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對中小學生尤為重要英語
1. 在閱讀教學中應當培養學生什麼樣的英語閱讀技能
一、閱讀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地位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英語教學大綱》規定:「全日制高級中學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在義務教育初中英語教學的基礎上,鞏固、擴大學生的基礎知識,發展聽、說、讀、寫的基本技能...側重培養閱讀能力,並使學生獲得一定的自學能力...」 從某種意義上說,閱讀能力的提高,是聽、說、寫能力提高的關鍵。通過閱讀,擴大了知識面,增加了詞彙量,交際時就不會因為知識或詞彙貧乏而言不達意,寫作時才能語言地道,內容豐富。從長遠的觀點來看,中學階段閱讀能力的高低對學生以後的進一步深造也有很大影響。
閱讀能力的重要性在近年來的全國高考統考試題中也體現出來。閱讀理解題在高考試題中的比重逐年增加,1978年的閱讀理解部分僅有一篇短文,1986年增加到三篇,又從1989年的四篇增加到現在的五篇, 閱讀理解能力題的分值佔了整套卷子的60%。測驗的目的從考查詞句的理解到篇章的理解,從了解事實細節到確定中心思想、進行正確推論、得出合乎邏輯的結論等等。文章的題材和體裁也逐步多樣化,包括各種記敘文和說明文、議論文。
高考對中學生的閱讀能力不但在閱讀速度、而且在理解的深度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要適應這樣的要求,不進行教材、教法的改革,顯然是不行的。只有大膽擺脫傳統觀念和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努力改革教材,教法,才能把學生的閱讀能力抓上去。
二、如何培養閱讀能力
(一)改革課文教學,打好語言基礎
課文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主要材料。課文教學的成敗,直接影響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在課文教學中,我著重抓三個方面。
1.課前預習,培養能力
課前預習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預習,學生綜合運用已有知識和技能,初步了解教材內容,發現教材的疑難問題,帶著問題上課。這樣,使學生的針對性更強,更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同時也便於教師集中力量解決重點難點問題。預習時我一般要求學生做到以下幾點:
1)拼讀生詞、片語,掃清閱讀障礙。
2)瀏覽全文,找出各自然段的主題句,或說出段落大意。
3)劃出語言難點,並提出獨立的見解。
4)就課文內容提出問題,供課堂上進行問答。
實踐證明,通過課前預習,學生學習變得更主動了,上課時解決問題的效率也更高了,從而節省了講解時間,加強了綜合訓練。
2.圍繞中心,整體教學
課文不僅僅只是語音、語法和詞彙的綜合運用,而且是圍繞著某一主題,某些內容或情節而進行的綜合運用。因此,課文首先應做一個整體來教,應該在學生了解文章內容要旨的基礎上進行語言操練。我認為,既強調語言結構的學習,又強調語言功能的學習,使學生通過學習,不但能夠聽、說、讀、寫,而且做到理解准確,表達得體。
在課文教學中,我從整體入手,先讓學生通過預習來了解全文的內容大意,再通過做理解習題來檢查預習效果。對於故事體裁的課文,我們先通過聽、說法來介紹課文背景和內容,再通過問答來檢查學生對主要內容的理解。這樣做,目的是使學生養成一開始閱讀就努力尋找文章要旨的習慣,訓練學生根據關鍵詞語捕捉文章大意力。在分析句子時,我強調詞不離句、句不離文,不僅注意句子的表達層意義,更要注意到句子的深層意義,注意句子同文章內容及主題的內在聯系。例如,在高中有一課里有這么一句:I know that gentlemen like you carry only large notes.這句話的表層意義是:我知道像你這樣的先生只帶大鈔票。但如果學生對整篇課文的內容和情節已有所了解,他們便可以看出這是一句反語,就能夠體會到說話人那種諷刺、嘲弄的口吻。
3.基礎知識,精講多練
對於語言基礎知識,教師的講解要精,在有限的時間里,只有精講,才能夠做到以點帶面,也只有精講,才有可能多練。精講,就是要分清主次,每次重點解決一些主要問題,而不是面面俱到,樣樣都抓。那種不分主次,不分先後,碰到什麼就講什麼,甚至隨意發揮、希望一下子解決所有問題的作法,其結果往往是適得其反,連基本的問題都沒有能解決好。
