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英语写作 » 英汉思维差异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

英汉思维差异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

发布时间: 2021-02-11 00:27:52

⑴ 英文思维和中文思维有区别吗

1、标点符号

中文的文章讲究一个整体性,在一个意群里,只要你说的都是一件事,可以一直用逗号。在英语中只要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就必须用句号,除非是从句或者有关联词的并列句在会用逗号隔一下。

比如:他是一名警察,今年30岁了。

这两句话说的是同一个人,中文用逗号隔开。

英文表达是:He is a policeman. He is 30 years old.

虽然描述的是一个人,但因为是两句话,所以用句号。

2、重点的位置

英文表达中先讲what,也就是发生了什么,然后才讲具体的when ,where, how, why ,补充这些细节。中文一般先来一些铺垫,先渲染氛围再开始讲重点。

3、否定表达

英语思维是根据事实的,中文思维是根据问题的。

比如:He didn't go home last night, did he? 他昨晚没回家是吗?

No. 是的,他没回家。

You have been to Shanghai, haven't you? 你去过上海不是吗?

Yes. 是的,我去过。

4、表达侧重点

汉语重直观,英语重本质。

汉语在表达一个事物的时候倾向用身体可以感受到的动作或表象来直接描述,而英语则倾向通过现象描述本质的东西。

比如:Help me up, let me see if i can bear weight.扶我一把,看我还能不能站起来了。

这句话发生的情境是说话的人脚拌伤了,需要别人帮忙把她搀起来。汉语用的是“站”这个最直观的词语,不管是不是因为受伤想站起来还是坐久了想站起来,都是站。

但在英语中则明确表达了她是想验证自己伤得重不重,自己的脚是不是还能支撑身体的重量,和一般的“站起来”是不同的,所以用了“bear weight”,意思更加明确。

⑵ 英汉思维差异对写作的影响论文属不属于文学的范畴

An Analysis of English Hum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s 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英语幽默
Dark and Melancholy in The Scarlet Letter—The Interation Between Nathaniel Hawthorne and The Scartlet Letter沉郁的《红字》——论纳塞尼尔?霍桑和《红字》之间的相互影响
Symbolism Enbodied in the Heroes of Lord of the Flies 人物象征在《蝇王》中的体现
On the Comparison of the Marriage Between the Tujia and Englang 小议土家族与英格兰婚俗之差异
On the Mean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浅谈第二语言习得的方法
On the Emotional Variation of the Ghost in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歌剧魅影》中鬼魅的情感变化
Problems Existing in Bilingual Ecation in University双语教学在大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On the Character of Blifil in The History of Tom Jones, a Founding 浅析《汤姆?琼斯》中布力菲尔的人物性格
On the Differences in Ecational Reform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浅析中美教育改革的差异
On Translation of English Prepositions试译介词的翻译
The Study of Culture on Dining-table in English-
A Comparative Study of Body Language in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and China 中国与英语国家的肢体语言的对比研究
On the Ideals of Modern Women from the Scarlet Letter 从《红字》中看现代女性意识
On Strategies of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for College Students 浅谈大学生英语词汇的学习策略
The Study of the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Robinson Crusoe《鲁滨逊漂流记》的现实意义研究
021021016 杜 娟 Translation of Culture and Facsimile of Culture文化翻译与文化“传真”
The Revelation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ory to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二语学得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The Change of Sino-American Relations after September 11th 9.11 之后中美关系的变化

Culture Difference in Pragmatics从语用看中西语言文化差异
Analysis on Football and the Competitive Spirits Embodied in the Games 解析足球及比赛中体现的竞技精神
On the Influence of Language Situation on English Teaching试论语言环境对英语教学中的影响
The Translation of Automobile Trademarks and Advertising Slogans汽车商标及其广告主题句的翻译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Animal Idioms浅谈英语动物习语的特征
The Building of Poe’s Horror爱.伦坡的恐怖营造手法
Radical Henry in The Picture of Dorain Gray《道林?格雷的肖像画》中极端的亨利
Exploration of the Theme in Sons and Lovers《儿子与情人》的主题探讨
The Translation of Expression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有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
On the Theme of King Lear论《李尔王》的主题思想
On the Changes of Marner’s Characters论织工马南的性格变化
The Comparison of Several Negative Forms in English 英语中若干否定形式的比较
Culture Difference and Dfferent Business Etiquett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商务礼仪的不同
On the Characteristic of American Legal Culture论美国法律文化的特点
Isolationism Tradition in American Diplomatic History美国外交史上的孤立主义传统
The Study of Culture of Flowers in Western Countries 浅谈西方国家花的文化
On the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of UCP500浅议《UCP500》的语言特点

Differences of American Dream in Benjamin Franklin’s Autobiography and in Reality 论”美国梦”在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中和现实中的差异性

