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閱讀教學中情感目標的滲透
❶ 小學語文是課本知識和閱讀哪個重要
小學是基礎教育時期,在打好孩子基本功的同時,培養他們三個核心習慣是關鍵。這三大核心習慣是:閱讀習慣、問題意識和合理安排時間,其中閱讀習慣甚為重要。
在新頒發的新課程標准中對各科教學目標作了詳細講述:
一.小學語文教學總目標
1.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2.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
3.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
4.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初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
5.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
6.學會漢語拼音。能說普通話。認識3500個左右常用漢字。能正確工整地書寫漢字,並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藉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
8.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
9.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
10.學會使用常用的語文工具書。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二.小學數學教學總體目標
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夠:
1.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重要數學知識(包括數學事實、數學活動經驗)以及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必要
的應用技能;
2.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3.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了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4.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情感態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發展。
具體闡述如下:
知識與技能
1.經歷將一些實際問題抽象為數與代數問題的過程,掌握數與代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並能解決簡單的問題。
2.經歷探究物體與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系和變換的過程,掌握空間與圖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並能解決簡單的問題。
3.經歷提出問題、收集和處理數據、作出決策和預測的過程,掌握統計與概率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並能解決簡單的問題。
數學思考
1.經歷運用數學符號和圖形描述現實世界的過程,建立初步的數感和符號感,發展抽象思維。
2.豐富對現實空間及圖形的認識,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
3.經歷運用數據描述信息、作出推斷的過程,發展統計觀念。
4.經歷觀察、實驗、猜想、證明等數學活動過程,發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繹推理能力,能有條理地、清晰地闡述自己的觀點。
解決問題
1.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並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
2.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
3.學會與人合作,並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
4.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情感與態度
1.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與求知慾。
2.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鍛煉克服困難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3.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及對人類歷史發展的作用,體驗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與創造,感受數學的嚴謹性以及數學結論的確定性。
4.形成實事求是的態度以及進行質疑和獨立思考的習慣。
以上四個方面的目標是一個密切聯系的有機整體,對人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們是在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中實現的。其中,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的發展離不開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同時,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必須以有利於其他目標的實現為前提。
三.小學科學教學總目標
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嘗試應用於科學探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想像、尊重證據、敢於創新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科技的新發展。
四.小學英語課程教學目標
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整體發展的基礎上。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是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礎,文化意識是得體運用語言的保證。情感態度是影響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學習策略是提高學習效率、發展自主學習能力的保證。這五個方面共同促進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課程目標結構如圖2所示。
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目標的各個級別均以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五個方面的綜合行為表現為基礎進行總體描述。以下是本課程一級至九級應達到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目標,如下表所示。
組別 目標總體描述
一級
