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校本課程閱讀內容
A. 校本課是什麼意思比如校本數學 校本英語等
校本課程即以學校為本位、由學校自己確定的課程,它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相對應。
「校本課程」是一個外來語,最先出現於英、美等國,已有20多年的歷史了。現在在中國新課改的教育形勢下,校本課程成為了新課改的重點。
校本課程是學校自主決定的課程,它的開發主體是教師。教師可以與專家合作,但不是專家編寫教材,由教師用。
教師開發課程的模式是實踐—評估—開發,教師在實踐中,對自己所面對的情景進行分析,對學生的需要做出評估,確定目標,選擇與組織內容,決定實施與評價的方式。目前,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是教師小組,而不是單個教師。
(1)英語校本課程閱讀內容擴展閱讀:
校本課程開發的程序主要有四個階段:
(1)需要評估。需要評估是設計校本課程時首先必須要做的研究性工作。主要涉及明確學校的培養目標,評估學校的發展需要,評價學校及社區發展的需求,分析學校與社區的課程資源等。
(2)確定目標。確定目標是學校對校本課程所做出的價值定位。它是在分析與研究需要評估的基礎上,通過學校課程審議委員會的審議,確定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制定校本課程的大致結構等。
(3)組織與實施。組織與實施是學校為實現校本課程目標開展的一系列活動。根據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與課程結構,制定校本《課程開發指南》。對教師進行培訓,讓教師申報課程。學校課程審議委員會根據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與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對教師申報的課程進行審議。
審議通過後,編入《學生選修課目錄與課程介紹》。學生根據自己的志願選課,選課人數達到一定的數量後,才准許開課。在此基礎上,學校形成一份完整的《校本課程開發方案》;教師在課程實施之後或過程中,寫自己承擔課程的《課程綱要》(教師用的材料)。
(4)評價。評價是指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的一系列價值判斷活動,它包括《課程綱要》的評價、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定、教師課程實施過程評定以及《校本課程開發方案》的評價與改進建議等。評價的結果向有關人員或社會公布。
B. 怎樣復習小學英語校本課程,急急急!
多記課本後面的單詞表,尤其帶☆和△符號的單詞,還有粗體字的也不能放內過,再就背誦單容元內的Let『s talk與Let』s read的內容 及老師平時講的語法或者知識點。
其實英語主要靠日積月累,祝進步!
C. 讀書論壇可有什麼活動
多發新文字和話題!
D. 什麼叫校本課都學什麼
以學生為本,以學校為基地,以教師為主體,以專家為指導,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開發旨在發展學生個性特長的、多樣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
校本課程,如研究型課程、自願報名開設的體育課選修(乒乓球、籃球等)、象該校請外籍教師開設的口語課等其實都是校本課程。可以說,學校里的課程都有校本課程的成分。
從校本課程開發的具體活動方式來看,校本課程開發可以分為課程選擇、課程改編、課程整合、課程補充、課程拓展和課程新編等類型。
(4)英語校本課程閱讀內容擴展閱讀
校本課程開發可以像語文、數學一樣以系統知識為主,以長周期、教師講解為主。而目前大部分學校開發的校本課程都是短期的,以研究性學習和開放性學習為主,在性質和形式上與綜合實踐活動課都非常相似,所以造成了校本課程就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綜合實踐活動課就是校本課程的印象。
校本課程主要分為兩類:
1、使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校本化、個性化,即學校和教師通過選擇、改編、整合、補充、拓展等方式,對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進行再加工、再創造,使之更符合學生、學校的特點和需要。
2、學校設計開發新的課程,即學校在對該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的評估,並充分考慮當地社區和學校課程資源的基礎上,以學校和教師為主體,開發旨在發展學生個性特長的、多樣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
E. 小學英語校本課程收獲
多記課本後面的單詞表,尤其帶☆和△符號的單詞,還有粗體字的也不能放過,再就背誦單元內的let『s
talk與let』s
read的內容
及老師平時講的語法或者知識點。
其實英語主要靠日積月累,祝進步!