比如生詞的教學,有些人就喜歡搞「頭腦風暴」 (「Brainstorm」 )。每碰到一個生詞,除了介紹各條詞義外,還要引出一些沒有學過的同義詞、反義詞,介紹各條固定搭配、習慣用法,還要給出例句、進行詞義辨析,大搞詞典搬家。現在高中每課的平均生詞量為40個左右,約占課文總詞彙量的10%。學生要記憶這些生詞已感困難,如果教師再隨意發揮,難度就更大了。這不僅加重了學生的負擔,還會造成喧賓奪主,影響對課文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課文教學中,對於生詞,我只要求學生會讀、會寫,能掌握在本課中所表示的意義和用法就行了,其他用法隨著以後出現了再講。這樣,學生的負擔減輕了,基本的東西也抓到了,也就達到了目的。至於「頭腦風暴」 (「Brainstorm」 ),我認為在復習課中使用效果會更好一些。
有了精講,多練在時間上也就有了保證。然而多練不僅僅只體現在時間和數量上的「多」,還應體現在練法上的「活」。這樣的練習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比如句型的練就有許多方法。模仿造句是練,模仿翻譯也是練;背誦句型是練,句型轉換也是練。採用哪一種方法,或在幾種方法中先用哪一種,就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在這方面,我往往是先讓學生熟悉句型,再做模仿造句,後才做變換性練習。因為只有在學生熟悉本句型的基礎上做變換練習,才能使學生感到變有依據,才會少犯錯誤。但這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有時學習某一句型,估計學生可以用另外一些他們比較熟悉的對應句子來替換,這時,我們也往往啟發引導學生自己把這些句子說出來,這樣做,往往起到了以新溫故的作用。總之,多練,就是既要講「量」,又要講「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開設閱讀技巧訓練課
為了加強閱讀教學,我每兩周用一節課進行閱讀技巧訓練。閱讀技巧訓練課的目的是學習閱讀方法,培訓良好的閱讀習慣,通過增加閱讀量來提高閱讀速度。在閱讀技巧訓練課中,我注意抓好以下幾個問題。
1.閱讀材料的選用
在閱讀材料的選擇上,要使所選擇材料在題材、體裁、難度等方面適合教學的實際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水平,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在日益豐富的閱讀中豐富閱讀體驗,從而提高閱讀能力。閱讀材料的選用盡量做到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趣味性強。閱讀材料可以是名人軼事,歷史傳說、民間事故、寓言、幽默小品、新聞報道、史地常識、科普文章等,要求靈活多樣、生動有趣、篇幅適當、內涵豐富、難度適中、生詞量一般在3%左右。
2.閱讀速度的提高
閱讀速度與理解准確性是一個矛盾。進行閱讀技巧訓練的目的是提高閱讀速度,但這必須是在正確理解的前提下求速度,沒有準確的理解,速度也就失去了意義。在這方句,我主要是通過讓學生做理解習題來調節閱讀速度,也就是每讀完一篇做一些理解選擇題。正確率一般不應低於70%,如低於70%,就應考試適當放慢閱讀速度。
3.閱讀習慣的養成
閱讀習慣的好壞直接影響著閱讀的效率。對於初學者來說,這一點尤為重要。然而好的閱讀習慣並非一下子就能養成,只有在正確的指導下,在閱讀實踐過程中逐步培養。因此,每次進行閱讀訓練,我都向學生提出一些具體的要求。例如:1)閱讀時不要出聲,要默讀。默讀是通過視覺器官直接感知文字元號,速度要比出聲的閱讀快得多。2)不要逐字逐詞地讀,而要以意群或句子為單位。逐字逐詞的閱讀過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單詞上,不僅影響閱讀速度,而且往往不容易抓住文章的中心大意。3)不要一見生詞就查詞典,要養成根據上下文猜測詞義的習慣,在不影響理解全文的地方,要捨得放過難點,只有這樣,才能保持閱讀興趣。
4.閱讀方法的使用
方法1. 略讀法
略讀法是快速閱讀中的一種方法。通常又成為瀏覽。
1)略讀的關鍵是在能抓住文章要點的前提下,以個人最快的閱讀速度進行閱讀。主要目的是獲得足夠的信息以便准確地回答有關文章主旨和大意的問題。
2)利用略讀法做閱讀時,要特別注意首尾兩段,因為文章的第一段往往點明文章的主題或中心思想,或作者的意圖,而文章的最後一段常常總結或重述文章的主要內容。