對英語有好奇心,喜歡聽他人說英語。能根據教師的簡單指令做游戲、做動作、做事情(如塗顏色、連線)。能做簡單的角色扮演。能唱簡單的英文歌曲,說簡單的英語歌謠。能在圖片的幫助下聽懂和讀懂簡單的小故事。能交流簡單的個人信息,表達簡單的情感和感覺。能書寫字母和單詞。對英語學習中接觸的外國文化習俗感興趣。
二級
(1-9'ELA'2.2) 對英語學習有持續的興趣和愛好。能用簡單的英語互致問候、交換有關個人、家庭和朋友的簡單信息。能根據所學內容表演小對話或歌謠。能在圖片的幫助下聽懂、讀懂並講述簡單的故事。能根據圖片或提示寫簡單的句子。在學習中樂於參與、積極合作、主動請教。樂於了解異國文化、習俗。
三級 對英語學習表現出積極性和初步的自信心。能聽懂有關熟悉話題的語段和簡短的故事。能與教師或同學就熟悉的話題(如學校、家庭生活)交換信息。能讀懂小故事及其他文體的簡單書面材料。能參照範例或藉助圖片寫出簡單的句子。能參與簡單的角色扮演等活動。能嘗試使用適當的學習方法,克服學習中的困難。能意識到語言交際中存在文化差異。
四級 明確自己的學習需要和目標,對英語學習表現出較強的自信心。能在所設日常交際情景中聽懂對話和小故事。能就熟悉的生活話題交流信息和簡單的意見。能讀懂短篇故事。能寫便條和簡單的書信。能嘗試使用不同的教育資源,從口頭和書面材料中提取信息,擴展知識,解決簡單的問題並描述結果。能在學習中相互學習幫助,克服困難。能合理計劃和安排學習任務,積極探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在學習和日常交際中能注意到中外文化的差異。
五級 有較明確的英語學習動機和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能聽懂教師有關熟悉話題的陳述並參與討論。能就日常生活的各種話題與他人交換信息並陳述自己的意見。能讀懂供7~9年級學習閱讀的簡單讀物和報刊、雜志,克服生詞障礙,理解大意。能根據閱讀目的運用適當的閱讀策略。能根據提示起草和修改小作文。能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並報告結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能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評價,總結學習方法。能利用多種教育資源進行學習。進一步增強 對文化差異的理解與認識。
六級 進一步增強英語學習動機,有較強的自主學習意識。能理解口頭或書面材料中表達的觀點並發表自己的見解。能有效地使用口頭或書面語言描述個人經歷。能在教師的幫助下計劃、組織和實施各種英語學習活動。能主動擴展和利用學習資源,從多渠道獲取信息。能根據自我評價結果調整學習目標和策略。能體會交際中語言的文化內涵的背景。
七級 有明確和持續的學習動機及自主學習意識。能就較廣泛的話題交流信息,提出問題並陳述自己的意見和建議。能讀懂供高中學習閱讀的英言語原著改寫本及英語報刊。具有初步的實用寫作能力,如通知、邀請活動。有主動利用多種教育資源進行學習。具有較強的自我調控能力,初步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理解交際中的文化差異,初步形成跨文化交際意識。
八級 有較強的自信心和自主學習能力。能就熟悉的話題與講英語的人士進行比較自然的交流。能就口頭或書面材料的內容發表評價性見解。能寫出連貫且結構完整的短文。自自主策劃、組織和實施各種語言實踐活動,如商討和制訂計劃、報告實驗和調查結果。能有效利用網路等多種教育資源獲取和處理信息。能自覺評價學習效果,形成有效的英語學習策略。了解交際中的文化內涵和背景,對異國文化採取尊重和包容的態度。
九級 有自主學習能力。能聽懂有關熟悉話題的演講、討論、辯論和報告的主要內容。能就國內普遍關心的問題如環保、人口、 和平與發展等用英語進行交談,表明自己的態度和觀點。能做到日常生活的口頭翻譯。能利用各種機會用英語進行真實交際。能藉助字典閱讀題材較為廣泛的科普文章和文學作品。能用常見應用文體完成一般的寫作任務,並具有初步使用文獻的能力。能自主開拓學習渠道,豐富學習資源。具有較強的世界意識。
五.體育與健康課程課程教學目標
通過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學習,學生將:
(1)增強體能,掌握和應用基本的體育與健康知識和運動技能;
(2)培養運動的興趣和愛好,形成堅持鍛煉的習慣;
(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質,表現出人際交往的能力與合作精神;
(4)提高對個人健康和群體健康的責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發揚體育精神,形成積極進取、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
六.品德與社會教學總目標:培養具有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
其分目標是:
(一)情感與態度:◆ 愛親敬長、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
◆ 珍愛生命,熱愛自然,熱愛科學。
◆ 自信、誠實、求上進。
(二)行為與習慣:◆ 初步養成良好的生活、勞動習慣。
◆ 養成基本的文明行為,遵守紀律。
◆ 樂於參與有意義的活動。
◆ 保護環境,愛惜資源。
(三)知識與技能:◆ 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識和勞動技能。
◆ 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會常識。
◆ 了解有關祖國的初步知識。
(四)過程與方法:◆ 體驗提出問題、探索問題的過程。
◆ 嘗試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探究活動。
七.小學音樂教學總目標
音樂課程目標的設置以音樂課程價值的實現為依據。通過教學及各種生動的音樂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愛好音樂的情趣,發展音樂感受與鑒賞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提高音樂文化素養,豐富情感體驗,陶冶高尚情操。上述課程目標內含在以下三個層面的表述中。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豐富情感體驗,培養對生活的積極樂觀態度通過音樂學習,使學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潛移默化中建立起對親人、對他人、對人類、對一切美好事物的摯愛之情,進而養成對生活的積極樂觀態度和對美好未來的嚮往與追求。
2.培養音樂興趣,樹立終身學習的願望
通過各種有效的途徑和方式引導學生走進音樂,在親身參與音樂活動的過程中喜愛音樂,掌握音樂基本知識和初步技能,逐步養成鑒賞音樂的良好習慣,為終身愛好音樂奠定基礎。
3.提高音樂審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通過對音樂作品情緒、格調、思想傾向、人文內涵的感受和理解,培養音樂鑒賞和評價的能力,養成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使學生在真善美的音樂藝術世界裡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4.培養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
通過音樂作品中所表現的對祖國山河、人民、歷史、文化和社會發展的贊美和歌頌,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在音樂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寬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
5.尊重藝術,理解多元文化