On Feminists in Uncle Tom’s Cabin《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女性人物研究
On Women Characters in Sons and Lovers 论《儿子与情人》中的女性形象
On Language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of Bussiness Contract 论商务合同的语言特点和翻译
The Arts of Body Languege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中身势语的艺术
The English Classroom Interaction Under the New Curreculum新课标背景下的英语课堂互动
On the Writing and Translation of Foreign Trade Contracts论涉外经济合同写作与翻译
On Eternal Life of Helen Burns in Jane Eyre论《简?爱》中海伦?彭斯生命的永恒性
The Effect of Chinese Action Film to the Film Inrstry of Hollywood 中国动作片对好莱坞电影业的影响
On the Comparison of Classroom Question Raising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Teachers中美教师课堂提问方法比较
The Connection Between Rock Music and American Culture摇滚乐与美国文化的联系
On the Application of Quality Ecation in English Teaching浅谈素质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On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in English Teaching浅谈多媒体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On the Symbolic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Le Petit Prince 浅析《小王子》中的象征意义与现实意义
On the Translation of Comparative Sentence Patterns浅谈比较句式翻译中的几个问题
On the Culture Differences from the Realistic Films of China and the Western从中西现实主义电影看文化差异
The Common Features of American Favorite Chinese Movies美国人喜爱的中国电影的共性

Skopostheory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Tourist Materials翻译目的论与旅游资料的汉英翻译
An Analysis of Three Women’s Tragedies on Sons and Loves浅析《儿子与情人》中三个女人的悲剧
On Pound and the Contingency of Language 浅谈庞德与语言的偶然性
The Comparision of Pearl in The Scarlet Letter and Eva in Uncle Tom’s Cabin《红字》中珠儿与《汤姆叔叔的小屋》中伊娃的对比
The Comparision of Character Between Beeky Sharp and Scarleet O’Hara in Vanity Fair and Gone With the Wind《名利场》中蓓基?夏泼与《飘》中思嘉?奥哈拉的人物性格
On the Gothic Features in Short Stories by Edgar Allan Poe浅谈爱伦?坡小说中的哥特式特点
On Dreiser’s Realism in Jennie Gerhardt德莱塞《珍妮姑娘》的现实主义研究
The Comparison of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Jane Eyre and Qing Wen简爱和晴雯人物性格比较
The Love Concept of William Butler Yeats from His Early Poetry从叶芝的早期诗歌看他的爱情观
On Transfer of English Learning 英语学习迁移问题研究
Knowing About the American Culture from Jazz Music从爵士乐看美国文化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eremonial Speech in English and Chinese 礼仪用语的英汉对比
Potia and Ophelia-Two Kinds of Women Character in Shakespeare’s Work鲍西娅与奥菲利娅——莎士比亚笔下两类不同性格的女性角色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plomatic Relations Between Taiwan and America in 1949—1979 浅析1949年至1979年台美外交关系的发展

Mother Tongue Influences on Learning English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Effect on Advertisement Originality from Different Chinese-Western Modes of Culture中西文化差异对广告创意的影响
On the English Abbreviations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浅谈国际组织名的英语缩略方式
The Use of Innovative Ecation in English Teaching创新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On the Politeness Strategies of Business Letter商务信函的礼貌策略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ry Music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merican Culture 美国乡村音乐在其文化影响下的发展
The Reflection of Realism in Dickens’A Tale of Two Cities现实主义在《双城记》中的体现
The Psychological Variation of Mr. Dimmesdale in The Scarlet Letter论《红字》中狄梅斯迪尔的心理变化历程
On the Religion Belief of Silas in The DA VINCI Code浅谈《达芬奇密码》中塞拉斯的宗教信仰
The Impact of Slavery on American Black People in 》看奴隶制对美国黑人的影响
021021076 夏 静 The Application of Dynamic Equivalence to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Scenic Spot Introction Materials动态等值论在旅游景点材料翻译中的应用
A Study of Emerson’s Views on Nature爱默生的自然观研究
Comments on Hemingway’s The Snow of Kilimanjaro海明威《乞力马扎罗山的雪》中的评述
Pragematic Strategie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gotiation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用策略
On Female Struggle in Marriage from Jane Austen’s Pride and Prejudice论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在婚姻中的挣扎
On the Origins of Pecola’s Tragedy佩科拉悲剧的起源
The Stylistic Study of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老人与海》的风格研究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taphor and Style浅谈隐喻与文体的关系
Glance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CET-4 and CET-6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nguage Testing 从语言测试的发展看大学英语四六级的改革与发展
A Research on Foreign Automobile Trademarks 外国汽车标志探源
On the Two Generation’s Views of Love in All’s Well That Ends Well论《终成眷属》中两代人的爱情观
Meaning of Foreign National Flags浅谈外国国旗的喻意

A Tentative Discussion on How Pre-school English Teaching is Facilitate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浅谈第二语言习得如何促进英语学前教学
On Love Concepts Between Scarlett and Lady White Snake论郝思嘉与白素贞的爱情观
Symbolism in Virginia Woolf’s To the Lighthouse 论《到灯塔去》的象征意义
Self-assess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语言教学中的自主学习
A Stylistic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Advertising English广告英语的文体学研究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Embodied in Diplomacy 中美文化差异在外交上的具体体现
On the Interactive English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浅谈中学英语的互动教学
The Biblical and Symbols in The Grapes of the Wrath浅谈《愤怒的葡萄》中的圣经典故及其象征意义
Task-based Teaching and Task-based Testing基于任务的教学与基于任务的测试
The Racial Problem in Light in August论《八月之关》的种族问题
Interactive Teaching Methologies讨论中美互动教学差异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 :Struggle and Growth Under th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意识流下的抗争与成长

