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英語閱讀 » 法國戰役英語閱讀

法國戰役英語閱讀

發布時間: 2021-02-18 20:20:45

1. 隆美爾指揮的第七裝甲師,在法國戰役中被稱為魔鬼之師。而古德里安將軍,在不到6天的時間內,橫貫法國4

一個名將的產生,我個人認為取決於三個條件:
1。曾完成過重大、困難的戰役並取得完勝。
2。曾創建過獨特的戰略戰術。
3。曾有著自己獨立的軍事理論或獨到的見解、論著。
並不在於他是否百戰百勝,戰場的勝利取決於太多的隨機、偶然因素。

一次大戰後,法國在法德邊界構築起了著名的「馬其諾防線」,如果德國要攻佔法國完成對西歐的佔領,必須要通過馬其諾防線。如果正面進攻無疑將傷亡慘重兩敗俱傷。
曼施坦因提出了以裝甲部隊為主力的「鐮刀閃擊戰法」,由法德邊界的阿登地區突破後呈鐮刀狀繞到馬其諾防線背後,迫使法軍潰退。
計劃實施結果,不僅完勝法國軍隊直接殲滅30個法國師,由此造成的法軍崩潰使得德軍長驅直入,引起連鎖反應,最終迫使法國投降。

1941年9月-1942年7月,曼施坦因任第11集團軍司令期間。他組織指揮了克里木戰役。用正面進攻的方法攻克防禦能力不亞於馬其諾防線的塞瓦斯托波爾,贏得了這場敵眾我寡的戰爭,並殲滅蘇軍克里木方面軍。
1943年2-3月,在斯大林格勒戰役慘敗,蘇軍勢如破竹長驅直入情況下,指揮德軍南方集團軍群發動哈爾科夫反擊—著名的「反手一擊」,這被後人稱為如果沒有這場戰役的勝利,德國失敗將提前一到兩年。

由此可知,曼施坦因在重大歷史關頭的重大戰役中,做出過重大軍事貢獻並取得完勝,同時還有經典戰術方式的創造,堪稱後世楷模。但是曼施坦因並無軍事理論著作問世,而是否能夠把實戰經驗上升為理論認識,這是區別一個戰場領袖與軍事家的根本點。
由此曼施坦因作為一個二戰最優秀的名將綽綽有餘,但稱為軍事家還欠火候,這就是他與古德里安、隆美爾的差距。

2. 關於二戰法國戰役的一些問題

第一,進攻的准備。從39年10月德國和蘇聯分享波蘭以後,加上《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署,使得德軍在東線的壓力幾乎為0,通過快速的鐵路調動。使得國防軍大部分主力得從快速東線轉往西線。在兵力上形成對防守方的攻勢姿態。

第二,進攻低地國家的原因。A.這是決定是否能從側翼實現對消滅法國戰略的必要條件,B.消滅低地國家也是對德國工業的心臟魯爾區提供最好的保護,C.沿線的機場海港可以為隨後進攻英國本土的戰略提供便利。

第三,低地國家的進攻計劃,從39年10月到40年1月,統帥部一共制定了4份進攻計劃,基本和施利芬元帥在一戰戰前制定的「施利芬計劃」類似,採用的形式為C集團軍群在法德邊境一線的馬其頓防線實現對峙,並對馬奇諾防線進行有限的牽制,在對低地國家(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宣戰或者不宣而戰後,快速突破,使得戰術突破集團擊潰法軍的左翼後。快速南下轉進進一步卷擊法軍南部邊境主力,B集團軍群(攻擊低地國家主力)剩餘部分將在南下的裝甲部隊之後,展開所謂的」海峽沖刺「行動:一路從荷蘭打到瑟堡。如果中路的德軍得手,那麼就可以兩路對法國首都巴黎實現合圍。

第一個問題回答完畢。

比利時艾本艾瑪爾要塞位於阿爾伯特運河地區,這里是控制馬斯河與阿爾伯特運河的交界處,整個地段將威脅進攻比利時A集團軍群所屬第6集團軍的行動,特別對於建立穩固的橋頭堡陣地至關重要。類似一堵牆壁,過不去的話,後續的計劃便全部成為空談。

第二個問題回答完畢

馬斯河的意義我第二個問題已經回答過了,參見一戰時候同盟國和協約國對此地殘酷的反復爭奪便可以知曉其重要性,馬斯河即是從法軍側翼進入法國的一道天塹。索姆河則被稱為」巴黎的護城河「,重要性就不多說了,參見一戰死傷無數的索姆河戰役,威廉皇帝進入巴黎閱兵的夙願夢碎於此。

純手打,希望採納,有沒解釋清楚的地方,請追加提問,我會盡我所能為您提供幫助。

圖片為5月10日到5月16日之行動

3. 法國戰役的時候,法軍坦克都去哪兒了

法國戰役的時抄候,法襲軍坦克無論從水平到數量。都已經超過納粹德國,但是仍然採用落後的跟隨步兵作戰的戰術。而且英法聯軍在空軍方面與德軍存在巨大差距,使得法軍坦克成為德國攻擊機的靶標。在一個多月的戰斗中,法軍戰敗!

