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閱讀課堂觀察量表
『壹』 如何設計"反復誦讀品味語言"課堂觀察量表
用朗讀的辦法,讓學生比較、推敲、 品味語言使用的妙處,形成語感.」學生通過對精彩文段的 反復誦讀,可以感受語言的豐富性,領會語言表達的規律性,從而增強對語言的規范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文章不是無 情物」,通過表情朗讀,學生從朗讀的語調、音色和形象生 動的詞彙中,領會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耳醉其音」、 「心 醉其情」.學習《荷塘月色》這篇課文,我主要採用多種朗讀 方法,誦讀描繪「荷塘月色」的部分.除齊讀外,或讓學生 先聽錄音,體會范讀的速度,聲調的高低以及感情的流露等; 或由學生自己試讀;或讓學生自讀,便於自己體味、揣摩; 或由一人范讀,其他同學聆聽,然後共同評論其優劣.2、抓住關鍵詞語:在景物描寫中,關鍵詞語就是指那些最能反映景物 特點,又最能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詞語.《荷塘月色》中描 寫月下荷塘里的景色有:田田的荷葉、裊娜的荷花、縷縷的 荷香、脈脈的流水;描寫荷塘上的月的景色有:如水的月光、 月色、月影.一切都顯得那麼得寧靜、和諧、自由,與作者 「求靜」的心態相吻合,情景交融.描寫景物形態的詞語起到了渲染環境及刻畫作者 情感的作用,也屬關鍵詞語.如月下荷塘一段的 「曲曲折折」 、 「田田」、「亭亭」、「點綴」、「裊娜」、「羞澀」等,無不與表現人物思想情緒、感情色彩密切相關.體味本文樸素、典雅,充滿詩意的語言,還應抓住 本文比喻、通感及疊字的運用.比如,寫靜態荷花,連用三 個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 出浴的美人」,分別寫出了淡月輝映下荷花晶瑩剔透、忽明 忽暗、不染纖塵的美質.寫塘中的月色,「但光與影有著和 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由視覺向聽覺轉移.月的光華和陰影,用「名曲」的旋律來形容,表明光和影的 和諧,與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樣悠揚、優美,烘托出一種溫 馨、幽雅的氛圍,給讀者以聯想和想像,乃至帶人進入一種 幻境.作者錘煉語言的另一方面,是許許多多疊字的運用,這也是本文語言的一大特色,不但傳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 象,同時又加強了語意,給人一種音韻和諧的美感.如「蓊 蓊鬱郁」「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的綠樹,「隱隱約約」 的遠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縷 縷」的清香,「脈脈」的流水,真是比比皆是,匠心獨運.此外,一些數詞、量詞,甚至虛詞在特定的語言環 境中起到特殊的作用,同樣要引起重視.3、體會深層含義:學生找到這些關鍵詞語後,應引導學生深入分析這 些詞語的意義和作用.我讓學生思考:「『雲』、『月』是 『淡淡』的,不能郎照,作者卻以為是恰到好處呢?」「蟬 聲與蛙聲很熱鬧,為什麼作者說『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 也沒有.』」 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學生逐步明確這實際反映了作者思 想感情的發展歷程,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作者不滿黑暗現 實,追求自由光明,但一時又看不清前進方向,心情苦悶彷 徨,思想矛盾復雜,於苦悶中想求得一時的解脫,因此踏上 了求靜之路,來到了日日曾走過的荷塘.欣賞著月下荷塘的 美景,作者得到了片刻的寧靜,但現實的陰霾在心頭揮之不 去,總有一股淡淡的憂愁蘊含其中.學生再進一步可以理解 本文將客觀描述與主觀感受融為一體的寫作特點.4、通過比較,體會詞語運用之妙:不同詞語的運用,所表達的效果也不一樣,沒有比 較,就沒有發現,就難有深的體會.引導學生比較不同詞語 的優劣,品味其中的奧妙,學習語文的興趣也必然大增.《荷塘月色》中描述月光時這樣寫道:「月光如流 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我讓同學們比較 「瀉」字與「照」的區別.學生通過反復誦讀、品味,一個 「瀉」字,變靜為動,增強了月光的流動感,同時與「流水」 相照應,而「照」就缺少這樣的表達效果.又如「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一句中的「浮」,是否可以換作 「漂」 「升」 或 同學們思考後明確,「浮」 ,寫出了霧的輕飄狀態,與「薄薄」相照應.「漂」和「升」 就難以體現青霧的輕盈之美、自由之態.教學的目的在於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教會學生自己掌 握品味語言方法.實踐證明,語文教學抓住了「品味」這個 鼻子,完全可以調動起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因為教材 中所選課文大都是語言精品,引導學生深入品味,就如同挖 井,井挖得越深,泉水越多,越甘甜.如何品味文學語言文學是語言的藝術,鑒賞文學作品,必須由語言入手.聯系語境展開聯想是品味語言的 根本原則和總的方法.針對不同的語言材料,我們又可以採用不同的具體方法.
