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說明文閱讀課教學設計
㈠ 如何讓說明文閱讀課堂更有趣味性
課標中對於說明文的描述甚少,在階段目標中僅有一處「閱讀科技作品,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新課改一個明顯的標志是「淡化文體知識」,因此,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的語文老師往往僅就內容做點分析,或者先把說明文的相關知識拋給學生,然後讓學生利用這些知識去套用、去閱讀,這就致使我們的說明文閱讀教學變得死氣沉沉、枯燥乏味,不能把說明文的文本內容及相關知識融入到學生的血液中去。如何改變這種現狀,使說明文教學變得鮮活靈動,藉以提高說明文閱讀教學效率呢?此次活動為改變說明文閱讀教學的尷尬處境,提高說明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為我們一線語文老師提供了鮮活的範例。通過本次活動,我以為要形成說明文閱讀教學的有效課堂,應該從以下一些方面進行努力:
1、趣味導入,激發興趣。說明文相對於文學作品來說,內容枯燥,即使是文藝性說明文,它也沒有小說那樣有動人的情節,沒有散文那樣優美的意境,沒有詩歌那樣有和諧的韻律,因此學生對說明文大多沒有多大的學習熱情,因此課堂導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次大賽,所有參賽老師都在這方面頗下了一番功夫,或運用圖片,或運用故事,或運用音樂,都在一開課時就緊緊抓住了學生的注意,這些教師導課時,都緊扣文本內容,通過各種形式,使學生一開課就對文本產生興趣,激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如荊州市沙市區第九中學趙春雲老師執教《楚人的圖騰》開課時,給同學們展示2008年荊州市奧運聖火起跑儀式上的圖片,讓學生感受圖片中「鳳」的元素,再配以老師的激情解說,激起了學生探求答案的熱情。黃石市鐵山區第一中學陳建老師在執教《漢字之美》時就巧妙的引用了《太平廣記》里的一則故事,引發了學生對漢字之美探尋的慾望。
2、緊扣文本,探尋規律。說明文作為一種實用文體,必然有其自身的規律,閱讀說明文自然也有其規律可循,因此作為語文教師一定要努力用教材教給學生方法,給學生一把打開說明文閱讀的金鑰匙,然而文章千變萬化,沒有一種規律可以套住每一篇文章,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必須依據文本特點進行教學,根據文本特點,點示一些方法,探尋一點規律。此次大賽所有執教老師都突出了這一點,如武漢市七一中學鄧均老師在執教《椅子改變中國文化》一文時,用抓文中的過渡句,教給學生理清結構的方法;用抓文中帶有標志性的中心句,去粗取精,抓關鍵詞的方法,教給學生理清文章的內容的方法……襄樊市三十五中周曉嵐老師在執教《生物入侵者》一文時,就讓學生在找——讀——品的過程中,感受了說明文中打比方說明方法的妙處,用刪除比較法,讓學生領悟到舉例子說明方法的表達效果……荊州市沙市區第九中學趙春芸老師在執教《楚人的圖騰》一文時,抓住文中生動性語言讓學生反復朗讀,抓住文中關鍵詞語進行刪改、品味,進而讓學生學到了品味語言的方法……
3、抓住對象,學習方法。說明方法是說明文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但是如何進行說明文教學卻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我們在平時的說明文教學過程中,往往是讓學生找出文中所使用的說明方法,並分析其作用,但是如何分析其作用呢?我們往往沒有作深入的思考。通過這次觀摩,我以為要弄清說明方法所起的作用,首先要弄清說明方法與說明對象之間的關系,並思考為什麼要使用這種說明方法?有時候一個地方綜合使用幾種說明方法時,還要考慮為什麼要綜合使用幾種說明方法?還能不能用別的說明方法?這樣學生就很容易理解說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了。如《生物入侵者》一文中「來自亞洲的天牛和南美的紅螞蟻是另外兩種困擾美國人的『入侵者』,前者瘋狂破壞芝加哥和紐約的樹木,後者則專門叮咬人畜,傳播疾病。」這句話,如果我們不認真分析其說明對象,單就這句話,我們只能看到此句用了打比方的說明方法,我們也就只能看到這個句子使語言更加形象生動,但是只要我們深入分析一下這句話的說明對象,我們就不難看出,這里還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並且知道了使用這兩種說明方法是為了說明生物入侵者的危害,進而讓學生理解了說明方法的作用。
