往往反复阅读作品,以找出与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相关的语言特征,然后运用适当的语言学工具对有关的语言结构进行分析和描写,阐明他们的文学意义。在这样的文体研究中,描写过程与阐释过程密不可分;被描写的是经过阅读阐释发现与文学意义相关的语言现象,而语言分析过程又常能加强或修正阐释结果。
70年代初以来,功能文体学蓬勃发展。“功能文体学”为“系统功能文体学”的简称,它特指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的文体学派。韩礼德是功能文体学的创始人之一。1969年他在意大利召开的文体学研讨会上宣读了一篇颇具影响的论文“语言功能与文学文体”(韩礼德,1971)。该文提出了“语言的功能理论”是进行文体研究的较好工具。所谓的“语言功能理论”是指“从语言在我们生活中起某种作用,服务于几种普遍的需要这一角度出发来解释语言结构和语言现象”。韩礼德区分了语言具有三种“纯理功能”或“元功能”:即表达说话者经验的“概念功能”;表达说话者态度、评价以及交际角色之间的关系等因素的“人际功能”和组织语篇的“语篇功能”。这三种纯理功能相互关联,是构成语义层或者“意义潜势”的三大部分。韩礼德运用属于概念功能范畴的及物性系统对威廉戈尔丁的小说《继承者》的文体进行了详细分析(详见申丹,1997;张德禄,1999)。
韩礼德的这篇论文可谓是系统功能文体学的经典之作。它有两个特点。一是其语言功能理论打破了传统上文体与内容的界限。任何语言结构都有其特定的语言功能。韩礼德明确指出,“文体存在于任何领域之中”。他所区分的用于表达经验的概念功能属于文学文体学不予关注的“内容”这一范畴。将文体研究扩展到这一领域有利于揭示人物生存活动的性质和观察世界的特定方式。另一特点即其分析的系统性。韩礼德对《继承者》中及物性过程类型合数量、参加者的类型和数量以及环境成分的类型和数量都进行了具体分析和精确统计,并通过图表的形式将分析统计结果予以系统的图示,让人一目了然。这种分析的系统性是以其语言学模式的系统性为基础的。
在韩礼德之后,有不少功能文体学家采用及物性模式对文体的语义层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至于人际功能方面,功能文体学家一般从分析语气、情态、人称、表达态度的形容词和副词等入手探讨文本中反映出来的信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关系(小说作者/叙述者、人物、读者之间关系),以及他们对于经验内容的立场态度和价值判断。值得一提的是,倘若功能文体学研究的是戏剧或者广播访谈等实际对话中的人际功能,这些研究也很有可能由于其分析对象而被归入话语文体学的范畴。至于语篇功能、功能文体学家着重探讨文本中的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句子之间的衔接与文本的主题意义之间的关系等。
早期的功能文体学家一般聚焦于某一特定的功能范畴;如集中研究作者对技巧型的人称代词的选择,或集中探讨作者对属于语篇功能的主位结构的选择。但是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功能文体学家注意在几个层面同时展开分析,注意它们如何相互作用来构成文本文体的总体特征,以表达和加强主题意义和塑造人物(参见Birch and O’Toole,1988)。
系统功能文体学还要一个显著特点,即强调语言、语篇和社会语境的关系。系统功能文体学认为语言是社会符号,语篇受制于情景语境。由于系统功能文体学强调情景语境的作用,80年代以来,它在注重社会语境的学术氛围中得到长足的成长和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功能文体学家将注意力转向文本语言和权力的关系、意识形态之间的关联合相互作用,这自然有助于社会历史文化文体学的发展。不少文体研究从语法模式来说,应划归系统功能文体学;但从其研究目的来说,应属于社会历史文化文体学。同一,有的文体研究从分析对象来说属于话语文体学,但采用的分析工具是系统功能语法。也就是说,系统功能语法对文体学的影响已超出系统功能文体学的范畴,成为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文体分析工具。 就文体学的发展历程来说,80年代以话语文体学的兴起为标志。话语文体学指采用话语分析模式以及语用学和话语分析来进行分层的文体派别。它自80年代初以来发展较快。在分析对象上,话语文体学有两点不同于其他文体学派。一是注重分析会话,注重交际双方的交际过程。诚然,近年来的话语文体学注意研究文学文本(而不是生活中的实际对话),但即便如此,话语文体学的分析重点仍是戏剧、小说、诗歌中的人物会话、独白或巴赫金理论意义上的种种对话关系。另一特点是,话语文体学的分析对象为句子以上的单位,如对话的话轮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句子之间的衔接,或话语的组成成分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等。
话语文体学分析文学会话模式主要来自于以下几种分析日常会话的模式(参见Toolan,1990:273-274):
1.人类学方法的会话分析。它关注社会结构中会话双方相互作用,尤为注重发起谈话、结束谈话、轮流发话、修正、接收、设计、理解显示等为完成交际任务而产生的言语方式。在《小说文体学》一书中,图伦运用会话分析的一些 概念对福克纳的小说《去吧,摩西》中的人物对话进行了分析。他在分析中还借鉴了其他话语分析模式,尤其是Grice 的会话合作原则为基础模式。这是不少话语文体学家的共同之处,他们一般根据需要,综合采用不同的分析模式。
2.以英国伯明翰大学的Sinclair and Coulthard 为代表的伯明翰话语分析法。它借鉴了韩礼德阶与范畴的语法等级模式(句子――小句――词组――词――词素),建立起具有五个层次的模式(课-课段――会合――话步――行为)。该模式应用于分析老师与学生之间、大夫与病人之间或者律师与证人之间规律性较强的对话。伯明翰大学的伯顿为分析戏剧(以及日常对话),将该模式最高层次的“课”改为“应对”,并作了其他调整。在分析戏剧时,她尤为注重“话步”这一层次,从“开题话步”、“支持性话步”和“挑战性话步”的对照中,看人物之间的地位和权力关系。
3.戈夫曼提出的“脸面”和布朗与莱文森的“礼貌”概念为基础的分析模式(Goffman,1981; Brown and Levison, 1987)。这一模式将言语行为与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联系起来,认为人们在对话时,注意采用一些策略来维持自身、他人或受话人的形象。话语文体学家通过揭示在对话中采用的不同礼貌策略,可说明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Simpson, 1989: 170-183)。
4. 以格赖斯的会话原则为基础的模式。格赖斯认为人们在会话时一般遵循四项合作原则,即数量原则、质量准则、关联原则和方式准则。会话双方运用这些准则来产生或者推导出各种会话含意(Grice, 1975)。这是话语文体学家在分析戏剧、小说中的会话时较为常用的一种模式,他们尤为注重分析人物话语中蕴涵的诸种会话含意。普拉特等人还借鉴这一模式来分析叙述者与受叙者之间的相互作用(Pratt,1977)。
除了借用分析日常会话的模式,在分析小说会话时, 话语文体学家还发展了自己的模式。Fowler采用了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来分析狄更斯小说《艰难时世》的复调性质。Weber也对狄更斯《艰难时世》中的语言风格进行了分析,但他更为注重反映说话者态度和判断地情态系统的作用,通过分析主要人物的语言情态特征,揭示人物的不同意识形态和世界观。不少话语文体学家还注意分析文学篇章的语义结构。
总的来说,与功能文体学家相似,话语文体学家较为注重语言学描写的精确性和系统性,注意展示或者检验所采用的语言学模式的可行性(这个意义上说,可划归为“语言学文体学”)。话语文体学也紧跟时代潮流,越来越强调文本与社会、历史语境的联系,主张超越对文本美学价值的探讨,而将注意力转到文体特征与阶级、权利、观念形态的关系上。这无疑促进了社会历史/文化文体学的发展。 90年代,功能文体学和话语文体学仍然保持了较为强劲的发展势头。持形式主义立场的文学文体学则受到文化批评的强烈冲击,虽然在语言文学教学中,它仍然起着积极的作用(Thornborrow, 1998)。