3)要學會尋找文章段落的主題句。這是高效省時抓段落大意的一條捷徑。同時也是准確理解全文大意的有效途徑,因為把整篇文章的每段主題句的意思綜合起來實際上就是全文的中心思想。
4)另外,文章的主題句有時可能會出現在段落中間或結尾,必須運用略讀法快速准確地找到它。
方法2. 查閱法
在進行略讀、了解文章大意後,較簡單的試題往往能立即解決。但還是有一些綜合性較強、結構較復雜的試題如果只看一遍很難對問題把握得准,需要對文章裡面的細節、結構、生詞的含義進行認真分析、推敲,才能選出其正確答案。這時若通讀全文就會耽誤時間。我們就可利用在略讀過程中所劃出的相關詞句甚至段落進行復讀、研究,從而選准答案。
從文段中獲得所需的具體信息,可以不需要閱讀整篇文章,而只是需要找出可能包含所需信息的部分,然後加以閱讀就行,這種方法就是查閱法。閱讀法主要是獲得具體的信息,回答具體的問題,即測試中的細節問題,它常常與5 W和1H,即Who,what,when,where,why和how有關,有時跟具體的數字如長度、寬度、高度、距離、大小、尺寸等有聯系。在使用查閱法時應該注意文章的結構和順序排列,文章的結構有的是按時間順序排列,有的是按空間順序排列,有的是按邏輯順序排列。弄清楚文章的排列順序能幫助學生在閱讀和回答問題時做到高效省時,准確無誤。要注意提高閱讀的速度和解題效率,使學生學會用眼睛掃讀的本領,在最段的時間內找到所需的信息,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與所需信息直接相關的詞語上,以便迅速做出正確選擇。
方法3.研讀法
「研讀」就是仔細地閱讀,以求獲得具體的信息,對文章有深層次的理解。研讀主要是指圍繞文章後面的問題進行細讀,包括理解支持主題句的細節,根據作者的意圖和中心思想進行推論,藉助語法知識對涉及問題的難句、長句進行分析,力爭達到准確地理解,根據上下文猜測詞義等。
上面談到的三種基本閱讀方法是閱讀一篇文章並要達到完整准確的理解時必不可少的三個步驟。
方法4.同義互釋法
所謂同義互釋,就是在閱讀的時候從備選項中找出與原文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詞、片語或短語,它們在意思上相同或相近,可以互相解釋,互相替換,這種閱讀方式叫做同義互釋法。它是英語閱讀理解常見方法之一,在高考中有些深層理解或者判斷理解或者判斷推理的問題可以採用同義互釋法。同義互釋的測試題在各地模擬試題和高考中多次出現,而且在大學四、六級考試中也常出現。
方法6.判斷推理法
利用略讀法、查閱法和猜測詞義法等能夠解決答題中的許多問題。可是,在答題的時候,有時會發現所給的四個題項中,有不止一個選項可以作為答案項,這時就應該意識到該題是一個推理判斷題了。在答題時,一旦發現有一個看似正確的選項,就立即把它作為正確答案的備選項,這是不明智的,正確的方法是再看一看其他選項中還有沒有更完備的答案。如果有別的備選答案的話,就要根據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圖,選擇比較,去偽存真,做出深層理解和全面分析,進行合理的推理和判斷,選出切合文章主旨和作者意圖的最佳答案。
5.解題步驟的把握
(1).通篇略讀,了解全文大意
對全文通篇速讀,舍棄無關緊要的細節,全力捕捉全文中心思想。要達到三個效果:
(2)對文章有一個總的概念和印象,文章講什麼,有關什麼內容。
(3)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基本觀點和立場。
(4)記住文中的信息方位,如什麼地方是作者的觀點,什麼地方是作者所舉的例子,什麼地方是作者分析的原因,以便再讀時查找。
通讀是為了在短時間內確定材料的中心大意或主題思想,因此學生應注意主要信息。如即使是新聞報導,也以某一事件作為報導的主要內容,將該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原因、過程及結果等幾方面交代清楚,從而引起讀者的普遍關注;議論文總有一個中心論題,可重點閱讀第一段、結束段以及其他各段的第一句或末一句。在閱讀過程中,目光要快速移動,千萬不要停頓或復視,要對准關鍵詞、句;同時要不斷地對內容做預測,使大腦的邏輯思維、推理判斷貫穿於整個閱讀的始終。這樣就大幅度地節省閱讀時間,起到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效果,迅速而准確地抓住了全文的大意。
2).細讀全文,注重關鍵詞句
針對題目中的問題細讀材料,可以縮小閱讀范圍,迅速找到與問題有關的信息,細讀與題目相關聯的詞、句、段,對關鍵部分要透徹理解,仔細推敲。在這一過程中,對有關細節可放慢速度,精讀有關部分,一邊閱讀一邊歸納,加快做題速度,求得一次性正確的答案。
