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英語閱讀理解
㈠ 《包法利夫人》哪一章最精彩我以前看過但是有點忘了,英語老師說要選300詞背誦,不知道選什麼在線等!
第一章不錯
㈡ 推薦一些中文文章和一些英文閱讀,越多越好~~~~
也不知道你想讀哪一類的?
隨便說兩句吧:
中文:
余華作品:《活著》;《許三觀賣血記》
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園》
餘光中:《情人的血特別紅》
魯迅:《野草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
王國維:《人間詞話》
朱自清:《背影》
外文:
1.烏托邦 莫 爾
2.威尼斯商人 莎士比亞
3.簡·愛 夏綠蒂.勃朗特
4.唐璜 拜 倫
5.呼嘯山莊 艾米莉.勃朗特
6.魯賓遜飄流記 笛 福
7.名利場 薩克雷
8.傲慢與偏見 簡.奧斯丁
9.雙城記 查爾斯.狄更斯
10.戀愛中的女人 勞倫斯
11.新工具 培 根
12.政府論 洛 克
13.尤里西斯 詹姆斯.喬伊斯
14.哈克貝里·芬歷險記 馬克.吐溫
15.老人與海 海明威
16.飄 瑪格麗特.米切爾
17.嘉莉妹妹 德萊塞
18.小婦人 路易莎.梅.奧爾科特
19.悲慘世界 維克多.雨果
20.約翰.克里斯朵夫 羅曼.羅蘭
21.幻滅 巴爾扎克
22.歐葉妮.格朗台 巴爾扎克
23.高老頭 巴爾扎克
24.邦斯舅舅 巴爾扎克
25.格蘭特船長的兒女 儒勒.凡爾納
26.漂亮朋友 莫泊桑
27.娜娜 左 拉
28.包法利夫人 福樓拜
29.基督山伯爵 /三個火槍手 大仲馬
30.茶花女 小仲馬
31.巴黎聖母院 雨 果
32.紅與黑 司湯達
33.拿破崙法典 拿破崙
34.人是機器 拉美特里
35.社會契約論 盧 梭
36.浮士德 歌 德
37.少年維特的煩惱 歌 德
38.希臘神話故事 施瓦布
39.戰爭論 克勞塞維茨
40.懺悔錄 奧古斯丁
41.父與子 屠格涅夫
42.罪與罰 陀思妥耶夫斯基
43.安娜.卡列寧娜 列夫.托爾斯泰
44.復活 列夫.托爾斯泰
45.上尉的女兒 普希金
46.死魂靈 果戈理
47.童年 高爾基
48.我的大學 高爾基
49.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特.奧斯特洛夫斯基
50.白痴 陀思妥耶夫斯基
51.伊索寓言 伊索.拉封丹
52.理想國 柏拉圖
53.政治學 亞里士多德
54.安徒生童話 安徒生
55.牛虻 伏尼契
56.堂吉訶德 塞萬提斯
57.漢穆拉比法典 漢穆拉比
58.論神 斯賓諾莎
59.癩皮鸚鵡 利薩爾迪
60.太陽城 康帕內拉
61.性愛與文明 弗洛伊德
62.苔絲 托馬斯.哈代
63.拉摩的侄兒 狄德羅
64.理智與情感 奧斯汀
65.權力意志 尼采
66.苦悶的象徵 廚川白村
67.夢的解析 弗各伊德
68.資本論 馬克思
69.先知 紀伯倫
70.俄羅斯的童話 高爾基
71.桃色的雲 愛羅先軻
72.水晶瓶塞 莫里斯.勒布朗
73.鄉村醫生 巴爾扎克
74.高龍巴 梅里美
75.黃室奇案 嘉斯東.勒魯
76.克菜采奏鳴曲 列夫.托爾斯泰
77.陰謀與愛情 席勒
78.快樂王子 王爾德
79.變形記 卡夫卡
80.羊脂球 莫泊桑
81.魔沼 喬治.桑
82靜靜的頓河 肖洛霍夫
83.希臘棺材之謎 奎恩
84.母親 高爾基
85.被背叛的遺囑 米蘭.昆德拉
86.毀滅 /青年近衛軍 法捷耶夫
87.絞刑架下的報 伏契克
88.貴族之家 屠格涅夫
89.冷血醫生 瑪麗.希金斯.克拉克
90.十日談 薄伽丘
91.女富翁的遺產 高木彬光
92.綠野仙蹤 萊弗蘭.鮑姆
93.法國中尉的女人 約翰.福爾斯
94.湯姆.索亞歷險記 29374980 馬克.吐溫
95.馬可.波羅游記 馬可.波羅
96.卡門 梅里美
97.美麗與悲哀 川端康成
98.野性的呼喚/海狼 傑克.倫敦
99.格列佛游記 斯威夫特
100.吉卜賽姑娘 塞萬提斯
101.淺灘迷船 里縸
102.麥田守望者 塞林格
103.麥琪的禮物 歐.亨利
㈢ 《包法利夫人》為什麼會成為世界名著
這類問題我回答抄第四次了……襲
評論一部文學作品,其價值有四:
1、文筆:最初級的能力,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滿分十分的話,絕大多數著名作家都能打7分以上,網上酸文也有個別能上7分的,所以文筆實在算不得什麼能力.