4. 二戰,法國戰役,聯軍為何在德軍手上敗得如此凄慘,資料論文皆可,1500-2500字

歷史上的各種事情現在來看都有某種投機性,拋開即成事實的歷史不論,單從我所了解的方面說它的必然性吧(本人現在德國)
1,民族性。縱觀德國的歷史,基本上喜憂參半。中世紀的歐洲,基本上是英法兩國主導,德國除了一個似是而非聖神羅馬帝國之外就沒什麼可說的了,中世紀往後,德國又被法國壓得很慘(拿破崙和一戰)。因此,自德國統一後,德國人非常珍惜和熱愛自己的國家(有點像以色列),德國人也很自信(這個後面會提)。德國人的愛國熱情遠非英法等其他國家相比(舉例家電商家為聲援世界盃上的國家隊,推出贏球送液晶彩電活動,是不限尺寸的,你想要多大的都行,只用付1塊錢,而且大街小巷都插滿了德國國旗,當然也是自發的)。而且德法世仇嘛!中國打日本需要動員嗎?
2,競爭性。日耳曼人喜歡爭,可能是以前被壓迫多了吧!自德國統一以來,德國表現出了很強的競爭性,但這種競爭性又很含蓄。一戰失敗以後,這種競爭性更加隱忍(現在德國也是一樣)
3,民族根性。
(1)實話實說,和亞洲人比,歐洲人很懶,和歐洲其他國家人比,德國人又很勤勞。拿現在來說,歐洲是堅決奉行8小時工作制,荷蘭,比利時這些國家的人下午上班基本上都是出工不出力,3點多就准備回家了(通常2點左右是下午茶時間),法國工人更是出了名的『罷工半年,休假半年』,而德國人雖然也偷懶,但指定任務一定會按時按質完成。
(2)歐洲人懶,但得益於早期的原始積累,和幾百年來社會精英的不斷努力,歐洲有一套異常有效的社會制度,這套社會制度把每個人都安排在一個機制之下,使其有效地整合成為一個整體,再輔之以科學技術,使得歐洲各國得以發展。而德國資本的原始積累相當的少,但這也成就了德國的社會制度更加的有效(我指的不是什麼三權分立,君主立憲之類,而是每個人心中所自然遵守的社會准則)
(3)德國人善戰。不得不承認德國人很善戰,骨子裡就流著打仗的血(就像平時有的德國人說的:『平時都壓制著自己,可算等到發揮我特長的時候了,可得好好爽爽』德國人真的這么看待戰爭)。而且德國人異常的頑強(有點像中國古代的秦朝)。平時德國基本上就是壓抑著自己的情緒,而到了真正發泄的時候,才顯示出這股力量的可怕(以一個國家挑戰全世界不是玩的,而且還是兩次)。
(4)德國人嚴謹。德國人平時也有不著調的,但是認真做事的時候真得很嚴謹(有點鑽牛角尖的感覺)。而且德國人的執行力要比歐洲其他國家的人出色得多,基本上都按規矩辦事,人情世故相對較少(當然也有)。此點要是放在戰場上可是很寶貴的,特別是在不利情況下堅決執行任務。例如閃擊戰的精髓在於速度,戰術說穿了就是穿插分割(順便提一句我們的解放軍也很善於穿插分割戰術),當孤軍深入時,堅決的執行穿插是很需要勇氣的。
4,科技。德國的原始資本較少,一戰以後更是千瘡百孔,也正因如此,德國更注重科技(現在也是一樣),而且和法國動輒研究生命起源相比,德國一樣研究這些,但德國很注重經世致用,德國的科技很先進,但不花哨,卻很實用,二戰以前德國科技領先美國大概20年,而且這些科技都可以馬上投入社會生產和軍事發展(二戰時德國研製的過氧化氫動力的潛艇能在水裡跑出26節的速度,而4型,虎【這款坦克好壞參半,它的火力,防禦,人機性優越,但每小時20幾公里的速度使德軍完全喪失了早期閃電戰的威力】,黑豹坦克,p系沖鋒槍,v式火箭這些就不用多說了),使德軍裝備了更好的武器。
5,以質建軍。德軍一直以來都是數量不足質量補的原則,軍隊專業化程度極高(是從建國以來一直如此)加上前面說過的好戰善戰性,德軍的戰力不言而喻。說下裝備吧!只談廣泛上的火力(像是什麼虎式坦克bf109什麼的都談爛了)二戰期間,德軍的單位火力是最猛的(後期美軍超過),部隊配屬火炮的程度據說很驚人,分攤下來基本每個班都能有火炮支持,而且斯圖卡也是專業的支援地面作戰的飛機(不知道是不是第一種)而沖鋒槍的配備更是德軍單兵活力驚人。
6,德國的歷史在歐洲也不算悠久,因此德國的吸收性比歐洲其他國家好些,當然僅限於技術和理論(德國人自大的很,很瞧不起外國人,當然按他們的話說他們的自信源於實力)。二戰前德軍的閃擊戰戰術,裝甲兵團理論都不是德國人原創,但德國很好的使用並發展了他們(一戰時還有法軍還排著八國聯軍時期的方陣,邁著整齊的小碎步,帶著高頭大帽向德軍進攻,二戰時法軍的戰術也很呆板,基本停留在一戰時期)
7,文化。歐洲的文化開端基本上是德國人引領的(馬丁,路德翻譯聖經)。因此其實德國的文化性很強,這點可參考我中華文明的強大即可理解(例如同化蒙元,滿清)。此點也使得德國人很難被同化,因此他們一直保持著普魯士人的那種野性和一些優秀的精神(不是說大爭之世的心態很積極嘛,例如我國戰國時代)。用一句不著調的話說就是: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綜上所述,如果綜合以上的條件德軍在法國戰役以及二戰前期一系列其他戰役上的優異表現也覺不足為怪了。至於後期失敗,道義上的問題不談,綜合國力再強也不可能比全世界強嘛!德軍的威力在於快,當德軍快速進軍難以成行,速戰速決的計劃喪失,進入拉鋸戰時,德國失敗就很正常了。
(此論述也僅基於德國方面,畢竟對法國不是很了解。同時戰術,武器等已被人說爛了,此文不再重復【當然法國戰役時的德軍坦克似乎主要是2型,3型,不是很先進,似乎是,記不清了】,也不再講述歷史的偶然性,畢竟戰爭是綜合實力的較量,不是一兩件武器,一兩種戰術能左右的。申明本人不崇洋媚外,只是基於我自己的了解和一些德國人的思想總結而成上述文字。另本人不善行文,思想有點天馬行空,如若有什麼論點論據缺乏條理之類,敬請海涵。最後希望這些能對你有所幫助)