尊重藝術家的創造勞動,尊重藝術作品,養成良好的欣賞藝術的習慣。通過學習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時代的作品,感知音樂中的民族風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樂傳統,熱愛中華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的音樂。
(二)過程與方法
1.體驗
倡導完整而充分地聆聽音樂作品,使學生在音樂審美過程中獲得愉悅的感受與體驗;啟發學生在積極體驗的狀態下,充分展開想像;保護和鼓勵學生在音樂體驗中的獨立見解。
2.模仿
根據中低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從音樂基本要素入手,通過模仿,積累感性經驗,為音樂表現和創造能力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
3.探究
通過提供開放式和趣味性的音樂學習情景,激發學生對音樂的好奇心和探究願望,引導學生進行以即興式自由發揮為主要特點的探究與創造活動,重視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探究過程。
4.合作
充分利用音樂藝術的集體表演形式和實踐過程,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在群體中的協調能力。
5.綜合
將其他藝術表現形式有效地滲透和運用到音樂教學中,通過以音樂為主線的綜合藝術實踐,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音樂的意義及其在人類藝術活動中的價值。
(三)知識與技能
1.音樂基礎知識
學習和了解音樂基本表現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節奏、旋律、和聲等)和音樂常見結構(曲式)以及音樂體裁形式等基礎知識,有效地促進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形成與發展。
2.音樂基本技能
培養學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歌唱;學習演唱、演奏的初步技能;在音樂聽覺感知基礎上識讀樂譜,在音樂表現活動中運用樂譜。
3.音樂創作與歷史背景
以自由、即興的創作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學習淺顯的音樂創作常識和技能。通過認知作曲家生平及作品的題材、體裁、風格等,了解中外音樂發展的簡要歷史,初步識別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音樂,加深對中國民族音樂的認識和理解。
4.音樂與相關文化
認識音樂與姊妹藝術的聯系,感知不同藝術門類的主要表現手段和藝術形式特徵,了解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的聯系。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學過的知識,認識音樂的社會功能,理解音樂與社會生活的關系。
八.小學美術教學總目標
學生以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參與各種美術活動,嘗試各種工具、材料和製作過程,學習美術欣賞和評述的方法,豐富視覺、觸覺和審美經驗,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了解基本美術語言的表達方式和方法,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環境與生活。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激發創造精神,發展美術實踐能力,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完善人格。其階段目標如下:
本《標准》的階段目標具體從"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和"綜合·探索"四個學習領域加以描述
造型·表現 設計·應用 欣賞·評述 綜合·探索
第一學段
(1~2年級)
(1-2'FA'2.2.1) (1-2'FA'2.2.1.1)
▲嘗試不同工具,用紙以及身邊容易找到的各種媒材,通過看看、畫畫、做做等方法大膽、自由地把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現出來,體驗造型活動的樂趣。 (1-2'FA'2.2.1.2)
▲嘗試不同工具,用身邊容易找到的各種媒材,通過看看、想想、畫畫、做做等方法進行簡單組合和裝飾,體驗設計製作活動的樂趣。 (1-2'FA'2.2.1.3)
▲觀賞自然和各類美術作品的形與色,能用簡短的話語大膽表達自己的感受。 (1-2'FA'2.2.1.4)
▲採用造型游戲的方式進行無主題或有主題的想像、創作、表演和展示。
第二學段
(3~4年級)
(3-4'FA'2.2.2) (3-4'FA'2.2.2.1)
▲初步認識形、色與肌理等美術語言,學習使用各種工具,體驗不同媒材的效果,通過看看、畫畫、做做等方法表現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的事物,激發豐富的想像力與創造願望。 (3-4'FA'2.2.2.2)
▲學習對比與和諧、對稱與均衡等組合原理,了解一些簡易的創意和手工製作的方法,進行簡單的設計和裝飾,感受設計製作與其他美術活動的區別。 (3-4'FA'2.2.2.3)
▲觀賞自然和各種美術作品的形、色與質感,能用口頭或書面語言對欣賞對象進行描述,說出其特色,表達自己的感受。 (3-4'FA'2.2.2.4)
▲採用造型游戲的方式,結合語文、音樂等課程內容,進行美術創作、表演和展示,並發表自己的創作意圖。
第三學段
(5~6年級)
(5-6'FA'2.2.3) (5-6'FA'2.2.3.1)
▲運用形、色、肌理和空間等美術語言,以描繪和立體造型的方法,選擇適合於自己的工具、材料,記錄與表現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的事物,發展美術構思與創作的能力,傳遞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5-6'FA'2.2.3.2)
▲運用對比與和諧、對稱與均衡、節奏與韻律等組合原理,了解一些簡單的創意、設計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進行設計和裝飾,美化身邊的環境。 (5-6'FA'2.2.3.3)
▲欣賞、認識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的材料、形式與內容等特徵,通過描述、分析與討論等方式,了解美術表現的多樣性,能用一些簡單的美術術語,表達自己對美術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5-6'FA'2.2.3.4)
▲結合學校和社區的活動,以美術與科學課程和其他課程的知識、技能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策劃、製作、表演與展示,體會美術與環境及傳統文化的關系。
❷ 小學英語300字小故事(寓言也成)
原文:
A crow, ready to die with thirst, flew with joy to a pitcher which he saw at a distance. But when he came up to it, he found the water so low that with all his stooping and straining he was unable to reach it. Thereupon he tried to bread the pitcher, then to overturn it, seeing some small pebbles at hand, he dropped a great many of them, one by one, into the pitcher, and so raised the water to the brim, and quenched his thirst.
