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報刊閱讀教學計劃
❶ 如何在英語教學中進行報刊閱讀
如何有效實施中學英語閱讀教學英語閱讀作為語言技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語言輸入的主要環節之一,在英語教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主要教學目標之一,而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閱讀是學生最頭疼的問題。很多學生的閱讀興趣不高,動力不足,方法不當。究其原因,也並非與老師完全無關,部分教師在閱讀教學實踐中更側重於語篇的分析理解、語法知識點的講解,而對於閱讀方法的培養,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與判斷能力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學生普遍存在閱讀速度慢、理解能力差的現象。多數學生採用一個單詞對應一個漢意,直接翻譯成漢語的做法。另外,學生的閱讀量少,僅僅局限於課本中安排的篇目以及部分習題中出現的文章,課外讀物涉及的少。因此,如何引導學生科學有效地進行閱讀,激發其興趣是值得我們探討的問題。一、英語課程標准對初中英語閱讀提出的要求1.能根據上下文猜測生詞的意思,能根據構詞法推斷、理解生詞的含義。2.能讀懂簡單的故事短文並抓住大意;能從文章中找出有關信息;能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運用簡單的閱讀策略獲取信息。3.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題,理解故事的情節,預測故事情節的發展和可能的結局;能理解簡易讀物中事件發生的順序和人物行為;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4.能讀懂說明文等常見體裁的閱讀材料和簡單的個人信件。5.能使用英漢詞典等工具書幫助閱讀理解。6.五級目標要求除教材外,課外閱讀量應累計達到15萬詞以上。可見,在閱讀教學上,除了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之外,還應該增加課外閱讀量。二、閱讀教學的幾點建議1.閱讀材料的選擇,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現有水平和接受能力來進行。如初一、初二的閱讀材料,傾向於生活實際功能,如問路、指路、接聽電話、天氣表達、尋物、招領等;而在初三、初四的閱讀材料中,人文情感、社會責任、道德倫理深深隱含在其中。另外,多選擇一些與所學課文訓練要點相契和的文章,以使學生感到學有所用,從而強化課內學習。2.做好閱讀前的必要鋪墊和激發興趣工作。3.閱讀過程中老師可以提出問題,口頭的或者書面的,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此外,老師對閱讀方法的指導也是必不可少的。教會學生粗讀文章,以了解大意,並能夠快速查找某一特定信息;教會學生分段細讀,抓住主要事實、關鍵語言點,明了文章結構,深度理解。4.學生平時閱讀英語文章、報刊雜志以及各級各類考題中的閱讀理解部分,務必要做到從整體上理解和把握文章,不要逐詞閱讀。要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學生在做閱讀的時候一開始總是信誓旦旦,下決心要把文章讀懂讀透。但是在這種觀點的指引下,閱讀往往就會走入誤區,因為太過於注重每個單詞、每句話的意思,而忽視了對文章結構的整體理解。我們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句子都能看懂,但讀完文章印象卻不深。如何學會對文章的整體理解呢?首先,要重視文章的題目和文章的首句。因為文章的題目就是文章的主題,文章的內容就是環繞主題。首句很關鍵,因為首句是文章的導入,點明作者寫文章的意圖、背景等。其次,要重視每段的最後一句和整篇文章的最後一句。每段的最後一句常常是該段的結論句,而整篇文章的最後一句就往往是這篇文章的結論或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用意所在。所以我們在閱讀文章時要養成一種習慣:見了文章的題目,要稍微停頓一下,猜一猜,這篇文章大概會寫些什麼,如果讓我來寫,我會怎麼寫。然後你會饒有興趣地讀下去。(當然,在考試中,為了節省時間,猜測這一環節可以省略。)接著再往下閱讀時要特別注意每段的第一句與最後一句,這樣就既把握住了全文的主要內容,整篇文章的框架結構,又節省了閱讀時間,提高了閱讀效率。5.在平時教學中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不少學生不會使用工具書,遇到生詞,先問老師。乍眼一看,閱讀課進行的轟轟烈烈,學生不懂就問,閱讀積極性高漲,殊不知,這樣的閱讀不科學也低效。我們要教會學生使用工具書,提倡學生遇到疑問查找工具書,逐步培養其獨立閱讀的良好習慣。老師注重並教會學生正確使用工具書是指導學生獨立閱讀的保障。另外,在閱讀過程中老師也要指導學生正確處理詞彙障礙,遇到生詞時,如果不影響語義的理解,跳過它,繼續閱讀,這有利於提高閱讀速度,不打斷閱讀思路。有時可以通過上下文,在具體的語境中推測詞彙的意思,不要一遇到生詞就搬詞典。6.教師要充分發揮指導作用,教給學生閱讀技巧,培養學生略讀、尋讀、按照意群閱讀的習慣及能力,逐步提高其閱讀質量和速度。在閱讀中要求學生改掉不好的閱讀習慣,如用手或者筆指讀、出聲讀、以單詞注視點閱讀、回視等。課堂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主陣地,老師可以教材中的文章為例運用精讀和泛讀相結合的方法來進行閱讀教學。7.閱讀結束後,老師可以對重難點進行精講,組織適當的口語和筆頭訓練,引導學生背誦幾個好句子,有能力的同學要求復述文章(選擇有價值的文章復述,否則只是增加學生負擔)。閱讀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靠的是持之以恆的努力。所以指導學生在課外廣泛閱讀是很必要的,讓學生做好閱讀筆記,寫下有價值的生詞、好句子,或者是自己對文章大意的歸納以及自己的閱讀感受。同時老師要查閱筆記,科學及時地給予評價。為了調動積極性,引導學生更用心地去進行英語閱讀,評價可以只是以認真程度、努力程度來進行,不以好壞而論。
❷ 21世紀英文報刊閱讀課教案
提個建議:學英語英文絕對要學英國美國的報紙,任何帶漢字的都是學不會英語英文的助手!