在逐句的閱讀過程中,目光要瞄準短文中的實詞,尤其是名詞和動詞。同時抓住一些敏感的信息,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因、結果以及某些詞彙、詞語等。
3)透過表層,深入開拓,正確解題
在理解原文的基礎上對未知含義進行演繹、推斷並利用文章中出現的各種信息及文章所論述的觀點、論證、作者的態度或評論等內容來進行綜合性的概括,或者說進行推理。要熟練地識別各種線索,並對他們提供的信息進行分析鑒別,區分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次要信息,哪些是對主題的陳述,從而達到准確理解文章內涵的目的。
4)先題目,後文章
如果碰到一篇文章一上來看了幾行就難住了無法讀下去,就試著倒過來先去看題目,然後根據題目再去尋找文章中的有關信息,因為在一篇語篇里並非每個句子都與題目有關,因此即使你對於一篇並未全部看懂,也不至於會全軍覆沒。
6. 應試技巧的運用
1)如果文長題少,則以略讀的方式先讀一遍,而後帶著問題去查閱,求得要找的答案。
2)如果文短題多,則應先仔細閱讀該短文,再去做題。遇到某個題答不來時,可帶著該問題去查閱某些細節。
3)如果問的是一段文章的中心思想,則應重點讀段首句和段末句,看是否有主題句。有時主題句可能位於段中,也有的段落無明顯的主題句,那就要自己分析、歸納中心思想。
4)如果問題要求解答案數字、人名、地名、時間等,則可直接用查閱的方法來尋求答案,也可先略讀而後查閱。
5)如果文章中提到的事實多、涉及面廣,可採取抓關鍵詞的方法,記住文章中所談及的各個方面,從而判斷選取答案。
6)有時遇到看不懂的難句,讀了幾遍仍然不懂,可作記號,暫時放下,留待以後有時間再來考慮。
(三)指導學生課外泛讀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英語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要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單純通過教科書中的課文教學是不夠的,還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有計劃地指導學生在課外閱讀一定數量的讀物。」這是因為:第一,現行的課文教學篇目少,篇幅短,不能保證充分的閱讀活動;第二,精讀教學擔負著語言知識教學的任務,故課文生詞和新結構的密度大,不適用於流暢閱讀的訓練;第三,精讀實質上是綜合訓練,大量時間用於為語言點的復用掌握而安排的聽、說、寫操練上,讀的專門訓練不夠。因此,大綱的提出,實際上對我們外語教師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培養閱讀理解能力,必須課內外相結合。進行課外泛讀,不僅可以使學生鞏固所學的語言基礎知識和閱讀技能,而且還能使學生熟悉各種文章體裁和風格,開擴知識面,提高他們對閱讀各種文章的適應力。近年來,為了應付高考,復習題、模擬試題充斥市場,佔去了學生的大量時間,使他們無暇顧及課外閱讀。結果,學生的英語語言知識上去了,而運用英語的能力卻下來了。這種高分低能的現象是英語教學中的一種偏向。應該把學生從題海中解脫出來,讓學生在真實的外語環境中學習外語,通過閱讀實踐來培養和提高閱讀能力。
課外閱讀是學生自己閱讀,但這並不等於教師可以撒手不管,放任自流,不是「放羊式」的閱讀,而是要在教師有計劃的指導下進行的課外閱讀。同時,教師應告訴學生泛讀的閱讀方法不同於精讀。泛讀廣泛、大量、快速,故重點放在針對問題快速地捕捉信息上。在讀物選擇、閱讀方法等方面,教師應給予指導。做到有布置、有指導、有檢查。這樣,在教師的指導下,一本一本讀下去。實踐證明,這種作法不但提高了學生讀書的積極性,把一些從來不讀英語課外書的學生吸引到英語課外閱讀上來,而且隨著閱讀量的不斷增加,學生的閱讀能力也逐步得到提高。
總之,閱讀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夠達到的。需要經過長期的努力,一步步提高。在這個過程中,課內精讀和課外泛讀都很重要。只強調精讀課本,不進行課外泛讀,就無法擴大知識面,無法提高閱讀速度,就只能是逐詞逐句爬行式的閱讀;而不重視精讀課本,一味強調課外泛讀,勢必造成基礎不實,對所讀材料理解不透的後果。因此,必須在精讀課文的基礎上,進行一定量的課外泛讀。
2. 朗讀對於小學生英語學習的重要性