Skill and patience will succeed where force fails necessity is the mother of invention.
譯文:
一隻快渴死的烏鴉,遠遠地看見一隻水壺,就高興地飛了過去,但是當他飛到的時候發現壺里的水淺得怎麼用力彎腰伸頸也夠不著,於是他試著把水壺打破,又試著把他推倒。但是力量不足,都做不到,最後看見近邊有許多小石子,他一個個地把很多石子丟進了水壺,這樣使水上升到壺口,就解了渴。
在體力做不到的時候,技巧和耐心會幫助人成功,需要是發明之母。
風和太陽(The Wind And The Sun)
One day the wind said to the sun, 「Look at that man walking along the road. I can get his cloak off more quickly than you can.」
「We will see about that,」 said the sun. 「I will let you try first.」
So the wind tried to make the man take off his cloak. He blew and blew, but the man only pulled his cloak more closely around himself.
「I give up,」 said the wind at last. 「I cannot get his cloak off.」 Then the sun tried. He shone as hard as he could. The man soon became hot and took off his cloak.
(有一天風跟太陽說: 「看看那個沿著路上走的人.我可以比你快讓他把披風脫下來.)
(「我們等著看吧,」太陽說, 「我讓你先試.)
(因此風嘗試讓那個人把披風脫下來.他用力地吹,可是那個人把披風拉得更緊.)
(「我放棄了,」風最後說, 「我無法讓他把披風脫下來.」然後由太陽試試看.他盡可能地曬他.不久,那個人很熱就把披風脫下來了.)
❸ 作業題目: 設計並描述您所用初中英語教材中某一課時的語言知識維度或語言技能維度教學目標
一、語言知識目標
語言知識目標主要包括五個方面:
1. 語音
英語音素(母音和輔音)、語音拼讀規則和語調是語音目標的三個組成部分。設置語音目標主要是在課程進行中系統安排這三個方面的知識和操作,而且重點在操作。
2. 詞彙
詞彙目標涉及到詞彙量,基礎詞彙目標(按 cobuild 語料統計為 700 詞),詞彙拓展的等級劃分,短語、習慣用語和固定搭配的學習項目以及詞彙的主要用法等。
3. 語法
語法目標需要確定語法學習的范圍,並以句型為主要形式提供主要的語法條塊(如名詞、動詞,時態等)的具體學習項目(即具體目標)。語法目標設計的關鍵環節是對語法知識的細分,同時還要注意把語法形式、意義和應用三者有機結合起來。
4. 功能
功能項目目標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日常交際用語。功能目標設計的關鍵環節是在教學過程中合理分布功能項目。
5. 話題
所謂「話題」目標指的是按話題確定以上幾項知識內容的生活歸屬。我們可以稱之為「話題知識」。這是一種新的知識分類辦法,具有按照實際生活需求組織語言知識的特點。
二、語言技能目標
技能目標在《英語課程標准(實驗稿)》中已經做了具體的劃分和等級界定。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當依據《英語課程標准(實驗稿)》把微技能( micro-skills )合理地安排在各個學習階段中。這里,我們把聽、說、讀、寫四項技能涉及的主要的學生表現進行一下簡要的描述。
1. 聽做反應
技能達標的最初級水平是依據輸入信息作出恰當的反應。聽的技能的初級表現是聽做反應,tpr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就是聽做反應的一種,但是,除此之外還可以有各種各樣的聽做反應,如 listen and do, listen and paste, listen and make 等。
2. 說唱反應
學生在兒歌、小詩、繞口令等說唱和表演中來實現語言技能的目標,通過說唱來體驗、感知、學習和運用語言。此類反應在小學階段更為突出。
3. 對話表演
學生學習會話的初級水平是理解對話,理解的具體表現可以是表演。表演並不是真正的對話,但它可以幫助學生體驗對話的過程。
4. 角色扮演
學生在課堂中能夠實現的技能目標是角色扮演的具體行動。角色扮演( role-play )比對話表演的水平要高一些,因為在角色扮演中,學生已經不是「念台詞」,而是以特定角色來模擬教材中的示範性對話。這里有更加靈活的實際表現。
5. 情景反應
情景反應是一種對特定情景的隨機反應性行動,你有來言,我有去語,「來言」和「去語」卻發生在具體情景中。此時的學生表現已經可以脫離教材中的示範對話。
6. 口頭交流
在積累了上述表現之後,學生就可以進行口頭交流了。口頭交流的特點是完全按照語境要求有目的地傾聽他人並有目的地回應他人,同時有目的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情景性和隨意性是口頭交流的本質特徵。
7. 讀做反應
學生接受書面信息,然後做出相對簡單的反應,如 read and choose, read and number, read and match, read and make...