❸ 2007年高一英語教學計劃
高一英語教學計劃
一、課程目標
高中英語新課程的總目標是使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英語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英語學習的目的,發展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語學習策略;培養學習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整合發展的基礎上。語言技能和語言知識是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礎。情感態度是影響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學習策略是提高學習效率、發展自主學習能力的先決條件。文化意識則是得體運用語言的保障。
高一年級(課標六級)英語課程目標:
1. 進一步增強英語學習動機,有較強的自主學習意識。
2. 能理解口頭或書面材料中表達的觀點,並且能簡單發表自己的見解。
3. 能有效地使用口頭或書面語言描述個人經歷。
4. 能在教師的幫助下策劃、組織和實施英語學習活動。
5. 能主動利用多種教育資源進行學習。
6. 能初步對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自我評價,調整自己學習目標和策略。
7. 能體會交際中所使用語言的文化內涵和背景。
高一年級(課標七級)英語課程目標:
1. 有明確和持續的學習動機和自主學習意識。
2. 能就熟悉的話題交流信息,提出問題並且陳述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3. 能讀懂供高中學生閱讀的英文原著簡寫本及英語報刊。
4. 具有初步的實用寫作能力,例如:事務通知和邀請信等。
5. 能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參與計劃、組織和實施語言實踐活動。
6. 能主動擴展和利用學習資源,從多渠道獲取信息,並能利用所獲得的信息進行清楚和有條理的表達。
7. 具有較強的自我評價和自我調控能力,基本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
8. 理解交際中的文化差異,初步形成跨文化交際意識。
二、 課程內容
完成牛津英語第三第四模塊的全部內容。
適當增加泛聽、泛讀內容。
(六級泛讀累計18萬詞以上,七級泛讀累計23萬詞以上。)
(七級詞彙目標:學會使用2400-2500個單詞和300-400個習慣用語或固定搭配;了解英語單詞的詞義變化以及日常生活中新出現的詞彙。)
三、 課程進度
1. 第一階段 第1 — 9周 Modal III
2. 第10--11 周期中復習(統練)
3. 第二階段 第12--18周 Modal IV
4. 第19--21 周期末復習(檢測)
教學內容安排
第1周
Mole1 Unit1 Welcome to the unit
第2周
Reading, Word Power, Grammar I, 《English Weekly》
第3周
Grammar II, Task, Project, 《English Weekly》
第4周
Exercises, Tests; Mole1 Unit2 Welcome to the unit
第5周
Reading, Word Power, 《English Weekly》
第6周
第7周
Grammar, Task, 《English Weekly》
第8周
Project, Tests, 《English Weekly》
第9周
Mole1 Unit3 Welcome to the unit ,Reading, Word Power
第10周
Grammar, Task, Project, 《English Weekly》
第11周
《English Weekly》,Mainly Revision
第12周
《English Weekly》,Mainly Revision
第13周
Mole2 Unit1 Welcome to the Unit, Reading, Exercises
第14周
Word Power, Grammar, 《English Weekly》
第15周
Task, Project, Test, 《English Weekly》
第16周
Mole2 Unit2 Welcome to the unit, Reading,Exercises
第17周
Word Power, Grammar, 《English Weekly》
第18周
Task, Project, Test, 《English Weekly》
第19周
Mole2 Unit3 Welcome to the unit, Reading,Exercises
第20周
Word Power, Grammar, 《English Weekly》
第21周
Task, Project, Test, 《English Weekly》
第22-24周
《English Weekly》,Mainly Revisions
四、 課程建議
1、根據高中學生學業發展的需求,高中英語課程應該著重提高學生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注重提高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進一步拓寬國際視野,增強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為未來發展和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2、高中英語教學要鼓勵學生通過積極嘗試、自我探究、自我發現和主動實踐等學習方式,形成具有高中特點的英語學習的過程與方法。
3、優化學習方式,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活動設計有利於使學生通過觀察、體驗、探究等積極主動的學習方法,充分發揮自己的學習潛能。
4、課程設計有利於學生學會運用多種媒體和信息資源,拓寬學習渠道,形成具有個性的學習方法和風格。
5、關注學生情感,提高人文素養。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提高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發展與人溝通和合作的能力,增進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6、評價要有利於學生的發展,對學生的學習起到促進作用。
(四)新教材使用建議
根據新課程改革的精神,教師要善於結合教學實際的需求,靈活地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的內容、編排順序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適當的取捨或調整。
1、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補充和刪減。教師在使用教材的過程
中,可以根據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補充,以使教材的內容更加符合學生的需要和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在對教材適當補充時,教師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取捨。對教材進行取捨時,不應該影響教材的完整性和系統性。
2、替換教學內容和活動。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實際需要,對教材
中不太合適的內容或活動進行替換。例如:某一單元閱讀理解練習題設計得不合理或不適合自己的學生,則可以用自己設計的練習題進行替換。
3、擴展教學內容或活動步驟。教材中,某些教學活動的過高或過低現象時有發生,如果認為某些活動過難,可以增加幾個准備性或提示的步驟,從而降低活動的難度;如果活動太容易,教師可以對原有的活動進行延伸,比如: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展開討論或辯論、增加詞彙訓練或進行寫作訓練等。
4、調整教學順序。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內容的順序進行適當的調整有利於提高教學效果。比如:現實生活中發生了某件重要的事情,教材中有一個內容相關的單元,如果在延續性和難度等方面沒有太大的問題,就可以提前學習這個單元。把教材內容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也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5、調整教學方法。由於客觀條件的差異、學生現有水平的差異以及教學實際情況的差異,有時教材推薦或建議的教學方法不一定適合實際教學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注意調整教學方法。
❹ 英文報刊教學對閱讀能力的提高有何意義
英語報刊閱讀對提高英語語言綜合能力的意義:英語報刊的豐富內容和反映時代特徵的新詞決定了它比其他材料更加具有促進語言學習和擴充社會科技與人文知識的價值。在報刊閱讀中發現豐富的學習資料,提高聽力、閱讀理解、語言交際及寫作等語言綜合能力,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一、英語語言學習與英語報刊閱讀的關系
當今世界,英語被廣泛使用,已成為一種國際語言,其普及性體現在國際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學術、信息交流等各個領域。「全世界有45個國家的官方語言為英語,全球1/3的人講英語,75%的電視節目是英語節目,在聯合國各種場合中使用的語言95%以英語為工作語言,互聯網上的信息80%也是用英語傳播的。」可見,英語的地位和作用在目前和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沒有任何其他語言可以代替。我國今天的高校大學生是明天國家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生力軍,畢業後將要在經濟全球化、科技一體化、文化多元化的21世紀取得卓越的成績,而是否具備良好的英語運用能力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一門外語,同時可以學到特定國家的社會、歷史、文化與傳統。我國英語教學(不論是大學英語教學還是專業英語教學)要幫助學生轉變「為語言而學語言」的觀念,讓他們通過學習外語來培育國際視野,了解外國特別是英美國家的社會與文化,增強跨文化交流意識。因此,英語教學中很重要的任務就是要在聽、說、讀、寫等語言綜合能力的培養中滲透文化教育和人文素養教育,增強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2000:2)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英語報刊閱讀在提高學生語言的綜合能力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在拓寬學生的視野和知識范圍方面具有其他教材不可相比的優勢,同時也是培養學生獲取知識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創新能力和提高綜合素質的有效手段。正是基於英語報刊閱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國家教委英語專業教學大綱明確把理解英語報刊的能力列作評定各級英語閱讀水平的重要標准,二級要求能閱讀難度相當於Reader』s Digest(《讀者文摘》)的英語淺顯材料,四級要求能讀懂難度相當於美國Newsweek(《新聞周刊》)的國際新聞報道,六級要求能讀懂難度相當於美國的Times(《時代周刊》)或The New York Times(《紐約時報》)的社論和政論文;八級要求能讀懂一般英美報刊雜志上的社論和書評(《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2000:9)
二、英語報刊的特點
英語報刊閱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由其特有的優勢所決定的。首先報刊是新聞媒介手段,其信息新而快、多而廣、隨著語言的發展而不斷變化,而報刊語言最能迅速及時地反映這些變化。其次,英文報刊所涉及的內容廣泛而豐富,從政治、經濟、外交到科技、文化、教育等無所不有,而且文體形式不盡相同。這些優勢決定了英語報刊較高的實用價值。
(一)內容豐富全面
英語報刊內容廣泛,刊登國家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社會、人物、教育、體育等有關社會文化方方面面的新聞,其豐富多彩的新聞內容是內容相對單一的英語書籍所不能相提並論的。除內容外,英語報刊還大量使用新詞和簡短詞及縮略詞,能夠最快地反映英語語言詞彙的發展和變化。英語報刊的修辭也十分活躍,常見的修辭方法有:比喻、雙關、借代和仿擬等。可見,英語報刊涉及到了文體學、詞彙學、修辭學等方面的知識,綜合性強,是了解當代西方社會的文化特點、英語民族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及風俗習慣的最直接的途徑。
(二)編寫時新創新