2、故事情節:只有小說、戲劇能談這個。的確,很多名著的情節並不如武俠小說吸引人。
3、核心思想:這個很看水平,通俗小說也就是兩三分的水平,名著級別的多數能打6分以上。
4、歷史意義:有些話看似沒啥新意,但你能夠第一個說出來就是牛人。這就是所謂歷史意義。就拿荷馬來說吧,現代作家文筆比他強、情節比他好、思想內涵比他深的滿地都是,但荷馬第一個提出了「命運的可怖,個人的渺小無力,追求榮耀與權力的宿命」,所以荷馬是強悍無比的牛人。此外,還有典型人物模式的提出,典型劇情橋段的提出等等,原創的力量是巨大的,僅憑這一點,就足以區分名著和庸手之作了。
㈣ 那些網站可以在線閱讀英文版《包法利夫人》
網路上也有。看你要哪個版本的
㈤ 我的論文題目是分析包法利夫人中的現實主義(全英文,因為是英語專業的)但是我的目錄老師說沒有結合原文
which each one can perform," the king went on. "
㈥ 包法利夫人的寫作語言是法語還是英語
《包法利夫人》的寫作語言是法語。
《包法利夫人》是法國十九世紀現實主義文學大師居斯塔夫·福樓拜(Gustave Flaubert,1821-1880)的成名作和代表作,1856年開始在《巴黎雜志(法語:Revue de Paris)》上連載,單行本1857年首版發行。它講述的是一個受過貴族化教育的農家女愛瑪的故事。她瞧不起當鄉鎮醫生的丈夫包法利,夢想著傳奇式的愛情。可是她的兩度偷情非但沒有給她帶來幸福,卻使她自己成為高利貸者盤剝的對象。最後她積債如山,走投無路,只好服毒自盡。福樓拜以貌似冷漠的態度,非常「客觀」地揭示了釀成這一悲劇的前因後果,陳述了社會所不能推卸的責任。
《包法利夫人》是福樓拜用了將近5年的時間於 1856年完成的。
㈦ 包法利夫人的語言藝術
包法利夫人》是法國著名福樓拜的代表作。作者以簡潔而細膩的文筆,通過一個富有激情的婦女愛瑪的經歷,再現了19世紀中期法國的社會生活。《包法利夫人》的藝術形式使它成為近代小說的一個新轉機。從《包法利夫人》問世以後,小說家知道即使是小說,也要精雕細琢。這不僅是一部模範小說,也是一篇模範散文。但是,《包法利夫人》也為作者帶來了麻煩。許多人對號入座,批評福樓拜這部書「破壞社會道德和宗教」,他還被法院傳了去:原來是有人告他「有傷風化」。這時許多讀者紛紛向福樓拜表示同情和支持,甚至連一向反對他的浪漫主義作家也為他辯護。法庭上,經過一番激烈的辯論,作家被宣告無罪——由此可見《包法利夫人》的影響。
米蘭·昆德拉有一句流傳很廣的名言,大意是,直到福樓拜的出現,小說才終於趕上了詩歌。眾所周知,歐洲的小說最早是從敘事長詩中分化出來的。也就是說,敘事詩中描述事件進程的部分被剝離出來,漸漸成為一種專門的說故事的體裁。小說的誕生使詩歌失去了「敘事」的天然權利,而較多地從事抒情。然而,與詩歌這種古老的藝術相比,小說的幼稚是毋庸置疑的。它長期以來遭受冷落與歧視也就不足為怪了。在我看來,小說的不成熟,除了它作為一門專門的藝術尚未得到充分的發育之外,更重要的是,它與詩歌的關系十分曖昧,沒有擺脫對於詩歌母體的依賴。它自身特殊而嚴格的文體上的規定性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未能形成。早期小說的故事性到是大大增強了,然而詩歌也可以講故事,而且一度講得很好,那麼小說與敘事詩的差別究竟在哪兒?甚至就連小說藝術的評價尺度,也是從詩歌那裡借用過來的。一個最明顯的例子是,直到今天,我們在評價一部偉大小說時最常用的語匯仍然是「這種一部偉大的史詩」。「史詩」的風范依舊是小說的最高評判標准。這就好比說,在小說的園地里獲得成就,卻要到詩歌的國度去領受獎賞。