就文体学的发展历程来说,90年代的突出标志是历史/文化文体学的蓬勃发展。80年代初以来,受重视意识形态和权利关系的法兰克福学派和马克思结构主义,尤其是福柯思潮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文体学家不再把语言看成一种中性的载体,而是视为意识形态的物质载体;不再把文本看成反映意识形态的一面单纯的镜子,而是把语言和文本视为意识形态和社会结构的产物。又反过来作用于意识形态和社会结构。他们认为这是一种辨证的生产关系,语言与社会语境互为制约,互为实现,互为建构,加重了社会上的各种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现象。从这个角度来看,文体学的任务就是揭示和批判语言中蕴涵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
英国文体学家Burton是社会历史/文化文体学的开创人之一。她在1982年发表了一篇当时被认为是颇为激进的文章,文中提出西方人生活在一个阶级压迫、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的社会里。后浪漫主义经典文学中有很大一部分掩盖矛盾和压迫,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服务,而文学批评,尤其是文体学,则通过对这些文体的分析和欣赏成了为统治意识服务的帮凶。伯顿呼吁文体学家审视自己的研究,弄清楚它究竟是为压迫性质的统治阶级意识服务还是对这种统治意识进行挑战的。她认为文体分析是了解通过语言建构出来的各种“现实”的强有力的方法,是改造社会的工具。她的文体分析显然不同于传统的文体分析,因为其重点在于探究文本如何建构它自己的虚构现实。
伯顿的立场作社会/历史文化文体学中具有相当地代表性。有的学者人为这一学派有两个分支。一个为福勒为首的批评语言学,另一个为MacCabe 倡导的历史语文学。批评语言学兴起于70年代末英国的东英吉利大学。1979年福勒与他在该大学同事Kress & Hodge 出版了两本宣言性的著作:《语言与控制》和《语言作为意识形态》。书中首先提出了批评语言学这一名称并阐明了这一派别的基本立场和方法。批评语言学家认为语言结构与社会结构之间存在密切关联,他们将语言视为社会语篇。他们注重分析各种文本尤其是新闻媒体的语言结构中蕴涵的阶级观念、权力关系和性别歧视等各种意识形态。这些意识形态使语言表达带上了各种烙印和偏见。他们采用的分析工具主要采用韩礼德的功能语法。批评语言学作90年代发展迅速,在英国、荷兰和澳大利亚、德国、西班牙、奥地利等国均有市场。
麦考伯倡导的历史语文学则影响不大。他们强调语言研究中社会历史语境的重要性,注重某些关键性词语在历史发展演变中产生的语义变化,并着眼于单个词对文本阐释所起得作用。这种注重单个词语的历史语文学与注重分析模式和语言模型的当代文体学有一定的距离,而与英国的新批评的关系较为密切。在分析立场上则主要受到英国的文化研究,以及欧洲大陆的语言文化以及思潮的尤其实福柯的影响。他的研究基地在苏格兰的斯特拉思克莱德大学。其影响有限,而且严格意义上说,他不属于文体学。
总的来说,西方文体学走过了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期间经历了不少挑战,最为著名的有Fish, 1973 Smith 的狂轰滥炸和强烈抨击。尽管对文体学的挑战常常有偏误和过激之处,但能促进文体学家进行反思,认清文体学的局限并力争有所改进。文学发展势头有两个特点: 一是以社会历史/文化文体学为代表的紧跟时代潮流的倾向;而是多头并进。不同的阿文体学家竞相发展,不断有新的文体学派形成。如语用文体学和文学语用学。
西方文体学的大本营是英国的国际诗学与语言学协会,创办了《语言与文学》杂志。
⑵ 英语修辞与文体学是说什么的
Today is Saturday. I had a great day today, because I visited to the zoo. In the morning, my grandmother woke me up. After breakfast, my grandparents took me to the zoo. We went there by bus. There were many people in the zoo. We saw many kinds of animals. Some of them are lovely. But some of them are frightened. I am afraid of snakes. I like to go the zoo, because it I can see many animals.
⑶ 对英语文体学的认识 教学工作中产生哪些作用
Below is what came to my mind on the spur of the moment and is NOT AT ALL an answer to your question, but I'm sure it is not gibberish.
I would say your question is highly evocative of what has been going on for so many years in the classrooms in China. I think at least we should observe the basics of the right words at the right moment and of the right style on the right occasion. We would turn ourselves into a laughing stock if we use ink-horn terms or language of formal style on informal and familiar occasions or vice versa. The students, who are going to use English in their study, work and living should and could be alerted to this fact.
Chinese teachers of English, whether they work in universities or middle schools, used to ignore and are still ignoring linguistic register and style, which is massively regretful. I believe they need to develop a strong sense in this regard. They should re-examine their habit of ensuring grammatical correctness on the part of their students without marginal attention to register and style. Their failure to do so largely accounts for the fact that their students oftentimes can come up with beautiful sentences only in terms of grammar. This finds full expression in their practice of having their students rephrase sentences given. A good case in point would be that a teacher asked their students to recast this sentence: What advantages have trees got? The teacher expected their students to rewrite it as: How advantageous are trees? My question is: How often would native speakers say it like that? The point I'm making is that sentence rephrasing as a type of exercise is characteristic of complete and total and utter and unmitigated and arrant and ultimate disregard for register or style. Very often when you listen to Chinese students speaking English, you will find them speaking like a book and consequently sounding quaint and offbeat.