英語報刊及時報道了當今世界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及社會生活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充當了時代潮流的喉舌,提供了有關各行各業的最新消息。報刊在提供最新消息的同時也傳播了相關的新詞、新的表達方法,由於這些新詞和新的表達方法是伴隨著特定的社會環境而產生的,具有明顯的時代性特色,易於被讀者普遍理解和接受。如,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E-mail(電子郵件)、E-commerce(電子商務)、cyberspace(網路空間)、cybernaut(網路用戶)等新詞都是通過英語報刊傳播後為公眾所熟悉接受的。可見,報刊英語是最有創新性和濃厚時代生活特色的語言。
(三)價值實用有效
英語報刊的豐富內容和反映時代特徵的新詞決定了它比其他材料更加具有促進語言學習和擴充社會科技與人文知識的價值。英語報刊不僅是學習現代英語和提高英語運用准確性、流利性和得體性不可或缺的實用材料,更是培養21 世紀復合型英語人才的有效教材。
三、英語報刊閱讀對提高英語語言綜合能力的意義
通過日常教學中對學生的英語學習習慣的觀察,筆者發現相當一部分學生只埋頭於課本,背單詞、做練習,認為只要把課本學好就可以,對課外閱讀,尤其是英語報刊閱讀,幾乎沒有什麼概念。而結果往往是學習的效果不理想,在實際的運用中聽不懂,說不出,說話寫文章錯誤百出。
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語言輸入是非常重要的。在非英語環境下學習英語,閱讀有時甚至是唯一的輸入方式。Harmer(2000)認為好的閱讀材料為學生提供範例,有利於他們提高寫作能力,而且提供了學習詞彙、語法、遣詞造句的機會,並為主動用英語進行交際作了准備。
(一)英語報刊閱讀對聽力能力的培養
新聞廣播一直以來都是高校英語專業八級考試聽力理解測試項目之一。而且近幾年大有使用報刊新聞來檢測學生理解新聞廣播的能力的趨勢,如:2001 年八級題中聽力部分的三條新聞全部選自報紙新聞,2002 年八級題中也有兩條報刊新聞。如:
The documents, which Russian gave the United Stateson Sunday, could be a particular interest because Kennedy』sassassin Lee Harvey Oswald lived in the former Soviet Unionfor several years before he returned to the United States andwas arrested for killing the former President on November22nd 1963. (2001: News Item 2)
該例子是一句由49 個單片語成的包含多個從句和多層意思的復合句,「信息過載」加大了聽力理解的難度。報紙新聞中復雜的句型,繁雜的表達方式是學生們的主要聽力理解障礙,增加了學生理解新聞的難度。總結自身的聽新聞的經歷和輔導學生練習新聞聽力的教學經驗,筆者深信新聞聽力前熟悉與新聞相關的背景知識,收集與新聞報道相關的詞彙、概念、人名、地名、事件等能幫助新聞聽眾預測新聞內容及更好地理解新聞聽力材料。
❺ 閱讀英語報刊的方法
1先審標題,2注意段落第一句話。3略讀4大概把握段意
❻ 如何培養學生的英文報刊閱讀能力
當今的英語教學,越來越重視對學生實際運用語言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能用英語進行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種交流.說得通俗點,就是能「聽得懂,看得懂」.但在現實中,要做到這一點,卻絕非易事.就拿讀英文報紙來說吧,作為大眾傳媒的一部分,報紙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可我們的學生,在背了大量的單詞,學了不少的語法結構後,卻尷尬地發現,他們依然讀不了一份報紙.尤其是一些剛赴海外的留學生,他們急需從報紙上獲取大量的信息,卻也不能倖免地陷入了相同的困境.他們往往抱怨說,報紙上的詞彙與他們從課本上學的不一樣.其實,所謂的「不一樣」,我想大概就是指一些英語非正式表達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俚語」吧,它們往往大量地充斥在報紙雜志中,而我們的學生,又恰恰不熟悉這方面的內容.如在國外的一份報紙上,我曾讀到這樣的一篇文章,它的標題是「Quitting the rat race can be fatal.」乍一看,似乎沒有疑難生詞,但是如果你不知道 the rat race 這個俚語,你也一定不知題目所雲.其實,在英語俚語中 the rat race用來形容節奏很快、競爭激烈的都市生活.該文提到,現在有很多人,厭倦了繁忙的都市生活,渴望回歸鄉村,過上安靜的生活.但其實在鄉村生活中,由於它的貧困和醫療設施的缺乏,它的死亡率要比城市高出6個百分點,因而這種生活可能是致命的、危險的.再來看另一篇文章「Cutting?--edge technology saves pup」 在英語俚語中,如果我們說 It』s on the cutting edge.意思是它處於先鋒地位,很先進.所以這個題目的意思是「先進的技術救了這條小狗的命.」而在題為「Protester says homeless crisis is on cards」的文章中,俚語 on cards 意為可能的,可能發生.文章呼籲關注那些越來越多的無家可歸的人群,投資公共住房建設項目,以避免這場可能發生的危機.類似這樣的俚語大量地出現在報紙中,構成了學生理解上的障礙.因此,讓學生了解、掌握一些常用的英語俚語,是提高他們閱讀英文報紙能力的一大關鍵.作為老師,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同時,應當經常穿插、介紹一些英語常用俚語,讓他們及時了解這些生活化的語言,同時,我們也應該鼓勵學生多讀報,自己進行搜集整理.這樣做既能增加他們的學習興趣,又能快速有效地提高他們的讀報能力.實踐證明這確實是一個兩全其美的好辦法.下面,讓我們來了解一些和人的身體部位有關的常用俚語.have /get one』s finger on the pulse 意為知道、了解正在發生的一切,消息靈通,掌握脈搏.如:If you want to know what』s happening in the cmpany, ask Mark. He』s got his finger on the pulse and can tell you whatever you want to know.如果你想知道公司的情況,就去問馬克.他是消息靈通人士,能告訴你任何想知道的事情. have/with one』s fingers in the till意為在工作的地方偷錢.如:He was caught with his fingers in the till and dismissed. 他在工作的地方偷錢被查獲,就被解僱了.而 have a finger in the pie 指對正在進行的事插一手;多管閑事.如:She is annoying. She likes to have a finger in every pie.她真討厭,喜歡什麼事都插一手.此外,keep one』s finger crossed兩指交叉以祈求好運或不倒霉.如 We must just keep our fingers crossed that the weather will stay fine for our picnic tomorrow. 我們得為明天的野餐祈求天氣保持晴朗.off the top of one』s head 指不加考慮、沒有準備;脫口而出或一時沖動地.如「Which student do you like best?」「Off the top of my head, I』d say it is Susan.」 「你最喜歡哪個學生?」「我沒有仔細想過,但要我立即回答的話我會說是蘇珊.」 put one』s heads together 意思是集中智慧,集思廣益.如:If only we would put our heads together we might find a way out of difficulties. 只要我們集中智慧,就能找到擺脫困難的方法.而 head honcho意為boss,指老闆.have/put one』s nose out of joint 意為使……嫉妒;使……失寵、失望.如:Mary invited everyone to the party except for Bill. His nose is really out of joint. 瑪麗邀請了所有的人來參加晚會,唯獨沒有叫上比爾,他真的非常失望.pay through the nose 意為被敲竹杠,付出過高的代價.如 There was a shortage of oil; if you found some for sale, you had to pay through the nose. 汽油短缺,如果有賣的,你也得出高價.而如果用 nosey 來形容某人,意為這人好打聽別人的事情,多管閑事.如:My friend always asks me about my personal life. She shouldn』t be so nosey. 我的一個朋友總是問我一些私人問題,她不該這樣愛打聽別人的事情.give sb. the cold shoulder 意為對某人冷淡,不予理睬.如:I had an argument with my neighbour. Now, when I see him, he gives me the cold shoulder.我和那位鄰居有過爭吵,現在我看到他時,他不跟我講話了.而 rub shoulders with…意為與……有來往.如:A person in my position rubs shoulders with all kinds of people. 處在我這個位置上的人要於各式各樣的人交往.a pat on the back 意為稱贊,鼓勵.如:The boss was very pleased with the report. He gave everyone a pat on the back for it. 老闆對報告非常滿意,為此他表揚了每個人.而talk about sb. behind sb.』s back 意為在人背後說他壞話.如「My colleage is very friendly to me to my face, but when I am not around, he talks about me behind my back.」我同事當面對我非常友好,但當我不在時他卻說我的壞話.形容某人不斷惹你生氣,令人討厭時,你可以說 He gets under my skin.如:My colleague always gets to work late and he always leaves early. But he tells the boss that he works very hard. He really gets under my skin.我的同事上班總是遲到早退,可他卻跟老闆說他工作很努力,他真的讓我非常討厭.類似的表達還有 He』s a pain in the neck. 如:My neighbour always plays loud music late at night. He』s a pain in the neck.我的鄰居總是在深夜大聲播放音樂,他真的讓人非常生氣.She has a heart of gold. 她有一顆金子般的心,意為心地善良,慷慨大方,富有同情心,類似的表達還有 Her blood』s worth bottling.如:She is always willing to help us whenever we are in trouble. She has a heart of gold. Her blood』s worth bottling.無論什麼時候我們有困難,她總是樂意幫助我們,她真的是太好心腸了,她有一顆金字般的心.形容忙得不可開交,我們可以用 I』m run off my feet.忙得腳不沾地或 I』ve got my hands full.忙得不能在再做別的事 來表達.如:I have so much to do today. I am run off my feet. 我今天有這么多的事情要做,我忙得腳都快不沾地了.或:I』m sorry I can』t help you just now, I』ve got my hands full. 很抱歉眼下我不能幫你,我手頭工作正忙.此外,have / get butterflies in ones stomach 意為非常緊張,焦慮.如:Tomorrow I will have a job interview. Every time I think about it, I get butterflies in my stomach..明天我將有工作面試,每次一想到它,我就會非常緊張.而如果想要說出內心擔憂之事,一吐為快,我們可以用get...off ones chest 來表達.如:I know he is worrying you. You should tell him. You should get it off your chest. Don't bottle it up.我知道他讓你很生氣,你應該告訴他,別憋在心裡.tear one』s hair out意為雙手扯自己的頭發(表示焦急,悲傷,憤怒,絕望).如: Yesterday my computer crashed three times and I lost my work. I was tearing my hair out.昨天我的電腦死機了三次,我因此丟失了文件,我當時真的太絕望了.It was a real eye-opener. 意為這是一件令人瞠目驚奇、大開眼界的事.如:I knew he was strong, but it was a real eye-opener to me when I saw him lift the table. 我知道他很強壯,但當我看到他拿起那張桌子時,真令我大開眼界.讀了以上內容,你是否對此感興趣呢?如果有的話,不妨多搜集一些這樣的俚語,相信對提高你的讀報能力一定大有幫助.
