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學英語閱讀
⑴ 人為什麼要讀書和學英語
不讀書。以後邇找什麼樣的工作。
以後的社會人人都要會英語。邇不會。
要怎麼活下去。哪個公司肯要邇啊。
⑵ 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要學英語
著名咨詢公司麥肯錫在一份報告中指出,中國大學生英語口語水平的欠缺,使他們只不到%能夠滿足跨國公司的要求。我深有感觸,為什麼這么多大學生花這么多年時間也學不好英語?
首先是一些大學生學習英語的目標不明確,為什麼要學英語?學英語到底有什麼用?對這些問題很迷茫。有的人僅僅把目標定在過四級上,以為過了四級就大功告成。現在很多學校四級和學位不再掛鉤,有些人就覺得可以不考四級了,甚至都可以不用學英語了。
這種想法很不對,如今英語已經成為國際間交流的一種工具,是國際化青年必須具備的特徵之一,如果不能熟練掌握,將來無論是求職還是工作,都會遇到很大阻礙。很多大學生嚮往外企,但實際情況是,有的人一打電話,聽到對方說的是英語,就不敢回答,立馬把電話掛斷了。要進外企,英語是第一塊敲門磚,不好不行。
有的同學說,自己在偏遠地方的大學讀書,可能一輩子都用不到英語,沒必要學英語。這樣的想法是荒唐和沒有道理的。如今是互聯網時代,獲取信息,了解世界的途徑已經不僅僅是報紙和電視,而網上的信息,英語的要佔大部分。英語是國際化的語言,不再單屬於英國或是美國,它已經沒有了國界。
很多大學生希望學好英語,但學習的方法不太對路。比如沒有規劃:往往是今天背單詞,明天看語法,後天練聽力,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缺乏系統性,就更別提整個大學四年的英語學習規劃了。當然,問題也不全在學生身上,學校的英語教育也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比如沒有在新生入學的時候告訴學生,大學階段英語到底應該怎麼學。盡管國家教育部有教學大綱,但是很少有學校從一開始就制定具體學習的總體規劃。由於沒有計劃性,所以一到考試,就容易病急亂投醫。最後形成的一個頑固的症狀是,一些人步入社會,每次遇到挫折,覺得不會英語不行,於是從頭學。舉個例子,很多學生畢業工作了很多年,一旦學起英語,不管以前是什麼水平,都還是從新概念第二冊開始,以上現象,我把它稱為「補丁英語」或是「補吧英語」(patchy english)。
有的學生即便明確了自己要去外企,但學到的英語並不夠用。換句話說,他們學到的英語不是實用的英語(practical english),而是教科書英語(textbook english),求職說英語很生硬,彷彿沒有現在大家正在說的語言那麼鮮活,也沒有職場英語那麼規范。
大學生學英語,不是要成為英語專家。我比較反感同學刨根問底地問一些用法上的問題,尤其是語法。要記住:看到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寫的優秀句子或用法,你就可以搬過來寫;聽到以英語為母語的一些有修養的人這樣說,你也可以照搬,而不必去問為什麼。用多了用慣了之後,這些東西就都是你自己的了。
不敢開口說英語,往往是擔心自己的語音語調不標准,想把語音語調先在家練「純正」後再和別人對話交流,其實這完全沒必要。就跟每個人說普通話都會帶自己的家鄉腔一樣,中國人說英語也可以帶有自己的口音,不必覺得放不開或者不敢說。我在英國學習的時候遇到的英國教授或者講師,是印度人就講印度腔英語,是中國人就講中國腔英語,不要以為在英國就人人都講bbc式的英語。所以想要講一口流利的英語,前提是一定要拋棄自卑心理,勇敢開口,現在就開口。