4、依據文本,學習語言。任何文體的閱讀教學,都離不開語言教學。人教社孟苓荃老師曾經這樣說過:「在閱讀教學中,學生理解了課文的思想內容,只是完成了閱讀教學的一半,還要繼續下一半的理解過程,即對文章的形式和語言形式的理解過程。閱讀教學,只有把理解課文和語言所表達的思想內容與理解課文和語言的形式有機結合起來,才稱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閱讀教學中的閱讀。」說明文語言教學應如何進行?從這次大賽中,我感受到,說明文語言教學,要依據文本自身的特點,決定語言教學的側重點。此次大賽的各位教師在語言教學這一方面給我們做出了很好的範例。如趙春芸老師在執教《楚人的圖騰》一文時,抓住文中關鍵詞語進行刪改比較,讓學生體會到了說明語言的准確性。宜昌市第九中學潘燈老師在執教《說「簾」》時,則是讓學生反復揣摩文中所引用的詩詞文句,並展開想像,從而體味本文語言的詩意美及簾所包含的文化內涵。她們都是根據文本自身的特點,決定語言教學的重點,而不是籠統的分析說明文語言的准確嚴密性。
5、靈動機智,生成課堂。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不論教育者怎樣地研究了教育理論,如果他沒有教學機智,他就不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教育實踐者。」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教育的技巧並不在於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而在於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之中作出相應的調整和變動。」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是靈動機智的,這樣才能在「教學預設」的基礎上生成靈動的課堂。此次大賽各位選手充分顯示了各自的教學機智,從而使每節課顯得靈氣而生動。如周曉嵐老師在執教《生物入侵者》時,當學生說到「來自亞洲的天牛和南美的紅螞蟻是另外兩種困擾美國人的『入侵者』,前者瘋狂破壞芝加哥和紐約的樹木,後者則專門叮咬人畜,傳播疾病。」這句話讓他讀出了美國人對天牛和紅螞蟻的不喜歡時,教師沒有強硬的指出作者的意圖,而是讓學生再讀一讀,讀出這種不喜歡,再逐步將課堂引向深入。
6、讀寫結合,促進發展。《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教學的目的歸根結底是要能促進學生的生命發展,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要努力探求一些促進學生發展的方法與途徑,讀寫結合就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人教社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顧振彪先生認為:「寫作與閱讀結合,學生聯系課文進行寫作,就在應用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通過應用把課文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和能力。」這句話道出了讀寫結合訓練的目的所在。此次大賽的不少選手採用了這樣一種形式,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促進學生的發展。如趙春芸老師在最後讓學生寫一句話表達對鳳的理解,既加深了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又提升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有周曉嵐老師設計的《探索發現》欄目約稿環節,也同樣受到了雙重功效。
