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迁移在英语写作拼写中的体现
A. 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怎么写
哈哈,hsmtlfuv也在找英语毕业论文参考资料吗,呵呵,前几天我到处找,后来找上届的学长帮忙,他介绍我到VIP英语论文网找王老师帮忙,现在王老师正在帮我弄,呵呵,王老师也每天都在跟我沟通我的论文的情况,我觉得挺好的。
参考下这篇文章,或许对你有帮助
母语对外语学习的影响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里的一个热门话题。普遍认为,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深受母语的影响,即汉语迁移。英语写作是学生英语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英语教学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根据语言迁移等相关理论,作者分析和探讨了汉语的负迁移对中国职业学院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试图解决下列问题:(1)针对不同英语水平的学习者,汉语的负迁移对其英语写作是否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2)针对不同英语水平的学习者,汉语的负迁移对其英语写作中的词汇、句法、语篇等方面是否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作者对湖南安全职业技术学院136名非英语专业一年级的学生进行一次测试,根据成绩的高低,从中选出前20名,中20名,末20名共三组60名作为研究对象,这三组学生分别代表英语高等水平学习者,英语中等水平学习者和英语低等水平学习者。作者以对比分析,错误分析,中介语理论和前人研究成果为理论基础,以英语写作,问卷调查和采访为研究工具,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对象的英语写作中所出现的汉语负迁移现象进行了研究。通过实证研究,作者探讨的问题得到了回答:(1)经过两两对比,就英语高、中等水平学生而言,英语水平与其英语写作中的汉语负迁移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中、低等水平学生之间和高、低等水平学生之间,都存在显著性差异:英语水平与其英语写作中的汉语负迁移呈负相关,即英语水平越高,英语写作中受汉语负迁移的影响越小。(2)经过两两对比,词汇方面:高、中、低三种水平的学生两两之间都不存在这种显著性差异;句法方面:就高、中等学生而言,其英语水平与汉语负迁移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就中、低等学生和高、低等学生而言,其英语水平与汉语负迁移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英语水平与汉语负迁移对句法的影响呈负相关,即英语水平越高,英语写作中句法受汉语负迁移的影响越小;语篇方面:就高、中等学生和高、低等学生而言,其英语水平与汉语负迁移之间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就中、低学生而言,存在显著性差异:英语水平与汉语负迁移对语篇的影响呈负相关,即英语水平越高,英语写作中语篇受汉语负迁移的影响越小。研究表明:(1)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英语低水平学习者更易受到汉语负迁移的影响:(2)汉语负迁移的影响难以彻底消除,但从某个角度来说,它会随着英语水平的逐渐提高而减小。本文阐述了汉语负迁移与英语写作之间的关系,其数据和结论对语言研究者和英语学习者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由实证研究提供的真实有效的数据加深了我们对汉语的负迁移与中国学生英语写作关系的理解,有助于提高中国职业学院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如果你还有什么不懂的,自己咨询VIP英语论文网也可以,老师的态度很好
B. 英语中的语言迁移是指什么
语言迁抄移(language transfer)是指在第二语袭言学习中,学习者在使用第二语言时,借助于母语的发音、词义、结构规则或习惯来表达思想这样一种现象。如果母语的语言规则和外语是一致的,那么母语的规则迁移会对目标语有积极的影响,这被称为正迁移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则是指,如果母语的语言规则不符合外语的习惯,对外语学习产生消极影响。语言迁移可以用来解释历史上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接触和语言变迁。
C. 英语专业 论文题目 有关二语习得 语言迁移
不知道你的二外是什么,如果是欧洲语言,我认为可以写对比语言学的东西。在**语学习中,探究英语***(一个语言现象,词法,句法,....)对其正迁移影响。
D. 语言迁移问题(chinese 2 english)
Abstract
The paper discusses som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as differences in diction, syntax, and discourse organization. Because of these differences, the transfer of native language (L1) into the target language (L2) tends to appear in the negative form, i.e. interference. The interference of Chinese in English writing is the major cause of the so-called Chinglish. The paper states some types of interferences errors in lexical, grammatical, and structural aspects. Lexical errors include the mechanical uses of words and misuses of articles, prepositions, and marks. The grammatical errors involve misuses of number of words, tense and voice of sentences, syntactical function of words, verbal phrases, and the mechanical uses and misuses of structure. In the discourse organization part,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mechanical transfer of Chinese thinking mode and some errors in word order. In the end, the paper gives some possible approaches to remove the interferences of native language in English writing.