8. 閱讀理解
實際上,讀做反應也是閱讀理解。但是,讀做反應只是相當初級的理解。所以,我們把讀做反應從閱讀理解中分離出來。為什麼?因為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首先能夠做到的是簡單的讀做反應,然後才能對一個表述的較為綜合的意見,作出自己的理解反應(如選擇,回答,圈點,排序,配伍),雖然這樣的行動反應本身不一定復雜,但它必須建立在綜合理解的基礎上。
9. 讀寫反應
讀了書面信息,根據情景和溝通目的,再寫點什麼。這一表達高於「讀做反應」和「閱讀理解」,因為它要求學生即要輸入、理解信息,又要輸出信息——寫出他(她)之所想。
10. 書面表達
在技能表現的等級排序中,口頭交流和書面表達位於最高層次。道理很簡單,因為它們是真實的語言溝通活動,是我們的語言教育在技能上要求的最終目標。
三、情感態度目標
情感態度是可以評價的,這是我們堅信的一條原則。因為情感態度可以有各種外顯的表現。概括起來,情感態度的表現可有以下幾個方面:
1. 持續的信心
學生相信自己能做好,而且在受到某些挫折後,仍然相信自己能做好,他們的行動可以驗證他們持續的信心。
2. 濃厚的興趣
學生非常關注一件事,一個學習活動,一種言語表達情景,願意投入到活動中去,並總是十分主動地做出參與的行動。這就是濃厚興趣的表現。
3. 積極的態度
學生喜歡自己的教材,喜歡自己的老師,喜歡自己的小組,願意參加小組活動,這些都是積極態度的表現。
4. 明確的動機
有一種內在的動力,有一種急於嘗試的渴望,有一種主動行動的沖動,基於這些內心活動的聽、做、演、說、寫、交談努力等都是明確動機的表現。
5. 豐富的情感
我們強調真實自然的語言運用,強調動情地用語言做事。在參與學習過程中,能夠本色地顯示自己的感情,能夠適應具體情景表現出應有的感情,伴隨著內心情感的起伏,學生能夠顯示特定的表情,姿態,手勢和人際互動,這些都是豐富情感的表現。
6. 有效的配合
情感態度是在人際間存在的狀態。所以,情感態度目標應當包括人與人之間的的行動配合,有效的配合是基於良好的態度和良好的情緒的。
四、學習策略目標
學習策略在目標設置上應體現出具體的學習技能( learning skills ),教師應當在以下幾個方面來設置學習策略目標。
1. 明確學習問題
學生應當知道:「我要做什麼?」「我為什麼做這些?」「我做這些有什麼困難?」「這些困難怎麼解決?」「我當前最主要的問題是什麼?」
2. 計劃學習時間
學生應當學會時間管理( time management )。計劃( planning )是學習策略的重要目標,而時間管理是規劃自己行動的前提。其中包括:「我下周(月)做什麼?我把主要時間用在什麼問題上?」等等。
3. 學會記筆記
記筆記是一種信息管理方式,筆記技能應當從小學抓起。學生應當學會摘記,使用關鍵詞語、整理要點、概括教師指導的要領,速記行動過程,使用表格,使用符號等。
4. 學會主動提出問題
對學生來講意識到困惑和問題是一回事,主動提出自己的問題是另一回事。學習策略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能夠主動提出自己的問題。
5. 學會小組互動
合作學習需要有效的學習技能的支持。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學會小組互動。具體內容有學會領導一個小組,學會主動參與小組活動,學會求助小組集體的幫助,學會幫助小組中的夥伴,學會配合小組成員共同完成任務等等。
6. 積極與教師配合
學生應當與教師建立一種平等互助的關系,而建立這種關系本身就是學習策略的目標。具體內容包括主動呼應教師,主動參與教師引發的活動,主動提出問題,並幫助教師解決問題。
7. 學會使用工具書
學生的資源策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學會使用工具書。學生應當能夠知道工具書的功能,應當能夠在教師指導下選擇工具書,應當能夠用工具書查找信息,解決疑難問題。
8. 改進學習方式
這也是教師在平時的教學當中一個重點要解決的問題,就方式來講在不同的學段怎樣讓學生感到或清楚地知道學習方式適不適合自己的學習,是不是對自己的學習效果起到重要作用,要讓學生學會不斷地改進他的學習方式,老師們要有意的在這方面指導學生改進他們的學習方式來提高他的學習效果。
五、文化意識目標
《英語課程標准(實驗稿)》提出了文化意識的七個方面: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化藝術;行為規范;價值觀念。文化意識包括雙向內容,一方面學生應當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要素和知識;另一方面,學生要知道如何把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介紹給英語國家的人們。在教學目標設計中,我們應注意引導學生了解以下內容:
1. 了解各國文化特點
現在新編的教材基本上都引入了中、西方文化的特點。教師應當根據單元話題的內容編制各國文化特點的具體目標。
2. 了解交流的禮儀
