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整本書閱讀英語教研即將啟幕
⑴ 岳乃紅為什麼要開展整本書閱讀
(一)課前指導,激發興趣
閱讀重要的是一種興趣的激發和培養。為了激發孩子們的閱讀興趣,在課前指導上我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歸納起來無非是大家熟悉的這么幾種:
主題導入法:從一個相關的主題或一個截然相反的主題導入,引入文本的閱讀,激發孩子的興趣。主要情節法:拉出文本中的有意思的故事情節,吊起學生的胃口。
借用圖片法:用幻燈片展示文本中的插圖,讓孩子來猜故事。
擂台推薦法:孩子們以小組為單位,上台展示,各自推薦,比一比哪個小組的推薦最吸引人。
教師朗讀法:對文辭優美,情節感人的一些文本,教師可以選擇其中部分文字,進行朗讀。
(二)讀中推進,設置懸疑
在學生閱讀了幾個章節後,對前面的閱讀內容進行一個梳理規整,巧妙設置後面內容的相關問題,激發學生繼續閱讀的興趣。本學期我著重對《湯姆索亞歷險記》進行了推進閱讀。推進課後,學生不僅對本書後續部分閱讀興趣高漲,還進行了電影鑒賞,這時再讓孩子們寫起讀書筆記來,有話可說了,且所談內容較先前有深度了,例如我班孩子最擅長的是人物分析。
(三)讀後交流,拓展延伸
通過讀前指導使孩子讀一本書的熱情和興趣容易激發,一旦孩子讀了這本書,你想讓孩子再讀讀,實在很難辦到。但那些值得好好讀一讀,反復讀的書,應該是要引領孩子再讀一讀的。讀後的指導也就顯得比較重要了。而且有些內容,你不指導也許孩子難以讀出個所以然來,既然讀了,對孩子來說畢竟要有一個閱讀的底線,要給孩子留下些什麼吧。這也需要讀後指導。
本學期我運用的讀書交流方式有:
1.讀書匯報會。老師和孩子們一起商討感興趣的話題, 或者抓住書中的一條主線,全班共同探討。
2.讀書筆記。通過上閱讀課後,讓學生們在自己准備的筆記本上,學會摘抄、記錄自己的體會感受。更進一步加強讀書的興趣。
一個學期即將結束了,我和我班裡的孩子們也度過了一個充實的學期,但仍有問題需要繼續努力解決,例如:學生對閱讀不夠深刻,重形式不重內容;有限的課內閱讀時間里如何擴大學生的閱讀量;在學生繁重學習任務的基礎上,如何保質保量完成新教育作業?
閱讀給學生帶來的益處是顯而易見的,也是學生主體發展所必須的。帶著學期末總結出的問題繼續前行,但願在前行中我和辛勤努力的同事們能探求到解決問題的良方。
⑵ 如何進行整本書的閱讀討論
討論是班級讀書會中的重要環節,它不但能深化學生對書籍的理解,還能培養學生持續的回閱讀興趣.組織學生進答行整本書的閱讀討論,教師應該從情節入手,關注學生的興趣,關注情感的熏陶.整本書閱讀,關鍵是整體,它同一篇課文的教學有很多不同.一本書留給學生什麼印象,從這本書中能感受到什麼是很重要的.在讀書交流的時候,教師始終要有整體觀念,不能因為個別地方的處理而忽視了整體.在強調整體感知的同時,教師應該注意引導學生逐步深入閱讀.整本書閱讀,既要關注學生的個性體驗,又要通過細節的挖掘,牽一發而動全身,促使學生對整本書的理解
⑶ 如何進行《水滸傳》整本書閱讀
1、 《水滸傳》 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眾多,但都有各自獨特的性格特徵,配有相應的外號版。
如「黑旋風」是《水滸權傳》中李逵的外號,由此可以看出他「風風火火闖九州」的性格特點。
把分散於作品各處的同一人物的情節集中起來,深入思考,對人物形象進行完整的評析,全面把握人物的特徵。 這幾個主要人物必須作專項評析:宋江,林沖,魯智深,武松,吳用,李逵,花榮,柴進,燕青,高俅。對人物進行比較分析,更准確把握人物特徵。如宋江與晁蓋,宋江與柴進,魯智深與武松與李逵,花榮與燕青,盧俊義與林沖等。