❼ 英語課如何指導學生閱讀英語報刊
首先,您必須要看得懂,如果對付是應試教育,您就在閱讀理解的基礎回上講,背學生,背上答課內容
要不然,即便您的課背得再好,學生得不到東西豈不可惜。 其次,轉換題型,將閱讀理解轉換成完型填空,或改錯。。。都行。根據情況而定。法由心生相信您一定能做得好。因為現在問這種問題的人不多了。說明您很敬業。僅供參考
敬禮
❽ 英語報刊閱讀教程怎麼樣
一、http://..com/question/45000147 巴勒斯坦古稱迦南,其居民稱迦南人,原是阿拉伯半島閃族的一支。約公元前11世紀,愛琴海沿岸的腓力斯丁人移居迦南。公元前5世紀,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首次稱該地區為「巴勒斯坦」,即希臘語「腓力斯丁人的土地」之意,一直沿用至今。 約公元前1900年,閃族的另一支在族長亞伯拉罕率領下,由兩河流域的烏爾遷徙到迦南。據《聖經》所說,亞伯拉罕與其妻撒拉生子以撒,他們便是猶太人的祖先。後猶太人逃亡埃及,摩西率眾出埃及返迦南,一直到二戰後建立以色列國,都是源於這一支系。亞伯拉罕與其妾埃及人夏甲生子易司馬儀,因被撒拉所不容,被趕至半島,繁衍生息,他們便是半島北阿拉伯人的祖先,伊斯蘭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即是其後裔。2002年11月,阿拉法特在會見中國中東特使後,針對以色列外長內塔尼亞胡威脅要把他趕走,激動地對記者說:「我是阿拉法特,我也是亞伯拉罕的子孫。」 文化差異:中東的人種主要是白色人種。歷史上,東西方文化在這里頻繁交流,多種民族在這里匯聚。現在,中東的各民族仍然保留著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大多數居民信仰伊斯蘭教,少數居民信仰基督教、猶太教和其他宗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和猶太教都把耶路撒冷看作是聖城。文化上的差異也是導致中東不安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次流散。約公元前1025年第一個希伯來人國家——希伯來王國在迦南建立。公元前930年王國一分為二,北方稱以色列王國,南方稱猶大王國。公元前722年亞述國滅以色列國,公元前586年新巴比倫國滅猶大王國,兩國數萬臣民連同君主都被擄往戰勝國,史稱「失蹤的10個以色列部落」和「巴比倫之囚」。這是猶太人的第一次大流散。公元前334年馬其頓王亞歷山大再滅受波斯帝國支持的猶太國家,猶太人流散到南歐、地中海諸島、北非及中亞地區,這是第二次大流散。從公元66年始,巴勒斯坦猶太人多次發動反對羅馬統治者的大起義,均遭失敗。公元135年,羅馬皇帝下令將耶路撒冷犁耕為田,猶太人幾乎全部逃離或被逐出巴勒斯坦。這是猶太人的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大流散。三次大流散後,猶太人在巴勒斯坦所剩無幾。 從政治上講,中東地區沖突由阿以矛盾轉變為巴以矛盾。縱觀四次戰爭,基本上都是阿拉伯國家聯合一起同以色列作戰。再看今日之中東,巴以沖突真正成了中東問題的焦點、核心。在西岸街頭,手無寸鐵的巴勒斯坦青年用石頭襲擊以色列的坦克和裝甲車,無異以卵擊石,是一場絕對不平等的戰爭。阿拉法特在拉姆安拉官邸被圍困,守在一幢大樓里,並表示絕不屈服,寧願為巴事業獻身,其志可嘉;但一個國家的領導人受此對待,則實屬罕見。在這些事件中,阿拉伯國家對巴方表示了很大的支持和同情,聲援者有之,財政支持者有之,但在戰場上則是巴方孤軍戰斗,持續進行戰斗的是巴人,死傷的是巴人,巴勒斯坦人成了這場沖突的主角。這是中東問題當前的一個明顯特點。 大國介入令人注目。早在1869年,蘇伊士運河通航後,中東的戰略地位日顯重要。1882年,英國佔領了埃及,也就佔領了運河。之後,取得對巴勒斯坦的控制,是英國的戰略考慮,所以當流亡在外的猶太人決定重返巴勒斯坦建立自己的家園時,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於1917年11月2日致函猶太錫安組織領導人,支持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家園,「並將盡最大努力促其實現」。這就是著名的「貝爾福宣言」。此後,大國對這一地區的介入有增無已。 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時,美蘇都支持以色列。蘇聯之所以支持以,因為當時從蘇聯、東歐移居以的猶太人多,蘇認為以的社會進步於其周邊國家的社會。1956年第二次中東戰爭時,美蘇支持埃及,反對英法以,因為一是正義的確在埃一方,二是不希望英法再重返其在本地區的傳統勢力范圍。 在以後的冷戰歲月里,美支持以色列,蘇支持阿拉伯一方,涇渭分明。一直到現在,美每年向以色列提供30億美元的軍援,在安理會上為以說話。冷戰時期美蘇兩霸爭奪,在中東各支持一方有其戰略利益考慮;冷戰後雖態勢已變,但美支持以色列以維護其在中東地區利益的做法未變。 二、http://my.jessupchina.org/group/BaYiChongTu/discuss/ 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的主要矛盾沖突 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之間矛盾的實質是領土問題,雙方的領土爭端是在過去幾十年中陸續形成的。 1947年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的巴勒斯坦分治決議,把總面積為2·6萬多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領土一分為二,14477平方公里劃給猶太人建以色列國,11655平方公里劃給阿拉伯人建立巴勒斯坦,並將耶路撒冷暫定為「國際城市」,即歸屬未定。 1948年5月15日,也就是以色列宣布建國的第二天,英國宣布結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當天,阿拉伯聯盟國家埃及、伊拉克、黎巴嫩、敘利亞以及外約旦(1950年改稱約旦)的軍隊相繼進入巴勒斯坦,同時,阿拉伯聯盟發表聲明,宣布對以色列處於戰爭狀態,第一次中東戰爭由此爆發。這次戰爭史稱「巴勒斯坦戰爭」。 戰爭中,以色列吞並了劃歸給巴勒斯坦的6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並強行佔領了西耶路撒冷。當時的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佔領了劃歸巴勒斯坦的約旦河西岸領土,包括東耶路撒冷,共5268平方公里。與以後的幾次中東戰爭不同,英美兩國出於在阿拉伯世界的長遠戰略考慮,在巴勒斯坦戰爭中站到了阿拉伯人一邊。倒是蘇聯為爭取這個新生的國家,對以色列給予了充分的支持。當時在蘇聯控制之下的捷克斯洛伐克不僅為以色列提供了大量的軍火,而且為以色列提供專用機場、建立空中走廊,為以色列訓練空軍和傘兵部隊。戰爭進行之時,幾名駐歐美國空軍猶太裔士兵冒著軍法審判的危險,偷了3架重型轟炸機,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機場裝滿炸彈後,起飛轟炸開羅和大馬士革。由於參戰的阿拉伯各國彼此之間心存疑忌、內部不和,外約旦國王阿卜杜拉和埃及國王法魯克各打算盤,使得只有游擊隊實力的以色列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7月中旬,在英、美的催促下,以色列宣布停火,但零星戰斗持續到1949年。這次戰爭後,巴勒斯坦被分為三部分:以色列佔領了巴勒斯坦總面積的78%,超過「分治決議」規定面積5700多平方公里;約旦河西岸歸約旦管轄;加沙地帶歸埃及管轄。近百萬巴勒斯坦人被逐出家園成為難民。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佔領了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同時還佔領了6000多平方公里的埃及西奈半島、1600平方公里的敘利亞戈蘭高地、埃及管轄的加沙地帶,又從約旦手中奪走了東耶路撒冷,並宣布整個耶路撒冷為以色列的首都。1982年黎巴嫩戰爭中,以色列又佔領了黎巴嫩南部一條10-15公里寬的狹長地帶。 根據1978年埃以達成的戴維營協議,以色列把西奈半島歸還了埃及。1974年,以色列曾把戈蘭高地的一部分退還給敘利亞,但繼續佔領戈蘭高地其餘的7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並於1981年宣布將其並吞。 近幾年來,以色列在它所佔領的阿拉伯領土上大量興建猶太移民定居點。