⑶ 英汉写作的十大差异对比

全球化的时代潮流中,英语日益成为全球学者学术讨论交流的重要媒介,英语学术论文的写作和发表是实现学术交流的重要途径。但是,对于大多数中国学者来说,发表一篇高水平的英语学术论文并非是一件易事。因为在中西文化中,英语和汉语具有各自的文化特色和习惯用语。因此,赛恩斯编译提醒大家,英汉学术论文的写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

一、词汇方面。国内学者从出生便开始接受汉语的感染,在日常的生活中耳濡目染,在脑海中深深扎下汉语的词汇以及使用方法。英语词汇与汉语不同,英语词汇更多往往是一词多义,极少数是一词一义的。有时候,英语的词汇意义与汉语相差很大,甚至会出现相反的状态。在英语论文写作过程中,把汉语按照英语一一对应,逐字进行翻译,会出现词汇累赘,使英美国家人士难以理解。

在汉语的使用过程中,会注重对称,导致出现重叠的现象。但在英语中,一句话中英语几乎不会重复使用名词,英语习惯的是一句话中用代词来代替重复的名词,避免出现累赘。词汇意义的不同以及词汇使用方式的差异会导致英语在相互翻译转换时,出现差异。

二、句法方面。在句法方面,英语造句习惯使用形合法。形合法是指句子的各组成部分之间使用关联词等连接起来,以表达词义和逻辑关系。在英语写作过程中,非常重视形合,英语句子一般先写出主干,然后再使用关联词、介词等将修改句子主干的成分衔接上,成为完整的英语句子。汉语句子与英语句子不同,汉语句子注重采用意合法。意合法是指通过句子中词语的词序变化、上下文及事实逻辑关系来表达清晰的写作思路。

汉语的结构是通过短句来展开,通过对词语语序的调整,或者是事物的发展逻辑顺序进行排序,组成句子。因此,汉语的句子结构相对松散,这就使汉语更加注重领悟能力,而对句子的形式和逻辑关注较少。这与英语恰恰相反,英语更加重视句子的逻辑顺序,要求英语句子在主语、数量、时态等各方面保持一致性。

另外,在英语与汉语在主客体的思维方式方面也存在差异,英语句子习惯使用不能够主动实施动作或者是没有生命的事物做主语,句子是被动语态。在汉语句子中,习惯将事物的实施主体用在句首作为主语,多为主动语态。

三、篇章方面。英语与汉语在文章的篇章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第一,在论文写作的篇幅设计方面,有所不同。英语国家强调以人为中心,语言表达直接,英语写作在布局方面,会直接先表达中心思想,然后分点论述中心思想,最后结尾。但受不同文化背景的

⑷ 英语作文 英汉文化差异5篇 400字

sunflower
the
sun
is
rising
graally
countless
warmth
sunflower
twist
its
gentle
body
facing
the
sun
shyly
opened
the
sun
is
shinning
on
sunflower
the
warm
feeling
is
so
beautiful
the
sun
begin
to
walk
in
the
sky
sunflower
followed
and
look
toward
the
sun
it
is
late
at
night
even
waiting
is
so
wonderful

《向日葵花》
文/烈

太阳渐渐升起,
千丝万缕暖意.
葵花扭动柔美躯体,
迎着太阳羞涩专地开了.
阳光照在葵花身属上,
温暖的感觉好美.
太阳行空,
葵花目视相随.
夜深了,
等待也是好美.

⑸ 求一篇关于英汉语言差异的文章,最好是从某一方面入手,中英文皆可。

英汉语言对比

翻译教学和研究的经验表明,翻译理论与技巧必须建立在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对比分析的基础之上。英汉互译的几项基本原则和技巧,如选词(Diction)、转换(Conversion)、增补(Amplification)、省略(Omission)、重复(Repetition)、替代(Substitution)、变换(Variation)、倒置(Inversion)、拆离(Division)、缀合(Combination)、阐释(Annotation)、浓缩(Condensation)、重组(Reconstruction),以及时态、语态、语气、习语、术语等的译法,都集中地体现了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

第一节 综合语与分析语(Synthetic vs. Analytic)

形态变化、词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三大手段。
综合语的特征是运用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关系。拉丁语、德语及古英语等都属于这类语言。
分析语的特征是不用形态变化而用语序及虚词来表达语法关系。汉语就是典型的分析语。

一、英语有形态变化,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所谓形态变化,即词的形式变化,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1、构词形态,即起构词作用的词缀变化(affixation),包括大量的前缀(prefix)和后缀(suffix)。
He moved astonishingly fast.
He moved with astonishing rapidity.
His movements astonished us by their rapidity.
His rapid movements astonished us.
2、构形形态,即表达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
二、英语词序比较灵活,汉语词序相对固定。
形态变化与词序有密切的关系。形态变化越多的语言,词序越灵活,反之亦然。汉语是典型的分析语,词没有形态标志,位置不能随便移动,词语之间的关系主要通过安排词序及使用虚词来表达。英语属综合-分析语,词序不如拉丁语灵活,但也不如汉语固定。英语的语法意义可以通过词序或虚词来表达,在许多情况下也可以用形态标志来表示。
I was all the more delighted when, as a result of the initiative of your Government, it proved possible to reinstate the visit so quickly.
由于贵国政府的提议,才得以这样快地重新实现访问。这使我感到特别高兴。
三、英汉两种都有大量的虚词,但各有特点。
四、英语是语调语言,汉语是声调语言。