朗讀和背誦不受時間限制。學生可以在教室中進行,也可以在家裡進行自由的回朗讀與背誦答.朗讀和背誦可以積累大量的語言材料。堅持不懈的朗讀和背誦,尤其是模仿純正、地道的英語,可以糾正自己的發音和語調,這樣讀得多了,背得多了,英語語感自然就形成了. 現在的小學生模仿能力很強,我們現在的上課時數少,為了提高孩子們的英語能力,不但在課堂上要多讓學生張口,在家裡還要形成學習英語的氛圍,多聽錄音磁帶,點讀機或者是CD-ROM等課件,通過不同的手段學習,提高對英語的興趣,促進學生大聲朗讀、積極背誦的學習習慣,為學生打好堅實的英語基礎,對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和考試成績,對以後的的教學都大有裨益。
3. 怎樣提高自己的語文閱讀能力和英語閱讀理解啊!~各位幫幫忙!詳細些!~給具體方法!~(俺是個初二的學生)
語文閱讀能力:
可以試著做一些資料上的練習,一定要有答案的
長的句子是個籠統的概念。
首先你要看分辨清楚長的句子不是「復合句」就是「並列句」
但是都可以通過提取「主幹」來完成理解。
也就是找出「主」「謂」「賓」這些句子成分。
找出作者要表達些什麼東西就可以了
其實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好語感,當然這是個潛移默化的過程。看多點書就行。
把特別長的句子用分段的方式把它劃開.一小段,一小段地進行理解.也可以說是在字句上下功夫!一般地,很長的句子都不難.像英語一樣,把主謂賓找出來,刪除形容詞等,即可明了了.多寫作.使自己的作文功底提高.這樣讀他人的文章就很順手了.不會感覺那些語句很陌生.因為"似曾相識"的感覺會給你在閱讀方面帶來樂趣的.
英語閱讀理解能力:
閱讀理解的關鍵在於真正讀懂文章。詞彙是構成語言的基本元素,而句子則是表達意思的基本結構。所以能不能理解句子,理解句與句之間的邏輯關系是你能否真正讀懂文章的關鍵。所以我們平時就要多訓練讀長句,難句;分析句子的主句和從句。
一、重視基礎知識,提高閱讀能力
語言基礎知識主要包括語言三要素:語音、詞彙和語法。發音準確是語言學習的基礎,沒有正確的發音,也就不會有聽、說、讀的興趣。在學習中,要想掌握正確的發音,除了要積極地接受老師的指導外,還要聽課文錄音和其他發音地道的英語有聲資料。有正確的語音知識,還必須擁有大量的詞彙和扎實的語法基礎。實踐經驗也證明:對於其母語不是英語的學生來說,要想獲得較強的英語閱讀能力必須具備三個條件:掌握英語語法;擁有較大詞彙量
4. 信息時代讀書尤為重要的英文演講稿
to the traveler. That night we rested
5. 初中英語閱讀理解有對學生有哪些好處
1.英語閱讀教學的重要性
閱讀能力在英語教學中佔有重要地位,閱讀能力的培養成為英語教學的重中之重。英語閱讀教學的主要目的是教給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閱讀技巧、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為繼續學習英語和運用英語切實打好基礎。《英語新課程標准》明確規定:初中英語教學要側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閱讀是吸收英語語言材料、增加語言知識、擴大詞彙量的重要手段,而且閱讀能力的提高能為英語口語交際能力和英語寫作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也為學生從英語閱讀中認識學習英語的真正意義和價值,體驗學習英語的樂趣,為學生樹立學好英語的自信心打下堅實的基礎。綜觀歷年的考試題型,閱讀理解都是重頭戲,在各級各類考試中都佔有很大的比值。
2.調查研究,發現問題
初中英語教材所使用的閱讀材料一般是關於名人軼事、生活故事、幽默小品、歷史故事等。短文題材豐富,體裁多樣,內容生動,篇幅適當, 難度適中,貼進生活,具有時代氣息。但是往往大多數學生都會覺得閱讀理解相對較難,因而產生恐懼心理。多數學生由於詞彙量少,閱讀量不夠,或閱讀材料不夠生動而失去閱讀的興趣,有的學生見到篇幅長的文章就產生恐懼心理,望而生畏,缺乏信心,學生閱讀習慣沒有形成,閱讀方法不正確,學生之間缺乏交流,教師對學生的閱讀技巧也缺乏必要的指導。這些都是造成學生在閱讀能力培養上的障礙。
3.制定措施
3.1分析題型
閱讀理解的命題特點要求學生在閱讀時必須快速捕捉有效信息,准確把握整篇材料的的主旨大意。同時還要學生具備邏輯推理和分析總結能力。閱讀理解的題型主要有選擇題、填空題、問答題、完成句子、判斷正誤幾種。根據題目的特點有可以分為以下四種。
3.1.1直接解答題
有些材料較為簡單,所設計的問題也可以直接從材料中找到。它通常考查學生的初步理解能力和閱讀速。
6. 做英語閱讀時。都會遇見的問題。
一、英語閱讀常遇到的問題