福樓拜的出現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而《包法利夫人》更被認為是「新藝術的法典」,一部「最完美的小說」,「在文壇產生了革命性的後果」。波德萊爾、聖伯父、左拉等人紛紛給予這部作品極高的評價。由於這部作品的問世,福樓拜在一夜之間成為足可與巴爾扎克、司湯達爾比肩的小說大師,舉世公認的傑出的文體家。福樓拜的巨大聲譽在相當程度上是因為《包法利夫人》無懈可擊的文體成就。到了本世紀初,福樓拜的影響與日俱增,現代主義的小說家也把他奉為始祖與楷模,尤其是50年代後的法國「新小說」,對福樓拜更是推崇備至,他們認為正是福樓拜使小說獲得了與詩歌並駕齊驅的地位。新小說的重要代表阿蘭·羅布-格里耶為了進行所謂的文學變革,將福樓拜看成敘事藝術上真正的導師和啟蒙者,甚至把福樓拜視為巴爾扎克的對立面,對巴爾扎克似的「過時的」寫作方式展開徹底地批判和清算。那麼,《包法利夫人》在文體和敘事上究竟取得怎樣不同凡響的成就,對於小說的發展又起到了怎樣的作用呢?
《包法利夫人》上卷的第一小結是採用第一人稱來敘事故事的。從第二小結開始直至作品結束用的是第三人稱。這部作品的第一行出現了這樣一個句子:「我們正上自習,校長進來了,後面跟著一個沒有穿制服的新生和一個端著一張大書桌的校工。」
在這里,「我們」這個詞可不是隨便寫寫的,它的意義非同一般。諸位不妨回憶一下巴爾扎克的小說通常是如何開頭的。比如說:「路易·朗貝爾於1797年生於旺代省的一個小鎮蒙特瓦爾,他的父親在那裡經營著一所不起眼的製革廠」(巴爾扎克《路易·朗貝爾於》)。有人曾針對這個開頭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誰在講述這個故事呢?是作者嗎?作者的語調為什麼那麼不容置疑?他為什麼會無所不知?當然,並不是每一位小說讀者都會提出這樣的問題,但是這種堅定、明確、無所不知的語調顯示出作者凌駕於故事、讀者之上,當屬沒有疑問。而且這種口吻尚未完全擺脫口頭故事的講述形式。如果有人針對《包法利夫人》提出同樣的問題:誰在講述《包法利夫人》的故事?答案是「我們」;講述者是如何知道的?答案是 「我們看到了」;而且敘事者在「看到」的同時,讀者也看到了。故事展開的時間與讀者閱讀的時間是同步的(在巴爾扎克那裡,故事早就發生過了),這樣一來,作者一下子把讀者帶入到事件的現場,相對於巴爾扎克,這里的故事顯然更具有逼真的效果。用今天的眼光來看,類似的第一人稱敘事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玩藝兒,可在當時,福樓拜所跨出的這一小步,其意義卻不同尋常。而且我認為福樓拜在文體上的貢獻當然不只是人稱的變化。在這種變化的背後,一種完全不同於雨果、司湯達、巴爾扎克的敘事方式真正確立了起來,在福樓拜的筆下,以往全知的敘事視角受到了嚴格的限制:作者不再站在無所不知的立場,模仿上帝的口吻說話;不會隨時從敘事中「現身」,對作品的人物、主題展開評述,提供意義;不再擁有將自己的思想和傾向強加給讀者的特權。
