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英語閱讀的活動方案
⑴ 如何組織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小組活動
1.只注意活動的多樣性而忽略對學生認知水平的了解;
2.設置活動時只注重情景的創設而降低了思維的成份;
3.重視課件設計的精巧,而忽略所設計活動的真實效果。
現代教學,本質上是由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有效學習的活動過程。活動的主體是學生、教師只是組織者和指導者,教師在活動中所起的作用就是要讓學生的學習活動能夠真正進行下去,能夠收到切實的成效。英語教學的主要途徑是課堂教學,而課堂教學又是在教學活動中得以體現,因此,能否設計合理,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是至關重要的,也是衡量我們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方面。
我認為要提高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順利達成教學目標,在設計課堂教學活動時我們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 教學活動設計應有明確的語言教學目標
英語課程的總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而語言技能和語言知識是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礎。英語課堂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通過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學習和掌握基本的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必須讓學生明確要學習和掌握的詞彙、句型以及要培養學生哪方面的語言技能(比如聽的或說的能力)。例如:在講 how is the weather ?句型以後,我給學生展示各種天氣類型的圖片,讓學生始終圍繞所學的語言結構進行操練,這樣,既培養了學生運用語言表達實際意義的能力,提高了語言表達技能,又使學生學會了把獲得的語言知識融入到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加以運用,學生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這種適度的擴充和延伸,恰到好處地傳授了語言知識。
二.設計有利於激發學生興趣的教學活動
《新課程課標》指出:學生只有對自己、對英語學習以及英語文化有了積極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語學習的動力並取得成績,在設計活動時,教師應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點.。為此,在設計課堂教學活動時我們應注意:
1、活動應符合學生的年齡和認知特徵。我在七年級下冊unit6 it』s raining 一課中設計了讓學生學唱一首flash英文歌 how is the weather?,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在歌唱中操練了句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設計的活動應有梯度,應貼近學生生活。同樣還是這一單元,我分別設計了看圖片談天氣,唱英文歌和用英語做天氣預報等活動,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到活動中來,都有所收獲。
三、要正確、合理地使用評價方式
學生是在參與活動-得到評價-修正思維-再次參與活動這樣的循環中不斷體驗進步與成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調整學習策略,促進其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全面發展(《新課程標准》)的。
1.評價應以激勵為主。
2.評價應體現發展性。
3.評價應注重實效。
總之,我們要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就應該經常回頭想一想自己所設計的課堂教學活動能不能帶來新的問題,能不能啟動更深入、更廣泛的學習活動?在設置教學學習任務、學習目標時,要考慮其科學性和適切性,課堂教學活動才能對學生的發展起積極的促進作用。
⑵ 書面表達。 你校組織了以「讀書、進步」為主題的「英語讀書月」活動,請你根據下面信息寫一篇短
One possible version: Li Hua, an 18-year-old girl from Class 6, Senior 3, loves reading books, such as English magazines, newspapers and even original English novels and has made 3 copies of notes, which shows her proper reading methods and good habits. She is always ready to help her fellow classmates to improve their reading. Li Hua is expert at communicating and she is also a cooperative girl who is very active in all kinds of reading activities. In this "Reading and Progress" activity, she won the first prize in the Debate of Model UN and the first place in the Provincial Middle School Students English Speech Contest. "Reading can make me progress and English can make me happy!" that is what she has learnt from reading. |
