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閱讀教學效果評價設計
❶ 高中英語教學評價設計怎麼寫
首先寫教學目標,現在是課改階段上課要有新的理念分三部分:知識專、能力、情感態度價值屬觀。 然後分析教材:重點和難點 三 教具 四 教學方法 五 教學過程,可分詳案和簡案,詳案要設想每句話怎麼講比較麻煩,簡案只要寫一下時間安排,和每部分教師的活動和學生的活動 六 板書提綱 七 教學反饋 這樣的教案就比較完整,也能及時地總結問題。 我認為寫教案最重要的是先確立教學理念,也就是第一部分,千萬不能小看了這部分,否則上課就會漫無目的,效果比較差。
❷ 1. 英語教學評價設計的含義是什麼
1.培養影響課程或教材設計及評價因素的批判理解力
2.提升學生對目前課程設計方法及實務工專作相關的批屬判感。
3.介紹及批判討論目前教材評價及設計的方法。
4.讓學生具備念課程或教材評價及設計所需技巧。
5.介紹研究方法增進課程、教材評價及設計循環的理解力及發展。
❸ 如何提升大學英語閱讀的教學效果
眾所周知,在大學英語的教學中,閱讀理解的教學歷來是各知識板塊中的難點,如何提高英語閱讀的教學質量一直是英語教師關注的焦點。而閱讀理解作為英語綜合技能的一項重要指標,在中國仍然無法擺脫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極大程度上決定著英語學習者的綜合水平。在大學英語四六級的過級考試中,閱讀理解的比重雖然略有降低,但仍然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幫助學生克服在閱讀中碰到的各種難題,增強學生對閱讀的理性認知,提高他們的英語閱讀實用技能,切實提高大學英語閱讀的教學效果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當前大學生面臨的閱讀困境
1、基礎知識參差不齊,英語詞彙極度匱乏
非英語專業的大學生其英語基礎知識參差不齊,水平相差較大,高中時期英語較好的同學對英語的基礎知識掌握較為全面,而基礎較差的同學對英語的各知識板塊都缺乏必要的了解,而幾乎所有的同學都有一個共同的弱點,那就是英語詞彙的極度匱乏。他們的英語詞彙主要依賴於課本,有的同學甚至連課本內的詞彙都沒有掌握,這勢必會嚴重影響到學生的各項英語技能的提高,對詞彙佔了極大比重的閱讀理解來說尤其如此。
2、學生對英語閱讀普遍存在畏難情緒
由於學生英語基礎知識的欠缺和閱讀理解本身的難度,學生對英語閱讀都存有一種畏難情緒,在心理上存有一種排斥感,認為閱讀理解是他們無法攻克的難關,這無形中加深了心理負擔,造成不必要的緊張感,甚至是恐慌,嚴重影響了他們進行理性的思考與判斷,人為地增加了主觀上的難度,從而影響到閱讀理解的精準度。
3、學生缺乏良好的閱讀習慣
中學時代的英語教學不可避免地圍著高考的指揮棒轉,教師很少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這使得我國的大學生普遍缺乏良好的閱讀習慣,有的學生喜歡趴在桌上,有的學生習慣用手指著文章讀,另外的學生喜歡唇讀,這些不好的閱讀習慣一方面降低了學生的閱讀速度,另一方面讓學生形成了心理的怠惰,極大地影響了閱讀的整體效果。
二、如何提升大學英語閱讀的教學效果
1、讓學生養成計時閱讀的好習慣
大學生日常接觸到的閱讀材料其難度跟他們的英語技能水平相當,經過相應的英語基礎知識的積累和專門的閱讀訓練後,絕大多數同學是能夠基本理解正確的。但是,學生在做閱讀理解時普遍都缺乏時間觀念,閱讀效率極其低下,很少有人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全部的閱讀任務,這就直接影響了閱讀理解的得分率。因此,教師在日常的授課中就應嚴格要求,幫助學生養成計時閱讀的好習慣,讓學生通過大量的訓練達到平均每分鍾100-120個單詞的閱讀速度,並且要求學生適時記錄下自己每一次的閱讀速度與正確率,最後在坐標上標注出來,讓他們最直觀地感受自己的閱讀速度和理解的精準度之間的關系,既在心裡形成一種緊迫感,又提升閱讀理解的動力。同時,在訓練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去引導學生,讓他們習慣於舒適而又略微緊張的身體姿態,避免趴在桌上,摒棄指讀、唇讀或輕聲朗讀的壞習慣,讓學生學會保持身體的相對靜止,只移動眼球,擴大視幅(eye span),提高閱讀速度。
2、讓學生盡可能地帶著目標問題去讀
閱讀理解的文章基本上都是學生平時沒有接觸過的內容,如果學生一拿到閱讀材料就開始逐字逐句地讀,勢必是盲目的。如果能在閱讀之前先瀏覽一下問題,找出其中的關鍵詞,帶著目標去閱讀,就能夠做到有的放矢,可以更好更快地進入閱讀狀態,幫助學生快速獲取有效信息。教師在閱讀理解的課堂教學中就應有意識的教給學生這種方法,最關鍵的是要讓學生學會如何從問題中去快速地把握關鍵詞眼和抓住有效提示信息,學會高效分析問題及其答案選項的差異,找准目標,設定好理解的導向。
