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語閱讀是寫作的基礎
㈠ 怎麼提高我的英語寫作水平我的英語基礎和閱讀好,就是寫作不怎麼樣,要麼就是寫錯字要麼就是語句有毛病
學好英語抄的關鍵竅門:1.勤奮=自信襲。2.聽錄音,跟著讀。(1)最准確。(2)最大聲。(3)最熟練。學寫作文必須要大量掌握詞彙:1.重復就是力量(記憶)。2.用音標去背單詞。3.多看英語作文。最後告訴你處處留心皆學問!
㈡ 求英語寫作基礎試題答案!
Study the following set of pictures carefully and write an essay in no less than 150 words.
Your essay must be written clearly on ANSWER SHEET 2.
Your essay should cover all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and meet the requirements below:
1. Effect of the country』s growing human population on its wildlife
2. Possible reason for the effect.
3. Your suggestion for wildlife protection
範文:
Currently, there is a widespread concern about the previously neglected connection between growing human population and decreasing wild species. As the two graphs obviously portrayed, American population in 1980 was 250 times than that in 1800, a trend accompanied by the extinction of nearly 70 kinds of wildlife in the past 300 years. A clear correlation is suggested that mankind has exerted a tremendously negative influence on natural species.
There are many factors responsible for the aforementioned tendency. First and foremost, to satisfy the space demand for the booming population, the only available solution for Americans is to take occupation of forests and grassland. that used to be habitat of wild animals and plants. Furthermore, the process of in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has generated severe pollution that essentially destroys environment and ecosystem.
㈢ 我現在想英語寫作,我基本上初中都能看懂,但是不知道怎麼寫
如果是考初級筆譯的話,我感覺配套的教材和參考書就足夠了。上面涉及到各個領域內的翻譯內容,還有習題容與例題,你好好看書,把自己的詞彙量充實一下就好了。雖然考試時綜合考核部分可以用字典,但是查字典真的很費時間。而且整個考試下來的時間確實很緊張,除了要求你有好的語言功底,還要提高你答題的速度。
