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閱讀鐵木辛柯
① 鐵木辛柯梁理論是在材料力學中嗎
鐵木辛柯梁理論是在材料力學中,不過,在國內教材中,現在一般在高等材料力學教材和彈性力學教材裡面才能找到這部分內容。有的本科階段教材會提到,一般不會深入講,在研究生教材裡面一般都會詳細介紹。
② 鐵木辛柯的介紹
鐵木辛柯 Stephen Prokofievitch Timoshenko, Степан Проко-фьевич Тимошенко (1878~1972) 美籍俄羅斯力學家。 1878年12月23日生於烏克蘭的什波托夫卡,1972年5月29日卒於聯邦德國。
③ 鐵摩辛柯梁和歐拉梁分別適用於什麼情況
簡單來說就是剪切變形是否忽略的問題,Euler梁模型中主要變形是梁彎曲變形,也就是忽略了剪切變形的影響,一般來說梁的形狀細長,Timoshenko梁則以剪切變形為主,梁的高度較大或者是粗短梁
④ 鐵木辛柯的生平事跡
鐵木辛柯來1901年畢業於俄國彼得堡交通自道路學院。服軍役一年後,1902年回母校任實驗講師,次年到彼得堡工學院任講師。1903~1906年開始了他的創造性工作,每年夏天都去德國格丁根大學,在著名學者F.克萊因、A.弗普爾和L.普朗特等人的指導下從事研究工作。1907~1911年任基輔工學院教授。1912~1917年在彼得格勒一些學院任教授。1920年7月到南斯拉夫任教。1922年受聘於美國費城振動專業公司,次年到匹茲堡的威斯汀豪斯(Westinghouse)電氣公司,從事力學研究工作,設計成光彈性設備和電氣火車頭。1928年,他建立了「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力學部」。同年秋天到密歇根大學任教授,他先後組織了「每周力學討論會」和「夏季應用力學討論會」,後者有著名學者普朗特等人參加。1936年起,鐵木辛柯到斯坦福大學任教授達二十年之久。1938年到蘇聯旅行,受到隆重接待,並寫了《俄國工程教育》一書。他在密歇根大學和斯坦福大學培養了不少研究生,其中也有中國研究生(如著名力學家西北工業大學黃玉珊教授既為其在斯坦福任教期間的博士研究生)。1965年遷居聯邦德國,直至逝世。
⑤ 鐵木辛柯梁理論是在材料力學中嗎
是在材料力學里,但一般的材料力學教科書里沒有,而是在高等材料力學書里。
⑥ 鐵木辛柯的學術作品
鐵摩辛柯是一位力學教育家,他主講過很多重要的力學課程,還培養了許多研究生。除授課和專培屬養研究生外,他還把很多精力用於編寫書籍,計編寫了《材料力學》、《高等材料力學》、《結構力學》、《工程力學》、《高等動力學》、《彈性力學》、《彈性穩定性理論》、《工程中的振動問題》、《彈性系統的穩定性》、《高等動力學》、《板殼理論》和《材料力學史》等二十種書。計有等20多部。這些教材影響很大,被翻譯為世界各國的多種文字出版,其中大部分有中文譯本,有些書至今仍被教學採用。此外他還寫了《俄國工程教育》和《自我回憶》兩書。
⑦ 鐵木辛柯 的《穩定性理論》是不是也叫《結構理論》
是同一本書
原著書名:《Устойчивость стержней》1971年出版
作者:Тимошенко, Степан Прокофьевич 斯捷潘.普羅科菲耶維奇.季莫申科(也譯作:鐵木辛柯)
