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英語閱讀 » 英語報刊閱讀教程第二版

英語報刊閱讀教程第二版

發布時間: 2021-02-24 13:52:50

『壹』 英語報刊閱讀教程怎麼樣

一、http://..com/question/45000147 巴勒斯坦古稱迦南,其居民稱迦南人,原是阿拉伯半島閃族的一支。約公元前11世紀,愛琴海沿岸的腓力斯丁人移居迦南。公元前5世紀,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首次稱該地區為「巴勒斯坦」,即希臘語「腓力斯丁人的土地」之意,一直沿用至今。 約公元前1900年,閃族的另一支在族長亞伯拉罕率領下,由兩河流域的烏爾遷徙到迦南。據《聖經》所說,亞伯拉罕與其妻撒拉生子以撒,他們便是猶太人的祖先。後猶太人逃亡埃及,摩西率眾出埃及返迦南,一直到二戰後建立以色列國,都是源於這一支系。亞伯拉罕與其妾埃及人夏甲生子易司馬儀,因被撒拉所不容,被趕至半島,繁衍生息,他們便是半島北阿拉伯人的祖先,伊斯蘭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即是其後裔。2002年11月,阿拉法特在會見中國中東特使後,針對以色列外長內塔尼亞胡威脅要把他趕走,激動地對記者說:「我是阿拉法特,我也是亞伯拉罕的子孫。」 文化差異:中東的人種主要是白色人種。歷史上,東西方文化在這里頻繁交流,多種民族在這里匯聚。現在,中東的各民族仍然保留著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大多數居民信仰伊斯蘭教,少數居民信仰基督教、猶太教和其他宗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和猶太教都把耶路撒冷看作是聖城。文化上的差異也是導致中東不安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次流散。約公元前1025年第一個希伯來人國家——希伯來王國在迦南建立。公元前930年王國一分為二,北方稱以色列王國,南方稱猶大王國。公元前722年亞述國滅以色列國,公元前586年新巴比倫國滅猶大王國,兩國數萬臣民連同君主都被擄往戰勝國,史稱「失蹤的10個以色列部落」和「巴比倫之囚」。這是猶太人的第一次大流散。公元前334年馬其頓王亞歷山大再滅受波斯帝國支持的猶太國家,猶太人流散到南歐、地中海諸島、北非及中亞地區,這是第二次大流散。從公元66年始,巴勒斯坦猶太人多次發動反對羅馬統治者的大起義,均遭失敗。公元135年,羅馬皇帝下令將耶路撒冷犁耕為田,猶太人幾乎全部逃離或被逐出巴勒斯坦。這是猶太人的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大流散。三次大流散後,猶太人在巴勒斯坦所剩無幾。 從政治上講,中東地區沖突由阿以矛盾轉變為巴以矛盾。縱觀四次戰爭,基本上都是阿拉伯國家聯合一起同以色列作戰。再看今日之中東,巴以沖突真正成了中東問題的焦點、核心。在西岸街頭,手無寸鐵的巴勒斯坦青年用石頭襲擊以色列的坦克和裝甲車,無異以卵擊石,是一場絕對不平等的戰爭。阿拉法特在拉姆安拉官邸被圍困,守在一幢大樓里,並表示絕不屈服,寧願為巴事業獻身,其志可嘉;但一個國家的領導人受此對待,則實屬罕見。在這些事件中,阿拉伯國家對巴方表示了很大的支持和同情,聲援者有之,財政支持者有之,但在戰場上則是巴方孤軍戰斗,持續進行戰斗的是巴人,死傷的是巴人,巴勒斯坦人成了這場沖突的主角。這是中東問題當前的一個明顯特點。 大國介入令人注目。早在1869年,蘇伊士運河通航後,中東的戰略地位日顯重要。1882年,英國佔領了埃及,也就佔領了運河。之後,取得對巴勒斯坦的控制,是英國的戰略考慮,所以當流亡在外的猶太人決定重返巴勒斯坦建立自己的家園時,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於1917年11月2日致函猶太錫安組織領導人,支持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家園,「並將盡最大努力促其實現」。這就是著名的「貝爾福宣言」。此後,大國對這一地區的介入有增無已。 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時,美蘇都支持以色列。蘇聯之所以支持以,因為當時從蘇聯、東歐移居以的猶太人多,蘇認為以的社會進步於其周邊國家的社會。1956年第二次中東戰爭時,美蘇支持埃及,反對英法以,因為一是正義的確在埃一方,二是不希望英法再重返其在本地區的傳統勢力范圍。 在以後的冷戰歲月里,美支持以色列,蘇支持阿拉伯一方,涇渭分明。一直到現在,美每年向以色列提供30億美元的軍援,在安理會上為以說話。冷戰時期美蘇兩霸爭奪,在中東各支持一方有其戰略利益考慮;冷戰後雖態勢已變,但美支持以色列以維護其在中東地區利益的做法未變。 二、http://my.jessupchina.org/group/BaYiChongTu/discuss/ 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的主要矛盾沖突 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之間矛盾的實質是領土問題,雙方的領土爭端是在過去幾十年中陸續形成的。 1947年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的巴勒斯坦分治決議,把總面積為2·6萬多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領土一分為二,14477平方公里劃給猶太人建以色列國,11655平方公里劃給阿拉伯人建立巴勒斯坦,並將耶路撒冷暫定為「國際城市」,即歸屬未定。 1948年5月15日,也就是以色列宣布建國的第二天,英國宣布結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當天,阿拉伯聯盟國家埃及、伊拉克、黎巴嫩、敘利亞以及外約旦(1950年改稱約旦)的軍隊相繼進入巴勒斯坦,同時,阿拉伯聯盟發表聲明,宣布對以色列處於戰爭狀態,第一次中東戰爭由此爆發。這次戰爭史稱「巴勒斯坦戰爭」。 戰爭中,以色列吞並了劃歸給巴勒斯坦的6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並強行佔領了西耶路撒冷。當時的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佔領了劃歸巴勒斯坦的約旦河西岸領土,包括東耶路撒冷,共5268平方公里。與以後的幾次中東戰爭不同,英美兩國出於在阿拉伯世界的長遠戰略考慮,在巴勒斯坦戰爭中站到了阿拉伯人一邊。倒是蘇聯為爭取這個新生的國家,對以色列給予了充分的支持。當時在蘇聯控制之下的捷克斯洛伐克不僅為以色列提供了大量的軍火,而且為以色列提供專用機場、建立空中走廊,為以色列訓練空軍和傘兵部隊。