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方格式閱讀
Ⅰ 英語閱讀的回答格式是什麼
具體點
Ⅱ 如何培養正確的英語閱讀方式 分析句子語法結構
在讀英語句子時,只有感覺到句子中前面所說的「什麼東西/什麼人」後面出現說這個東西/這個人「怎麼樣」的時候,這時一個語意才算是說得完整,就可以在後面斷句。而在讀句子時,如果「什麼東西/什麼人」後面還沒有出現相應的「怎麼樣」的描述時,這時我們要意識到前面的句子內容還不可以結束,必須等到後面出現了相應的描述後才可以設置斷點。比如下面這個句子:
例句4:What is harder to establish is whether the proctivity revolution that businessmen assume they are presiding over is for real.
What is harder to establish is whether the proctivity revolution that businessmen assume they are presiding over is for real.
句子黑體字部分可以翻譯成「是否這次生產力的革命…」,但是根據英語的語序習慣,怎麼樣了的描述內容還沒有出現,而「that」後面另一個語義的主語又出現了。這時,我們應該提醒自己前面語義還沒有完整。帶著沒有完整的這段意思,先理解後面的內容。而當「businessmen assume they are presiding over」這句完整的意思表述完整後,後面又出現了動詞「is」應該立刻反映到「that」前面的內容還沒有下文。因此,「is for real」的內容要跟前面的這段內容相呼應,這句話的意思才是完整的。到此,整句話的意思就隨著閱讀結束而顯現出來了。
例句中的這句話被正確理解為:
1.(有沒有這種說法這一點)是很難確定的。
3.商人們認為他們領導過(這場革命)。
語序的運用可以有效地提醒我們句子的整體性,特別是在那些主語和其的敘述內容在一句話中間隔很遠的時候,一遍就讀出句子的前後邏輯關系。語序的掌握從根本上解決了對於句子結構分析的依賴,使我們可以做到在第一遍就輕松理解句子中的各層意思,而且絕對不會彼此混淆。
Ⅲ 英語閱讀的閱讀的體裁和解題方式
數字說明文、 解釋說明文、 舉例說明文、 比較說明文 、是對事物的形狀、性專質、特徵、成果或功屬用等進行介紹,解釋或闡述的文章。把握所說明事物的特 征和本質是理解說明文的關鍵。說明事物特徵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定義法、解釋法、比較法、比喻法、數字法、 圖表法、引用法和舉例法等。 數 字 說 明 文在閱讀數字說明文時要特別注意文中數字的含義,從這些數字中可以找到文章的主要內容。解釋說明文著重說明事物的本質、特徵和功用等。
許多科普文章都屬於這一類。在閱讀這類文章時要學會解決 what, how, why 等一類的問題。它們是文章的關鍵。如能帶著這些問題閱讀,將會更迅速抓住文章的主題。
比 較 說 明 文 比較說明文是通過對比方法說明問題。在閱讀這類文章時要善於把握全篇陳述的基本傾向。作者在談論一 個有爭議的問題時總要顧及到爭議的各個方面。但是,在一般情況下,作者的陳述總要傾向於某一種觀點。 應用文涉及的范圍比較廣,包括廣告、通知、書信等。應用文一般語言簡潔,省略及不規范的句子較多。 閱讀時一般要求考生全面掌握文章中提供的信息,並運用這些信息去解決問題。因此對題乾的理解尤為重要。
Ⅳ 英語閱讀理解的方法
1、突破考研閱讀得低分的瓶頸;
2、解決閱讀理解考不好的方法;
3、考研英語得高分的方法(捷徑);