⑶ 想組織一個英語活動,需要一些什麼環節呢
下載一些英語劇本,可以排演英語短劇。
⑷ 如何有效實施英語閱讀教學的策略和方法
高中英語課程的設計要有利於學生優化英語學習的方式,使他們通過觀察、感悟、體驗、探究等積極主動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自己的學習潛能,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對《英語課程標准》的這一建議,教師還需從理論上進行深層的追問,對具體實施策略的探尋還需更加深入。唯如此,當體驗感悟成為英語教學特別是閱讀教學的又一個著力點時,也將成為提高閱讀教學效益、提升學生外語素養的新的增長極。 一、詮釋:體驗感悟的內涵與特點 體驗是在對事物的真切感受的基礎上對事物產生情感並生成有意義的活動。具體落實到閱讀任務,體驗是讓學生直接接觸閱讀材料,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內心需要出發,調動自己的各種感官,動眼、動口、動手、動心,誦讀、聯想、想像,憑借直觀感覺設身處地、入情入境地對英語材料的內容和形式進行切身感受,仔細體味,深入揣摩,全身心投入文本之中,走進作品的生命,親歷閱讀實踐活動。感悟,是領會的意思,感悟主要憑借經驗,而經驗是人們分析、提煉的感性認識的沉澱,特別是表象認識的結晶。人的感悟是高於感性認識的認識,但是感悟與感性認識又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是表象認識的升華。 感悟既是感性的,又不排除理性的成分;感悟既是感性認識的終結點,也是理性認識的發端。它與感性認識、理性認識互相滲透,是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交匯點。體驗是感悟的基礎,感悟是體驗的升華。 1.主體性。真正有效的閱讀,必須依靠閱讀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活動,才能通過對書面符號的感知和理解,直面文本,與文本展開平等對話,把握其反映的客觀事物及其意義,達到閱讀的目的。所以「感悟體驗」閱讀教學模式的第一個特徵就是主體性。 2.形象性。閱讀時,體驗感悟的對象是文本描繪的社會生活、人物形象和文化風俗等,它們往往充滿了形象性。形象是引發聯想、觸發體驗的物質基礎。當閱讀主體面對文本,走進文本五彩繽紛的世界裡,與栩栩如生的形象進行親切「對話」,才能對文本內容感同身受。沒有形象,體驗感悟就成了無源之水。 3.情感性。體驗感悟的對象具有情感性,這種情感既有流露於字里行間的作者的喜怒哀樂,也有文本人物的酸甜苦辣。對象的情感性是體驗感悟的觸發劑,是體驗感悟的發動機。「在體驗的世界中,一切客體都是生命化的,都充滿著生命的意蘊和情調。」 4.直覺性。在閱讀過程中,體驗感悟大多不需要經過明確的思維步驟,不需要經過嚴格的概念、判斷、推理等邏輯演繹,不需要對語音、詞彙、語義、語法作過多的條分縷析,憑借已有的言語經驗,往往就能直接迅速地對文本的詞彙、句子乃至篇章的情意和表達技巧等進行直接的感受和領會。 5.多維性。體驗感悟所針對的教學目標從單一的認知目的走向兼顧方法、過程、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的多維目標,充分體現了課堂教學在全面育人過程中的主渠道作用。不僅有助於學生有效地掌握英語語言這一交際的工具,而且有助於學生情感意志的發展、精神世界的開拓、多元文化的傳承、心理素質的提高、健全人格的鑄造、行為習慣的養成等。 6.獨特性。閱讀是與文本的對話。由於每個讀者的生活經驗、知識積累、文化背景、審美情趣千差萬別,所以,閱讀主體對文本的解釋過程稱為一種融注了讀者感知、想像、理解、感悟的發現性活動,閱讀的體驗、感悟具有鮮明的個性化特徵。 二、追問:體驗感悟何以能成為閱讀教學增長極 1.重體驗感悟顯現了英語的特性。「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英語課程的基本特點。」現行英語教材特別是閱讀教學文本材料與以往教材則明顯不同,多數情況下,呈現在學生面前的是場景、形象、意境、故事,這些需要通過體驗去感受,它們的意蘊需要通過感悟去獲取。在此活動中,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實現作品向讀者的移情。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在形象的再現、意境的體驗、韻味的品評、情緒的感染的過程中,體察、玩味和領悟文本演繹的語言形式,積累英語語言經驗,學習表達技巧,掌握語言規律。 2.重體驗感悟是遵循英語學習規律的體現。英語學習以培養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為核心任務。能力建立在知識基礎之上,無知必無能,這是普遍的規律。
⑸ 英語閱讀課可以設計哪些教學活動
一、閱讀課教學設計的前端分析
1、對於學習者的分析。初中生剛正式接觸英語這一門學科,對一門新鮮的學科還是感到好奇並且極其願意學好的。但正因為從前沒有學習的經驗,所以學生的一切學習活動和習慣要靠教師來設計和培養。教師的責任是非常重大的。既要逐步地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又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充分掌握學生的心理,評估他們對這一門學科的興趣和意見。