教師應當為單元教學安排了解和演練社交禮儀的學習要點。引導學生學習禮儀的具體知識,同時在口頭和書面表達中進行社交禮儀的實踐。
3. 了解各國的生活習慣
各國生活習慣有各自的特點,學生在語言學習中應當了解各國的生活習慣,並在課堂活動中表現出來。
4. 尊重他人行為規范
尊重他人習慣,遵守行為規范,也是英語文化意識的重要內容,比如,影響他人,應表示抱歉;他人為我們服務,我們應表示感謝;在公眾場合不大聲講話等等。
5. 介紹中國社會的良好風范
尊重英語國家的習慣和行為規范,和介紹中國人的優秀行為規范和良好的風范,這是文化意識目標的兩個相互關聯的方面。學生應當能夠告知外國人,我們自己的節假日,我們自己的生活習俗,我們自己的文化觀念。
6. 介紹中華民族文化歷史傳統
在介紹西方文化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展示中國的傳統文化知識,特別是弘揚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
在英語教學中,教學目標是否合理,直接決定著教學的成效。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和靈魂,是課堂教學的根本出發點及歸宿,它具有導向、調控、激勵、評價等諸多功能。因此,教學目標設計的有效性顯得十分重要。但筆者在多次聽課、調研中發現,目前仍有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方面存在著目標虛設、目標錯位等現象,導致了課堂教學活動的無序、隨意,甚至造成低效、負效的結果。
那麼,如何才能有效避免這些問題,增強課堂教學目標設計的有效性?
下面我們將結合具體的教學案例,分析教學目標設計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並提出相應的建議。
案例 1:《新課標》英語教材八年級上冊 unit 1 設計的單元目標
( 一 ) 知識
1. 掌握如何恰當地使用頻率副詞及短語: always, usually, often, sometimes, hardly ever, never, how often, once, twice, three times a week, every day, habit, 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weekends? how often do you...?
2. 掌握如何描述課余時間的活動安排。
3. 掌握如何描述基本的飲食結構: milk, junk food, health, unhealthy
( 二 ) 能力
能夠綜合各種信息,准確地表述頻率。
( 三 ) 情感
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分 析:
案例 1 中,作為單元教學目標,設計者考慮到新課程的教學理念以及所謂的「三維目標」,三個維度面面俱到,也使用了 「掌握」、「綜合」等表示結果的行為動詞,但是,仔細分析,這樣的設計存在很多問題。
目標描述中三個維度交叉、混亂,沒有做到「明確」。
案例 1 中的「掌握如何使用」和「掌握如何描述」這兩個短語的內涵似乎讓人感覺是霧里看花,不免產生這樣的問題:
學生在學習完這個單元後是要「掌握」「如何使用」、「如何描述」的方法,還是期望學生具有「能夠使用……」、「能夠描述……」這樣的一些能力?
「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究竟是一種情感還是一種日常能力?
我們認為,如果是「掌握」「如何使用」、「如何描述」,則屬於知識的范疇;如果具有「能夠使用……」、「能夠描述……」的能力,即掌握知識的基礎上運用所學語言去做事情,應該列入能力目標中去,而其中的「掌握」又屬於知識目標的范疇,「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是一種能力,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能力,更不是一節課就能學會的能力,而是要經過長期培養才可以形成的能力。可見,在這個目標設計中,知識、能力和情感三個范疇是十分混亂的。
教學目標不夠「具體」。
「不具體」現象有二:一是把學科教學的總目標、總任務當作某一單元、某一課時的具體目標,這是很多教案中會出現的問題,如,「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就是典型。這樣的目標在具體實施中是無法操作的。二是具體課時教案中目標不夠具體。在案例 1 中,如果是「如何使用……」、「如何描述……」,這些都是程序性知識,即「怎麼使用」、「怎麼描述」這樣一些方法,要掌握到什麼程度才能算是「掌握」?如果是「能夠使用……」、「能夠描述……」這樣一些行為結果,那麼,這些行為結果的標准又是什麼?我們可以理解為:設計者是期望學生在學習完這一課內容後「能夠使用……」、「能夠描述……」,但是,即使是「能夠使用……」、「能夠描述……」,其具體條件和標准又是什麼?