3、幫助學生構建閱讀的大局觀念
學生對於文章的理解往往局限於逐字逐句的解析,一碰到生詞就停滯不前,對閱讀的定位常常囿於細枝末節的推敲而忽略了對文章整體架構的把握,這樣的閱讀往往耗時頗長卻收效甚微。其實,一篇文章的理解最重要的還是理清文章的主體脈絡,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其中一兩個生詞難詞的理解是不會影響到全局的。而學生普遍缺乏這樣的大局觀念,過分糾結於細節的推敲,這無疑會導致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因此,教師在閱讀理解的授課中,應嚴厲打破學生的這種錯誤觀念,牢固樹立起閱讀的大局觀念,從語篇的角度對文章進行整體的把握。
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要求學生將每一篇文章的第一段讀兩遍,這一方面是因為第一段大多都涉及了該篇文章的中心內容或背景信息,兩遍的閱讀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找准閱讀的方向,另一方面,對第一段的重復閱讀也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更快地集中精力,快速地進入閱讀狀態,從而最終提升閱讀速度。此外,在訓練學生的大局觀念時,還應該著重培養他們抓文章主幹脈絡的能力,教會他們尋找段落的主題句,讓他們對段落的理解從大處著眼。同時,要強化重點閱讀最後一段的概念。文章的最後一段通常都會對全篇文章的論點進行概括、總結或重申作者的觀點和態度,對文章的整體理解很有幫助。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就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最後的總結段落進行梳理,這樣文章的主體脈絡清晰可見,對文章的語篇理解就不會產生大的偏差。
4、幫助學生猜測生詞
閱讀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碰到一定量的生詞、難詞,學生不必一遇到就停下來去查字典,這既會嚴重降低閱讀速度,又會讓學生過於依賴字典,久而久之,懶於獨立思考和客觀分析。其實,閱讀技巧中有很多猜測生詞的辦法,例如可以聯系生詞的上下文(context)來猜測詞義。上下文可以是緊密涵蓋該生詞的語句(immediate context),也可以是廣域意義上的內容(wider context),即該生詞之前或之後的句子,甚至是段落。這兩種上下文通常都包含有能幫助理解該生詞含義的重要信息,提供了許多有效線索來減輕生詞含義的陌生度,具體的表現方法包括定義(definition)、同義詞(synonym)、反義詞(antonym)、舉例(example)和因果關系(cause and effect relation)等。所有這些線索通常都有特定的信號詞(signal words)來引導,只要能夠掌握這些信號詞,找出它們引導的有效線索,對應到相關的信息,就能猜測出生詞的含義。教師在日常的閱讀理解的訓練中應當把這一塊的知識作專題的講解,幫助和訓練學生通過這些技巧來猜測生詞的含義,降低對生詞的恐懼感和緊張感,理性地分析,就不難把握到閱讀材料的精髓。
❹ 如何評價一堂英語閱讀教學課
(一)評課首先要來從教學自目標上分析 評課時首先要分析教學目標。從教學目標制訂來看,是否全面、具體、適宜。其次,從目標達成來看,要看教學目標是不是明確地體現在每一教學環節中,教學手段是否都緊密地圍繞目標,為實現目標服務。還要看課堂上是否盡快地接觸重點、難點內容,重點內容的教學時間是否得到保證,重點知識和技能是否得到鞏固和強化。 (二)其次,從處理教材分析 評析老師一節課上的好與壞還要看執教者對教材的組織和處理。看教師知識傳授的准確性、科學性,更要注意分析教師對教材的處理和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是否新穎、是否突出了重點、攻破了難點、抓住了關鍵、吸引了學生以及和學生是否有互動。
❺ 英語教學評價:如何開展英語教學設計
課堂教學是實踐課程目標的主陣地,教學設計是實施有效教學的保證。教學設計由分析、設計和評價三部分構成,教學設計的開展一般要經過以下過程。
一、需求分析
任何教學都應該起於需求分析,包括學習者分析、教學資源分析和教學目標分析。學習者分析包括學習者學習動機分析、學習風格分析、多元智能分析和語言基礎分析。動機、學習風格和多元智能分析一般可以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最好在教學之始開展,以便為整個學期的教學設計提供必要的學習者信息。語言基礎分析一般可以採用測試的方式進行,鑒於教學設計的特殊要求,應該避免目前比較流行的分級測試,採用主觀性任務,以便對學生的聽、說、讀、寫、譯等各方面的基礎進行診斷。