Key words: native languag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English writing, interference of native language, interference errors.
E. 语言迁移的语言迁移与英语语法教学
一.语言迁移概述
迁移(transfer)原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影响。随后,在20世纪40~50年代,Fries和Lado将迁移这一术语应用于语言学研究,用来指 “一种语言对学习另一种语言产生的影响” (即language transfer,语言迁移,又叫母语迁移)(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Applied Linguistics:1992)。这种影响在二语习得中表现为:(1)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指母语(native language,)与目标语(target language)的相同之处会促进目标语学习; (2)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即母语干扰,“主要由于母语和目标语的某些形式和规则系统不同而被学习者误以为相同所致”(唐承贤:1997)。通俗的说,在第二语言习得中那些与母语有相似之处的知识比较容易学得,反之那些与母语有不同之处的知识则产生混淆难以学得(Lado:1957)。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是在基本掌握母语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不可避免的受到母语及其他知识经验的影响。要科学合理地解释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认知心理过程就必须考虑母语迁移这一关键问题(Gass & Selinker:1992)。
二.英语语法教学中的母语迁移现象
对于母语在二语习得中所扮演的角色,德国英语教学法教授Butzkamm有一个十分恰当的比喻:“母语不是一件外衣,学习者在踏进外语教室之前可以将其脱下,弃之门外”(转引自郭铭华:2002)。这个比喻告诫我们:母语迁移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对这种现象,我们不能简单的对其进行回避,要承认它的存在。既要看到它阻碍干扰外语学习的一面,同时也要认识它对外语学习的积极促进作用。在母语已先入为主的前提下,外语学习不可避免地受到母语的影响。在外语学习的初始阶段,人们总是借助于一定的汉语知识对所学习的外语进行加工、处理,以便理解及储存。毋庸置疑,在学习英语语法时,汉语语法知识对学生理解掌握英语语法也存在着影响。
(一)正迁移——汉语语法知识促进英语语法学习
奥苏泊尔的同化理论指出:学习是在旧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即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理解、消化、吸收、掌握新知识的过程。[①]不言而喻,中国学生在进行英语语法学习时,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部分汉语语法知识可以加速他们对英语语法的理解和掌握。对比汉英两种语法,它们之间的许多共性可以促进英语语法学习正迁移的发生。如,汉语语法系统的构成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如下图:
汉语四级语法单位及其相互联系示意图
从上图中可以观察到汉语语法系统的构成特点:语素到词、词到短语两个过程是构成关系,而短语到句子、词到句子之间则是实现关系。英语语法系统的构成和其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联系也是相似的。
西方传统语言学认为,语法包括词法和句法两个大的方面。下面试从这两方面说起:
1.词法举例
从汉字的构造来看,大部分汉字由部首和笔画组合而成。部首是具有字形归类作用的表意偏旁,它按照汉字的形体结构取其相同部分排列在一起,以供检字之用。如在汉语词典中,一般将诸如“杨”、“松”、“柳”、“柏”等字放在“木”部。这不仅方便了我们的检索,而且给我们一个直观的感受,这些字所表达的意义都与树木相关。即使我们不认识其中某个字,我们也可大胆的进行一些合理的推断。我们常说的“认字认半个”就是这个原因。在英语单词的构成中,同样也可找到类似的一些例子。如,把“work”、“teach”、“sing”、“drive”等动词变为相应的名词分别为“worker” 、“teacher”、“singer”、“driver”。后缀“-er”表明这些词都与“…人”或“…家”有关。在“telegraph”、“telephone”、“television”、“telegram”、“telegraphic”和“telecommunication”等单词中,前缀“tele-”表明它们都与“电视”、“电信”有关。显然,汉语中的“木”部与英语中的后缀“-er” 以及前缀“tele-”都有表意的功能。
对照汉英词的构成,我们发现他们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共性。其中,最典型的是合成词的构成。如:月+饼→月饼(moon+cake→mooncake),生+日→生日(birth+day→birthday),纸+袋→纸袋(paper+bag→paperbag),药+房→药房(drugstore→drugstore),超+市→超市(super+market→supermarket)铁+路→铁路(rail+way→railway)等。这些汉英词的组合方式都是相同的:A+B→AB,而且都属于偏正结构类型。另外,汉英两种语言中的缩略语的构成方式方面也存在相似之处。如:家用电器→家电,环境保护→环保,外交部长→外长,保证价值→保值,安全理事会→安理会等。在英语中,为了便于书写和交流,人们常常采用首字母缩略法把很长的词组(或单词)缩短形成首字母缩略词。例如:将“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缩写为“CIA”, “ United Nations E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缩写为“UNEDU”,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缩写为“Aids”, “radio detecting and ranging”缩写为“Radar”(雷达)等等。
