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閱讀傳統文化
Ⅰ 請求幫助,英語閱讀。
D - 'folklore/tradition',父母傳遞只是其中一種
D - 整篇就是在說傳統文化知識的重要性
B - 書本不是唯一的知版識來權源
C - 向工人學習知識,但是也要學會定奪(「what to accept and what to reject」)
B - 如何得到知識(書本之外的知識)
Ⅱ on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e in learn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英語文化內涵在英語學習中的重要性~
我覺得還是你自己寫吧~
分也太少~
1、時代背景
現代化的進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質產品的流通,將各個民族納入到一個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際成為每個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異是跨文化交際的障礙,克服文化差異造成的交際障礙已經成為整個世界共同面臨的問題。不同國家與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而文化上的差異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相互理解與和睦相處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對同一事物和事件的不同理解導致的。如果能夠跨越文化障礙,不同種族的人們之間多一些了解,就多一些諒解,也就可能多一份和平。
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華民族又迎來了一次偉大復興。隨著國人與世界的交流日益廣泛深入,東西方文化差異問題凸現出來。一個企業若想讓自己的產品暢銷國際市場,不僅需要高超的經濟和技術手段,而且需要深入了解對方國家的文化,使該產品在包裝設計和實用性方面符合對方國家民眾的心理需求。如,在中國,「龍(dragon)」是神聖的,是吉祥和權力的象徵,中國人也以作為龍的傳人而倍感自豪,然而在西方人眼裡,對「龍」就沒有這份特殊的情感,甚至將「龍」理解為一種張牙舞爪的可怕的怪物。如果某一企業家對此不甚了解,將印有「龍」圖案的產品推向國際市場,試想這種產品能刺激西方人的購買欲?能給企業創造高效益?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他們將來的生活必將經常與國際緊密聯系,而文化交流在國際交流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目前,無論是報刊,電視還是網路往往都把文化理解放在一個顯著的地位。文化討論經常會激起社會熱點話題。英語語言的國際性已被世人接受。中國人學習英語的熱潮正在全國興起。
語言學習的基本目的是進行人與人的交際。但具備了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並不就能夠進行交際,對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的了解是進行順利交流的必要前提。
2、教學現狀
長期以來,中學英語教學接受和實踐了以結構主義理論為基礎的教學方法。結構主義理論認為語言是一個封閉的系統,在教學法上強調的是語言內部結構的認知;而近十幾年來,在我國開始流行的交際法教學強調的則是語言的社會交際功能和使用功能,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思想和實踐上都進行相應的轉變。從這個意義上講,強調語用能力培養、明確語言與文化關系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但在中學英語教學中,受到傳統教學的影響,再加上受到高考的束縛,人們對交際教學法,語言與文化關系往往有兩種誤解。一是認為中學階段外語教學主要目的應是語言知識的教學(語音的准確性、詞彙的擴充、語法與句型知識等);另一點是認為目前中學教學內容相對簡單,文化教學無從進行。
可喜的是近幾年國內英語教學的觀念有了很大的突破。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在教材的編寫與各級考試中,文化輸入與文化理解也顯然成了重點項目。考試中,閱讀文章絕大部分來源於英語國家的報刊雜志,為英語國家人士所作,具有濃厚的英美文化底蘊,反映的是關注英語國家的人與事。考生如果能在這方面有足夠的了解,做題時就會有一種親切感,理解的障礙也會大大減少。再者,英語教學的一個重點和難點就是培養學生運用英語進行思維。學習者要盡量把自己放在英語文化背景之中,否則對於英語的理解或表達都會產生錯誤和不當。
尤其值得慶幸的是,國家教育部在世紀之初制定了《英語課程標准》。「標准」在課程目標提出並強調了文化意識,涉及文化知識,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等內容。在「內容標准」中專門列出「文化意識」一塊要求,規定了基礎教育各個級別的文化與交際的具體要求。在目標結構的「情感態度」 和其他項目中,對「文化意識」也有相關的要求。 「標准」指出: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是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礎,文化意識是得體運用語言的保證;「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文化,有益於英語的理解與使用,有益於培養世界意識,有益於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在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年齡和認識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在英語學習的較高階段,應擴大接觸英語國家文化的范圍,使學生提高中外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