教學資源分析在教學設計中同樣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學資源分物化資源和非物化資源,物化資源包括教材、參考書、課件、掛圖、視頻、音頻等各種服務於課堂教學的物質化資料,非物化資源主要指教師的理論儲備、教學技術和研究能力。
教學目標分析指把《課程標准》中有關聽、說、讀、寫、譯,有關語法、詞彙、情感態度、文化策略知識,有關唱、做、畫等方面的要求具體化為單元教學目標和課堂教學目標。教學目標必須採用可以觀察的行為動詞表述,而不是籠統的「理解」、「掌握」。另外,教學目標分析還包括目標層次的分析。根據布盧姆的教育分類學,人的認知表現為知識、理解(領會)、應用(運用)、分析、綜合和評價六個層次。就每一單元的教學目標而言,不管是閱讀還是聽說,不管是文化還是策略,都應該體現認知的不同層次。
二、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包含教學策略設計、教學過程設計、教學活動設計、教學技術設計以及評價測試設計五部分。
1.教學策略設計
教學策略設計指教學設計中教學模式的選擇和教學方法的選擇。如閱讀教學設計中,是採用任務型閱讀教學模式、情景閱讀教學模式、探究式閱讀教學模式、項目閱讀教學模式還是其他,是採用顯性的教學方法、演繹的教學方法還是隱性的、歸納的教學方法等都屬於教學策略設計的范疇。不同的教學目標、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教學資源需要不同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小學與中學不同,中學與大學也不同;分析型學習者與綜合型學習者,體驗型學習者與視覺學習者對教學模式的要求也不同。小學階段可以多採用體驗型的教學方式,而高中和大學比較適合分析型學習方式;小學階段可以多設計游戲活動,而中學階段和大學階段設計游戲就應該特別謹慎。
2.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過程設計是一個經常被人們所忽略的問題。其實,一堂課如何導入,如何呈現任務和知識,如何訓練知識和技能,如何應用和評價所學,是教學設計必須考慮的問題。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經常發現學習活動錯置的現象。第一,活動難度錯置,認知要求高的活動反而被安置在認知要求低的活動之前;第二,活動目標錯置。比如,閱讀和聽力之前的詞彙教學其主要目的是服務於後面的閱讀和聽力,為閱讀和聽力等在語言方面做准備,那麼如果是聽力前的教學,詞彙應以語音和語意之間的聯結為主;如果是閱讀前的教學,那麼詞彙就應該是文本和語意的聯結為主。但是,我們卻經常看到很多教師在閱讀前和聽力前講解單詞用法,訓練單詞,有時還設計了詞彙應用活動。
3.教學活動設計
教學活動設計是課堂教學設計的主要內容。一堂課由若干教學活動組成,設計教學活動時必須注意活動的層次性、系統性、適應性和銜接性。
所謂活動的層次性,第一指課堂教學的活動應該是逐步遞進,逐步升級的趨勢,活動由信息辨認、語音辨認、文化和策略的識別,到信息、知識、策略的理解、應用、分析和綜合,由功能、技能的訓練到功能和策略的運用和評價。所謂活動的系統性指所有活動必須指向同一最終目標,為同一個目標服務。所謂活動的適應性指活動必須適應學生的認知風格和學生的語言基礎,處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之內。活動的銜接性是活動系統性的保證。活動的銜接性指前面的活動是後面活動的准備或前序列,後面的活動是前面活動的繼續,建立在前面活動目標之上。
4.教學技術設計
隨著教育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技術、網路技術開始走進英語的課堂教學。演示文稿在給教師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會給外語教學帶來不良影響。所以,教學設計中媒體的使用必須考慮到媒體與教學材料,與教學目標,與學生的接受程度之間的關系,而不能盲目地使用現代教育技術。
5.評價設計課堂教學設計中的評價既有形成性評價,又有總結性評價。課堂教學中的形成性評價多為診斷性評價,一是診斷任務的達成與否,二是診斷學生是否按照預期的方式在開展活動,三是分析造成學習困難和設計難以有效實施的因素。課堂教學中的形成性評價可以通過觀察、師生對話、問卷等方式。教學設計中形成性評價要求教師必須分析每個活動可能出現的變化,然後根據可能性變化設計各種備用活動,即每個階段教師都必須設計預案。
三、教學設計實施
教學設計是否合理需要通過具體的課堂教學實施進行評價。教學設計不能付諸實施,其評價也只能停留在理論層面。實施是對教學設計科學性的具體檢驗,更是教學設計目標達成的唯一渠道。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收集各種相關數據,以便對教學設計進行評價。