㈣ 什麼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教學時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也是貫穿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第一、第二、第三學段要在每天的語文課中安排 10 分鍾在教師指導下隨堂練習做到天天練。要在日常書寫中增強練字意識講究練字效果。」--這是《新課標》中對於寫字教學的建議。 總目標對寫字教學的要求是「能正確工整地書寫漢字並具有一定的速度。」 第一學段是「能按筆順要求用硬筆寫字注意間架結構初步感受漢子的形體美。」重在「筆順結構」所以重點在教學生按正確的筆順把字寫端正 第二學段則為「能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做到規范、端正、整潔。用毛筆臨摹正楷字帖。」重點在「熟練整潔」 第三學段是「硬筆書寫楷書行款整齊力求美觀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筆書寫楷書在書寫中體會漢字的優美。寫字姿勢正確有良好的書寫習慣。」重點在「美觀速度」也就是要寫的「既快又好」。 周亞珍課堂 10 分鍾練習是很有必要的我覺得第一學段更多可以傾向於字詞句的練習 第二學段則關注文本中優美詞句的運用第三學段則要關注段落的遷移模仿等練習這樣可能更有助於學生吸收。 吳育忠新版語文課標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主體」意為學生具備學習的主體性也就是說學生不僅是能學習的而且是可以「主動和創造」地去學習的。但這樣的「主動和創造性的學習活動」不能脫離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主體」地位再高也離不開「引導」而「引導」再重要也不能取代「主體」。所以如何落實」十分鍾「的」練「意識更重要。 周永紅言之有理。要想學生擁有一手好字首先要解決的是學生的書寫態度。教師重視了不僅課堂上課課扎實還能通過一些常規的寫字比賽激發學生的寫字興趣。興趣有了態度也就端正了態度端正了字也能寫端正了甚至寫美了。我現在帶的這班孩子已經四年級了。想當初一、二年級時我就是通過課課落實 加上每月一次的班級常規書法比賽 讓我們班的孩子人人擁有一手清秀的字。 劉晶關於寫字的話題我們還可以來談談新版語文課標中「關於寫作教學」中「要關注作文的書寫質量 要使學生把作文的書寫也當做練字的過程。」這樣表述意味著學生作文和練字需要「雙贏」。 而真正的作文現狀是習作是可能無法兼顧書寫質量 而且如果真正把心思關注到書寫質量時往往會阻礙習作的質量。因而這兩者的「雙贏」如何權衡 陳潔男我想之所以有以上修訂是針對目前電腦化之後寫字能力普遍下降這一社會原因。加強識字寫字教學旨在夯實漢字教育基礎控制識字寫字數量提高常用漢字書寫質量。 這對學生來說無疑是福音。但是從教師的角度出發值得思考的是如果達到這一要求原有的閱讀教學的目標、內容、策略都要發生改變而隨之亟需思考的是「10 分鍾」寫什麼怎麼寫寫的內容及形式如何與「文本理解」進行有機融合 李青我想只有在每節課中結合教學內容科學、細致地列出識字寫字的目標、具體內容以此保證「10 分鍾」的有效落實不然只是一句口號。 寫字教學重要寫字的姿勢和握筆姿勢那才重要我們教師去看一看教室里孩子門的寫字的的姿勢和那個握筆那才叫人揪心那 總有百分之六七十的孩子有問題。全班 45 位學生中有 31 位學生讀書、寫字姿勢不正確28 個學生握筆姿勢存在問題。握筆離筆尖太近拇指蓋住食指食指過於用力幾乎所有學生胸口緊貼著桌子沒有離桌子一拳頭還有近 75的學生寫字時身體傾斜眼睛離卷面太近不足一尺。尤其是有 7 位學生因為視力不好早早戴上了眼鏡。 金劍輝這樣表述意味著學生作文和練字需要「雙贏」。實際上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作文與寫字之間似乎有著某種不和諧習作是可能無法兼顧書寫質量而且如果真正把心思關注到書寫質量時往往會阻礙習作的質量。其實這是我們對於兩者之間關系的一種直覺。