第二节 聚集与流散(Compact vs. Diffusive)

英语句子有严谨的主谓结构,这个结构通常由名词性短语(NP)和动词性短语(VP)构成。主语不可或缺,谓语动词是句子的中心,两者协调一致(S-V concord),提纲挈领,聚集各种关系网络(connective-nexus)。因此,英语句子主次分明,层次清楚,前呼后应,严密规范,句式呈“聚集型”(compactness)。
英语的主语和谓语动词搭配,形成句子的核心(kernel),谓语动词控制句子主要成分的格局。句子尽管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但根据谓语动词的类别和特征,都可以把英语的主谓结构归结为五种基本句型,即,SV,SVP,SVO,SVOO,SVOC:
英语句子复杂而不流散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句子成分之间或词语之间必须在人称、数、性和意义等方面保持协调一致的关系(concord或agreement)。这一原则包括以下三方面:
1、 语法一致
2、 意义一致
3、 就近原则
英语句子成分之间这种协调一致的原则,使句子结构受到形态的约束,因而句式严谨、规范、刻板,缺乏弹性。
相比之下,汉语的主谓结构要复杂得多。主语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可有可无:它既可表示施事、受事,也可表示时间、地点;既可用名词、动词,也可用形容词、数量词;句子既可以没有主语,也可以省略主语,还可以变换主语并予以隐含。
汉语不受形态的约束,没有主谓形式协调一致的关系,也就没有这种关系可以驾驭全句。汉语主谓结构具有很大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灵活性,因而句式呈“流散型”(diffusiveness)。
汉语句式的多样化还表现在,有整句,也有大量的零句。整句有主谓结构;零句没有主谓结构,由词或词组构成。零句是汉语的基本句型,可以作整句的主语,也可以作整句的谓语。整句由零句组成,因而复杂多样,灵活多变。整句与零句混合交错,组成了流水句。吕叔湘先生曾指出,“汉语口语里特多流水句,一个小句接一个小句,很多地方可断可连。”这些句式流泻铺排,主谓难分,主从难辨,形散神聚,富有节奏,不仅常见于口语,书面语也不乏其例。
After the boats large and small had moored, all lit tiny oil lamps and fixed up mat canopies. Rice was boiled in iron cauldrons over fires in the stern, and once this was cooked the vegetables were fried in another pan of sizzling oil. When the meal was ready, everyone aboard could wolf down three or five bowls. By then it was dark.
河面大小船只泊定后,莫不点了小小的油灯,拉了蓬。各个船上皆在后舱烧了火,用铁鼎罐煮饭,饭焖熟后,又换锅子熬油,哗的把蔬菜倒进热锅里去。一切齐全了,各人蹲在舱板上三碗五碗把腹中填满后,天已夜了。

第三节 形合与意合(Hypotactic vs. Paratactic)

所谓形合,指的是句中的词语或成分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英语造句主要采用形合法(Hypotaxis)。
所谓意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汉语造句主要采用意合法(Parataxis)。

一、英语的形合法
英语造句常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语、分句或从句,注重显性接应(overt cohesion),注重句子形式,注重结构完整,注重以形显义。英语句中的连接手段和形式(cohesive ties)不仅数量大,种类多,而且用得十分频繁。
1、关系词和连接词。关系词包括关系代词、关系副词、连接代词和连接副词。连接词包括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
2、介词(286)。
3、其他连接手段,如形态变化形式,包括词缀变化,动词、名词、代词、形容词和副词的形态变化(如性、数、格、时、体、语态、语气、比较级、人称等)及其保持前后一致的关系(grammatical and notional concord),广泛使用代词以保持前呼后应的关系,以及使用“it”和“there”作替补词(expletives)起连接作用等等。
二、汉语的意合法
汉语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隐性连贯(covert coherence),注重逻辑事理顺序,注重功能、意义,注重以神统形。没有英语所常用的那些关系代词、关系副词、连接代词和连接副词;介词数量少(30),大多从“动词”借来。重意合而不重形合,词语之间的关系常在不言之中,语法意义和逻辑联系常隐含在字里行间。汉语的意合法往往采用以下手段:
1、语序。汉语的许多主从复句,虽然不用关联词,形式类似并列复句,但分句含义却有主有次。例: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2、反复、排比、对偶、对照等。这些句式词句整齐、匀称,往往不用关联词。
As you sow, so will you reap.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3、紧缩句。这类意合句式是由复句紧缩而成的。
Until all is over, ambition never dies. 不到黄河心不死。
4、四字格。四字格是汉语里广为运用的语言形式。吕叔湘指出,“2+2的四音节是现代汉语里的一种重要的节奏倾向。”
Befriend those far away while attacking those nearby. 远交近攻。
Move forward, or you’ll fall behind. 不进则退。
英语注重形合,注重结构、形式,常常借助各种连接手段,因而比较严谨(preciseness);汉语注重意合,注重功能、意义,常常不用或少用连接手段,因而比较简洁(conciseness)。英译汉时,往往要先分析句子的结构、形式,才能确定句子的功能、意义;汉译英时,往往要先分析句子的功能、意义,才能确定句子的结构、形式。
王力,“西洋语的结构好象连环,虽则环与环都联络起来,毕竟有联络的痕迹;中国语的结构好象无缝天衣,只是一块一块的硬凑,凑起来还不让它有痕迹。西洋语法的硬的,没有弹性的;中国语法是软的,富于弹性的。”英语是“法制”的语言,汉语是“人治”的语言。