此外,从定语修饰名词的情况来看,汉英两种语言都具有递归性(指某种语法规则在同一个句法结构体的构造过程中可以重复使用,从而使这个结构体由短变长,由简到繁的现象)。如“two new beautiful green silk evening dress” 两件又新又漂亮的丝绸晚礼服,“that hungry, tired, sleepy little match girl” 那个饥饿、疲劳、困倦的卖火柴的小女孩, “an old large brick dining hall” 一个旧的红砖砌的大餐厅。显而易见,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多个定语修饰名词大都遵循近似相同的顺序。
2.句法举例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通过成分分析法来简要分析一下下面的两个例句。
以上两幅树形图不仅清楚地显示了汉英两种语言陈述句的横向结构,而且还揭示了它们的纵向结构。通过对比,我们可以从中发现,汉英两种语言的陈述句都由主语(NP)和谓语(VP)两部分构成,基本语序均为主语+谓语+宾语(S+V+O)。掌握了这一点,对于我们学习英语简单句的五种基本类型大有裨益。我们完全可以用汉语语法来对这几种句式进行阐释:a)不及物动词式:S-V(主语—谓语),如:She died. b)及物动词式:①S-V-O(主语—谓语—宾语),如:He played football;②S-V-DO-IO(主语—谓语—直接宾语—间接宾语),如:I gave her a book;③S-V-O-OC(主语—谓语—宾语—宾语补足语),如:My uncle made his son laugh. c)系动词式:S-V-P(主语—谓语—主语补足语),如:Tom is a doctor.和 The trees become green.
我们在汉语学习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特殊句式,诸如“把”字句、“被”字句。如:
(1)“把”字句
① 我把钱丢了。② 小王把钢笔摔坏了。(2)“被”字句
① 他被同伴打了一顿。② 他被打了一顿。
上述例句,对于我们中国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把”字句的作用是突出动作的发出者,表示一种主动关系。“被”字句的作用是强调动作的承受者,表示一种被动动关系。无独有偶,英语语法同样存在这种情况,即主动语态(the active voice)和被动语态(the passive voice)。如果主语是动作的发出者,使用主动语态;反之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则用被动语态。如:①Many people speak English.(主动语态)②English is spoken by many people.(主动语态)显然,汉语语法中的“把”字句、“被”字句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有效的学习英语语法中的主动、被动语态知识。
(二)负迁移——汉语语法知识阻碍英语语法学习
从英汉差异的角度来看,汉语(属于汉藏语系,Sino-Tibetan Family)是离印欧语言谱系较远的一种语言, 必然给以汉语为母语的二语/外语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规律带来不少特殊的问题。[②]
1.词法举例
以下是在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我们经常看到的一些病句:
(1)I have three apple.(我有三个苹果)
(2)He get up at six every morning.(他每天早晨六点起床)
(3)Tom father is a doctor.(汤姆的爸爸是医生)
类似上面的语法错误,在我们的英语教学的初级阶段是十分常见的。Corder(1971)把这种错误称为语际错误(interlingual),指由母语的语言规则特征干扰造成的目标语使用错误。[③]无庸赘述,英语是一种有词形变化的形合语言,通过添加屈折词缀(如在单数第三人称后面加 ‘s’)以指示数(number)、人称(person)、体(aspect)和格(case)等语法关系。而在汉语语法中,却不存在这种情况。学生在学习新的英语语言规则时,来自母语的影响不可避免,这种影响最终导致了错误的发生。
2.句法举例
下面同样是在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我们经常看到的一些病句:
(1) I tomorrow will go to school. (我明天要去学校)
(2) They in that factory work. (他们在那家工厂上班)
(3) Tom in Chinese sang songs. (汤姆用汉语唱歌)
对于英语初学者来说,出现上述错误是相当正常的。把上述英语病句和汉语相比较,我们发现这些病句跟汉英两种语言结构上的差异有关。比如,时间状语所处的位置,汉英两种语言就存在着较大差别:在汉语中,时间状语一般位于句首或谓语动词前;在英语中,它处在句首或句末。另外,地点状语和方式状语在两种语言中的位置也是不同的:地点状语和方式状语在汉语中常位于谓语动词前;在英语中,它们处在句末。
在疑问句方面,汉语疑问句保持陈述句语序的特征也影响英语疑问句的学习。如:在汉语中,“他喜欢吃苹果。”变为一般疑问句是“他喜欢吃苹果吗?”。如果我们直接套用汉语模式,“He likes apples.” 的一般疑问句形式则为 “He likes apples?”。显然,这是错误的。正确的做法是:借助助动词 “does”,去掉“likes”的“s”,句末用“?”。即“Does he like apples?”。 类似同样的语序错误在英语特殊疑问句的学习中也很常见。如:“You are looking for who?”(你找谁?); “You every night when go to bed?”(你每天晚上什么时候睡觉?)。将这些英汉句子组成成分的顺序进行对比,发现错误来自于汉语疑问句语序的影响。在汉语中,疑问句的语序基本上和陈述句的语序一致(SVO)。而正是这一特征对我们学习英语疑问句产生了干扰,母语出现了负迁移,导致了习得困难。
此外,我们还应特别注意汉英两种语言中的偏正结构。如:
(1)The man who I talked with is our teacher.1
(和我谈话的人是我们的老师。)
(2)This recorder which he is using is made in Japan.