7、開發資源,豐富課堂。《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同時還指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要根據學生需要,充分開發教學資源,以豐富我們的課堂。對於這一點,此次大賽的各位選手都在這方面都有充分的展示。如趙春芸老師充分的利用了荊州豐富的文物資源;陳建老師上課時也巧妙的利用了荊州「江陵碑苑」這一文化資源,讓學生感知漢字之美;潘燈老師則充分利用了中國建築裝飾方面的中國結、大紅燈籠等來豐富自己的課堂……
有效課堂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是我們每一位教師共同的追求,願我們每位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尋,努力追求,力爭使我們的語文課堂變得靈動而高效,讓我們的學生在我們的課堂中享受學習語文的快樂,讓我們的學生在我們的課堂中得到生命的發展與提升。
㈡ 課外說明文閱讀。
①和莫高窟同稱為敦煌兩大奇觀的月牙泉有「沙漠明珠」之稱,但由於乾旱缺水和人為因素的影響,月牙泉水位在不斷下降,這顆「明珠」珠光漸暗,甚至有消失的危險。 ②敦煌市鳴沙山月牙泉管理處提供的水文實測資料表明,1960年月牙泉水域面積為22.3畝,最大水深7.5米;1986年水域面積為13.3畝,最大水深4.2米;目前水域面積只有9畝, 最大水深僅1米左右 。 ③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張明泉23日在此間舉行的乾旱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上說,月牙泉是敦煌區域地下水在地面的自然露頭,是整個地下水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月牙泉接受著區域地下水的補給。然而,由於人類活動等原因,敦煌地下水位不斷下降,月牙泉水位也隨之下降。 ④地處中國西北的敦煌曾長期依靠疏勒河、黨河等河流的上游來水補給地下水,上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上游水庫的修建,這些河流相繼出現斷流,敦煌地下水失去了補給來源。隨著經濟的發展,敦煌需水量在不斷增加,目前全市每年要抽取4000多萬立方米地下水,造成地下水超采嚴重。 ⑤為了保住月牙泉,現在每年需要回灌500餘萬立方米的河水。盡管如此,根據測量,表水水位每年還在以 15厘米左右的速度下降。 。 ⑥專家認為,從長遠來說,嚴格控制地下水開采,使敦煌地下水位得到回升,是解決月牙之水位下降問題的根本途徑。同時,有關部門還應考慮進行跨流域調水,以進一步緩解敦煌水源短缺的局面。 ⑦月牙泉位於敦煌市區以南約5公里處,四面被鳴沙山環抱,流沙與泉相隔僅有數十米。這里地處亞洲中部的大沙漠之中,年均降水量在40毫米左右,但蒸發量高達2480多毫米。在這種極端乾旱和強烈蒸發的氣候條件下,月牙泉卻能保持數千年不幹涸,這更增添了她的神奇。 1.結合第①段用一句話概括出本文的主要內容。 2.從全文看,第①段中提到的「人為因素」主要表現在哪兩個方面? 3.根據你的感受,說說文中第②段的表達作用。 4.如果請你結合第②段中的畫線句在第⑤段的段末補寫一句話,你寫的內容 是: 。 5.本文列舉數據講究用語的准確和富於變化,請在第⑦段中找出四個例子。 6.月牙泉身處沙漠而能數千年不幹涸,請根據本文內容闡釋其原因。 |
㈢ 有關園林的說明文
近來連續聽了幾節初中說明文閱讀教學課。幾節課中,教師都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引導學生弄懂課文所說明的科學知識上,給人一個感覺,似乎這不是在學語文,而是在學常識,學科學。由此想到一個問題:初中說明文閱讀教學該如何准確定位?