『貳』 如何觀課議課及課堂觀察量表
一、怎樣聽課
1、聽課准備
(1)學識准備。熟悉課程標准,充分把握教材。按課程標准應做到個弄清:①弄清教學目的任務;②弄清教學建議;③弄清規定的知識體系;④弄清限定的知識范圍和深度。
學習和掌握有關學科的教改信息。各個學科、各個領域都會涌現出許多新的教研成果,包括新的知識、新的方法、新的理論。學習教育理論。包括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和先進教改信息等,藉助教育理論可以更好地分析教育現象。積累聽課評課材料。聽課評課作為一門新興科學,這方面材料還不是很多,這就需要聽課者注意積累。具體方法,一方面要從各種報刊雜志和圖書中收集;另一方面邊聽課邊總結。
(2)心理准備。態度上的准備:聽課要做到誠心、虛心、專心、細心、公心;情緒上的准備:聽課是一項艱苦的勞動,它要求聽課者不僅要聽得懂,聽得進,還要做記錄,並深入思考進行分析評定,應盡可能排除一切干擾,精神飽滿,集中精力聽好課。
(3)情況准備。要了解聽課班級學生的基本情況,如學生學習基礎,智力和班級管理情況;要了解任課教師有關情況,如學識水平,工作態度、教學經歷等。
(4)物質准備。聽課者不能徒手洗耳恭聽,要帶好聽課筆記、教科書、參考書等。
2、聽課要領
(1)全身心投入。聽課者要想獲得理想的聽課效果,要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全身心地投入。
『叄』 課堂觀察量表是根據維度設定的還是根據觀察點設定的
通過課前會議,討論出了大致的觀察點,可只帶著觀察點走進教室,可能依然內難以觀察,或者難以容記錄信息。需在觀察前將觀察點轉化為可以操作的觀察量表,在表中列出觀察點分解後的要素。但觀察點都有許多構成要素,若將它們都設計成觀察指標,既無必要也不太可能觀察記錄的了。解決的辦法是先釐清觀察指標的邏輯體系,再根據可觀察、可記錄、可解釋、抓大放小的原則篩選,
『肆』 求課堂觀察量表及總結
參照《聽課的變革》,鄭金洲主編,教育科學出版社
《課堂觀察指導》,專陳瑤著,教育科屬學出版社。兩本書來看,裡面有很多現成的量表。
或者直接從CNKI資料庫中下載《課堂觀察方法之研究》碩士畢業論文來看。使用時請記得註明出處。
『伍』 如何藉助課堂觀察量表來提高課堂評價效益
以「課例」和「案例」研究為載體的「校本教研」在我區正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一些實踐層面的具體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在參與了幾個學校的校本教研後,我發現占相當比例的教研組對於課堂觀察量表的設計,存在不少的問題,主要問題是:主題外延過大。主要表現為觀察量表的設計囊括了課堂教學所有的相關要素:從教學理念到教學實踐具體環節,從雙基到過程方法甚至情感態度價值觀,從課內氛圍到學生學前准備狀態面面俱到。雖然,對於整個課堂教學有立足於宏觀進而微觀的觀照是必須的,但想要在一堂課里關注所有的問題,必然削弱關注重點問題的力度,最終導致蜻蜓點水,無功而返。主題思考不深。主要表現為針對主題的學習不夠深入,對於與研究主題密切相關的理論知識,主題內涵各因素間的相互關系、主次地位,變化的規律分析不透,關注的因素或陷於片面、孤立,或陷於交叉重合。針對性不強。主要表現為量表中的觀察內容與授課教師預設策略的脫節和斷層,導致授課教師和觀察教師的活動各自為陣。授課教師的預設策略是指向問題解決的具體途徑、方法的,觀察量表必須形成與之呼應的觀察內容體系。可操作性差。主要表現為量表內容過於簡略和籠統,教師無法有針對性地觀察,取得有效數據。