Of course, the problem partly lies with the teachers, especially middle school teachers. For a large part, their level of English is not quite up there for them to know which word is formal and which informal, which way of expressing is more idiomatic and which less. The teachers need to continuously overhaul their English. They may have to do a course in English stylistics, which will certainly make them sit up and take notice regarding the register of words and language in their class instruction of English.
⑷ 苏州大学英语系的老师
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名单
方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文学硕士,苏州大学文学博士,英国伯明翰大学访问学者,苏州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外语教学与科研工作,曾在国内各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多篇,参加过多部教材的编写。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女性文学、澳大利亚文学。
宋艳芳,副教授,200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英国文学、20世纪西方文艺批评理论。2006年出版专著《当代英国学院派小说研究》。近年来在《外国文学》、《国外文学》、《当代外国文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2007年起主持一项江苏省教育厅社科研究项目,年底即将完成。2009年获江苏省政府留学奖学金,将赴英国访学半年。
王腊宝,教授, 80年代后期在上海复旦大学外文系攻读硕士学位,90年代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留学,1999年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20世纪英语文学、西方文论与比较文学,近年出版《多元时空的回响》(2000)、《最纯粹的艺术》(2006)、《天之骄子》(2004)《新批评》(2006)等专著和译著,先后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澳大利亚《南风》(Southerly)、《当代外国文学》、《外国文学研究》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现任全国澳大利亚研究会理事、江苏省比较文学会理事、江苏省外国文学会副会长。
卫岭,博士、副教授,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2004年赴英国利兹大学访学。先后在《文艺争鸣》、《外语与外语教学》、《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中国高等教育》、《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已出版专著《奥尼尔的创伤记忆与悲剧创作》。苏州大学国家精品课程项目主讲教师之一;主持江苏省教育厅社科项目及校级教改项目各一项。
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教学法
吴彩亚,副教授,1985年毕业于扬州大学外语系。1988年考入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攻读英语语言文学,1991年6月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自此留校工作至今。主要担任英语专业综合英语等主干课程的教学。2003年曾被选派去加拿大Carleton University进修学习。研究方向为英国文学,先后发表了十多篇学术论文,参与国家社科项目一项,参编过教材、字典等。2001年6月晋升为副教授,2003年增列为硕士生导师。
张鄂民,教授,1982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外语系英文专业,现为苏州大学外语学院英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本科基础教育,教学效果突出,深受学生好评。近年来在《当代外国文学》、《暨南大学学报》、《苏州大学学报》等各类学术杂志上发表文学评论论文多篇;编写出版了《大学英语听力(预备级)》、《全新版大学英语听说教程预备级》、《新闻英语读写》、《大学英语写作》等多套全国优秀教材。《大学英语听力(预备级)》、《全新版大学英语听说教程预备级》、《新闻英语读写》等教材评为国家级和教育部优秀教材。
朱新福,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理事,江苏省外国文学常务理事。研究方向为美国小说、美国诗歌、英美戏剧、生态批评。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1. 语言与应用语言学方向
董成如,博士、副教授。研究兴趣为认知语言学、语篇分析和语用学。近年来,在《现代外语》、《外语学刊》、《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与外语教学》等外语类核心刊物发表近十篇有关认知语言学方面的论文,同时将出版专著一部(2009)。曾主持并完成苏州大学青年教师基金项目和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各一项,现正主持一项省教育厅科研项目。
房红梅, 博士、副教授,2005年获复旦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功能语言学.已出版专著一部,发表语言学论文数篇.
高明强,博士、副教授,中国功能语言学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用学、语篇分析等。出版学术专著一部,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第二位),作为主要人员参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英语专业《综合教程》第四册,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高永晨,教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曾赴英国剑桥Anglia大学深造。现为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国家精品课程主讲老师。主持并完成了国家级研究项目《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省部级项目《跨文化交际与大学英语教学》、《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全球本土化: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新视角》和《文化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英修辞语用比较研究》。出版专著两部,教材多部。在核心期刊和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跨文化交际学研究论文三十余篇,多篇被《文化研究》、《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和《北京大学学报》全文转载或摘登主要学术观点。先后荣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苏州市社科优秀成果奖、苏州大学陆氏优秀教学奖、苏鑫奖教金、苏州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1世纪·爱立信杯”、“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指导教师等奖项。
顾佩娅,教授、博士生导师。90年代初赴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先后获得语言文学、教育双硕士和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应用语言学、教师发展、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1997年至今指导硕士研究生28名。
顾卫星, 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中国英语教育(教学),大学英语教学
学术论文(仅限核心期刊;*号者为第二作者):传教士关于教会学校英语教学的争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晚清“语法-翻译”教学法剖析,苏州大学学报,2002;马礼逊与中西文化交流,外国文学研究,2002;“别琴英语”剖析,苏州大学学报,2003;同文馆之前的中国学校英语教学研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京师同文馆英语教学历史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改革教学模式,提升教学层次,苏州大学学报,2005;英语综合应用能与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外语界,2005;从语言教学求生存到科学教育图发展,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东吴大学英语教学历史研究,苏州大学学报,2006;试论近代国人英语翻译,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清末三次重要英语留学教育比较研究,苏州大学学报,2007;许国璋中学英语学习轨迹,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京师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苏州大学学报,2008;中国职业英语教学的先驱,历史教学,2008;“中国各体英语”的历史演变,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学术交流”,中国大学教学,2008;*转型期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个案分析,外语研究,2009;*中国英语教学双重起源研究,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9;传统与创新,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学子歌声中的东吴大学,苏州大学学报,2009。
