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英语写作中文化因素的研究
A. 英语学习中的文化障碍的开题报告思路
要说最尊敬的老师吗,那就要数胡哲老师了,我感谢阳光,它带给我温暖;我回感谢清泉,带给我甘甜答;我更感谢我的写作老师,他带给我鼓励的微笑.“岂有此理!胡说八道!”一听这熟悉的话,你就知道我们的写作老师来了.
我的写作老师叫胡哲,是我师范时的写作老师.他个子不高,年纪不大,可头发却白了一半儿.他穿着上也很不讲究,一年四季总是那一袭蓝布衣裳,与其他老师形成鲜明的对照.最令人难忘的是他宽宽的脸上戴着一副深度近视镜和镜片后那一双永远深邃的眼睛.他的形象不好看,可却爱笑,一笑起来,就露出一对难看的大大的牙,脸上的皱纹也叠成了罗汉.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是:“岂有此理”.
那一次,也不知是心有所感,还是心血来潮,我写了一篇作文《〈想家的时候》,结果被他在全班同学面前摇头晃脑的大读特读,还说这就是有真情实感、有新意的佳作,惹来同学羡慕的目光.
B. 论文大学生英语写作常见障碍应付策略开题报告怎么写
一:、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言简意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
论文摘要和关键词。
2、论文摘要应阐述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尽可能保留原论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而不应是各章节标题的简单罗列。摘要以500字左右为宜。
关键词是能反映论文主旨最关键的词句,一般3-5个。
3、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标注相应页码。
4、引言(或序言)。内容应包括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这项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5、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
6、结论。论文结论要求明确、精炼、完整,应阐明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以及在本领域的意义。
7、参考文献和注释。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
(参考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
[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页码。
参考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
[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
8、附录。包括放在正文内过份冗长的公式推导,以备他人阅读方便所需的辅助性数学工具、重复性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有关说明等。
C. 英语语言文学,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关系
英语语言文学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这三者其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这三者也是息息相关的,作为大学的一种专业选择,英语语言文学研究的主要集中在英语的文化上,也落实在人际交往之中。而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其中包括很多在精神层面上的研究,所以较比英语语言文学,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具有更深的含义,而且理解的也更加深刻,我们在选择研究方向时,可以从这一角度来进行选择。
所以为了中华民族文化能有更好的传承,我们对于外国文化也需要进行深刻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研究方向。而且深刻的研究也可以提高我们自身的文化素养,更有利于我们在国际中的日常交往,可以提升我们自身的气质,所以从根本上来讲,对人的塑造作用也是很强的。
D. 谁知道【中英文化差异的原因】要详细一点的!!!论文急用!!!
也不知道你要什么方面的,论文这么写题目有点大了吧....我给你找了一个“中英文化差异在翻译教学中的影响及对策”你看看 合适吗?