(他用的录音机是日本制造的。)
(3)I want to buy something to eat.
(我想买点吃的东西。)
(4)The person sitting in front of him is Jack.
(坐在他前面的人是杰克。)
在汉语中,修饰名词的定语成分一般位于该词的前面。英语则将其置后,诸如定语从句、动词不定式、分词等。
上述语言学习问题,Fries在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 (Lado:1957)一书的序言中曾有精辟的阐述:“学习第二语言和学习第一语言是很不一样的任务,其基本的问题的产生不是由于新语言的特点本身带来的必不可少的困难,而主要是由于第一语言习惯所造成的定势。”[④]在学习过程中,定势可能促进学习迁移,也可能干扰学习,产生负迁移。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该看到汉英两种语言语法之间的异同,同时给予学生适当强化训练,以便促使学生真正将其理解和掌握。
结语
母语迁移是由于学习者受到目的语和母语之间的相似或差异所产生的影响。[⑤]这种现象在语言教学中普遍存在,不容忽视、回避。从整个英语学习的过程来看,中国英语教学必经两个阶段:从以汉语为工具学习英语的初级阶段,逐步过渡到以英语语言为工具学习英语的高级阶段。[⑥]无论在那一阶段,或多或少都存在母语迁移。如何有效利用、控制母语迁移,提高英语教学效率,是我们英语教学必须应对的一个挑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深入挖掘英汉两种语言的共同要素,以便促进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掌握语法规律,英语教学效率定会有所提高。
注释:
[①]参见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16.
[②]戴炜栋,周大军.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回顾、现状与前瞻[J].外国语,2005(5).
[③]杨连瑞,张德禄.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254.
[④]杨连瑞,张德禄.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103-104.
[⑤]石蕴珍,王颖.从认知角度谈语言迁移与对外汉语教学[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报,2009(10):108.
[⑥]马力达,周秀兰.从英汉差异及语言迁移透视英语教学[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19.
参考文献:
[1]彭聘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杨连瑞,张德禄.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5]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劳允栋.英汉语言学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
[8]韦迈尔(英).牛津高阶英语词典(第七版,英语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9]薄冰.高级英语语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0]Rodney Huddleston, Geoffrey K. Pullum.剑桥学生英语语法(英文版)[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8.
[11]孟凡胜.英语语法教程[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
[12]石蕴珍,王颖.从认知角度谈语言迁移与对外汉语教学[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报,2009(10).
[13]马力达,周秀兰.从英汉差异及语言迁移透视英语教学[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
Abstract:Language transfer is an effect which is caused by similarities or differences between native language and target language of a language learner. The phenomenon commonly exists in the process of SLA. Language transfer divides into positive transfer and negative transfer, according to the effects of native language in SLA. Positive transfer may help language learners to accelerate the speed of learning target language. Negative transfer may disturb or make difficulties for learning target language. Through examples,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effect of Chinese grammar knowledge to English grammar learning. And the author advocates ecators look for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positively, and which helps students to promote mastery of English grammar rules, and finally improves efficiency of English grammar teaching..