F. 本課程涉及了哪些內容
在尚未涉及到校本課程開發這個概念之前,我一直這么認為:我們學校尚未形成一門正式的校本課程。但是,自從閱讀了吳剛平撰寫的《校本課程開發》一書,我對「校本課程開發」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認識。
校本課程開發的具體活動方式,包括課程選擇、課程改編、課程整合、課程補充、課程拓展和課程創編六大類。因為我們平時所說的「校本課程開發」,指的是「校本課程」的「開發」,即把「校本課程」看作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相對應的課程板塊,把校本課程開發設定在有限的活動范圍之內。它和「校本」的「課程開發」是有很大程度上的不同的。所以對「課程的選擇」這一方面並不涉及。
一、課程改編
課程改編是指針對原有課程准備對象不同的群體進行的課程上的修改。校本課程開發中的課程改編主要是指教師對正式課程的目標和內容加以修改以適應他們具體的課堂情境。在一個日益多樣化和個性化的社會中,教師可能面臨越來越多的課程改編任務。
經常有老師為了教學的方便或出於經驗的考慮,通過增加、刪減、改變順序與重點等方式對國家課程等加以修改,從而更好地適應班級和學生的具體情況,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比如:有的內容太難,放在這個單元學習,學生接受起來有點難度,所以老師把這一內容移到後面去教。還比如:某一課課文中出現了多個關聯詞,但是教學目標卻並沒涉及到關聯詞教學。老師憑借經驗,感到這方面的教學比較重要,那麼在教學中會比較注重關聯詞的理解和運用。這一些都屬於是課程的改編。我認為進行課程改編需要充分考慮多方面的因素,但這些因素大致可以歸納目標、內容選擇、內容組織、學習經驗、學習資料等五大類。
二、課程整合
課程整合是指超越不同知識體系而以關注共同要素的方式來安排學習的課程開發活動。課程整合的目的是減少知識的分割和學科間的隔離,把受教育者所需要的不同的知識體系統一聯結起來,傳授對人類和環境的連貫一致的看法。課程整合的一個主要理由是必須減少因知識劇增對課程數量的影響,防止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
如美國學校的社會學科就是作為一門課程來開設的,它把地理學、經濟學、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有時還有歷史等串聯在一起。但是在我校,目前為止,只有在解決某一個問題時,需要用到其他學科的知識,而沒有專門的課程的整合。
三、課程補充
課程補充是指以提高國家課程的教學成效而進行的課程材料開發活動。課程補充材料可以是矯正性練習、報紙和期刊剪報、聲像材料、教學片和電影短劇、畫圖、模型、圖標、游戲和電腦光碟。這些材料有助於實現內在於正規課程中的課程目標。在學校這一級,教師既可以在市面上挑選補充材料,也可以與同事一道合作開發,或者獨立進行開發。
比如上一次毛老師執教《詹天佑》這篇課文,花了較短的時間學完課文,指導學生明白:《詹天佑》這篇課文就是「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活動來表現人物的精神品質」。接著老師又發給學生一張補充練習,上面印有另外一篇描寫人物的文章,然後用剛才學到的方法,來學習這篇短文。這樣的目的,就是為了指導學生運用學到的方法來學習,是「學以致用」的充分表現。而這個「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活動來表現人物的精神、品質」正是學生必須掌握的一種技能,不但要理解,寫作時也經常要用到類似的方法。這因為這項技能的重要性,光靠一篇課文的訓練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才有了這樣的課程補充。
四、課程拓展
課程拓展是指以拓寬課程的范圍為目的而進行的課程開發活動。課程拓展材料的目標是拓寬正規課程,為學生提供獲取知識、內化價值觀的掌握技能的機會。這些東西與學生所學課程專題有關,但超出了正規課程所覆蓋的廣度和深度。
六年級學生在學習《一本男孩子必讀的書》之後,為了了解魯濱遜其人其事,領略他在25年的荒島生活中所提新出來的那種堅持不懈和創新精神,班級了開展了世界經典名著《魯濱遜漂流記》的漂流書閱讀活動。這樣的課程拓展,一是因為學生對此書特別關注,有著濃厚的閱讀興趣,二是還和學校的特色之一——書香校園的構建有著非常大的關系。圖書漂流活動,是我校的特色項目,是非常有創造性的閱讀活動。所以這樣的課程拓展,在政策上也是學校所允許的一種延伸性學習。
五、課程創編
課程創編是指全新的課程單元的開發。如突出學校特點的「特色課程」、「鄉土教材」以及時事專題。此外,學校為適應飛速發展的社會變革和科技進步而開發新興的專題或學科領域,也屬於課程創編活動。
如我校的《朱棣文陪伴我成長》《成功與超越》這2本校本教材的學習。這2本書的內容,都是和「朱棣文」有關的,是為了彰顯我校的特色——「朱棣文精神」的,是安排進「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這一具體的科目中進行的。
還比如我校即將開始的學習,校本教材《仰望星空》。這一校本教材的學習,是為了配合我校天文台的使用,從而彰顯我校的科技特色的,被安排在「綜合實踐」這一具體科目中進行。
這2套校本教材的開發,是在學校這一層面上進行的,具有非常顯著的學校特色。
綜上所述,我校不是沒有校本課程,而是我們認識上出現了偏差。我們的老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的一些所作所為,都在開發校本課程,只是缺少了規范性、系統性,顯得有點隨意和零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