制定觀察量表的目的是為了更直觀、明了地記錄和呈現研究過程中各要素發展變化的過程,對於各觀察點有比較明確的要點提示和描述有助於增強量表的可操作性。之所以會出現以上現象,我以為還是沒有把握教學研究最基本的規律和方法的緣故。對於一般教學研究過程而言,始終把握自變數、因變數以及因變數隨自變數的變化而發生變化的過程是最基本的。把握了這個最基本的規律,觀察量表的基本構架便清晰了。觀察量表的基本構成一般包括以下三個基本板塊:自變數控制觀察:自變數的控制在課堂教學中主要表現為教師針對主題問題主動預設的各種教學策略,包括具體的學習形式採用,學習方法指導,有意識的強化訓練、有針對性地拓展延伸等,每一個具體的步驟都指向主題問題解決的。在課堂觀察中,自變數控制觀察主要是針對教師具體教學行為的觀察,記錄。因變數變化觀察:因變數變化在課堂教學中主要表現為教師的教學策略實施過程中學生的反應和變化,表現為可觀察的興趣、情感、態度以及掌握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程度。在課堂觀察中,因變數變化觀察主要是針對學生的,包括學習興趣、行為以及學習效果的觀察,記錄。數據分析歸因、描述。通過對記錄數據的分析、歸因,描述自變數與因變數之間的相關性是研究的最終結果,也是教學研究最基本的意義所在。相關性越大,越能夠積極有效地指導教師調節教學行為,獲得最佳教學效果;自變數與因變數之間也會出現我們預料之外的結論,二者沒有相關性或相關性甚微,這樣的結論將引導我們嘗試以新的途徑解決問題。自變數控制觀察、因變數變化觀察、數據分析歸因、描述是校本教研的核心部分,需要授課教師與課堂觀察教師共同參與完成。研究成果的有效性更是依賴教師群體的綜合素質。只有高素質的教師群體才能有針對性地預設策略,細致入微地觀察,真實准確地記錄,有理有據地歸因,從而獲得有價值的研究結論。能科學地設計「課堂觀察量」便是走出了校本教研至關重要的一步。下面提供我區楊岔路小學語文課例研究的一組「課堂觀察量表」供參考。 「教師評價語言對學生感悟文本內容的影響」——《觸摸春天》課堂觀察記錄表 教師課堂行為觀察記錄表(一)教師評價語言的內容情感性評價(學生習慣態度興趣)內容性評價(文本內容)方法性評價(學習方法)效度原因分析 次數%次數%次數% 教師課堂行為觀察記錄表(二)教師評價語言的有效性評價目的(清晰、准確、無冗餘)評價時機(成熟、不成熟、生硬)評價態度(交流式;表演式;個性化)效度原因分析 次數%次數%次數% 學生課堂反應情況觀察表
『陸』 如何進行英語課堂觀察
學習語言,抄是一個輸入襲的過程,輸入的目的是為了最終能夠輸出語言。課堂中語言的輸入只有依託一定的情景藉助相應的語言信息也就是常說的「語境」、或「情景」,才能被學生更好地理解,促進語言的內化。在構建語境中教師語速要略為放慢、發音更為清晰、句子更短、更簡單,運用適當的重復及不同的表達方式,確保學生能真正聽懂、讀懂的語言環境進行輸入。
『柒』 如何填寫課堂觀察量表關於學習目標的課堂達成
1. 用箭頭來表示語言互動的源流向,箭頭的起始點代表發問者;箭頭的方向表示回答這一問題者。在圖中向上箭頭表示學生提出問題,向下表示來自教師的問題或反饋;其中問號表示教師提出問題、加號表示教師正面反饋、負號表示教師負面反饋。
2. 可以在學生出發的語言箭頭上方加上字母或符號表示更多的含義,如
A :學生主動提出相關主題的問題 B :學生正確回答
C :學生提出無關主題的問題 D :學生錯誤回答
?:學生主動表示疑問或不懂 ~ :學生直接對全班發表見解
3. 本記錄由1人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