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英語閱讀 » 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微案例

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微案例

發布時間: 2021-02-26 20:15:53

Ⅰ 怎樣成為一名優秀的英語教師

我有幸參加了教育部的國培計劃「江西省初中英語教師課程研修」,這是我第一次參加這么大型的活動,收獲頗多,也讓我感到離一名優秀的英語教師還很遠,我要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在英語的過程中培養提高學生的學習英語的能力。 這次主要學習了八門課程:初中英語備課的重點難點;初中英語教學目標的設計和案例分析;初中英語教學設計和案例分析;關愛學生是師德修養的靈魂;教師情感問題的自我調適;教育研究課題的選擇;課堂教學管理;新課程理論下如何優化初中英語課堂教學。通過對幾個月以來對這幾門課程的學習,我收獲頗多。 一、 初中英語備課的重點難點 本課程主要圍繞「初中英語備課的重點與難點」專題,探討如何備好課及備課中需要注意的問題。著重介紹如何「備學生」和「備方法」,特別是在新課程理念下「備學生」的重要性。通過對這門課程的學習,使我了解了初中英語備課的重點與難點及需要掌握的各個環節,以及對其他所需的備課內容也有一定的了解。學會了要針對備課中的不同環節,分析各環節的目的和功能,使用初中英語備課的多種方式,提高備課的有效性。通過對專家們提出的一些實例分析的學習,我知道了要在備課中科學的整合教材、設計有效的方法、課堂活動,課堂提問,課後作業等環節的學習。以達到優化課堂結構,提高課堂有效性。二、 初中英語教學目標的設計和案例分析 本課程主要圍繞「教學目標的設計」專題探討了五方面的問題。首先從北京市某區教師教學基本能力檢核標准出發,探討解讀了教學目標中的困惑;其次,結合教學設計評比出現的問題,探討了教學目標設計的問題及對策。本課程的核心內容集中在第三和第四部分,第三部分談到了教學目標設計的注意事項,制定教學目標的七條建議,第五部分則結合具體案例,探討了教學目標設計的範例書寫。通過對著五方面的學習,我的收獲是:(一)了解了教學目標的設計中結果性目標的方式和體驗性或表現性目標的方式的含義;(二)明確了表述教學目標時包含的四個要素;(三)掌握了教學目標和目的的區別;(四)學會寫規范的三維目標。三、 初中英語教學設計和案例分析 本課程的專題是「初中英語教學設計和案例分析」。陳芳老師首先界定了「教學設計」的概念,闡明了教學設計的目的,分析了教學設計與傳統教案的不同。然後介紹了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陳老師結合案例片段從設計思想、教學背景、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方法和效果評價六方面對如何進行教學設計進行了全面的剖析和引導。最後,她以一個完整的案例從整體角度再次對如何進行教學設計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解讀。通過對本課程的學習,我的收獲是:(一)了解了教學設計的含義與理論基礎;(二)能明確教學設計的目的;(三)能明確教學設計與傳統教案的區別;(四)能掌握進行教學設計的六個緯度。四、 關愛學生是師德修養的靈魂 本課程的內容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 主要內容: 關愛學生。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平等公正對待學生。對學生嚴慈相濟,做學生良師益友。保護學生安全,關心學生健康,維護學生權益。不諷刺、挖苦、歧視學生,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 2. 核心內容;尊重學生人格,平等公正對待學生。3.本課程要解決的核心問題:讓教師深刻的認識到關愛學生是教師所特有的一種職業情感,是良好的師生關系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搞好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師應具備的道德行為。 通過對本課程的學習,我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深深感到自身的不足與缺陷,在關愛學生方面做得還遠遠不夠。首先,我必須要了解關愛學生的內涵,教師對學生的愛,與一般的人與人之間的愛有所不同,它並非來源於血緣關系,也並非來源於教師的某種單純的個人需求,而來源於人民教師對教育事業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責任感,來源於教師對教育對象的正確認識、滿腔熱情和無限希望。其次要理解教師關愛學生的重要意義。教師對學生的愛,能影響學生的身心發展、人格形成,能影響學生的職業選擇和人生道路的轉變。教師對學生的愛和情,既是教師高尚品德的表現,又是一種教育手段,在塑造學生的靈魂和人格中是一種巨大的力量,對學生的影響之深遠是教師自己都始料不及的。熱愛學生,這是教師職業特殊性的必然要求。最後,教師要自覺樹立保護保護學生的安全,關心學生健康,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不論是從法律角度,還是從道德規范角度,都是教師不應迴避的責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保護學生的安全,是教師群體所應具有的職業精神,也是檢驗教師的一個職業道德標准。保護學生安全正是「愛生」的一個重要表現。五、 教師情感問題的自我調適 在本課程中,主要學習了四部分內容,即教師的焦慮及其調適、教師的抑鬱及其調適、教師的冷漠及其調適和教師的喜怒無常及其調適。每個部分都涉及了情感問題的概念、表現、成因、自我檢測與自我調適的方法這樣五個內容。通過對本課程的學習:1. 了解到了教師情感問題中焦慮、抑鬱、冷漠與喜怒無常的概念及其表現。 2. 理解了這四個教師心理問題的成因,學會運用自我檢測量表,來分析自我情感心理問題,並嘗試預防和調試情感心理問題。六、教育研究課題的選擇 教育研究課題的選擇,是教育科研工作的首要環節,也是關鍵的一步。這是因為課題的選擇引導著研究方向,並制約整個研究工作的進行以及研究的價值。通過對本課程的學習,我知道了:1. 明確了課題研究的來源,知道了應該從何處發現課題。2. 熟悉課題選擇的一般步驟,學會如何確立研究課題。2. 掌握課題選擇的原則、方法及策略,把握選題的基本方法及技巧。4. 了解課題名稱表述,能夠對所選課題恰當給出名稱。七、 課堂教學管理 課堂是最普遍的教育活動場所 , 同時課堂又是復雜的,它是由教師、學生和環境構成的一個微型的社會系統。在這個系統中各個構成元素不斷發生著相互作用,因此一些矛盾和沖突並不能使課堂時刻保持有序、高效。本課程通過解讀課堂、凝煉理論、剖析學生、反思教學過程呈現核心內容,使教師掌握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恰當處理師生關系、處理課堂偶然事件、營造氛圍、組織活動的基本策略,為教師提供關於課堂管理的理念與方法。 通過對本課程的學習,我學會了把理論學習、案例分析、實踐反思結合起來。並給我提出了一些值得深思的問題:一、什麼是課堂,教師的課堂管理有什麼特徵?二、課堂中的要素有哪些?三、學生的課堂問題行為可以分成哪些類型,其成因是什麼? 四、兒童在處理課堂偶發事件的時候,應遵循哪些原則? 五、我們應樹立怎樣的教育懲罰觀?八、新課程理論下如何優化初中英語課堂教學 本課程主題是新課程理念下如何優化初中英語教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新課程理念與課堂教學優化;第二部分是教學設計與課堂教學優化;第三部分是學習策略指導與課堂教學優化。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我首先對什麼是課堂教學及新課程理念,提高課堂教學優化程度的主要因素有更系統的認識;進一步明晰如何開展教學設計及學習策略指導及要注意的問題。本課程的學習過程是一個積極思考,思維交互的過程。要求教師首先閱讀課程簡介,以求能對本課程的教學框架有一個整體了解。 在第一部分的學習當中,我知道了:1. 什麼是優化; 2. 新課程倡導的教學理念有哪些; 3. 新課程理念實施中有哪些問題;自己是否有這些問題,如何解決。 第二部分:1.明確教學設計的基本概念及內涵;2. 教材分析和學生分析的主要內容和方法;3.教學目標設計及活動設計中應注意的問題; 4. 教學評價中應注意的問題。 第三部分:1. 了解學習策略指導對提高課堂教學優化的作用; 2. 通過所給的教學實踐案例提高對如何指導學生學習策略能力有一些新的認識。 雖然經過這次的系統學習,我對初中英語教學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並且對教師這個職業有了新的認識。也向專家們學到了不少的有用的理論以及教學經驗。但是,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雖然這次的國培學習就要結束了,但是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還會堅持學習新的教學理論,總結教學經驗,積累教學方法,讓自己在教學的路上不斷成長,爭取早日成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

Ⅱ 我打算做初中語文課題研究,誰有案例或資料,我想選《如何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謝謝,急用!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缺乏興趣,就不可能把學習學好。目前不少學校教師仍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 教師在講台上唱主角, 學生被動地在下面接受知識, 導致學生厭煩聽課, 久而久之對學習失去興趣, 導致課堂效果很差。而課堂依舊是我們學校實施教學工作的主要陣地, 也是組織教學的基本單位,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主渠道, 是完成教學任務的首要環節, 因此教師必須講好每一堂課, 把握好一節課。要從以下幾方面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一、 創設氛圍, 激發興趣
輕松、愉快、民主、和諧的學習氣氛和環境對學習者的精神面貌、學習動機、自我形象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只有積極、肯定的情緒, 才會使學生的主體性、創造性得到發展, 學生的思維才夠活躍。課堂上, 師生間的信息交流往往是在情感氛圍中進行的, 知識的傳授以及學生技能的培養是以師生間心理的相互影響為背景的。教師對學生的理解信任、熱情鼓勵以及耐心企盼, 都可能轉化為學生的自信, 對知識的渴求及對課堂活動的主動參與。反之,教師哪怕一丁點兒的焦躁、嫌棄與失望也會影響學生創造力的發揮, 縮小乃至封閉學生的思維空間。因此, 教學中, 教師要努力培養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質, 把真摯的愛傳遞給學生, 用親切、鼓勵、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 使學生體會到師生共享同一片陽光的平等。學生在寬松的心理環境下,不斷處於主動亢奮的狀態, 養成樂思、擅思、敢思的思維品質, 形成不怕失誤、敢於創新的良好個性。