而事實上寫作質量與寫字質量並沒有天然的矛盾。 在平時的作文中 是不是學生的字寫得差了 這個學生的作文質量就高了呢學生的字寫得端正、規范、漂亮了作文質量就差了呢顯然不是因此在習作質量中關注漢字的書寫質量是可行的 徐英低年級的寫字教學並非只關注筆畫。要寫好一個字首先要關注的是整體特別是到了一下年級要書寫的字大部分都是合體字所以我認為首先要引導學生關注整個字的間架結構各部分合理布局然後再關注筆畫的運行過程和美觀性。 胡菲紅一直認為學好語文最直接表現在一是寫好漢字二是說好普通話。新修訂的課程標准各個學段都很關注寫字教學。低段寫字教學需要教師用不同的尺子衡量不同的學生尤其表現在評價尺度上。在些能力薄弱些的孩子我們要求他寫規范就行橫平豎直寫方方正正的漢字而有些能力強的孩子我們可以要求他在行筆有力度有筆鋒但保底要求是規范。
㈤ 什麼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
你好!純文學對於人類精神的深入探討不斷揭示了精神王國的面貌,在世人眼前展示出一個嶄新的、陌生的、難以用世俗語言表達的、與我們用肉眼看到的小世界相對稱的廣大無邊的世界。自古以來,對於這個「虛無飄渺」的世界的描繪,是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家、哲學家和自然科學家的共同的工作。 在文學家中有一小批人,他們不滿足於停留在精神的表面層次,他們的目光總是看到人類視界的極限處,然後從那裡開始無限止的深入。寫作對於他們來說就是不斷地擊敗常套「現實」向著虛無的突進,對於那謎一般的永恆,他們永遠抱著一種戀人似的痛苦與虔誠。表層的記憶是他們要排除的,社會功利(短期效應的)更不是他們的出發點,就連對於文學的基本要素——讀者,他們也抱著一種矛盾態度。自始至終,他們尋找著那種不變的、基本的東西,(像天空,像糧食,也像海洋一樣的東西)為著人性(首先是自我)的完善默默地努力。這樣的文學家寫出的作品,我們稱之為純文學。我願自己永遠行進在這個人數不多的隊列中。 「純」的文學用義無反顧地向內轉的筆觸將精神的層次一層又一層地描繪,牽引著人的感覺進入那玲瓏剔透的結構,永不停息地向那古老混沌的人性的內核突進。凡認識過了的,均呈現出精緻與對稱,但這只是為了再一次地向混沌發起沖擊。精神不死,這個過程也沒有終結。於寫作,於閱讀均如此,所需的,是解放了的生命力。可以想見,這樣的文學必然短期效應的讀者不會很多,如果又碰上文學氛圍不好的話,作者很可能連生存都困難。 中國文化傳統勢力是太強大了,它那日益變得瘠薄的土壤中如今孕育的,是普遍的萎靡與蒼白,它早已失去了獨自擔負起深入探索人性的工作的力量,但它仍能匯集起世紀的陰雲,擋住有可能到來的理性之光。我認為我們的文學急需的,不是那種庸俗的關於「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討論,(這種討論令人顯得猥瑣)而是一種博大的胸懷和氣魄,一種對於生命的執著,和對於文學自身的信心。只有建立起這樣的自信,才不會局限在日益狹小的觀念中,才有可能突破傳統的束縛,逐步達到為藝術而藝術的境界,從而刷新傳統。 一些別有所圖的大人物由於自己所處的高位,也由於知識結構的陳舊過時,在文壇上不斷發表言論,企圖將純文學的概念限制在狹小的范圍內,讓其自行消亡。他們口口聲聲強調作家要關懷他人,理解他人,對大眾的疾苦不能熟視無睹等等。試想一個人,如果他連自己的內心都不關懷,也不去認識,任其渾渾噩噩,那麼他那種對「他人」的關懷,對於被關懷的對象,又有多大的作用呢?即使當下「贏得」很多讀者,他的作品又能否給讀者帶來精神上的福音?恐怕更多的是暫時的麻醉吧。還有的人將「自我」限定為表面層次的世俗觀念,缺乏起碼的文學常識,以自己的半桶子水來矇混讀者,以掩蓋自己創造力的消失……這些觀念之所以能流行一時,說明讀者對於究竟什麼是純文學這個問題的認識還是非常模糊的。這一點都不奇怪,因為純文學在中國這個古老守舊的國度中還是屬於新生事物,它的生長,有賴於作家們和批評家的共同努力。 當純文學的探索開始之際,寫作者立刻會發現自己站在了已經存在的自我的對立面,這個自我是由文化、社會、教育等一系列因素的作用構成的表層的自我。