2、學習需要分析。《新英語課程標准》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使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面對新課程,我們必須牢記陶行知先生所言:「先生的責任不在於教,而在叫學生學。」 應該改變以往那種讓學生跟在自己後面亦步亦趨的習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且弘揚人的主體性是時代發展的主旋律。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是現代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
二、英語閱讀課教學目標分析。
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推進和《新目標英語》的廣泛使用,對初中的閱讀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我們在閱讀教學中只注重句型,詞彙和語法,但初中生閱讀的學習不能僅依賴於語法,句型和詞彙量,還要依賴有效的閱讀策略和技巧,而閱讀策略是在老師系統的,長期的培養下形成的,因此教師應當注重培養學生閱讀的技巧和良好的閱讀習慣。
三、 英語閱讀課的過程設計
1、教學內容的分析和處理。對於閱讀內容,教師必須注意結合學生的需求、興趣和語言程度,循序漸進,精心選擇,合理利用,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促進英語教學。在閱讀的初級階段,教師應盡量避免傳統枯燥的填鴨式教學,幫助學生樹立英語學習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到了中高階段教師應加大課堂輸入,以提高學生的實際英語閱讀能力,拓寬視野,開發他們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教學媒體的選擇。在英語教學中、對教學媒體的研究是課堂教學設計的一個重要內容。科學、合理、恰當地選擇教學媒體 ,最大限度地發揮它們的功能和優勢 ,是提高英語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英語學科的教學媒體有直觀教具和電教設備兩種。如教師的言語、表情及演示 ,各種實物或模型 ,圖片、圖表和簡筆畫、黑板及各色粉筆等屬於直觀教具 ;而錄音、錄像、幻燈、投影及計算機等屬於電教媒體 ,這些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是現代英語課堂上的新寵。在考慮如何運用以上各種教學媒體輔助教學時 ,需根據教學內容及目標、學生狀況及媒體特性等方面來進行選擇。
3、教學方法的選擇和教學過程的設計。閱讀是一種復雜的認知過程,是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學習英語的主要的途徑之一。那麼在閱讀課中怎樣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新教材擺脫了傳統的逐字逐句分析課文,死摳語法的教學模式,逐步形成了「導入(presentation)——閱讀(Reading)——練習(practice)」的教學模式。
⑹ 怎樣組織學生進行英語讀後活動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解答:怎樣組織學生進行英語讀後活動
《新英語課程標准》提倡英語教師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愛好,積極開展各種讀後活動以增長知識,開闊視野,發展智力和個性,展現才能。教師應有計劃地組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英語讀後活動,如朗誦、唱歌、講故事、演講、表演、英語角、英語牆報、主題班會和展覽等。正如龔亞夫在「任務型教學與《新目標英語》教學」專題講座要點中指出的:
英語教學要做到以下幾點:
1.不讓學習者只是鸚鵡學舌。
2.不是為了顯示語言的技能。
3.不是墨守成規與人雷同的。
4.不是為了做機械性的操作。
5.不是為了學習某些句型結構硬把語言安排到材料之中。
讀後活動是帶拓展性的和綜合運用性的鞏固活動,能夠激活學生頭腦中現有的知識,組織學生運用文中知識闡述自己的觀點、介紹自己的經歷。並擴展學生的閱讀途徑,將閱讀能力的培養延伸到課外。為了彌補課文學習的不足,加強對學生的了解,熟悉他們的興趣所在,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要積極開展讀後活動。
我們應該把讀後活動理解為「活」與「動」。先「活」後「動」,活是第一位,「活」了才能「動」「,活動是為了掌握英語。教師在組織活動時應做到以下幾點:
(1)把教材提供的語言材料通過教言語行為或錄音、錄像活化為有聲有色的話語,讓學生全面感知信息。如果不「活」,照本宣科,從文字到文字,或有聲音而無行為,學生只是嘴巴讀、眼睛看,面無表情,讀得再熟,卻無語言功能。
(2)把教材活化為實際生活,即把教材內容結合學生的生活設計語境、情景進行練習,也可根據教學中偶發情況化教材為生活,把課本中的話變為學生想說的話,那麼學生的語言學習就自然流暢了。
(3)把教材活化為交際。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任務是揭示語言規律和組織學生的認知活動,而學生的任務則是認識所學語言的規律,通過學習形成語言能力。因此讀後活動要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自己親身實踐,在活動中掌握英語。
我們要依據不同的教學任務、不同的條件與環境、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教師的特長,來選擇和創造性地進行活動設計。