聯繫到我們平時的教學實踐,我們也感到英語的學習只看語言本身是遠遠不夠的。比如,對於英美人的幽默,同學們往往感到無所適從。對於某些文章雖然語言上沒有什麼困難,但是理解卻有著很大的問題。問題就在於文化的差異,每當我們的學生與外國人交際時,往往會產生語用失誤,難以達到交際的目的。
因此,在中學英語教學中進行跨文化交際意識與能力的研究已經迫在眉睫,也是勢在必行。正是這樣,我們設計了《擴大英語國家文化接觸范圍,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這一課題。
二、理論界定與研究目標
跨文化交際就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際;從心理學的角度講,信息的編、解碼是由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進行的交際就是跨文化交際(1997,賈玉新)。跨文化交際既涉及文化,又涉及交際。
1、語言與文化
語言是什麼?一方面,它指人們在交際中所用的一種符號系統;另一方面,它指的人們在交際中說出的話,寫出的文章。文化這一概念內涵豐富,是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與精神財富的統稱,包括飲食、器具、舟車、房屋、社會組織、政治制度、經濟制度、風俗習慣、學術思想等等,語言也在其中(王宗炎)。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語言的底座,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語言就像一面鏡子,反映著一個民族的文化,揭示該民族文化的內容。文化語言學研究表明,語言中儲存了一個民族所有的社會生活經驗,反映了該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徵。
湯莫林認為文化由三塊內容構成:
產物:文學、藝術、音樂、民間故事、建築、工藝美術品等等
思想:信仰、價值、觀念等
行為:習俗、飲食、衣著、休閑方式等
這其中「思想」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行為」是思想的反映,而「產物」可以認為是思想的物化體現,行為的創造結果。這對於我們理解文化這一復雜的概念是有益處的。
2、交際能力。
1967年海姆斯便提出了「交際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這一概念。也就是學習者運用語言進行社會交往的能力。他認為,交際能力包括說話者語言的語法性、可行性、得體性和現實性。其中後三點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尤顯重要。什麼時候說什麼話,對什麼人說,如何說,這都與一個國家的傳統文化習俗密切相關。一般認為交際能力包括下列五方面的內容:1.語言——指掌握語法知識;2.功能——指運用聽、說、讀、寫四方面的能力;3.語境——選擇與所處語境相適宜的話語;4.交際者之間的關系——根據對方的身分、地位、社會場合,說出合乎自己身分的話語;5.社會文化知識——語言首先是一種「社會實踐」。這其中後三個方面綜合起來就是一點——語言得體性。
3、交際能力與文化理解
交際能力的培養也就是使學習者在與對方交流中,根據話題、語境、文化背景講出得體、恰當的話。這種能力反映出學習者對所學語言所代表文化的了解程度。語言得體性離不開社會文化知識。由於語言是一種民族文化的表現與承載形式,不了解這個民族的文化,也就無法真正學好該民族的語言。學生在習得一種民族語言的同時,也在習得該民族的文化。所以,語言和語言的應用不可能脫離文化而單獨存在。著名的語言學家拉多六十年代在他的《語言教學的科學的方法》中指出:「我們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語言。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則,就不可能真正學到語言。」
通過對交際中錯誤現象的分析也可以證明語言教學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交際錯誤可以分為兩種:語法錯誤與語用錯誤。現代外語教學觀點認為後者更為嚴重。沃爾夫森(M.Wolfson)指出:「在與外族人交談時,本族人對於他們在語音和語法方面的錯誤比較寬容。與此相反,違反說話規則,則被認為是不夠禮貌的。因為本族人不大可能認識到社會語言學的相對性。」這後一種情況又被稱之為社交——語用失誤,它主要指由於文化背景不同在交際中出現的語用錯誤。在這種情況下,語法形式掌握得越規范,就越容易引起誤解。語言知識只能指導人們表達出形式上正確的句子,而語用能力則指導人們表達出恰當、得體的話語。
可見,外語教學目的最終應是培養語言應用能力,交際能力離不開對所學語言國家文化的了解,學習一種語言必然要學習這種語言所代表的文化。因而學習英語,在全過程中都需要尊重該語言的民族文化。這樣在使用英語時,就可以順利進行跨文化交際,不妨礙溝通。在國家《英語課程標准》中提出文化意識也正是體現了這一思想。
Ⅲ 寫一篇關於讀書,宣傳傳統文化的英語作文
Culture of China
The Culture of China is home to one of the world's oldest and most complex civilizations. China boasts a history rich in over 5,000 years of artistic, philosophical, political, and scientific advancement. Though regional differences provide a sense of diversity, commonalities in language and religion connect a culture distinguished by such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such as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Confucianism was the official philosophy throughout most of Imperial China's history and strongly influenced other countries in East Asia. Mastery of Confucian texts provided the primary criterion for entry into the imperial bureaucracy.