四、教學設計評價
教學設計評價指對教學設計科學性的評價。教學設計評價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收集有關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信息,又要收集關於教學設計本身的信息。信息收集可以採用課堂觀察的方式,有條件的情況下最好請同事或者相關專家聽課;信息收集還可以採用訪談、問卷調查等方式,最好採用現場調查的方式。比如,可以通過與學生的座談了解學生的看法,可以通過專家與授課教師的座談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可以通過課堂結束時的問卷調查收集有關教學設計的各種信息。
五、完善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本來就是一個過程性研究,需要一個迭代的研究循環,教學設計也因此不能是通過一次教學實踐就完結的活動。每個學校可以構建一個研究共同體,採用基於設計的研究方法或者是行動研究方法,通過不斷地設計、實踐、完善設計,開發適合自己學校學生特點的教學設計。
(責任編輯 池春燕)
* 本文作者工作單位系北京石油化工學院外語系。
❻ 英語公開課學生學習效果評價
大家下午好!
對英語我是門外漢,對英語教學更是知之甚少,今天,有幸坐在這里點評xx老師執教的課,既感到十分榮幸,又感到非常緊張,點評有不當之處敬請各位同仁批評指正。
xx老師的這節課,容量大、節奏快、效率高,充分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以訓練為主線,體現了六種要求進課堂,體現了教師教學方式與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使課堂成為情感的課堂,喚醒了學生的學習慾望;成為互動的課堂,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師生共同探討。本節課張老師讓學生多了一分靈動,讓學習更為主動;多了一分活潑,讓教學充滿活力;更多了一分趣味和尊重,營造了一種身心解放、思維開放、個性奔放的教學場景,建構起一種互動、體驗、快樂的多元課堂。
一、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想學。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真正的課堂是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幸福中成長,在學習中感受快樂,在成長中收獲著幸福。本節課教師主要通過以下方法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1.導入激趣。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一個好的課堂導入,是建立師生感情的第一座橋梁,可以使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學習新知識的情境,並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在最短的時間內,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課堂伊始,張老師通過講自己的生日故事,播放生日蛋糕,讓學生回答有關問題,復習舊單詞等拉近了師生距離,並且為下文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情景激趣。
本節課張老師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生動真實的教學情景,同時新穎美觀的生日圖片、優美動聽的音樂,讓學生有身臨其景的感覺,讓學生感到英語就在身邊,大大地激發了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同時也節省了時間,培養了學生敢於探索和創造的精神,促進了英語高效課堂的形成。
3、氛圍激趣。
教學過程中最活躍的是師生關系,而良好的師生關系對提供課堂教學效率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教學中,張老師真心地走進學生,真情地親近學生,深入地了解學生,尊重學生的個人經驗、感情或意見。積極構建融洽、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給學生一種親和力,形成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使學生能在一個歡樂、和諧、寬松的良好氛圍里學習。從而激發他們的興趣和動機。這樣學生才能放開手腳,人人參與,積極展示,學會交流,學會研究,善於傾聽,營造陽光、和諧、高效的課堂。