著作《晚清英语教学研究》,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江苏省高教学会研究成果2等奖
科研奖励:苏州大学苏鑫奖教金(科研奖,2006)。
教学奖励:苏州大学苏鑫奖教金(教学奖,2003);苏州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第1,2004);江苏省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一,2005);苏州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第四,2007);苏州大学精品课程(第一主讲,2007年);江苏省精品课程(第一主讲,2008);苏州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第2,2009);江苏省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四,2009);国家精品课程(第一主讲,2009)。
衡仁权,博士、副教授。1996年获南京大学硕士学位,2006年获南京大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近年来曾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界》等权威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参编教材3部。
贾冠杰 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上世纪先后在新西兰和加拿大学习,正式出版专著和教材三十多部,发表论文五十多篇,主持参加科研项目十多项,专业英语精读课程改革(参加者)获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获苏州大学周氏教育科研奖——教学类优秀奖(一等奖)。
姜瑾,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英语教学30年,研究方向为社会语言学,英语教学,目前对生态语言学研究颇感兴趣。出版专著一本,主编教材三本,译作一本,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参编数本词典和教材,曾主持江苏省教育厅课题两项。现主持苏州市软科学课题一项,江苏省研究生精品课程和苏州大学研究生英语优秀课程各一项。
李明,教授,笔名李明一;从教27年有余。1995年被评为硕士生导师;1997-2002年任外语学院副院长,分管教学;2001年被聘为教授。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独立或与人合作出版专著、译著、词典、文集等10余种。研究方向:双语词典学,兼及语料库语言学。公平正义是我的价值观,平淡简约是我的生活方式。
陆明,副教授,1994年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攻读语言学硕士,以语言分析和语言教学理论研究作为研究方向,并以如何将语言学理论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能力为主要兴趣。近年来,对右脑学习理论和右脑教学方法深感兴趣,并对此作了一些探讨和教学尝试,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苏晓军,博士、教授,1996年获南京大学硕士学位,2001年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独著或本人为第一作者的代表性论文有:“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外国语》2009/5);“国外认知诗学研究概观”(《外国语文》2009/2);“认知文体学研究:选择性述评”(《重庆大学学报》2008/1);“《复活节翅膀》的认知符号学分析”(《外语学刊》2007/1);“文学的认知研究史探(《苏州大学学报》2005/3);“概念整合理论的认知力”(《外国语》2001/3);“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观念研究”(《外语界》1997/2)等。独著或本人为第一著作者的主要专著译著和教材有:《虚拟结构的认知研究》(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致一位“愤青”的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人性的因素》(译林出版社2001);《表达英语综合教程》第四册及教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孙倚娜,教授,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大学外语部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982年8月迄今任教于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外语教育、英语听说教学、教材编写研究等。已主持完成项目: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第一批)扩展项目、苏州市软科学项目、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科研项目3项。 近年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转型期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个案分析”[J].外语研究,2009年第2期、“大型综合性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和设计与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话语分析、电视谈话节目、口语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10 、“认知法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外语界, 2003.3、“应重视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光明日报(教育周刊)2003 年 3 . 20、" Towards a Higher Degree of Effectiveness in Spoken English Teaching in the EFL Context of China",《英语教学与研究面面观》,并出版《写作教程》等多部教材。
王海贞,博士、副教授,1998年获苏州大学硕士学位,2007年获南京大学博士学位;研究兴趣包括语言测试、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教学;出版合著二部、专著《英语录音口试评分过程研究》,在国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或参与校级及以上科研项目十多项。
王军,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硕士,导师崔树芝,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系博士,导师许余龙。主要研究方向为理论语言学、对比语言学及认知语言学。研究课题主要涉及回指、复合词、隐喻及转喻机制等领域。作为第一责任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作为第二责任人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主持江苏省教育厅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先后在《语言教学与研究》、《外国语》、《现代外语》、《外语学刊》等国内重要语言类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一部。曾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等各类科研奖励十余次。目前担任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王宇,博士、副教授,英语语言文学方向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和兴趣: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近期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持北外中国英语教育研究中心科研项目一项,出版专著一部。为研究生开设《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
严世清,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系统功能语言学、语言哲学。近年在《外国语》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出版《隐喻论》等数部专著。
张凤娟,副教授,中国高校功能语法教学研究会会员,专业研究兴趣主要涉及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领域,近几年在The Linguistics Journal, 中国外语、四川外语学院学报、苏州大学学报、天津外语学院学报、山东外语教学、北京第二外语学院学报等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30多篇,参编教材2部,参编语法词典1部,参与省部级项目2项,并主持苏州大学青年教师研究基金项目(已结题)和省教育厅项目《英语时态系统范畴化的转喻机制》(在研)。
祝蔚红,副教授, 1984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系,现为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英文系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传播学和修辞学。主持过省项目《英语公众演讲与传播学研究》,著有《实用英语演讲教程》等书与论文。担任全国英语演讲比赛的专职指导老师。
2. 翻译方向