現以其中一節《松鼠》(蘇教版七下)的教學為例,將自己的思考陳述如下,以期引起同行們的關注,一起來探討初中說明文閱讀教學。
這位教師教《松鼠》一課時,設定了三個教學目標:
1.讓學生了解松鼠的特徵及生活習性;
2.增強學生關愛、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
3.學習觀察動物的特點,並用生動的描述來准確說明動物的特徵。
其中將「目標1」與「目標3」設為教學重點,將「目標3」設為教學難點。從以上教學目標、重點、難點來看,雖然表述上比較籠統,也沒注意到不同目標之間的內在聯系,但這位教師的意圖很明確,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學習課文了解松鼠的特徵及生活習性,學習像作者那樣去觀察動物並用生動的描述來准確說明動物的特徵,應該說他在教學目標的定位上還是比較准確的。
可是在課堂教學中的實際情況是怎樣的呢?這節課按以下幾個教學環節展開:
1.課前預習,解決生字詞,熟悉課文;
2.觀看錄像,觀察松鼠,導入課題;
3.速讀課文,思考討論(松鼠有些什麼特徵?你從課文中了解了松鼠的哪些知識?);
4.由課文最後一句話引入保護野生動物的話題;
5.在文中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說說理由;
6.看圖片,用一個詞形容自己熟悉的小動物的特徵,圍繞這個詞寫一段話;
7.課堂總結(只涉及了保護野生動物)。
整整一節課,僅只是在「環節3」與「環節5」簡單地要求學生讀課文,大部分時間教師和學生的注意力都放在泛泛地說松鼠如何如何(亦即是了解松鼠的知識)上面,而不是在理解課文是如何說明松鼠的。很明顯,上完這節課,學生獲得的主要是一些關於松鼠的知識,而不是如何閱讀文藝性說明文的訓練,更沒有掌握用生動的描述准確說明事物特徵的方法。盡管「環節6」要求學生進行描述動物特徵的片斷寫作練習,但學生在前面的教學環節中並沒有得到有效的指導。可以說,這節課並沒有真正落實教師自己所設定的教學目標,教學的重心不由自主地滑向了引導學生弄懂課文所說明的科學知識上面。
導致這種理性認識(教學目標)與實踐行為(課堂教學)錯位的原因是什麼呢?我認為主要是由於執教者對於課文文本不夠重視。要解決這個問題,關鍵還是要在教學設計和實施的全過程中牢牢抓住課文,扣緊文本。
首先,在教學目標的定位上,應該扣緊課文,加強對文本特點的研究。
《松鼠》一文條理清楚,層次分明,淺顯易懂。作者通過長期觀察,對松鼠與別不同的突出特點和生活習性有了准確的認識,用一種輕松有趣的文藝筆調來介紹松鼠,他面向的是普通讀者,而非專業研究者。基於這種認識,《松鼠》的教學目標可以修改確定為:
1.整體感知課文,理清層次,了解松鼠的特點和生活習性;
2.學習課文用生動的描述來准確說明事物特徵的方法,體會課文作為文藝性說明文的特點。
兩個教學目標均牢牢扣緊課文的學習。「目標1」不僅要「了解松鼠的特點和生活習性」,更主要的是要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理清層次」,其中既有一般性的文章閱讀技巧訓練,也包含了抓住說明中心,理解說明順序的說明文閱讀技巧訓練。「目標2」突出了課文的特點,是教學的重點。兩個教學目標之間體現為一個由淺入深的教學過程,「目標1」的實現很自然地為「目標2」的實現奠定基礎,做好鋪墊。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課文,引導學生仔細研讀文本。
根據上面修改確定的教學目標,上面這位教師《松鼠》一課的教學過程可以修改設計為三大板塊:
一、 整體感知課文,理清層次:
1.速讀課文,抓住文章說明中心,給課文標題前加上恰當的限制詞:《 的松鼠》。
(明確課文主要從漂亮、馴良、乖巧三方面來寫松鼠「討人喜歡」的特點。可結合學生回答情況或由老師主動提出:用「有用的松鼠」做課文標題行不行?以引導學生准確把握全文說明的中心。)