二、凸顯學生主體地位,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新課程明確指出,教師是課堂教學的指導者、組織者,學生是課堂真正的主人。作為一名英語教師要千方百計把時間、把空間讓給學生,引領他們去欣賞教材的大好風光。
1、多讀細品,讓學生在自主讀中去學習新知。
自主學習是新課標進入課堂的一把標尺。本節課張老師巧妙的引導學生通過多種閱讀,讓學生在反復的讀中去體味,去思考,去感悟,去理解。聽錄音讀,速讀、個人讀、小組讀、齊讀,多種形式的讀,使學習書生朗朗,興趣昂然,使課堂充滿生機。
2.進行學法指導,讓學生會主動學習。
學外語不僅要「願」學,而且要「善」學,要講究學習方法。本節課在課堂教學中,張老師巧妙的指導學生解題的方法,讓學生知道考試中如果遇到閱讀題應該怎麼做。讓學生平時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從而達到學生善學的目的。
3、精講多練,讓學生在多種練習中,鞏固新知。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本節課,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對短文中學生不理解的短語、句子Look at One by one It had the mouths of the year進行了適時點撥,重點講解,是精講落到了實處。同時,本節課張老師以訓練為主線,設計了多種練習,課堂開始的問答題,課堂結束的判斷題、選擇題等,題題緊扣目標,題題鍛煉能力。多種形式的練習,讓學生鞏固了新知,開闊了視野,掌握了做題方法。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
三、多鼓勵 令學生收獲成功的喜悅 。
贊揚如陽光,批評如利劍。數生十過,不如獎生一功。作為一名教師,要欣賞學生,真誠的贊揚學生,要把愛化為涓涓細流,灌注到每個教學細節中,從而使每一個學生精神細胞里多一份高貴。本節課張老師讓肯定和贊揚的聲音貫穿了整個課堂,Good 、 Very good 、Great、學生的掌聲等激勵貫穿整個課堂,既給千里馬以陽光,又給丑小鴨以雨露。讓學生在欣賞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體驗到學習英語的興趣,從而以更加飽滿地精神狀態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
四、存在問題:
學生自主讀書時間稍有點少。
總之,本節課是比較成功的,中心校在工作比較繁忙的情況下,組織了這次活動,凸顯出中心校領導對英語教學的重視,我們相信,在中心校領導的正確領導下,在我們全體英語教師的共同努力下,涅陽的這朵英語教學之花會開得更紅更艷。
加強管理 共同努力 提高英語教學質量
1、營造一種氛圍。營造一種當英語教師自豪,學好英語驕傲的氛圍,培養教師的職業榮譽感,培養學生的成就感。
2、轉變一個觀念。轉變英語教學只是英語教師的事。形成人人都來關心英語教學,人人都來支持英語教學的局面。
3、扣主一個中心。英語教師緊緊抓住課堂教學這個中心,認真備課,認真上課,認真批改,認真輔導,把工夫下在課外,把力量用在課內,把補弱加在課後,向課堂要質量。
❼ 如何進行英語閱讀課的評價
「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摘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因此,對學生的評價要圍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些基本理念展開。形成性評價是教與學的雙向評價,在對學生進行評價的同時,也能促進教師全面、深入和細致地總結課程、教材和教法等各方面的經驗和教訓,從而找出改進教學方法與提高教學質量的途徑。
形成性評價的方式靈活多樣,不僅有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還有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評價的內容也是豐富多樣,為了幫助學生實現自主學習和發展,筆者嘗試將形成性評價逐步引入閱讀課堂教學中。
NSEFC教材中的任務和項目不同於機械性的語言練習。例如,學習了有關唐山等城市發生地震的材料後,NSEFC的「項目」中就提出地震災區如何重建家園的設想,要求學生收集資料,采訪調查,分析和歸納,表述和交流,擬定出最佳方案。NSEFC教材還設計了一些探究性的閱讀後活動,比如,學習了How Life Begin on the Earth後,學生要弄清生命進化的歷程;了解了Isaac Newton, Albert Einstein 和Stephen Hawkings 關於萬有引力的觀點後,學生要弄清這三位科學家觀點的變化和發展。這類活動具有較強的開放性,是形成性評價的好形式。筆者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嘗試著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行評價。