戰爭進行之時,幾名駐歐美國空軍猶太裔士兵冒著軍法審判的危險,偷了3架重型轟炸機,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機場裝滿炸彈後,起飛轟炸開羅和大馬士革。由於參戰的阿拉伯各國彼此之間心存疑忌、內部不和,外約旦國王阿卜杜拉和埃及國王法魯克各打算盤,使得只有游擊隊實力的以色列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7月中旬,在英、美的催促下,以色列宣布停火,但零星戰斗持續到1949年。這次戰爭後,巴勒斯坦被分為三部分:以色列佔領了巴勒斯坦總面積的78%,超過「分治決議」規定面積5700多平方公里;約旦河西岸歸約旦管轄;加沙地帶歸埃及管轄。近百萬巴勒斯坦人被逐出家園成為難民。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佔領了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同時還佔領了6000多平方公里的埃及西奈半島、1600平方公里的敘利亞戈蘭高地、埃及管轄的加沙地帶,又從約旦手中奪走了東耶路撒冷,並宣布整個耶路撒冷為以色列的首都。1982年黎巴嫩戰爭中,以色列又佔領了黎巴嫩南部一條10-15公里寬的狹長地帶。 根據1978年埃以達成的戴維營協議,以色列把西奈半島歸還了埃及。1974年,以色列曾把戈蘭高地的一部分退還給敘利亞,但繼續佔領戈蘭高地其餘的7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並於1981年宣布將其並吞。 近幾年來,以色列在它所佔領的阿拉伯領土上大量興建猶太移民定居點。在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以色列已建立200個定居點,猶太移民達10·4萬。以色列的猶太移民政策是謀求通過改變其佔領的阿拉伯領土上的人口結構,建立一個從約旦河直至地中海的大以色列國。 多年來,阿拉伯國家要求以色列遵照聯合國242號和338號決議,在被佔領土上停止興建猶太移民定居點,撤出1967年其佔領的領土,以「土地換和平」。以色列卻認為,西奈半島歸還埃及後,它已完成履行聯合國決議的要求,現在只需要以「和平換和平」。 巴勒斯坦人民要求在被佔領土上建立自己獨立的國家,以色列卻只顧同西岸和加沙地帶的代表討論「有限自治」問題。敘利亞要求以色列歸還戈蘭高地,黎巴嫩要求以色列撤出黎巴嫩南部,而以色列卻一再表示堅持「寸土不讓」。 五次中東戰爭簡介 第一次中東戰爭(1948—1949):又稱巴勒斯坦戰爭,以色列稱「獨立戰爭」。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國。次日凌晨,外約旦、伊拉克、敘利亞、埃及等阿拉伯國家出兵進攻以色列。 第二次中東戰爭(1956—1957):又稱蘇伊士運河戰爭,以色列稱「西奈戰役」。1956年10月,英、法、以色列借口埃及宣布蘇伊士運河公司收歸國有和禁止以船隻通過運河與蒂朗海峽,聯合向埃及發動進攻。 第三次中東戰爭(1967):又稱「六五戰爭」,阿拉伯國家稱「六月戰爭」,以色列稱「六天戰爭」。1967年,以色列借口埃及封鎖亞喀巴灣,於6月5日晨,對埃及、敘利亞、約旦發動突然襲擊。 第四次中東戰爭:又稱「十月戰爭」,1973年10月,阿拉伯國家以石油為武器(石油提價)引發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第五次中東戰爭(1982年6月—9月):又稱黎巴嫩戰爭。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出兵佔領黎巴嫩的領土,襲擊黎巴嫩境內的巴解組織及其武裝力量,並與在黎的敘利亞軍隊交戰。 三、http://ke..com/view/201683.htm#2中東問題一般指阿拉伯與以色列之間的爭端,是自二次大戰結束以後延續至今時間最長的一個地區熱點問題。中東地區重要的戰略地位和戰略資源牽動著許多國家的利益。「 巴勒斯坦位於亞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地處歐、亞、非三大洲交通要沖。該地區充滿傳奇但又多災多難。在這里,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本是有共同祖先的親兄弟;耶路撒冷是世界三大宗教的聖地。二戰後,四次大規模中東戰爭都與該問題有關聯,並給地區民眾造成慘重損失和巨大創傷。中東和平進程綿延至今,但舉步艱難。人們盼望和平早日降臨,讓這對遠古時期曾是親兄弟的兩個民族重歸於好,共建美好家園。 歷史背景 巴勒斯坦位於亞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古稱迦南,包括現在的以色列、加沙、 加沙地帶與猶太人定居點 [2]約旦河西岸和約旦。歷史上,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過。公元前20世紀前後,閃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地區,成為巴勒斯坦最早的居民。公元前13世紀未,希伯萊各部落遷入巴勒斯坦,並曾先後建立希伯萊王國及以色列王國。此後巴勒斯坦又先後被亞述人、巴比倫人、波斯人及羅馬人佔領和統治。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在戰勝羅馬帝國接管巴勒斯坦後不斷遷入,並被當地土著人同化,逐漸形成了現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19世紀末,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在世界各地興起,各地的猶太人大批移入巴勒斯坦。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巴勒斯坦淪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英國將其分為兩部分:即以約旦河為界把巴勒斯坦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稱外約旦(即今約旦王國),西部仍稱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此後,世界各地猶太人開始陸續移居巴勒斯坦地區。在猶太人紛紛湧入巴勒斯坦的過程中,猶太人與當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發生過多次流血沖突。1947年11月,聯合國通過第181號巴勒斯坦分治決議。決議規定,在2.7萬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領土上建立猶太國和阿拉伯國,耶路撒冷國際化。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宣告成立。