1、 創設各種情景, 鼓勵學生大膽地說英語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的聽、說、讀、寫綜合能力, 鼓勵他們大膽的說並運用到實際中去, 每課的對話讓學生先聽後讀, 然後表演, 每小組不宜超過四人。表演前應讓各小組操練准備, 鼓勵其拓展創新對話內容。表演過程中, 除要求學生語音語調正確外, 還應讓學生注意到交流手段如表情、手勢、姿態等。教師還可以利用插圖來創設情景,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讓學生根據圖畫的內容編一段對話。學生會運用所學過的知識, 編成各種對話。

2、 尊重每個學生, 鼓勵他們大膽嘗試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個性, 僅僅停留在創設教學情境上是不夠的。教師首先要具有創新的精神, 注重創設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 尊重學生個體, 注重抓住一切時機激發學生創新的慾望, 注意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學習結果、反應等做出客觀、公正、熱情、誠懇的評價。
3、 鼓勵後進生, 讓他們有成就感後進生上課時注意力往往不夠集中,教師要將教材化難為易, 化多為少, 精講多練, 課堂上盡量創造愉快的氛圍。他們由於羞怯心理往往怕開口, 教師要盡量將難易適度的問題去問他們; 叫他們到黑板上寫有把握的句子; 朗讀事先已讀過多遍的課文, 當差生回答正確時。應該面帶笑容地說:「very good」,他們往往因得到這樣的評語而激動, 這樣差生開口的習慣慢慢的養成。一學期下來, 差生的參與意識大大地加強, 也消除了畏懼心理。

4、 利用多媒體, 培養學生興趣英語的學習, 更需要教師創造一個特定的能使學生產生共鳴的語言環境。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巨大進步, 多媒體進入課堂, 教師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才能, 打破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 運用多媒體技術把語言的描繪、文字的表達、圖像的演示、動畫的模擬、音樂的渲染等手法有機結合起來, 把真實的生活帶進課堂, 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 引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學習熱情, 使學生產生求知內需、求異思路, 極大地發揮學生的內在動力。

二、 加強對學生語感的培養

語感是人們語言的敏感性。通俗地說, 當我們聽別人講漢語時, 一般可以一下知道它的意思, 而不是先分析語法, 這就是大腦語言中樞的作用, 也就是語感。它是集語法, 語義, 詞彙於一體的一種大腦語言中樞的能力。在外語學習中, 語感起很重要的作用。那麼怎樣培養語感呢?

1、 課堂要以學生為中心我們要培養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際、思維、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英語語言習得與思維能力應同步提高, 因為我們是在學習英語,而不是研究英語,所以應多開口說、模仿。英語不是坐在那兒想出來的、算出來的, 是「說」出來的。能說出來, 就能寫出來, 在寫的過程中, 學生的絆腳石是不會寫單詞。這就是說, 我們必須讓學生記憶單詞, 准確應用。記憶單詞在外語學習中起基礎性作用。正像建築師, 要建房子, 建什麼樣的房子, 首先必須有磚,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嘛。

2、 讀是增強語感的最重要環節鼓勵學生大聲的朗讀課文並背誦, 使自己聽得見自己的聲音, 漸漸做到流利、順暢。促進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幫助, 體驗成就感。怎樣讀呢?大聲朗讀, 學生在一起讀, 可以相互慣耳音。語言是聲義的結合體, 所以「書讀百遍, 其義自現」, 在外語學習中, 表現得尤為突出。朗讀與默讀相結合。每單元的閱讀讓學生背誦、復述, 這樣學生可以學的多而精。當然每讀一遍都要有新的收獲、領悟。語法、詞彙、語言思想都可以在閱讀中掌握。和語文一樣,英語是讀出來的。同時我們也沒有必要鑽研有微小差別的近義詞, 因為在讀的過程中我們已經體會到了。就像語文老師沒有讓我們研究「美麗」與「漂亮」的區別。這樣培養語感, 雖然不能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但幾個月後, 就會有效果。而且一旦語感強了, 做題就可以運用語法知識加之語感, 提高准確率。

三、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教和學是一對矛盾, 作為矛盾雙方的教師和學生如何和諧融洽師生關系, 對完成教學至關緊要。如果他們對某個老師有好感, 他們就對老師的這門課感興趣, 分外重視, 肯下大氣力學這門課。如果他們不喜歡某一位老師, 由於逆反心理, 他們也就不願學或不學這位老師的課。所以, 教師要深入學生, 和學生打成一片, 了解學生的興趣, 愛好, 喜怒哀樂等情緒的變化, 關心學生, 愛護學生, 尊重學生, 幫助學生。這樣, 師生才能關系和諧, 感情融洽, 興趣盎然地進行學習。

Ⅲ 我想要一些學習英語的真實成功的例子

很多人都想知道俞敏洪學習英語的方法,記者采訪過俞敏洪,他告訴大家學英語沒有捷徑,背單詞要有目的的背,平時還要大膽的說英語。

俞敏洪作為新東方的創始人,很多人都想請教他英語的學習方法,他認為對一般的英語學習者來說,如果希望達到比較高的英語水平,就不僅僅是一個背單詞的問題,還涉及到聽、說和閱讀的能力。詞彙量的多少對閱讀能力有影響,但它只起到一半的作用。特別是想要實實在在學好一門語言並且要把單詞應用到閱讀中的人,記憶單詞應當完全在閱讀中完成。能飛背單詞就是一個很優秀的背單詞網站,有真人發音,還有大量的詞彙的教材供選擇和許多的背單詞小游戲,讓你背單詞既快樂又高效!

那麼俞敏洪到底是怎樣學習英語的呢??有記者采訪了俞敏洪。

記者:應該說,新東方是以英語的培訓和教學而聞名的,特別是在中國,漢語言和英語的差別是很大的,在這樣一個環境里咱們新東方獲得這方面的成功,是不是有什麼秘訣呢?

俞敏洪:我覺得沒有太多的秘訣,就說掌握一點,因為新東方是以培訓語言為主的學校,所以全世界各種各樣的英語考試幾乎都在新東方遍地開花,培育出來的學生都比較優秀。為什麼會這樣,把握一點就行,就是從簡單入手。語言學習大家把它想的特別艱難,實際上並不那麼難,因為語言是一種技能,跟你的智商並沒有絕對的關系,中國好多智商特別低的人講中文挺好呀。還有,到了美國你會發現大量的文盲,但是他的口語聽力都很好,你說難道跟他的智商有關嗎,真的沒關。語言就是一種反復訓練的過程,你的語言是低水平就從低水平訓練起,高水平就從高水平訓練起。一階一階往上爬就很快了,就像學開車,簡單的學開車就那幾個動作,踩剎車、放離合、加油,你在練車場學完三個月,在馬路上你還不敢開,那幾個動作都重復了幾千遍還不敢動,就是因為你沒有達到熟能生巧的熟練狀態。語言也是這樣,你練英語口語,一個句子你讀兩、三遍就想以後能脫口而出是不可能的,那就不斷地反復練,幾個月下來就可能到了一定的水平。我常跟學生說,要學口語不用多,三百句話,每句話熟讀三百遍,就像俗話所說的,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就能夠脫口而出了。再艱難的語言考試,包括美國托福、GRE的考試,實際上也是一種技能訓練,你只要掌握了這種技能訓練的訣竅,反復跟學員講這裡面重要的要點,讓學生反復主動去練習,最後達到一種熟能生巧的狀態,各種各樣的考試自然通過,語言水平也就通過了。比如說,口語的訓練包括寫字的訓練,你每天堅持寫肯定到最後寫出來的字特別好,基本上是這樣。

記者:中國人學英語好像一直感覺是比較困難,您像我們從初中開始,有人從小學開始學英語一直學到大學,到頭來好像應用起來還是特別困難,這主要是什麼原因?

