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望天門山英語初晴後雨和
❶ 《望天門山》《飲湖上初晴後雨》和望洞庭這三首古詩都表達了詩人對什麼的之情
《望天門山》《飲湖上初晴後雨》和《望洞庭》這三首古詩,都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大好山河的熱愛之情。
❷ 望天門山和飲湖上初晴後雨都是什麼的古詩
望天門山 體裁:七言抄絕句
襲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天門山從中間斷開,給楚江讓出奔瀉的通道,碧綠的江水,滾滾東流到這里,可是又旋轉向北流去.兩岸青山相對峙,雙峰聳立,在那天水相接之處,一片白帆沐浴著燦爛的陽光,從天邊飄來. 西湖美景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
(宋)蘇軾
(一)
朝曦迎客艷重岡,晚雨留人入醉鄉.
此意自佳君不會,一杯當屬水仙王.
(湖上有水仙王廟.)
(二)
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一)
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盪漾,閃爍耀眼,正好展示著那美麗的風貌.雨天的西湖,山中雲霧朦朧,縹縹渺渺,又顯出別一番奇妙景緻.
(二)
瀲灧水光是她濃艷的粉脂,空濛山色是她淡雅的妝飾,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施,不管她怎樣打扮,總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麗質和迷人的神韻.
❸ 望天門山,飲湖上初晴後雨,望洞庭,三首詩分別寫的是哪幾個地方請簡單寫一寫
答:
(1)安徽的天門山。
(2)浙江杭州西湖。
(3)湖南省的洞庭湖。
你好本題已解答,如果滿意
請點右下角「採納答案」。
❹ 望天門山和飲湖上初晴後雨的意思
[宋·蘇軾] 飲湖上初睛後雨
水光瀲灧睛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字詞解釋】
湖:指杭州西湖.
飲湖上:在西湖上飲酒.
初睛:起初開始放晴.
後雨:後來天又下雨.
瀲灧:水波盪漾粼粼閃動的樣子.
睛:通假字.「睛」通「晴」,晴天.
方:剛剛,正好.
空濛:形容空中霧氣迷茫的樣子.
亦:也(剛剛,正好).與詩中「方」同義.
欲:想.
西子:越國美女西施,
淡妝濃抹:化妝,淡描娥眉,濃施粉黛.
總:都.
相宜:合適,適宜.
奇:美妙,與詩中「好」同義.
【全句解釋】
在西湖上飲酒欣賞開始晴天和後來下雨景色
波光盪漾閃爍晴天剛好雅緻,
山霧朦朧漂渺雨中也很美妙,
我想把西湖比作是美女西施,
淡描濃施都是那麼美麗宜人.
【全詩理解】
一天,蘇軾和朋友在西湖上飲酒.開始天氣晴朗,不大工夫天下起雨來.
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盪漾,閃爍耀眼,正好展示著那美麗的風貌.
雨天的西湖,山中雲霧朦朧,漂漂渺渺,又顯出別的一番奇妙景緻.
我想把西湖比作西子,不管怎麼打扮,總能自然地烘托出天生麗質和迷人的神韻.
這首詩大意描寫了西湖的景色,贊美了西湖的山水不論天晴還是下雨都很美麗宜人.
【賞析提要】
這是一首描寫西湖美景的詩,寫於詩人任杭州通判期間.一天,蘇軾和朋友在西湖邊上飲酒.開始天氣晴朗朗的,不大工夫竟陰了天,下起雨來.這樣,飲酒未盡,詩人便飽覽了西湖上晴和雨兩種截然不同的風光.
首句「水光瀲灧晴方好」描寫晴天的西湖,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水波盪漾,波光閃爍,正展示著那無限美麗的風貌.次句「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寫雨天的西湖,在雨幕籠罩下,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晃若仙境,顯出一番奇情妙景.「晴方好」「雨亦奇」,宜晴宜雨,可濃可淡,能動能靜,贊美了西湖的山水不論天晴還是下雨都很美麗宜人.詩人以自己獨具的慧眼,將西湖的晴姿雨態寫得具體、傳神,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性.