第四节 繁复与简短(Complex vs. Simplex)
从属结构(subordination)是现代英语最重要的特点之一。F. Crews认为,“Subordination,the placing of certain elements in modifying roles,is a 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writing.”从句和短语可以充当句子的主要成分和从属成分。从句可以层层环扣,短语往往不短,书面语句子常常显得又繁又长(long-winded),有的句子可长达100至200个单词,甚至长至整个大段。现代英语虽然不太常用特长的句子,但包孕式的复合句(complex sentences with embedded clauses)仍很常见,因而句子仍然具有一定的长度。据统计,专业作者写的句子平均长度为20个词,受过教育的人写的句子平均长度为25个词。总的看来,英语句子比较汉语句子要长得多。
汉语常用散句、松句、紧缩句、省略句、流水句或并列形式的复句(composite sentences),以中、短句居多,最佳长度为7至12字。书面语虽也用长句,即使字数较多结构较复杂,但常用标点把句子切开,与英语相比,还属短句。那些没有标点符号的、一气呵成的类似英语的那种长句,在汉语里是不正常的。汉语句子多数为结构简化,无拖沓盘错之感,“甚至有些西洋人看见了中国作品的译文,觉得简短可爱。”
英语注重形合,句子结构可以借助各种连接手段加以扩展和组合,形成纷繁复杂的长句;汉语注重意合,少用甚至不用连接词语,因而语段结构流散,但语意层次分明。
英、汉修辞学都主张长、短句交替和单、复句相间。过分使用长句或短句都会产生单调感(monotony).
In the doorway lay at least twelve umbrellas of all sizes and colors.
门口放着一堆伞,少说也有十二把,五颜六色,大小不一。
Can you answer a question which I want to ask and which is puzzling me?
我有一个问题弄不懂,想请教你,你能回答吗?

第五节 物称与人称(Impersonal vs. Personal)
英语较常用物称表达法,即不用人称来叙述,而让事物以客观的口气呈现出来。
汉语则较注重主体思维,这种思维模式以“万物皆备于我”作主导,往往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或倾向于描述人及其行为或状态,因而常用人称。当人称可以不言自喻时,又常常会隐含人称或省略人称。
汉语重人称,英语重物称,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何使用主语和动词这两方面。
一、英语常用非人称主语,汉语常用人称主语。
The sight of the big tree always reminds me of my childhood.
一看到那棵大树,我便想起了童年的情景。
A great elation overcame them. 他们欣喜若狂。
二、英语常用被动式,采用物称表达法;汉语常用主动式,采用人你、泛称或隐称表达法。
Wrongs must be righted when they are discovered. 发现了错误,一定要改正。

第六节 被动与主动(Passive vs. Active)

被动语态在英语里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英语有过分使用被动语态的倾向,正式文体尤其如此。英、美语言学者都主张多用主动语态,不要滥用被动语态。
英语的结构被动句(syntactic passive)远比意义被动句(notional passive)多。一般来说,绝大多数的及物动词和相当于及物动词的短语都有被动式。意义被动式,即用主动的形式表达被动的意义,在英语里比较少见。
尽管英语的被动意义有时可以不用被动式来表达,但总的说来,英语常用结构被动式,少用意义被动式。与此相反,汉语则常用意义被动式,少用结构被动式。形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一、汉语被动式的使用受到限制。
The ceremony was abbreviated by rain. 因为下雨,仪式进行地很简单。
Language is shaped by, and shapes, human thought.
人的思想形成了语言,而语言又影响了人的思想。
二、使用受事主语(Receptor subject)导致大量的“当然被动句”。
Last night I was covered up with two quilts. 作晚我盖了两条被子。
三、当不需要或不可能说出施事者的时候,汉语可以采用无主句或主语省略句来保持句子的主动形式。
四、当施事者难以指明时,汉语还可以采用通称(generic person)或泛称如(“人”、“有人”、“人们”、“大家”、“人家”、“别人”、“某人”等)作主语,以保持句子的主动形式。
五、当不便使用被动式时,汉语可采用某些转换式来表达被动意义。
1、处置式(即“把字式”或“将字式”),表示施事对受事的处置或支配行为。
2、“为……所”式,是较古的被动式,与现代的被动式结合,即为“被……所”。
3、“是……的”式,即表示状态的静句,通常可以与表示动作的动句互相转换。
4、“……的是”式,一般可以与“是(由)……的”式互相转换。
He was received by a secretary. 接见他的是一位秘书。
5、“……加以/予以”式,组成倒置的动宾结构。
This question will be discussed in the next chapter.
这个问题将在下一章加以讨论。
六、汉语,尤其在古汉语中,其动词兼有“主动”和“被动”两式于一体,如:“瑜下城十余,不下者三城耳。”句中之动词“下”,就兼有“攻下(主动)”和“被攻下(被动)”两式。

第七节 静态与动态(Stative vs. Dynamic)