⑧ 鐵木辛科的中國學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錢學森隨馮·卡門率領的科學考察團赴德國考察,在哥廷根與空氣動力學家L·普朗特會面。這是師生三代會見的一個有意義的時刻 我們在紀念那些反法西斯英雄時,不應當忘記科學家的特殊貢獻。以「三錢」為代表的中國科學家不僅在中國本土進行的抗日戰爭中作出了巨大貢獻,而且在歐美對納粹德國的戰斗中也作出了傑出貢獻。今天,我們將這些鮮為人知的珍貴歷史資料披露出來,以使後人不忘歷史,振興中華。 獨特的中國貢獻 2005年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紀念日。 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東方主戰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開始時間最早,堅持時間最長,民族犧牲最大。 在這場戰爭中,中國傷亡3500萬人,損失達6000億美元。中華民族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勝利作出了巨大民族犧牲。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區總面積2200萬平方公里,中國佔600餘萬平方公里;日、德、意三國法西斯軍隊1110萬人,中國抗擊日軍240萬人;從持續作戰時間看,美國3年零9個月,蘇聯4年零2個月,英國6年,中國則長達14年。 從戰場壓力看,中國戰場抗擊和牽制了日本陸軍總兵力60%~70%;而從1937年「七·七事變」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基本是將其軍隊全部用於侵華戰爭。在將近4年半時間內,中國幾乎是單獨抗擊日本侵略的惟一戰場。直到日本投降前夕,日本在海外兵力的56%仍是用於侵華。中國的抗日戰爭還有效地牽制了日軍「北進」蘇聯和「南援」太平洋戰場,有力地支援了蘇聯的莫斯科保衛戰,使太平洋戰場上的盟軍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義戰勝邪惡,是歷史發展的必然。60多年前,愛因斯坦、費米、馮·卡門等一大批來自世界各國的卓越科學家,義無反顧地站在反法西斯陣營一邊,潛心投身研製新型高技術武器的項目攻關,為奪取最後勝利作出了獨特的貢獻。這其中也凝聚著我們中國科學家的智慧。 今天,我們向讀者介紹二戰期間曾在歐美國家參與導彈等尖端武器研製的6位傑出中國科學家的故事。 汪德昭智斗納粹法奸 1940年10月的巴黎,雖然被納粹德國的鐵蹄蹂躪著,但仍然是秋色宜人。30日那天午餐後,汪德昭,這位來自中國的年輕留學生照例趕往巴黎高等理化學院院長保羅·朗之萬的實驗室。當他快走到學院門口時,突然從學院里一前一後開出兩輛蓋世太保的汽車,在後一輛車里,有人伸出手向他招呼,他定睛看去,原來是朗之萬先生被蓋世太保逮捕了!朗之萬是法國反法西斯委員會主席,納粹黨人的眼中釘。消息傳出後,巴黎拉丁區和凱旋門前聚集起大量遊行示威的群眾;愛因斯坦等國際知名人士不僅抗議,還想方設法營救朗之萬出獄。因此,納粹黨人一時還不敢對他下毒手,先把他投入監獄,關了38天。然後轉到距巴黎100多公里的一個小城拘留,允許他在城內活動,但不準離城,每兩天要到德軍駐所報到一次。 當時法國維希傀儡政府聽從德軍的指示,下令免去朗之萬的一切學術職務。這激起了法國各界人士的憤慨,實驗室的同事們更是義憤填膺。汪德昭深知,作為一個外國人,在這非常時期,更要十分慎重,否則德國人是不會客氣的。但是,他內心的憤恨實在難以平息。為了抗議,終於想了一個辦法,就是利用法國科學院的一條規定:凡是在學報上發表的論文,必須由院士推薦,個人投稿概不接受。在正常情況下,他們實驗室的論文皆由朗之萬推薦。現在朗之萬被免去一切學術職務,也就無權推薦論文了;但汪德昭偏要寄論文給他,照例由他推薦——要是在學報上發表了,這就等於維希政府的命令無效。他非常巧妙地利用這種方式來表示對納粹和法奸的不屑。 12月中旬,汪德昭給被監禁的朗之萬寄去一篇題為《大氣中的離子平衡》的論文,朗之萬於21日回信,對論文非常滿意。