讀後活動的方式很多,其中,英語角是最實用也是最方便的。英語角活動通常由學生社團組織。當然,英語教師英語角也可以在自己班級中組織類似活動,與口語教學相配合。組織者可在每月底,英語角英語安排好下月每次活動的中心話題,並告知參加者進行事前准備,做到有備而來,也有助於提高英語角活動的質量。話題應選擇受青年人關注,而又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的話題;話題應盡量具體,不能太寬泛,如Do you think it a good idea to send high school students to study abroad? 則具體。每次活動時,可在場地放置一個信箱,從參加者中徵集話題。如可能,安排一、兩位參加者作一個簡短的「主題發言」。主題發言後,讓所有參加者圍繞話題交換意見。
採用「角色扮演」的形式來進行「閱讀後活動」,可以靜動結合,經過精心設計的活動可以重組閱讀信息,使信息內化、遷移,達到進一步理解課文的目的,有時還可以在活動的帶動下有效地操練語法規則,讓學生歸納出語言規則與用法。
有關「辯論」活動的設計。「讀後活動」的目的在於語言的應用,通過語言的交流和思想的溝通不斷提高。教師可以根據語言材料設計或鼓勵學生提一些綜合性較強的討論題,體現一定的推理性、概括性、評價性、發散性、延伸性等。如,組織一些有意義的「discuss」來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
「讀後活動」中的「討論」和「辯論」活動是較難設計的,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初中生英語詞彙量有限.如果設計的話題不切合學生的程度,會使許多學生望而卻步:另外,由於來自不同家庭的學生,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對文章中的內容時常會有不同的看法,甚至還會出現彼此不同意對方的觀點。
教師要善於把握文章內容在學生思想中產生的影響這一契機,借題發揮,設計討論或辯論的問題。設計問題時,應遵循以下原則:問題要與學生的智力水平相適應,並體現「最近發展區」原則;問題要能激發學生的思維熱情;問題有助於達成教學目標。同時在「討論」和「辯論」之前做好層層鋪墊,讓學生們各抒己見、交流思想、共同提
高。
對開展「讀後活動」的思考。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將讀後活動的准備工作延伸到課外。這樣做既可以節約課堂內的時間,又可以降低活動的難度。我們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通過報紙、雜志、網路等各種途徑開展以教材提供的類似話題為中心的課外閱讀。學生是通過閱讀學會閱讀的。
在活動過程中,也許感到最困難的是設計怎樣的活動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首先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深入了解學生的前提,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我們只有了解到他們的興趣之所在,才能有設計的靈感,設計的活動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另外,教師要善於從煩瑣的教學事務中解脫出來,從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立足於開拓學生眼界,發展學生應用語言的能力這一出發點.開動腦筋,根據英語教學內容有創意地布置學生感興趣的活動,教師只要用心反思、精心設計,就一定能夠做到觸類旁通,機變百出。每次活動,使學生擁有不斷的或多或少的「成就感」,使學生持久產生對閱讀的興趣。根據筆者的摸索,「讀前活動」可以設計一些以學生興趣或個人經歷為基礎的調查活動,形成一個「信息差」,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而「讀後活動」則可以設計與閱讀內容有關的有創意的對話為最初的鋪墊,通過對重視任務的設計來降低任務的難度,層層深入,適時地引入「討論」與「辯論」,最後與寫作訓練緊密地聯系起來。
採用「合作學習」方式。合作學習是以學生小組為基本形式、小組成員合作性活動為主體、小組集體成績為評價依據的一種學習策略體系。在目前學校班級容量普遍過大的情況下,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就顯得尤為重要。「讀前活動」和「讀後活動」更是如此。我們教師應教給學生協作技巧,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讓學生在互動合作中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而小組成員有效的獨立學習是實現這一共同目標的前提。採用「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組織教學活動,可以使教學過程成為師生間、學生間信息傳遞的互動過程,使每個學生的思維在學習過程中都能被激活,確保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自主性、創造性得到充分的發揮.促進學生獲得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為提高活動質量,除了自由參與者之外,組織者最好每次邀請一些英語專業的學生或是本校外國留學生,他們的參與會使現英語角英語場產生「實戰感」。每次活動可由組織方選送的主持人宣布活動開始,並介紹特邀嘉賓進行主題發言。之後,所有到場的人相互自我介紹(人多時可分組進行),開始自由交談。主持人可參與不同小組的討論,如果聽到英語角英語頗有見地的發言,可邀請發言人向全體人員陳述自己的觀點。主持人也可以根據大家交談的情況,不斷拋出問題,引導交談深入開展。
絕對正確!望採納!