閱讀在考研英語中所佔的地位是不言而喻,大家也為此作了不少的努力,做了大量的題,但還 有好多人在考試中閱讀失分太多,這讓大家很是痛苦。其實這里的原因很是簡單,有不少同學 只管做題而不善於總結,現在肯定還有許多同學不知道閱讀都有哪些題型、考什麼、怎麼考, 對於不同的問題怎樣做才能又快又准地做出來。平時好多同學都說閱讀自己做了很多遍,但 是為什麼進展不大呢,原因就在於缺少總結歸納,或者有些文章都看的懂,但為什麼就做不對 呢,原因可能就是題干考察的是作者的觀點,而你卻用自己的觀點去答題,再或者題干拋出一 個論點,讓你從選項中找出論據,而你不明白這點,自然就做不對了,只要我們將文章的考察 點搞懂了,題自然也就會做對,甚至是事半功倍的效果。現我結合英語考試大綱對閱讀的幾大 考點總結如下:
第一:理解主旨要義(考點一);
第二:理解文中的具體信息(考點二);
第三:理解文中的概念性含義(考點三);
第四:進行有關的判斷、推理和引申(考點四);
第五:根據上下文推測生詞的詞義(考點五);
第六:理解文章的總體結構以及上下文之間的關系(考點六);
第七:理解作者的意圖、觀點或態度(考點七);
第八:區分論點和論據(考點八)。
考試中的閱讀題,無非就是這八大考點,只要你掌握了這八大考點,明白了每一個題干所要考 察的內容,那麼你的閱讀得分率一定會上去。
(參考書:參考書:考研1號系列《閱讀基礎90篇>適合英語水平低於49分者 90篇貫通大綱詞彙+長難句系統解析 )。
【考研1號】 2011《閱讀基礎90篇》
精讀本書的三大理由
與多數閱讀書缺乏明確的針對性不同,本書專為廣大英語基礎比較薄弱的考生精心編寫,旨在迅速、集中、全面、有效地解決考生閱讀基礎薄弱的問題。閱讀基礎薄弱的首要根源在於詞彙和長難句掌握不佳;其次在於有效解題技巧的欠缺。
鑒於此,本書嚴格遵循測試學的規律和徹底細讀的理念,努力從詞彙、長難句和解題技巧三個方面進行針對性地講解:
詞彙——全面貫通大綱所有詞彙
這是本書優於同類書的一個明顯的特點。作者精心篩選的這90篇文章,不僅廣泛涉及了科普、經濟、教育、生物、網路、政治、歷史等各類題材,更為重要的是,它全面涵蓋了大綱規定的所有詞彙,並對其中的重點詞和難點詞進行了系統排查和精心注釋。其好處就在於讓考生在豐富的閱讀語境中夯實詞彙基礎,同時也大大節省了反復查閱字典的時間。
長難句——長句難句層層直觀圖解
本書運用直觀圖示的方法層層解析長句、難句,並配有文字說明,便於考生直觀、迅速、全面地掌握破解長難句的技巧和規律,在短期內輕松搞定長難句。
解題技巧——快速解題技巧系統總結
在解決了詞彙和難句這兩大閱讀基礎性問題之後,則要適當地學習和掌握一些應試技巧和方法。本書專列一章系統講解這一內容,努力培養考生的解題思維,意在使考生的解題思路與命題人的命題思路達到高度的契合和統一。我們的目標是——在未看完文章或未看懂文章,甚至不細看文章而只根據選項進行判斷的情況下,迅速捕捉住正確答案的要點。
實踐證明,本書有助於考生迅速、全面、集中、有效地提升閱讀的水平——對於基礎薄弱的考生來說效果尤為明顯。
考研1號【閱讀基礎90篇】。
本書有五大優點:
1、惟一一本對每篇閱讀文章配有標准美式慢速錄音mp3;
2、唯一一本對每篇閱讀文章的長難句進行了圖示解析分析;
3、對閱讀文章中出現的重難點詞彙進行全面的分析;
4、對每篇閱讀文章的答案解析四個選項進行全面透徹地圖表分析,可以幫助研友們更清晰地掌握答案出處、解題思路和技巧,進而有效克服大家看懂文章做不對題的難題;
5、對閱讀閱讀理解的八大考點進行全面剖析。
Ⅳ 關於英語做閱讀的方法
原來我也是
後來我好朋友教了我一方法
做了後特有效 基本閱讀是錯1或2個
強烈推薦你用
就是現在每天做一篇
做完後將不熟悉的單詞全都查閱出來
而後通讀2遍
記住奧 ,這里的步驟一個都不能少的
呵呵
Ⅵ 英語的閱讀怎麼做
解釋如下:
英語閱讀技巧:
要想提高英語閱讀理解,建議採用以下三種方法:
1、抓主題,正確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