30日,該論文在學報上發表了!兩個多月來籠罩著實驗室的陰霾頓時一掃而光,同事們歡呼雀躍,慶賀勝利。 錢三強敵後醞釀「核裂變」 錢三強,1936年從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後,擔任了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嚴濟慈所長的助理。翌年,他通過公費留學考試,在盧溝橋的炮聲響起之際,以報國之志赴歐洲,進入巴黎大學居里實驗室做研究生,導師是居里夫人的女兒、諾貝爾獎獲得者伊萊娜·居里及其丈夫弗雷德里克·約里奧-居里。 1937年9月,錢三強遠渡重洋到達法國,比他早些日子到達巴黎的嚴濟慈先生親自把他引見給小居里夫人。伊萊娜與丈夫商量後,決定讓錢三強先到法蘭西學院約里奧的實驗室學習,那裡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設備,可以嘗試很多核物理實驗。一段時間以後,錢三強為了多學些本領,將來回國後可以更好地報效祖國,他又大膽地向自己的導師提出,再跟她學習一些放射化學技術。 錢三強到達法國後不滿兩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就在歐洲爆發了。1940年5月,法西斯德國集中143個師的兵力進攻法國,當年6月14日巴黎淪陷,17日貝當元帥命令法軍投降。第二天,夏爾·戴高樂將軍在倫敦通過廣播呼籲法國人民奮起抵抗納粹的侵略,他組織成立了法蘭西流亡「抵抗運動」並出任主席,約里奧-居里則是副主席之一。 戰爭初期的法國一片混亂,人們四處逃難。約里奧-居里對無依無靠的錢三強說:「到實驗室來吧,只要我們有飯吃,你就有飯吃;只要我還在工作,你仍舊可以繼續你的研究。」多麼珍貴的戰斗友誼!錢三強又回到實驗室,他參加到一場反法西斯的戰斗中。約里奧-居里發表了一段激動人心的戰斗動員:「軍事上這一仗我們打敗了,但是,我們必須為祖國進行另一場戰斗。我們必須發展核物理的研究,不論戰爭結局如何,法蘭西要重新贏得獨立,將來就需要能挑起大梁的物理學家和化學家。」錢三強把這段話銘記在心,從此他更努力地學習技術,進行科研。這是為了法國,更是為了中國! 二戰勝利後,錢三強和夫人何澤慧合作,在居里實驗室做出了一項震驚世界的重大發現:平均每300個鈾核分裂時,會有一個鈾核分裂成三塊,其中兩塊較大,一塊較小,拍成雲室照片,就成為三叉形。這種現象叫鈾核的「三分裂」。後來他們還發現,平均上萬個鈾核在裂變時,會有一個發生「四分裂」。這一重大發現被約里奧-居里視作二戰後居里實驗室所取得的一項重要成就。1946年12月,法國《人道報》《人民報》《時代報》和中國《大公報》先後在顯要位置報道了這一重要科學發現。 1948年,錢三強回國前夕,約里奧-居里夫婦在這位得意門生的學生鑒定書上這樣寫道: 「我們可以毫不誇大地說,近十年來,在我們指導下的這一代科研人員中,錢三強是最優秀的!」 新中國成立後,錢三強以其卓越的專業素養,全身心地投入到開創我國原子能事業的偉大事業之中,被譽為「中國原子彈之父」。他於1992年因病去世,享年79歲。國慶5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向他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以表彰他為我國國防和科技事業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錢偉長贏得丘吉爾贊嘆 1939年8月,錢偉長與林家翹、郭永懷等8位西南聯大同學一起考取了留英公費生。9月2日,錢偉長一行到達香港,原定第二天乘船赴英。