摘 要]外语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交际的人才,因此,不仅要学习语言,还要学习语言文化。本文联系教学实际,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以及文化的差异对大学翻译教学造成的影响。同时也从教学实际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从而达到有效提高学生翻译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文化差异 影响 对策
文化和语言的关系至关密切。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传递文化的过程中,不同民族的文化都在他们的语言表达形式上留下强烈的印迹,因此也造成翻译的困难。
同一个词或成语在不同国家人民中含义也往往不同。所以翻译决不能只着眼于语言的转换,而是透过语言表层,了解其深层内涵和文化涵义。只有透彻的理解两种语言,翻译时才能“全文神理。融会于心”, “下笔抒词,自善其备”。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但语言又像一面镜子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像一个窗口揭示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地理位置和社会现实中形成的。中英两种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背景的不同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人口多,有很多的农谚。如:
槁木死灰(withered wood or cold ashes)骨瘦如柴(be lean as a rake)
对牛弹琴(cast pearls before swine)众人拾柴火焰高 (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
而英国人喜欢航海,故很多谚语都源于航海。如:
Hoist your sail when the wind is fair。好风快扬帆
Still waters run deep。 静水流深
A small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小洞不堵要沉大船
二、风俗上的不同
中国人把“龙”视为吉祥的神物,有不可思议的伟大力量,因而龙在中国文化里是至尊无上的帝王的象征,因而有“望子成龙”的说法,但是在英美却把龙当作是喷烟吐火的凶残怪物。相反,中国人把猫头鹰当作不吉祥的象征,而英语中却说as wise as an owl,把猫头鹰当作智慧的象征。
三、联想上的不同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而思想又是客观的反映。人类有许多共同的生活经验和共同感受,所以文化中有很多相似之处。如英汉两种语言中都用狐狸比喻狡猾,用猴子比喻灵活。但有时候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不同的民族也常用不同的比喻表达同一思想。如;汉语用“一箭双雕”,而英语中用“一石二鸟”,德语用“一掌双蝇”,俄语用“一石双兔”。英汉两种语言在这方面的差异类似的还有: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 In the land of the blind, the one-eyed man is king。
挂羊头卖狗肉 cry up wine and sell vinegar
胆小如鼠 as timid as a rabbit
一箭之遥 at a stone’s throw
水中捞to fish in the air
蠢得像猪as stupid as a goose
守口如瓶mb as an oyster
害群之马 black sheep
挥金如土 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
四、制度,信仰和世界观的不同
自然界是五颜六色的,绿色的田野,蓝色的天空,红色的玫瑰,人类的感觉都是一样的,但颜色用于人类社会时,就在人们的心目中产生了特定的意义,引起了特殊的联想。如黑色常代表压抑,白色意味着纯洁。然而由于特定环境和文化的不同,各种颜色的象征意义也有所不同。如在英语中黑色表示悲哀与庄严,而中国以白色表示哀悼;在欧洲紫色是权力的象征,而在中国黄色是不可侵犯的权贵颜色。
五、社交礼节上的不同
由于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在社交礼节方面,英语国家和中国也有着许多的差异。如中国人见面经常说“你吃了没有?”或者“到哪去啊?”等之类的问候语和客套话,而英语国家的人打招呼常用“Hello”, “Hi。”如果不清楚英汉文化的差异,在见到外国朋友时用 “Have you eaten?”,“Where are you going? Where have you been?“ 打招呼就会带来很多不便和尴尬。又如”您辛苦了”在中国使用的范围非常广,而在英语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表达方法。例如欢迎远道而来的外国客人可以说“You must have had a tiring journey。”表示“路上辛苦了,一路好吗?”而对于刚刚完成艰难任务的可以说“Well done! That was a hard job。”
六、文化上的空白与意义上的冲突
文化上的空白是指有些说法和行为在有的国家有,其他国家没有。如中国有很多说法在外国就没有:唱红脸,老油条,半路出家,跑龙套,拍马屁,班门弄斧,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等等。同样,英语中也有一些独特的说法: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take French leave, a white lie, a green eye。