這些因素堅不可摧,聚成銅牆鐵壁。如果人要進行純度很高的創造,他就必須調動深層的潛力,戰勝舊的自我,到達空無所有的極境。因為只有在那種地方,精神的好戲才會開始。那一次又一次對於已有的傳統、文化等等的突破。其實也就是精神對於肉體桎梏的掙脫。每一位寫作者,他的肉身都是由過去的傳統滋養著的,而如今他所進行的發明創造,卻使得他必須決絕地向肉體挑戰,將這種自戕的戰爭在體內展開,僅憑著一腔熱血和自發的律動進行那種野蠻而高超的運動,並且絕對不能停下來,因為停止即死亡。這便是純文學作家的危險的困境,也是自古以來純文學作家的命運。 作為一名生長在中國的寫作者,血液里頭天生沒有宗教的成分,那麼,當他要與強大的傳統世俗對抗之際,是什麼在支撐他,使他立於不敗之地呢?這是我長久以來在體驗的問題。現在答案是一天天清楚了。藝術本身便是生命的藝術,一個人如能執著於純粹的藝術沖動,那便是執著於生命,執著於那博大精深的人性。在十幾年不懈的追求中,我在體驗到純藝術的終極意境的同時,也深深地感到,這種純美之境是同宗教意境並列的,也許還更為博大,並且二者之間是如此的相通。不知從哪一天起,作為寫作者的我便不知不覺地皈依了這種生命的哲學,只要我還在寫,我便信。也就是說,這是一種只能在行動中實現的信仰。誰又能說得清生命到底是什麼?人只能做,讓一個又一個的創造物閃耀著奇跡般的光輝,這一過程,大約就是將物質變精神的過程吧。即使有一天,我因年老體衰無法再寫作了,恐怕也只能生活在那種奇境的回光之中,因為那是我作為「人」的一切。 藝術的境界是一種自找痛苦的境界,當然也是唯一不會枯竭的源泉。人的承受力一天天隨著痛苦加深而增強,時常為了進一步的突破,人不得不分裂自己的肉身,於是鮮血四濺的場面反復出現,然而還必須凝視這種場面,因為那是生命邁向高級階段的前奏。既然已與傳統決裂,現在寫作者唯一可以依仗的,便是體內自力更生似的運動了。不斷為自己設障礙,讓主體處於狗急跳牆的境地,是每個純文學寫作者日日要做的操練。衡量一名作者是否合格,就要看他是否具有「拚命」的素質,因為畏縮和頹廢是這種創作的大敵。那種把寫作僅僅當作自娛,不思進取的文學並不是真正的純文學,而是變相翻新的傳統士大夫的舊貨。純文學作者必須是理想主義的,歌頌生命,高揚精神的旗幟是他的宗旨。而這種理想,又是通過對自我的解剖與分裂來實現的。即使作者主觀上是要在痛苦中自娛,這種創作也必定會教育讀者,提高讀者的境界。閱讀了這樣的作品的讀者,決不會是眼前黑蒙蒙的一片,反而會振奮起精神,以各自的方式向命運挑戰,並在追求中摸索出自我分析與治療的方法。 既然藝術這是生命的形式,那麼純文學作者便一刻也離不開世俗,離不開肉體的慾望,否則創造就失去了源泉。純文學作者的世俗關懷是最深層次的、抵達人性之根的關懷,也許一般的讀者看不到這種關懷,但作者本人必定是那種在內心深深地捲入世俗糾葛,迷戀世俗的個體。他同普通人之間唯一的區別只在於他在捲入、迷戀世俗的同時又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這種自我意識帶來折磨,帶來內耗,而作品,就在其間誕生。這樣的作品,帶給人類的是認識自我的可能性。我們平時所鼓吹的「世俗關懷」同純文學里頭隱藏的世俗關懷其實並不矛盾,只不過一個是淺層次的,一個是深層次的而已。(當然那種出於意識形態的歪曲論調除外)我在我的文學生涯中碰見過不少使我眼前為之一亮的純文學,那種遇見同道的喜悅真是無法形容。但我在這里不得不指出,我們所屬的那種文化的確具有致命的弱點,使得一些純文學的追求者不能將事業進行到底,半途而廢的例子到處都是。但時至今日,整個文壇對於這個明顯的事實並沒有產生應有的認識,魚目混珠,似是而非,矇混過關的言論滿天飛,就是看不到真誠。純文學是小眾文學,這個小眾文學需要一批具有獻身精神的、朝氣蓬勃的批評家來對讀者加以引導。因為純文學所涉及的問題是有關靈魂的大問題,對純文學的冷淡就是對心靈的漠視,如此下去必然導致精神的潰敗和滅亡。 需要說明的是,第三種設想,是建立在很多所謂名作家的論述基礎之上的。然而,如果仔細思考和分析,中國當今百分之九十九的作品都不能算得上是純文學。這主要是因為,就題材和體裁而言,純粹為了文學而文學的東西數量少而又少。