5. 法國戰役期間英國坦克

法國戰役期間英國派出的裝甲部隊包括第1裝甲師、缺編1個營的第1陸軍坦克旅以及8個師屬機械化騎兵團。

1、1939年波蘭戰役後,立刻派往法國的只有7支步兵師屬機械化騎兵團、1個裝甲車團和1個陸軍坦克營。這7支機械化騎兵團包括第4/7龍騎兵團、第5皇家恩尼斯基倫龍騎兵團、第13/18輕騎兵團、第15/19輕騎兵團、第1洛西恩邊境騎兵團、第1法伊夫·弗法義勇騎兵團和東部義勇騎兵團
這些團全部裝備了28輛Mk VIB輕型坦克和44輛偵察運載車,而由騎兵改編而來的第12輕騎兵團是一支輪式裝甲車部隊,全部裝備莫里斯裝甲車。

2、英國本土唯一成軍的英軍第1裝甲師,直到1940年5月才向法國調動。可惜因為巡洋坦克生產的滯後,第1裝甲師在調動前也沒能完成換裝,作為先遣部隊的團級單位,隸屬第2裝甲旅的第2禁衛龍騎兵團甚至還裝備著沒有安裝伯薩氣冷機槍的Mk VIC輕型坦克,直到1940年5月17日,第1裝甲師全部抵達法國時,運來的284輛坦克中還有134輛輕型坦克。

3、英軍第1陸軍坦克旅是英軍歷史上第一支旅級步兵坦克部隊,下轄皇家坦克團第4、7、8三個營,其中第4營是最早組建的陸軍坦克營。在1939年二戰剛剛爆發時,就將皇家坦克團第4營調往法國了,而皇家坦克團第7營和旅部則是在1940年5月才動身前往王法國,至於第8營卻一直沒有離開本土。
這其中皇家坦克團第4營裝備有50輛A11瑪蒂爾達步兵坦克和5輛Mk VI輕型坦克,其下轄營部和3個步兵坦克連。而皇家坦克團第7營裝備有27輛A11瑪蒂爾達步兵坦克、23輛A12瑪蒂爾達II步兵坦克和7輛Mk VI輕型坦克。