意义上的冲突指的是有些事物或行为在中国有,英国或其他国家也有,而且有相同或相当的词汇,但是涵义却不一样。如“中国是块肥肉,谁都想吃。”肥肉在英语中也有,但外国学生却很难理解,为什么要把中国比作肥肉,而不是瘦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译者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也是各种文化之间的桥梁。译者不仅是中外文化的使者,也是一个永恒的学生。翻译不仅要跨越语言的障碍,而且要逾越文化的鸿沟,笔者在长期的翻译教学过程中发现,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不够透彻是导致学生翻译失误或者作品质量低的根本原因。其主要表现如下:
1.由于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造成误译。尤其是谚语,习语的翻译。如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s。(约翰为人可靠,他既忠诚又正直)由于对“to eat no fish” 和“to play the game”这个英国的典故和习语不熟悉,有人将此句子按字面意思译成“他一向不吃鱼而且经常玩游戏”。It was Saturday afternoon, and the landlady was cleaning the stairs。(那是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女房东正在打扫楼梯。)在英国常有人把房屋分间出租,这种人被称为landlord 和landlady。正是由于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有人误将“landlady”译为“女地主”。
每种语言都有丰富多彩的谚语,习语,他们都是各民族人民在长期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千锤百炼创造出来的,具有浓厚的民族,历史和地方色彩,也是翻译中最难处理的部分之一。在翻译谚语,习语时,一定要准确的理解原文,决不可望文生义,要根据实际情况,运用直译法,意译法等翻译技巧对原文进行灵活的处理。如To move heaven and earth不是“翻天覆地,惊天动地”而是“千方百计,不遗余力”。To talk horse不是“谈论马”,而是相当于汉语的“吹牛”。To gild the lily也不能按照字面直译,这句习语相当于汉语的“画蛇添足”。
2.中文水平低。英汉笔译者往往只注重英语的学习,将中文学习放在无足轻重的地位或无暇去潜修中文。翻译家陈廷佑认为,译得出译不出,基本上看英文的功底;译得好不好,主要看中文的根底。
Because of this explosive progress, today’s machines are millions of times more powerful than their crude ancestors。有了这种突飞猛进的进步,今天的机器比起原始期的机器不知强了好几百万倍。“explosive”本义为“爆炸性的”,根据上下文和特殊的语境,译成“突飞猛进的”更通顺,准确。Enjoy the luxury of doing good。 以行善为乐。
Luxury常译成“奢侈,奢华”,但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所以该句应用中文的思维去阐释。
It is two years come Christmas。到今年圣诞时就是两年了。
He identified himself with the masses。他和群众打成一片。
以上例句的翻译,最难的地方不在于对原文的理解,而在于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找出合适的,符合汉语思维习惯的汉语表达。
要从根本上解决由于中英文化差异造成的一系列问题,有效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从词汇和句法入手,充分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为做好英汉翻译打好扎实的基础。英汉语言对比,是翻译理论的核心。因为英汉互译的理论,方法与技巧都是建立在英汉两种语言异同对比的基础上的。正因为有了“同”,才可以互译;正因为有了“异”,才产生不同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因此对于翻译实践来说,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掌握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是至关重要的。
2.重视双语的修炼,尤其是母语的修养。对许多文学翻译作品的研究表明,在译者理解表达水平大致相等的情况下,真正能够流传久远的译本,如林纾,傅雷等译本,皆胜在其译文文字之优美。汉语精炼简约,而又富于意象,只要掌握了汉语的行文特征,就能在翻译的过程中自觉地在字里行间继承和发扬这种文字传统,创造出灿烂的译文篇章。
3.在翻译过程实践中,译者难免会碰到各种写作形式复杂多样,不同体裁,题材的作品。常言道,隔行如隔山,如果不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背景,就很难做到译文忠实,准确。所以,丰富的社会经验,生活常识,天文地理知识,都是翻译时不可缺少的辅助材料。
4.掌握基本的翻译技巧,加强翻译的。训练实践。翻译技巧来自翻译实践。在表达相同的意思时,英汉句子结构往往有着很大的差异,只有遵循这些差异,采用合适的翻译方法,才能使译文忠实地道,合乎表达习惯。比较常用的有词类转译法,词序调整法,增词减词法,拆译法等,掌握了这些翻译技巧,对于进行各种题材和体裁的翻译大有裨益。
不论是成功的译者还是优秀的译评专家,都必须是充满两种文化意识和精通两种有关语言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没有交流就没有沟通,没有沟通就没有理解。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世界文化史是各民族思想感情互相交融,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的历史。