由於這項決議遭到巴勒斯坦人以及阿拉伯方面的強烈反對,巴勒斯坦國卻未能誕生。[3] 編輯本段 發展歷程 以色列宣布建國後,阿以之間爆發了5次大規模戰爭。以色列通過戰爭佔領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內的大量的巴勒斯坦領土,數百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園,淪為難民。長期以來,以色列在被佔領的阿拉伯領土上實施猶太移民政策,大量興建猶太移民定居點,力求通過改變其佔領領土上的人口結構,建立一個大以色列國。 為了恢復民族權利,重返家園,巴勒斯坦人開始了武裝斗爭。 以色列前總理沙龍 [4]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簡稱「巴解組織」)成立,其目標就是要在「巴勒斯坦領土上消滅猶太復國主義」。從此,巴勒斯坦開始了反對以色列入侵的武裝斗爭。多年的戰爭使雙方認識到,誰也無法消滅誰,戰爭解決不了問題。在國際社會的斡旋下,巴以雙方開始尋找政治解決的途徑。 1991年10月馬德里中東和會召開,阿以間開始艱難的和平談判。在阿以和談中,巴以和談是構成中東和平進程的關鍵。1993年9月,巴以雙方簽署了第一個和平協議-巴勒斯坦自治《原則宣言》以來,雙方還簽署了一系列協議,然而這些協議由於以歷屆政府的有意拖延而未能徹底執行。盡管根據有關協議,1994年5月巴勒斯坦開始自治,但關於巴勒斯坦最後階段談判卻因雙方在耶路撒冷的歸屬、猶太人定居點、巴勒斯坦難民回歸、巴以邊界劃定等棘手問題上分歧太大,巴以雙方至今沒有達成永久性和平協議。 2000年9月,以強硬派領導人沙龍強行進入伊斯蘭聖地阿克薩清真寺,引發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巴以流血沖突,特別是2001年3月沙龍政府上台以後,由於沙龍採取了一系列強硬政策,巴勒斯坦一些激進組織針對以色列人製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動」,致使以色列採取了強烈打擊報復,巴以雙方陷入報復與反報復的惡性循環。[3] 編輯本段 沖突經歷 第一次中東戰爭 1948年5月14日,英國結束對巴勒斯坦委任統治,同日,猶太復國主義 以色列國旗 者宣布成立以色列國。15日,阿盟國家軍隊進入巴勒斯坦,巴勒斯坦戰爭正式開始。 第二次中東戰爭 英法為奪得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與以色列聯合,於1956年10月29日,對埃及發動了突然襲擊,這就是第二次中東戰爭,又稱蘇伊士運河戰爭。 第三次中東戰爭 1967年6月5日早晨7時45分,以色列出動了幾乎全部空軍,對埃及、敘利亞和伊拉克的一切機場進行了閃電式的襲擊。空襲半小時後,以色列地面部隊也發動了進攻。 第四次中東戰爭 又稱十月戰爭,阿拉伯國家稱"齋月戰爭",以色列稱"贖罪日戰爭"或"十八天戰爭"。1973年10月,埃及、敘利亞為收復失地和擺脫美、蘇造成的"不戰不和"被動局面,向以色列開戰。 第五次中東戰爭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借口其駐英國大使被巴勒斯坦游擊隊刺殺,而出動陸海空軍10萬多人,對黎巴嫩境內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游擊隊和敘利亞駐軍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只用了幾天時間,就佔領了黎巴嫩的半壁江山。這是繼第四次中東戰爭以來,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之間最大的一次戰爭,稱為「第五次中東戰爭」。 在這場戰爭中,巴解傷亡3000餘人,被擊毀坦克100餘輛,火炮500門,400多座秘密倉庫被佔領。敘利亞軍隊傷亡1000餘人,損失坦克400餘輛,飛機58架。 巴勒斯坦國旗 2008年巴以沖突大事記 1月17日,以色列關閉加沙口岸。1月23日,哈馬斯武裝等突破加沙與埃及的一處邊境口岸,數以千計的加沙人湧入埃及搶購生活必需品。2月3日,埃及安全部隊和哈馬斯武裝重新關閉邊境。 2月27日至3月3日,以色列在加沙發動「熱冬」攻勢,120多名巴勒斯坦人死於沖突。 3月6日,西耶路撒冷一處猶太人機構遇襲,8名學生死亡。哈馬斯聲稱對襲擊負責。 6月19日,哈馬斯和巴勒斯坦其他派別與以色列達成為期6個月的停火協議。6月25日,5名哈馬斯武裝人員被炸死。 8月2日,以軍士兵朝試圖逃離加沙的希里斯家族(該家族與巴民族解放運動(法塔赫)聯系密切)成員開槍,打死4人,打傷20多人。 11月5日,以軍在加沙的一次行動造成6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哈馬斯隨後恢復向以色列境內發射火箭彈。 11月14日,以色列南部地區當天凌晨遭到至少16枚火箭彈襲擊,十幾人受傷。當天上午,以軍空襲加沙地帶,打死兩名巴武裝人員。 11月16日,以色列空襲加沙地帶東部,4名巴武裝 以色列空襲加沙 人員喪生。 11月27日,以色列軍隊在約旦河西岸地區逮捕23名巴勒斯坦人。巴官員說,以方當天在拉姆安拉、希伯倫、納布盧斯和圖勒凱爾姆等城市也發動大規模逮捕行動,其間有槍擊事件發生。 12月2日,以色列軍隊的坦克和推土機開進位於加沙地帶南部的拉法市,隨後以軍直升機發射一枚導彈,造成兩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多人受傷。 12月18日,哈馬斯與以色列為期6個月的停火協議到期。哈馬斯即日起宣布結束停火,並不再延續。從19日至26日,哈馬斯向以南部地區發射了200多枚火箭彈和迫擊炮彈。 12月24日,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下屬武裝派別卡桑旅發表聲明稱,5名卡桑旅武裝人員在「執行任務中」死亡,該組織隨後向以南部城市發射迫擊炮彈作為報復。 12月25日,以看守政府總理奧爾默特呼籲阻止哈馬斯襲擊以色列。以外長齊皮·利夫尼發誓要終結哈馬斯對加沙的控制。[5] 編輯本段 爭論焦點 耶路撒冷地位問題 耶路撒冷位於巴勒斯坦地區中部,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共同聖地。 1947年11月聯合國大會通過巴勒斯坦分治決議,規定耶路撒冷為國際化城市,由聯合國管理。第一次中東戰爭結束後,耶路撒冷被阿以雙方的停火線由北向南切割為東、西兩個部分,巴勒斯坦人居多數的東區被約旦(當時叫外約旦)佔領,猶太人為主體的西區被以佔領。1967年以佔領東耶路撒冷,1980年7月以議會通過法案,宣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久首都。 巴勒斯坦自20世紀60年代就宣稱耶路撒冷是巴領土的一部分,以必須全部放棄。