⑺ 如何有效組織英語課堂活動
1、課堂小組活動,給學生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平台。為人師者,不但要教學生知識,更要教學生做人。與人交往是一個自然人必須具備的素質。小組活動的設計能使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培養他們相互幫助的習慣,提高他們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2、課堂小組活動具有相當的靈活性,增加學生說和做的機會。按傳統的師問生答的方法組織教學,教師在有限的四十分鍾內很難保證讓學生都有說或做的機會。小組活動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現自己的機會。在一個大家彼此熟悉的小集體中,每個學生都有動口說,動手做的時間,有互相幫助的條件。
3、課堂小組活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
4、課堂小組活動便於教師了解學生的各方面情況。學生開展小組活動時,教師有時間到各組走一走,看一看,問一問。其實同一個任務布置下去以後,學生所存在的問題及學生的一些看法,許多是相似或相同的,這就避免了教師對學生的重復指導。共同的問題集中解決,小組中單獨存在的問題可適時解決,這也提高了課堂時間的利用率。
為了組織好課堂小組活動,教師要千方百計地做好以下幾點:
1、把每個學生看作能教的人,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積極地參與小組活動,使學生明白開展小組活動的意義。
2、及時進行小組活動小結,及時表揚小組活動中的好學生。每次小組活動都作記錄,反饋小組活動中出現的情況。用催人向上,富有激情的語言表揚學生,讓每個學生都有受表揚的機會。讓每位學生都感受到教師的表揚是誠懇的,發自內心的。這樣有利於學生發自內心地、自主地參與小組活動。有時好學生是被表揚出來的。表揚可以走到小組中進行,也可以在小組活動小結時進行總結表揚,有時甚至可以在下課後進行表揚。
3、在小組活動開展時,教師要到學生中間去。了解他們有什麼需要幫忙的,了解本次小組活動存在的問題,了解本次活動的設計有什麼不妥。通過本次活動學生得到了什麼。
4、在小組活動中,教師也還應該將目光關注到後進生中,了解他們的學習情況,及時利用組員之間優勢,幫助後進生,使他們樹立起學習英語的信心,體驗成功的快樂。
以上是我的一些體會,希望能在下次上課中查漏補缺,明確課堂教學設計的大方向,使自己的教學水平有進一步地提高!
⑻ 如何組織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研討活動方案
在小學高年級階段, 英語閱讀教學是一個較難把握的方面。 因為閱讀教學既要讓學生讀, 又要適度講解,我就針對閱讀方面來談談怎樣進行教學設計
⑼ 怎樣高效率地組織英語課堂教學趣味活動
漢語拼音教學比較枯燥乏味,容易使剛入學的小孩失去學習的興趣。為此,《語文課程標准》對漢語拼音教學提出了更新、更靈活的要求,即:「漢語拼音教學盡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動和游戲為主,與學說普通話、識字教學相結合。」這個要求把趣味性提到了首要的位置。可見,如何使抽象的拼音符號「活」起來,「動」起來,讓漢語拼音教學充滿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教學質量,是新課程理念下漢語拼音教學所面臨的重要問題。怎樣才能解決這個問題?根據筆者及多數教師實踐證明,努力做到以下幾個方面,可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圖,加上富於兒童化的語言。 語文教材在漢語拼音部分編排了幫助學生學習聲母、韻母的情境圖,它以生動、直觀的形象吸引著學生。教學時,可充分利用這些有利因素組織教學。比如人教版漢語拼音「g k h」這一課,有位教師這樣引導:「昨天我們認識了幾位拼音朋友,今天我們繼續和拼音交朋友好嗎?你們看,一隻可愛的小鳥飛進了我們的教室,(隨時出示相關卡片並貼在黑板上),看看它是誰?它給我們帶來了哪位拼音朋友?」這樣一說,一下子就把學生的注意力給吸引住了。學生在觀察和交流中感知了「g」的發音。在引導學生記憶字形時,則這樣引導:「比一比,哪位小朋友的眼睛最亮,最先發現圖上的哪些部分像『g』的樣子?」讓學生自主觀察發現,用自己的話說出來。這樣,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說普通話和觀察的能力,同時加深了對「g」這個字形的記憶。接著這位教師這樣引導:「『g』的家在哪裡?」學生說:「『g』的家在中格和下格。」教師又順勢說:「鴿子飛累了,我們把它送回家好嗎?」接著在四線三格里示範書寫「g」字,學生看了都懷著喜悅的心情在自己的作業本上認認真真地書寫「g」字。