要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就要找它的主題句,一般文章的主題句,在第一段的第一句,有時也有可能在第二段或最後一段,所以閱讀時要特別注意文章的開頭和結尾,但也有可能主題句不明顯,難找,這時就應注意句子間的邏輯關系。如果文章所表達的意思是對某個句子進行說明,描寫或解釋,那麼該句肯定是主題句,從而明確文章的中心思想。
2、使用不同的閱讀方式找尋信息
在閱讀考題中,常有關於主要事實與細節的題目可採取尋讀法,找尋有關信息,迅速判斷所查內容的大概位置,認真讀所要的信息。對於與題目無關的內容,可採用略讀法,以減少閱讀時間,提高閱讀效率。
3、利用已知信息進行判斷推理
做閱讀理解題時,往往會要求判斷一些沒有直接表達的觀點或作者的態度,這樣的考題雖沒有直接的答案,但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可根據已知的信息,進行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推斷,從而得出准確答案,做這樣的題目時,要理解和遵照作者的意圖,有時作者直截了當表明觀點,更多時候,借用別人的觀點來表明自己的立場,或通過轉折詞來提出與前面相反的觀點,因此確定作者的觀點時,必須聯系全文,通篇進行考慮分析。
Ⅶ 英文論文的詳細格式
英文論文的詳細格式:
一、標題
一篇較長的英語論文(如英語畢業論文)一般都需要標題頁,其書寫格式如下:第一行標題與列印紙頂端的距離約為列印紙全長的三分之一,與下行(通常為by,居中)的距離則為5cm,第三、第四行分別為作者姓名及日期(均居中)。
如果該篇英語論文是學生針對某門課程而寫,則在作者姓名與日期之間還需分別打上教師學銜及其姓名(如:Dr./Prof.C.Prager)及本門課程的編號或名稱(如:English 734或British Novel)。列印時,如無特殊要求,每一行均需double space,即隔行列印,行距約為0.6cm(論文其他部分行距同此)。
二、提綱
英語論文提綱頁包括論題句及提綱本身,其規范格式如下:先在第一行(與列印紙頂端的距離仍為2.5cm左右)的始端打上 Thesis 一詞及冒號,空一格後再打論題句,回行時左邊須與論題句的第一個字母上下對齊。
主要綱目以大寫羅馬數字標出,次要綱目則依次用大寫英文字母、阿拉伯數字和小寫英文字母標出。各數字或字母後均為一句點,空出一格後再打該項內容的第一個字母;處於同一等級的綱目,其上下行左邊必須對齊。
需要注意的是,同等重要的綱目必須是兩個以上,即:有Ⅰ應有Ⅱ,有A應有B,以此類推。如果英文論文提綱較長,需兩頁紙,則第二頁須在右上角用小寫羅馬數字標出頁碼,即ii(第一頁無需標頁碼)。
三、摘要
1、英文摘要是應用符合英文語法的文字語言,提供論文內容梗概為目的的短文。(內容基本與中文摘要相同,但不用完全逐句對應)。
2、英文題目、摘要、關鍵詞自成一頁(1頁即可),放在中文摘要頁之後。
3、英文字體與行間距: 統一使用「西文字體」中的「Times New Roman」,1.5倍行間距。
4、英文題目: 使用三號字加粗。
5、英文摘要: 「Absract」頂格,使用四號字,並加粗。
英文摘要具體內容使用四號字。
6、英文關鍵詞: 「Key Words」頂格,使用四號字並加粗。
四、正文
有標題頁和提綱頁的英語論文,其正文第一頁的規范格式為:論文標題居中,其位置距列印紙頂端約5cm,距正文第一行約1.5cm。段首字母須縮進五格,即從第六格打起。
正文第一頁不必標頁碼(但應計算其頁數),自第二頁起,必須在每頁的右上角(即空出第一行,在其後部)打上論文作者的姓,空一格後再用阿拉伯數字標出頁碼;阿拉伯數字(或其最後一位)應為該行的最後一個空格。