福樓拜是歐洲文學史上最早的要求作者退出小說,並開始在實踐中成功實現這一信條的作家之一。他要求敘事排除一切的主觀抒情,排除作者的聲音,讓事實展現它自己。他認為作者的意圖和傾向,如果讓讀者模模糊糊地感覺和猜測到,都是不允許的;文學作品的每一個段落,每一個字句都不應有一點點作者觀念的痕跡。正如他的學生莫泊桑所說的那樣,福樓拜總是在作品中「深深地隱藏自己,像木偶戲演員那樣小心翼翼地遮掩著自己手中的提線,盡可能不讓觀眾覺察出他的聲音」。福樓拜在給喬治·桑的信中也曾這樣寫到:「說到我對於藝術的理想,我認為就不該暴露自己,藝術家不該在他的作品裡露面,就像上帝不該在大自然里露面。」法國學者布呂納曾敏銳地指出,「在法國小說史里,《包法利夫人》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說明某些東西的結束和某些東西的開始。」我們從後來的羅蘭·巴特、德里達等人的敘事理論中都可以清晰地聽到福樓拜的聲音。如果說歐洲小說文體變革的歷史,可以像布思所描述的那樣,被看成是作者的聲音不斷從作品中消退的歷史,那麼福樓拜無疑是一個不可忽略的關鍵性人物。
也許會有同學提出這樣的觀點:既然小說都是虛構的,在作者與讀者之間早就達成了一種默契,也就是說,讀者在閱讀小說之前早就預先接受了小說的虛構性這樣一個事實,那麼作者如何講述這個故事(是客觀化還是主觀化的敘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品能否打動讀者,更何況,作者故意在作品中隱藏自己,並未完全放棄對讀者的「引導」,只不過這種「引導」更為隱蔽、更為機巧。對一種修辭的放棄就必然意味著另一種修辭的確立,說到底,「客觀化」也只能是一種修辭手段而已。我認為這種觀點是很有意思的,也很合理。坦率地說,我也是從修辭學的角度來理解福樓拜文體變革的意義的。實際上,福樓拜將自己從敘事中隱藏起來,其目的只是為了更好地「顯露」;對敘事視角進行限制,其目的正是為了讓敘事獲取更大的自由。
在全知視角的敘事中,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交流是公開進行的(在古老的說書的場合,聽眾甚至還可以直接向講述者提問,或者進行討論):作者講述,讀者閱讀。但福樓拜不滿足於這種公開的交流,因為交流的效果受到限制。他更喜歡一種暗中交流,也就是說,作者並不告訴讀者自己的見解和傾向,而讓讀者通過閱讀得出自己的結論,這樣一來,讀者與作者之間交流的疆域一下子就擴大了。
福樓拜的客觀化敘事並沒有完全放棄了自己「引導」讀者的權利。因為從《包法利夫人》這個作品來看,作者本人的傾向、立場和意圖仍然可以在閱讀中被我們感覺到。另外我也不同意「純客觀」這樣的說法。因為這個概念把一些本來很清楚的事實弄得一團糟。況且,《包法利夫人》並不是一個「純客觀」的作品,它與後來「新小說」的羅布-格里耶等人所謂的「物化小說」、「純客觀敘事」有著本質的不同(我也不是說羅布-格里耶的作品就一無是處,至少他的《嫉妒》相當不錯),但羅布-格里耶把福樓拜在修辭上的一些趣向極端化之後,緊接著就出現了一個他本人也始料不及的問題:「非人格化敘事」也好,純客觀、物化敘事也好,作者又如何能做到這種「純客觀」呢?一個明顯的事實是,作家寫作當然不能離開語言文字這一工具,語言文字本來就是「文化」的產物,它既不「純」,也非「物」,「純客觀」如何實現呢?它不是神話又是什麼?後來羅布-格里耶乾脆不寫小說(據說最近他又從重操舊業),去搞電影了,因為他覺得攝影機更接近他的「物化」要求。在我看來,這仍然不能自圓其說。攝影機固然是物,但操縱攝影機的人當然也是「文化」的產物,他(她)有著自己的特殊的價值觀和感情上的喜、憎、哀、樂,如何能夠「純客觀」呢?
