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英语写作 » 写作课堂教学反思英语作文

写作课堂教学反思英语作文

发布时间: 2020-12-29 13:23:46

⑴ 教材分析 教学反思 用英语怎么说

一、教材分析 翻译:Textbook analysis

教学反思 翻译:Teachingintrospection

二、重点词汇:introspection

英 [ˌɪntrəˈspekʃn] 美 [ˌɪntrəˈspɛkʃən]

n. 自我反省;反省,内省

三、例句

1、When I was at start of introspection.

我开始反思的时候了。

2、From both introspection and conversation, I have formulated a general law on this subject.

根据自我反思和(互)谈,我用公式阐明了一条有关这个主题的一般规律。

(1)写作课堂教学反思英语作文扩展阅读

同反义词辨析:

一、同义词:

review 英 [rɪˈvju:] 美 [ rɪˈvju]

vt. 检讨 vi. 复习功课;写评论

例句:1、the government's review of its ecation policy

政府对其教育政策的检讨。

2、The case is subject to judicial review .

这个案子必须接受司法审查。

二、反义词:

stubborn

adj. 顽固的,固执的

例句:1、He is a stubborn character used to getting his own way

他性格固执,惯于一意孤行。

2、This treatment removes the most stubborn stains

这种处理方式会清除最顽固的污渍。

⑵ 如何写英语作文教学反思

本课题活动内容有:家庭成员介绍、亲情游戏、家中快乐事、家庭照片展等内。这些内容容都是幼儿生活中亲身经历过、感受过的事情,而且在教材中这些内容都是用孩子喜欢的色彩鲜艳的卡通画、真实生活照片等方式来呈现的,学生感兴趣,乐于走进文本,更乐于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⑶ 英语教学反思:为什么中国学生写不出好的英语作文

在教材编排和实际教学安排中,存在一种“蛇尾”现象。在在现行的中学英语教材中,写作内容是依据各单元的话题,散插在每个单元的最后一课,往往被视为对话、阅读教材的附庸部分。这种安排本身就导致写作内容的支离破碎,缺乏系统的框架。教师似乎很难窥其全貌,更不用说学生了。郑树棠先生也曾指出,英语教材中的微技能部分,如写作技巧,“编写得不尽科学,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另外,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存在着“蛇尾”现象,绝大多数课时都被用于讲授语言点、语法等内容,写作练习常常是在要下课时被一带而过,布置为课后作业,而且也很少有学生在课后认真地按要求去完成。
高考英语书面表达没有起到预期的良好导向作用。首先,高考测试形式的缺乏多样性。不少省份的《考试说明》把高考英语作文定义为100字左右的“情景表达”。由于提供情景的形式不外乎于图画、图表、提纲、短文等,多年考下来,高考书面表达题形式雷同的现象很严重,没有质的突破和飞跃。高考英语命题人员考虑到中国学生的英语表达水平有限,就对作文的内容、人称、时态、文体、字数等方面做了有关限制。这些束缚思维的限制,圈定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过,这几年高考英语作文命题正在悄悄地在改变。首先作文试题的名称发生了改变,北京卷把“书面表达”换成“情景作文”和“开放作文”,湖北卷用了“短文写作”,广东卷直接改成“写作”。
其次,高考测试内容的片面性。目前高考书面表达的命题中存在着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题材较偏,不具有普遍性。有些省市的高考英语作文题就对农村及边远地区的考生就十分不利。
再者,高考英语作文阅卷评分的不可靠性。一方面高考书面表达的评分标准本身常不详尽,常带有较强的命题人的主观色彩,再加上评分的人常有不同的看法,故导致有一些问题往往难以取得一致认可;另一方面由于作文阅卷时间紧任务重,不少阅卷老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认真研究考生的作文,甚至是秒杀,打出一个中庸的分数,既保证自己不被仲裁,也准时保量完成阅卷任务。