學習效率低是學不好英語的又一個原因。很多人覺得自己每天都在學英語,但實際效果卻和預想大相徑庭,這和學習習慣也有關系:不夠堅持。學語言需要很長時間的浸潤,最關鍵的一點也就在於堅持。如果一個人急功近利,一兩個月看不到學習成效,就失去了學習的動力,也就犯了學習語言的大忌。如果他連續半年不學英語,肯定就把學到的僅有一點東西也忘得差不多了。更有甚者,在大二考完四級後,兩年時間不再學習英語,等到考研的時候再撿起來學,到那時候肯定又是重頭來過,學習效率肯定也就低了。
這就是沒有毅力和耐心學英語的典型例子。
學習效率低不能完全怪學生,部分原因是教材激不起學生的興趣。一打開書本,話題很枯燥。所以我說,學習教材需要有及時性,現時性或是鮮活的特徵。就拿現在大家都比較關注的神六來說,讓我們來設想一下,如果想談談神六中人的生存狀況,比如身體會出現的某些反應,太空中的垃圾如何處理等等,想講的時候卻沒有詞;又比如開奧運會的時候,想就奧運項目談談感想,開口的時候卻不會;再比如,如果要去談判,面對談判對手時卻頻頻詞窮,空有滿腦子想法難以開口,這些都是一種什麼樣的窘境。而上述現象產生的原因就是我們教材中語料的時效性比較差,缺乏最及時的英語語料和相應的表達方式。如果大學每個月開設新聞英語、報刊選讀之類的選修課,就可以讓大家接觸到一些貼近時代和當今生活的主題,也就可以很好幫助學生把課本和現實熱點結合起來。
外企中一般會用英語作為工作語言,我把這種英語叫做國際英語。國際英語不同於大學英語的地方在於,這種英語的使用者之間是一種工作關系。所以在學英語的時候應當首先明確學習目標,不要誤入歧途。有的同學喜歡學俚語俗語,覺得很時髦,但是只有很熟的朋友之間才可以很隨便地說話,一般的工作關系是很不合適的,在禮儀上也是不合時宜的。實際上,國際英語指的是在各種場面交往時,可以合理使用的共同的一部分、核心的一部分。
國際英語中很庄嚴肅穆的場景很少見,很至交很隨便的說法也不多,多的是在職場環境中都可以使用的英語。國際英語是屬於中性的,介於正式和非正式兩者之間的。比方說,offspring是正式用詞;children是中性詞;kids是非正式的用詞,都是指孩子或後代。如果在正式場合或是非正式場合都說children,這是可以的;但如果在正式場合說kids,或是非正式場合說offspring,都是不可以的。
無論是在校園里接受系統教學,還是在輔導班接受培訓課程,最後都要離開課堂走上社會。對於國際英語的學習來說,最重要的是要notice patterns,要注意觀察,重視規律。如果三個人在開會,忽然第四個人進來,他會怎麼說話?這不僅取決於會議的性質,還取決於這三個人與他的關系。如果是陌生的,或者是很好的朋友,那麼語言風格也會不一樣。一定要注意培養這樣的觀察能力,否則英語是很難學好的。
要適應外企,良好的聽說讀寫能力是必備的,但說和寫必須更加突出。我們的教學比較強調聽力和閱讀,而一般會忽略說和寫。對於大多英語學習者來說,他們會考試會做閱讀理解,但是不會表達。要實現從理解到表達的飛躍,需要一個長期的學習積累過程。大量的說需要建立在大量的聽的基礎上。還有寫作,這里主要是指應用文的寫作。對於學生來說,應用文的寫作能力一定要加強。現在四級和研究生考試都增加了應用文寫作,這也說明了考試也在向應用能力方面發展。我比較反對英語速成的說法,因為英語是不能在一夜之間學好的,它不是一個overnight miracle。英語正在走向應用,要use your english,這和實用英語(practical english) 也是不同的,前者是動態的,而後者是靜態的。現在所謂的一流的英語能力,不是光在考試中拿高分,還需要實際應用的能力
⑶ 為什麼學英語必須大量閱讀原著
英語為母語的抄國家,都不怎麼講襲究語法的,只有我們中國,因為要應試教育,如果你不需要考試,不要過四六級,你可以不在意語法,大量的閱讀會讓你對很多語句自然而然地學會英語,語感出來了,所謂的「蒙」的幾率會大大提高。
⑷ 為什麼要學英語
學英語為自己,為將來的工作生活是有很多的好處的,想要學好英語,建議專來阿卡索先試聽了解一下外教課屬程也是不錯的選擇。【https://www.acadsoc.com】點擊藍字即可免費領取專屬歐美外教一對一免費試聽課!