参考资料: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10期
F. 语言迁移有几种分类
学习者犯错误的原因:母语干扰过度、忽略规则的限制等。认清汉语的负迁移现象,有利于减少英语教学中母语的干扰。语言迁移一般有两种,即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有利于外语学习,负迁移则会阻碍外语学习。
G. 语言迁移的历史上的语言迁移
许多关于第二语言的研究由于只限于少量人数,无法反映人口影响和其他社会因素。而借助许多历史研究可以了解语言之间的影响。民族征服和移民通常会引发大面积语言接触。 阿尔泰语系的形成可能源于不同语言的大面积语言接触。比如在香港殖民地时期,以英语为母语的群体很少放弃英语改讲粤语,结果是英语粤语双语者增多。而以其他方言为母语的香港移民后代逐渐放弃母语改讲粤语,并影响了香港粤语辅音。英语则影响了香港粤语的声调。
辽金元的汉语音译形成的汉语借词音系显示出了阿尔泰语影响的各种细节。由于辽金元文字中所见的汉语特征提供了早于《中原音韵》的北方官话历史材料,官话在宋代甚至中唐已经形成,中原一带是南系官话,而在契丹、女真族所控制的东北地带,有一种官话方言(即北系官话)在形成。跟契丹语、女真语的接触很可能是这种方言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契丹小字的汉字音译明确显示,以现代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官话的语音基础在一千年前的辽代疆域中确实已经出现。浊音消失,入声消失,见系二等出现介音,m尾开始消失,疑母消失。现代官话的雏形在契丹人和汉人接触最频繁的幽燕地区出现。 同时,由于蒙古语和汉语在语音、语义、语法等多方面具有不同之处,蒙古语对蒙古人的汉语学习起着负迁移作用。
H. 语言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有什么研究方法
1:你没有提供 相关的具体内容,我是巧妇也难在没有米的情况下做饭,请原谅;
2关于教育信息化有两个含义,请你参考!
概念解析: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
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上述定义均从不同角度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了教育信息化概念的主要内容,如:强调了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界定了教育信息化的领域及范围;突出了教育信息化的原始动力和直接目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体现了信息资源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核心地位等。
通过对国内已有教育信息化定义进行整合,并参照国家信息化定义,不妨对教育信息化重新作一界定: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国家及教育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教育系统的各个领域全面深入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3:两方面的含义:
“信息化”(informationization)
教育信息化——发言
早于20世纪60年代出现在日本的一些学术文献中,当时对“信息化”这一概念主要是从产业角度进行阐述和界定的。20世纪70年代,德国、欧共体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家及国际组织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推动信息技术在社会中应用和发展的规划,这些规划都把信息基础设施作为重要一环。
1993年9月,美国克林顿政府正式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NII),俗称“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计划,其核心是发展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1ogy,简称IT)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在其带动之下,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从而带动了全球信息化建设的浪潮。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
教育信息化——图示
出的。在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中,特别把IT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美国的这一举动引起了世界各国的积极反应,许多国家的政府相继制定了推进本国IT在教育中应用的计划。
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整个社会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越来越关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社会信息化”的提法开始出现,联系到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提法也开始出现了。政府的各种文件已经正式使用“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并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工作。