就《包法利夫人》而言,福樓拜的變革並未拋棄傳統的敘事資源,也沒有損害作品文體的和諧與完美,以及最為重要的,敘事分寸感。我們在以前曾說過像列夫·托爾斯泰這樣的作家是不太可能輕易模仿的,他巨大的才華本身就是一個奇跡(茨威格說他比偉人還偉大),而福樓拜的身上更具有匠人的特點。毫無疑問,他是一個卓越的巧匠。《包法利夫人》是一部精心製作出來的傑作,自從問世以來,即成為「完美」的象徵。福樓拜對語言和文體十分敏感,創作態度更是兢兢業業、一絲不苟,在《包法利夫人》這部作品中,作者並未隨意處理任何一個細節和線索,力圖做到盡善盡美。敘事的節奏,語言的分寸,速度和強度的安排都恰到好處,作品中的每一個人物的出場次序,在故事中占的比重,主要人物與次要人物的關系都符合特定的比例。比如說,愛瑪首先與萊昂相遇,但在愛瑪與萊昂的關系急劇升溫的時候,作者卻讓他去了巴黎,萊昂離開後留下的巨大情感空缺使她飛蛾撲火地投入魯道爾弗的懷抱,而當愛瑪與魯道爾弗的情感冷卻之後,萊昂又從巴黎回來了。這樣的安排不僅使情節的發展合情合理,而且敘事亦出現跌宕和變化,避免了平鋪直敘的通病。再比如,子爵與瞎子在作品中都是象徵性的人物,雖然著筆不多,但他們每次出現都會有特定的意味,似乎都預示著故事進程的某種微妙變化。愛瑪的「失足」(她與魯道爾弗墜入慾望的河流)在小說的故事中十分重要,但作者所挑選的地點既非魯道爾弗的木屋,也非他們散步的樹林和花園,而是別出心裁地安排在一次農業展覽會的會議廳里。其間,魯道爾弗對愛瑪發動的語言攻勢常常被大會主席的講話所打斷。虛偽的愛情誓言和表白與公牛、種子、獎章、糞池一類的話語完全並列在一起,作者未加任何說明。整個調情過程看上去既滑稽,又荒謬,而字里行間卻到處彌漫著被壓抑的、急不可待的慾火。不同類型話語的陳列所形成的張力使這個場景令人十分難忘。事實上,這也是我所讀過的有關「調情」的最美妙的篇章。
關於語言,福樓拜在小說中有過這樣一斷描述:我們敲打語言的破鐵鍋,試圖用它來感動天上的星星,其結果只能使狗熊跳舞。看來,福樓拜對語言有著特殊的敏感,對於語言在表述意義方面的巨大困難有著十分清醒的認識。由此我們可以了解,為什麼福樓拜把語言的准確性看成是作者表述上的唯一使命;也可以理解作者對語詞的甄別和取捨為什麼會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有人將《包法利夫人》視為學習寫作者的最好教科書,這樣的評價並不過分
㈧ 《包法利夫人》感受
最初聽說《包法利夫人》是在我讀初中的時候,那時我們上歷史課,老師講到外國名著時曾特意提到了她,當然也就不會漏掉她的原創者法國著名作家格斯塔夫·福樓拜,在此我也就不對作者做過多的評價了。那時因為種種原因,我並沒有捧起此書,只是時隔多年,在異地的圖書館,我偶然發現了她,便是愛不釋手,本想是全部讀完之後才寫此讀後感,可擔心我此時此刻的想法不能儲存,稍縱即逝啊。