案例 2: the media (北師大版,必修模塊 4 unit11 )
lesson 41 world news
( 1 )引導學生熟悉新聞類文章的文體特點,理解課文內容,掌握閱讀技巧,如根據標題預測課文內容等;
( 2 )熟悉有關自然災害報道的各種詞彙,接觸更多相關報道的文章,以加深對新聞文體的認識;
( 3 )通過閱讀課文並設計各種活動,訓練學生運用英語進行聽說讀寫各種活動的能力;
( 4 )掌握被動語態的用法。
分 析:
一、案例 2 沒有按照三維目標的范疇來設計,而是將知識和能力等因素統一考慮。這樣做是可以的。但是,因為誤用了「引導」、「訓練」、「接觸」等動詞,也會帶來很多行動上的誤區。
二、案例 2 也存在教學目標不夠「具體」的問題。
如目標( 1 )的「理解課文內容」,理解什麼內容,是大意還是細節?理解到什麼程度?
目標( 2 )中「熟悉有關自然災害報道的各種詞彙」,到什麼程度才能叫做「熟悉」?「各種詞彙」指哪些詞彙?
目標( 4 )中「掌握被動語態的用法」也十分模糊:,存在著「量」和「度」的問題:對「被動語態的用法」要掌握哪些方面?這些方面要做到什麼程度才能算是「掌握」?
第三、誤用行為動詞。
「接觸更多相關報道的文章,以加深對新聞文體的認識」、「訓練學生運用英語進行聽說讀寫各種活動的能力」都存在用詞不當的問題。
「引導」和「訓練」都是教師的行為,且為過程行為。不能用來描述學習結果; 「接觸」和「訓練」兩個動詞的行為主體不同,前者顯然是學生,讓學生「接觸更多相關報道的文章」,而後者的行為主體是教師,是教師「訓練學生運用英語進行聽說讀寫各種活動的能力」。
教學目標既然是教師對學生通過學習後其學習結果的一種預測( expected learning outcomes ),那麼,它描述的目標理所當然應該是學生的行為而不是教師的行為。顯然,案例 2 中的「引導」、「訓練」等是教師的行為,而不是學生的行為。
第四、誤將過程當作結果。
根據教學目標的內涵,「熟悉」、「接觸」、「訓練」、「養成」等都是過程詞彙,不能用來描述教學目標,尤其是「形成……能力」,「養成……習慣」等不是一節課就能做到的,因此不能用來描述一節課或一個單元、章節的教學目標。
案例 3:以人教版《新目標英語》八年級(下冊) unit 9 have you ever been to an amusement park? section a 部分的教學目標設計為例。
1. 知識目標
學習單詞: section a — space museum,amusement park,aquarium,boat,water park,theme park,neither ;
掌握句型: section a — have you ever been to an amusement park?
yes,i have. / no,i haven』t.
i』ve ( never ) been to a water park.
me neither. / me too. / so have i.
2. 能力目標:使學生能熟練地談論所去的地方。
分 析:目標虛設的問題
目標虛設就是我們常說的假、大、空,甚至等於目標缺失,目標虛設往往造成教學目的的不明確,從而導致課堂教學的低效。
在對知識目標進行描述時,該案例中用了「學習、掌握」這類表述比較籠統的詞,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學目標的虛設,由於目標表述語的不明確,學生不知道學習和掌握知識的具體程度。教學目標是教學目的、任務的具體化。明確的目標表述語可增加教學目標的操作性,有效避免目標虛設的問題。建議教師盡量准確運用「了解、知道、理解、聽懂、會讀、會寫、掌握、運用」等行為動詞。如對知識目標可以這樣來描述:學會……生詞:了解……生詞的漢語意思,並能正確讀出其英語發音;能聽懂含有……的對話。
該案例中教師對能力目標的表述也比較模糊,其表述語為「使學生能熟練地談論所去的地方。」存在的問題為: (1) 這樣的表述語太籠統,學生不清楚要運用何種語言項目去完成該活動。(2 )表述語不準確,不是談論所去的地方,而是談論去過或到過哪裡。(3 )以何種形式談論,是 pairwork 還是 groupwork? 教師可以這樣表述:能用本課所學的「have you ever been to … ?」及答語 yes,i have. / no,i haven』t. 及 i』ve ( never ) been to … me neither. / me too. / so have i.」和同伴或小組成員間相互詢問(從未)去過哪裡及表述(從未)去過哪裡。這樣的目標表述比較具體,學生能正確運用所學的語言。因此,教學目標一定要落實到具體語言學習上,尤其要具體到某一語言項目的運用上。
案例 4: 人教版《新目標英語》(七年級下冊) unit 7 what does he look like? 單元進行復習鞏固而設計的課堂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復習、鞏固對人的身高、體重、發型、面部特徵及著裝特點的描述。學生能夠熟練運用以下句型,如: stop doing / to do /love to tell jokes/have a new look /a little bit /the captain of…/the girl with long hair /what does he look like? he is medium height/build./he has long curly black hair.