俞敏洪:中國人學語言是一種比較表象的學習方法。包括從中學、大學開始,只是老師一個人在上面教,我們在下面聽。稍微想一下,你從中學開始到大學到現在,你開口講英語又講了幾句?沒有幾句。而且你也沒有機會大量地做閱讀。前幾天,海淀區教委來跟我們探討英語教材的編輯問題,給我們看了上海討論了五年的一個教學大綱和海淀區包括北京市討論了五年的一個英語教學大綱,說要在學生高中畢業的時候,水平要達到什麼四級詞彙的水平等等。我說這都是胡說八道的,因為這是空中樓閣,自己在瞎編。你都不知道學生能不能接受。另外,你們編這個大綱的時候,都沒有抓住學生學語言的精髓在什麼地方,你必須考慮到上課的目的,語言是簡單明了的東西,上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死活也得想辦法能夠說,隨便用這種語言,他會隨便用一千個字比你能認識一萬個字要好得多,一千個詞英語水平就夠用了,可是你認識一萬個單詞最後還會忘掉的。所以,你剛才提的這個問題,他解決的根本方法是改變現在中國目前這種比較呆板的語言教學方法,就是老師的單項傳授學語法的方法,語法要學、詞彙要背,但是他的前提基礎是活學活用地學、背,哪怕學生學得少點,但少而精。語言這東西你只要最後真的把它變成你自己的東西,是一輩子忘不了的。請問咱們從家鄉出來,我從家鄉出來20年了,我的家鄉話講得特別的好,絕對不會忘的。英語也是這么一個概念,如果說你能講到像你家鄉話一樣的流暢水平,你20年不講英語,開口就是好英語,它絕對變不了,這就是語言提高的訣竅,就是你不斷的去磨練。任何東西快速成的、一定快速忘,包括學生在我們這學20天、30天口語學得比較好,我們對他們的唯一要求就是回去以後不要學新東西,千萬別忘了把課文的幾百句話回去重復兩、三個月,直到最後你每句話提出來隨便說就行了。我有一個學生的例子,他在高中、大學的時候,別的都沒學就學了新概念英語第三、第四冊,把它背得滾瓜爛熟,他熟悉到我翻書的任何一頁,抽出中間的任何一句話讓他說下去,他隨便就能接上說。後來,他進了美國的一個特有名的大學,在該校學習期間一次他寫了一篇文章美國教授說他剽竊了。因為這位教授有20年教中國學生的經歷,但是沒有碰到一個中國學生剛進美國就能把英文寫得這么好的,這個美國教授認為這不可能。這個教授連自己都不能寫這么好,你怎麼能寫這么好?後來,這個學生說我沒法向你證明,我確實因為水平很好,但是我能背一百多篇文章,特別滾瓜爛熟,而且中間每句話我都會隨便用,這位教授讓他背了一下,感動得都哭了。這就是學英語的訣竅,總共加起來就一百多篇文章,他的唯一任務就是反復背,最後活學活用,變成活的東西了。語言學習一般慢慢學的時候,什麼東西都是別人的,它不屬於你的,你要想用必須變成你的東西。

記者:社會上其實也有不少英語培訓的方法,好多人都是宣稱自己英語培訓的方法就是學外語的捷徑,或者說很短時間速成,你認為學英語能夠速成嗎?有捷徑嗎?

俞敏洪:你要說完全能夠速成幾乎是不可能的,就是因為英文水平的高與低,就像咱們中文水平的高與低,它是沒底的。拿一個小說家、語言學家跟我們比,他們就比我們要高得多。你是記者,你的語文水平肯定就比我的高得多,這是從中文方面來說。所以,你不能說英語就必然要速成,但是到一定等級之上能夠在一段時間內達到,這個達到的方法有無速成呵?不管你剛才提到的這個英語、那個英語等等,所以新東方現在提出來我們起一個名字叫什麼什麼英語,我們不願意這么說,我們採取的方法就是一種跟其他的英語培訓基本上是大同小異的辦法,學生反復訓練的一種方法。首先,我們做到了很重要的一點,學生來學,我們先給他劃定范圍,你到我這里學習三個月或者一個禮拜你就變成了英語專家了,絕對不是。你在我這里學習兩、三個月就是這個水平,我只能保證你到這個水平上。在此基礎之上,你還要進入更高級的班去,並且告訴你學習的方法就如此簡單,聽、說、讀、寫跟著我們來,我們也不聲稱這是什麼方法,學生首先進這個班目標特別明確了。我到這個班交這么多錢,我就學到了這個水平上,只要我努力學,我就能到這個水平,到了這個水平還有另外一個班在等著我,我學到另外一個水平上,層次就會一階一階地提高。這樣一來在短期內學生在那個水平上就能迅速提高。像我們學過英語的學生,我是專門教詞彙的,他們進來的時候ABCD能背到底,好多學生就是剛剛學英語,但是一年以後英語詞彙量就到三四千了,就已經背了三四千單詞了,方法特別簡單,就是,先聽我講完了你就回去背;還有一個方法就是,這個禮拜教的單詞下個禮拜一定考試,考完試了,再到下個禮拜我還一定考你,我明確告訴你我要考你,你不行的話,你的分數就零分了。那學生就不得不反復重復我教過的五六百單詞,他重復幾遍就徹底記住了。我從來不去批判別的語言教學方法,因為任何教學方法對中國學生學外語都會有或多或少的好處,有的方法宣傳得過分誇張了點,有的方法宣傳的背後沒有底氣,宣傳的背後沒有告訴學生,你學我這個東西學到什麼地方,結果漫天誇口,這樣帶來好多人失望的心理。有的就是宣傳自己的產品以後,後續工作跟不上,導致學生怨氣沖天。我們學校把握的這一點就是不誇張、不浮燥,目標明確,對學生負責到底。這也是我們學校為什麼發展這么大的原因了。

總而言之,英語沒有捷徑,所以最終還是得靠我們自己平時的積累,多聽多練,這樣才能在英語上有所提升。

Ⅳ 英語閱讀欣賞課的教學任務有哪些呈現活動

、案例實施背景
任何語言的習得和學習都離不開大量閱讀的實踐。許多教師也意識到高中閱讀對於學生綜合語言能力培養的重要性,用盡各種辦法來培養學生的閱讀微技能。當然這樣做的目的確實也提高了學生測試性閱讀的能力。如閱讀前講解重點生詞或片語,閱讀中找main idea, 設計不同程度的問題幫助不同層次學生理解閱讀,呈現表格,運用復述,角色扮演,采訪等不同形式來開展閱讀任務。以上雖均衡了話題及功能兩方面,但這些方法仍只停留在字,詞,句及其他細節的表層理解上。要想真正讓學生內化閱讀材料,除了表層的理解外,閱讀也要關注語言文字背後的深層理解和文化內涵。這點我們可以從語文學習上得到啟示。《英語新課程標准》就閱讀的知識性和欣賞性上提出了指導思想:語言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英語學習就是要關注說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等,從而加深對世界文化的理解。因此,筆者認為高中英語閱讀課除了訓練測試性閱讀之外,需要大量的欣賞性閱讀材料來補充教學。教師應該沖破詞彙,語法的束縛,在閱讀中突出技能滲透的同時,應將課文閱讀教學提高到欣賞性閱讀的美學高度,真正培養他們的英語學習興趣。
二、教學內容分析
教學內容為高一NSEFC Book 1 Unit 4的reading task。作為地震內容的閱讀補充材料,它是著名作家Jack London的筆下之作。以一個目擊者的身份,介紹了舊金山大地震的所見所聞所感。語言地道優美,描述性較強。重點是欣賞閱讀中訓練略讀和查讀兩大閱讀微技能,逐步加深對舊金山地震及細節理解,並對地震中發生的一切形成自己的觀點看法和情感態度,體會人們地震後表現出來的勇敢精神。本課難點是如何引導學生paraphrase 課文中的幾個句子如A list of the brave men and women would fill a library. A list of buildings undestroyed was now only a few addresses.
三、學生分析
教學對象為高一學生,他們的認知能力較初中學生有了一定的發展,有著更強的求知慾。不滿足單一的課本教材學習,具備對於興趣的話題會去網上搜索知識來獲得信息的能力。半個學期的英語教學已經讓他們意識到高中英語閱讀不同於初中的手把手閱讀,更多的是他們自主思考,對疑惑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本次欣賞性閱讀材料是美國文學原著,他們也是第一次碰到,有些句子理解上比較難,注意給學生學法上的指導。另外為了幫助學生逐層進行理解課文,設計的問題一定要考慮到不同學生的認知識水平,注意因材施教。