2.學生按學習小組討論擬定詳細的課文提綱。提綱要求:(1)體現出全文的層次結構;(2)標明不同層次之間的說明順序;(3)盡量應用課文詞語。
(目的是要讓學生細讀課文,不僅理解說明順序,把握課文結構,更主要的是在閱讀過程中學習閱讀,掌握閱讀技巧。)
【這一版塊同樣實現了原設計中「環節3」(「速讀課文,思考討論:松鼠有些什麼特徵?你從課文中了解了松鼠的哪些知識?」)的目標,但著眼點不再是科學知識的把握,而是變成了實實在在的閱讀技能訓練。】
二、 深入研讀課文,體會特點:
1.作者觀察非常仔細,善於抓住松鼠的突出特點。從課文中找出最能體出現松鼠與其他動物不同的具體例子。
(如:「尾巴老是翹起來,一直翹到頭上,身子就躲在尾巴下歇涼。」「松鼠跑跳快極了……它們的爪子是那樣銳利,動作是那樣敏捷,一棵很光滑的樹,一忽兒就爬上去了。」)
2.課文主要是通過一些生動而准確的描述來說明的。請你從課文中找出具體例子來說明課文語言的「生動而准確」。
(這個問題與前一個問題有關聯,但前一問題著眼於「觀察」,這一問題著眼於「語言」。)
3.讓學生為「動物小辭典」寫「松鼠」條目(150字左右,口頭說即可)。接著出示《辭海》中的「松鼠」條目。然後要求學生把課文與條目在內容和寫法上進行比較,明確課文作為文藝性說明文的特點。
【這一板塊把「教學目標2」落到了實處,讓學生反復研讀課文,從文本中去體會「用生動的描述准確地說明事物特徵」的方法。】
三、 進行片斷仿寫,遷移能力:
觀察自己熟悉的小動物,用一個詞准確概括它的一個特點,然後圍繞這個詞寫一段話,用生動的描述准確地說明它的這一特徵。
【這是「板塊二」的延伸,是能力的遷移。可利用錄像資料在課內進行。但最好放在課外進行,強調要學生做實際觀察。】
修改後的設計沒有專門的字詞學習,這並非不重視字詞教學。課文文字淺易,不必在閱讀前專做掃清字詞障礙的准備。而且,整個教學設計要求學生反復閱讀課文,運用課文材料回答問題,教師可以隨時引導學生掌握在學習過程中所涉及到的重點字詞。
另外,修改後的設計也沒有了保護野生動教育方面的內容。這是因為這一內容僅只是與課文的局部(最後一段對松鼠的補充說明)有關聯,是一個枝節問題,不涉及課文的中心,不應該作為一項重點教學內容來處理。對此,教師可結合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點到即可,切不可喧賓奪主,導致教學重心錯位。
經過對《松鼠》這一課例的研究與思考,再回到本文開頭提出的問題上去,我想結論是明確的:初中的說明文閱讀教學首先是閱讀的教學,其著眼點應該是閱讀能力的訓練,其教學重心應該放在閱讀文本,培養學生閱讀說明文的能力上,而不應該放在掌握文本所說明的科學知識上。只有如此,說明文閱讀教學才會是真正能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語文課,而不致有淪為常識課的危險。
㈣ 下周一全市的領導要來我校聽課。急需說明文閱讀鞏
所謂說明文,就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來解說事物、闡明事理而給人以知識的文章,它專通過對實屬體事物 說明文的解說,或對抽象整理的闡釋,使人們對事物的形態、構造、性質、種類,成因、功能,關系或對事理的概念、特點、來源、演變、異同等有所認下周一全市的領導要來我校聽課。急需說明文閱讀鞏
㈤ 高中英語閱讀課有哪些類型怎樣實施
我認為英語閱讀課有這些類型:精讀、泛讀、任務型閱讀等或者按文體分: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等類型。
實施方法:
說明文的閱讀方法
說明文是客觀地說明事物的一種文體,相對於記敘類文章而言,說明文比較質朴、平直,行文不會曲折,更不會故意製造懸念,或運用眾多的表現手法。說明文的命題角度和解讀方法有其自身的特點。我們只有熟悉其命題角度,掌握解讀方法才能做好說明文的閱讀理解。說明文主要有以下四種題型:
一、詞義猜測題