除此之外,既然文學強求其「純」,那麼靠寫純文學出名的作家是不是也因為功利意識而背離了純文學的初衷? 純粹為藝術而藝術的作品不是沒有,但是,如果說一點也不受政治影響的作品,恐怕很少。而在這極少的作品裡面,尋找一點探討人類靈魂高度和終極意義的作品,則是難上加難。 對於人類精神的深入探討不斷揭示了精神王國的面貌,在世人眼前展示出一個嶄新的、陌生的、難以用世俗語言表達的、與我們用肉眼看到的小世界相對稱的廣大無邊的世界。自古以來,對於這個「虛無飄渺」的世界的描繪,是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家、哲學家和自然科學家的共同的工作。 在文學家中有一小批人,他們不滿足於停留在精神的表面層次,他們的目光總是看到人類視界的極限處,然後從那裡開始無限止的深入。寫作對於他們來說就是不斷地擊敗常套「現實」向著虛無的突進,對於那謎一般的永恆,他們永遠抱著一種戀人似的痛苦與虔誠。表層的記憶是他們要排除的,社會功利(短期效應的)更不是他們的出發點,就連對於文學的基本要素——讀者,他們也抱著一種矛盾態度。自始至終,他們尋找著那種不變的、基本的東西,(像天空,像糧食,也像海洋一樣的東西)為著人性(首先是自我)的完善默默地努力。這樣的文學家寫出的作品,我們稱之為純文學。我願自己永遠行進在這個人數不多的隊列中。 「純」的文學用義無反顧地向內轉的筆觸將精神的層次一層又一層地描繪,牽引著人的感覺進入那玲瓏剔透的結構,永不停息地向那古老混沌的人性的內核突進。凡認識過了的,均呈現出精緻與對稱,但這只是為了再一次地向混沌發起沖擊。精神不死,這個過程也沒有終結。於寫作,於閱讀均如此,所需的,是解放了的生命力。可以想見,這樣的文學必然短期效應的讀者不會很多,如果又碰上文學氛圍不好的話,作者很可能連生存都困難。 中國文化傳統勢力是太強大了,它那日益變得瘠薄的土壤中如今孕育的,是普遍的萎靡與蒼白,它早已失去了獨自擔負起深入探索人性的工作的力量,但它仍能匯集起世紀的陰雲,擋住有可能到來的理性之光。我認為我們的文學急需的,不是那種庸俗的關於「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討論,(這種討論令人顯得猥瑣)而是一種博大的胸懷和氣魄,一種對於生命的執著,和對於文學自身的信心。只有建立起這樣的自信,才不會局限在日益狹小的觀念中,才有可能突破傳統的束縛,逐步達到為藝術而藝術的境界,從而刷新傳統。 一些別有所圖的大人物由於自己所處的高位,也由於知識結構的陳舊過時,在文壇上不斷發表言論,企圖將純文學的概念限制在狹小的范圍內,讓其自行消亡。他們口口聲聲強調作家要關懷他人,理解他人,對大眾的疾苦不能熟視無睹等等。試想一個人,如果他連自己的內心都不關懷,也不去認識,任其渾渾噩噩,那麼他那種對「他人」的關懷,對於被關懷的對象,又有多大的作用呢?即使當下「贏得」很多讀者,他的作品又能否給讀者帶來精神上的福音?恐怕更多的是暫時的麻醉吧。還有的人將「自我」限定為表面層次的世俗觀念,缺乏起碼的文學常識,以自己的半桶子水來矇混讀者,以掩蓋自己創造力的消失……這些觀念之所以能流行一時,說明讀者對於究竟什麼是純文學這個問題的認識還是非常模糊的。這一點都不奇怪,因為純文學在中國這個古老守舊的國度中還是屬於新生事物,它的生長,有賴於作家們和批評家的共同努力。 當純文學的探索開始之際,寫作者立刻會發現自己站在了已經存在的自我的對立面,這個自我是由文化、社會、教育等一系列因素的作用構成的表層的自我。這些因素堅不可摧,聚成銅牆鐵壁。如果人要進行純度很高的創造,他就必須調動深層的潛力,戰勝舊的自我,到達空無所有的極境。因為只有在那種地方,精神的好戲才會開始。那一次又一次對於已有的傳統、文化等等的突破。其實也就是精神對於肉體桎梏的掙脫。每一位寫作者,他的肉身都是由過去的傳統滋養著的,而如今他所進行的發明創造,卻使得他必須決絕地向肉體挑戰,將這種自戕的戰爭在體內展開,僅憑著一腔熱血和自發的律動進行那種野蠻而高超的運動,並且絕對不能停下來,因為停止即死亡。這便是純文學作家的危險的困境,也是自古以來純文學作家的命運。 