2、寫出讀後感
把閱讀的獨特感受記錄下來,化成文字和作者施耐庵筆下的人物溝通交流。寫讀後感
屬於創造性讀書,它使閱讀活動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探究,調動了學生的思維、想像情感活動的有效參與,增強了閱讀的深度,對提升學生讀寫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⑷ 整本書導讀課怎麼上麻煩告訴我
和孩子一起漫遊
――
以《夏洛的網》為例,我把書中的插圖都拍了下來,做成了繪本似的ppt
。順便說一句,這本書國內所有的版本都採用的是原書版本的圖畫,插圖的水平相當高,可惜譯者在翻譯的時候沒有註明插圖作者。
書是要上完課再發給學生的。所以故事本身對於未接觸過的孩子是有極大的魅力的。對於六年級的孩子,在圖和部分重點文字的情節敘述中他們深陷其中,如同巴斯蒂安捧起那本《永遠講不完的故事》就再也捨不得放下。「請同學們仔細看這幅圖。」我直接出示了弗恩搶奪爸爸手中斧子的畫面,小女孩使出全身的力氣通過她飄飛的小辮、裙裾以及傾斜的身體動作和緊緊握著斧柄的雙手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同學們一下就被帶入了這個情境,這個女孩是誰,這個男人又是誰,女孩又為什麼要爭奪男人的斧頭?安靜的教室中孩子的大腦卻開始運轉。在這里我直奔重點:「小女孩是男人的女兒,叫弗恩,女兒為什麼要拚命搶奪爸爸手中的斧頭呢?同學們,請你猜一猜?」
土溪完小的孩子還是很大膽的,有同學猜是因為要幫爸爸幹活,但是很明顯從男人的表情上得到了否定,有同學又猜是不讓爸爸去砍樹……在這里,猜測的結果不是重要的,關鍵在於通過猜測來培養一種預測推理的能力及繼續往下閱讀的興趣。「控制自己?」弗恩叫道,「這是生死攸關的事,你還說什麼控制自己。」淚珠滾滾流下她的面頰,她一把抓住斧子,打算把它從爸爸手裡搶下來。「弗恩,」阿拉布爾先生說,「養小豬的事我比你懂。落腳豬麻煩大著呢,現在讓開吧!」「可是這不公平,」弗恩叫道,「小豬生下來小,它自己也沒辦法,對不對?要是我生下來的時候很小很小,你也把我給殺了嗎?」
於是,我簡單講解了「落腳豬」
,同時出示弗恩懷抱小豬用奶瓶喂它的畫面,溫馨的場面讓同學們和弗恩一樣,真切地呼喚小豬的名字
――
威爾伯。在這個時刻,「體驗」已經進入到課堂,進入到同學們的生活體驗中。「關鍵在於去體驗一切。」里爾克如是說。
接下來,氣氛變得溫馨而恬靜了,同學們看著畫面,感受蘋果樹下小小豬欄中威爾伯的舒適,並且一起來感受威爾伯和弗恩在一起的幸福時光:
當威爾伯散步累了的時候,弗恩就會把它抱到嬰兒車上,和洋娃娃一起睡覺。
弗恩是媽媽,威爾伯和洋娃娃是兩個小寶寶。
畫面定格在我下載的《夏洛的網》電影劇照中,小姑娘懷抱著威爾伯,站在原野上。
故事情節本身的緊張和懸念是最吸引學生的地方。在威爾伯換了新家後我極力渲染它離開了弗恩後不快樂。用插圖和書中這段文字:「在這里什麼事也不能做,」它想。它慢慢地走到它的食槽邊,用鼻子聞聞,看有沒有中午吃漏的東西。它找到一小塊土豆皮,把它吃了。它覺得背癢、,於是靠著圍欄,在欄板上磨蹭它的背。磨蹭夠了,它又回到屋裡,爬到肥料堆上,坐下來。它不想睡,不想刨地,它站厭了,也躺厭了。「我還沒活到兩個月,可已經活膩了,」它說。它又走到外面的院子里。「來到外面,」它說,「除了進去再沒有地方可去。回到裡面,除了出去也再沒有地方可去。」
在經歷一次不成功的逃跑後小豬陷入了深深的孤獨。然後在這樣的情緒中緩緩推出本書最重要的主角。