I. 浅谈在英语写作中如何避免中式英语 详细03
本文从“中式英语”产 生的根源出发,探讨如何避免学生出现中式英语的途径。以期对学生的英语写作有所启示。 [关键词]中式英语 英语写作母语 原因 表现形式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英语各类考试书面表达部分分值的不断攀升,英语写 作教学也越来越受到广大中国学生的重视。然而,从多次的考试结果 看,我们中国学生的写作水平不容乐观。80%以上的学生能够把题目要 求的大致内容表达出来已属不易,甚至部分考生思路混乱、语言支离破 碎、错误百出,只有为数不多的学生能接近要求的高分档。应该说,我们 已经完成了中学阶段六、七年的英语学习,掌握了一定量的词汇和语法, 为什么组成篇章的能力与大纲的要求相距甚远呢?由我们的作文来看, 根本的原因在于没有走出中式思维模式造成的误区。提高英语写作水 平是提高分数的当务之急,显而易见地,写出地道英语、避免中式英语 是至关重要的。 二、什么是中式英语 所谓中式英语(chinglish),就是指依照汉语的思维模式和语言表达 习惯而产生的英语,因其半英半汉或不英不汉而常被称作“具有汉语特 色的英语”。换言之,它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受母语干扰 而产生的一种既不符合英语语法又不符合英语惯用法的一种语言表达 方式。比如我们在校园里经常听到的一句“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 还有最近网上很流行一首英文歌,其实就是经典歌曲《上海滩》的英文 版,其流行的原因就在于它的摘笑。即将中文几乎逐字翻译成英语。比 如说把“浪奔,浪流”译成“wave goes,wave Furls”而把“爱你恨你问君知 否似大江一发不收转千弯转干滩亦未平复此中争斗”译成“love you hate you do you know like river if go call‘t stop turn thousand rounds turn thousand beaches we can。t also stop tfighi inside”这即是典型的中式英 语。中式英语是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具体体现在词 汇、句式、语篇三个层面。 三、中式英语的表现形式 学生长期以来的汉语学习,对英语学习造成了严重的干扰,从而在 写作过程中出现了各式各样的中式英语。汉语对于英语写作的负面影 响大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词汇方面 1.用词不当 学生在使用某些英语词汇时,由于只记住某一单词的单一词义,而 不知其它含义及搭配。结果造成用词错误。 例如: 当他回来时发现自己的钱包不见了。 “When he ca/He back,he found his wallet invisible.” 译句中invisible的确切含义是“impossible to see;not aceeagible to view”。而此句中“不见了”其实是指丢失了,用invisible来表达是不恰当 的,应该用missing。 2.词汇搭配不当 学生在记忆单词时,往往只记住了词语翻译成汉语的意思,丽忽略 了词汇的文化伴随意义和用法,把词语和语境孤立起来,因此写作中受 汉语影响,而产生词汇搭配不当的错误。 例如: a)我们学校食堂的青菜价格很贵。 “The priceof the vegetables in oⅢdining hall is very expensive.” b)我想我应该先用车送李丽回家。 “l think Imust first send Lily home in my car.” 以上两个例子中的第一个句子,属于典型的词汇搭配不当。学生在 学习“expensive”和“send”两个词时,只记住了这两个词翻译成汉语的字 面意思,即“贵”和“送”,却不知词语的搭配和语境。事实上,当表示某件物 品的“贵”或“便宜”时,是可以用“expensive”或“low”,但表示价格的 “高”、“低”时,则应该用“high”和“low”两个形容词。同样地,当说到“用车 送”的时候,就不能使用表示“赠送”、“递送”的“send”一词。学生在写作 中,生搬硬套英语词汇的汉语意思,于是造成中式英语的产生。 3.语义重复 由于对英语的单词涵义缺乏透彻的理解。中国学生往往使用具有 重复意义的单词,造成了“中式英语”的产生。如“书房”a study-o一,“舞 一166一 会”a dance party,他们没能理解a study或a dance本身就具有完整的意 义。 (二)句法方面 1.词序错误 词序(Word Order)是指单词在句子中的排列顺序。汉语和英语都要 求有较严格的词序,但两种语言在结构方面存在着不同,即:汉语是意合 语,注重意义上的连贯逻辑性;而英语属形合语,强调形式上的一致性。因 此,两种语言在词序方面存在差别。具体来说,汉语一般是由远及近,从大 到小,从重到轻,从普通到特殊,从主观到客观,从整体到个体。而英语恰恰 相反。于是,学生在写作中常出现词序错误。 例如: 我还记得发生在我和他身上的一切事情。 误:I still remember everything that happened to rile and him. 正:I still rememher everything that happened to him and file. 这个例子的错误,是汉英词序不同的典型反映。汉语里一切从“我” 开始,而英语正相反,“我”永远在最后。 2.语态错误 汉语中,被动语态极少使用,并且使用时大多表达对主语而言是不 如意或不期望的事。例如“被雨淋”、“挨批”、“受罚”等等。但是由于语言 表达习惯的不同,英语中被动语态使用频率较高,尤其在科技英语或新 闻报导中最为常见。同时,由于汉语的习惯,句子中如果不需指出动作的 执行者,且主动意义和被动意义又不致发生混淆时,一般不使用被动式。 而英语中具有被动意义的句子一般都要通过被动语态来表示。于是,汉 语和英语对于语态使用的完全不同常导致学生写出语态错误的中式英 语。 例如: 那辆自行车是他姐姐送给他的。 误:The bike is his sister gave him. 