⑷ 谁有初中英语的课后教学反思,要英文版本的课后教学反思,一定要英文版本的

参加今年高考作文评阅工作,在赞叹众多文质兼美的佳作之余,也被抄袭作文的普遍存在深深震撼了。整个阅卷过程仅被发现的就有31篇文章被不同考生抄袭(其中涉及的考生绝对不仅仅是31人),其中包括《盲人与导盲犬的故事》《心田上的百合花》《历史从那一夜开始》《生命的化妆》《在等你说谢谢》《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等等。应该说作文的成败直接关系着高考的成败,高考的成败又直接关系着考生的前途命运。这么多考生何以甘冒一败涂地的风险剽窃他人作品?我们的作文教学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语文教育工作者又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笔者谨就此谈以下几点思考。
反思一:作文教育与做人教育严重脱节
综观我们的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尽管“文以载道”的口号几乎人人在喊,但教学中真正传给学生“道”的又有几人?或许有些老师也在跟学生提“有好品行才能写出好作文”,但也只是点到为止。平时对学生作文中的不良现象常常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教师打着“作文反对抄袭,但绝对不反对模仿”的旗号鼓励学生模仿,但对模仿的尺度缺少把关。一时间学生对“模仿”之说颇感兴趣,纷纷响应号召。一方面由于老师阅读面的局限,抄袭作文未能发现,另一方面发现了又怕指出来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而未加指出,于是大量的抄袭作文涌入语文课堂,剽窃作品被当成范文的不乏其作,这不能不在某种程度上助长抄袭之风,也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助长学生好逸恶劳、喜走捷径、甚至荣辱不分的不良习性。这种品质必然带来形形色色的不良现象,高考剽窃不过是豹之一斑而已。事实上,我们并不怕学生出现问题,因为这正是我们教育学生的契机,所谓“教室因为出错而美丽”说的正是这个意思。关键是我们能否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捕捉这些契机,适时地引导教育学生,教育他们“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如果不能这样,“错误”只能永远是错误。
对策:作文与做人相辅相成,所谓文如其人是也。我们应当明确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无论是讲课文还是讲作文,都应该把“人”字放到第一位;以“人”作为重要标准。在“育智”与“育人”之间的选择直接影响教育的方向。我想,只有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明是非、辨美丑、知善恶的人格健全的人,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作文抄袭现象。但我想这些问题并不只是语文一门学科的任务,教育的各个方面都应伸出扶助之手。
反思二:功利主义使学生写作个性严重沦丧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了作文重在“有个性的表达”,然而现行高中作文教学却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这一指导思想。写作在很多师生眼里不是为了说真话、抒真情,而是为了在考试中得高分。高考考什么就练什么,近几年围绕着话题作文穷追猛打,无止无休;更有甚者,指导学生大背范文,并美其名曰“以不变应万变”。这种功利主义思想使作文教学陷入机械操作的程式化之中:认为只要练熟几种基本的格式,作文自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于是老师将各式文体抽象概括为各种基本套路,按起承转合等基本技巧亦步亦趋,不容许丝毫的旁逸斜出,多情善感、富于幻想的青少年在这种作文教学现状中被捆缚住手脚,畏首畏尾,人云亦云。久而久之,学生题材仓库空空如也,想象天地逼仄狭小,语言形式呆板贫乏。失落了学生个性的作文,是没有灵魂的作文。无疑,在高考的巨大压力面前,我们语文教师面对各个方面巨大期望,把写作知识的讲解传授及“印证性训练”放在首要位置,也许是一种无奈之举。但忽视了“生活的感悟”“语言的积累”“情感的熏陶”,把作文当成“纯工具训练”,使本应最具个性品质,饱含人文价值和人文底蕴的作文,被当成一种庸俗的文字游戏,使学生在学习写作中学会了迎合别人,不会依照自己的真实感情来说话,这不但不能写出好的作文,而且还严重销蚀着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心灵本真;这不但严重束缚学生思想,扼杀着学生个性,甚至还误导着虚伪。那么高考作文中出现众多的抄袭现象便也不足为怪。我们不得不沉痛地承认,作文教学陷入如此境地,语文教师难辞其咎。尽管我们也有很多无奈。
对策:“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个性更复杂,更丰富多彩。”(苏霍姆林斯基)那么,由每个丰富多彩的个性产生出来的精神火花,应该是千姿百态、绚丽夺目的。培养学生的作文个性,既需要建立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思想,从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角度,创设一个尊重个性、崇尚个性的文化环境,更需要语文教师以开放的胸襟和前卫的人文理念,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张扬个性。多类型、多样化地扩大学生视野,让他们在自己喜爱的不同活动中获取不同体验和感受;也可以放开内容,拓宽渠道,强调关爱生活、亲近自然。使其自由联想,敏捷地展开思路,流畅地表情达意,体现生命各异的风采。又有谁敢说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在高考中写不出