作為一名生長在中國的寫作者,血液里頭天生沒有宗教的成分,那麼,當他要與強大的傳統世俗對抗之際,是什麼在支撐他,使他立於不敗之地呢?這是我長久以來在體驗的問題。現在答案是一天天清楚了。藝術本身便是生命的藝術,一個人如能執著於純粹的藝術沖動,那便是執著於生命,執著於那博大精深的人性。在十幾年不懈的追求中,我在體驗到純藝術的終極意境的同時,也深深地感到,這種純美之境是同宗教意境並列的,也許還更為博大,並且二者之間是如此的相通。不知從哪一天起,作為寫作者的我便不知不覺地皈依了這種生命的哲學,只要我還在寫,我便信。也就是說,這是一種只能在行動中實現的信仰。誰又能說得清生命到底是什麼?人只能做,讓一個又一個的創造物閃耀著奇跡般的光輝,這一過程,大約就是將物質變精神的過程吧。即使有一天,我因年老體衰無法再寫作了,恐怕也只能生活在那種奇境的回光之中,因為那是我作為「人」的一切。 藝術的境界是一種自找痛苦的境界,當然也是唯一不會枯竭的源泉。人的承受力一天天隨著痛苦加深而增強,時常為了進一步的突破,人不得不分裂自己的肉身,於是鮮血四濺的場面反復出現,然而還必須凝視這種場面,因為那是生命邁向高級階段的前奏。既然已與傳統決裂,現在寫作者唯一可以依仗的,便是體內自力更生似的運動了。不斷為自己設障礙,讓主體處於狗急跳牆的境地,是每個純文學寫作者日日要做的操練。衡量一名作者是否合格,就要看他是否具有「拚命」的素質,因為畏縮和頹廢是這種創作的大敵。那種把寫作僅僅當作自娛,不思進取的文學並不是真正的純文學,而是變相翻新的傳統士大夫的舊貨。純文學作者必須是理想主義的,歌頌生命,高揚精神的旗幟是他的宗旨。而這種理想,又是通過對自我的解剖與分裂來實現的。即使作者主觀上是要在痛苦中自娛,這種創作也必定會教育讀者,提高讀者的境界。閱讀了這樣的作品的讀者,決不會是眼前黑蒙蒙的一片,反而會振奮起精神,以各自的方式向命運挑戰,並在追求中摸索出自我分析與治療的方法。 既然藝術這是生命的形式,那麼純文學作者便一刻也離不開世俗,離不開肉體的慾望,否則創造就失去了源泉。純文學作者的世俗關懷是最深層次的、抵達人性之根的關懷,也許一般的讀者看不到這種關懷,但作者本人必定是那種在內心深深地捲入世俗糾葛,迷戀世俗的個體。他同普通人之間唯一的區別只在於他在捲入、迷戀世俗的同時又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這種自我意識帶來折磨,帶來內耗,而作品,就在其間誕生。這樣的作品,帶給人類的是認識自我的可能性。我們平時所鼓吹的「世俗關懷」同純文學里頭隱藏的世俗關懷其實並不矛盾,只不過一個是淺層次的,一個是深層次的而已。(當然那種出於意識形態的歪曲論調除外)我在我的文學生涯中碰見過不少使我眼前為之一亮的純文學,那種遇見同道的喜悅真是無法形容。但我在這里不得不指出,我們所屬的那種文化的確具有致命的弱點,使得一些純文學的追求者不能將事業進行到底,半途而廢的例子到處都是。但時至今日,整個文壇對於這個明顯的事實並沒有產生應有的認識,魚目混珠,似是而非,矇混過關的言論滿天飛,就是看不到真誠。純文學是小眾文學,這個小眾文學需要一批具有獻身精神的、朝氣蓬勃的批評家來對讀者加以引導。因為純文學所涉及的問題是有關靈魂的大問題,對純文學的冷淡就是對心靈的漠視,如此下去必然導致精神的潰敗和滅亡。 對於人類精神的深入探討不斷揭示了精神王國的面貌,在世人眼前展示出一個嶄新的、陌生的、難以用世俗語言表達的、與我們用肉眼看到的小世界相對稱的廣大無邊的世界。自古以來,對於這個「虛無飄渺」的世界的描繪,是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家、哲學家和自然科學家的共同的工作。 在文學家中有一小批人,他們不滿足於停留在精神的表面層次,他們的目光總是看到人類視界的極限處,然後從那裡開始無限止的深入。寫作對於他們來說就是不斷地擊敗常套「現實」向著虛無的突進,對於那謎一般的永恆,他們永遠抱著一種戀人似的痛苦與虔誠。表層的記憶是他們要排除的,社會功利(短期效應的)更不是他們的出發點,就連對於文學的基本要素——讀者,他們也抱著一種矛盾態度。自始至終,他們尋找著那種不變的、基本的東西,(像天空,像糧食,也像海洋一樣的東西)為著人性(首先是自我)的完善默默地努力。