杜争鸣,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口笔译理论与实践,外语教学与翻译文化。1999至2000年在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攻读博士期间兼北京新东方首任翻译课主讲教师;翻译出版各类图书约40余种,累计字数逾150万字。出版个人专著3部,主编翻译教材一部。在《中国翻译》、《外语教学》、《外语研究》等专业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个人信条:学问求之于己,得失安之于命,远近随之于缘,毁誉听之于人。
方华文,教授,发表的著、译作品约1000余万字,其中包括专著《20世纪中国翻译史》、《中国美丽的园林》(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中国的各个民族》(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中国文坛的名人》(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中国秀丽的名山名水》(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千姿百态的中国历史名城》(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和《大师的小提琴》等,计200余万字;译著《雾都孤儿》、《无名的裘德》、《傲慢与偏见》、《蝴蝶梦》、《魂断英伦》、《儿子与情人》、《少年维特之烦恼》、《红字》、《从巅峰到低谷》、《马丁•伊登》、《套向月亮的绳索》、《圣经故事》、《君主论》、《社会契约论》、《吉卜林故事集》、《心情涂鸦》、《咖啡物语》以及改写本的《飘》、《汤姆叔叔的小屋》、《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大卫•科波菲尔》、《苔丝》、《高老头》、《三个火枪手》、《悲惨世界》等;主编的译作包括《基督山伯爵》、《红与黑》、《简•爱》、《汤姆.•索耶历险记》、《茶花女》、《金银岛》、《鲁宾逊漂流记》、《巴黎圣母院》、《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精神分析引论》、《论法的精神》、《国富论》、《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世界上最精彩的电影对白》、《世界上最传奇的人物》、《世界上最经典的品牌》等;并主编了《读遍最新英美报刊》、《50+1个最应该问医生的问题》、《50+1本最应该读的巨著》、《50+1个最应该游览的伟大城市》、《50+1位最具影响力的风云人物》、《50+1个最引人入胜的传奇故事》、《50+1位最闪耀的体育巨星》等多部英汉对照读物。另外,还参与编辑了850万字的《领导全书》(全六卷)。
洪庆福,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商务英语,实用翻译。
金焕荣,副教授,1982年7月毕业留校任教至今;曾担任过大外教研室副主任、实用英语系主任、翻译系主任。研究方向:翻译(商务英语),主讲课程:商务英语翻译、商务英语阅读等。先后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苏州大学财经学院(现为商学院)、英国伯明翰中英格兰大学(现为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商学院进修学习。先后主编和参编了8部书(其中主编3部大学商务英语教材),并且还撰写了6篇论文(其中3篇是关于商务英语教学与应用的文章)。多年的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积累了相当的知识与经验。
钱正福,副教授,1984年毕业于苏州大学,此后一直在高校从事英语教学和科研工作。1997年至2000年在南京大学攻读英语语言文学(翻译方向)的研究生课程,并获得文学硕士学位。2005年上半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做访问学者。在翻译理论、语言学和英语教学方面已发表十余篇学术论文,并参与编写了四本大学英语教材。目前除担任大学英语和其它一些课程的教学任务外,还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以及英语教学方面的研究。
王宏,教授,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研究所所长,翻译方向学术带头人。留学英国伯明翰大学(获得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长期担任硕士研究生“普通语言学”、“名作翻译比较与鉴赏”、“西方翻译理论”、“汉语典籍英译研究”等硕士学位课程,其中“名作翻译比较与鉴赏”、“汉语典籍英译研究”被评为苏州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汉语典籍英译研究”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研究生课程。已出版发表学术成果55项。其中有《梦溪笔谈全译》(汉译英)、《墨子全译》(汉译英)、《翻译研究新论》、《中国典籍英译》、《昆曲精华》(汉译英)、《金银岛》、《变形记》等23本著译作;在《中国翻译》、《上海翻译》、《外语学刊》、《外语与外语教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中国外语》、《外语研究》、《外语教学》、《外语与翻译》、《山东外语教学》等刊物发表论文32篇。学术兴趣:英汉互译;翻译理论。
汪榕培,教授,1942年6月28日出生于上海,1964年本科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英语系,1967年研究生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1985年评为英语教授,1985年6月到2001年9月担任大连外国语学院院长;现任教于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典籍英译、英语词汇学和英国文学。
日语语言文学
高鹏飞,教授,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科研方向为日本近代文学、夏目漱石研究。1982年07月黑龙江大学日语系毕业、学士学位,2000年03月 日本静冈县立大学大学院研究生毕业、硕士学位。主要发表的论文有:
《试论夏目漱石的文学创作语文明批评》黑龙江大学《外语学刊》
《试析「と」的语法意义及用法》北京对外贸易大学《日语学习与研究》
《有岛武郎和他作品中的批判性格》黑龙江大学《外语学刊》
《关于日文写作中病句的分析与指导》香港21世纪日语教育与研究
《关于日中惯用句的比较研究》日本第32届日语语源研究会(京都)
《日语病句的纠正及其病源初探》北京对外贸易大学《日语学习与研究》
《夏目漱石研究—青少年时代最初的七言律诗》日本《青塔》季刊第39号
《关于夏目漱石[“七草集”评]汉诗的鉴赏》明星大学研究纪要第40号(年刊)
《关于夏目漱石的绝笔诗》日本《蜻蛉》月刊第181号
《夏目漱石「门」论》日本《日本文艺学》第44号
《夏目漱石「明暗」论》日本《日本文艺研究》第59卷第3-4号
李东军,副教授,研究方向:日本文学与比较文学(目前在日本做访问学者)
施晖,博士(日本广岛市立大学语言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日本语言文化、中日语言文化比较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和省市级项目八项,在权威核心刊物《国外社会科学》《日语教学与研究》《国文学考》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获2007年度苏州大学北美校友会杰出成就一等奖。
徐卫,博士、副教授, 1988年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日语硕士毕业,2006年获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日语语言学、中日对比语言学。
俄语语言文学
姜艳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8 7年哈尔滨师范大学毕业后工作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大学,2002年调入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2007年获得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是社会语言学、俄语词汇学、俄语修辞学。编著教材及教学辅导书5部,发表论文30余篇。
赵爱国,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俄语系(1977)、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1990)。现任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副院长兼俄语系主任。兼任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语言符号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理事等职。主要学术兴趣为理论语言学,包括普通语言学、语言文化学、语言符号学等。出版学术专著3部、主编文集和教材各2部,发表学术论文近60篇。主持完成省部级社科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
周民权,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俄语语用学、语义学、社会性别语言学。任教30多年来先后出版专著4部,教材3部,在《莫斯科大学学报》、《中国俄语教学》、《外语学刊》、《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教学》等国内外权威核心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所申报的《俄汉社会性别语言的语用对比研究》获得200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
博导简介
王腊宝,男,1986年毕业于苏州大学外语系,1991年在上海复旦大学外文系获英美文学硕士学位,1999年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包括20世纪英语文学、西方文论与比较文学,近年出版《多元时空的回响》(2000)、《最纯粹的艺术》(2006)、《天之骄子》(2004)《新批评》(2006)等多部专著和译著,先后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澳大利亚《南风》(Southerly)、《当代外国文学》、《外国文学研究》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现任教育部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分委员会委员、全国外语博士论坛副理事长、全国澳大利亚研究会理事、江苏省比较文学会理事、江苏省外国文学会副会长。