分 析:目標錯位的問題
目標錯位即標准誤導,容易導致教學結果偏離方向。造成目標錯位的主要原因往往是由於教師語言表述不當或定位本身出現偏差。該案例在知識目標中有這樣的描述語:「……能夠熟練運用。」很明顯,這是對學生實際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要求,應屬於技能和能力目標的范疇,而該教師把對能力目標的描述語用在了對知識目標的描述中,造成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的混淆。鞏固復習課的目標之一是對學生已學知識的查漏補缺,幫助學生夯實已學知識。因此,明確、到位的知識目標是非常必要的。知識目標應是對所復習知識提出的具體的、細化的要求。教師可以這樣描述知識目標:( 1 )掌握下列有關人的身高、體重、發型、面部特徵及著裝特點詞彙的音、形、性、意(列出教科書上的黑體詞);( 2 )熟練說出並能正確寫出下列表達法: what does he look like? he is medium... 等。這樣,學生對所學詞、組、句的掌握程度就比較清楚了。
案例 5:人教版《新目標英語》八年級 ( 下冊)某一單元 reading 部分第一課時教學目標設計的陳述及課堂上師生表現情況的描述。
我有一次在八年級教學時,為了讓學生讀懂單元末的長篇閱讀,備課時做了大量的工作:把所有學生可能不懂的單詞、片語、長難句型統統列為教學目標。單詞釋義和片語造句等都翻遍詞典尋求最佳解釋和最佳例句,以為給學生最大的幫助和最佳的學習途徑,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和課堂教學效率,結果卻事與願違:課堂上,筆者辛苦地講課,學生認真地記筆記,但看得出他們很被動、毫無趣味。詞語講解和練習剛進行了一半,下課鈴就響了。那一瞬間,筆者無奈、困惑並思考著這節課失敗的原因。
分 析:從該案例中陳述的教學目標不難看出:該節課失敗的主要原因是目標設定產生偏差,即該教師將知識目標設定成了該節課的主要教學目標,導致知識目標和技能目標設置的錯位。結果導致教學目標即閱讀的技能目標沒有實現,知識目標也未完成。
人教版《新目標英語》從八年級 ( 下冊 ) 開始,每單元後都有 reading 的主要教學目標「讀」。教學中通常用兩個課時來完成,而這兩個課時的目標定位各有側重。第一課時,教師應把主要目標定位在對學生閱讀技能的培養上。教師備課時,應准確定位閱讀課的「微技能」目標,以便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有效的閱讀策略指導。如:引導學生學會如何運用 skimming,scanning 等閱讀方式進行快速閱讀,如何找出文章的主題句等,如何進行猜詞等。在關注意義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關注語篇的結構,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技巧,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使其閱讀理解能力不斷得到提高。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可側重於知識目標的達成。需要注意的是,教師為依據課標的相應要求確定知識點,切不可遇點就講,見點就練。要注意引導學生在語篇(境)中感知、歸納語言知識,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其學習的主動性。
一個範例
案例 6:
unit 1 reading (新目標英語八年級下冊)
do you think you will have your own robot?
教學目標:
( 1 )通過閱讀,絕大多數學生能認讀和理解文中的重點詞彙: unpleasant,scientist,already,made,factory,simple,such,everywhere,human,shape,huge,snake,possible,electric, seem,impossible,40% 左右的學生對非重點詞彙能基本理解,中等及以上學生能掌握文中的語言點及將來時態的用法;
( 2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大部分學生能較為熟練地朗讀課文,並能簡單描述「機器人」基本的特點;
( 3 )在理解文章內容和反復朗讀的前提下,學會根據文章標題和相關圖片獲取新信息的策略; 80% 左右的學生能回答根據文章內容所提的問題,正確率應不低於 75% ; 50% 左右的學生能比較流利地復述文章的大意;
4 )產生對科學的興趣和學習科學的願望。
由於上述目標運用了適當的行為動詞,對學習內容、結果行為以及結果行為的條件和程度都作了具體的切合實際的界定,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和可觀測性,因而在課堂教學中能夠很好地實施。
總之,要真正發揮教學目標的有效作用,關鍵在於教學目標的有效設計。教師在教學中要學會換位思考,將自己置身於學生所處的位置,並讓學生去經歷、感覺學習的過程,這樣才能夠提高英語課堂教學目標設計的有效性,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其綜合語言運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