⑸ 教学反思用英文怎么说

revision of ecation

⑹ 英语教学反思:为什么中国学生写不出好的英语作文

把划线第一句改来成源here are some suggestions可能会中性一点 然后第二句改成i hope these suggestions will help you 可能会稍微缓和一点.总体上还不错,没有大的错误,以上是我的建议,.

⑺ 英语作文我的家乡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经验获得,努力使教学成为师生交往、互动、对话的过程。综观本课,暨定的教学目标顺利达成,总结特点如下:
1、调整教材结构,注重学生实际。
本课教材从中国行政区地图入手,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家乡所在的省的位置、轮廓,然后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家乡所在的市、县(区)的空间位置,知道自己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教学中,我将教材结构根据学生的状况作了大胆的调整,课上首先从认识学生非常熟知的校园位置入手,设计了“学校附近的平面图”,在学生掌握了“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知识点后,引入江苏省地图,扩大学生对家乡的认识范围,在第二课时中再拓展到家乡在全国的空间位置。这种设计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入手,遵循儿童的生活经验,符合儿童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课程理念。
2、突破教材难点,增强识图技能。
“培养识看地图的能力,正确辨认地图上的方向”既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又是最大的难点。由于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地图,要求学会在地图上辨认方向实非易事,这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采用了“步步渗透,举一反三”的方法。如:在贴平面图时,要求说说学校附近几处建筑各在学校的什么方位;在找扬州的邻居、江苏省的邻居时,又要求说出这些邻居的方位;在找到火车直达城市时也不忘问一问学生它们在中国行政区地图上的位置,实践证明,这一方法是行之有效的。这样层层渗透,不断强化,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一知识难点。
此外,我还考虑到学生的差异,运用了小组合作、同桌互助等形式,让已掌握的同学帮助暂时还辨不清方位的同学,利用群体的力量,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培养识看地图的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课堂实效。
品德课程是一门生活课程,一门指导生活的课程,只有将教学植根于社会这个课堂,植根于生活这个舞台时,我们的教育才会让人感到可亲、可信、充满生机。就本课而言,地图是为我们的生活、生产服务的,识图、用图是我们必须具有的一项生活技能,因而教学必然离不开具体问题,离不开生活实际。在教学设计中,我遵循生活的逻辑,努力寻找教材与生活的结合点,尽可能多地提供社会现实生活的背景材料,随机引导学生识图,提高了课堂实效,达到 “人人参与,个个提高”的理想效果。
4、开放心灵空间,张扬学生个性。
自主、选择是人的一种权利,学生同样应当享有这种权利。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竭力摒弃“权威”意识,力求“导而弗牵、强而弗抑”,给予学生思考、交流的权力,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如:“五条黄金线路”的选择、合作伙伴的选择、学习方式的选择等等。由于学习是建立在学生自我需要的基础之上的,因而责任感得以增强,个性得以张扬

热点内容
39天电影在线播放免费观看 发布:2024-08-19 09:18:18 浏览:939
可投屏电影网站 发布:2024-08-19 08:19:20 浏览:140
农村喜剧电影在线观看 发布:2024-08-19 07:46:21 浏览:300
电影院默认区域 发布:2024-08-19 07:39:02 浏览:873
台湾金燕全部电 发布:2024-08-19 07:30:20 浏览:249
在哪可以看网站 发布:2024-08-19 07:29:06 浏览:467
电影tv版app 发布:2024-08-19 07:28:17 浏览:51
韩国伦理电影在什么地方看的啊 发布:2024-08-19 07:18:34 浏览:835
韩国找女儿那个电影 发布:2024-08-19 07:18:34 浏览:667
惊变温碧霞在线播放 发布:2024-08-19 07:10:13 浏览: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