朱新福, 男,1963年3月生,江苏高淳人,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理事,江苏省外国文学常务理事。1999年获“富布莱特基金”(Fulbright)赴美国加州州立大学留学,2001年获硕士学位,2005年获苏州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包括美国小说、美国诗歌、英美戏剧、生态批评。近年来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当代外国文学》和《解放军外语学报》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美国文学中的生态思想研究》等专著;参加并完成国家和省级社科项目各一项。曾获第7届“苏州大学北美校友会杰出成就奖” 、“江苏省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等。
赵爱国,俄罗斯语言文学教授。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和西安外国语大学。曾两次国家公派赴俄罗斯普希金俄语学院担任访问学者。主持完成省级科研项目2项,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1项。出版学术著作3部、教材3部,在国内外语类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科研成果获多种奖励。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普通语言学、语言文化学、心理语言学、俄罗斯国情学等。现任苏州大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俄语教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语言与符号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理事、《中国俄语教学》杂志编委、黑龙江大学《当代中国俄语学术名家文库》编委、北京大学出版社《21世纪专业俄语教程》编委、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新世纪高等学校俄语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编委等职。
贾冠杰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先后在新西兰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和加拿大University of Calgary访学和合作研究,研究领域包括应用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教学,出版著作多部,部分专著获省级优秀成果一、二等奖,部分主编教材被多所高校选为英语专业研究生教材,先后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和参与科研课题十多项,曾获苏州大学周氏教育科研奖——教学类优秀奖(一等奖)。参与的本院“专业英语精读课程改革”获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王军(1966-),男,山东荣成人。1988年本科毕业于聊城师范学院英语系,1995年获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硕士学位,2004年获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对比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用学等。研究课题主要涉及回指(尤其是间接回指)研究、复合名词研究、隐喻及转喻机制研究等方面。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主持江苏省教育厅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先后在《语言教学与研究》、《外国语》、《现代外语》、《外语学刊》等国内重点语言类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荣获各类科研及教学奖励十余次。目前担任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顾佩娅 1990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 1992、1993、2006年先后获语言文学和教育双硕士、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教师发展、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近年出版《优秀外语教师成长案例研究》(2009)、《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6)等专著和编著,参编美国TESOL《教师业务档案与业绩标准》、《英语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2007)等国际英语教学研究系列,先后在香港《亚洲英语教学》、美国《Essential Teacher》、《外语界》、《外语电化教学》、《外语研究》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现任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教师教育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估计是王军了,他的资料在上面
⑸ 英语教学毕业论文选题有哪些
学术堂整理了9个英语教学毕业论文题目,并提供了写作思路的指导:
1、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探究
写作提示-写作思路:文章通过与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相结合,来谈谈中学英语课堂实践,研究中学英语课堂的开放性活动,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自由、活跃的课堂生活。
2、浅析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主动性的培养
写作提示-写作思路:通过中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如何让它充分发挥?首先要建立协调、和谐、互补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其次要尝试探尝试探究性教学,发展学生主体能力。
3、浅析初中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及其转化策略
写作提示-写作思路:初中阶段是英语学习的重要时期,由于多方面原因,学生中途掉队的现象十分普遍。本文根据学困生的成因,针对性地提出了心理、学法、习惯等方面有效促进了学困生的转化。
4、浅谈打造初中英语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
写作提示-写作思路:有效课堂就是课堂达到教师教得有效,学生学得有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达到有效,它真正实现了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教师教得不再那么累了,学生学得不再那么苦了,而学习效率却真正提高了。实施有效课堂让笔者更新了教学理念,转变了教育思想,提高了教学艺术水平。重新审视以前的教学工作,反思过去的教学行为,笔者深切感受到了有效课堂的优质效果。那么如何打造有效的课堂教学呢?笔者认为应从下面加个方面做起。
5、有声思维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优势及运用
写作提示-写作思路:一、前言根据克拉申(1985)所创立的二语习得输入假说理论可知,语言输入在二语或外语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初中生而言,他们正处于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需要大量的英语语料的输入。输入方式有两种听力与阅读。刘润清(2002)为代表的北派观点主张中国英语教学应以“听说为本、读写并重”,而南派英语教学的代表董亚芬(2003)则主张“中国英语教学应始终以读写为本”。
6、提高我县初中英语教学质量的建议
写作提示-写作思路:黔西县是毕节试验区的东大门和贵阳市的后花园,享有“中国杜鹃花都” 的美誉,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科教兴县”战略的引领下,全县教育事业蒸蒸日上,特别是突破高中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中职教育方面取得长足的发展。但是,我县的教育发展中也凸显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譬如,乡镇学校教师缺编问题严重,教育教学质量总体水平不高等。
7、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
写作提示-写作思路: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语法的教学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我们不能过分的强调语法的作用,又绝对不能忽视必要的语法学习。然而,长期以来,在传统的教学法的影响下,很多老师都是为了语法而教语法,学生往往学了语法而不知道怎么用。语法教学要改变过去满堂灌的现象,关键在于英语教师应具备语法教学交际化的意识和技巧,使语法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得以体会,在实战中演练。
8、浅析农村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合作教学
写作提示-写作思路: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转变传统的“一言堂”的讲课方法,并要把主导者的身份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逐渐使学生实现其学习的主体地位。为了适应这一转变,在农村初中英语课堂中,教师应适时搞好合作教学,使学生实现合作学习,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9、初中英语课外作业创新性设计探究