参考文献
[1]英汉比较与翻译(增订版),陈安定,中国对外翻译公司
[2]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
[3]英汉互译实用教程,郭著章,武汉大学出版社
[4]英汉翻译教程,杨士焯,北京大学出版社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
E. 英语写作中汉语干扰因素分析研究现状
Analysis of interfering factors of Chinese in English Writing
F. 关于英语文化的毕业论文。急!!!
浅谈理工科学生的英语教育问题
摘 要:正确地为理工科学生英语教育定位,把握理工科学生英语教育的特点,充分认识理工科学生的群体差异性,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切实加强理工科学生的英语教育,对促进理工科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理工科学生;英语教育;定位;特点
一、引言
加人WTO后,我国经济进一步融人经济全球化之中,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交流合作口益频繁。对于我国众多的理丁科学生来说,无论他们毕业后是继续深造,还是从事各种技术性工作,具备用外语进行技术交流的能力都是必要的。例如在学术领域,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都有受邀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机会,各大高校的教师和学生也不例外,甚至有很多学生获得了当众宣读、答辩论文的宝贵机会,尤其是高学历的硕卜生和博士生。由于这些学术研讨会几乎都将英语作为工作语言,这就对我国理工科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为了跟上科技的飞速发展,理工科学生应该了解不断发展的科技最新信息,小仅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阅读专业外文文献的能力,以掌握自己所在的专业领域的最新动态。而要通过各种媒体尤其是巨联网在第一时间内获得精确的信息,就必须通过原始资料准确掌握其他国家的技术和文明成果,尤其是最新的自然科学成果,以全方位、深层次地把握国外动态。在这样的背景卜,我们就迫切需要培养大量既精通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高素质人才。因此,理工科专业的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专业英语阅读课要作为高年级学生的必修课。通过该课程的敦学,指导学生阅读专业英语书刊和文选,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信息。
二、理工科学生英语教育的定位
作为理工科专业的学生,他们与文科学生在学习内容、自身特点、思维方式、知识结构等方面自然有着较大的区别。理工科学生在校所学的绝大部分课程郜是与其专业有关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必修的人文课程却不多。这就使得理工科学生的综合素质过于偏重理工方面,而人义知识及文化修养却明显不足在学习方法上,理工科学生比文科学生更善于计划、组织和安排学习,善于在遇到困难时寻找原因。他们的调控能力较强,在不同的阶段和环境注意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会如何学,如何记忆,如何更好地进行学习反省,以提高学习的功效。由于这些自然的差异,理工科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也与文科学生有着较大的不同。理工科英语在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和文科英语有一些不同之处。这种差异有时会给人一种隔行如隔山的感觉。如描述同样一个事实,理工科的学生可能会原原小本地把事实用规范的词语精确客观、通俗易懂地表达出来;而搞文学艺术的人则会觉得理工科学生的说法太呆板乏味,太没有水平,缺乏生动性,他们就会把事实描述得更生动、形象。他们之间的这种差异,还决定了理工科学生在语言学习策略方面也有其独特之处。理工科学生一般偏好思维和分析,学习方法多以模仿、记忆、训练和实践为主,其学习策略具有明显的特征。
但是,理工科学生的英语教育也面临着相当多的困难。如由于我国基础教育分文理科培养学生,相当一部分理工科学生性格内向,课堂上不懂的东西不愿意请教老师。凶为他们害怕在同学面前丢面子,宁愿自己解决也不愿求助于别人,尤其是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并且,由于缺乏外语学习环境,很多理工科学生很少阅读英文报刊、听英语广播或与英语母语者交流等。
相关学者对理工科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理工科院校的绝大多数学生希望能听懂日常交际英语,并且具有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这是因为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及北京成功地申办奥运,和外界交流的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大多数学生希望大学毕业后能用英语与外国人进行交流。排在第二位的是阅读能力,仅次于听说的能力,这也是理工科院校学生的一个特点。因为随着我国经济对外交流的增多,理工科学生在未来的工作或学习中将不可避免地要阅读英文文献资料,尤其是那些选择继续深造的研究生们。还有相当比例的一部分理工科学生将学好英语视做找到一份满意工作的桥梁,认为学好英语可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竞争能力。