阿卡索是真人固定歐美外教一對一授課的,而且都是歐美師資,歐美師資的發音是很標準的,外教100%持有TESOL等國際英語教師資格證書。全英文的課堂教學,培養學員英語語感和英語思維,打好英語基礎,未來學習才能更輕松。
大家想要找到合適英語培訓機構,網路搜下【阿卡索vivi老師】即可。
網路搜下【阿卡索官網論壇】免費獲取全網最齊全的英語資源。
⑸ 為什麼要學英語
我們所說的英語「可持續性發展」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可以簡專單理解為:你具備用英語學屬英語的能力嗎?你具備把英語學成英語的能力嗎?你把英語學來學去,最終能把英語學成作為你「學習英語」,「閱讀英語」,「理解英語」,「表達英語」和「記憶英語」的「唯一語言」了嗎?還是不論學得再「實用」,再「地道」,口音再「美式英式」,你都始終以中文作為「學習語言」,「閱讀語言」,「理解語言」,「記憶語言」?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學英語Weekend,你只會「學成」中文:周末,你有沒有努力去把它「學成」英語,既是把學過的英語用起來溫故而知新,又同時是訓練自己的英語口語(Well,werkend is Saturday and Sunday)呢?
一門無法學成「可持續性發展」和「終身學習」能力的(英語)語言,一旦「缺失」了「學成」之後不可或缺的使用的機會和使用的條件和使用的環境,必將是一門學得很失敗的英語,必將最終發出「三天不用打回原形」的英語到底還「要不要學」,「要不要再學和繼續學下去」的「哀嚎」!
⑹ 為什麼我們要英語閱讀
看得復出你英語的感制興趣程度不高,以上的樓主們發表的意見都可以作為參考,況且閱讀英語就猶如你念書一樣,是否越念得多書就越浪費時間?重要的就是讀了之後你才知道有沒有用,但念得多書總比念得少書的好,起碼到了社會求職以及創業的時候可以少走幾條冤枉路,正如你現在要閱讀英文小說一樣,雖然讀了考試未必會考,可看得多一個單詞的出現率時你就會無師自通,也有個大概理解的意思了,習慣看一連串的英語時再對著考卷那一連串的雞腸你也不會那麼容易犯頭暈與慌亂了。
⑺ 為什麼要學英語呢
首先,我要說的是,我們用於學習英語的時間有限,所以學習要有目的性。如果你是中學生,把學英語的近期目標定位在高考上,那麼對於課本教材的掌握就要多花些時間。如果你是大學在讀或者快畢業的學生,有心要考四、六級、托福、GRE,那麼對於大量的單詞的掌握就是首要的條件。把自己有限的時間花在刀刃上才能取得最大的效益。 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學習的方法和另一種語言——漢語,有很多的共同之處。也許對於英語,我們可能一輩子也學不到像漢語那樣熟練的程度,但是,很多我們學習漢語的方法是很值得借鑒的。 很多語言雖然千差百異,但都是一些共同的元素,比如,語言的基本組成單位(字、詞或者單詞)、約束語言的規則(語法),和一些歷史上形成的特例(俗語、俚語、詩詞等)。掌握了這些元素,也就基本上掌握了一種語言的用法。想想我們小時候學習漢語的時候,我們最早學會的是一些最基本的詞,比如蘋果、貓、狗等我們不會說話的時候就經常見的東西。隨著詞的積累,到了幼兒園的時候,父母和老師就開始教一些語法規則。學會了必要的詞彙和基本的語法規則,這時候我們已經可以進行簡單的漢語的對話了。到了小學,我們更系統地學習語法,再加上日常生活的運用,我們對日常的漢語已經很精通了。我們學習英語,由於我們起步晚而且鍛煉的機會比較少,到大學畢業時,我們對英語的掌握如果能達到我們漢語的小學畢業水平已經是很不錯的了。 