一直都覺得法國是一個充滿藝術氣息的國家,而巴黎更是這樣的一個城市。讀過很多雨果的書,一本《巴黎聖母院》曾讓我沉醉於浪漫文學,為敲鍾人加西莫多的愛情而感動;而《悲慘世界》卻讓我陷入極度的恐懼中,卻也讓我明白每個國家都有其不為人知的一面,或美好或可恥。也許我這樣的想法是不合適的吧,生活畢竟不同於小說,小說中的情節加入了作者太多的主觀因素,然而小說畢竟是特定社會背景下的產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經濟文化狀況,我想無論是浪漫主義文學還是現實主義文學在這一點上還是相通的吧,只是前者更加誇張化。
也許是讀慣了雨果的浪漫主義文學,剛開始讀《包法利夫人》確實很糾結,一方面我是很佩服愛瑪(包法利夫人)的,她有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熱愛藝術,從文學作品中汲取精神糧食,而另一方面我對她的愛慕虛榮卻很是反感,她把文學作品投射到現實生活中,覺得自己是書中的女主人公,擁有世間一切美好的事物,可現實太過殘酷,她的丈夫包法利並不是英俊瀟灑,一表人才,他只是一個經過自己的努力,最終成為一位有德的醫生,他也不夠浪漫,不懂文學,不會詩歌,更不會彈鋼琴,後來更是大腹便便,我想這和愛瑪心中的白馬王子是相去甚遠的,因而當羅多爾夫不斷示愛時,她便真以為自己遇上了久違的愛情,便拋家棄子,像鳳凰涅槃般撲向愛情的火焰,然而最終只會導致灰飛煙滅……花心的羅多爾夫並沒有和她私奔,而是獨自坐上馬車離開了,留下愛瑪一人,尋死要活,而可憐的包法利還在為妻子憂心,整天想著怎樣才能讓妻子開心起來,愛瑪卻只沉醉於自己的內心世界,無視外界一切。我想她只能是一個悲劇吧。
記得高中語文老師曾講過,他說:「平平凡凡才是真。」那時對這話還不甚理解,我想每個女孩都曾有過幻想,心中都會住著一個白馬王子,都有過對愛情的期盼,可我們是人不是神,幻想是會破滅的,我們要活在當下。
生活中不乏包法利夫人,一句「我寧願在寶馬里哭,也不願在自行車上笑」多少折射出當今社會上愛慕虛榮之風,誠然,沒有麵包是不能跳舞,然而我想跳舞是一種奢侈品吧,既然是一種奢侈,那就可要可不要。
雖然我不知包法利夫人的最後結局,但我想這樣的人即使有好的結局,又能好到哪裡去?她太不會把現實和文學分開了,其實這也反映出她雖然閱讀了很多書,可這些知識並沒有真正進入她的內心世界,她只是在照葫蘆畫瓢,因而這給她帶來的只是深沉的災難。一直都在想我們要從書本上學到的究竟是什麼?是像包法利夫人那樣學到表面的浮華?顯然不是的,我們要學的是作者的思想以及體會領悟書本上更深一層的含義,書會教會我們以另一種眼光來看待世界,教我們如何更好的處理事情,這也就是「看一本好書就像和一個好朋友在談話」的真理。
包法利夫人的心是處於一種游離狀態的,她嚮往更廣闊的天空,她希望過上像伯爵夫人那樣閑適的生活,時常上戲院的包廂看戲,一日三餐有人伺候,其實第二個條件她已經實現,可心就是漂浮著,不能沉下來,最後便只能腐敗了。
我不得不說《包法利夫人》是我讀過的書中最讓我矛盾的了,一方面被包法利的情愫感動著,另一方面又對愛瑪的行為感到悲哀,其次還有讓我欲罷不能的是作為醫生的包法利確醫不好妻子的心病,我想這是因為他們兩個沒有共同的興趣愛好吧,其實他們根本就不了解對方,又或許只是月老綁錯了繩子
㈨ 翻譯包法利夫人英文讀後感,不要用翻譯工具翻譯,要人工的,高分送出!