(一)傳統閱讀教學重語法影響的延續。由於課時和考試壓力的原因,教師的教學活動往往偏重於英語語法的講解與訓練。許多老師對於閱讀的理解只限於課內課文的閱讀分析和課外閱讀理解的應試訓練。在課堂上把文章進行分解,力求把課文講熟講透,不放過任何語言點。同時由於閱讀理解在考試中所佔比例較大,老師時常會有意無意地把這一「講熟講透」習慣帶入課外閱讀理解活動,使得對語言知識的講解大大超過對文章本身所要表達信息的分析。學生也被迫從通過閱讀獲取信息交流思想轉入忙於記錄字詞句的用法。長期下來,學生很容易形成思維定勢:閱讀就是為了更好地做題,閱讀就是為了學會某些詞句和表達方式。使他們的閱讀沒有新意、沒有亮點,積極參與的願望漸失,也就慢慢失去對閱讀的興趣。另外,有些老師急於試圖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傾向於選用一些難度較大的閱讀材料。這種揠苗助長式的閱讀訓練助長了學生對閱讀的恐懼感,難以讀懂的挫敗感最終會讓他們放棄對英語閱讀的喜愛。傳統的語法教學使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處於被動狀態,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受到了嚴重的約束和壓制,從而對閱讀課的教學不感興趣甚至產生厭煩情緒。
(二)單詞與句法知識儲備不足。在閱讀中,學生不可避免地會遇上生詞。根據馬丁•韋德爾閱讀理論,如果一篇文章中所遇見的生詞過多,閱讀者在閱讀中的注視(fixation)就會加時,且回視(regression)率大大提高。大腦對眼睛輸送的直觀信息理解就會出現問題,閱讀者也就會產生膽怯心理,害怕這些生詞會使自己對文章的理解造成障礙。漸漸地從怕遇到生詞逐步演變為怕閱讀。有些學生知道句中每一個單詞的意思,但卻無法理解整句含義。他們孤立了每個詞與周圍詞的關系,從而無法看懂句子的結構。如果一個句子中含有多個非謂語動詞或從句時,他們就有可能把握不住句子結構,不知所雲。了解語篇的組織結構對文章的理解也很重要,如敘述和過程描寫的時間順序,動態動詞的運用等等。有些學生只注重句法規則而忽視語篇結構,對語境與文章背景知識知之甚少,這也是阻礙其閱讀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了解規則且知其具有的意義,並把他們運用到經常出現的語境中理解其功能,才會有助閱讀能力的提高。
(三)對跨文化意識的忽視。有些學生往往誤以為只要掌握了相當量的英語語音、語法、詞彙知識,英語就可以學得差不多了,英語閱讀就不會存在障礙。平時閱讀教學中我們常常會碰到這樣的現象:一篇短文對相應水平的學生來說幾乎不存在生詞或難以理解的片語,但他們就是不能理解其內容,問題就在於文化差異或知識領域的不了解。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即使同一個名稱也有不同的意義。例如public school在美國指的是政府辦的、不收學費的公立學校,private school才是私立學校。但在英國public school則指一種私立的寄宿學校,為培養將來要升學或從政的英才服務的非公立,也不平民化,如伊頓公學(Eton)。語言受文化影響,但又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正是人們相互之間進行思想交流的手段和工具。因此,要想學好英語,真正提高英語閱讀能力,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英語社團文化意識內容的適當導入,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可滿足學生調整自身知識結構的需要,為今後進—步的英語知識體系構建打下良好基礎。
(四) 缺乏閱讀資源分配技巧。閱讀目的包括了解中心思想、了解細節、了解段落大意、進行分析和評價、簡單的閱讀欣賞等。瓦格納和斯騰伯格(Wagner & Sternberg,1987)關於閱讀時間分配實驗研究表明:好的閱讀者會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而進行閱讀時間分配,而一般的和交差的閱讀者要麼是在不同的任務中進行同樣的時間分配,要麼就是任意地分配時間。他們使用的閱讀方法與給定的目的要求並不對應。由於閱讀測驗卻測不出閱讀者的時間分配狀況,學生往往忽視閱讀時間分配技巧,而這一點正是提高閱讀水平、體驗成功閱讀和提升閱讀興趣的關鍵。
二、提高閱讀效率策略