在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以色列已建立200個定居點,猶太移民達10·4萬。以色列的猶太移民政策是謀求通過改變其佔領的阿拉伯領土上的人口結構,建立一個從約旦河直至地中海的大以色列國。 多年來,阿拉伯國家要求以色列遵照聯合國242號和338號決議,在被佔領土上停止興建猶太移民定居點,撤出1967年其佔領的領土,以「土地換和平」。以色列卻認為,西奈半島歸還埃及後,它已完成履行聯合國決議的要求,現在只需要以「和平換和平」。 巴勒斯坦人民要求在被佔領土上建立自己獨立的國家,以色列卻只顧同西岸和加沙地帶的代表討論「有限自治」問題。敘利亞要求以色列歸還戈蘭高地,黎巴嫩要求以色列撤出黎巴嫩南部,而以色列卻一再表示堅持「寸土不讓」。 五次中東戰爭簡介 第一次中東戰爭(1948—1949):又稱巴勒斯坦戰爭,以色列稱「獨立戰爭」。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國。次日凌晨,外約旦、伊拉克、敘利亞、埃及等阿拉伯國家出兵進攻以色列。 第二次中東戰爭(1956—1957):又稱蘇伊士運河戰爭,以色列稱「西奈戰役」。1956年10月,英、法、以色列借口埃及宣布蘇伊士運河公司收歸國有和禁止以船隻通過運河與蒂朗海峽,聯合向埃及發動進攻。 第三次中東戰爭(1967):又稱「六五戰爭」,阿拉伯國家稱「六月戰爭」,以色列稱「六天戰爭」。1967年,以色列借口埃及封鎖亞喀巴灣,於6月5日晨,對埃及、敘利亞、約旦發動突然襲擊。 第四次中東戰爭:又稱「十月戰爭」,1973年10月,阿拉伯國家以石油為武器(石油提價)引發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第五次中東戰爭(1982年6月—9月):又稱黎巴嫩戰爭。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出兵佔領黎巴嫩的領土,襲擊黎巴嫩境內的巴解組織及其武裝力量,並與在黎的敘利亞軍隊交戰。 三、http://ke..com/view/201683.htm#2中東問題一般指阿拉伯與以色列之間的爭端,是自二次大戰結束以後延續至今時間最長的一個地區熱點問題。中東地區重要的戰略地位和戰略資源牽動著許多國家的利益。「 巴勒斯坦位於亞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地處歐、亞、非三大洲交通要沖。該地區充滿傳奇但又多災多難。在這里,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本是有共同祖先的親兄弟;耶路撒冷是世界三大宗教的聖地。二戰後,四次大規模中東戰爭都與該問題有關聯,並給地區民眾造成慘重損失和巨大創傷。中東和平進程綿延至今,但舉步艱難。人們盼望和平早日降臨,讓這對遠古時期曾是親兄弟的兩個民族重歸於好,共建美好家園。 歷史背景 巴勒斯坦位於亞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古稱迦南,包括現在的以色列、加沙、 加沙地帶與猶太人定居點 [2]約旦河西岸和約旦。歷史上,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過。公元前20世紀前後,閃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地區,成為巴勒斯坦最早的居民。公元前13世紀未,希伯萊各部落遷入巴勒斯坦,並曾先後建立希伯萊王國及以色列王國。此後巴勒斯坦又先後被亞述人、巴比倫人、波斯人及羅馬人佔領和統治。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在戰勝羅馬帝國接管巴勒斯坦後不斷遷入,並被當地土著人同化,逐漸形成了現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19世紀末,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在世界各地興起,各地的猶太人大批移入巴勒斯坦。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巴勒斯坦淪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英國將其分為兩部分:即以約旦河為界把巴勒斯坦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稱外約旦(即今約旦王國),西部仍稱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此後,世界各地猶太人開始陸續移居巴勒斯坦地區。在猶太人紛紛湧入巴勒斯坦的過程中,猶太人與當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發生過多次流血沖突。1947年11月,聯合國通過第181號巴勒斯坦分治決議。決議規定,在2.7萬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領土上建立猶太國和阿拉伯國,耶路撒冷國際化。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宣告成立。由於這項決議遭到巴勒斯坦人以及阿拉伯方面的強烈反對,巴勒斯坦國卻未能誕生。[3] 編輯本段 發展歷程 以色列宣布建國後,阿以之間爆發了5次大規模戰爭。以色列通過戰爭佔領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內的大量的巴勒斯坦領土,數百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園,淪為難民。長期以來,以色列在被佔領的阿拉伯領土上實施猶太移民政策,大量興建猶太移民定居點,力求通過改變其佔領領土上的人口結構,建立一個大以色列國。 為了恢復民族權利,重返家園,巴勒斯坦人開始了武裝斗爭。 以色列前總理沙龍 [4]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簡稱「巴解組織」)成立,其目標就是要在「巴勒斯坦領土上消滅猶太復國主義」。從此,巴勒斯坦開始了反對以色列入侵的武裝斗爭。多年的戰爭使雙方認識到,誰也無法消滅誰,戰爭解決不了問題。在國際社會的斡旋下,巴以雙方開始尋找政治解決的途徑。 1991年10月馬德里中東和會召開,阿以間開始艱難的和平談判。在阿以和談中,巴以和談是構成中東和平進程的關鍵。1993年9月,巴以雙方簽署了第一個和平協議-巴勒斯坦自治《原則宣言》以來,雙方還簽署了一系列協議,然而這些協議由於以歷屆政府的有意拖延而未能徹底執行。盡管根據有關協議,1994年5月巴勒斯坦開始自治,但關於巴勒斯坦最後階段談判卻因雙方在耶路撒冷的歸屬、猶太人定居點、巴勒斯坦難民回歸、巴以邊界劃定等棘手問題上分歧太大,巴以雙方至今沒有達成永久性和平協議。 2000年9月,以強硬派領導人沙龍強行進入伊斯蘭聖地阿克薩清真寺,引發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巴以流血沖突,特別是2001年3月沙龍政府上台以後,由於沙龍採取了一系列強硬政策,巴勒斯坦一些激進組織針對以色列人製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動」,致使以色列採取了強烈打擊報復,巴以雙方陷入報復與反報復的惡性循環。[3] 編輯本段 沖突經歷 第一次中東戰爭 1948年5月14日,英國結束對巴勒斯坦委任統治,同日,猶太復國主義 以色列國旗 者宣布成立以色列國。15日,阿盟國家軍隊進入巴勒斯坦,巴勒斯坦戰爭正式開始。 第二次中東戰爭 英法為奪得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與以色列聯合,於1956年10月29日,對埃及發動了突然襲擊,這就是第二次中東戰爭,又稱蘇伊士運河戰爭。 第三次中東戰爭 1967年6月5日早晨7時45分,以色列出動了幾乎全部空軍,對埃及、敘利亞和伊拉克的一切機場進行了閃電式的襲擊。空襲半小時後,以色列地面部隊也發動了進攻。 第四次中東戰爭 又稱十月戰爭,阿拉伯國家稱"齋月戰爭",以色列稱"贖罪日戰爭"或"十八天戰爭"。1973年10月,埃及、敘利亞為收復失地和擺脫美、蘇造成的"不戰不和"被動局面,向以色列開戰。 第五次中東戰爭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借口其駐英國大使被巴勒斯坦游擊隊刺殺,而出動陸海空軍10萬多人,對黎巴嫩境內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游擊隊和敘利亞駐軍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只用了幾天時間,就佔領了黎巴嫩的半壁江山。