黑暗籠罩了一切。很快就只有影子和羊嚼草的聲音了,偶爾還有頭頂上牛鏈子的格格聲。因此,當黑暗中傳來一個威爾伯從沒聽到過的細小聲音時,它有多麼吃驚,你們也就可想而知了。這聲音聽上去很細,可是很好聽。「你要一個朋友嗎?威爾伯?」那聲音說,「我可以做你的朋友。我觀察你一整天了,我喜歡你。」「可我看不見你。」威爾伯跳起來說,「你在哪裡?」你是誰?」「我就在上面這兒,」那聲音說,「睡覺吧。明天早晨你就看見我了。」
在這里再次讓學生推測,從而培養他們根據有用信息來閱讀預測的能力,比如這個動物肯定生活在谷倉中,這個動物聲音「很細小」
,肯定是個很小的動物等。可是大家都沒有猜到,當下幅圖出現的時候,他們對「蜘蛛――夏洛」的印象尤為深刻。
而小豬的困惑同樣也是他們的困惑,面對夏洛的嗜血、殘忍和自己的孤獨,這樣朋友的到來究竟是喜悅還是恐懼,在這樣的困惑中同學們繼續關注著故事的發展。
最後,我濃墨重寫地渲染了老羊告訴威爾伯它即將在聖誕節被宰殺變成熏肉火腿的噩耗,懷特寫得極其精彩,一遍我讀,一遍學生分角色讀,把本書故事真正的起因揭示出來,最後留下一個巨大的懸念:
至此,結束了整本書的導讀。
課後,在和皮鼓交流中,他一面稱贊了課本身的清晰,另一面又提出了一個很好的建議:能不能把《永遠講不完的故事》的敘述手法引進其中,這樣在清晰的基礎上增加更多的懸念與豐富性。
我深以為然。
導讀課的目的有二,一是激發學生閱讀整本書的興趣;一是把最後進行的主題探討要巧妙地隱含其中,並且在後面的章節導讀或小主題探討中反復涉及,達到回環往復最終學生的認知和理解得到提升的目的,從而使偉大的故事能夠穿越生命,在他當下的生活留下烙印,生命得到引領。
具體到整本童書書導讀課的操作策略,我以為有以下幾方面:1
重視故事本身。可以利用童書本身的插圖,結合故事情節的沖突點,做成教學ppt;如果沒有條件的話,大聲朗讀是最好的方式;2
充分利用故事懸念讓學生參與,比如猜一猜,讀一讀,演一演等等;3
在明了整本書最後的探討主題後,把這些因素想辦法在前面的導讀課中做恰切的鋪墊。
⑸ 如何上好整本書的閱讀指導課
語文課程標准關於課外閱讀的建議指出:語文教學應該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然而,如果放任學生自由朗讀,往往效果不能盡如人意。此時,作為我們老師,如果能指導學生開展同一本書朗讀,則效果會尤為突出。那麼如何進行整本書的課外閱讀?整本書的閱讀在於一個整體,不同於一篇課文的教學,學生閱讀了一本書,留下些什麼印象,感受到什麼,是非常重要的。教師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事先推薦書目,利用閱讀課,進行讀書交流。交流時,教師把握的是一個整體,不必關注每一個細節,強調整體的感知的同時,引導學生對精採的內容逐步深入的再閱讀。整本書的閱讀,既要關注學生的個性的體驗,又要通過細節的挖掘,幫助學生走進閱讀,體會字詞的精妙之處。
中高年級之後,書的篇幅長了,一節課的時間不夠了,甚至一天、一周都不能解決問題。教師推薦了一本書後,學生往往一開始興趣很濃,但因為這個過程比較長,有些學生可能會逐漸失去新鮮感,逐漸倦態。也有的學生會因為理解能力有限,看不懂或理解不深入,導致看書的質量不高,這時,就更需要老師在班級中開展讀書活動,上好閱讀指導課,引導學生更好、更深入地讀好。
閱讀指導課,一般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三種課型。即學生閱讀前的「導讀課」,閱讀中期的「推進課」,讀完書後的「主題讀書課」或稱為「討論交流課」。
第一階段:「導讀課」
開展班級共讀的第一步是使孩子們對即將開始的閱讀旅程充滿期待,興趣高漲,在這個環節,什麼樣的方法最容易引起孩子對書的濃厚興趣,那它就是最好的導讀。當然,有的時候還是需要教師加以引導。
1.講講作者和相關書評導入。