(一)基礎知識評價
知識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規律性的認識系統化的結果,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基礎知識不僅包括具體事實或現象、字詞、語法、概念、法則、原理等內容,還包括在此基礎上所反映出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一些思想和方法。對學習者來說,基礎知識的掌握是提高能力、發展智力的必要前提。因此,在進行基礎知識的教學中,應有目的、有計劃地體現能力培養的要求。為達到這一目的,基礎知識的教學要努力體現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
基礎知識的評價,就是從素質教育出發,評價學生的文化科學素質。從學生發展的角度,評價學生認識世界的能力。認識能力對學生的知識掌握的速度和程度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因此,基礎知識的評價,重在評價學生認識能力。認識能力是掌握知識的必要條件。在學生認識過程中,不僅對所學材料的感知、識別、記憶、加工和理解,而且對自己的各種認識活動進行積極的監控和調節。
評價學生理解知識的能力也是評價學生基礎知識水平的重要項目。理解能力一般指解釋判斷能力。解釋判斷能力,是把接受到的信息加以必要的排列與組合,找到這些信息中重要的東西,進而據此注釋與判斷。無論什麼課程,人們最關心的是學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所學習的內容。理解力是對所學內容的內部關系的洞察或徹底把握內部關系的能力。理解是思維活動的過程。它能把事實或現象歸入某一范疇,把特殊的、具體的事例歸入相應的概念,進而解釋事物產生和發展的過程。理解能力評價要求把理解的問題抽出來加以檢測,然後將每個學生的理解程度加以分析,即可達到評價的目的。筆者採用的檢測理解能力的方法有:閱讀論述題考試以及客觀檢測中的選擇題、簡答題等。因此搞好閱讀理解能力評價,會促進學生在每項學習活動中都力求甚解,這是理解能力評價的重要功能。
閱讀能力的評價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手段,它不僅給學生提出了閱讀能力培養的方向,同時會糾正學生在閱讀能力形成中的錯誤和不足。近年來,我在對學生閱讀理解能力評價方面作了一些嘗試,收到了一些效果。
❽ 如何進行閱讀教學效果的評價
讀練結合,切實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對低段學生而言,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版對詞語的推敲和品味,設權計靈活多樣的練習。其次以說代寫,融口語訓練和思想品德為一體。比如可以看動畫說,用詞語說,想像說,聯系實際生活說等等。
如在教學《淺水窪里的小魚》最後一個環節里,我進行了兩個拓展訓練:①出示海底世界畫面,說說小魚會對小男孩說些什麼?②如果你看到了一種受傷的動物,你會怎麼做?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啟發了他們的思維,培養了他們的說話能力,又把問題引申到實際生活中。高段的練筆形式多樣,如仿寫,續寫,擴寫,縮寫,改寫等等,我們可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安排相關練筆。
「寶劍鋒從磨利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教師只有不斷地思考、學習、總結、實踐、嘗試改進,才能實現課堂的有效教學;只有注重學生的主動學習、探究學習、實踐學習的教學才是有效教學;只有這樣,才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內容的理解和體驗、感悟和思考,才有利於充分發揮課堂這一主渠道的作用,有利於引導學生大膽實踐,勇於探索,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提高教學質量。
❾ 英語教案中的學習效果評價設計怎麼寫
nds
是的
的
的
f飛
電飯鍋gfgsa
水電專費
sd
發的gfd
f個屬
df個df是asd
電視
sdADasdasd
sdfsfdssdfdsADasas
asdsadas的
sdsadasdas
s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