不料此前一天——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入侵波蘭,而9月3日英法就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所有去英國的輪船全都被扣作軍用。不得已,他們全體人員只得返回昆明,等候新的通知。當年年底庚款會又通知他們在1940年1月底去上海集合,通過海路乘船到加拿大留學,因為當時英國已遭海上封鎖。錢偉長等人登船時發現,護照上有日本簽證,允許他們在橫濱停留3天,還可以上岸游覽。這些中國留學生認為,在日本軍隊侵佔了大半個中國的時候,不能接受敵國簽證。他們當即決定全體攜行李下船登陸,寧可不留學也不接受這種民族屈辱。盡管英國代表急得跳腳謾罵,錢偉長他們堅持民族尊嚴,毅然返回昆明。第二次留學又夭折了。一直到1940年8月初,他們又第三次接到通知在滬集合,再度乘船去加拿大。這次不停留日本,也沒了日本簽證。在浩瀚的太平洋上顛簸了28天之後,他們於1940年9月14日抵達溫哥華;再換乘火車橫穿加拿大,3天後到達多倫多大學。 錢偉長、林家翹和郭永懷三位力學專業的研究生,同時師承多倫多大學應用數學系辛祺教授,錢偉長專攻彈性力學,同時還要研修流體力學、理論物理和相對論。辛祺教授在與錢偉長交談時驚喜地發現,他們彼此都在研究彈性板殼的統一內稟理論。通俗地說,彈性板殼其實就是常見的鋼板、汽車外殼、飛機機身(殼)甚至石油桶等用金屬做的板材或容器。當時,國際上的彈性板殼理論非常混亂。辛祺教授當即決定,用一個月時間將兩人各自得到的結果,分兩段(宏觀和微觀)寫成一篇論文,投交美國加州理工學院馮·卡門教授六十大壽紀念論文集,結果該論文被採納。在1941年夏天出版的這本論文集共收錄29篇論文,作者都是二戰時聚集在北美的一批學術精英,如物理學巨匠愛因斯坦,「計算機之父」馮·諾伊曼,應用數學大師科朗,力學大師賴斯納、鐵木辛柯等,而錢偉長則是惟一的青年學生,而且還來自落後的中國。 這以後,錢偉長繼續研究彈性板殼理論,並打通了宏觀和微觀理論之間的關系,建立了相應的理論方程式。他以此作為博士論文獲得通過,並取得博士學位。 1942年底,錢偉長轉到美國加州理工學院馮·卡門教授主持的噴氣推進實驗室,任研究工程師。那時,美國已全面參戰,錢偉長的研究項目也多與軍事有關。從1943年起,他主要從事火箭的空氣動力學計算設計、火箭彈道計算與研究,還參加了火箭現場的發射試驗工作。此外,他還計算過人造衛星的軌道,這是一項高度復雜的科學計算。 1943~1944年,納粹德國用V-2火箭襲擊倫敦。英國首相丘吉爾致電美國總統羅斯福求援,美國空軍立即將此任務交給馮·卡門。他推薦錢學森負責理論工作。錢學森又與錢偉長、林家翹商討。林、錢兩人對V-2火箭的彈道和彈著點分析後發現,V-2火箭的大部分都擊中倫敦東部地區,那裡離歐洲大陸(V-2火箭發射地)最近。V-2火箭的最遠射程為200英里,約300多公里,正好是歐洲大陸最西部至倫敦東區的距離。他倆想出了一個好點子:通過報刊製造輿論,造成V-2火箭把整個倫敦炸毀了的假象,吸引德國人繼續往倫敦東區發射火箭,以犧牲局部的辦法來保全大部分倫敦市區。這一招果然奏效,丘吉爾在二戰後寫的回憶錄里不勝感激地稱贊道:「美國青年真厲害!」可他哪裡知道,這兩位「美國青年」實際上卻是來自中國的青年科學家——錢偉長、林家翹! 錢學森洞悉火箭用武之地 1943-1944年,英國倫敦遭遇法西斯德國V-2火箭的襲擊,損失慘重。英國政府向美國求援,美國空軍立即委託空氣動力學權威馮·卡門加緊研製用於軍事目的的火箭。他受命後於1944年2月向陸軍軍械署遞交了研製計劃,他把研究人員分成幾個組,並推薦自己的學生錢學森負責理論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