這樣極富兒童特點、充滿愛心的語言激起了學生濃厚的興趣,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的人文素養,凸顯了人性的內涵。 二、突出主體,讓學生成為學習拼音的小主人。 新課標中指出:學習漢語拼音應與說普通話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應創設情境,讓學生有自主、合作、探究的時間和空間。編兒歌幫助記憶漢語拼音是學生最喜歡的學習方式之一.教師可引導學生自己編兒歌。例如在復習鞏固「g k h」時,有位教師這樣引導:我們在前面的學習中學會了用兒歌來幫助記憶漢語拼音字母,現在,我們一起來猜謎,我說前半句你們說後半句好嗎?學生大聲說:「好!」(師)右下半圓(生)b b b,(師)右上半圓(生)p p p,(師)兩個門洞(生)m m m,(師)一個門洞(生)n n n,(師)一根拐杖(生)f f f,一根小棍l l l。這樣,通過猜謎的形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教師順勢引導:今天我們學習的這幾個聲母也可以編兒歌來記,比如「鴿子鴿子g g g,請你們自己編k h的兒歌.孩子們經過思考、討論後,小手立即舉起來.一個說:蝌蚪蝌蚪 k k k;另一個說:像把機槍 k k k.有一個搶著說:老師,我這樣編h的兒歌,喝水喝水h h h;旁邊的另一個同學說:像把椅子h h h……而整體認讀音節則可以這樣引導學生記憶,與韻母區分開來,大y小i—yi yi yi,大w小u—wu wu wu,大y小<—yu yu yu ;大y加in—yin yin yin; 大y加ing—ying ying ying ;大y加<n—yun yun yun 。實踐證明.這樣記這些整體認讀音節,效果最好.同時使學生在自主參與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到了成功的樂趣. 三、創設氛圍,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拼音. 在拼音教學中,只要我們稍加留心,就可發現:漢語拼音教學的實踐活動機會隨時隨地都有.如果能好好地利用這些活動機會幫助學習,教學效果就大不一樣。漢語拼音中有很多字母形狀相似,如b—p, m—n, t—f, d—b, q—p等,可通過看老師的口形猜字母,也可以學生互相看口形猜字母,還可以讓學生動手剪一剪,擺一擺。聲調是小孩子學習漢語拼音中的一大難題。通過實踐發現,不管是韻母還是音節,在練習讀它們的四聲時,如 ,或zh zh zh zh 時,讓學生根據聲調的形狀打手勢,如果學生已經掌握了筆畫名稱,也可以用筆畫名稱這樣記:一聲橫,二聲提,三聲小鉤,四聲右斜,這樣長久堅持,形成習慣,學生一旦會讀就會標調,而且口手並用,可以克服小孩因-好動而分散注意力的特點。 四、設計游戲,讓學生在快樂中學拼音。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注意力不能長時間保持。教學漢語拼音,如果讓學生整堂課都在反復地認讀聲母、韻母或拼讀音節,他們就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參與學習的興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根據實際情況,運用游戲的形式,讓學生參與到游戲中,使他們學得既自主又輕松,如學拼讀gB kB hB ge ke he guB kuB huB 等音節後,可用「找朋友」的游戲來鞏固對這些音節的認識。即老師或學生讀一個音節,其他有關的學生聽後走到一起,組成音節;也可以通過「開火車」的方法拼讀,比一比誰讀得准確,聲音響亮。這樣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到學習活動中,讓學生在愉快的游戲中學習,感受到學習也是一種樂趣,從而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漢語拼音教學還有許多方法,只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善於發現、運用、總結,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漢語拼音字母書寫錯誤及其糾正一、筆畫方向錯 筆畫方向錯,主要是指整圓筆畫和半圓筆畫的運筆方向錯了。初學拼音者,有的習慣將整圓筆畫,按順時針方向,從上往右下運筆,如「O↘」;有的習慣將整圓或半圓筆畫,從下往左上或右上運筆,如「↖C、 O↗」。整圓筆畫的正確書寫,應該是從上方落筆,往左下方運筆,一筆寫成,如「↙O」。半圓筆畫的正確書寫,無論是左半圓,還是右半圓,都應該從上方落筆,左半圓從上往左下順勢運筆,右半圓從上往右下順勢運筆,一筆寫成,如「p」中的「﹚↘」及「q」中的「↙﹙」。在這里順便提一下陽平聲調調號的筆畫方向。初學者易受漢字筆畫「撇」的影響,寫陽平聲調調號時,從右上往左下運筆。