写作提示-写作思路:恰当的课后作业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久而久之,会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强化英语学习观念。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从研究目前初中英语作业布置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了改进初中英语作业布置的创新性策略。
⑹ 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专业设置
研究(学习)对象
本专业从听、说、读、写、译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英语语言训练,内容涵盖英语语言、文学、历史、艺术、宗教、哲学、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毕业时具有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业务水平以及优异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优良的综合素质。
主要课程
新生研讨课、英语听力、英语主题陈述、英语思辨与写作、英语散文选读、英语时文阅读、英语短篇小说阅读与评析、西方历史与社会、西方艺术与审美、西方神话与宗教、西方思想史、英语国家概况、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国文化元典导读、中国文化概论、中西文化比较、跨文化交际、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英语演讲与辩论、同声传译、专题口译、英美文学与电影等。
选修课程
英美文学模块包括文学概论,英美文学选读,英美文学史,英美文学与电影,文学批评与实践,美国族裔文学专题研究,文学中的科学伦理等;翻译模块包括翻译概论,科技翻译,新闻翻译,商务翻译,口译入门,交替传译,文学翻译等;文化模块包括文化研究入门,大众文化与传媒等;语言学模块包括英语语言学概论,社会语言学,英语文体学,英语词汇学,英语教学法等。
专业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
本专业对学生高中阶段的英语积累和语言素质要求较高,良好的语音语调,足够的词汇量,扎实的语法基础,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英语专业学习要求学生有良好的语言驾驭能力和思辨能力,英文资料及文献阅读能力,英语语言实践能力,具有较快的反应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较高的文字分析理解能力。由于入学的英语水平差别较大,一开始会有心理落差,但是只要肯认真学习,努力钻研,差距一定会越来越小。
培养特色
技能训练与通识教育:本专业语言技能训练与通识教育并重,实行以内容为依托,听说结合、读写结合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涵盖文学、历史、文化、宗教、艺术等领域,注重研讨性学习,兼顾中西文化的互通,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承担教学的老师各有特色,学科范围广泛。
小班教学:本专业的主干及基础课程实行小班教学,班级人数20人左右。任课教师能最大限度地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针对班级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方式和内容的调整。考评方式较为灵活,基础课程以考试为主,辅以课堂表现和平时作业。选修课则大多采用课程论文的方式考察学生的语言功底、逻辑思维和对课程知识的整体了解程度。
优异生培养:新生进校时即通过笔试和面试选拔院级优异生,随后根据年度学业成绩选拔校级和院级优异生,根据优异生的兴趣、优势分配导师,由指导老师根据优异生的专业水平及学习研究倾向为其定制学习任务、定期检查任务完成情况,为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答疑解惑,并设定优异生的选拔和退出机制,确保优异生的质量。
国际交流:本专业学生还有诸多出国交流学习的机会,可以通过各种联合培养、交换生项目赴美国、英国、香港、台湾等地的知名大学进行学习,提升自己的学业视野和素养。
就业与深造
在如今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英语作为世界上最通用的语言之一,就业面宽,主要毕业方向为:国内读研、出国留学和就业。根据近3年的统计来看,本专业每年有20%—30%的同学选择继续在国内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如被保送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有10%以上的同学选择在国外知名高校深造,如美国常春藤名校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曼彻斯特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60%-70%的同学选择就业或者创业,大部分毕业生从事与英语专业相关的翻译、外贸、英语教育、外交、海关、旅游、管理等岗位,部分毕业生从事更加重视综合素质的公务员、银行、文秘、文员等岗位。 年份 毕业人数 读研和出国深造 就业情况 该校读研 其他高校读研 出国出境 事 业单 位 三 资企 业 其 他企 业 国 有企 业 公务员 2014 87 15 7 13 6 7 24 3 3 2013 110 18 9 13 3 8 24 13 2 2012 113 12 11 17 1 10 25 10 4 2011 153 15 14 29 5 14 39 20 2 课余安排
英语专业是少数能在课余时间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进行高效自学的专业,课下必须进行大量英文文献的阅读,提高词汇量和阅读水平,增加对英美国家文化的了解,巩固专业知识,接触原版的书籍、影视作品、新闻、音乐等,发现并培养自己的个人兴趣和特长,学习生活两不误。本专业对听力和口语有很高的要求,课下必须安排足够多的时间练习口语和听力。
在课余时间也可参加多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辩论比赛;CCTV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重庆市莎士比亚研究会年会举办的戏剧演出比赛等专业类学科竞赛。同时也可以参加模拟联合国大会(Model United Nations)外文戏剧社、演讲与辩论协会、新闻网、户外素质拓展协会、外语文化节等素质拓展活动。学生也可根据个人兴趣爱好申请加入如“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等各类课外创新实践项目。 研究(学习)对象
本专业的研究对象是日本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如何运用听、说、读、写等日语技能灵活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如何在日本历史、地理、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及相关问题的探讨中提高思辨能力,如何通过日本文学文化经典文本的学习,掌握阅读和分析日本文学文化文本的基本方法,如何通过汉语、日语、英语的多语言运用及跨文化体验拓宽国际化视野等。
主干课程
基础日语,综合日语,日语翻译口译系列课程,日语名著导读,日本文学、文化、社会专题研讨系列课程,中日比较系列课程。
专业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
日语词汇量大,语法结构与汉语有较大差异。
难以跳脱母语的影响,讲的日语不地道。
缺少实际场景对话练习,不敢开口说日语。
培养特色
阶梯式培养模式:基础阶段“学日语”。利用大一大二两年时间打下扎实的日语基础,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达到国家日语四级水平及国际日语能力测试二级水平;高级阶段“用日语学习”,利用大三大四两年时间,根据学生兴趣,学习掌握日本语言学、文学、文化、社会的最新理论与应用,提高思辩能力,拓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国际化视野。
优异生培养:本专业大一期间GPA排名前10%的学生将有机会获得优异生资格。在培养过程中配备资深导师,量身制定学习计划并实行一对一指导。合格的优异生,有望优先获得免试就读硕士研究生的机会。
复合培养:从二年级开始,实行主辅修制,使许多学生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金融、法律、外贸、管理等第二专业的学习,努力把自己培养成既懂日语、又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拓宽就业渠道。
国际合作培养:每年将在大三学生中择优选派约5-10名学生,赴日本东北大学、熊本大学等知名国立大学留学一年,其中多人还能获得较高额度的奖学金。学生可自主申请赴日本早稻田大学,长崎卫斯理公会大学等校留学一年。大二开始每个学期,有机会申请赴台湾知名高校及其他国内知名高校进行交换学习。寒暑假有机会参加与重庆大学有交流协议的日本东北大学等名校举办的短期国际交流活动。
就业与深造前景
每年有30%左右的毕业生将继续在国内外高校攻读研究生学位,如日本东北大学、早稻田大学等,或者通过考研或者保研的方式选择在国内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如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知名高校。选择就业的毕业生的大部分会进入与日语专业相关的翻译、外贸、日语教育、外交、海关、旅游、管理等岗位,也有部分毕业生进入主要强调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公务员、银行、文秘、文员等岗位,广汽丰田、强生医药等三资企业以及苏宁、美的等国内大型企业是近年来毕业生争相签约的单位。 年份 毕业人数 读研和出国深造 就业情况 该校读研 其他高校读研 出国出境 事 业单 位 三 资企 业 其 他企 业 国 有企 业 公务员 2014 51 3 3 9 1 8 13 4 4 2013 51 5 6 7 0 13 7 4 0 2012 52 5 6 6 0 7 10 3 1 2011 49 3 6 4 1 6 14 2 0 课余安排