正:The bike w∞given by his sister. 例子中的错误部分,正是由于汉英两种语言被动意义表达方式的差 异所造成的。在英语写作中,切不可盲目地按照汉语句式直接转换成相 应的英语句式,而应注意是否需要使用被动语态,否则就容易写出不符 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来。 3.旬式单一 在书面英语中常常以非生命作为主语。句式看起来生动传神,如果 忽略这一特征,采用单一的中文句式便会造成语义流失.达不到应有的 效果。试比较以下两组句型: a)She w∞very anxious and her hem broke. b.Anxiety broke her heart. a)She wag so jealous that she became desperate. b.Jealousy drove her desperate. 以上的例子,充分体现了汉英句式的不同。受汉语句式的影响,学生 在写作中往往不能熟练地变换句型结构。习惯于使用符合汉语表达法的 简单句。因此,这样单调的句式不仅令人乏味,而且无法体现地道英语的 多变句式。 (三)语篇方面 母语的影响和背景文化的差异会对英语学习者的语篇产生影响。 “中式英语”在语篇上表现为不使用逻辑词语或使用得不够准确。 例如,在要求学生按这样—个主题句“Differontpeoplespendtheirweek— ends in different ways.”写一个段落时,出现了以下的句子: Alot of people like to go to the mountains.Some choose to go to the beaches.GirLs love to go shopping帆weekends.There mmany people in the shops orl weekends. 在这个例子中,存在着严重的连贯和内容方面的错误。首先,本段缺 乏必要的过渡词。比如,可以在前三句的句首,分别加入“Firsdy”,“See— ondly""Thirdly”之类的表示次序先后的副词。其次殷落的最后一句,明 显与主题句无关,应该将它毫不犹豫地删除。 这个例子基本上体现了汉英两个民族的人们在思维方式的不同。
人文社科 学生在写作中,正是受到了中式思维的影响,写出中式的英语段落。由上 可见,母语对于英语写作的负面影响确实不可忽视。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中式英语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意识 到这些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并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还是能够最大程 度地避免中式英语。 四、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 (一)母语影响 据调查,母语为汉语的成年人所犯的英语错误中有51%是由于母 语的干扰。学习者往往利用所学的词汇和语言知识在其学习过程中按 其母语语言规则套用.然后译成目的语。他们忽略了两种语言中固定搭 配和习惯表述,从而导致“中式英语”的产生。 例如: a)把中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buildChinaintoamodern and呻wef_ ful country应为turn China into amodem and powerful country. b)吃药:eat medicine应为take medicine c)光阴似箭:Time flies like arrow应为How Time Flies. 显而易见。产生中式英语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母语的干扰(Inteder- ent-:e ofthe Mother Tongue)。又称为语言的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负 迁移是一种不利的语言迁移方式,它是指在一种情境中学的东西,干扰 在另一种情境中进行的学习。 (二)背景文化差异 由于不了解英美文化和习俗,且受到本族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学 习者常常无法掌握语言的内在精髓,只能从本族语言出发,说出或写出 不地道的英语。例如:“幸运儿”luckyboy应为luckydog;“胆小如鼠”∞ timid as m㈣应为∞timid鼬rabbit. 五、避免中式英语的方法 (一)词汇方面 如果学生在写作中,尤其在日常英语学习过程中,手边有一本英汉 双解词典甚至是英英词典,将有助于改正词汇方面的中式英语。掌握词 汇的最佳方法是通过词义的英语解释来弄清这个词的确切意思。另外。 通过例句来记忆单词,掌握其用法。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英汉文化的差异, 并不是所有的英语单词都有其汉语的对等词,因此记忆单词时千要不可 死记硬背汉语解释而不顾其它。同时,由于英语具有一词多义和同形异 义的特点,因此要采取科学的记忆方法,不但要记住单词的读音、拼写规 则和构词法,还要记住它的“左邻右舍”——搭配和它的上下文——语 境。一本英汉双解词典或英英词典,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单词的意义,而 且能指导学生如何按照英语习惯正确使用英语单词,因而使避免中式英 语的产生成为可能。 (二)句法方面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大量英语范文,深刻领会英语词序的特点以及被 动语态的使用,并对文章中好的句型或句式结构有意识地加以模仿。可 以句子合并、句子改写、句型转换和造句等形式进行模仿性和创造性句 子写作。同时,配以常用词的习惯表达和常用词组的练习,使学生学会在 作文中适当运用结构复杂的句式,以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通过大量的 句子结构训练,提高学生的措辞造句能力,从而提高写作中旬子表达的 正确性,使句子更符合英语语法和惯用法。