With the rise of Western economic and military power beginning in the mid-19th century, Western systems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organization gained adherents in China. Some of these would-be reformers rejected China's cultural legacy, while others sought to combine the strength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China is a unified nation consisting of many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Fifty-six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make up the great Chinese national family. Because the Han people accounts for more than ninety percent of China's population, the remaining fifty-five groups are generally referred to as "ethnic minorities." Next to the majority Han, the Mongolian, Hui, Tibetan, and Uygur peoples comprise the largest ethnic groups. Although China's ethnic minorities do not account for a large portion of the population, they are distributed over a vast area, residing in every corner of China.
Ⅳ 如何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文化品格
教材進一步豐富了文化教學的內容,包括我們的民族文化,英語國家的文化和非英語國家的文化,通過文化內容的學習,學生的視野會更開闊思想會更豐富,思維會更活躍,交流會更得體。語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語言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文化是「特定社會中成員所擁有的信仰、思想方式、風俗習慣、行為方式、社會習慣等的總和」。英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流,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有利於學生進行文化交流。英語國家的文化有利於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利於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有利於形成跨文化交際能力。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不是靠單純灌輸語法知識的傳統外語教學模式就能有效開展的。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英語課標》中指出:「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接觸和了解外國文化有益於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益於加深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與熱愛,有益於接受屬於全人類先進文化的熏陶,有益於培養國際意識。因此,在中學英語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重文化導入,努力使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了解外國文化,發展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要想充分擴大學生接觸英語國家文化的范圍,必須採取多種方式。
1通過英語詞彙,進行文化對比。
中西文化差異在語言交流中涉及面非常廣,如日常見面時的問候、稱贊、致謝、道歉以及委婉語、禁忌語乃至身勢語言等,教師應該努力激活教材內容,進行文化比較,。西方人認為,在日常交往中,直接打聽別人的經濟收入、年齡、宗教和政治信仰、婚姻狀況等是一種侵犯,因為那些是屬於與提問者無關的內容。而通過用談論天氣的辦法來打開與西方人談話的話題是非常明智的。所以當在教學有關天氣的內容時,教師應有意識地指出這一文化背景,並告訴學生談論天氣的方法多種多
樣,如Lovely day,isn』t it? It』s a fine day, isn』t
it?等等。凡是遇到具有文化內涵的詞彙,教師就適當提醒學生。中西方人給動物和顏色的文化附加意義也不是一樣的,如在中國,有人聽見You are a lucky
dog必然生氣,但在英語中lucky dog是「幸運兒」, 「clever dog」 意為「聰明的人,「It rains cats and
dogs」意為「下傾盆大雨」,「愛物及烏」的英語表達是Love me,love my dog;「人人都有得意之時」的英語表達是Every dog has his
day。在美國,狗作為寵物對人們極其重要,被看作家庭中的一部分。「紅色」在我們漢語文化中象徵「歡樂、吉祥、喜慶、熱烈」,是一個褒義詞,然而在英語文化中「red」
卻與「危險、暴力、流血」相聯.紅茶在英語中叫「black tea」,而非red
tea.數字「thirteen13」在中國沒有什麼,但是在西方國家卻是不祥的象徵。原因是西方大多數人信奉基督教,而在最後的晚餐上第十三個人的出現,出賣了耶穌,使耶穌蒙難,因此13
被認為是不吉利的象徵。一般來說西方國家門牌號,沒有13號,電梯也沒有13層。九年級Unit 10 You a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專門講到了西方人見面的文化禮儀,談論不同國家的風俗禮儀,學會尊重他人。日本人和韓國人第一次見面「bow」,巴西人和墨西哥人第一次見面「kiss」,美國人第一次見面shake
hands,而我們中國人第一次見面 「shake hands」.從而學會尊重不同的文化,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通過餐桌禮儀table
manners的學習,了解不同國家的餐桌禮儀,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能懂有關不同國家的飲食eating
habits,生活習俗customs,提高對文明生活的認識。詞彙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因此,在英語詞彙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英語詞彙的正確讀音和意義,還應教詞彙的文化意義,讓學生充分掌握英語詞彙與漢語詞彙的不對應文化現象,從而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2通過節日文化,介紹背景知識。