通過我們對自己學習漢語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有幾點值得我們的注意:首先是對詞的積累。有道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你不知道一種東西用英語怎麼說,你是很難讓別人明白你的意思。我們中學課本和大學課本里的單詞雖然不少,但是總的來說是不夠的,就像我們語文課本的詞只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詞彙的一小部分。舉個例子說,英語課本里有「衣服」這個詞clothes,但是細節上就省略了,比如羊毛衫(knitted sweater)、西裝(suit)、禮服(full dress)、運動衫(jersey)都是用不同的單詞來表示的。在課本中我們只能學得到「衣服」怎麼說,具體的各種衣服的單詞需要我們從課外閱讀中獲得。我的經驗是多翻翻英漢詞典,不光用到不明白的單詞是翻,有時間的話能背背詞典也是很有幫助。如果覺得這種方法比較枯燥無味,那麼可以選一些英文的小說或者科普讀物來看。比如很多英文的文學名著國內都能買到。最好是近幾十年的小說,比較能反映現代英語的發展,如《教父》(Godfather)之類的。看這些小說的時候,應該注意情節是次要的,主要是記下不懂的單詞和不明白的句子。如果要能上網的話,可以瀏覽一下一些美國報紙的網站,比如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時報。這些網站裡面的英語就是現在美國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英語。 除了單詞,再就是語法。對於我們來說,中學,只要學英語課本里的語法已經是足夠用的了,關鍵是真正熟練掌握。我們用英語造句的時候,經常會想是不是詞序、時態搞錯了。但我們用漢語的時候就根本不會有這種情況,好像不經過腦子話就從嘴裡出來了,而且不出錯。這里的區別就在於我們對於漢語實在是太熟悉了,經過了無數個條件反射的訓練,想出錯都已經是很難了。學英語語法也是這樣,需要高強度的訓練。只要你還在英語語法上出錯,那就說明這種訓練還不夠多,一定要形成條件反射這種程度才算出師。這種訓練靠讀課本讀小說是不夠的,一定要多說、多寫才行。也就是得強迫自己多用英語造句,不能只看別人是怎麼寫的。根據我自己的經驗,很多時候把應以背得很熟了,讀小說的時候也注意語法了,但是收效仍甚微。只有多說、多寫才能真正提高英語的表達能力。 掌握了單詞和語法,我們就已經算是學會了基本的英語。當然,如果要想像掌握漢語一樣熟練掌握英語,那就得靠終生的努力了。這涉及很多細節,比如一些約定俗稱的俗語、俚語,還有對語感、語言美感的掌握。如果生活在講英語的環境中,我們可以對這些慢慢領悟。 總的來說,我們應該具有一定的語言知識和語言能力。我常聽人說「我的英語聽力不好」,「我的閱讀能力上不去」或者「我的寫作能力提不高」等等。誠然,影響能力發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們首先得問一下自己「我的詞彙量有多大?」「我的語法知識的系統性如何?」我的個人經驗是:近期內迅速提高英語水平的切入點就是突擊好單詞和語法,在此基礎上在進行提高能力的強化訓練,這樣做就定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是我回顧個人學習英語的經歷的一點所感所想,如果能對你有所幫助,那是我最大的榮幸,或者提醒你對自己學習 英語的目的、方法做些思考,起到些許拋磚引玉的作用,我也將感到極大的快樂了。
採納哦
⑻ 為什麼要學英語
我們為什麼學英語?