(一)改進英語閱讀教學模式。閱讀教學不同於課文教學。課文教學的特點是少、慢、精,需要字斟句酌,並配適量的拓展性練習。而英語閱讀教學是以信息查找與整理歸類為主要目的,具有多、快、廣的特點。所以閱讀教學在教材的選擇和教學方法運用上不能與課文教學混為一談。教師既要做到配合課文選擇相應文化背景的材料,又要根據不同年級學生年齡和認知能力特點控制閱讀速度、調節閱讀材料的量。在閱讀教學活動中,我們的重點目標是訓練學生科學處理英語語言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能就不同的閱讀任務和目標調節閱讀速度,從而實現英語語言信息的科學查找與加工處理。在閱讀中逐步掌握技巧,培養興趣。我們還要積極引導學生憑借現有的第二語言閱讀能力,學會從自己的興趣和文化背景出發選擇適合自己的閱讀材料,逐步養成學生樂於閱讀英語材料的良好習慣,促使學生的英語閱讀活動延伸到課外。
(二)把好英語閱讀材料選擇關。閱讀材料不宜太長或偏難,太長的文章會使學生望而生畏,容易喪失其閱讀興趣,短小精悍的文章同樣也能達到閱讀訓練的效果。盡可能依據學生心理特點和需要選用具有時代意義的、與學生生活相關的、能激起學生興趣的讀物,力爭知識性和趣味並舉。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閱讀中交流思想、引起共鳴。現在的英語學習資源相當豐富,網路、報刊雜志、音像資料都可以成為學生閱讀材料的收集源。這些材料時代感強,內容新穎豐富,有立體感,又能滿足學生的精神文化需要,是對課外閱讀材料很好的補充。
(三)加強文化知識的積累。學生的詞彙量、語法知識以及跨文化意識素養直接影響其閱讀水平的提高。造成理解障礙的句子多為復合句或帶有非謂語動詞句,這些句型又是書面語中比較常見而且重要的句子。如定語從句和名詞性從句在英語書面表達中隨處可見,有時兩種句式會同時出現在一個句中,對句子結構進行有效的劃分處理也就顯得尤為重要。動詞的非謂語形式、部分復雜的時態和語態,特別是虛擬語氣的出現,有時會讓部分學生猶如霧里看花。所以我們在平時講授這些結構時多注重操練強化和實際運用。在閱讀過程中,筆者鼓勵學生把文章中難懂的句子摘抄下來,這樣既不影響語篇閱讀又便於進行集中性強化學習。從學生實際反饋信息來看,勤於做讀書筆記還是很有效果的。
(四)科學英語閱讀方法。閱讀雖然是學生的內在活動行為,但沒有老師引領,讓學生自發地對閱讀產生興趣也非易事。既然在閱讀中生詞不可避免,那麼讓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猜詞方法將會大大增強學生閱讀信心和對新單詞的敏感度。充分利用冗餘現象(rendancy)幫助學生掌握一些猜詞技巧。冗餘現象是指一切語言中所包含的那些不十分重要的信息。冗餘現象提供許多額外信息,能使有經驗的讀者激化自己的非直觀信息,為文章的理解和生詞的猜測提供了有益的資源。在日常英語教學中盡可能滲透一些詞的前後綴和詞形變化規律;在具體的語境中培養學生對上下文提示的關注,如對連詞的關注、把生詞設定在相應語境中並給出選擇讓學生做替換練習;引導學生學會利用語篇與語境知識(如描述的時間順序、連接詞以及標點符號);引導學生學會意群閱讀,擺脫逐詞閱讀,提高閱讀速度和理解的准確率。在閱讀過程中盡可能使學生改掉譯讀、有聲讀、指讀、回視讀等不良閱讀習慣。引導學生學會根據不同閱讀材料的閱讀任務和目的分配閱讀時間。整體語言教學法提倡的三段式閱讀教學訓練法也值得我們借鑒:首先讓學生從文章題目和故事的開頭提出初步假設,猜測故事的內容和可能發生的情節;然後運用先前的知識和經驗來構思和推理,驗證開頭的假設;最後在深入理解的過程中不斷修正自己的假設。
學生的英語閱讀活動,是其英語語言信息輸入與輸出並形成思想交流的關鍵,也是其知識體系構建的重要途徑。在有意識的訓練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和閱讀技巧,利用不同類型的閱讀材料和多種方法訓練培養學生正確閱讀、快速閱讀、略讀、跳讀、細讀等信息處理能力將是我們教學探究的重要目標。
7. 閱讀對於中小學生尤為重要 。英語翻譯不要網上的
閱讀對於來中小自學生尤為重要
英文:Reading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或者:Reading is very important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8. 小學英語課外閱讀習慣與能力的培養方式分析
小學英語課程是一門重要的語言學科,學習語言的關鍵在於大量語言的輸入,而語言輸入主要依靠閱讀的方式獲取,同時閱讀也為學生理解英語知識、進行英語語言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小學英語核心素養教育提高了對學生閱讀能力培養的要求,尤其是把關注點放在培養學生課外閱讀能力方面,從而拓展學生的閱讀內容,促進學生綜合閱讀素質的提高,落實核心素養教育的需求。所以,小學英語教師需要在核心素養教育目標的引導下,將培養學生課外閱讀能力作為重點,豐富學生人文底蘊。
一、課外閱讀的重要性