这样,句法方面的中式英语也 能得以避免。 (三)语篇方面 在13常的写作中,首先一定要杜绝套用母语思维方式,先打中文腹 稿,再逐句翻译成英语文章的写作习惯,因为这必然导致令人啼笑皆非 的中式英语。要培养起在英语写作时养成用英语思考,在英语表达能力 所及的范围之内构思文章内容。另外,对篇章结构的认识和理解能力越 强,写作水平就越高。因此,学生应注重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对语篇进 行整体性阅读,分析文章的大致框架,总结各段的主题思想,分析段与 段之问关系和句子之间关系,然后根据文章中的某些典型结构进行仿 写。除此之外,还可以背诵一些含有关联词和过渡词的英语句式和篇章 结构清晰的文章,以增强写作的连贯性,提高写作质量。通过熟记典型段 落和文章,在写作过程中,养成良好写作习惯,逐渐摆脱汉语的思维模式, 从而写出地道的英语文章。 (四)培养语感 众所周知,英语学习中最重要的是要培养语感。要快速提高语感, 就得注重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为了避免把汉语的语法、句型等生搬硬 套到英语中去,就要注意训练模仿能力,而阅读恰恰有助于模仿。在选 择阅读材料时,应该选择一些符合真实生活的英美作品,可以说这些作 品是了解其社会文化背景的最生动最丰富的材料。另外,英美影视作品 也是—个可以给予我们很大帮助的有力工具。我们在闲暇时应有意的 关注英语影视作品。 六、结尾语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普遍存在一个深层次问题——语言基本功不扎 实,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在汉语环境的外语学 习中,做到勤恩敏行,在学习中不断通过对比、推断、归纳、分析等发现英 汉表达的差异规律,培养灵敏的语言直觉意识。只有这样。我们写出的句 子才能饱含情感,充满趣味,富有风味;写出的篇章才能摆脱汉化的“匠 气”和“死气”,充满“生气”和“灵气”,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个英语学习者的 目标。 培根说过,“写作使人准确”。作为锻炼思维、复习听读所获语言素 材,化语言知识为技能的英语写作,是学生学习地道纯正英语,学习英语 特有表达方式的最佳途径。写作最能使人感到英语学习上的不足,也最 能提高对语言的敏感性和吸收能力,因为写作能力是人们用来衡量英语 水平的最终标准。因此。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尤其在写作中,如果强化学 生语言基本功和写作技能的训练,加强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鼓励学生 尽可能地以英语思维,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中式英语的产生,为学 生写出令人赏心悦目的地道英语作文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Joan Pinkham.n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M].北京:外 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L2]Mona Baker.In Otherwords:A Course book on TramhfionLM J.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Rod Elli.Understanding Second I.mlguage Acquisition[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董莉荣.“中式英语”的受制因素与对策[J].语言文化教育研究, 2001。(3). [5]丁往道.英语写作手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6]挂诗春.应用语言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上接第165页) 观念的不同方式通常没有被另一方很好地理解181。 当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际时,他们通常按照自己的价值体系判断 对方的行为。所以不了解对方文化常是跨文化交际误解的根源。 称谓语使用不当而产生误解常常会出现在不同的文化之间。在西 方社会文化中,刚认识不久的两个男女青年以名(Given Na眦)相互称 呼。是十分正常的事。但在汉语文化中,这种现象很少发生,如果以名相 称。就超出了人们一般遵守的社会规范。例如一位叫“张艾雯”的女青年 和~位叫“王鑫伟”的男青年认识,女的被称呼为“艾雯”,男的被称为 “鑫伟”的话,别人听到这样的称呼常会认为她们的关系很亲密,很可能 是~对恋人。因为在汉文化中,以名(Given Name)作称呼是亲密的称呼 语,关系不亲密的异性之间一般不使用。而西方文化中以名相称呼并不 一定表示友谊和尊敬,以名相称呼只是出于工作等的需要,有时两个相 互不喜欢的人也会以名相称。如果一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按照中国人 的称呼习惯以全名称呼美国人。会产生交际隔阂。以全名称呼表明说话 人对对方态度改变,双方关系的恶化。 当然,语用上的失误是可以被避免的。首先要在文化上相互适应。 即要了解对方的地域和文化背景,习惯对方的语言模式。再者就是培养 跨文化交际能力。要通过各种途径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自身的交际能 力,保持思想灵活开放,在所接触的不同文化和场合灵活交际,乐于接 受变化,不闭塞于异文化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