基于以上调查结果,理工科专业的英语教育必然有其独特的定位。那就是将英语作为一种了解本专业国外情况的工具,强化理工科的专业英语教育,使理工科学生具备足够的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以满足他们在其专业领域的学习要求。
三、理工科学生英语教育的特点
对于理工科的学生来说,英语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工具出现的,而不是赖以谋生的一技之长。因此,我国大学英语教育的基础阶段和专业阶段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整个大学英语的教育过程,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今后在各自的专业岗位上具有一定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听说读写能力。下面我们将分几个方面具体阐述理工科学生英语教育的特点。
1.词汇、语法和阅读
词汇是语言的基础,能否牢记专业英语词汇和专业术语将直接关系到理工科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发展前景。词汇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而长期的认知过程。尽管学生不赞成死记硬背的方法,但他们认为单词还是应该要记和背的。由于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在中国语言教学中仍然很普遍。很多理工科大学生反映,词汇量的缺乏是他们在入学初期面临的最大困难。这就需要英语教师重视词汇教学,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在听力、阅读、写作、翻译中遇到的困难。
语法作为英语学习的基础之一,应该受到理工科学生的重点关注。事实上,能否娴熟地掌握英语语法知识,将直接关系到理工科学生阅读英文专业文献的能力。长句子多,句子结构复杂,是理工科专业英语的一个典型特征。对句子结构的分析能力,对句子组成各部分的解剖能力,是学生英语水平的综合体现。而这就涉及到了理工科学生的专业英语阅读能力问题。专业英语阅读是一门以英语为基础又与专业相结合的课程,它注重对本专业涉及知识的理解,以普通英语阅读为基础又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为理工科学生开设专业英语阅读课的目的就是指导学生把自己已有的英语知识和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去获取更广泛的、更前沿的专业信息。
2.听说
受我国传统外语教育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理工科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聋哑英语”现象,即多数理工科学生的英语读写译能力较强,而听说能力却很弱。大多数学生经过十多年的学习后,仍难以昕懂英语,难以进行口头交流。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他们的听力基础往往较差,这直接影响了理工科学生学习英语听说的兴趣;另一方面,理工类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学生习惯于安静地进行思索,在头脑中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而不善于将这些问题表达出来与其他人共同探讨,这一点决定了大部分理工科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更不用说是英语的表达了。
但是,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基本的英语听力和会话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原因前文已谈到,此处不做赘述。但是笔者认为,理工科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毕竟不像阅读能力那样重要,因此,可以考虑在学生高年级阶段的专业英语教学中加强其在专业方面的听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巩固他们在基础阶段所形成的较强的英语阅读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3.翻译与写作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为了增强我国学术成果在世界上的影响力,理工科学生具备一定的翻译和写作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对于要写英文文章、向国外期刊投稿的理工科研究生群体更是如此。但在目前的理工科学生英语教育中,学生翻译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却被忽视了。试想,一个看不懂英文文献、不会英文写作的学生如何能写出质量好、水平高的学术论文来?因此.培养理工科学生的翻译和写作能力也是理工科英语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
四、推进理工科学生英语教育工作的几个着手点
1.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