說明文中通常會出現一些較新的科技名詞、術語或者較多的人名和地名,這大大增加了閱讀的難度。那麼要想做好詞義猜測題,我們就要注意以下幾點:
解題技巧:1、返回原文,找出該詞彙出現的地方;2、注意結合上下文,理解該詞的意思;3、根據同一篇文章中的其他信息來幫助判斷。如:同位語、下定義、解釋、舉例、同義詞、反義詞以及標點符號(如破折號、冒號都表示解釋和說明)等。
二、細節理解題
說明文中的句子結構較復雜,但試題相對簡單,因此細節理解題是說明文的重要題型。
解題技巧:根據題干或選項中的線索詞回到原文中,找到相關句,與選項相比較來確定答案。
三、主旨大意題
考查考生對於文章基本觀點和闡述說明的內容的理解和掌握。
解題技巧:1、把握邏輯結構;2、抓准主題句:注意首段、各段第一句話以及全文末句等是主題句常出現的地方;3、概括段落大意。
四、推理判斷題
推理題有幾種類型,分別是知識推斷、數字推理和邏輯推理、它主要考查考生理清上下邏輯關系的能力,並進行有關的判斷、推理和引申,以及理解作者的意圖、觀點或態度等。
解題技巧:最先排除選項中最不可能的答案,然後注意推理時把握就近原則。推理必須以文章內容為依據,千萬不能脫離原文,憑空臆斷。
記敘文的閱讀方法
記敘文是一種按照一定的時間順序記敘事件發生過程的文章形式。記敘文的種類很多,高考中多見故事、傳記、史地知識介紹、新聞報道等。對於前三者,應注意找出主要人物、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主要情節、最後結局以及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文章的含義。對於新聞報道,則要搞清時間、地點和數字。
記敘文的常見題型有細節理解題、主旨大意題、推理判斷題和詞義猜測題等。
議論文的閱讀方法
議論文命題方式多為觀點辯論題、細節理解題、推理判斷題等。做推理題時要注意:如果題目要求你推理,短文中已明確敘述的事實不能作為答案,答案必須是短文中沒有直接提到的,但根據短文內容,通過邏輯推斷可以得出的結論。
總之,做好議論文類的閱讀理解,把握文章的結構是關鍵。解題時一要抓住作者的觀點,二要理清說明論點的論據。特別要注意的一個問題是當問及作者的看法、觀點與態度時,不要誤以為是在問你的想法,不能把自己的觀點當作作者的觀點。
㈥ 黃岡金牌之路 專題4 課外說明文閱讀。求答案
人類是唯一會臉紅的動物
①人類是唯一會臉紅的動物,達爾文把這一行為稱作「最獨特和最具人類特徵的表情」。達爾文早在研究進化論時就已注意到這個問題了。他發現,不論是哪個國家、哪個民族的人,在感到難為情時都會面紅耳赤,而包括一些靈長類在內的高級動物卻不會出現臉紅。達爾文解釋不了這種奇怪的現象。著名生物學家、美國埃默里大學的弗朗斯·德瓦爾教授也把臉紅描述為「進化史上最大的鴻溝」之一。他說:「我們是唯一在尷尬情境下或者謊言被揭穿時臉會變紅的靈長類動物。」可是,為什麼我們需要這種表達內心情感的信號呢?
②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臉紅是由人的大腦決定的。當遇到特殊刺激時,人們通過眼睛、耳朵等感受器官把刺激信號傳給大腦皮質,而大腦皮質的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刺激腎上腺,而腎上腺受到刺激,就會分泌出腎上腺素。腎上腺素在體內由酪氨酸轉變而來,它的作用的特點是,少量分泌時能夠使血管擴張,尤其引起臉部的皮下小血管擴張;可是大量分泌腎上腺素的時候,反而會使血管收縮。當外界刺激比如害羞等信號傳入大腦的時候會分泌少量腎上腺素,就引起面部血管擴張,血流增加,血的顏色是紅的,所以容易引起心理性臉紅。
③科學家認為,如果用「險惡、野蠻和無禮」來描述人類早期社會是正確的話,那麼冒犯是可能導致暴力沖突的。結果,人類就發展出了表達歉意的方法,以告訴別人他們為自己所做的事而感到後悔。