Ⅳ 如何提高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我最近一直在精讀陳冬梅主編的《新課程教學研究》這本繼教著作。越讀越覺得妙!越想越覺得書中的字里行間跟科學發展觀、跟社會學、跟我們的生活、跟我們的學習研究都是關聯緊密的。甚至覺得要完成好這篇作業,只能從裡面挖掘、摘選出來。真的。我覺得裡面的詞句精闢到位,我太認同了,用自己的淺薄的言語沒辦法替換過來啊。當然,用自己的想法來加以詮釋說明,亦是很必要的。 先由我來列舉其他課堂組織與環境創設中,影響教學實效性的一些重要因素: 在教學領域,人們最關心的問題是「怎樣教學」和「怎樣進行有效教學」。為此,很有必要對教學方法的選用、評價學生的方式、課堂教學氣氛、課堂教學管理和教學機智發揮等進行研究。一、課堂教學方法的選用。 在實際教學時,教師能否正確地選擇教學方法,是影響課堂教學質量的主要方面。因此,教師只有按照一定的科學依據,綜合考慮教學的各有關因素,選取適當的教學方法,並能合理地加以組合,才可能使教學效果達到最優化。所以,每個教師都必須學會科學地、恰當地選擇教學方法。選擇教學方法的依據主要有:1,教學的具體目的與任務;2,教材內容的特點;3,學生的實際情況;4,教師自身的教學素質;5,各種教學方法的職能、適用范圍和使用條件等。 我們可以這樣去理解:如果教師一開始就沒有考慮到所面對的學生的實際情況,只是按照自己的主觀意圖或者全部照搬別的名師優教法,或者處理教材時不加思索,隨意選擇不適宜的教學方法,或者給學生提出的任務沒有層次區別性,學生覺得太難或太容易---- 這些都會抑制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嚴重的話,可能還會使得學生產生厭學怕學的心理。如果教師發現後不及時改變過來,那麼將來解決處理這樣嚴重的學情時,會加倍地困難!二、教授策略的研究。 教授策略,通常被稱為教學策略,實質是以教師行為為主體的策略。大部分教師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會採用以教師活動為中心的教授策略,主要有四種:呈現技巧、內容轉化策略、指導行為策略、課堂教學管理策略等。三、選用合適的評價方式。 實踐證明,教師對學生學習行為的給予正確、適當的評價是一種科學有效的動機強化方式。教師在評價中要盡量做到公平公正、全面,以情動人,以理服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調動和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師應自覺根據具體的教學情境,發揮其教學機智在教學評價中的作用,實施有針對性的評價。比方說,如果是班中優秀的學生完成了水平較高的對話表演,那我就會帶著陶醉的表情對全班說:「Wow~your perform is excellent! We enjoy it very much! Right?」 ---"Yes!"如果是班中的學困生回答問題時有困難,或不能作即時回答時,我就會微笑輕聲鼓勵:「Don't give up. Calm down....... Yes ,you can do it. Come on,dear XXX. 」 當學困生終於勇敢地正確地回答了問題時,我會毫不猶豫地對他/她豎起大拇指,神情愉快地對他/她說:"XXX,you are a good boy/girl! I think you can do better next time.Come on!" 若是學生回答錯誤的話,我會走到他/她身邊,微俯身輕拍其肩膀,親切地注視著其眼睛說:「It doesn't matter. I still think you are a good boy/girl. I think your answer is close to the right one. Maybe you could find those correct ones easily next time.right ? I believe that! Come on!" 每當看到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聽到我對他們的評價後露出會心的微笑,眼神堅定勇敢,神采奕奕地接受我的引導啟發,課堂氣氛和諧積極,心中的成就感就會油然而生。四、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 課堂氣氛是影響課堂效果的軟環境,對學生的學習具有激勵或抑製作用。積極的課堂氣氛是指學生精神飽滿,課堂紀律良好,教師善於引導、啟發學生,學生思維活躍,積極參與活動,師生關系融洽,課堂呈現出既熱烈活躍又恬靜嚴肅的景象。而懶散沉悶、師生之間缺乏交流甚至嚴重對立的課堂教學氣氛會抑制學生的學習熱情,降低學習興趣,嚴重的還可能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 比方說,就像之前我在上文 」三「 中所描述的那樣。我針對不同學情的學生的學習效果,做出比較合適的評價,激勵了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師生間的情感培育得到了良好的發展,在愉悅的課堂氣氛中各自皆得到一定程度的信心鼓舞,從而促進了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進展。五、教學機智的發揮。 教學機智是對課堂上所出現的偶然事件所作出的反應,其內容與形式、情感與理智、方法與目的都都必須與當時的教學情境保持協調。課堂教學中經常發揮的教學機智有三:1、提高教學效果的機智;2、處理偶發事件的機智;3、集中學生注意力的機智。 其實,無論是哪種的機智,都必須建立在擁有正確的教學理論基礎,樂於探索接受有用的新觀點、新信息,不懼怕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善於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甘願充當」幫助者「和」引導者「,不斷充實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和學科知識水平的新時代教師的身上。 那麼,應該如何提高英語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呢? 作為一名初中英語教師,在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方面,我覺得最快最有效的促進方式就是教學反思。教學反思作為教師的一種有益的思維活動和再學習活動,不僅能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提高教師專業水平,包括提高教學水平和科研水平,而且還可以促進學生的發展,並有利於推動新課改的順利實施。 立足於課堂教學,教師教學反思的內容首先是對課堂教學過程的反思。反思的內容應圍繞六方面進行:教學總體設計,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學法指導,學生課堂表現,教學功能的發揮程度。 那麼,該如何進行反思活動呢? (一)我們教師個人常用的方式有六:1,課堂實錄反思;2,記錄教學後記;3,案例教學研究;4,考試分析;5,閱讀新知法;6,撰寫教學總結論文。在這些方式中,我最喜歡案例教學研究和閱讀新知法。而要求較高的是撰寫教學總結論文,不過若是教師平時注意總結經驗教訓的話,那並不是難事。 (二)採取與同事合作的方式有三:1,對話研討;2,教學現象研究;3,聽課反思自身。對話研討和教學現象研究可以不限於特定的場所進行,而聽課呢,就必須處在課堂中了。聽課反思自身其實是我們教師提高自身教學水平最快最有效的一種途徑了。我十分想向大家推薦它呢。 (三)與學生合作的方式也是有三種:1,與學生談話;2,請學生評價老師的教學(用筆);3,看學生的作業和練習情況。與學生談話是經常進行的,有時很有效果,有時學生限於自身的表達能力不足,未能清楚地向我們傳達想法;學生紙筆建議也用過,效果也是一般而已。而看學生的作業和練習情況是最能直接又較真實地反映出教學效果、知識鞏固情況、教學方法是否得當的教學反思方式了。 說真的,以上那三大類型的反思方式我都比較常使用。只是我覺得對於我個人來說,比較實用有效的是案例教學研究、教學記錄、考試分析、聽課反思自身、與學生交談交流、看學生的作業和練習情況。而其中最高效又快速的還是:聽課反思自身,以及看學生的作業和練習情況這兩種。 此時,我要強調的一點是:我們教師所進行的教學反思是建立在個人知識、經驗和價值觀念的基礎上的,這就難保每個教師每次反思的結果都是科學地、合理的,甚至可能出現將原來對的反思成錯的情況。所以,要做到反思有效,一定要把自己的反思成果放到教學實踐中去檢驗。

Ⅵ 珠海電大的招生條件

您好來,您無論現在是源什麼學歷都可以報讀自考本科。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在您自考本科畢業前,申請畢業證的時候,必須先拿到國家承認的任意一種專科畢業證(自考、成考、遠程教育、電大等均可)才可以申請自考本科畢業證。