對於剛開始學英語的孩子,英語只不過是與語文、數學等並列的又一門科目而已,誰也不會問「我們為什麼要學英語」。課表上有,考試要考,這已經是學習英語足夠的理由了。然而,當他們在大學里逐漸成熟,學會獨立思考之後,他們中的大多數發現,自己當年的學習只是圍繞著一個目的:考試。
「在高三這種應試的傾向就特別明顯。高三的時候教材就不怎麼看了,第六冊根本不講了,因為高考不考。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做題。至於聽力,到了高三幾乎就完全放棄了,因為我們那個時候還不考聽力。」(清華大學馬艷明)
「完全靠課堂上跟著老師學,考試肯定考不了好成績,特別是閱讀。現在高考也是越來越活。高考閱讀五十分,裡面生詞特別多。高一高二我沒有看很多課外的東西,到了高三就明顯感覺單詞量不夠,遇到好多生詞。以前我就是做基礎性的題特別拿手,比如語法、完形填空之類的,做閱讀就招架不住了。到高三也沒有那麼多時間看課外的雜志,我把以前卷子上不會的單詞背下來,高三那年背了一千多個單詞。高三的時候做了好多題。學校訂了一些題,我自己還買了很多。學校的題根本就不夠做。我就把做的這些題裡面不會的單詞都背了下來,結果高考的時候閱讀就沒有錯。」(北京師范大學王丹)
盡管一些英語相當不錯的學生認為自己學英語是出於濃厚的興趣,但現實當中這種興趣逐漸轉化成了為考試奮斗的動力。十幾年後當他們回顧自己學英語的經歷時,已經很難分清楚何時是出於興趣,何時是出於應試了。而更多的學生,在他們的回憶中,學英語僅僅是為了考試不得不做的事情。
「其實我開始學英語的時候還是有著飽滿的熱情的。當時湖南省一個初中生雜志開辟了一個英語作文的欄目,我就自己寫作文投稿,登載在雜志上,當時我讀初二,把自己能用上的詞都用上了。但到了高中就覺得寫作文特別貧乏了,而且沒有熱情,能不寫就不寫,只有快要考試的時候沒有辦法,老師要求必須寫才寫。高三的時候每天都有模擬題,但作文就從來沒有好好練過。高考英語作文是20分,我才得8分!」(北京大學林小英)
所以當這些高等學府的學子們即使在大學畢業過後仍然不會聽不會說,我們不應當感到驚訝,因為我們的考試沒有要求這些!初中學英語是為了考上重點高中,高中學英語是為了考上重點大學,大學學英語是為了過四、六級考試將來更好找工作,或者考GRE托福求學海外……整個英語學習似乎就可以這樣被劃分為以某類考試為中心的一個個階段。我們有可能跳出這張由考試羅織起來的網嗎?
環境,我們需要的是環境!
對於多數被訪者來說,英語學習一開始似乎就是讀課文和背單詞的不斷重復。
「我初中是在北京郊區一所學校上的,那時主要還是靠老師講,然後在課後聽磁帶,聽單詞的發音,背單詞。」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二年級研究生馬艷明的回憶也許代表了他們那一代學生普遍的情況。英語從一開始就不是被當做一種要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應用的工具,而是老師黑板上毫無生氣的板書和磁帶中與現實生活毫不相關的朗讀。
而在條件更糟的地方,就是連這些朗讀也很少讓學生聽到過。
「我從初一到高三,從來就沒有上過完全用英語講的英語課。甚至也不是用普通話上的英語課,而是用長沙話。用方言講英語,不可避免地帶有長沙味,不是『Chinglish』,而是『長沙English』。老師只是在讀課文或者教我們單詞的時候用英語。最經常的關於英語的記憶就是背單詞,背課文,默寫單詞。而且從初一到高三,我就沒怎麼聽過磁帶里的英語,自己沒有這種意識,而且曾經嘗試著去聽,結果根本聽不懂,而且大家都聽不懂,所以也就不覺得這是多麼嚴重的缺陷。」(北京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博士生 林小英)
在大多數學生的記憶中,學校的英語教育似乎就留給了他們這樣的印象。當時他們也許不覺得有什麼缺陷,因為從來沒有人告訴過他們「聽」和「說」的重要性,而當時不論是學生還是教師,對於英語的要求也就止於試卷上鮮紅的分數。