後兩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是說,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濛山色是她淡雅的描妝,瀲灧水光是她艷麗的粉飾,不管她怎樣打扮,總能自然地烘托出天生的麗質和迷人的神韻.這里,詩人用了一個奇妙而又貼切的比喻,拿西施來比西湖,不僅是因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個「西」字,同樣具有婀娜多姿的陰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們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質,不用藉助外物,不必依靠人為的修飾,隨時都能展現優美的風姿.西施無論濃施粉黛還是淡描娥眉,總是風姿綽約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態還是花朝月夕,都美妙無比,令人神往.這個比喻得到後世的公認,從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別稱.
這首詩不是描寫西湖的一處之景、一時之景,而是對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寫概括品評.從此《飲湖上初睛後雨》與西湖總相提並論,成為西湖的嫁妝,加上蘇軾妙喻西子湖美名,使西湖錦上添花,名人名詩名湖廣為流傳,為西湖聞名於世增了光添了彩.
❺ <<望天門山>>和<<飲湖上初晴後雨>>的詩意.一句詩一句詩意.
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一)
蘇軾
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內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容。
提示:湖指杭州西湖。湖光山色相映,風景綺麗。全詩先寫「晴」,次寫「雨」,最後兩句結合起來概括,而用新奇的妙語贊美西湖無時不美的迷人景色。
將西湖喻為美女西施,已成千古定論。湖因詩而名「西子湖」,可證也。
然而明人唐宜久,有一文,謂「昔人以西湖比西子,人皆知其為譽西子也。而西湖之病,則寓乎其間乎?可見古人比類之工,寓諷之隱:不言西湖無有丈夫氣,但借其聲稱以譽天下之殊色,而人自不察耳。」(《明小品三百篇》)黑、白轉色,褒、貶易位,他從詩里看到的是「西湖無有丈夫氣」。
莫非此公讀詩,喜歡頭朝下、腳朝上「拿大頂」,何以其所見翻了個兒?
因喜「山色空
❻ 望天門山和飲湖上初晴後雨是什麼季節的
1、李白的《望天門山》寫的季節:主流意見是寫春末夏初的景色。解釋是從「碧綠的江水」專和「兩岸的青屬山」的顏色看出來的。不過按描寫的地點看,在長江流域,春夏秋三個季節都是青山綠水,即使在冬天,大多時候也是這樣,所以,以詩中的青山綠水解釋為春夏相交的時節並不可信。因此推斷,春夏秋三季都有可能。
2、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描寫的是夏季美景。
第一句描寫艷陽高照下的西湖波光粼粼,第二句描寫雨中西湖水霧迷茫。從題目可看出詩人酒興正濃,剛才還是陽光明媚,忽而驟雨突降,此景應當夏季才有。
3、《望天門山》 唐 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4、《飲湖上初晴後雨》 宋 蘇軾
其一
朝曦迎客艷重岡,晚雨留人入醉鄉。
此意自佳君不會,一杯當屬水仙王。
其二
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❼ 望天門山和飲湖上初晴後雨,有什麼感受
1天門山被長江從中斷開,分為兩座山,碧綠的江水向東流到這兒突然轉了個彎內兒,向北流去容.兩岸的青山相互對峙,一隻小船從太陽升起的地方悠悠駛來.給人以豪邁,新鮮,喜悅之感2 《飲湖上初晴後雨》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艷麗,看起來很美;雨天時,在雨幕的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給人以一種得到凈化,拋卻煩惱,心曠神怡的感覺 這兩首詩都是讓人在詩情畫意中如飲如醉,愜意非常.