1988年11月,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宣布建國,耶路撒冷為巴勒斯坦國首都。 邊界劃分問題 1947年11月聯合國大會通過第181號決議,決定在2.7萬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地區建立一個「猶太國」和一個「阿拉伯國」,其中,「猶太國」占約1.49萬平方公里,「阿拉伯國」占約1.15萬平方公里。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宣告成立。但「阿拉伯國」因阿拉伯人拒絕分治決議沒有誕生。在隨後爆發的第一次和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以佔領了包括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和東耶路撒冷等在內全部「阿拉伯國」領土。聯合國安理會先後通過第242號和第338號決議,要求以撤出所佔領土。長期以來,巴方堅持並決心將在1967年戰爭爆發前的邊界內建立獨立的巴勒斯坦國,但以政府則堅持未來以巴邊界不能回到1967年戰爭前的狀態。 猶太人定居點問題 以色列是世界上唯一以移民定居而形成的國家。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結束後,以開始在被佔領土上修建猶太人定居點。以內政部統計數據顯示,從1972年至2008年,約旦河西岸地區的猶太人定居點人口從1182人增加到了28.58萬人,東耶路撒冷定居點人口已達到將近20萬人。2005年8月,以曾在實施單邊行動計劃時,撤出位於加沙地帶的全部21個定居點和4個位於約旦河西岸北部的定居點。但在此後幾年中,以並沒有停止定居點建設。 長期以來,巴方堅持要求,以必須拆除全部定居點,而以方強調定居點建設是根據「自然增長」的需要。按照巴以1993年簽署的「奧斯陸協議」,以定居點擴建只能在人口「自然增長」的基礎上進行。 難民回歸問題 巴難民問題是歷次中東戰爭特別是第一次和第三次中東戰爭的產物。戰爭先後導致100多萬巴勒斯坦人流離失所。據聯合國有關部門統計,巴難民已超過470萬人,除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外,這些難民主要分布在約旦、黎巴嫩、敘利亞。根據聯合國1948年通過的第194號決議,巴難民具有回歸權。但難民能否回歸、回歸多少將涉及巴勒斯坦、以色列等中東相關國家的民族構成、人口比重和社會安全等重大利益。因此,在巴以和談中,以方堅持巴難民就地安置,反對回歸。 水資源分配問題 巴勒斯坦地區60%以上屬於乾旱和半乾旱地區,包括地表水、河流和地下水等可再生水資源總量估計為20億立方米。在數量上,以佔有和消耗全部水資源的80%,巴只能享用剩餘的20%。另外,巴以關於水資源分配還涉及邊界劃分、猶太人定居點前途等問題。因此,以反對徹底同巴進行水資源再分配,主張共同管理水資源,以保證以水資源安全不受威脅。巴則堅持收回所有加沙地帶和約旦河西岸水利設施的所有權,拒絕接受與以共同管理水資源。[6] 編輯本段 如何解決 中東問題多邊會談 中東問題多邊會談,指的是由阿以沖突各方、其他中東國家及美國、俄羅斯、歐盟等參加的多邊會談,其目的是在更大范圍內探討中東的地區性問題,為阿以之間的雙邊和談創造條件。 第一次中東問題多邊會談於1992年1月在莫斯科舉 中東會談 行。會談涉及包括軍控與安全、水資源利用、難民安置、經濟合作、環境保護等5個重要地區性問題,並分成5個相應的小組進行討論,協商在何時、何地以及如何就這些問題舉行多邊談判。中國代表團首次參加了中東和會。不過,敘利亞和黎巴嫩以雙邊會談未取得實質性進展為由拒絕出席會議。巴勒斯坦代表團也因在代表權問題上同以色列發生爭執未能與會。 此後,中東多邊會談分組會議分別在不同的地點舉行多次。1996年以後,由於巴以和敘以和談中止,多邊會談也隨之中斷。 2000年2月,在俄羅斯和美國共同倡議下,中東問題多邊會談部長級會議在莫斯科恢復舉行。來自以色列、埃及、約旦、沙烏地阿拉伯、突尼西亞、加拿大、挪威等國的外長以及巴勒斯坦、日本、歐盟、瑞士等國家和組織的高級代表出席了會議。敘黎再次拒絕與會。中國代表應邀出席了會議。 2000年9月底,巴以大規模流血沖突爆發。為了結束巴以流血沖突,在國際社會的斡旋下,同年10月,中東問題多邊首腦會議在埃及沙姆沙伊赫舉行。來自埃及、美國、巴勒斯坦、以色列、約旦等國首腦以及包括歐盟、聯合國在內的國際組織高級代表出席了會議。 沙姆沙伊赫多邊首腦會議在安全安排、恢復和平進程以及成立國際調查委員會調查巴以暴力沖突的起因等方面達成了協議。但除了成立調查委員會這一項外,協議其他部分並未得到執行。此後,盡管國際社會多次呼籲,中東問題多邊會談卻一直未能舉行。[7] 巴以簽署的主要協議 一、巴勒斯坦自治《原則宣言》(又稱「奧斯陸協議」):1993年9月在華盛頓簽署。宣言規定,允許巴勒斯坦人在加沙-傑里科地區先行自治,巴最終地位的談判在1999年5月4日前解決。 二、《開羅協議》:1994年5月4日在開羅正式簽署。這是關於實施加沙-傑里科自治原則宣言的最後協議。根據協議,以完成了從加沙和傑里科的撤軍。巴勒斯坦開始實行自治,成立自治政府。 三、《塔巴協議》:1995年8月在埃及塔巴草簽,9月28日在美國白宮正式簽署。這是一份關於擴大巴勒斯坦自治范圍的協議。根據協議,以軍將從約旦河西岸包括希伯倫在內的7座主要城市撤出。 四、《希伯倫協議》:1997年1月17日,巴以正式簽署《希伯倫協議》,同日,以軍從該市80%的地區撤出,交由巴勒斯坦警察控制。 五、《懷伊協議》:1998年10月23日,巴以在美國馬里蘭州的懷伊種植園達成臨時和平協議。協議規定以將從約旦河西岸13%的土地上撤軍。 六、《沙姆沙伊赫備忘錄》:1999年9月5日在埃及沙姆沙伊赫簽署,是有關執行懷伊協議的新協議。雙方同意1999年9月13日開始巴勒斯坦最終地位談判,並於2000年2月15日前就耶路撒冷地位等問題達成框架協議,2000年9月13日前達成最終協議。 此後,由於巴以雙方在關鍵問題上分歧巨大,巴以在巴勒斯坦最終地位等問題上的談判未取得任何進展。[8] 四、http://www.globalissues.org/article/119/the-middle-east-conflict-a-brief-background 1800s To World War II Towards the end of the 1800s questions arose as to how the Jewish people could overcome increasing persecution and anti-Semitism in Europe. The biblical Promised Land led to a political movement, Zionism, to establish a Jewish homeland in Palestine, in the Middle East. From 1920 to 1947, the British Empire had a mandate over Palestine. At that time, Palestine included all of Israel and today』s Occupied Territories, of Gaza, West Bank, etc.