Ⅶ 請提供幾個博雅教育的案例

素質教育與物理教學

素質教育,是90年代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的共同目標。1993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 指出:「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 文化科學,勞動技術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的發展 ......」。學校教育在素質教育的實施中起主導作用,而學科教學 則是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如何在物理教學中進行素質教育呢? 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樹立物理教學的素質觀。物理是一門基礎自然 科學,它與社會、生活聯系緊密,以力、聲、光、電、熱的物理 現象、規律作為研究對象,具有科學性、實用性、趣味性等特 點。教師應根據這些特點,在物理教學中落實素質教育的總目 標,充分利用物理知識的文化價值和教育價值,積極探索物理知 識與素質教育的最佳結合點,以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和智慧 潛能的充分開發。從這樣的素質出發,在物理教學中實施素質教 育應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一、加強辯證唯物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學生追求真理的精神。
物理教材這方面的內容豐富生動,有物理原理、定律、概念 發展的來龍去脈;有物理事實的發現、發明;有科學家的事跡和 現代科學技術在工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及發展。這些問題中我非常 注重組織學生學習物理史,通過這些學習,可使學生對知識的創 造和創造者(包括創造者的思想品德、人格)有全面、深刻的了 解,從中受到感染和影響,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鑽研精神,激勵他們樹立為國家和科學獻身的遠大志向。如大氣壓強的 發現、精彩的馬德堡半球實驗,辯證地說明了大氣壓的存在。又 如,牛頓,愛迪生和白熾電燈的故事,讓學生們明白,每一項科 學的發現都來之不易,一次我在講授光的直線傳播時,我先講了 「鑿壁偷光」的故事,通過這些活動,大大激發了學生追求真理、 勇於探索和勤奮學習的精神。
二、充分認識物理實驗在物理學科中的地位,在實驗探索中 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品質。
物理實驗在現行人教版教材中有與知識內容密切聯系的演示 實驗,有旨在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學生實驗,有重在培養興趣和 創造性的選做實驗及課外小實驗,這些都是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 好材料。物理實驗在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方面有其獨 特的作用。
1.良好科學習慣的養成要靠長期的,嚴格的訓練。在物理 實驗中我將其作為一項內容進行設計,實驗中的每項基本操作要 嚴格要求,做到規范化;美化實驗環境,嚴格訓練學生,做到實 驗桌上的儀器擺放整齊規范,桌面干凈明亮。
2.設計探索性實驗,當作科學研究的「模擬」,把學生帶入 科學探索情境中,讓學生親身探求新知識,使—自己成為發現者。 這不僅訓練了學生的科學方法,又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如 我在講授平面鏡成像的規律時,我把演示實驗變成學生分組實 驗。這個實驗學生很容易做到,而且很快就能接受「平面鏡所成 的像和物體到鏡面的距離都相等,像與物體大小相同」的規律及 對稱特點事實。
在實驗中,我要求學生嚴肅認真,一絲不苟,實事求是,尊 重客觀規律,這些都是構成人才素質的主要內容,通過實驗教 學,不斷地完善學生這方面的品質。
三、組織形式多樣的物理活動,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讓學生主動發展。
素質教育的重要特徵之一是讓學生主動發展。只有讓學生主 動發展,才能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才能形成各種能力。這些能力 是以思維能力為核心的各種能力的訓練和培養,它包括培養學生 由微觀到宏觀,由抽象到具體,由現象到本質的推理,判斷能 力;對物理知識之間內在聯系的分析,歸納和表達能力;對物理 概念、規律的運用和遷移能力;運用數學方法定量計算物理問題 的能力;自學和閱讀能力等。現行人教版的教材中,在內容選 取、體系編排,文字敘述,插圖,練習等方面,都注意考慮了對 學生能力的培養,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的特點,在鑽研教材的同 時,認真分析學生的實際情況,在考慮教法的同時,更應研究學 法,做到既傳授知識,又培養學生的能力,為學生主動發展創造 條件。實踐中,我尤為重視對學生的自學和表達能力的培養。
表達能力是現代人才必不可少的一種能力。人們要服務於社 會,必須輸出自己的信息。按照心理學的規律,活動與能力相適 應,活動的結構決定了能力的結構,學生的物理表達能力結構是 由口頭表達能力、書面表達能力和操作能力構成的。要發展學生 的物理表達能力,就得組織有利於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書面表達 能力和操作能力發展的物理活動,如組織物理史學學習報告會, 重大科技新聞報告會和學生實驗情況匯報等形式。讓學生有充分 的機會口頭交流情況,對學生實驗則要求學生每做完一個實驗均 要完成實驗報告,設計實驗方案和撰寫物理小論文等。訓練學生 的書面表達能力。
自學是人們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一個人一生所需的知識 85%以上靠自學獲取,特別是在信息社會的今天,自學能力是現 代人必備的素質之一,是「學會生存」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素質教育的總目標中,有一個重要的參數,就是大面積提 高學生的文化素質,要獲得這一信息,就必須通過檢測。近三年來,我分別在三屆不同層次的學生中開展了素質教育的實踐,結 果95年中考我任教的一個普通班物理平均分達到87.7分,合 格率達到94%,優秀率64%,1人得滿分396年中考我任教的 一個重點班,物理平均分達124.6分,合格率達到100%,優秀 率達87%,3人得滿分,97年我任教的是一個學習基礎最差的 班(慢班),但中考成績並不遜色,平均分達到96.2分,合格率 達100%,優秀率達54%。通過開展素質教育的活動,大大提高了教學質量。
四、開展涉及社會問題的物理活動,培養學生的社會發展性 品質。
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重要標志之一。物 理學,作為現代科學技術的基礎,其發展更是掠人。許多與物理 相關的科技新成果很快進入我們的生活,其中不少已達到普及化 的程度,而且這種趨勢正日益擴大,有增無止。所以,經常開展 一些社會問題的物理活動,收集人口與資源、能源與環境保護, 世界科技與經濟發展簡介專題資料,給學生閱讀,並組織他們討 論,以拓寬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創造精神,發展學生的創造 能力,培養學生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寬 廣胸襟,以適應21世紀社會發展的需要。

Ⅷ 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讀

省團隊專家 山東教育學院梁承鋒 閱讀是一種重要的語言交際形式,是吸收語言材料、增加語言知識、擴大詞彙量的重要手段;閱讀能力的提高能為聽、說和寫能力的發展打好基礎。學生的語言知識能否鞏固,語言技能能否得到培養,很大程度取決於閱讀能力的提高;它是人們獲取各種知識的基本途徑,更是提高英語水平的外在條件。因此, 引導學生閱讀是指閱讀教學中的指導活動。閱讀引導是指教師在一項閱讀教學內容或活動開始前後,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的行為方式。可見,引導學生閱讀的目的是為了誘發和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望,為閱讀新材料的呈現做好心理准備和知識儲備,並為進一步提高閱讀能力,理解閱讀材料的內涵提供便捷的途徑。一般來講,引導學生的閱讀要有明確的目的,要能吸引學生注意,引發學生興趣,誘導學生求疑,啟發學生思維;同時要針對閱讀材料和學生的特點,使新知識的呈現與學生原有的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使閱讀活動開始的自然、科學、合理。 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全面提高學生閱讀的能力就是要加強閱讀教學過程中的引導,通過學生接觸形式各樣的語言材料,設置閱讀前任務,了解語篇和背景知識,採用多樣的閱讀教學策略、閱讀技巧,提高學生靈活運用語言的實際能力。同時,在實際教學中,要真正達到培養學生創造性自主閱讀能力的目的,教師還必須轉變角色,把閱讀課上的主宰者身份轉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指導者和幫助者,把閱讀的支配權交給學生,大部分時間讓學生自己進行閱讀、分析、歸納、討論,把閱讀課變成學生自我學習、發現、探究、思考的殿堂;讓他們張開思維和想像的雙翼,通過英語閱讀教學,既培養學生獲取文章信息, 領悟文章內涵的能力,又能使學生掌握自主閱讀的方法和技巧,成為創新性學習的主人。2.創新性探索閱讀引導方式⑴閱讀前引導方式①設置閱讀任務 設置閱讀任務是讓學生進入閱讀狀態的一種手段。在閱讀課文前,從圍繞本單元話題的熱身活動開始,教師就應當對課文所給的中心話題設置好閱讀前的任務,這對引導學生閱讀是很有必要的, 它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一種重要手段。閱讀任務設置能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課文表達的主題, 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還能使課堂富有生氣,是閱讀課文的准備階段。閱讀任務設置的好壞還會影響課堂的後續聽課效果。當然,閱讀前任務設置的走向需要教師在課前做好精心設計。其中最重要的原則就是要符合學生實際,要圍繞著閱讀的主題來進行討論。②重視語篇分析 近年來中考突出了對學生閱讀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的考查,把測試的重點定位在語篇上,把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理解文章的整體要領和對作者意圖的分析作為考查的重點。