❽ 教學古詩望天門山和飲湖上初晴後雨教學反思
飲湖上初晴後雨
宋·蘇軾
水光瀲灧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濃妝淡抹總相宜。
望天門山
作者: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通過《古詩兩首》的教學,力求體現素質教育的思想。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
古詩教學,首先要打破傳統的逐字逐詞逐句牽引,而後串詩意的串講式的教學模式,還給學生獨立思考、發揮想像的空間。因此,在備課時,我緊緊圍繞以學定教的原則設計教學環節,從學生已知入手,探討未知。強調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全程參與(課前、課中、課後)。在兩首詩的教學中,適時地安排自學環節,鼓勵學生利用工具書查解字詞,給學生創建自讀自悟的機會。在交流自學成果的過程中,變單純的「師教生」為「生生互學」「生生互補」,變僵硬的教師灌輸為學生間的自我啟迪,從而充分地讓學生自主學習,自悟,自得。
第二首古詩相對而言易於理解,部分學生在學前就有接觸。就本課而言,有學習第二首詩的基礎,所以應發揮這一優勢,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深入詩文的意境,讓學生對古詩詞有升華理解和再創造的空間。在課堂上,設計了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學兩首古詩,如說一說、讀一讀、畫一畫。這樣,從學生學習的需求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激發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積極參與的興趣,令學生利用各種方式加深了對詩文的理解,更為學生品味詩句意境及理解後的再創造架起了一座橋。
在古詩教學中落實素質教育,不僅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還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對某些難點會形成不同意見,產生分歧的理解。他們是辯論會的辯手,討論會的論者,教師則是辯論會的主席,既要鼓勵學生的獨立見解,又要在重點、難點之處,適時點撥指導,恰當地梳理問題,使學生在從辯到悟的過程中獲得提高。如,第一首詩中「出」的意思在全詩中至關重要,對學生來講,在帶入句中理解時又堪稱難點。
就古詩學習而言,教師還要注意引導學生依詩句的意思展開想像,入情入境,加強有感情的朗讀。如在第一首詩中引情入境,激情朗讀,大體可分五步:第一,自讀自學詩文,初步想像景象;第二,教師配樂范讀,學生感知瀑布的氣勢;第三,學生邊理解邊想像邊朗讀,依據詩句在頭腦中形成畫面,讀出氣勢;第四,欣賞有關廬山瀑布景象的錄像片,詩畫結合,引導學生融入意境;第五,結合圖像及理解達到變感情朗讀為有創造性的朗誦。
在古詩教學中落實素質教育,還要注意課內外結合,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初步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如,課前,讓學生查閱有關李白、蘇軾兩位詩人的資料。課後,收集兩位詩人的其他詩篇,使學生由此及彼,不局限於一節課、一本書,從而擴大學生信息量的交流。這樣做,可充分發揮語文課本為工具書的作用,不僅加大了教學密度,而且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一、打破常現,改革古詩教學的課堂結構
這節課,較大的突破就是改變了古詩教學由老師牽引著學生,逐字逐句串講詩意的傳統做法。課堂上,從學生自由背誦學過的古詩開場,引出今天要學的兩首古詩。而後,安排自學時間,使學生有一個潛心讀書的過程。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讓學生匯報「讀懂了什麼」,師生共同討論,互相補充。對於學生沒有弄懂的問題,老師安排了質疑環節,啟發學生共同探討。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在學生自由發表意見的探討中,完成了教學任務。這種設計,體現出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使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老師只是一個參與者、合作者。
為了改變串講串問的教學結構,我抓住重點進行教學。兩首古詩沒有平均地使用力量。《望天門山》和《飲湖上初晴後雨》相比,第二首易學好懂。於是我把第一首詩作為教學重點,又抓住第一首詩中插圖的運用,為重難點的突破口。因此,增大了這節課的教學容量,節省了教學時間。
二、以學定教,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1.自學時間充分。
安排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學,學生能靜下心來認真思考,寫寫畫畫,動手查查字典,同桌的還可以商量商量,學生學得主動,的確有所收獲。同時滲透了學習古詩的方法,潛移默化培養自學能力。
2.質疑環節落實。
在匯報了讀懂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而且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促進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課堂上學生提出的問題很有水平。如,「出』是「出現」的意思,為什麼這里不用「像」為什麼「生紫煙」的「生」不用升起的「升」張老師並不急於解答這些問題,而轉向全班學生:「誰幫他解決」「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大家怎麼想」很巧妙地把「球」又傳給了學生。
3.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第二首古詩。
