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同性电影 外交官
① 同性情感电影
有一段时间了,一直在脑子里辩证自己某天突发的一个感慨:“目前为止,在我看过的不算少量同志情感电影中,几乎没有不强调性的,或者就是强调自我认同以及被认同,而异性恋爱情片却不这样。”
强调性的同志片,如《卡罗尔》《阿黛尔的生活》《愈快乐愈堕落》《夏威夷》等等。不是说这些举例的情感电影里只强调同性性爱,而是性爱的呈现必然引起了关注。不是说同性性爱的美可以省略,也不是说这些电影不是好片子。
同样,强调认同的同志片,无论是自我认同还是他人或社会认同,如《面子》《断背山》《喜宴》《自梳》《同心难改》《暹罗之恋》《蓝宇》等等同性情感电影。大多都是我喜爱的情感婚姻电影。不过也正是同性恋认可之路的坎坷,让这些好电影一路飙车。
并不是说所有同志片都在噱头同性性爱,或者都纠结在认同的矛盾中,清新一点的如《蓝色大门》就更多呈现青春和情感,短片《事事答是》满是暧昧的可爱。我只是觉得同志片,不应该必然包括性爱和认同这两个方面,只觉得,应该开始情感话题转向了。
情感转向,是我这半年来准备论文开题在寻找理论过程中了解到的。最初由我导师提示。从学术的角度看,情感话题转向不是指传统的情感审美理论,而是指一种跨学科研究方法,从别的学科获取各种情感方面的知识,进行情感角度研究,或者说是,研究人的情感。
为什么研究要开始情感转向,这很好解释,因为情感是人类不可或缺的呀,我们总是需要获得情感上的满足。也正是出于这一点,日常生活中的广告、文化、艺术、政治等等领域,都越来越多地被设计诉诸于情感。这样说好像有些生硬,举个例子吧,来源于我上学期的「策略传播」这门课中。
在美国,很多品牌的产品设计逐渐更多关注人的情感婚姻需求,从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人性化和个性化设计,而相对落后的企业,如中国的大多数,仍在进行批量生产。批量生产与售贩更优惠,但优惠变得越来越不实,造成轻易浪费。
这看起来是容易理解,却在美国高校中如斯坦福大学是一个先进的理念,之所以称其先进,是因为在中国大学课堂上,还在引述陈旧的理论,考研还在死记硬背。以上,是个人角度关于情感转向做出的延伸解释。
而对同性电影的情感转向,是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同性爱情、友情或家庭类电影,不仅限于认同和出柜的悲喜剧。不过,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都已同性婚姻合法化,会涌现跨越认同屏障的动人故事吧!
② 同性电影推荐
1、《美少年之恋》
《美少年之恋》是由杨凡执导,张艾嘉监制,冯德伦、吴彦祖、舒淇领衔主演的同性题材电影,于1998年8月14日在中国香港上映。
影片主要讲述了两个男生Sam与Jet之间的爱情故事。
该片根据派翠西亚·海史密斯的小说《盐的代价》改编,故事背景设置在20世纪50年代的纽约,讲述了一位19岁少女特瑞丝与高贵性感的中年女人卡萝尔之间的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