1940年6月法國投降,英國遠征軍從敦刻爾克逃回本土,英軍戰前組建的裝甲部隊除了留在本土的基本上可以算是全軍覆沒

6. 英語閱讀翻譯40A,接納人工翻譯,在線等

英國於五月1941年五月報道。德國俾斯麥戰列艦,世界上最強大的軍艦,被移動到大西洋了。她的任務是摧毀載著來自美國供應正在受戰爭蹂躪的英國的船隻。
英國曾擔心這樣的任務。沒有可以在速度或火力與俾斯麥戰艦匹敵的軍艦。俾斯麥有八個15英寸口徑的大炮和81支小槍。她可以一小時航行30海里。她被認為是不會沉沒的。不過,英國已經讓她沉沒了。他們派出最好的Hood戰艦領導小組去追捕俾斯麥狩​。 5月24日,Hood發現了俾斯麥。
這是一個德國指揮官Luetjens不希望看到的會議。他的命令是摧毀英國船隻運載物資,但要遠離與英國軍艦的戰斗。
這場戰爭並沒有持續多久。俾斯麥的第一個魚雷擊中胡德,(這使戰艦上除了三個人,另外1419個人和戰艦一起沉沒了)(這句話我不太懂)。但在斗爭中,俾斯麥是輕微的損壞。她的指揮官決定開到法國去進行維修,當時德國已經採取了行動。英軍跟著她。然而,由於俾斯麥的速度和大霧,他們看不到她了。
兩天來,每一個在大西洋英國船隻試圖找出俾斯麥,但沒有成功。最後,她是由來自愛爾蘭的飛機發現。他們試圖讓俾斯麥慢下來,以便他們的船隻可以趕上她。英國從空中攻擊她。俾斯麥號被擊中。
在5月27日上午,正在打最後一次戰役。四張英國船隻向俾斯麥開火,她終於被擊沉了。

7. 1356年法國戰役失敗後面臨著怎樣的局勢

1356年法國在普瓦提埃戰役失敗之後,18歲的王太子查理監國攝政,他為了籌集專戰費和國王贖金,乃召屬開三級會議,在800名代表中,半數是市民代表,他們要求國王的行動需受特別監督,應懲治失職官吏,並拘捕以財政大臣羅伯特為首的22名高級官吏,強迫他們交出侵吞的公款。王太子查理十分害怕,下令解散會議,市民更加不滿,整個巴黎開始騷動。查理被迫於1357年2月再度召開三級會議。

8. 法國戰役的傷亡數字

德軍消滅了法國、比利時、荷蘭、波蘭,趕走了英國軍隊。盟軍共損失專2,292,000人(含被俘)。傷亡,屬包括死亡或受傷,如下: 法國 - 90,000人陣亡、200,000人受傷,大約1,800,000人被俘。1940年8月,1,575,000名戰俘被送往德國,其中大約940,000人被留下直至1945年被盟軍解放為止。而在德國被囚禁期間,共有24,600名法軍戰俘死亡、71,000人逃跑、220,000人根據維希政府和德國各個協定而被釋放,以及數十萬人由於殘疾和/或疾病而獲得假釋。大部份戰俘在被囚禁期間被當作奴隸勞工。 英國 - 68,111人陣亡、受傷或被俘 比利時 - 23,350人陣亡或受傷 荷蘭 - 9,779人陣亡或受傷 波蘭 - 6,092人陣亡、受傷或被俘 捷克 - 1,615人損失,包括400人陣亡

9. 探討法國戰役後,德國如何獲得最好的結局

法國戰役後,擋在德國前進道路上的只剩下兩個國家。其中一個是英國,英國是個海權國家。德軍沒有制海權,過不了英吉利海峽,英國可以說立於不敗之地。另一個是蘇聯,而蘇聯又是德國根本不可能打敗的國家。德國在第一次大戰得到的教訓就是不能兩線作戰。
從德國國家利益考慮,出現兩個選擇。第一個選擇是打敗法國後,馬上和英國停戰。和英國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尋求和英國結盟,共同對付蘇聯。如果德國的第一選擇做不到,實際上也沒有做到。那麼就意味著英美體系,已經把德國視為優先於蘇聯的首要敵人。如此德國只有採取第二選擇。立刻放棄反共產協定,選擇和蘇聯結盟,簽訂反對殖民主義,支持民族自決的協定。