英语倾向于多用名词,因而叙述呈静态(stative);汉语倾向于多用功词,因而叙述呈动态(dynamic)。
英语的静态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名词化(Nominalization)是英语常见的现象。
名词化主要指用名词来表达原来属于动词(或形容词)所表达的概念,如用抽象名词来表达动作、行为、变化、状态、品质、情感等概念。
运用名词化表达法(nominal style)可以使叙述较为准确,贴切,但也会使语言抽象、难解。
The doctor’s extremely quick arrival and uncommonly careful examination of the patient brought about his very speedy recovery.
医生迅速到达,并非常仔细地检查了病人,因此病人很快就康复了。
二、用名词表示施事者(Agentive noun),以代替动词。
英语除了用抽象名词表示行为和动作(如realize→realization, complete→ completion)等概念外,还常用含有行为和动作意义的普通名词代替动词。大量由动词派生(如以-er或-or结尾)的名词既表示施事者,又保留原来动词的意义。
You’re all clock-watchers today! 你们今天老是看着钟表等待下班啊!
He is a good eater and a good sleeper. 他能吃能睡。
I used to be a bit of a fancier myself. 我过去常常有点喜欢胡思乱想。
Since he lost his job, he’s been a loner. 他失业以后,就很不合群了。
You must be a very bad learner, or else you must be going to a very bad teacher.
你一定很不善于学习,要不然就是教你的人很不会教。
三、用名词代替形容词,构成标题式短语(Headline phrase)。
报刊标题为了节约版面,尽量略去虚词和其他次要的词,把具有刺激性的词语(stimulating words)挤压在一起,因而名词连用便成了一种“free-and-easy habit”,如:gold reserve, generation gap。
四、名词优势造成介词优势。
介词前置于名词或名词性词语,由于英语多用名词,必然也要多用介词,因而产生了介词优势。随着英语大量废弃名词和形容词的形态变化,介词便取而代之,起了某些形态变化的作用。介词优势与名词优势结合,使英语的静态倾向更为显著。如:behind him, for Chicago, with these words, in operation.
The machine is in operation. 机器正在运行。
五、动词的弱化与虚化。
英语里最常用的动词正是动作意味最弱的动词——to be,其各种形式(包括must be,may be,should have been等都缺乏动态感,由“it”或“there”与“be”构成的句式,其静态意味更加明显。
六、用形容词或副词表达动词的意义。
英语常用动词的同源形容词与弱化动词相结合的方式表达动词的意义。
英语里表示心理或生理感觉的形容词以及其他形容词也常常与弱式动词构成系表结构,表达相当于动词的意义。
The doctor felt sympathetic with his patients. 医生同情他的病人。
英语还常用副词来表达动词的意义。
例:Down with the old and up with the new.
总之,英语常常通过动词的派生、转化、弱化和虚化等手段,采用非动词的形式(如名词、介词、形容词、副词等)表达动词的意义,因而表达呈静态。

与此相比,汉语则倾向于多用动词,其动态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动词连用是汉语常见的现象。
汉语连动式和兼语式句子都包含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连动式、兼语式、把字式和被字式这四个句式还常常互相包孕套用,构成各式各样的多动词谓语句。
二、动词(或动词词组)可以充当汉语句子的各种成分。
汉语动词及动词词组,包括连动式词组、兼语式词组,无需改变形式就可以充当句子的各种成分。如此一来,汉语句子就显得到处都有动词了。
三、汉语动词常常重复或重叠。
汉语动词的重复或重叠,以及与此相关的句式排比或对偶,可以明显地加强汉语动态感的表现力。英语动词一般不能重叠,也较少重复,甚至常常在需要重复的地方省略。相比之下,汉语动词出现的频率就高了。

第八节 抽象与具体(Abstract vs. Concrete)

英语的名词化往往导致表达的抽象化。英语的抽象表达法(method of abstract diction)主要见于大量使用抽象名词。这类名词涵义概括,指称笼统,覆盖面广,往往有一种“虚”、“泛”、“暗”、“曲”、“隐”的“魅力”,因而便于用来表达复杂的思想和微妙的情绪。
抽象表达法在英语里使用得相当普遍,尤其常用于社会科学论著、官方文章、报刊评论、法律文书、商业信件等文体。这种表达法得以流行,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一、抽象思维被认为是一种高级思维(superior mind),是文明人的一种象征(mark of civilized man)。
二、抽象词语意义模糊,便于掩饰作者含混(cloudy)或真实的思想,以迎合某种表达的需要,因而也得以流行。
三、英语有丰富的词义虚化手段,这就大大方便了抽象表达法的使用。
与英语相比,汉语用词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
抽象的内容。这主要是因为汉语缺乏象英语那样的词缀虚化手段。汉语没有形态变化,形式相同的词,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还可以是形容词或其他词类。名词从形式上很难辨别出“具体”或“抽象”。
汉语往往采用如下的手段来表达英语的抽象词义:
一、用动词取代抽象名词。英语大量的行为抽象名词(action-nouns)表示行为或动作意义,由这类名词构成的短语往往相当于主谓结构或动宾结构。汉语若用相应的名词表达,往往显得不自然、不通顺。在英汉转换中,汉语可充分利用其动词优势,以动代静,以实代虚。
He had surfaced with less visibility in the policy decisions.
在决策过程中,他已经不那么抛头露面了。
二、用范畴词(category words)使抽象概念具体化。范畴词用来表示行为、现象、属性等概念所属的范畴,是汉语常用的特指手段。
He spoke with firmness, but his face was very sad and his eyes at times were dim.
他讲话时,态度坚定,但面带愁容,时而眼神暗淡。
三、用具体的词语阐释抽象的词义。英语抽象词的涵义比较笼统、概括、虚泛,在汉语里往往找不到对应的词来表达,这时常常要借助具体的词语来解释其抽象的词义。
The stars twinkled in transparent clarity. 星星在清澈的晴空中闪烁。
四、用形象性词语使抽象意义具体化(figuration)。汉语虽较缺乏抽象词语,但形象性词语(如比喻、成语、谚语、歇后语等)却相当丰富。汉语常常借助这类生动具体的词语来表达英语抽象笼统的意义。
He waited for her arrival with a frenzied agitation.
他等着她来,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