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Jewish people immigrating to the 「Holy Land」 increased tensions in the region. European geopolitics in the earlier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in the wider Middle East region contributed to a lot of instability overall. The British Empire, especially, played a major role in the region. During World War I, in 1916, it convinced Arab leaders to revolt against the Ottoman Empire (which was allied with Germany). In return, the British government would support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independent Arab state in the region, including Palestine. Yet, in contradiction to this, and to also get support of Jewish people, in 1917, Lord Arthur Balfour, then British Foreign Minister, issued a declaration (the Balfour Declaration). This announced the British Empire』s support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Jewish national home in Palestine.」 As a further complication, there was a deal between Imperial Britain and France to carve up the Arab provinces of the Ottoman Empire and divide control of the region. The spoils of war were to be shared. As with the 1885 Berlin Conference where Africa was carved up amongst the various European empires, parts of the Middle East were also to be carved up, which would require artificial borders, support of monarchies, dictators and other leaders that could be regarded as 「puppets」 or at least could be influenced by these external powers. Back to top Post World War II To 2000 After World War II, the newly formed United Nations (which the

『貳』 大學體驗英語快速閱讀教程2(第二版)的翻譯

Unit1
A篇 學無止境
故事發生在一所東部大學里。那是終考的最後一天。一幢教學樓的台階上圍著一群大四的工科生,都在談論即刻就要開始的考試。他們臉上都帶著自信。這是畢業前的最後一場考試了,考完後,即是畢業典禮。然後他們將各奔前程。
話題轉到了工作上,有的談起了找好的工作,有的則談論著要找的工作。4年的大學學習給了他們自信,使他們覺得自己足以征服世界。
眼前這場考試,不過是一碟小菜罷了。老師已經說過可以攜帶所需的任何書本或筆記,只要不在考試時交頭接耳就行了。
學生們興高采烈地步入教室。試卷發下來了。看到只有5道論述題,他們一個個臉笑上開了花。
3小時過去後,老師開始收卷。學生們先前的那份自信再也看不到了,而是滿臉驚慌。老師握著試卷,面對全班,大家都沉默不語。
她掃了一眼眼前這一張張不安的臉,問道:"5道題全答完的有多少?" 沒人舉手。 "做完4道的有多少?" 還是沒人舉手。 "3道呢?兩道呢?" 學生們再也坐不住了。 "那麼一道呢?總有做完一道的吧。" 教室里依然鴉雀無聲。老師擱下試卷,說道:"這我早料到了。"
"我只是想讓你們牢牢記住,即使你們已經完成了4年工科學習,這個領域你們還有很多東西要學。其實,你們答不出的這些問題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她笑了笑,接著說,"這門課你們都能通過,但要記住,你們雖然已經大學畢業,但學習才剛剛開始。"
多年後,我已忘了這位老師的姓名,但牢牢記住了她的教誨。
B篇 回眸大學
4年的時光已經過去,這一刻終於來臨了。不到兩周,我就要畢業了。此刻回想起來,我仍不敢相信時光飛逝如斯。我依然記得第一天去上課時的情景,我一邊望著課表背面的地圖,一邊打聽教學樓在哪兒。現在我已是大四的學生,常會以羨慕的眼光看著一年級的新生。每天我都祈願時間會凝滯,接下來的兩周過得更慢一些。許多我認識的人都迫不及待地想要畢業,我卻恰恰相反。我寧願時光倒流,再度重溫大學生活的每一天。
大學生活使我學到了許許多多,而且大都是在課外學到的。大二的生活也許是我生命中最值得留念的一段。正是這一年,我終於讓媽媽相信我住校沒有問題,她終於讓我去了。正是這一年,我結交了一些終身好友,歷經多次的成功與失敗使我對自己有了更多的了解。大二生活還有著種種新的嘗試,到山地去野營,把信手塗鴉的詩投到報社,還在課堂上給老師畫漫畫。
走在校園熟悉的路上,不知不覺中就陷入了深深的反思和對往昔的回憶中。發覺自己好想從頭來過,再次體味大學生活的歡娛和激動。一想到畢業心裡就一陣陣恐慌。從記事起我就一直在讀書。我覺得還有很多東西想學,可是卻不得不畢業了。世界如此之大,可能發生的事情太多太多。過去4年中,我一直被一張安全的網包圍著。學生這個身份總能讓人感到欣慰,使我可以躲開外面世界的無情現實。
不到兩周就要離校了,每每想到就要畢業,我就打心眼兒里感到不安。因為我從記事起就一直是名學生。我覺得自己是在迴避畢業。每當別人問起我大學畢業後打算做什麼,我就想大聲尖叫,我不知道以後想做些什麼。甚至不敢想像早上醒來沒有課上會是什麼樣的情形。