④想想你們家那條狗的表現,當它在你的院子里刨坑被你發現時,它就在地上打滾。你的狗躺在地上向你展示它的肚子,告訴你它不想在此時挑戰你的憤怒——這是痛悔的表示。對大多數人來說,很難對一條在地上翻滾的狗繼續保持憤怒。與此類似,臉紅可能是人為自己的錯誤行為而懊悔的標志。通過臉紅,我們可以告訴別人我們認識到了自己做得不對,我們正為此付出代價。而此時看到我們臉紅的人則可以了解我們在那一刻所經歷的不快感受,臉紅也許就是我們對所犯錯誤表示歉意的身體語言。
⑤當然,對人類來說,語言才是最主要的交流方式。但是語言是受意識控制的,可以進行欺騙,而不受意識控制的臉紅卻能透露真實的想法。這些想法有時是你想用語言掩飾的。臉紅發出的信號有時甚至比語言還要准確。臉紅會讓人們的撒謊變得困難。因此臉紅使人類保持誠實可信,促使 群體更團結。
⑥在哺乳動物中,只有靈長類具有三色視覺,能夠看到由三原色組成的彩色世界,其他哺乳動物都是色盲。如牛、羊、馬、狗、貓等,幾乎不會分辨顏色,反映到它們眼睛裡的色彩,只有黑、白、灰3種顏色,如同我們看黑白電視一樣單調。感 謝造物主讓人類有一雙最敏感的眼睛,也只有這雙眼睛才能捕捉到臉紅的信息。(節選自《課外閱讀》)
15.請用簡明的語言說說本文說明了什麼樣的事理。
答案:說明了人類 「臉紅」的原因和社會作用。
解析:本題考查說明對象,在讀懂全文的基礎上,整體把握文章所闡述的事理,這個事理,就是要找的答案。答題時,瀏覽全文,理清思路,尋找文章的說明對象,就能在原文中找出答案。
16.下列對文章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第①段劃線的句子運用設問,激發讀者閱讀的興趣,引 出下文說明內容。
B.人類需要臉紅這種表達內心情感的信號,可能是為了告訴別人自己正因錯誤行為而懊悔,以 避免冒犯可能導致的暴力沖突,從而促使人類講誠信,更團結。
C.第④段「對大多數人來說,很難對一條在地上翻滾的狗繼續保持憤怒」中的「 大多數」從范圍上對對象加以限定,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准確性。
D.臉紅和語言相比,不受意識控制的臉紅更能傳遞人類的真情實感,臉紅發出的信號比語言要更准確。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整體感知說明文後辨析和信息篩選的能力。回答問題時,要按照「確定區間——抓關鍵詞——抓關鍵句——整合比較」的過程,把選項和原文逐個對比。選項D中和原文相比,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原句表述中有「有時」一詞的限制,原句為:」不受意識控制的臉紅卻能透露真實的想法。這些想法有時是你想用語言掩飾的。臉紅發出的信號有時甚至比語言還要准確。」
17.第⑥段運用了什麼說明方法,請結合文段內容,說說它的作用。
答案:①運用舉例子的說明方法,列舉「牛、羊、馬、狗、貓等」動物,具體說明了「其他哺乳動物都是色盲」,更有說服力。②運用作比較的說明方法,把靈長類動物和其它哺乳動物加以比較,突出強調了只有靈長類才能捕捉到臉紅信息的特質。
解析:本題考查說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辨析。答題時,根據句子特徵找相關的說明方法,注意表說明方法的語言標志。回答格式:這段文字運用了(說明方法),(准確地/具體地/生動地/清楚地)說明了(說明對象)的XX(特點)。
18.人為自己的錯誤行為而懊悔時往往會臉紅,但也有犯了錯誤卻不臉紅的情況出現,請從生活中舉出一例,運用文中的科學原理,簡要探究其原因。
答案:示例一:甲同學在校園散步時隨意丟棄垃圾,在眾人面前並沒有臉紅。這是因為沒有環保意識,他認為小節不是錯誤,沒有形成類似害羞類的有效的刺激,沒產生少量腎上腺素,不引起面部血管擴張、血流增加。所以,他不臉紅。示例二:某司機開車時不小心撞倒行人,下車後臉色慘白。這是因為他嚴重違反交通法規並造成惡果,內心極度害怕和恐懼,大腦刺激腎上腺產生大量的腎上腺素,使血管收縮,血流減少,臉色煞白。示例三:一同學多次不交作業,被老師請到辦公室,並不臉紅。這是因為他屢次犯錯而不悔改,外界刺激信號難以形成刺激大腦、腎上腺的條件反射,沒產生少量腎上腺素。