第九节 间接与直接(Indirect vs. Direct)

英语的表达倾向于间接、婉约,而汉语的表达则倾向于直接、明快。这一差异主要见于英语比汉语更多地使用委婉、含蓄和迂回的陈述方式。
一、委婉(Euphemism)
委婉说法是用一种比较间接的方式来谈论不宜直言的人或事物。使用委婉语常常是为了回避或掩盖某些严酷的社会现实,或为了防止“出语伤人”,避免“有失体统”,以显得文明礼貌。英语和汉语都有委婉语,常见于表达有关不雅、不洁、令人生畏、令人讨厌、羞于启齿等的人或事物。
二、含蓄(Implicitness)
英、美民族富于幽默,因此他们在表达时,常常不把要说的话直接说出来,而是用某种间接的、含蓄的方式来陈述。汉语也有含蓄表达法,但这种含蓄表达法较常用作为修辞手段。总的说来,汉语比较倾向直截了当,而英语则比较常用克制陈述、间接肯定、委婉否定和婉转暗示的表达方式。
1、克制陈述(understatement):以含蓄的语气故意把大事化小(make big things seem trifle),用轻描淡写的言辞来加深对方的印象。
It was nothing; a pinprick. 没什么,刺耳的话而已。
2、间接肯定(litotes):用反对语的否定来表示肯定,这种弱式双重否定往往能产生比直接肯定更加强烈的印象。
To my no small astonishment, I found the house on fire.
我发现房子着了火,这使我大吃一惊。
He didn’t half like that girl. 他非常喜欢那姑娘。
3、委碗否定(indirect negation):把直接的否定变得含蓄、婉转,使口气显得温和而不武断,谦逊而留有余地。
Bikini was the last thing she’d like to wear.
她最不喜欢穿比基尼式泳装。
三、迂回(Periphrasis)
迂回是一种转弯抹角的说法,是用较多或较长的词语来表达原来几个简短的词就能说清的意思(saying things the long way round)。
I’m terribly sorry to interrupt you, but I wonder if you would be so kind as to lower your voices a little. 请你们讲话小声一点,好吗?

⑹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与英汉语言表达差异

中西方思维方法差异和英汉语言表达的差异,中西方对观念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希望比较注意孩子的独立型中方呢,我们比较注重一亲情

⑺ 如何解决中西思维差异对写作的影响

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在初中语文中是经常提及的两个名词术语:它们之间内区别很大.修辞方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初中课文常见的修辞方式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对比、借代、反复、反语等.表达方式也叫表达方法,其内涵包括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个方面.