如此運筆是不對的,正確的寫法應當是從左下向右上運筆,這樣運筆正好可以示意出調值的朗讀軌跡 二、筆畫順序錯 書寫「i、j、ü」這幾個字母,有些初學者喜歡先寫上面的「點」,這主要是受漢字筆順「從上到下」規則的影響所致。這些字母中的點畫,應該最後書寫。書寫「f和t」兩個字母,有些初學者習慣首先寫「橫」,這主要是受漢字筆順「先橫後豎」規則的影響所致。這兩個字母中的橫畫,其實應該最後書寫。書寫字母「x」,有人習慣先寫右斜豎,後寫左斜豎,這也是不對的。書寫「x」應該是先寫左斜豎,後寫右斜豎,因為這樣寫可便於x後面字母的書寫。 三、筆畫數目錯 筆畫數目錯,包括多了筆畫和少了筆畫兩種情況。比如字母「k」應該是兩畫,有人卻把它寫成了三畫。這是由於將其中應該為一畫的「<」筆畫,斷開來寫成兩畫而造成的。又如「w」也應該是兩畫,有人卻把它寫成了四畫。這是由於將其中應該為一畫的「∨」筆畫,運筆途中通過強行改變書寫方向,將拐角處由左下向右上的順勢運筆,人為地改成從右上向左下運筆,從而使順勢一畫變成逆勢兩畫而造成的。「α、b、d、ɡ、n、p、q、u」這八個字母,都是兩畫,初學者可能都會寫成一畫。這種少筆畫的錯誤糾正,如能結合糾正運筆方向的錯誤而進行,則容易收到理想的效果。 四、字母位置錯 這種錯誤是指書寫小寫漢語拼音字母時,字母占錯了四線格的位置。比如字母「i和j 」上的點,應該寫在第二線之上,有人卻寫在了第二線之下。再如字母「p和q」應該佔中下格,有人卻把它們寫在了中上格上。糾正這種錯誤,需要反復強調字母的規范位置。漢語拼音小寫字母佔中格的應該有13個,它們是α、c、e、m、n、o、r、s、u、v、w、x、z;佔中上格的應該有8個,它們是b、d、f、h、i、k、l、t;佔中下格的應該有4個,它們是ɡ、p、q、y;占上中下格的只有1個,它是j。 五、字母形體錯 字母形體錯,主要表現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大小寫混寫,如「y」寫成「Y」或「Y」寫成「y」,「k」寫成「K」或「K」寫成「k」。這種混寫,是由大小寫形體相近,不易分辨而造成的。教學中可以通過大小寫形體的比較,通過強化書寫訓練克服之。另一種是印刷體和手寫體混寫,如「f」寫成 「挕薄U庵執砦螅饕怯捎誚淌Φ陌迨槲蟮級斐傻摹K裕諂匆艚萄е校淌ψ隕硎紫紉岣吖娣兌饈叮細裼帽曜嫉氖樾詞痙度フ返匾佳 輕松愉快學拼音《語文課程標准》第一學段階段目標中提出「學會漢語拼音」、「能藉助漢語拼音認讀漢字」的要求,對漢語拼音教學的功能做了明確的定位。但拼音字母是抽象的表音符號,缺乏具體的內容。而且低年級學生的自控能力較差,情感容易轉移。根據新編小學語文教材的特點以及兒童心理、年齡的特點,筆者認為拼音教學必須遵循兒童的認識事物的規律,教師要善於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採用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使枯燥的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怎樣使拼音教學既生動又活潑,下面談一些拙見。 一、教給方法,玩中學習。 在拼音字母的教學中,我們借鑒其他教師的先進經驗,把一套根據拼音字母的外形和讀音特點編寫的拼音字母手指操和拼音字母兒歌教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邊做邊念。如白鵝倒影e e e ,一個叉叉x x x等。學生在做、唱、玩中學會了這些抽象的拼音字母,學的輕松,學的高興。 二、編講故事,化難為易。 故事對與低年級學生特別具有吸引力。教學拼音前,老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編說或選讀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短小、生動的故事,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如教學「j、q、x」與「?」相拼的省寫規則,這是本課的教學難點。老師在完成復習、認讀後,板書j、q、x與?相拼音節以及j、q、x與i相拼的音節,讓學生仔細地觀察,看看能不能發現什麼問題。學生通過觀察發現j、q、x與?相拼時,?上的兩點沒有了,學生對?上兩點的省略產生疑義,認為老師寫錯了,老師讓學生分組討論這樣寫對不對。接著老師給學生講自編的故事《驕傲的小魚》,當老師繪聲繪色地講完故事,學生明白了故事的答案。這時老師適時地教給學生一句順口溜:「小?真驕傲,兩眼往上翹,j、q、x來幫助,去掉驕傲帽。」幫助學生記憶「j、q、x」與「?」相拼的省寫規則。突破教學的難點。 三、營造氛圍,多拼多讀。 拼音教學不僅局限於課堂上,還應該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教師可以為學生創造一個拼音學習的大環境。