2.可以利用童書的封面等來導入。
3.利用精美的插圖。優秀的童書,它的插圖也是非常棒的,例如《夏洛的網》一書的插圖水平相當高。那麼呢,把書中的插圖做成PPT,配合老師對重點情節的的講述,使學生深陷其中,形成懸念。
這樣的導入,不僅揭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還巧妙地把最好要進行的主題探討隱含其中,這時候開始讀書,效果將是非常好的。
在導讀課上,我們要做的就是設置足夠的懸念,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要在首思尾,在導讀的時候就考慮最後的主題探討,為他做好鋪墊,還可以對後面的閱讀提出一些要求又目的地閱讀比漫無目的的效果要好的多。
第二階段:推進課
中年級的推進課,可以大聲朗讀故事,配合游戲,變換多種形式復述故事。高年級是分章節的閱讀和若干個小主題的討論,無論哪種種方式,都是要努力推動學生的閱讀走得更深更遠。為各個章節設計的問題中,有的是促進學生對故事情節的關注與熟悉,有的則是促進學生對故事中隱含的主題的逐步思考。
在共讀的推進過程中,我們要始終關注孩子們的閱讀進程,而不是只負責把書發給他們就完了。推進課可能是一次,兩次,也可能是多次,有時候是幾分鍾,關於某一個話題的交流,有時候甚至可以拿出更多時間來進行,完全根據孩子閱讀的實際情況而隨時調整,在這里老師要把握閱讀的時間與節奏,只要班上多數學生讀過了就可以了,你如果想等所有學生都讀完了再往下進行,那你有可能永遠都等不到。在這期間,故事主題要被多種形式反復提及,但推進課的討論與最後的討論是不同的,這時候並不要求對話題做詳細的回答,他們可以只在書上寫寫劃劃,做點記號,甚至只記下頁碼,為後面的討論做准備,總之,推進課的所有話題就是為了推進學生的閱讀,引導他們往深處思考。在這方面,老師們有無限多的好辦法,製作書簽,讀書小報啊,設計讀書卡啊。另外爭取家長的參與是非常重要的,老師可以通過便箋,通過一封信來爭取家長對孩子閱讀的關注和參與,不少家長非常樂意參與這個過程,記錄了很多非常好的親子共讀日記。
第三階段:主題讀書課
首先,主題讀書課不是對故事的簡單重復,所以在主題探討課上絕對不要去重復講述故事,而是對整個故事,整本書的回顧總結與提升,就是說,要領著孩子往高出走一走,這是老師在主題讀書課上最重要的任務。在這里特別想強調的是這一點,與學生當下的生命相結合。如果沒有這一點,那麼共讀的意義就打了折扣,甚至可以說失去了它最根本的意義。無論是多麼優秀的童書,如果它沒有與學生的生命體驗發生碰撞,沒有與學生的生命結合起來,就不可能對他們有什麼實質上的影響。
其次、拓展討論,加深感悟
讀書討論由學生提出,或由教師設計.注意提問時可以局限在故事情節上,要和學生生活作適當的聯系。教師可提前預設課堂提問,學生根據以上的問題進行討論。
第三、提升情感,感悟生命的意義:
第四、激發讀書慾望:
介紹系列故事。
第四階段:延伸活動。
導讀,推進,主題交流,這三個流程之後,還可以有一些延伸的活動,例如共讀《夏洛的網》後可以延伸閱讀懷特的另外兩部童話名作《精靈鼠小弟》和《吹小號的天鵝》;共讀《永遠講不完的故事》也可以補充閱讀米切爾。恩德的其他作品,如《毛毛》《犟龜》等,讀過《草房子》後再讀讀曹文軒的其他作品;《夏洛的網》《彼得潘》《木偶奇遇記》都有非常棒的電影,共讀之後和孩子們一起看看電影,也是很享受的。續寫《特別的女生薩哈拉》的故事,或者創編自己的特別故事,也可以象薩哈拉一樣寫一寫自己的心靈日記,讀過《綠野仙蹤》呢,可以讓孩子們把書中的故事排演成好看的童話劇,都是很好的閱讀延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