這是繼第四次中東戰爭以來,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之間最大的一次戰爭,稱為「第五次中東戰爭」。 在這場戰爭中,巴解傷亡3000餘人,被擊毀坦克100餘輛,火炮500門,400多座秘密倉庫被佔領。敘利亞軍隊傷亡1000餘人,損失坦克400餘輛,飛機58架。 巴勒斯坦國旗 2008年巴以沖突大事記 1月17日,以色列關閉加沙口岸。1月23日,哈馬斯武裝等突破加沙與埃及的一處邊境口岸,數以千計的加沙人湧入埃及搶購生活必需品。2月3日,埃及安全部隊和哈馬斯武裝重新關閉邊境。 2月27日至3月3日,以色列在加沙發動「熱冬」攻勢,120多名巴勒斯坦人死於沖突。 3月6日,西耶路撒冷一處猶太人機構遇襲,8名學生死亡。哈馬斯聲稱對襲擊負責。 6月19日,哈馬斯和巴勒斯坦其他派別與以色列達成為期6個月的停火協議。6月25日,5名哈馬斯武裝人員被炸死。 8月2日,以軍士兵朝試圖逃離加沙的希里斯家族(該家族與巴民族解放運動(法塔赫)聯系密切)成員開槍,打死4人,打傷20多人。 11月5日,以軍在加沙的一次行動造成6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哈馬斯隨後恢復向以色列境內發射火箭彈。 11月14日,以色列南部地區當天凌晨遭到至少16枚火箭彈襲擊,十幾人受傷。當天上午,以軍空襲加沙地帶,打死兩名巴武裝人員。 11月16日,以色列空襲加沙地帶東部,4名巴武裝 以色列空襲加沙 人員喪生。 11月27日,以色列軍隊在約旦河西岸地區逮捕23名巴勒斯坦人。巴官員說,以方當天在拉姆安拉、希伯倫、納布盧斯和圖勒凱爾姆等城市也發動大規模逮捕行動,其間有槍擊事件發生。 12月2日,以色列軍隊的坦克和推土機開進位於加沙地帶南部的拉法市,隨後以軍直升機發射一枚導彈,造成兩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多人受傷。 12月18日,哈馬斯與以色列為期6個月的停火協議到期。哈馬斯即日起宣布結束停火,並不再延續。從19日至26日,哈馬斯向以南部地區發射了200多枚火箭彈和迫擊炮彈。 12月24日,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下屬武裝派別卡桑旅發表聲明稱,5名卡桑旅武裝人員在「執行任務中」死亡,該組織隨後向以南部城市發射迫擊炮彈作為報復。 12月25日,以看守政府總理奧爾默特呼籲阻止哈馬斯襲擊以色列。以外長齊皮·利夫尼發誓要終結哈馬斯對加沙的控制。[5] 編輯本段 爭論焦點 耶路撒冷地位問題 耶路撒冷位於巴勒斯坦地區中部,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共同聖地。 1947年11月聯合國大會通過巴勒斯坦分治決議,規定耶路撒冷為國際化城市,由聯合國管理。第一次中東戰爭結束後,耶路撒冷被阿以雙方的停火線由北向南切割為東、西兩個部分,巴勒斯坦人居多數的東區被約旦(當時叫外約旦)佔領,猶太人為主體的西區被以佔領。1967年以佔領東耶路撒冷,1980年7月以議會通過法案,宣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久首都。 巴勒斯坦自20世紀60年代就宣稱耶路撒冷是巴領土的一部分,以必須全部放棄。1988年11月,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宣布建國,耶路撒冷為巴勒斯坦國首都。 邊界劃分問題 1947年11月聯合國大會通過第181號決議,決定在2.7萬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地區建立一個「猶太國」和一個「阿拉伯國」,其中,「猶太國」占約1.49萬平方公里,「阿拉伯國」占約1.15萬平方公里。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宣告成立。但「阿拉伯國」因阿拉伯人拒絕分治決議沒有誕生。在隨後爆發的第一次和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以佔領了包括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和東耶路撒冷等在內全部「阿拉伯國」領土。聯合國安理會先後通過第242號和第338號決議,要求以撤出所佔領土。長期以來,巴方堅持並決心將在1967年戰爭爆發前的邊界內建立獨立的巴勒斯坦國,但以政府則堅持未來以巴邊界不能回到1967年戰爭前的狀態。 猶太人定居點問題 以色列是世界上唯一以移民定居而形成的國家。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結束後,以開始在被佔領土上修建猶太人定居點。以內政部統計數據顯示,從1972年至2008年,約旦河西岸地區的猶太人定居點人口從1182人增加到了28.58萬人,東耶路撒冷定居點人口已達到將近20萬人。2005年8月,以曾在實施單邊行動計劃時,撤出位於加沙地帶的全部21個定居點和4個位於約旦河西岸北部的定居點。但在此後幾年中,以並沒有停止定居點建設。 長期以來,巴方堅持要求,以必須拆除全部定居點,而以方強調定居點建設是根據「自然增長」的需要。按照巴以1993年簽署的「奧斯陸協議」,以定居點擴建只能在人口「自然增長」的基礎上進行。 難民回歸問題 巴難民問題是歷次中東戰爭特別是第一次和第三次中東戰爭的產物。戰爭先後導致100多萬巴勒斯坦人流離失所。據聯合國有關部門統計,巴難民已超過470萬人,除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外,這些難民主要分布在約旦、黎巴嫩、敘利亞。根據聯合國1948年通過的第194號決議,巴難民具有回歸權。但難民能否回歸、回歸多少將涉及巴勒斯坦、以色列等中東相關國家的民族構成、人口比重和社會安全等重大利益。因此,在巴以和談中,以方堅持巴難民就地安置,反對回歸。 水資源分配問題 巴勒斯坦地區60%以上屬於乾旱和半乾旱地區,包括地表水、河流和地下水等可再生水資源總量估計為20億立方米。在數量上,以佔有和消耗全部水資源的80%,巴只能享用剩餘的20%。另外,巴以關於水資源分配還涉及邊界劃分、猶太人定居點前途等問題。因此,以反對徹底同巴進行水資源再分配,主張共同管理水資源,以保證以水資源安全不受威脅。巴則堅持收回所有加沙地帶和約旦河西岸水利設施的所有權,拒絕接受與以共同管理水資源。[6] 編輯本段 如何解決 中東問題多邊會談 中東問題多邊會談,指的是由阿以沖突各方、其他中東國家及美國、俄羅斯、歐盟等參加的多邊會談,其目的是在更大范圍內探討中東的地區性問題,為阿以之間的雙邊和談創造條件。 第一次中東問題多邊會談於1992年1月在莫斯科舉 中東會談 行。會談涉及包括軍控與安全、水資源利用、難民安置、經濟合作、環境保護等5個重要地區性問題,並分成5個相應的小組進行討論,協商在何時、何地以及如何就這些問題舉行多邊談判。中國代表團首次參加了中東和會。不過,敘利亞和黎巴嫩以雙邊會談未取得實質性進展為由拒絕出席會議。巴勒斯坦代表團也因在代表權問題上同以色列發生爭執未能與會。 此後,中東多邊會談分組會議分別在不同的地點舉行多次。1996年以後,由於巴以和敘以和談中止,多邊會談也隨之中斷。 2000年2月,在俄羅斯和美國共同倡議下,中東問題多邊會談部長級會議在莫斯科恢復舉行。來自以色列、埃及、約旦、沙烏地阿拉伯、突尼西亞、加拿大、挪威等國的外長以及巴勒斯坦、日本、歐盟、瑞士等國家和組織的高級代表出席了會議。敘黎再次拒絕與會。中國代表應邀出席了會議。 2000年9月底,巴以大規模流血沖突爆發。為了結束巴以流血沖突,在國際社會的斡旋下,同年10月,中東問題多邊首腦會議在埃及沙姆沙伊赫舉行。來自埃及、美國、巴勒斯坦、以色列、約旦等國首腦以及包括歐盟、聯合國在內的國際組織高級代表出席了會議。 沙姆沙伊赫多邊首腦會議在安全安排、恢復和平進程以及成立國際調查委員會調查巴以暴力沖突的起因等方面達成了協議。但除了成立調查委員會這一項外,協議其他部分並未得到執行。此後,盡管國際社會多次呼籲,中東問題多邊會談卻一直未能舉行。[7] 巴以簽署的主要協議 一、巴勒斯坦自治《原則宣言》(又稱「奧斯陸協議」):1993年9月在華盛頓簽署。宣言規定,允許巴勒斯坦人在加沙-傑里科地區先行自治,巴最終地位的談判在1999年5月4日前解決。 二、《開羅協議》:1994年5月4日在開羅正式簽署。這是關於實施加沙-傑里科自治原則宣言的最後協議。根據協議,以完成了從加沙和傑里科的撤軍。巴勒斯坦開始實行自治,成立自治政府。 三、《塔巴協議》:1995年8月在埃及塔巴草簽,9月28日在美國白宮正式簽署。這是一份關於擴大巴勒斯坦自治范圍的協議。