為什麼一定要放棄反共產協定?在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是首位矛盾時,反共產協定對德國的成長是重要護身符。但當德國成為英美體系眼中首位敵人時,保留反共產協定對德國就是一種災難。只有廢除了反共產協定,才能建立德蘇之間互信的基礎。為什麼要簽訂反殖民主義,支持民族自決的協定?因為德蘇都不是殖民地國家,沒有負擔。[德國原有殖民地在一戰後被瓜分了]。而殖民地是英國的生存基礎。簽訂這個協定可以讓德國占據未來對英戰爭中的大義。而這個協定也符合蘇聯的意識形態。為了達成德蘇結盟,蘇聯必須肯定蘇聯與歐洲的現存邊界不再更改。支持德國對歐洲和北非的領導。而德國則承認現在蘇聯和歐洲邊界的合法性。承諾未來德國領導的地區將取消反蘇宣傳。支持蘇聯對伊朗和土耳其的領土要求。
德蘇簽訂結盟條約之後,德國的戰略方向將發生重大轉變。對於德國有三個經略方向。西邊是徹底控制直布羅陀。為什麼必須控制直布羅陀?因為只有控制直布羅陀,才能拉長英國的運輸線,並阻擋英國大西洋艦隊支援地中海。完成德意海軍和維西法國海軍整合,集中全力打擊英國地中海艦隊。西班牙在二戰時屬於中立,略親德意。但是德國控制直布羅陀的價值,遠遠超過德國破壞西班牙中立的代價。東邊是徹底控制巴爾干半島。南邊則是經義大利登陸非洲。未來德國的主要戰場將是北非。非洲戰役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登陸五十萬德軍,攻擊方向蘇伊士運河,完成封閉蘇伊士運河。為什麼只能登陸五十萬德軍?因為德意和維希法國的海軍即便聯合也不能保證可以對付英國地中海艦隊。德意很可能只能保證五十萬德軍補給。第二階段封閉蘇伊士運河後,這時英國地中海艦隊要麼已經投降,要麼就逃到印度洋去了。當地中海成為德國內湖之後,德國將再登陸一百萬德軍,徹底控制北非。未來德國在北非的重兵囤積地將是埃及。那裡將有至少一百萬德國陸軍,和兩個航空隊的空軍。
關於蘇聯這時的戰略行動。蘇聯向南發展方向有三個:一出阿富汗,二出伊朗,三出土耳其。阿富汗方向離英國的強大控制區太近。好處又不夠。蘇聯不會選。伊朗方向,有石油,有印度洋港口。好處是夠,但太燙手了,英美會先跟蘇聯玩命的。蘇聯也不會選。土耳其方向,蘇聯歷史上跟土耳其就是世仇,民族心理上易動員。得到土耳其,可獲得地中海港口和博斯普魯斯海峽控制權。黑海將成為蘇聯內海,蘇聯最重要的農業,工業,資源中心將獲得足夠的戰略縱深。好處足夠,又不會讓蘇聯超過德國成為英美眼中首敵。蘇聯會選擇這個方向行動。
如此,未來形勢是德蘇皆成英美死敵,德國重兵囤積埃及,蘇聯重兵囤積土耳其。德蘇背靠背,與英美爭奪中東。

10. 法國戰役的介紹

法國戰役(又稱法國淪陷,法語:Bataille de France,德國將其稱為西方戰役(Westfeldzug)),是回指在第二次世答界大戰時納粹德國從1940年5月10日開始進攻法國及低地國家,結束了僵持半年多的假戰。號稱擁有「世界最強陸軍」的法國在戰爭歷史不到三個月的時間里,便被納粹德國擊敗。戰爭最後,英國遠征軍和許多法軍士兵在發電機行動中成功地從敦刻爾克撤退至英國本土。法國戰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熱點內容
39天電影在線播放免費觀看 發布:2024-08-19 09:18:18 瀏覽:939
可投屏電影網站 發布:2024-08-19 08:19:20 瀏覽:140
農村喜劇電影在線觀看 發布:2024-08-19 07:46:21 瀏覽:300
電影院默認區域 發布:2024-08-19 07:39:02 瀏覽:873
台灣金燕全部電 發布:2024-08-19 07:30:20 瀏覽:249
在哪可以看網站 發布:2024-08-19 07:29:06 瀏覽:467
電影tv版app 發布:2024-08-19 07:28:17 瀏覽:51
韓國倫理電影在什麼地方看的啊 發布:2024-08-19 07:18:34 瀏覽:835
韓國找女兒那個電影 發布:2024-08-19 07:18:34 瀏覽:667
驚變溫碧霞在線播放 發布:2024-08-19 07:10:13 瀏覽: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