理工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是什么,必然与他学习英语的态度(坚持性、勤奋程度、主动精神等)有关,与他追求的学习目标与水平有关。很多理工科学生只是把通过四六级考试作为自己在学校里学习英语的唯一目标,这是非常不够的。有关调查结果表明,在理工科院校里,只有35%的学生对英语学习很感兴趣或较感兴趣。这是我们进行理工科英语教育面对的最大困难。如何提高这些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是需要每个理工科大学英语老师思考的问题之一。
2.改善英语教育环境
理工科院校要注重英语学习环境的建设,让学生在真实或仿真语言环境中自然习得外语。比如可以结合理工科学生的特点,通过校园广播电台或校园有线电视定期播放英语节目,或者在已有的广播电台和校园电视台中固定一些时段专门播放英语节目。还有其他手段,诸如设立校园英语角、举办各种英语协会、与外国留学生举行联谊会等,以吸引更多的学生自愿参与。总而言之,要让学生时时、事事、处处看到英语、听到英语、使用英语,让英语逐步成为校内师生之间交际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营造浓厚的校园英语环境,不仅可以弥补理工科学生英语课时的不足,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为学生英语实践提供宽广的舞台。
3.加强专业英语教育
要想提高理工科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就必须强化专业英语的教育。一个值得借鉴的做法就是充分利用考试的导向作用,改变专业英语单一的书面考核方式。比如可以让学生事先选择比较熟悉的专业领域,要求学生用英语写好讲稿。学生在课堂上讲解自己的文章内容,教师根据其叙述提出相关问题,学生稍做准备后作口头解答。用此方式既可以考核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又可以考核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还有其他一些做法,比如要注意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自学能力和基本技能等,指导有能力的学生阅读英文版专业文献,通过交流和讨论,不但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还有助于学生扩大词汇量,从而在理工科学生中形成英语学习的良性机制。
4.强化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实现用英文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和技术交流的目标,在更高的层次上掌握和应用英文。应该说,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我国加入WTO,使用双语进行专业课和基础课的教学是大势所趋。实施双语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需要有适宜的教材和授课方法。双语教学虽然主张用英语授课,但并不排斥汉语,应合理分配两者使用的比例。因为在双语教学中恰当利用学生母语原则是建立在“语言与思维相互依存,语言是思维的形式,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这一原理之上的。如果理工科学生只知专业知识的英文表述而不知其中文表达,同样无法在国内进行科学研究。通过双语教学,我们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与国际前沿接轨、适应世界高科技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
G. 文化因素对英汉翻译影响的研究现状该怎么写 求高人
语言是文化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制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语言既像一面镜子反映着民族的全面文化,又像一个窗口提示着该文化的一切内容,而文化又是语言赖以生存的基础,是语言新陈代谢的生命源泉。基于语言的复杂内涵,在英汉翻译的实践中,就不能只着眼于语言转换,而要透过语言表层,了解其深层内涵和文化涵义。翻译者必须深入探明翻译内容所涉及到的原语和目标语的文化特征及其差异,运用各种翻译技巧方法,译出既保持异国情调,又为读者所接受的最自然的最接近原义的译文。
翻译难,难就难在两种不同的理解与翻译。有些东西在一种文化体系里是不言而喻的,而在另一种文化体系里却是很难理解的;同一个词或成语在不同的国家文化中含义却往往不同。翻译决不是只着眼于语言转换,而是透过语言表层,了解其深层内涵和文化涵义。因此,译者必须深入探明翻译
H.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研究现状
分开国内跟国外,你找下国内有多少人在研究这个话题,国外又有多少人在研究这个话题,再找出她们的见解和看法或对这个话题有什么影响力。
I. 国内外关于大学英语四级写作的研究有哪些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作文部分主要考查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书面表达的能力,要求考生在规定时间内写出一篇内容完整、用词恰当、语义连贯的短文。然而在考试过程中,看到作文题目后,有些考生往往不知如何下笔;有些考生挖空心思地堆砌词语,导致文不对题、词不达意。那么,怎样才能在考试中写出好作文,取得高分呢?