根據協議,以軍將從約旦河西岸包括希伯倫在內的7座主要城市撤出。 四、《希伯倫協議》:1997年1月17日,巴以正式簽署《希伯倫協議》,同日,以軍從該市80%的地區撤出,交由巴勒斯坦警察控制。 五、《懷伊協議》:1998年10月23日,巴以在美國馬里蘭州的懷伊種植園達成臨時和平協議。協議規定以將從約旦河西岸13%的土地上撤軍。 六、《沙姆沙伊赫備忘錄》:1999年9月5日在埃及沙姆沙伊赫簽署,是有關執行懷伊協議的新協議。雙方同意1999年9月13日開始巴勒斯坦最終地位談判,並於2000年2月15日前就耶路撒冷地位等問題達成框架協議,2000年9月13日前達成最終協議。 此後,由於巴以雙方在關鍵問題上分歧巨大,巴以在巴勒斯坦最終地位等問題上的談判未取得任何進展。[8] 四、http://www.globalissues.org/article/119/the-middle-east-conflict-a-brief-background 1800s To World War II Towards the end of the 1800s questions arose as to how the Jewish people could overcome increasing persecution and anti-Semitism in Europe. The biblical Promised Land led to a political movement, Zionism, to establish a Jewish homeland in Palestine, in the Middle East. From 1920 to 1947, the British Empire had a mandate over Palestine. At that time, Palestine included all of Israel and today』s Occupied Territories, of Gaza, West Bank, etc.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Jewish people immigrating to the 「Holy Land」 increased tensions in the region. European geopolitics in the earlier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in the wider Middle East region contributed to a lot of instability overall. The British Empire, especially, played a major role in the region. During World War I, in 1916, it convinced Arab leaders to revolt against the Ottoman Empire (which was allied with Germany). In return, the British government would support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independent Arab state in the region, including Palestine. Yet, in contradiction to this, and to also get support of Jewish people, in 1917, Lord Arthur Balfour, then British Foreign Minister, issued a declaration (the Balfour Declaration). This announced the British Empire』s support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Jewish national home in Palestine.」 As a further complication, there was a deal between Imperial Britain and France to carve up the Arab provinces of the Ottoman Empire and divide control of the region. The spoils of war were to be shared. As with the 1885 Berlin Conference where Africa was carved up amongst the various European empires, parts of the Middle East were also to be carved up, which would require artificial borders, support of monarchies, dictators and other leaders that could be regarded as 「puppets」 or at least could be influenced by these external powers. Back to top Post World War II To 2000 After World War II, the newly formed United Nations (which the
❾ 如何在英語報刊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對語言學習者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一個中國人,在中國文化的熏陶下,他的思維方式和語言的表達都有一種較為固定的方式,這種較為固定的方式還會對他的英語學習產生某種制約作用。因此,高校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英語報刊選讀的教學中就要重視對學生進行跨文化意識的培養。
一、英語報刊選讀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培養的原則
由於文化的多樣性,所以在英語報刊選讀課的教學中加強對學生進行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就要求教師一方面要熟練地掌握跨文化交流方面的知識,另一方面也要對目標語文化持有一種正確的態度和評價立場,同時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具體說,必須遵循如下的原則:
1關聯性原
英語報刊中的內容非常廣泛,信息量也極大,反映的是英美國家及其文化的方方面面,是對學生進行跨文化教學的最理想的材料。面對這樣一種材料,要使自己的教學能有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就應在海量的新聞中選擇那種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新聞作教材,要注意它與目的語文化的關聯性。在英語報刊選讀的教學中,如果教師不能將與目的語文化有關聯性的新聞作為教材,只單純地直接向學生講西方的文化或生活習俗,就會破壞課堂教學的連貫性,會使教學內容顯得不著邊際;另一方面,也會使教師的關於文化的講授顯得空洞與枯燥。因此,重視關聯性,就成了英語報刊選讀課中對學生進行跨文化意識培養的最為關鍵的一個方面。
2引導性原則
在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對矛盾,一直是教師在探討的一個問題,而引導性恰恰是教師在教學中發揮其主導作用的重要標志。尤其在英語報刊選讀課的教學中,教師為了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流的意識,常常要鼓勵學生重視教材中相關事件或論述的文化背景。但文化背景是十分寬泛和復雜的,大至人們的世界觀、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小至人們的言談舉止和風俗習慣,可以說是無所不包的。因此,在如此豐富的領域中,教師在教學中就不能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學生也更不可能自主地將報刊中的相關材料與其文化背景之間建立起聯系。這時,教師就應充分發揮其引導性作用。可以通過提問式、討論式或啟發式等方法來引導學生,使之逐步形成創造性與批判性思維的習慣,使之能自主地選擇相關的信息並將其向相關的文化背景延伸,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在一定文化背景下的英語思辨能力。