在列印正文時尚需注意標點符號的列印格式,即:句末號(句號、問號及感嘆號)後應空兩格,其他標點符號後則空一格。
五、文中引述
正確引用作品原文或專家、學者的論述是寫好英語論文的重要環節;既要注意引述與論文的有機統一,即其邏輯性,又要注意引述格式 (即英語論文參考文獻)的規范性。
引述別人的觀點,可以直接引用,也可以間接引用。無論採用何種方式,論文作者必須註明所引文字的作者和出處。美國學術界通行的做法是在引文後以圓括弧形式註明引文作者及出處。
六、文獻目錄
論文作者在正文之後必須提供論文中全部引文的詳細出版情況,即文獻目錄頁。美國高校一般稱此頁為 Works Cited, 其格式須注意下列幾點:
目錄頁應與正文分開,另頁列印,置於正文之後。
目錄頁應視為英語論文的一頁,按論文頁碼的順序在其右上角標明論文作者的姓和頁碼;如果條目較多,不止一頁,則第一頁不必標出作者姓和頁碼(但必須計算頁數),其餘各頁仍按順序標明作者姓和頁碼。
標題Works Cited與列印紙頂端的距離約為2.5cm,與第一條目中第一行的距離仍為0.6cm;各條目之間及各行之間的距離亦為0.6cm,不必留出更多空白。
各條目內容順序分別為作者姓、名、作品名、出版社名稱、出版地、出版年份及起止頁碼等;各條目應嚴格按各作者姓的首字母順序排列,但不要給各條目編碼,也不必將書條與雜志、期刊等條目分列。各條目第一行需頂格列印,回行時均需縮進五格,以將該條目與其他條目區分開來。
英語論文摘要又稱文摘,是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提供文獻內容梗概為目的,不加評論和補充解釋,簡明、確切地記述文獻重要內容的短文。摘要應具有獨立性和自明性,並擁有與文獻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即不需閱讀全文,就可獲得重要的信息。
摘要通常置於文題之後,文章之首。在論文發表後,論文摘要常被文獻檢索系統所收集。英語論文摘要一般為200-300單詞,並有與英文摘要表達觀點一致的中文摘要與之對應。
(7)英語方格式閱讀擴展閱讀:
發表論文作用:
論文是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不同的人發表論文的作用也不同:
1、評職稱(晉升職稱):研究生 畢業需要;教師 、醫護人員 、科研院所的人員、企業員工 等 晉升高一級的職稱時,發表期刊論文是作為一項必須的參考指標。
2、申報基金、課題 :教育、科技、衛生系統 每年申報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其它各種基金項目、各種研究課題時,發表論文 是作為 基金或課題 完成的一種研究成果的結論性展示。
3、世界性基礎領域的研究,比如在醫學、數學、物理、化學、生命科學 等領域開展的基礎性研究,公開發表論文 是對最新科技 科學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的一種展示和報道。以推動整個社會的科技進步等。
Ⅷ 英語做英語閱讀的方法
簡單談談感想,我至少也是過來人。
第一類:長閱讀。建議先看問題再到文章里找回答案。可以在文答章里劃線做記號什麼的,一般正常的閱讀題都是按文章順序出題的,排除其他的變態老師出的亂序題。然後這種方法不好的方法在於有些題目對文章的整體性有很高的要求,所以一般有時間的話,還是應該看一遍全文,作為檢驗神馬的。
第二類:短閱讀。建議先看一遍文章再做題,然後應該不會太難的。
其他的前期准備:首先你的詞彙量要豐富一點,不然再簡單的也很吃力。其次,多讀原著肯定有幫助,還是一個語感積累的問題。
希望我的回答汝之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