因此,我們在平時引導學生閱讀的強化訓練中,應注意改進學生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改變學生在閱讀中只注重語言知識或逐詞、逐句閱讀的習慣,引導學生快速找出文章的要點,從宏觀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進而預測作者在每個段落中的微觀表述。這樣可以使復雜的閱讀文章變得容易起來,從而增強學生閱讀的信心,快速准確的理解文章,並有效完成閱讀的要求。然而傳統的英語教學方法只注重詞彙、短語和句子結構等只語片言的用法,忽視語言在語篇中的功能,嚴重地限制了學生對語篇信息的理解能力和獲取能力;其實,語篇分析是幫助學生解讀具有一定難度的閱讀材料的有效手段。如果在教學中只孤立地注意詞彙、短語和句子的結構分析,而忽視了篇章結構和語篇的連貫,這無疑會影響學生對文章信息的了解和獲取。重視語篇分析,可以提高學生對閱讀材料的理解能力,而閱讀理解力的提高也必定會增強他們對語言運用的敏感性,因為解讀文章的技能是可以轉化為對文章脈絡的了解的,尤其是對文章深層含義的理解能力。所以,在引導學生讀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閱讀能力的培養僅僅靠重視語言知識的掌握是遠遠不夠的,應當在堅實的知識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語篇分析,逐步培養他們駕馭篇章的能力。《英語課程標准》對語篇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要求能區分主要觀點、事實與一般支撐性事實,能辨識文段主旨的發展脈絡;基本能分辨和理解文段,清楚語篇中主要信息及觀點的邏輯組織結構,了解各部分相互關系。所以,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在傳授語言知識和訓練基本技能,講解背景知識的基礎上,介紹英語篇章結構知識,指導學生從文章總的結構出發進行語篇分析,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提高理解的廣度和深度。⑵閱讀中引導方式 ①採用分層提問 採用分層提問就是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深層理解。美國教育學家斯特林·G·卡爾漢認為:「提問是教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以及推動學生實現預期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 。英語閱讀教學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培養學生的閱讀技能,而評價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進行分層提問。通過各種形式的提問,教師不僅可以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啟迪思維,拓寬知識面,鍛煉語言表達能力,而且還可以提供閱讀教學的反饋信息。那麼,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如何合理有效地設計分層提問呢?眾所周知:閱讀的效率取決於目標是否正確。分層提問的設計可採用「目標呈現—分層閱讀—設題解答」為主線,層層推進,落實單位時間內任務目標的設置、完成、檢查等等。提問作為目標設置和目標檢測的手段,貫穿於整個教學活動之中。提問的設計應遵循「大意—段落主題—細節—寓意」幾個不同的層次,從整體到段落到細節再回到整體,步步為營,逐層深入。閱讀教學中的分層提問是教師教學的重要手段和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在閱讀課教學中,如何有效地設計分層教學,如何有效的提問,直接關繫到教學效果的好壞、教學目標的實現,以及不同學生閱讀能力的獲得。閱讀課中做好分層提問的設計,對於提高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是很重要的。 靈活運用分層提問是閱讀課教師的一項很重要的工作,通過提出閱讀分層理解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並在問題的分層設計上給予一定的學法指導,能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課文。 ②創設閱讀情境 創設閱讀情境可以為學生的導讀提供一個培養應變能力和情境語言能力的場所。根據人的心理特徵創設一定的閱讀情境,有利於激發學生的閱讀動機、興趣,從而使他們喜讀、善讀、勤讀,並逐步形成條件反射,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這也是引導學生學會閱讀的一種方法。閱讀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培養學生運用自己所學知識進行交際活動。因此,教師組織學生展開課堂討論是營造閱讀情境的重要手段。討論是一種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進行的多向信息交流的活動方式,是一種語言輸出。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根據文章的內容、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確定課堂討論的內容,使之具有可議性;並充分利用閱讀輸入的語言信息,引導學生盡可能對文章所表達的觀點、見解進行思考,同時展開討論。討論的規模可大(全班討論)可小(分組討論) 。雖然全班性的討論節約課堂時間,教師在閱讀教學上容易進行宏觀調控,但是由於規模較大,不可能使每個學生都有自由表達的機會,以至一部分拘謹、內向的學生長期得不到說的鍛煉。所以有必要根據學生的知識結構、語言能力、個性特徵等差異把學生進行優化組合,使得每位學生都能獲得發表意見的機會,在同一單位時間內交流的信息量也大大增加。分組討論之後,每個小組可推選出一名代表在班上發言,由全體師生共同分析、評價、總結。但因課堂的時間有限,教師應盡可能有效地控制局而,考慮好教學安排、任務目的及學生的心理特徵,不能因過多佔用課堂時間而影響教學進程,也不能因太少而影響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課堂討論既培養了學生邏輯思維和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營造了愉快活潑的學習氣氛,又提供了盡可能多的語言實踐機會,有利於學生智力的發展。 ⑶閱讀後引導方式 ①加強創造思維訓練 引導學生讀的過程還應該是引導他們在閱讀後思考、想像、探究的思維過程。教師在學生閱讀活動結束後,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讓學生不僅能徹底理解文章,而且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教師應當針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進行創造性思維訓練。創造性思維是人類思維中最富有生命力的思維,也是最有價值的思維活動。一方面,創造性思維是創造力的核心,在創造力三因素「創造意識」「創造能力」「創造方法」之中,無一不依賴於創造性思維。另一方面,創造性思維是各級各類思維的有機統一,在閱讀理解達到一定程度後,教師應該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更高峰,激發學生的創造才能。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的創造性思維訓練可通過下列方法進行:a)對閱讀課文進行創造性復述。既可以是口頭形式,也可以是書面形式;可以讓學生從文章的某個細節的角度來復述,也可以通過給閱讀短文續加結局進行復述;但必須都是創造性的復述。b)圍繞題目,訓練發散性思維,引導學生善於從多角度思考問題,得出不同結論,提出不同看法,以拓寬思路、發展求異思維;c)運用變式訓練思維的靈活性,轉換角度設計讀後問題,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d)設疑、解惑,訓練思維的深刻性。②培養學生自主閱讀 要在閱讀教學中很好地引導學生,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是不可缺少的途徑。一般來講,自主閱讀有以下三方面的含義:第一、自主閱讀是由學習者的態度、能力和學習策略等因素綜合而成的一種主導閱讀的內在機制。第二,自主閱讀指學習者對自己的閱讀目標、閱讀內容、閱讀方法以及使用的閱讀材料的控制權。第三,自主閱讀是一種閱讀模式。即學習者在總體教學目標的宏觀調控下,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自身條件和需要制定步驟並完成具體閱讀目標的閱讀模式。自主閱讀是課堂閱讀的延伸,是學生自己主動去獲取和積累英語知識、提高英語能力的閱讀活動。 教師在引導學生讀的過程中,需要做好長期和短期的閱讀計劃,做好學生的閱讀策略的指導,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教學大綱和自己的學習需要制定長期的閱讀目標。固然,自主閱讀的原則是立體知識、全方位提高,但在具體的自主閱讀過程中,在某一次閱讀活動或者某一個階段內,有計劃地側重某一種能力的訓練也是必要的。也即學生需要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動態調整自己的閱讀計劃,促進學生逐漸養成自主閱讀的習慣。學生有了自主閱讀的積極性,掌握了正確的自主閱讀方法,進行了一些自主閱讀的實踐,仍不能說已經養成了良好的自主閱讀習慣。英語教師還應進一步採取多種措施促進這種習慣和能力的養成。例如:在教學中增加自主閱讀的比重,經常性地推薦自主閱讀的材料、布置自主閱讀練習、進行自主閱讀競賽,階段性地進行檢查、講評,交流自主閱讀成果和經驗,表揚先進等。培養中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搞好中學生的自主閱讀活動,不僅改革了舊的教學模式,而且根本上確立了學生在閱讀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這無疑是提高英語教學質量的一條通途。請看案例: 通過學生自主閱讀,學生在課堂上完成這項活動任務時非常投入,課堂氣氛也異常活躍。課堂之外的自主閱讀有力也能提高學生的閱讀技能。這種新的閱讀教學理念主張尊重學生的閱讀自主權,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當引導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式、自主選擇學習內容、自主交流閱讀感受,自主探究語言的外延,使閱讀成為學生具備個性化的自主探究的過程。