3交際性原則
英語報刊作為一種英語國家的新聞媒體,其特點決定了對它的閱讀教學不僅僅是為了擴大學生的詞彙量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更重要的是為了使學生在接受大量英語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的信息的同時能學會更好地運用英語來達到成功地與人進行交際的目的。因此,在英語報刊閱讀課的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就應側重於引導學生理解各種文化現象之間的不同之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並將之與自己的母語文化作對比,也能加深對本國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採用靈活多變的方法來提高學生對文化現象的敏感性,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如此才能使他們能主動地、自覺地吸收英語文化,直至將自己融入新的文化環境之中去,從而在跨文化交際中靈活應對,從而避免在跨文化交際中出現「文化休克」的狀況。
4層次性原則
文化有其層次性,因此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形成也是一個長期而漸進的過程。這也就是說,語言文化知識是非常廣泛的,所以教師不可能通過一次或若干次的關於文化的講解就能讓學生對異域文化有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在此過程中,一方面,教師應該通過有選擇地、分階段的講解以使處於初級層次的學生首先打好英語語言的基本功,對英語國家的文化的介紹應限於其淺層文化,如詞彙、術語、專有名詞、諺語、成語和習俗等。而在較高級的階段,則要從交際需要的角度出發來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如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如何避免文化上的誤解和沖突。另一方面,貫徹層次性原則還要求教師要考慮同一學生群體中不同學生對語言文化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的不同這一因素。考慮到這一點之後,教師在文化引入的選擇上,就會設法既使程度稍差的學生能夠理解和接受,又使層次稍高的學生也能從中受益。
二、英語報刊選讀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培養的內容
在英語報刊中,新聞報道的題材包羅萬象,詞語浩如煙海,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及教育等廣泛的領域。面對如此狀況,教師不可能也無必要做到面面俱到,相反,必須根據對學生進行的跨文化意識培養的需要而有所選擇。筆者認為,這種選擇很重要,選擇應以下面幾個方面的內容為重點:
1思想意識
思想意識中包括英語國家人們的價值觀念、宗教信仰和社會風俗等。例如,宗教代表著英語國家某個時期人們的思想情感和信仰
,同時也體現出了那個時期、那個國家或地區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方面的狀況。基督教、聖經及古希臘、羅馬的神話對歐美國家人們的思想和意識形態有著極大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作為該國的新聞媒體中的成員,其記者在寫新聞或介紹他們的某些政界人士的
政見或講話時,引用一些宗教經典就是很自然的。如,the writing on the
wall(出自《聖經》,意為「災禍將至的預兆」);再如Pandora』s
box(意為潘多拉的魔盒。該典出自希臘神話,比喻「災難之源」或「是由於不明智的干預而引起的難以解決的復雜問題」)。
此類詞彙或短語常常會見諸英語報刊。如果我們不能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如果我們只從字面上對之加以解釋,那就會造成誤解。
2政治歷史背景
任何一個民族的語言,無論是其中的書面語言還是口頭語言,都與該國的歷史發展和政治制度等有著密切的關系。在英語報刊中,政治總是其中的重頭戲;而在關於政治新聞的報道中,新聞工作者又常會針對自己的讀者群而大量地使用一些有特定文化含義的表達方式。如,meet
one』s
Waterloo(1815年,由威靈頓公爵率領的英、德、荷等國聯軍,在滑鐵盧與拿破崙決戰,結果法軍大敗,拿破崙從此一蹶不振,被放逐到一個海島上,結束了他的一生)。這個成語是大敗或遭到決定性的慘敗的同義詞,如果我們對該歷史事件有所了解,那麼我們就能很准確地理解其中的含義;反之,則不可能對之有準確的理解。
3文學藝術
無論是英語國家還是其他國家,都有其源遠流長的關於文學藝術的歷史。傳統逐漸積累沉澱,就形成了他們的語言中的某些詞彙所特有的文化喻意。英美報刊文章中常包含著英美國家深厚的關於英美等西方文學尤其是其中的古典文學的底蘊。例如,美國《時代》周刊曾把尼克松訪華說成是Nixon』s
Odyssey to
China。其中,Odyssey原為古希臘詩人荷馬的一部英語史詩,該史詩描寫Odyssey在古城特洛伊陷落之後所經歷的一段漫長而艱難的歷程。在這篇報道中,作者如此表述,則是意在用來喻指中美關系正常化是經過了一段漫長的過程的。對此,如果我們不了解Odyssey在這兒是「漫長歷程」之意,那麼我們就難以理解Nixon』s
Odyssey to China的真正含義。
三、英語報刊選讀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培養的方法
雖說是教學應因材施教,雖說是教無定法,但在對學生的跨文化意識的培養過程中,教師如果能運用恰當的方法,就肯定能激發學生對文化學習的興趣,肯定能活躍課堂氣氛,從而收到好的教學效果。
1對比類比法
對比類比法是指將中國文化與英語國家的文化進行比較,找出其中的相同與不同。英語報刊中的新聞報道均具有時新性,反映的是其最新的時政動態。所以,將中英文化的比較自然地滲透到英語報刊選讀課的教學中,就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跨文化的意識,有助於化解學生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容易出現的一些不必要的誤解。例如,對「吳老師」的稱呼,絕大多數中國英語學習者按中國的習慣總會使用teacher一詞,中國老師也會認為這很自然,可英語本族語者對此則會很反感,認為這是不禮貌的。teacher是一種職業,不能作為稱呼。我們可以說Mr.Wu,但不能說Teacher
Wu。Sir可以被作為尊稱來稱呼老師,如Thank you,sir類似的還有madam,Miss,Mrs.和Mr.
2擴展性
教師在講解某一詞彙或介紹某一背景知識時,不應僅僅停留在對該詞或該背景知識的表面意義的講解上,而應該擴展該詞的文化內涵,或應對該背景知識加以延伸。詞彙構成了語言的物質外殼,而在其物質外殼的後面則隱含著極其豐富的文化背景知識。例如,history一詞,由其構成可以擴展到英語語言和文化中的性別歧視問題;而當談到數字「13」時,就不應該只講「13」這個數字所代表的厄運,而應該將其擴展到中英數字文化中的異同中去。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3利用多種教學媒介和教學手段
英美報刊選讀課的教學,傳統教學資源是紙質教材和英美報刊,資源的局限性造成了教學手段的單一性,也造成了教學效果的不理想等問題的出現。最為重要的是,作為報刊,其特點是它的時效性和時新性。由於傳統的紙質教材的局限性,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能使用的往往都是「舊聞」,這也導致學生無法把握英語語言文化的發展。目前,互聯網的普及不僅可以使英美報刊選讀課的教學手段變得豐富多樣,同時也能消除傳統英語報刊選讀教學中存在的總在使用「舊聞」的尷尬狀況。首先,教師可以登陸英語國家各大權威報紙的官網,取得他們最新的新聞報道。其次,教師還可以針對自己要閱讀的報刊文章或新聞報道,收集一些與該類報道相關的英語國家地道的、原汁原味的圖片、電影、電視、幻燈和錄像等資料,以使學生對英語的實際使用能有更多更深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