節日文化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教師應該巧借這個話題,介紹相關的背景知識,幫助學生了解英語國家中重要的節假日及主要慶祝方式。如九年級的第二單元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介紹了中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Mid autumn Festival 及西方的萬聖節Halloween
。這是一個典型的節日文化單元。聖誕節是為紀念耶穌誕生而在12月25日舉行慶祝活動的節日。12月24日晚上被稱為聖誕夜Christmas
Eve,是家庭團聚,共進晚餐,互贈禮品的時間。孩子們還會期待著聖誕老人Santa
Claus在聖誕夜送來禮物。復活節是基督教紀念耶穌死後復活的重大節日。復活
Ⅳ 英語作文翻譯 作為中學生,應該多讀書,學習本國的傳統文化很重要!
As a middle school student, it's important to read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learn our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Ⅵ 參加一次關於讀中國傳統文化書籍的專題講座英語作文
這些東西都可以再網上查到! 關於長城版的傳說權 In the north of China, there lies a 6,700-kilometer-long (4,161-mile-long) ancient wall. Now well-known as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it starts at the Jiayuguan Pass of Gansu Province in ...
Ⅶ 《端午節的由來》的英語閱讀完形填空初中
怎麼填空??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詩人屈原抱石自投汨羅江身死,又成為華人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端午節自古便有食粽、飲雄黃久不息。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漢字文化圈國家以及世界各地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
自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中文名
端午節
英文名
Dragon Boat Festival
別稱
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
節日時間
五月初五(農歷)
節日類型
傳統節日
節日名稱
點擊查看圖片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叫法達二十多個,如有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當五汛、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屈原日、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五蛋節等等。
端午節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歷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端午」。《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
端陽節
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
Ⅷ 用英文表達的中國傳統文化
以我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用英語來表達
Ⅸ 英語!閱讀理解翻譯!翻譯!!
閱讀不僅來能開拓視野,還能是我們自越來越聰明越來越快樂。如果我們讀更多的書我們的學習能得到提高。閱讀的越多,我們學到的也越多,並且更光明的未來將會到來。
然而,有些學生花時間聽歌看電視或者上網打游戲。這用了他們大量的空閑時間。建議每個人多讀些書,尤其是古典的,這樣能夠把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傳播到世界。
Ⅹ 英語教學中怎樣滲透中國傳統文化
大家都知道,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是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重要任務。而在人教新目標英語教材中,其教學內容設計,充分展示了豐富的英美文化,擴展了中學生的閱讀視野。而且,在這一階段,使用現有教材仍是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重要內容和手段。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結合學生實際,充分挖掘教材,潛移默化地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使語言技能的教學和傳統文化意識的培養同步進行。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讓學生在了解西方先進文化的同時,也加深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從而發展和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鑒於此,我將在本文中,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和思考,簡要地做一些分析和探究。
中國論文網 http://www.xzbu.com/1/view-6840016.htm
一、英語學科教學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當今世界,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因此,我們必須加強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和滲透,讓學生進一步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培養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歸屬感,從而自覺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加深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從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特點來看,傳統文化對於培育和提高人的思想、文化、審美和道德素質,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的崇尚道德、重視智能、強調文化藝術修養、注重人文素質的培育等思想,有利於新時期的人的思想素質的提高。而在我們的英語課堂教學中,通過中西兩種文化的相互滲透和對比,可以提升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進一步認識,避免對西方文化盲目接受的行為,使中西文化在相互聯系和相互吸收中實現融合,從而樹立一種進步的、創新的、正確的文化價值觀。