剛看了關於《包法利夫人》的影評,覺得很是值得太多女人反思。
Having read the film review of Madame Bovary,I found many things worthwhile for most women to contemplate.
「一個女人,生得美,閑適地生活在小城,有一個小人物的丈夫,因為愛幻想。她企望著更絢麗的人生,期望得到一種更自由的生活,浪漫的愛情……枯燥無味的生活里,她的幻想膨脹著,心生出翅膀,先是賴昂……可是賴昂走了,占據她的心的又變成羅道耳弗,一個情場浪子,一個調情高手。兩個男人,欺騙她,卻沒有傷害她。害死愛瑪的,是她自己,她的幻想,她追求浮華生活的心。幻想應該繼續,可是因為八千法郎的債務催逼上身,她去向賴昂和羅道耳弗求助,她了解了事實的真相,他們只是生活在她幻想美夢里的王子,而不是現實生活中能助她一臂之力的熱心情人。高額債務把她拉回現實,她選擇了服毒。
「A woman with born beauty lived comfortably in a small town.She had a husband of nobody.Because of the addiction to imagine,she expected a more wonderful life,looking forward to a more unrestricted living and romantic love……During the boring life,her fantasy was expanding,her heart growed with wings,the first one was Leon……But Leon left later.Then the second one who occupied her was Rodolfo,a lovelace and flirting expert.These two men cheated her,but didn』t hurt her.The one who killed Emma was herself,her illusion and her heart to pursue a foppish life.The fantasy should be continued,but with the debt of 8000 francs stressing her,she asked Leon and Rodolfo for help.Then she knew the truth that they were just fictitious princes living in her fantastic dream,but not the warm-hearted lovers who could lend a hand to her in the real life.The debt-ridden drawed her back to reality,so she chose to take poison.
這讓我想起契坷夫的一個小說人物,奧爾迦。伊凡諾夫人,她一生都在結識名流,尋找偉大的可以讓她迷狂讓她幸福的男人,跳來跳去,愛慕著虛榮,放盪於那些看似優秀的男人之間,她一次次被欺騙自己,進入下一輪的愛慕和追尋,直到她的丈夫將要死去,她看著穿衣鏡里的自己蒼白的臉兒,回顧著自己比臉色更蒼白無血色的曾經,她才想起丈夫平日里那溫和依順的笑容,對不起丈夫對她那深厚無邊的愛。
遺憾的是,包法利夫人至死都沒有明白什麼是愛。她短促的一生,都在幻想的大海里遨遊,直到觸礁沉沒。」
This reminds me of a character in Bychkov』s novel, Madame Olga Ivano.She spent her whole life making acquaintance with gentry and seeking men who could fascinate her and make her happy.Being vain, she leaped around and inlged herself between those so-called outstanding men.She lied to herself time after time and went into the next adoration and hunting until her husband was about to die.Looking at the pale face in the mirror and reviewing the ashener foretime than her face,she finally remembered her husband』s worm smile and felt sorry to his endless love.Unfortunately,Madame Bovary didn』t know what love was until she died.She spent all her short lifetime in roaming in the fantastic ocean till she struck on the rock and sank.
從歷史回過頭來,其實現實生活中很多包法利夫人的影子。當然我們不能全然否定這種對愛情的嚮往,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任何人都有這種權利。只是一定要到最後才醒悟,或者一生都不能醒悟,那也的確可悲!
Looking back upon the history,there are many shadows of Madame Bovary in real life.Of course we cannot cpmpletely deny this desire to love and the pursuit to wonderful life,because everyone owns this right.But if it will only disillude in the end or even cannot in the whole life,then that』s really mournful.
終於搞定,太長了
純手工翻譯,請閱讀一下驗收 謝謝 下次還找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