基於《飲湖上初晴後雨》淺顯易學的特點,學習這首古詩時,我宣布:「對於這首古詩,同學們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學習。能用自己的話描繪詩句景象的,可以試著說一說;喜歡朗讀的可以有感情地讀一讀;擅長畫畫的同學可以畫一畫。還有什麼別的方法都可以試一試。」這樣的安排徹底放開了學生,讓學生自主選擇最喜歡的方式學習,真正體現出對學生的尊重,體現出教為學服務的思想,課堂氣氛熱烈。
三、創設情景,以讀為本
為了增強教學效果,激發學生朗讀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壯美,體會到詩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計創設情景,營造氛圍,使學生置身於大自然中。如,老師的配樂范讀,投影打出的畫面,有感情色彩的激勵語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學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開了想像,提高了教學效率。
與此同時,我以讀為本,把讀和理解、讀與想像等有機結合,並不斷提高讀的要求,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學習理解地讀,投入感情地讀,配畫加上動作地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直至會背誦,使學生在讀中感受詩詞的想像力,領悟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凝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老師捨得花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自由練讀」,讓讀得不夠的學生再讀,重視了群體活動,同時也注意到了學生的差異,培養了學生的語感。
四、主導作用發揮得當
在學生學習遇到困難時,老師能順勢引導,隨機應變,表現出對古詩的准確把握和深刻理解。如,觀察點的巧妙解決:「我應該站在哪兒望著天門山來吟誦這首詩呢」當一學生沒有說准時,老師問:「誰還有不同的意見」當學生能聯系詩句說准觀察點後,老師仍引導到「再看一看題目,還有補充嗎」這些指導與點撥,及時、准確、到位。另外,激勵語言的運用,也體現出素質教育的思想,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少了老師個人風採的展示,多了切實為學生服務的應變。
五、加強了課內外的結合
課堂上啟發學生互相交流查閱資料的收獲,不但擴大了學生的視野,增長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這對學生終生有益。特別是課後作業的布置:「除了學過的,同學們再找一兩首,下節課你們來做老師,給大家介紹。」很有新意,它打破了課內外的界限,擴大了學生的課外閱讀,這正是素質教育的需要。
❾ 描寫祖國美麗景色的古詩,除了《望天門山》和《飲湖上初晴後雨》
古詩名句分類七:愛國憂民
1. 位卑未敢忘憂國——宋.陸游《病起書懷》
2. 寸寸山河寸寸金——清.黃遵憲《贈梁任父母同年》
3.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三國.魏.曹植《白馬篇》
4. 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戰國.楚.屈原《國殤》
5.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唐.王昌齡《出塞》
6. 商女不知亡國恨, 隔江猶唱《後庭花》——唐.杜牧《泊秦淮》
7. 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唐.戴叔倫《塞上曲二首》
8.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揚子江》
9.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宋.文天祥《過零丁洋》
10. 讀書本意在元元——宋.陸游《讀書》
11. 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曰,家祭毋忘告乃翁——宋.陸游《示兒》
12. 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宋.陸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13. 楚雖三戶能抗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宋.陸游《金錯刀行》
14. 胸中有誓深於海,肯使神州竟陸沉——宋.鄭思肖《二礪 》
15.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戰國.楚.屈原《離騷》
16.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三國.曹操《蒿里行》
17.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李紳《憫農》
18. 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唐.杜甫《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
19.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唐.杜甫《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
20.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唐.杜甫《春望》
21. 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唐,聶夷中《詠田家》
22.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23.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唐.陳陶《隴西行》