课余时间可利用日语动漫,日剧等丰富的影音资源,在愉快的视听体验中学习日语。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从事兼职活动,体验社会并锻炼自己的能力。课余时间可参加多种专业兴趣活动,如中华全国日语演讲大赛,“卡西欧杯”日文辩论大赛、翻译大赛以及地区性的日语朗诵比赛、配音比赛等专业类学科竞赛。每周日语系都会开展“日语角”活动,现场可以与日本外教一对一交流,也可学习体验日本文化相关的知识。以日语系学生为运营主体的校级学生社团“日语学社”,由日语专业学生承担组织工作,可自主举办丰富的日本文化活动。 研究(学习)对象
本专业的学习对象在一、二年级主要是德语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在三、四年级,一方面继续巩固并强化德语的语言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文学、语言学、国情学、翻译等学术类或应用类课程构建起必要的专业知识体系,并结合个人兴趣和长项确定发展方向,在相关领域或问题上有较深的认识和较强的能力。随着中国与德语国家(德国、瑞士、奥地利和列支敦士登)各层面交流合作的不断加深,既能熟练运用德语,又在特定学术或应用领域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符合社会对本专业的需求。
主干课程
一、二年级阶段有基础德语、德语口语实践、德语综合练习课、德语语法、德语听力、德语会话、德语阅读、德语写作、德语国家概况等。三、四年级阶段有综合德语、德语视听说、德语文学史、德语语言学导论、德国历史、中德跨文化交际、德语学术写作、日耳曼学专题研究、德语笔译、德语口译、经济德语等。
专业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
本专业在低年级阶段属于语言入门和强化阶段,课程密集,课内外学习任务多,压力大,对学生的外语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要求较高,具体来说既要有基本的模仿能力,还要有对语言现象进行敏锐观察和系统总结的能力,以及合理规划作息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过程的能力。高年级阶段课程都是围绕学术问题或应用领域的专业研讨型学习,因此需要学生有宽广的知识面,熟练的口笔头表达技巧和抽象思辨能力,并具备跨文化理解和交流的动力和潜质。
培养特色
小班教学:本专业秉承小而精的办学理念,强调师生之间紧密融洽的交流氛围,所有专业课程都是小班教学。我们的培养体系既重视扎实的语言技能,又强调高水平大学学生应有的综合能力和思维水准。
自由选择研究方向:学生在高年级可以根据兴趣和长项等有不同的发展方向,例如有志于继续深造,从事科研或教育的,可以通过修读相关课程,在教师指导下为成为研究德语语言学、德语文学或德语国家国情文化的学术人才而准备;有志于将来从事中德间文化或商务交流活动的,可以着重加强翻译等实践技能的训练,了解经济或技术相关背景知识,为毕业后走入职场做准备。
国际化程度高:高年级学生中有一定比例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赴德交流学习一至两学期。同时,专业教师中外籍教师比例高,相当多的课程是外教直接授课。我们常年有各种国内外专家的讲座和授课等活动。
英语为必修语言:在全球化背景下,本专业始终重视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入学后第二学期起英语作为必修贯穿整个本科阶段,而全校的二专和辅修制度也为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学习其他领域知识技能,帮助大家成为复合型人才。
就业与深造
本专业每届毕业生人数较少,绝大多数能根据自身兴趣和发展规划找到合适去处。立志继续深造的,基本上能申请到德国名牌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资格(如海德堡大学、拜罗伊特大学),或通过保研考研在国内高校深造(如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就业的同学中既有进入中外知名企业(如一汽大众、长城汽车),从事和德语相关工作的,也有从事其他行业(如中国银行、强生医疗器械)或自主创业的。 年份 毕业人数 读研和出国深造 就业情况 该校读研 其他高校读研 出国出境 事 业单 位 三 资企业 其 他企 业 国 有企 业 公务员 2015 24 1 2 --- --- --- --- --- --- 2014 30 1 2 1 0 2 7 0 0 2013 31 1 2 5 1 4 7 2 0 2012 31 1 1 3 0 2 8 6 0 课余安排
虽然学生课内外学习任务重,但是学校图书馆藏书丰富,各层次校园活动精彩,我们鼓励学生们学会自主安排时间,在课外一方面多阅读,多交流,扩大知识面,锻炼表达和思辨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参加各类活动,例如各种学生社团和学生会组织,各种文化节庆(如迎新晚会、外语文化节),各种实践训练项目(如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各种比赛(如运动会、全国德语专业辩论赛)等,这些活动既能让大学生活更快乐更充实,又能开拓视野,提升综合能力。
⑺ 从英语文体学课程学到什么
第一。文体学和语言学语用学都是相互交叉的一门课程,里面是对各种文字 文体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研究。比如语境 语义面子原则礼貌原则。也有暗喻明喻之分。简而言之 就是用英语版的赏析。
⑻ 大学英语论文 关于词汇学的 写什么好
这方面的文章在VIP英语论文网上很多的哦,起头我也参考他们的范文,不过时间挺赶的,觉得一时也完成不了,不可能一两天就解决,后来直接让VIP英语论文网在线辅导老师帮我解决,非常专业的说,很快就给我了,呵呵。关于论文方面的问题可以去参考下。
参考下这篇文章,或许对你有帮助
英语文体学是研究英语各种文体的学科。人们运用语言彼此进行交流,这种言语交际是在特定的场合下,同特定的对象,为某一特定目的而进行的。恰当的使用语言被认为是交际的关键,即要求人们在不同的情况下使用不同的语体。广义的文体学对语言的各式文体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因此对于大学英语学习者来说,有必要掌握英语文体学,培养文体意识从而提高英语能力。英语听力理解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因而备受关注。口语体作为英语文体中的一种,随着语言中的使用又变化形成了各种文体。对于那些母语是英语的人来说,伴随着其成长的过程,已能熟练地把握不同语体的使用规则,在不同场合会自觉地使用不同的文体。但中国的英语学习者,特别是大学英语学习者,却缺乏对口语交流中不同文体形式做出的这种恰当反应,学习文体学知识可能有助于英语学习者克服这一问题。对于那些具有较高英语水平的大学英语学习者来说,针对一段给定的听力材料,他们不仅能理解材料所传达的字面意思,分析出一些隐含内容,如果能识别材料的文体并会分析其带来的影响,将有助于英语听力的理解。因为,通过文体分析的学习可以训练学生更充分的理解说话者的意图,分析其隐含的实质和对听者产生的效果。而要做到这些,学生不仅要能熟练地使用英语,更要学习文体分析相关的理论知识。众所周知,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提高英语笔语的熟练使用能力和口语的流畅交流能力。现今,除了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在英语写作,口语和听力的教学当中也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文体学理论和文体分析理论框架。因此本文旨在讨论文体分析相关理论与大学英语听力理解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大学英语听力的文体特点,以期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理解能力。通过学习文体学相关知识,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的场合要求人们使用不同的语体,而掌握文体分析理论框架可以帮助我们逐渐形成这种文体意识。虽然大学英语学习者的这种文体意识,不能同母语为英语者经年累月所形成的自觉的文体意识相提并论,但通过大学四年或更长时间的训练学习却能加速这一过程。因此在英语听力理解方面,掌握文体学相关知识和文体分析理论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听力材料中流露出的隐含意图,材料的文体特点和相应产生的效果。全文包括引言和结束语共六部分。第一章即引言提出文体学和文体分析理论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实用价值及本文的目的。第二章是文献综述,简述文体学的概念,范围及近年来关于文体学相关理论的研究进展。并简要介绍文体分析理论相关信息,由此引出关于文体分析理论在听力理解中的作用和影响,及在中国的发展情况。第三章介绍本文的理论框架,首先介绍了现代文体学的理论基础即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进而引出本文的理论基础即文体分析理论。在文体学的研究中,韩礼德认为“文体风格既是意识潜势”。运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理论可以从新的角度进行文体分析的研究。本章的后半部分着重介绍文体分析的理论框架以期运用此框架分析大学英语听力材料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语言风格。第四章则通过口语和笔语的差异比较分析来阐述文体分析理论与听力理解的关系,探索二语习得中听力理解的作用,过程及其实质,并在本章结尾部分点明大学英语学习者所面临的听力困难。第五章重点讨论文体分析理论对提高大学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听力的影响并分析大学英语听力材料中的文体特征。首先,本章着重从语音,词汇,语法,句子理解四个方面指出文体分析对于大学英语学习者提高英语听力的重要性,。此外,本章选取现实生活的对话,英语新闻听力,演讲三种典型语体,以文体分析理论为理论框架,分析并总结他们各自独特的文体特征。第六章是本文的结束语,对本文进行总结,提出其局限性并提出对本研究的建议。
如果你还有什么不懂的,自己咨询VIP英语论文网也可以,老师的态度很好
⑼ 大学英语专业要学哪些课程不学数学的吗
我们不但学了高等数学还学了工程数学,读研还学离散数学,看你的方向是什么内了,学文学的可能不学,容学语言学的和经贸的数学少不了的。
英语专业各个学校的课程安排不一样,有基础课,像综合英语,口语,听力等
专业课像 经贸英语,函电,口译笔译,语言学等等
⑽ 为什么英语文体学被认为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简单地说,因为文体学(Stylistics)是从语言学角度(而不是文学角度)研究文回学作品的学问。它关注的不答是作者的思想、意境、创作背景等文学问题,而是作品中体现的语用规则、言语功能、某些数据统计等语言学问题。当然,文学和语言学的研究范围有重合部分,如修辞,但总的来说,侧重点不同。所以文体学更适合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