关键词:大学英语 四级 写作 策略
大学英语写作是一种语言技能,是衡量学生英语综合水平和应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对写作的重要性还不够重视,写作成为学生英语技能中最薄弱的环节。作文好坏直接影响整个卷面成绩,针对这种现象,许多专家、学者从各方面找原因。笔者从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寻找原因,探索其对策,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使学生真正达到书面交际的目的。
一、英语四级写作中常见的问题
1、常见词的错误
学生常见的用词错误除单词拼写错误外,包括冠词、代词、形容词、副词、分词的误用,还有词语搭配错误,用词宽泛。词汇简单、平淡、重复等。
2、常见句式错误
句子是能单独存在并能表达相对完整意义的语法单位。好的英语句子不仅仅是用词得当,拼写无误,语法正确。还必须结构严谨,语言规范,富于逻辑性,能最有效、最准确地表达思想。好的句子应具备完整性、连贯性和明确性。
3、常见篇章问题
一篇文章应该具有完整性、唯一性和连贯性。四级写作中常见的篇章问题包括:主题不明确、详略不当以及结构模糊。为了应对这些问题。
二、提高英语四级写作策略实施
1、了解英语写作的测试目的,准确把握题目的要求,迅速梳理写作思路
英语写作测试,其实主要还是要考查学生组织英语语言的能力和用英语表达思想的能力,体裁不外乎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主题也是在大学生熟知话题基础上的翻新或扩展。纵观历年的四级作文题,变化趋势是从三段论的议论文向实用性更强的应用文体,尤其是向书信写作方面倾斜。考生平时应有意识地就他们感兴趣的一些话题进行思考和拓展,争取在实践中磨练出敏锐的审题能力。
到了大学阶段,学生还是非常善于思考的,他们不仅想象力非常丰富,晚上做梦,还经常daydream,各有独特的思维和写作思路。但是,如何将千头万绪的思路梳理清楚,则必须有真功夫。为此,在进行四级写作时,考生一定要首先形成自己的观点,之后合理运用一些手段。如常用的有四种:陈述理由、举例说明、提供数据、下定义等,之后充分就此展开论说。这样通过高效思考,严密组织,再辅以提纲形式的文章架构,考生一定会写出符合规范的文章
2、扩充单词量,包装语言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词汇和语法知识将融入各部分试题中,不再单独列项考核。要达到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所考核的各项技能要求,考生掌握的词汇量应达到4500个单词和700个词组(见《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参考词汇表)。要解决学生词汇量不足的状况,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学生应该循序渐进,逐步积累。具体来说,学生应该平时的英语学习过程中增大阅读量,在阅读过程中发现新词汇,积累新词汇。对于新学习的词汇,学生应该增加其同义词,反义词的学习,以新代旧,加深印象,夯实已经认知单词的用法。
针对四级考试大都是议论文,而议论文是由开头、结尾、启转、分析、举例、比较等部分所组成的,其中都有些固定而漂亮的句型来表达。由于这些句型都是地道的英语,是经过千锤百炼,可以放心的拿来使用,背诵并模仿这些地道的英语表达句式非常有助于考生写出高质量的作文。当然,在任何写作完成后都一定要有润色包装词汇,并仔细检查,清除单词拼写,时态不一致等低端错误,扫清高分作文的障碍。
3、加强阅读、丰富和积累写作素材
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为写作提供所要表达的内容语言材料.是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之一。写不仅有助于巩固山阅读和听输入的语言材料,促使语言知识的内在化,提高语言运用的准确性,而且还能为实质性的口语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由于学生平时语言输入不足,他们大脑中储备的语言信息非常有限。“以至不得不用汉语的思维,英语的词汇,依靠语法编造句子。”当学生在没有足够的语言输入情况下进行书面交际,必然会产生大量不规范的语言输出。众所周知,我国传统的外语教学是十分重视阅读的,因为大量阅读有助于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有助于巩固和扩大学生词汇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感,为成功的写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实践证明,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写出的文章在句法、词汇、内容及篇章结构方面比阅读能力差的学生要好。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英语原文。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能更为有血有肉、丰富多彩。针对学生语言输入严重不足,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现有的精、泛读材料,将里边出现的优美的词句熟记或背诵,并鼓励学生将所学所记的新词、句型及精美句子用于写作。如遇到优秀的篇章或段落时,提示学生研究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思想内容,帮助学生分析课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欣赏其表达法及遣词造句的优美和准确,并在自己的写作中加以模仿和运用。如此读读写写,写写读读,学生的写作水平很快就提高了。
三、结语
学生提高写作能力,要想在四级考试中作文取得高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经过教师和学生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才能获得。如果学生们在平时多下功夫,在日常的学习中努力积累知识,多学多练打下牢固的基础,在考试中讲究写作技巧,正如一句英语言语所讲:Practice makes perfect. 考生一定能够发挥出水平,润色出高质量高分数的文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