不久前,一次面試時,有人問我,"這是不是你想干一輩子的工作?"我覺得這個問題很可笑,還差點兒笑出聲來,不過我還是說了實話。以後的事情,我說不好--誰知道將來會是什麼樣子?過去的4年中,我已多次改變了想法,一輩子就干一行的想法簡直就是一種折磨。
午夜漫步於校園,我意識到自己將會多麼懷念大學生活。每一個小小的事物都顯得分外美麗,每一個小小的事物都讓我意識到大學生活是多麼精彩,多麼獨特。當依依不捨地關上我的大學生活之門時,我將永遠珍藏這些日子。
Unit2
A篇 網際網路與教育
教育在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扮演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我們上學是因為想了解周圍的世界,同時也拓寬自己的視野。過去,傳統的教室常是老師和學生共同研究和探索美妙的知識世界的場所,但現在,一切都發生了改變。先進的技術正逐步取代這些互動式的活動並給我們帶來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
國際網際網路便是其中的方式之一。通過網際網路學習是一種新的學習方式,許多人認為它比傳統的教學方式更加有效。有了網際網路,學校能夠開發出大量的學習材料以供學生隨時從網上獲取。在網上,學生對各種課程和時間段有多種選擇。因此,完成一項教育計劃對學生而言就不再成為問題了。我們發現,在線教育為我們提供了絕好的信息資源,節約了時間和金錢,而且十分方便。
以前,每當需要查找資料的時候,我們總是去圖書館並在那兒花上幾個小時找尋所需的資料。今天,我們自己家裡也擁有了一座圖書館,而且一天24小時開放。以我初為人母的個人經驗來看,我發現使用網上信息對我非常有幫助。當我在家照看孩子的時候,我仍然可以和外界保持聯系並搜尋任何我所需要的教育資料。我還可以在家中和我的同學們交流思想、觀點和信息。
網際網路不僅僅是一個巨大的信息源,而且還能夠為我們節約時間和金錢。有人預言,由於可以通過網際網路獲取信息,未來的教育將會比現在便宜得多。購置土地和建築房屋的費用,以及教師的工資都在持續增長,這就使傳統教育比在線教育花費更多。此外,常規的(離線)課程,嚴重地依賴於書本和其它傳統的印刷資料。然而,在線教育則通過電子手段來顯示教師授課內容、學生筆記和布置作業,這樣每年可以節約數千美元。同時,在線教育還不需要教室,因為大部分網路課程要求學生通過發送電子郵件來參與討論和進行小組項目。
在網際網路上開班授課也非常方便,因為它不像傳統教育那樣有時間和空間上的客觀限制。首先,以教室進行教學對於每個班上課的學生有數量限制,然而,教室對網路教育來說根本不是問題,每個人都可以在網上接受教育。學生們不必拼盡全力地去注冊他們喜歡的課程。此外,因為沒有時間限制,所以只要學生需要,他們可以反復做練習。
教育會越來越多地在網上推廣開來。 在以什麼方式和什麼時間上課的問題上,學生們會有更多的選擇。他們將很容易就找到自己喜歡的班,而且可以多次復習教學內容,使用教材,直到滿意為止。網際網路不僅為我們尋找樂趣提供了一個絕妙的機會,而且可以讓我們以更方便和更經濟的方式學到知識。在我看來,未來的在線生活是不可避免的。
B篇 凱莉?麥基
賓西法尼亞州斯蒂爾頓市的凱莉?麥基從來沒有想過參加遠程教育課程的學習。她已經在一所商業學校獲得了畢業證書,已婚而且有孩子,是一名律師助理。但是自從她摔斷頸椎變癱瘓之後,她的生活從此被永遠地改變了,那時她才27歲。
隨著時間的推移,凱莉學會了移動手指並可以使用計算機,藉助電動輪椅的幫助,她能夠設法處理自己的日常生活。盡管這種進步還不足以讓她繼續自己從前的職業,但是其它的機會已經出現。
凱莉說:"那次意外改變了我對生活的看法,因為我沒有學位,所以我馬上開始尋求教育機會。"大多數的傳統教育方案不允許她既能接受教育,又能照顧好正在成長的子女。於是,凱莉選擇了賓西法尼亞州立大學的遠程教育。
"遠程學習是十分艱難的,但是我的孩子讓這一切充滿價值。盡管由於一些原因就算是獲得了學位我也不能參加工作,但我將會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為我的孩子們樹立一個好榜樣,同時我學到的知識對他們將來的成長也會有幫助。遠程教育讓我的生活從悲劇轉變為勝利。她說:"遠程教育給我提供了一個追求我自己的目標和個人工作的機會。我的教育和我的殘疾,我的家庭生活的問題以及照顧我的孩子們等問題是分開的。"
對凱莉的經歷,蓋里?E?米勒,遠程教育助理副院長兼國際校園的主任蓋里?E?米勒是這樣評價的,"凱莉的情況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她告訴我們對那些不能從傳統的校園教育計劃獲得教育的學生,遠程教育對他們的生活有很大的沖擊。"
遠程教育和世界校園的學術顧問,簡?愛爾蘭德補充說道:"凱莉讓我們想起了遠程教育的使命--無論學生的地理位置和生活狀況如何,我們應該為他們提供高質量的教育和經歷。我們在許多真正需要接受教育的學生身上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凱莉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凱莉是一個成功的學生, 她每個學期都修12個學分。她計劃完成文學、藝術、和科學的學士學位,然後在網上繼續她的碩士學位的學習。
畢業之後,她希望為傷殘群體工作,也許會在一個康復機構擔任顧問。簡?愛爾蘭德認為凱莉毫無疑問能實現這一目標。
凱莉非常感謝她的優秀的教師們,也感謝提供給學生的各項幫助,這包括經濟資助、殘疾人服務和職業再培訓工作。許多工作人員都稱贊凱莉表現非常出色。
蘇珊?韋特克絲,賓西法尼亞州立大學杜博瓦校區的英語教師說:"凱莉不僅激勵了其他的學生,同時也激勵了那些有幸認識她的工作人員。她讓我們意識到我們的事業是多麼有意義。" Unit3
A篇 俱樂部和社團
聚會、喝酒、吃飯--哦,還有工作--都讓時光流逝,但你內心深處確有一些很想追尋的東西,卻無法實現。你一直在尋找的,我的朋友,就是將你自己投身到大學社團中的機會,去發現各種各樣的活動。這些團體在像牛津這樣的城市裡散發著勃勃生機。
不論你是想保持已有的興趣,還是培養新的愛好,你首先應該到牛津大學學生會的新生集會上去看看那些令人眼花繚亂的俱樂部。手持一張新生集會的入場券,你就可以得到一份嶄新的關於牛津大學方方面面的綜合指南。如果你錯過了這場集會,別泄氣,在新生周里發給你的牛津目錄上,你將看到各種社團的介紹。你不妨稍作瀏覽--這可是你見識大學生活的重要機會。
人們投身社團生活的程度各不相同。有的完全沉醉於一個俱樂部,在接下來的三年裡幾乎不跟非本俱樂部成員說話,直至成為該組織的領導者。其餘的人更願意選擇靈活的方式,參加幾個社團,參加凡是他們感興趣的活動。 還有許多人,也許有點笨,完全無視大學社團的存在,只是與大學里的夥伴們在一起打發時間。
社團使人們有大量的機會結識校園以外的人,特別對於文科學生來說,這是難能可貴的。但是別忘了,許多學院有自己興盛的社團,你也能在新生周里加入這些社團。音樂和戲劇總是很受歡迎,有興趣的人聚在一起做點什麼,也並非難事。如果你有心為學校新搞一個莎士比亞說唱社團,你可以向大學校監申請注冊,還可獲得啟動資助、貸款及其他好處。