(2)滲透中華傳統文化,增強跨文化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現在的青年學生們對英美文化津津樂道,但對中華傳統文化卻隻字不提。在我們的英語課堂教學中,適時地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不僅有助於青年學生加深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也有助於加強他們對異國文化的認識,增強跨文化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而對於一個價值觀和人生觀正在逐步形成的青年學生來說,英語課堂教學的目的不僅是要提高學生語言學習的能力,更要教會他們用英語介紹中華傳統文化的語言技巧,從而提高他們的中華文化意識和傳播中華文化的能力。我們在教學中,通過不同文化價值觀的對比,還可以激發青年學生對中國優秀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成就感與責任心,並指明中華文化對現實社會的指導意義,這是英語教學的重點。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有著五千多年的東方文明歷史,對西方有著很強的吸引力,所以作為新生代的21世紀的青年學生有責任和義務去傳播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因此,在我們的英語課堂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是跨文化交際的需要。
(3)通過滲透,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英語教學的有效性。學習英語是為了交流,這種交流不但包括普通的日常交際,而且包括信息和文化的雙向溝通。在傳統的英語課堂教學中,其教學模式主要是以教師的知識灌輸為主,學生的積極性不高,雙邊教學的體現不明顯。而在現代的英語課堂教學中,其教學模式採用更適合於學生的多樣化的有效的教學形式。因此,在我們的日常英語課堂教學中,應該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適時地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從而提高我們教學的有效性。
在以上的內容中,我們簡單地分析和探討了在英語學科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那麼,我們如何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呢?
二、英語教師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育
(1)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潛移默化地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對於一線的初中英語教師們來說,我們除了必須完成課標要求的知識傳授任務以外,還要注重傳統文化的滲透,也就是要對學生進行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教師們在備課環節就應特別注意設計中華傳統文化教育這一問題。因為只有不斷地熏陶、不斷地學習我們的傳統文化,學生才能在潛移默化的學習中認識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和精深,從而達到一種潤物無聲的良好效果。因此,我們在平時的英語課堂教學中,要潛移默化地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使我們所教的學生在日常的學習中就能潤物無聲地繼承我們優秀的文化傳統,並通過加深對西方文化的理解,從而實現中西優秀文化的融合。
(2)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教師要率先垂範,以身作則。滲透中華傳統文化的前提是我們教師自身需要不斷提高認識及專業素養,不斷加強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到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由此看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教師必須先要以身作則,只有教師重視了,才能無形中給予學生影響和熏陶,從而讓學生能認識到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需要新時代的新人類去繼承和發揚,也才能讓學生在掌握英語知識的同時學習更多的中華文化。
(3)在英語學科教學內容安排上,我們要以人為本,與時俱進。與時俱進即指能准確把握時代特徵,始終站在時代前列和實踐前沿,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和開拓進取,在大膽探索中繼承和發展。因此,繼承中華傳統文化必須與時俱進、以人為本,摒棄舊思想、舊文化以及傳播的舊途徑,即傳播傳統文化必須要體現進取性、時代性、開放性和創新性。
(4)在英語學科教學方法上,我們要寓教於樂,突出學科特色。在人教新目標英語的每個單元里,我們都可以找到滲透中華傳統文化的題材,我們可以在課堂教學前動員學生通過自主學習,預先准備。通過教學實踐發現,只有在自主的學習環境下,學生才能更有興趣的去接觸、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總之,我們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要注意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使我們的英語教學寓教於樂,突出本學科的特色。
綜上所述,我們在英語課堂教學中,除了讓學生認真學習英美文化,掌握必要的英語基本知識,形成基本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以外,還應讓學生更多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與聖人為友,與經典同行,繼承、發揚中國優秀的文化遺產。同時,也讓學生更加懂得自尊自立,不斷提高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歸屬感,從而不斷增強自己的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