更年輕的一代情況要好一些。畢竟在他們開始學習英語的時代,已經開始重視「聽說」能力了,而迅速發展的各種英語輔導材料和設備,又為他們提供了他們的師哥師姐們無法享受到的鍛煉。對80年代開始學英語的人來說,聽原聲英語電影已經很不錯了,而90年代末這一批學生,則是被包圍在原聲英語電影的海洋中長大的。然而,語言環境仍然很缺乏。
「交流上不是很流暢。聽,只能聽聽磁帶;說,也就是自己讀、自己說,沒有真正現場交流的機會。我覺得英語能力的培養最重要的應該是現場交流。聽磁帶,聽別人的對白畢竟不是很直接的東西。」(北京師范大學 王丹)
而且即使是這樣的聽說訓練,更多的也還是學生在課後自己主動進行。課堂上基本還是老師拿著課本講解單詞和語法。
期待:作為語言的英語
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現象是,當記者問及被訪學生的英語水平時,幾乎所有的學生都用某種英語考試來表明自己的水平。
「高考英語是138分,現在過四級也能過,可能分數低一點……」
「高中的時候就已經過了四級,現在過個什麼考試的應該沒有什麼問題……」
「如果去考GRE、托福什麼的,背背單詞,應該不是什麼太難的事情……」
真正作為語言交流的英語已經消失在考試分數當中。盡管大學生們能夠反思考試給自己的英語學習帶來的種種弊端,但不論是社會還是學校,都沒有提供除了考試之外的衡量標准。所以對於英語水平的評價也似乎只能到分數為止。至於交流,作為語言最基本的一項功能,由於尚無某種考試來考查,在學生們對英語能力的自我評價中也就自然地被排除在外了。
盡管所有的被訪者都期待有朝一日能用英語暢所欲言,但對於現狀的改觀,卻並不抱十分樂觀的態度。如果要將英語「聽、說、讀、寫」的能力做全面的考查,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什麼樣的考試能全面考查用英語交流的能力?如果要通過老師與學生的直接對話來考查,能在全國范圍內實施這樣的考查嗎?有這樣的師資嗎?
來自黑龍江的周超同學更提出了涉及教育公平的更深刻的問題:「英語改革當然應該朝著這個方向改,但這樣改革可能對城裡的學生比較有利,對農村的同學來說,如果強調聽說讀寫,可能就會造成新的不公平。因為他們沒有那種環境,卻要達到同樣的要求。城裡有課外的輔導班,農村根本就沒有,只能靠學校老師。」
很顯然,考試內容和形式的問題只不過是冰山一角,其變化不可避免地會牽扯到更多更大的問題。
而且,從運用語言的角度來看,在英語學習中還有一個問題被明顯地忽略了,那就是:語言的美。
「長期以來,我們在英語學習中總是在做是非判斷:這個對,那個不對。從來沒人教過我們怎樣用一種審美的眼光去學習、欣賞英語。沒有人告訴我們哪種英語是美的。所以盡管我學習英語到現在已經13年了,我仍然不能去欣賞一篇英文散文。」(北京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博士生 普蘭蘭)
這個問題在90年代末的英語教育中仍存在,而且由於應試的影響更變本加厲。
「比如寫作文,就是告訴你第一段開頭一定要寫『first』,第二段寫『second』,第三段寫『finally』,這樣考試的時候至少能得多少分。就像寫八股文一樣。這只是為了考試,而且我認為就算為了這一個考試進行這么一點小機械練習,也不可能得高分。」(北京師范大學 劉佳凝)
作為交流工具的語言,英語同漢語一樣,不僅要說出正確的句子,而且應該使用更美的句子,然而在我們的英語教育中,似乎不曾有過對英語語言之美的關注。「做英語題和做數學題沒有太大區別——數學題有時候還有兩個解呢!」(北京師范大學 劉佳凝)在正確、流暢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尚未能實現的情況下,提出這種要求似乎有點好高鶩遠的味道。但是,如果語言本身變成了一種非此即彼的是非選擇,語言的特點和魅力何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