尤其是對大社團而言,其中的一個負面就是學生的鑽營。"鑽營"指的是有些學生在俱樂部或社團里追求職位的提高(通常是要做主席),有些社團,比如牛津大學學生俱樂部或同業協會總能吸引那些比別人更有野心的人。當學生們突然想到他們空白的履歷,想到履歷將與他們將來能否找到一份高收入的工作密切相關,想方設法往上爬就幾乎是在所難免的了。盡管如此,也不用擔心:絕大多數學生不贊成這種自我鑽營的行為。他們能夠從容的面對生活。
三百多個社團,對每個人來說,都應該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除了一些傾向明顯的政治聚會和體育俱樂部外,所有的主要宗教都有自己的組織;有熱衷於不同國家或地區的社會與文化的社團,從中國到保加利亞,以及從蘇格蘭到埃塞克斯的英國各地區;有熱衷於義工、文學、音樂、戲劇和科幻小說的協會;還有五花八門的奇特組織,比如瑪格麗特女子學院布丁協會,牛津特技協會,以及普胡牌友協會。你會喜歡它們的。
B篇 心態平衡
在今天的現實生活中,保持心態平衡十分必要。生活中心態失衡,既無法很好地工作,心身也不能得到全面的發展。生活中有時心態失衡,人們就會覺得不滿足,不愉快。
在學習和工作中我曾經歷過巨大的壓力,也試著用各種辦法調整自己來減輕壓力。最終我發現,好好利用業余時間是個辦法。業余時間對我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否則,我肯定會要發瘋的。我的大部分業余時間都用於讀書,聽音樂,跟生活中的朋友交談,或者跟網上遇到的人聊天。我真的很喜歡在外面找一個安靜的地方讀沃爾特?惠特曼和羅伯特?弗洛斯特的詩歌或著作。如果我沒有時間做這些,那我也干不好別的事情。讀書放鬆的同時,聽音樂對我來說也是很重要的。如果我情緒低落,我就聽慢悠悠的歌,如果我心情高興,我就聽快節奏的歌。音樂是人類共同的語言,能表達不同的情感。音樂能觸及靈魂,確切地說,我認為音樂表達的實際上就是心靈的感受。
生活中的朋友和網上的朋友都是我業余時間和社交生活的一部分。朋友對我來說總是重要的。不論我做什麼,他們都是我的支柱。不論我處於什麼情況,我的好朋友們總是支持著我。沒有他們,我不可能過著健康的心態平衡的生活。不久之前,我經歷了一小段時間的失意。手頭所有的工作都沒有進展,也不再跟朋友們談心。就這樣過了一個禮拜,我的一個好朋友將我拉到一邊,邀我跟她出去散步。我們談到我的情況,她幫我一起分析我到底想干什麼。真不知道如果她不在我身邊,我會怎麼樣。
許多事情都有助於你調節心態。壓力是一種十分危險而又累人的經歷,往往是消沉和不幸的開始。但如果真有了壓力,你應該做點什麼而不光是等待,比如跟朋友說說,或是聽聽音樂。這樣你也許就會覺得自己不該這么沮喪,這么心事重重。
在生活中,保持心態平衡是很重要的。要是心態失衡,每一天的生活都將是難熬的。大膽創新地利用業余時間將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Unit4
A篇 瑪塞娜的工作經歷
進大學不久我就下定決心,在進入"現實世界"前先到國外呆一段。四年級的時候,我的大多數同學都在忙著為"現實世界"的工作面試,我卻在研究怎麼才能去另外一個國家工作。剛開始打聽的時候,我對去哪兒,干什麼都很隨便。我就是很想出國,讓我干什麼都行。
不久我就聽說了一個叫"北美學生英國大學俱樂部"的計劃,像是專為想出國工作的學生制定的。它給在讀或是剛畢業的學生提供工作簽證,讓他們能到海外工作。因為語言相通和找工作容易的關系,在六個可供選擇的國家中我選擇了英國。
畢業兩個月後我橫渡大西洋,到倫敦之前花六個禮拜把整個歐洲跑了一遍。1997年8月24日,我帶著一張工作簽證來到倫敦,但卻沒有工作,也沒地方可住。我得承認那確實挺讓人害怕的!到的第二天,我度過了我的第一個英國假日--銀行休假日。這是個全國性的假日,到處關門歇業。直到第三天,我才去了"北美學生英國大學俱樂部"的辦事處,熟悉了一下情況。在此過程中,我了解到一切有關在英國生活工作的細節。我知道了該怎麼逛街,怎麼寫英國式的履歷,交稅,買健康保險,旅遊,找住的地方,最重要的是,怎麼找份工作。我最關心怎麼找工作,因為我所帶的錢已所剩無幾,得盡快弄一份薪水。
事實證明找工作就像寫履歷一樣簡單!"北美學生英國大學俱樂部"計劃在倫敦很有知名度,許多僱主都加入了這項計劃。因此很多領域都有許多工作機會可供選擇。我找工作的時候,我選擇了三個不同的僱主,將自己的簡歷和附函傳真給了他們。第一個星期我進行了三場面試,接受了我的第一個工作機會,為美林銀行工作。我在美林的辦公室是在一幢漂亮古老的樓房裡,離白金漢宮只有兩個街區。那兒的人都很友好,工作也很有意思。
適應倫敦的生活並非難事。不光如此,這兒值得一看的東西太多了。我在這兒呆了六個月,可能只走了一半我打算要去的地方。
在倫敦工作有許多好處。其中一個就是能融入到上班族中,真正領略一番英國的文化。我的大多數同事都是英國人,因此,通過大量接觸英國人的日常生活,我確實覺得自己了解學習了英國的文化。其次,像這樣在另一個國家生活、旅遊也是很經濟的,因為大部分工作都足以讓你支付房租,生活費和旅遊費。第三,你有機會得到寶貴的工作經歷,讓你的履歷看起來也更加國際化。
迄今為止,到倫敦工作是我做過的最好的決定。我毫不猶豫地把它推薦給大家!
B篇 獨立生活
我第一次決定離開家是在高中二年級的時候。那時我與父母相處不是很融洽。兜里裝著大約一百美元,我就想著要離家出走。剛離開家三個星期,我便開始想家了。與父母一起生活完全不同於獨立生活。說獨立生活是一種完全不同的經歷,主要有三個原因: 更具責任感,更有決策權,以及更多的創造性。
首先,明白了獨立生活更需要責任感。我的父母常會分配給我一些幾乎每天都必須完成的工作。只要沒有完成分配給我的工作,我就會受到責罵。但是現在我獨自生活了,我必須完成自己的職責,即使沒有人要求我這么做。一旦沒有完成,我就得獨自承擔相應後果。
對我來說,獨立生活的另一個經驗就是,現在我有更多的決策權了。現在我獨自生活,父母沒在身邊,不能給我建議,因此我不得不更加小心謹慎了。既然現在我是獨立的了,就必須自己做決定。比如,我必須在不傷害任何人的感情和不受父母的支配的情況下,做出最好的決策。
因此,通過獨立生活我變得更具有創造力。我能設計自己的未來。我制定了自己要遵守的規則。我用木工工具, 設計製作自己房間里的所有傢具。我寫了許多歌曲, 並把它們保存在我的筆記本里,等著送給感興趣的歌手。這對我而言是一個很好的經歷,因為我常認為有創造力是世上最美好的事物。然而,當我和父母在一起的時候,我覺得自己之所以很難有創造力,就是因為我老是跟著他們的想法跑。
總之,這些就是我和父母一起的時候,以及我獨處的時候會發生的事情。另外,我認為對世上所有的人來說,應先愛他們的父母,愛他們自己,然後才去愛別人。大家都應該學會獨立生活,但同時也要學會關愛贍養他們的父母。對於父母教給他們的生活之道,都要一一照做。同時也要使用自由選擇的權利來達到自己希望的目標。
Unit5
A 篇 信息台
很小的時候我就發現,在電話里什麼地方住著一個神奇的人——「信息台」,她無所不知。
初次與這個人邂逅是媽媽不在家的一天。我在工具凳旁玩耍,錘子砸傷了我的手指。痛得不得了,但沒有人來安慰我。我在屋裡走來走去,不住地吮著陣陣作痛的手指,最後走到了電話機旁!