1.語言輸入的主要來源。話語交流和旁聽是我們學習的重要途徑,一個好的英語環境可以提供大量的學習資源,如教師的英語教學或是英語廣播放送,在無意中就讓學生們積累了大量的英文單及培養了最重要的語感,這為以後的英語教學提供了相當大的助力,讓學生們在英語學習的過程更加簡單。
2.滲透文化內涵。文化和語言是密不可分的,英語作為一種大語言,其作為載體不僅有傳播文化和承載文化的重要作用,而且能讓不同地域的文化信息相互交融,成為國家與國家之間交流的工具。而英語閱讀的課堂化可以讓學生們學習那些把英語作為母語的國家的文化,思想,以及學習方式,學生在閱讀大量英文刊物的時候,可以將國家的文化與外國的文化進行對比交流,在這種積累下,學生們對英語會逐漸產生改觀,並且讓學習英語的過程更加順暢,更加有趣。
3.豐富情感體驗。感情可以觸動人的心弦,進而文字與人產生一種精神層面上的共鳴,而趣味性較強的英文文章故事對於學習英文有抵觸性的同學有這較為不錯的效果,在慢慢對英語產生興趣和加強英語能力的同時,能讓學生在故事或者文章中學到文章的深層次的東西。
二、英語課外閱讀的引導
1.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學習環境對於學生有著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學習環境相當於為學生們提供了又一個學習的層面。在教學過程中,擁有優質的精神和物質組成的學習環境,可以大幅度提高教學效果。班風,課堂氣氛,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甚至教學環境中都可以影響教學的效果。讓環境帶領孩子們學習,在叛逆期孩子們就不會有一種被強行灌輸知識的感覺,從而可以提高孩子們獨立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時候,一些被動的環境材料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教室里圖書角添加英文類的報刊,以英文作為載體的趣味黑板報,組織小組進行英文文化的交流,甚至資金較為充裕的教學機構可以引入英文多媒體閱覽室,英文廣播等一些營造積極向上的閱讀氛圍。在這些物質條件的奠基下,學生可以很方便地獲取英語信息資源,再通過與同學和教師的交流,可以較為系統性地提高英語能力,學生在教學中也更加積極,並真正的喜歡上這門課程。
希望能幫到你
9. 健康對於高三學生來說,尤為重要,英語作文
My mother always complains about my bad behavior, like I don』t eat up the food and sometimes I don』t have responsibility on what I do. I decide to behave myself, I want to help my mother to relieve her pressure. So I want to be a good child, I will eat up the food, no more pick up them and I also will keep on finishing the job I do.
10. 求翻譯為英文,不要那種機翻的那種
Chinese ecation workers have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reading for the country. Some ecators in 2003 that we have a national reading day. They stressed that people should read good books, especially the classic. Through reading, people can better learn to be grateful, responsible and cooperative, and the purpose of ecation is to cultivate these basic qualities. Reading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f they do not develop an interest in reading ring this critical period, to develop the habit of reading is very diffic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