解析:本題考查對說明文作品探究的能力。答題時,先要舉出實例,然後再用文章中的相關知識進行分析、表述。
㈦ 七年級語文 說明文 課外閱讀理解(及答案)
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來解說事物、闡明事理而給人知識的文章體裁。它通過揭示概念來說明事物特徵、本質及其規律性。
說明文雖然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的一類文種,但若沒有其他表達方式(如敘述、議論、描寫等)的恰當配合,則無法圓滿地完成向讀者介紹事物、解釋事理的任務;而從學習寫作說明文的角度講,如果能確切了解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在說明文中的重要作用,注意准確使用敘述、議論等方式來輔助說明,說明文就能寫得有聲有色,文采斐然。(節選自《應用寫作》雜志2000年第3期《說明文中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
說明文實用性很強,它包括廣告、說明書、提要、提示、規則、章程、解說詞、科學小品等。
說明文一般介紹事物的形狀、構造、類別、關系、功能,解釋事物的原理、含義、特點、演變等。
文藝性說明文是通過文藝的形式介紹科學知識的說明文。
初中說明文閱讀技巧 說明文主要考查考生從文中准確獲取信息的能力,設題主要圍繞准確認讀、准確理解、准確篩選來考慮。
考題常設置干擾性因素:(1)增減擴縮,就是對原文的句子加以改動,通過增加某些字或減少某些詞語的辦法,擴大或縮小說明範圍。(2)魚目混珠,就是用似是而非的詞語或句子來替代正確的,造成歧意。(3)顛三倒四,是指設置選項時,有意將原文的句子關系打亂,造成理解的難度,如顛倒因果關系,攪亂先後次序。(4)無中生有,就是利用考生的思維慣性,誘考生用想當然代替清醒的理性思考。
解題的程序,有句順口溜:「先讀原文通大意,再讀題干做標記,找出范圍對應句,比較選項看差異。」
先讀原文,完成3個任務:(1)了解文章大意,即說明的對象,各段之間的聯系,作者的見解及相關材料。(2)給段落標上序號。(3)給重要句子和關鍵詞語做上記號。
其次,讀題干很重要,要給重要詞語做上標記。如1999年卷第1題,可做如下標記:「本文第一自然段提出了一種假說,對這種假說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標記。第一處是命題點所在的位置,第二處是試題考查的內容,第三處是選擇答案的標准。
第三,找出答題的范圍和對應句是答題的實質性階段。一般來說,答案的檢索區間應在命題點的附近,如第1題答案在第1段或第2段。找對應句更重要了,可以說找到了對應的句子,就基本上找到了答案。比較選項找出差異是最後一步,即完成答題。如第1題B項說:「比起人類來,冬眠的哺乳動物在更寬的范圍里發生了變化。」漏了「調節性」幾個字,與文章原意不合。
說明文閱讀題都是單項選擇題,選擇正確選項方法有三:直選法、排除法、類推法。
直選法,即直接選出正確答案。這種方法適用於一目瞭然的題目,有的答案自己一下子能夠確定。也適用於「選非題」,如選出「不正確的一項」、「不符合文意的一項」。
排除法,可適用於一切類型的選擇題。它通過排除不合題目要求的選項,將正確的答案顯露出來,提高答案准確性。用排除法要找准「第一知識點」,即首先要排除的選項被排除的依據,須具備2個特徵:一是判斷得最准確,二是最有價值,確定這個知識點後可排除較多的選項。
類推法,適用於部分選擇題。根據合理推斷,迅速排除某些選項,或根據已知情況推斷未知情況,迅速確定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