Ⅸ 作業題目: 設計並描述您所用初中英語教材中某一課時的語言知識維度或語言技能維度教學目標

一、語言知識目標
語言知識目標主要包括五個方面:
1. 語音
英語音素(母音和輔音)、語音拼讀規則和語調是語音目標的三個組成部分。設置語音目標主要是在課程進行中系統安排這三個方面的知識和操作,而且重點在操作。
2. 詞彙
詞彙目標涉及到詞彙量,基礎詞彙目標(按 cobuild 語料統計為 700 詞),詞彙拓展的等級劃分,短語、習慣用語和固定搭配的學習項目以及詞彙的主要用法等。
3. 語法
語法目標需要確定語法學習的范圍,並以句型為主要形式提供主要的語法條塊(如名詞、動詞,時態等)的具體學習項目(即具體目標)。語法目標設計的關鍵環節是對語法知識的細分,同時還要注意把語法形式、意義和應用三者有機結合起來。
4. 功能
功能項目目標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日常交際用語。功能目標設計的關鍵環節是在教學過程中合理分布功能項目。
5. 話題
所謂「話題」目標指的是按話題確定以上幾項知識內容的生活歸屬。我們可以稱之為「話題知識」。這是一種新的知識分類辦法,具有按照實際生活需求組織語言知識的特點。
二、語言技能目標
技能目標在《英語課程標准(實驗稿)》中已經做了具體的劃分和等級界定。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當依據《英語課程標准(實驗稿)》把微技能( micro-skills )合理地安排在各個學習階段中。這里,我們把聽、說、讀、寫四項技能涉及的主要的學生表現進行一下簡要的描述。
1. 聽做反應
技能達標的最初級水平是依據輸入信息作出恰當的反應。聽的技能的初級表現是聽做反應,tpr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就是聽做反應的一種,但是,除此之外還可以有各種各樣的聽做反應,如 listen and do, listen and paste, listen and make 等。
2. 說唱反應
學生在兒歌、小詩、繞口令等說唱和表演中來實現語言技能的目標,通過說唱來體驗、感知、學習和運用語言。此類反應在小學階段更為突出。
3. 對話表演
學生學習會話的初級水平是理解對話,理解的具體表現可以是表演。表演並不是真正的對話,但它可以幫助學生體驗對話的過程。
4. 角色扮演
學生在課堂中能夠實現的技能目標是角色扮演的具體行動。角色扮演( role-play )比對話表演的水平要高一些,因為在角色扮演中,學生已經不是「念台詞」,而是以特定角色來模擬教材中的示範性對話。這里有更加靈活的實際表現。
5. 情景反應
情景反應是一種對特定情景的隨機反應性行動,你有來言,我有去語,「來言」和「去語」卻發生在具體情景中。此時的學生表現已經可以脫離教材中的示範對話。
6. 口頭交流
在積累了上述表現之後,學生就可以進行口頭交流了。口頭交流的特點是完全按照語境要求有目的地傾聽他人並有目的地回應他人,同時有目的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情景性和隨意性是口頭交流的本質特徵。
7. 讀做反應
學生接受書面信息,然後做出相對簡單的反應,如 read and choose, read and number, read and match, read and make...
8. 閱讀理解
實際上,讀做反應也是閱讀理解。但是,讀做反應只是相當初級的理解。所以,我們把讀做反應從閱讀理解中分離出來。為什麼?因為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首先能夠做到的是簡單的讀做反應,然後才能對一個表述的較為綜合的意見,作出自己的理解反應(如選擇,回答,圈點,排序,配伍),雖然這樣的行動反應本身不一定復雜,但它必須建立在綜合理解的基礎上。
9. 讀寫反應
讀了書面信息,根據情景和溝通目的,再寫點什麼。這一表達高於「讀做反應」和「閱讀理解」,因為它要求學生即要輸入、理解信息,又要輸出信息——寫出他(她)之所想。
10. 書面表達
在技能表現的等級排序中,口頭交流和書面表達位於最高層次。道理很簡單,因為它們是真實的語言溝通活動,是我們的語言教育在技能上要求的最終目標。
三、情感態度目標
情感態度是可以評價的,這是我們堅信的一條原則。因為情感態度可以有各種外顯的表現。概括起來,情感態度的表現可有以下幾個方面:
1. 持續的信心
學生相信自己能做好,而且在受到某些挫折後,仍然相信自己能做好,他們的行動可以驗證他們持續的信心。
2. 濃厚的興趣
學生非常關注一件事,一個學習活動,一種言語表達情景,願意投入到活動中去,並總是十分主動地做出參與的行動。這就是濃厚興趣的表現。
3. 積極的態度
學生喜歡自己的教材,喜歡自己的老師,喜歡自己的小組,願意參加小組活動,這些都是積極態度的表現。
4. 明確的動機
有一種內在的動力,有一種急於嘗試的渴望,有一種主動行動的沖動,基於這些內心活動的聽、做、演、說、寫、交談努力等都是明確動機的表現。
5. 豐富的情感
我們強調真實自然的語言運用,強調動情地用語言做事。在參與學習過程中,能夠本色地顯示自己的感情,能夠適應具體情景表現出應有的感情,伴隨著內心情感的起伏,學生能夠顯示特定的表情,姿態,手勢和人際互動,這些都是豐富情感的表現。
6. 有效的配合
情感態度是在人際間存在的狀態。所以,情感態度目標應當包括人與人之間的的行動配合,有效的配合是基於良好的態度和良好的情緒的。
四、學習策略目標
學習策略在目標設置上應體現出具體的學習技能( learning skills ),教師應當在以下幾個方面來設置學習策略目標。
1. 明確學習問題
學生應當知道:「我要做什麼?」「我為什麼做這些?」「我做這些有什麼困難?」「這些困難怎麼解決?」「我當前最主要的問題是什麼?」
2. 計劃學習時間
學生應當學會時間管理( time management )。計劃( planning )是學習策略的重要目標,而時間管理是規劃自己行動的前提。其中包括:「我下周(月)做什麼?我把主要時間用在什麼問題上?」等等。
3. 學會記筆記
記筆記是一種信息管理方式,筆記技能應當從小學抓起。學生應當學會摘記,使用關鍵詞語、整理要點、概括教師指導的要領,速記行動過程,使用表格,使用符號等。
4. 學會主動提出問題
對學生來講意識到困惑和問題是一回事,主動提出自己的問題是另一回事。學習策略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能夠主動提出自己的問題。
5. 學會小組互動
合作學習需要有效的學習技能的支持。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學會小組互動。具體內容有學會領導一個小組,學會主動參與小組活動,學會求助小組集體的幫助,學會幫助小組中的夥伴,學會配合小組成員共同完成任務等等。
6. 積極與教師配合
學生應當與教師建立一種平等互助的關系,而建立這種關系本身就是學習策略的目標。具體內容包括主動呼應教師,主動參與教師引發的活動,主動提出問題,並幫助教師解決問題。
7. 學會使用工具書
學生的資源策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學會使用工具書。學生應當能夠知道工具書的功能,應當能夠在教師指導下選擇工具書,應當能夠用工具書查找信息,解決疑難問題。
8. 改進學習方式
這也是教師在平時的教學當中一個重點要解決的問題,就方式來講在不同的學段怎樣讓學生感到或清楚地知道學習方式適不適合自己的學習,是不是對自己的學習效果起到重要作用,要讓學生學會不斷地改進他的學習方式,老師們要有意的在這方面指導學生改進他們的學習方式來提高他的學習效果。
五、文化意識目標
《英語課程標准(實驗稿)》提出了文化意識的七個方面: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化藝術;行為規范;價值觀念。文化意識包括雙向內容,一方面學生應當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要素和知識;另一方面,學生要知道如何把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介紹給英語國家的人們。在教學目標設計中,我們應注意引導學生了解以下內容:
1. 了解各國文化特點
現在新編的教材基本上都引入了中、西方文化的特點。教師應當根據單元話題的內容編制各國文化特點的具體目標。
2. 了解交流的禮儀
教師應當為單元教學安排了解和演練社交禮儀的學習要點。引導學生學習禮儀的具體知識,同時在口頭和書面表達中進行社交禮儀的實踐。
3. 了解各國的生活習慣
各國生活習慣有各自的特點,學生在語言學習中應當了解各國的生活習慣,並在課堂活動中表現出來。
4. 尊重他人行為規范
尊重他人習慣,遵守行為規范,也是英語文化意識的重要內容,比如,影響他人,應表示抱歉;他人為我們服務,我們應表示感謝;在公眾場合不大聲講話等等。
5. 介紹中國社會的良好風范
尊重英語國家的習慣和行為規范,和介紹中國人的優秀行為規范和良好的風范,這是文化意識目標的兩個相互關聯的方面。學生應當能夠告知外國人,我們自己的節假日,我們自己的生活習俗,我們自己的文化觀念。
6. 介紹中華民族文化歷史傳統
在介紹西方文化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展示中國的傳統文化知識,特別是弘揚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
在英語教學中,教學目標是否合理,直接決定著教學的成效。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和靈魂,是課堂教學的根本出發點及歸宿,它具有導向、調控、激勵、評價等諸多功能。因此,教學目標設計的有效性顯得十分重要。但筆者在多次聽課、調研中發現,目前仍有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方面存在著目標虛設、目標錯位等現象,導致了課堂教學活動的無序、隨意,甚至造成低效、負效的結果。
那麼,如何才能有效避免這些問題,增強課堂教學目標設計的有效性?
下面我們將結合具體的教學案例,分析教學目標設計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並提出相應的建議。
案例 1:《新課標》英語教材八年級上冊 unit 1 設計的單元目標
( 一 ) 知識
1. 掌握如何恰當地使用頻率副詞及短語: always, usually, often, sometimes, hardly ever, never, how often, once, twice, three times a week, every day, habit, 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weekends? how often do you...?
2. 掌握如何描述課余時間的活動安排。
3. 掌握如何描述基本的飲食結構: milk, junk food, health, unhealthy
( 二 ) 能力
能夠綜合各種信息,准確地表述頻率。
( 三 ) 情感
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分 析:
案例 1 中,作為單元教學目標,設計者考慮到新課程的教學理念以及所謂的「三維目標」,三個維度面面俱到,也使用了 「掌握」、「綜合」等表示結果的行為動詞,但是,仔細分析,這樣的設計存在很多問題。
目標描述中三個維度交叉、混亂,沒有做到「明確」。
案例 1 中的「掌握如何使用」和「掌握如何描述」這兩個短語的內涵似乎讓人感覺是霧里看花,不免產生這樣的問題:
學生在學習完這個單元後是要「掌握」「如何使用」、「如何描述」的方法,還是期望學生具有「能夠使用……」、「能夠描述……」這樣的一些能力?
「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究竟是一種情感還是一種日常能力?
我們認為,如果是「掌握」「如何使用」、「如何描述」,則屬於知識的范疇;如果具有「能夠使用……」、「能夠描述……」的能力,即掌握知識的基礎上運用所學語言去做事情,應該列入能力目標中去,而其中的「掌握」又屬於知識目標的范疇,「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是一種能力,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能力,更不是一節課就能學會的能力,而是要經過長期培養才可以形成的能力。可見,在這個目標設計中,知識、能力和情感三個范疇是十分混亂的。
教學目標不夠「具體」。