⑻ 英汉省略差异对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

一、引言省略是任一语言的普遍现象,它遵循语言中的经济原则,即指人们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中尽量使用较少的,省力的语言单位,从而以较少的力量来传达较多的信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文化传统,认知习惯,修辞方式等方面具有相当的差异,所以他们在省略的频率,成分方面也有着很大的不同。汉语的省略现象可以出现在各种语体中,相比较,英语的省略就比较受限,主要出现在口语中,而在书面语体中却很少使用省略。此外,汉语的省略成分是全方位的,可以是主语,宾语,谓语,也可以是介词,连接词等等,而且省略是彻底的,正如程雨民所说在汉语中,所有成分都是可以省略的。而英语中可以省略的成分就要局限的多,而且即便是省略,也伴随着形式上的一些标记,即省略了某些成分总留下一些结构上的形式标记,表示它省略后句子仍合乎语法(蔡基刚,2003)。
二、英汉省略差异原因
(一)汉语是注重主题的语言,而英语是注重主谓结构的语言注重主题的汉语句子中的主语大多可以被看做是话题,谓语的作用是对主语话题进行说明,叙述,评论。正如吕叔湘说,中国人习惯把他心中认为最重要的一个词提出来做句子的主语,然后把其余的部分按照原来的次序说出来做句子的谓语。这样当一个话题(往往由主语充当)出来,后面的句子对它进行说明论述时,省略讨论对象就很正常了,而且,由于句子体现的是主题和评述关系,就没有了主语和谓语在时态,数和意义上的限制,使得省略更为方便。
例如:他真是个语言天才,精通五门外语,还会讲数十种方言。由于整个句子围绕他展开,在后两句前都省略了主语他。省略后不仅没有不连贯的感觉,反而使表达显得更为简洁,紧凑。
同汉语不同,英语是主谓结构的语言。英语传统语法对句子的定义是:一个含有主语和谓语的语言单位,一个句子必须由一个逻辑主语和一个逻辑谓语组成才能够表达一个思想。因此,主语和谓语在句子中缺一不可。
(二)汉语是强调意合关系的语言,而英语是强调形合关系的语言
汉语作为一种强调意合关系的语言它的句子主要是依靠语境和语义的本身来表达其逻辑关系的。读者可以广泛的利用语境和自己的社会知识来推断所省略的内容。例如:
他有个学生,(学生)在政府工作,(我们)已经通知过(学生)了,(学生)明天就赶到。这段话每一句都暗自变换主语,但意思却很清楚。在注重意合关系的汉语中,往往为了使句子流动,连贯,可以抛弃形式上的束缚,省略一切无关紧要的成分,包括不影响意义的主语,宾语,关联词,虚词等。
同汉语相对比,英语作为强调形合的语言,意义的表达不仅需要通过词语和句子意义本身,而且需要通过语言形态的变化和语言形式手段的使用。因此,语言形式对于句子的组织和意义是至关重要的。简单地讲,重形合的英语在句子层面上是指句子成分由连接词连在一起的句法关系,在超句子层次,是指句与句之间依靠连接词语而连句成段,因此各个分句间的联系大多是通过连接词(包括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或者关系词(包括关系代词,关系副词,连接代词和连接副词)直接表现出来。
(三)省略差异对写作的影响
笔者在写作教学中将学生的一些常见语言错误进行归类后发现这些错误看似是由于语法知识欠缺所致,实际上多少都是由于英汉省略的差异所造成的语言负迁移所致。例如:
1.串句错误。这类错误看似是标点符号的误用,实际上多是由于强调意合的汉语为了使语言简洁流畅常省略关联词,从而导致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出错。例如::他说的很慢,声音洪亮,教室里的每个人都能清楚地听到。学生的表达是:He speak slowly, hisvoice is loud,everyone in the classroom can hear clearly. 由于汉语表达中省略了表示结果的连接词,所以恰当的表达应该是:He speaks slowly and his voice is so loud that it can be heard clearly by everyone inthe classroom.
2.主语缺失。这类错误主要是由于汉语表达中动作的施动者经常可以被省略所致。例如: 我的作业终于写完了。该句中省略了施动者我,所以会造成学生如下的表达:My homework hasfinally finished.再如:我们的教室能坐100个学生。学生表达成:Ourclassroom can sit 100 students.
3.主谓不一致。如上分析,主谓结构的英语强调主谓一致,而主题结构的汉语体现的是主题和评述关系,对此没有限制。所以学生写作中往往忽视主谓一致的重要性。例如: I tore back homebecause my family was(were) waiting for me.
4.垂悬错误。强调意合的汉语中主语常可以省去,而英语中如要省略主语,则缺失主语的谓语动词的逻辑主语一定要与主句的主语保持一致。这一差异往往造成学生英文表达的错误,例如: Onseeing the photo, things in my high school all came back to my memory. 再如:At the age of four, my mother began to taught me to playthe piano.
英汉省略差异对学生英文表达的影响不仅存在句子层面,而且在超句子层面的段落及篇章上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在这里由于篇幅的限制不再举例说明。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英汉省略差异实质是思维差异的结果,思维差异是外语学习中的一大障碍,它轻则造成笑话,重则造成交际失败,因此如何尽量减少它对英文写作的影响是写作教师应当考虑的问题。笔者建议:1. 教师可在教学中适当的介绍一些二语习得理论,如语言迁移理论,使学生正面积极得看待自己所犯的错误,同时搜集学生写作中的此类表达,进行英汉对比分析,并分析造成负迁移的原因,加以修改。以此帮助学生有意识的克服汉语思维的影响,减少错误的发生。2. 保证学生大量的语言输入。写作和阅读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阅读保证足够的语言输入是帮助学生克服汉语思维的影响和提高写作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增加外语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生活在操母语的人当中,而仅次于这种途径的就是大量阅读。大量的阅读不仅能帮助学生拓宽写作内容,而且能帮助学生熟悉英语的表达,结构,时态,数,词等,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英语思维的能力。3. 在教学中引入英汉写作修辞对比的教学,让学生从理论上对英语和汉语文章在宏观的结构布局和微观的遣词造句上的异同有所了解,定会对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有所帮助。

热点内容
39天电影在线播放免费观看 发布:2024-08-19 09:18:18 浏览:939
可投屏电影网站 发布:2024-08-19 08:19:20 浏览:140
农村喜剧电影在线观看 发布:2024-08-19 07:46:21 浏览:300
电影院默认区域 发布:2024-08-19 07:39:02 浏览:873
台湾金燕全部电 发布:2024-08-19 07:30:20 浏览:249
在哪可以看网站 发布:2024-08-19 07:29:06 浏览:467
电影tv版app 发布:2024-08-19 07:28:17 浏览:51
韩国伦理电影在什么地方看的啊 发布:2024-08-19 07:18:34 浏览:835
韩国找女儿那个电影 发布:2024-08-19 07:18:34 浏览:667
惊变温碧霞在线播放 发布:2024-08-19 07:10:13 浏览: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