如讓學生動手操作,自製拼音卡片;把自己的名字拼出來,貼在課桌上;在教室的物品上貼上拼音等,為學生營造一個學拼音的環境,讓學生多看、多拼、多讀,使學生在拼拼、讀讀、貼貼、做做中體驗學習拼音的樂趣,鍛煉了自己的動手能力。 四、分組合作,探究發音。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教學拼音時應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充分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和進去精神。如在教學「ang 、eng、 ing 、ong」一課時,「ang 、eng、 ing 、ong」的發音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也是本課教學的難點。教學時老師先演示 「ang 」的發音幻燈片,教給學生「ang 」的發音方法:先發「a」的音,再發「ng」,中間連起來發音,氣流從鼻腔里出來,學生通過多種形式地讀,體會、掌握 「ang 」的發音方法。然後老師讓學生分小組合作,探究「eng、 ing 、ong」的讀法。學生在小組內進行討論,試著練習發音。最後再聽錄音,鞏固發音要領。因為學生是通過自己分組合作探究,找到了鼻韻母的發音規律,因而記得特別牢。 漢語拼音教學的特點及教學策略 漢語拼音是識字、學習普通話的有效工具。為了讓學生盡快掌握這一工具,我們在教學中應努力把握拼音教學的特點,優化拼音教學的策略。讓學生快速有效地掌握漢語拼音並使學生的思維空間得到拓展。一、漢語拼音教學的特點(一)漢語拼音教學具有形象性漢語拼音教學形象性的特點是由兒童心理認知特點及教材的編寫特點決定的。漢語拼音教材的本身就注重形象性。例如聲母韻母的教學,教材幾乎給每個聲母韻母都配了插圖,這些插圖有的是描繪發音方法;有的是描繪字母的外形。教材的特點,要求我們的教學要形象、生動。(二)漢語拼音教學具有情趣性低年級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決定他們對於富有情趣的教學方式更有興趣,而且教師只有把課上得有情、有趣,學生才能主動性、創造性地開展學習,從而保證學習質量。因而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情境的創設,藉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三)漢語拼音教學具有記憶性漢語拼音教學的目的之一是要讓學生會讀,會寫,所有的聲、韻母。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中要採取多種方法,幫助學生記憶,怎樣讓學生記牢,記准,記得快,這是漢語拼音教學值得研究的一個問題。(四)漢語拼音教學具有實踐性。第一階段學習漢語拼音的目的是讓學生會拼讀音節。而且教材在編寫時也是在學習聲韻母的過程中穿插著音節的拼讀,而不是學完聲韻母,再學拼讀。因而在教學拼音時不但要讓學生會寫、會讀,還要會用。這就決定了拼音教學實踐性的特點。二、漢語拼音教學優化策略(一)激發興趣,提高效率。一年級的小學生對學習拼音往往感到枯燥無味。因而教學漢語拼音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要注意激發學生學習拼音的興趣,這樣才能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從而保證學習效果。1.以「歌」激趣。一年級的學生對於兒歌有較強的偏愛,在拼音教學中採用歌訣的形式幫助學生記憶聲韻母,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拼音的興趣,而且能提高學生記憶的速度。此外,如果引導學生自己總結或編制歌訣,還可以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例如在教學ü上兩點省寫規則時,可編成這樣的兒歌:「小小ü有禮貌,見了j q x就摘帽。」2.以「圖」激趣。教材中的插圖,是根據聲韻母的音、形特徵配置的,不僅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而且具有形象、直觀、富有情趣等特點。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挖掘插圖的含義,體會編者的意圖並創造性地運用插圖。可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學「b」時就引導學生結合插圖編了這樣一首兒歌:「一台收音機,天線已豎起,只要b—b,聲音就響起。」再如,讓學生記憶「b」的外形特徵時,同樣運用插圖:同學們,b像什麼,學生說像收音機。左邊的豎像什麼?學生說像收音機的天線。最後我和學生一起總結:一台收音機,天線高高豎起,這就是「b」(邊說邊在黑板上書寫)這樣緊緊依靠插圖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