我飛快摘下了聽筒,貼在耳朵上。「信息台嗎?」我沖著話筒說道。咔嗒兩聲後,耳邊響起了一個細小清晰的聲音。 「信息台。」 「我弄傷了手指……」我哭喊著。因為有個人聽我傾訴,淚水一下子就涌了出來。 「媽媽不在家嗎?」 「家裡除了我沒有外人,」我抽泣著說。 「流血了嗎?」 「沒有,我用錘子砸傷了手指,好痛。」 「你會開冰箱嗎?」她問。我說,會。 「那你鏟一小塊冰下來,敷在手指上。」 從此以後,凡事我都打電話找「信息台」。我向她請教地理作業或數學題。
我的小鳥金絲雀死時,我告訴了「信息台」這個痛苦的消息。她試圖安慰我,但我還是很傷心。我問她,「為什麼鳥兒歌唱得那麼好聽,讓所有家庭都開心,到頭來還是變成了籠底的一堆羽毛呢?」她一定體會到了我深深的痛楚,因為她平靜地說,「保羅,永遠記住另外的世界也可以唱歌。」不知怎的,我感到好受些了。 又一天,我拿起電話問,「你怎麼拼寫 『感激』呢?」 所有這一切都發生在太平洋西北岸的一個小鎮子里。我九歲時,全家搬到了波士頓。 十來歲時,那些童年的談話從未真正從記憶中消退。這時,我體會到了她肯把時間花在小孩子身上是多麼的有耐心,多麼體貼,多麼善良。
幾年後,我去念大學途中,飛機中途在西雅圖降落。我有半小時左右的轉機時間。想都沒想我就撥通了家鄉的接線員,說「我要信息台」。
奇跡發生了,我聽到了那個熟悉的細小而清晰的聲音,「這里是信息台。」事先我並沒想好,卻分明聽到自己在說,「你能告訴我怎麼拼寫『感激』嗎?」
好一陣子沒人說話。而後有人輕輕地答道,「我想你的手指現在一定不疼了。」
我笑了。「真的還是你,」我說,「你知道那時候你對我有多重要嗎?」 我告訴她這些年我常常念起她。我問她可不可以再給她打電話。 「當然可以,」她說,「說找莎麗就行了。」
三個月後我回到西雅圖。一個不同的聲音答道,「這里是信息台。」我說要莎麗接電話。「你是她的朋友嗎?」她說。「是的,是她的老朋友,」我答道。 「很抱歉告訴你,」她說,「五個星期前莎麗去世了。」 正准備掛電話,她說,「等一等。你說你叫保羅是嗎?」 「是的。」 「哦,莎麗留了口信給你。」她說,「告訴他我還是認為另外的世界也可以唱歌。他會明白我的意思的。」 我說了聲謝謝,掛斷了電話。我明白莎麗的意思。
B 篇 網路—我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
作為一種資源,國際互聯網中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它覆蓋面廣,上網容易,提供的信息量幾乎是無窮無盡的。作為獲取知識的一個卓越的來源,網路正在領導著一場『信息革命』。網路已經為世界帶來巨大的變革,這種變革還在繼續。要是你馬上就需要最新的信息的話,除了網路你和少有其他選擇。
在過去的12年中,我一直在參與技術研究。最初,我從文字參考資料中獲取軟體信息,後來我從光碟獲取信息。網路作為一種研究工具的出現,極大地拓展知識的獲取的范圍,大大地降低了我們在每一項工作上所耗費的時間。
在網路上我花了大部分時間查詢計算機技術信息,我把這些信息用在微軟應用課堂上並在工作上提出技術性建議。工作之餘,我對金融界的很多領域非常感興趣,網路成了我的這個愛好的重大信息源。
我不能想像沒有網路的日子將會怎樣。盡管篩選各種信息需要花費時間,但經過多年的使用後,我發現我能快速地分析搜尋的結果並找到最合適的網址。網上的信息量多得讓人難以置信,所以重要的是得記住自己要搜尋的目標而不要偏離主題。
當你能證實網上所提供的信息是准確無誤的時候,網路便是一個偉大的資料庫。就像其他的資源一樣,網路既有好的信息,同時也有不好的信息。根據你所搜尋的目標,你可以自己判斷這些資料是否相關。重要的是,不要相信你所查閱的所有東西,盡量避開個人網站,並設法先弄清楚誰是該網站的負責人,然後再接受它提供的信息。
網路使用得越多,就覺得越順手,你就會用得更多。網路確實能幫助你節約時間,並能使你在做研究時集中資源並找出有用的信息。
總的來說,用網路查閱資料讓我們有機會把效率提高好幾倍。當我找到資料卻沒有時間去閱讀的時候,我便把它列印出來留到以後閱讀,或者在乘火車上下班的途中閱讀。除此之外,當我找到有用的資料時,只需幾秒鍾的時間我就可以與我的同組成員及其他業務同事分享。這增強了我的聯網能力,我可以和許多在某一領域有相同興趣的人保持聯系。
網路為快速查找信息提供了一種極好的方法。它讓用戶在研究開始的時候就能得知信息,而不是要等到結果發表之後。網路也提供了高度協作的工作環境,通過它可以和同事們隨時交換意見.
網路是方便快捷地獲取知識一種極好的方式,通過它可以訪問公司的網頁,發送電子郵件詢問問題,研究課題,開展調查,參加一些特別專題討論,為將來的分析收集信息,做這些事情都不用自己親臨現場。
暫時碼了這些以後再碼剩下的
但願能幫到你,希望採納.........

『叄』 誰有《大學英語外報外刊閱讀教程》(第二版)課文譯文啊

http://detail.bookuu.com/1992467.html

直接買一本吧親。沒人會在網上下這個來內看的。。容。

『肆』 英語報刊閱讀教程

為什麼要挖出長死生之際,自喬治·華盛頓在1789年在紐約市的聯邦大廳宣讀誓言以來最吸引人的inaugurals?因為現在我們是誰-在哪個國家,種族,年齡和性別的傳統障礙,搖搖欲墜的流動在許多方面從LBJ然後。同時,10月份的一天,他的語言沖突,強調國家的移民所帶來的變化,偶爾警惕。我們喜歡說,我們喜歡新的,但熟悉的,來思考它,是非常舒服,太。所以這將是在未來幾年的大熔爐的美國,還是美國的怨恨?美國林肯的更好的天使,還是美國尼克松的沉默的大多數?
答案幾乎是肯定的,我們將一種或另一種在不同時期,根據不同情況,這些美洲。認為我們可能會發現自己往往比與尼克松與林肯的原因之一,不過,是「我們」越來越棘手快速,輕松地在種族,民族和宗教方面的定義。2009年我們的人民是不是1959年或1969年我們的人民,甚至1979。那是因為林登·約翰遜。
典型的美國也有一些是從德州復雜,有天賦,最終悲慘的政治家轉化,但在不經意間,主要是盎格魯-撒克遜國家有關伐木白人到一個國家,在大致相同的量的時間,讓我們從約翰·F·肯尼迪的就職典禮,將有更多的人的膚色比白人。(簡寫,預計將發生在2050年左右,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到來,「多數與少數」的國家,但如果少數股東實際上是多數,我們應該找到一個更清潔的語言方式來談論即將到來的現實。)

『伍』 誰有美英報刊閱讀教程第二版(端木義方)的答案

生雲石傳奇w

熱點內容
39天電影在線播放免費觀看 發布:2024-08-19 09:18:18 瀏覽:939
可投屏電影網站 發布:2024-08-19 08:19:20 瀏覽:140
農村喜劇電影在線觀看 發布:2024-08-19 07:46:21 瀏覽:300
電影院默認區域 發布:2024-08-19 07:39:02 瀏覽:873
台灣金燕全部電 發布:2024-08-19 07:30:20 瀏覽:249
在哪可以看網站 發布:2024-08-19 07:29:06 瀏覽:467
電影tv版app 發布:2024-08-19 07:28:17 瀏覽:51
韓國倫理電影在什麼地方看的啊 發布:2024-08-19 07:18:34 瀏覽:835
韓國找女兒那個電影 發布:2024-08-19 07:18:34 瀏覽:667
驚變溫碧霞在線播放 發布:2024-08-19 07:10:13 瀏覽: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