「不具體」現象有二:一是把學科教學的總目標、總任務當作某一單元、某一課時的具體目標,這是很多教案中會出現的問題,如,「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就是典型。這樣的目標在具體實施中是無法操作的。二是具體課時教案中目標不夠具體。在案例 1 中,如果是「如何使用……」、「如何描述……」,這些都是程序性知識,即「怎麼使用」、「怎麼描述」這樣一些方法,要掌握到什麼程度才能算是「掌握」?如果是「能夠使用……」、「能夠描述……」這樣一些行為結果,那麼,這些行為結果的標准又是什麼?我們可以理解為:設計者是期望學生在學習完這一課內容後「能夠使用……」、「能夠描述……」,但是,即使是「能夠使用……」、「能夠描述……」,其具體條件和標准又是什麼?
案例 2: the media (北師大版,必修模塊 4 unit11 )
lesson 41 world news
( 1 )引導學生熟悉新聞類文章的文體特點,理解課文內容,掌握閱讀技巧,如根據標題預測課文內容等;
( 2 )熟悉有關自然災害報道的各種詞彙,接觸更多相關報道的文章,以加深對新聞文體的認識;
( 3 )通過閱讀課文並設計各種活動,訓練學生運用英語進行聽說讀寫各種活動的能力;
( 4 )掌握被動語態的用法。
分 析:
一、案例 2 沒有按照三維目標的范疇來設計,而是將知識和能力等因素統一考慮。這樣做是可以的。但是,因為誤用了「引導」、「訓練」、「接觸」等動詞,也會帶來很多行動上的誤區。
二、案例 2 也存在教學目標不夠「具體」的問題。
如目標( 1 )的「理解課文內容」,理解什麼內容,是大意還是細節?理解到什麼程度?
目標( 2 )中「熟悉有關自然災害報道的各種詞彙」,到什麼程度才能叫做「熟悉」?「各種詞彙」指哪些詞彙?
目標( 4 )中「掌握被動語態的用法」也十分模糊:,存在著「量」和「度」的問題:對「被動語態的用法」要掌握哪些方面?這些方面要做到什麼程度才能算是「掌握」?
第三、誤用行為動詞。
「接觸更多相關報道的文章,以加深對新聞文體的認識」、「訓練學生運用英語進行聽說讀寫各種活動的能力」都存在用詞不當的問題。
「引導」和「訓練」都是教師的行為,且為過程行為。不能用來描述學習結果; 「接觸」和「訓練」兩個動詞的行為主體不同,前者顯然是學生,讓學生「接觸更多相關報道的文章」,而後者的行為主體是教師,是教師「訓練學生運用英語進行聽說讀寫各種活動的能力」。
教學目標既然是教師對學生通過學習後其學習結果的一種預測( expected learning outcomes ),那麼,它描述的目標理所當然應該是學生的行為而不是教師的行為。顯然,案例 2 中的「引導」、「訓練」等是教師的行為,而不是學生的行為。
第四、誤將過程當作結果。
根據教學目標的內涵,「熟悉」、「接觸」、「訓練」、「養成」等都是過程詞彙,不能用來描述教學目標,尤其是「形成……能力」,「養成……習慣」等不是一節課就能做到的,因此不能用來描述一節課或一個單元、章節的教學目標。
案例 3:以人教版《新目標英語》八年級(下冊) unit 9 have you ever been to an amusement park? section a 部分的教學目標設計為例。
1. 知識目標
學習單詞: section a — space museum,amusement park,aquarium,boat,water park,theme park,neither ;
掌握句型: section a — have you ever been to an amusement park?
yes,i have. / no,i haven』t.
i』ve ( never ) been to a water park.
me neither. / me too. / so have i.
2. 能力目標:使學生能熟練地談論所去的地方。
分 析:目標虛設的問題
目標虛設就是我們常說的假、大、空,甚至等於目標缺失,目標虛設往往造成教學目的的不明確,從而導致課堂教學的低效。
在對知識目標進行描述時,該案例中用了「學習、掌握」這類表述比較籠統的詞,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學目標的虛設,由於目標表述語的不明確,學生不知道學習和掌握知識的具體程度。教學目標是教學目的、任務的具體化。明確的目標表述語可增加教學目標的操作性,有效避免目標虛設的問題。建議教師盡量准確運用「了解、知道、理解、聽懂、會讀、會寫、掌握、運用」等行為動詞。如對知識目標可以這樣來描述:學會……生詞:了解……生詞的漢語意思,並能正確讀出其英語發音;能聽懂含有……的對話。
該案例中教師對能力目標的表述也比較模糊,其表述語為「使學生能熟練地談論所去的地方。」存在的問題為: (1) 這樣的表述語太籠統,學生不清楚要運用何種語言項目去完成該活動。(2 )表述語不準確,不是談論所去的地方,而是談論去過或到過哪裡。(3 )以何種形式談論,是 pairwork 還是 groupwork? 教師可以這樣表述:能用本課所學的「have you ever been to … ?」及答語 yes,i have. / no,i haven』t. 及 i』ve ( never ) been to … me neither. / me too. / so have i.」和同伴或小組成員間相互詢問(從未)去過哪裡及表述(從未)去過哪裡。這樣的目標表述比較具體,學生能正確運用所學的語言。因此,教學目標一定要落實到具體語言學習上,尤其要具體到某一語言項目的運用上。
案例 4: 人教版《新目標英語》(七年級下冊) unit 7 what does he look like? 單元進行復習鞏固而設計的課堂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復習、鞏固對人的身高、體重、發型、面部特徵及著裝特點的描述。學生能夠熟練運用以下句型,如: stop doing / to do /love to tell jokes/have a new look /a little bit /the captain of…/the girl with long hair /what does he look like? he is medium height/build./he has long curly black hair.
分 析:目標錯位的問題
目標錯位即標准誤導,容易導致教學結果偏離方向。造成目標錯位的主要原因往往是由於教師語言表述不當或定位本身出現偏差。該案例在知識目標中有這樣的描述語:「……能夠熟練運用。」很明顯,這是對學生實際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要求,應屬於技能和能力目標的范疇,而該教師把對能力目標的描述語用在了對知識目標的描述中,造成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的混淆。鞏固復習課的目標之一是對學生已學知識的查漏補缺,幫助學生夯實已學知識。因此,明確、到位的知識目標是非常必要的。知識目標應是對所復習知識提出的具體的、細化的要求。教師可以這樣描述知識目標:( 1 )掌握下列有關人的身高、體重、發型、面部特徵及著裝特點詞彙的音、形、性、意(列出教科書上的黑體詞);( 2 )熟練說出並能正確寫出下列表達法: what does he look like? he is medium... 等。這樣,學生對所學詞、組、句的掌握程度就比較清楚了。
案例 5:人教版《新目標英語》八年級 ( 下冊)某一單元 reading 部分第一課時教學目標設計的陳述及課堂上師生表現情況的描述。
我有一次在八年級教學時,為了讓學生讀懂單元末的長篇閱讀,備課時做了大量的工作:把所有學生可能不懂的單詞、片語、長難句型統統列為教學目標。單詞釋義和片語造句等都翻遍詞典尋求最佳解釋和最佳例句,以為給學生最大的幫助和最佳的學習途徑,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和課堂教學效率,結果卻事與願違:課堂上,筆者辛苦地講課,學生認真地記筆記,但看得出他們很被動、毫無趣味。詞語講解和練習剛進行了一半,下課鈴就響了。那一瞬間,筆者無奈、困惑並思考著這節課失敗的原因。
分 析:從該案例中陳述的教學目標不難看出:該節課失敗的主要原因是目標設定產生偏差,即該教師將知識目標設定成了該節課的主要教學目標,導致知識目標和技能目標設置的錯位。結果導致教學目標即閱讀的技能目標沒有實現,知識目標也未完成。
人教版《新目標英語》從八年級 ( 下冊 ) 開始,每單元後都有 reading 的主要教學目標「讀」。教學中通常用兩個課時來完成,而這兩個課時的目標定位各有側重。第一課時,教師應把主要目標定位在對學生閱讀技能的培養上。教師備課時,應准確定位閱讀課的「微技能」目標,以便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有效的閱讀策略指導。如:引導學生學會如何運用 skimming,scanning 等閱讀方式進行快速閱讀,如何找出文章的主題句等,如何進行猜詞等。在關注意義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關注語篇的結構,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技巧,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使其閱讀理解能力不斷得到提高。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可側重於知識目標的達成。需要注意的是,教師為依據課標的相應要求確定知識點,切不可遇點就講,見點就練。要注意引導學生在語篇(境)中感知、歸納語言知識,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其學習的主動性。
一個範例
案例 6:
unit 1 reading (新目標英語八年級下冊)
do you think you will have your own robot?
教學目標:
( 1 )通過閱讀,絕大多數學生能認讀和理解文中的重點詞彙: unpleasant,scientist,already,made,factory,simple,such,everywhere,human,shape,huge,snake,possible,electric, seem,impossible,40% 左右的學生對非重點詞彙能基本理解,中等及以上學生能掌握文中的語言點及將來時態的用法;
( 2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大部分學生能較為熟練地朗讀課文,並能簡單描述「機器人」基本的特點;
( 3 )在理解文章內容和反復朗讀的前提下,學會根據文章標題和相關圖片獲取新信息的策略; 80% 左右的學生能回答根據文章內容所提的問題,正確率應不低於 75% ; 50% 左右的學生能比較流利地復述文章的大意;
4 )產生對科學的興趣和學習科學的願望。
由於上述目標運用了適當的行為動詞,對學習內容、結果行為以及結果行為的條件和程度都作了具體的切合實際的界定,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和可觀測性,因而在課堂教學中能夠很好地實施。
總之,要真正發揮教學目標的有效作用,關鍵在於教學目標的有效設計。教師在教學中要學會換位思考,將自己置身於學生所處的位置,並讓學生去經歷、感覺學習的過程,這樣才能夠提高英語課堂教學目標設計的有效性,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其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熱點內容
39天電影在線播放免費觀看 發布:2024-08-19 09:18:18 瀏覽:939
可投屏電影網站 發布:2024-08-19 08:19:20 瀏覽:140
農村喜劇電影在線觀看 發布:2024-08-19 07:46:21 瀏覽:300
電影院默認區域 發布:2024-08-19 07:39:02 瀏覽:873
台灣金燕全部電 發布:2024-08-19 07:30:20 瀏覽:249
在哪可以看網站 發布:2024-08-19 07:29:06 瀏覽:467
電影tv版app 發布:2024-08-19 07:28:17 瀏覽:51
韓國倫理電影在什麼地方看的啊 發布:2024-08-19 07:18:34 瀏覽:835
韓國找女兒那個電影 發布:2024-08-19 07:18:34 瀏覽:667
驚變溫碧霞在線播放 發布:2024-08-19 07:10:13 瀏覽: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