24. 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宋.楊萬里《竹枝詞》
25. 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臣殘陽——宋.李綱《病牛》
26. 但願蒼生俱飽暖, 不辭辛苦出山林——明.於謙《詠煤炭》
陸游的《示兒》
死去原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毋忘告乃翁。
岳飛的 滿江紅
怒發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同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年代】:南宋
【作者】:文天祥
【作品】:過零丁洋
【內容】:
辛苦遭逢起一經,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
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年代】:南宋
【作者】:岳飛
【作品】:滿江紅
【內容】:
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
八千里路雲和月。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
臣子恨,何時滅!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壯志飢餐胡虜肉,
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年代】:清
【作者】:龔自珍
【作品】:己亥雜詩
【內容】:
九州生氣恃風雷,
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
不拘一格降人才。
從 軍 行 (選一) ★
唐·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出 塞 (選一) ★
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少 年 行 (選一)
唐·王 維
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武威送劉判官赴磧西行軍
唐·岑 參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馬去疾如鳥,都護行營太白西,角聲一動胡天曉。
和張僕射塞下曲 ★
唐·盧 綸
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少 年 行 (選一)
唐·令狐楚
弓背霞明劍照霜,秋風走馬出成陽,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擬回頭望故鄉。
夏 日 絕 句 ★
宋·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牡 丹
宋·陳與義
一自胡塵入漢關,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龍鍾客,獨立東風看牡丹。
示 兒 ★
宋·陸 游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州 橋
宋·范成大
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
初入淮河 (選一)
宋·楊萬里
船離洪澤岸頭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乾方是遠,中流以北即天涯。
題 臨 安 邸
宋·林 升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南 安 軍 ★
宋·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風雨濕征衣。出嶺誰同出?歸鄉如此歸!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時非。飢死真吾志,夢中行採薇。
至正改元辛巳寒食日示弟搜話子侄
元·虞 集
江山信美非吾土,飄泊棲遲近百年。山舍墓田同水曲,不堪夢覺聽啼鵑。
題鄭所南蘭
元·倪 瓚
秋風蘭蕙化為茅!南國凄涼氣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淚泉和墨寫《離騷》。
望 闕 台
明·戚繼光
十年驅馳海色寒,孤臣於此望宸鑾。繁霜盡是心頭血.灑向千峰秋葉丹。
馬 上 作 ★
明·戚繼光
南北驅馳報主情,江花邊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
榆 河 曉 發
明·謝 榛
朝暉開眾山,遙見居庸關。雲出三邊外,風生萬馬間。征塵何日靜,古戍幾人閑。忽憶棄繻者,空慚旅鬢斑。
渡 易 水
明·陳子龍
並刀昨夜匣中鳴,燕趙悲歌最不平。易水潺湲雲草碧,可憐無處送荊卿。
海 上 (選一)
清·顧炎武
日入空山海氣侵,秋光千里自登臨。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蒼生痛哭深。水涌神山來白鳥,雲浮仙闕見黃金。此中何處無人世,只恐難酬壯士心。
出師討滿夷自瓜州至金陵
清·鄭成功
縞素臨江誓滅胡,雄師一萬氣吞吳。試看天塹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秣 陵
清·屈大均
牛首開天闕,龍崗抱帝宮。六朝春草里,萬井落花中。訪舊烏衣少,聽歌玉樹空。如何亡國恨,盡在大江東。
漫 感
清·龔自珍
絕域從軍計惘然,東南幽恨滿詞箋。一簫一劍平生意,負盡狂名十五年。
己 亥 雜 詩 (選一) ★
清·龔自珍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材。
《春愁》
丘逢甲
春愁難遣強看山,
往事驚心淚欲潸。
四百萬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灣.
❿ 望天門山李白和飲湖上初晴後雨的相同點
《望天門山》的作者是唐代大詩人李白。
《飲湖上初晴後雨》的作者是宋代文學家蘇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