這樣的文學家寫出的作品,我們稱之為純文學。我願自己永遠行進在這個人數不多的隊列中。 「純」的文學用義無反顧地向內轉的筆觸將精神的層次一層又一層地描繪,牽引著人的感覺進入那玲瓏剔透的結構,永不停息地向那古老混沌的人性的內核突進。凡認識過了的,均呈現出精緻與對稱,但這只是為了再一次地向混沌發起沖擊。精神不死,這個過程也沒有終結。於寫作,於閱讀均如此,所需的,是解放了的生命力。可以想見,這樣的文學必然短期效應的讀者不會很多,如果又碰上文學氛圍不好的話,作者很可能連生存都困難。 中國文化傳統勢力是太強大了,它那日益變得瘠薄的土壤中如今孕育的,是普遍的萎靡與蒼白,它早已失去了獨自擔負起深入探索人性的工作的力量,但它仍能匯集起世紀的陰雲,擋住有可能到來的理性之光。我認為我們的文學急需的,不是那種庸俗的關於「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討論,(這種討論令人顯得猥瑣)而是一種博大的胸懷和氣魄,一種對於生命的執著,和對於文學自身的信心。只有建立起這樣的自信,才不會局限在日益狹小的觀念中,才有可能突破傳統的束縛,逐步達到為藝術而藝術的境界,從而刷新傳統。 一些別有所圖的大人物由於自己所處的高位,也由於知識結構的陳舊過時,在文壇上不斷發表言論,企圖將純文學的概念限制在狹小的范圍內,讓其自行消亡。他們口口聲聲強調作家要關懷他人,理解他人,對大眾的疾苦不能熟視無睹等等。試想一個人,如果他連自己的內心都不關懷,也不去認識,任其渾渾噩噩,那麼他那種對「他人」的關懷,對於被關懷的對象,又有多大的作用呢?即使當下「贏得」很多讀者,他的作品又能否給讀者帶來精神上的福音?恐怕更多的是暫時的麻醉吧。還有的人將「自我」限定為表面層次的世俗觀念,缺乏起碼的文學常識,以自己的半桶子水來矇混讀者,以掩蓋自己創造力的消失……這些觀念之所以能流行一時,說明讀者對於究竟什麼是純文學這個問題的認識還是非常模糊的。這一點都不奇怪,因為純文學在中國這個古老守舊的國度中還是屬於新生事物,它的生長,有賴於作家們和批評家的共同努力。 當純文學的探索開始之際,寫作者立刻會發現自己站在了已經存在的自我的對立面,這個自我是由文化、社會、教育等一系列因素的作用構成的表層的自我。這些因素堅不可摧,聚成銅牆鐵壁。如果人要進行純度很高的創造,他就必須調動深層的潛力,戰勝舊的自我,到達空無所有的極境。因為只有在那種地方,精神的好戲才會開始。那一次又一次對於已有的傳統、文化等等的突破。其實也就是精神對於肉體桎梏的掙脫。每一位寫作者,他的肉身都是由過去的傳統滋養著的,而如今他所進行的發明創造,卻使得他必須決絕地向肉體挑戰,將這種自戕的戰爭在體內展開,僅憑著一腔熱血和自發的律動進行那種野蠻而高超的運動,並且絕對不能停下來,因為停止即死亡。這便是純文學作家的危險的困境,也是自古以來純文學作家的命運。
㈥ 初二英語下冊怎麼學好,主要是閱讀理解和作文
方法上的指導:
1.聽(LISTENING)(輸入)
2.說 (SPEAKING) (輸出)
3.讀(READING) (輸入)
4.寫(WRITING) (輸出)
5.譯(TRANSLATION)(雙向)
以上五方面的語言能力的培養,既是英語考試所必須的,又是未來交流所必要的。總之,英語學習的終極目標是與他人的流暢的溝通,是需要通過大量的科學的訓練才能夠獲得的。為此,萊曼英語教學理念經常會給學生以下諸多方法,以供廣大學生參考:
1.聽(LISTENING)
對於聽力而言,這種能力集中地反映了英語是一門熟練工種這一特性。必須牢記的是「量變才能達到質變」基本規律。建議大家:
(1)五遍泛聽:找一份適合於自己水平的聽力資料,利用零碎時間,至少聽五遍,然後再換另一份聽力資料,仍然是聽上五遍。如此往返,堅持一年,必有結果。
(2)間歇精聽:偶爾要進行一部分精聽,即一邊聽,一邊記筆記。一句一句地邊聽邊寫。不會的單詞要查一查字典。不得懶惰,不得煩躁,要踏實,要扎實,一步一個腳?C看味薊嵊脅煌?潭鵲慕?健?r
(3)語言環境:很多人抱怨在英語學習中沒有語言環境。萊曼英語認為應該自己建立自己的語言環境,充分利用網路,電視,廣播等媒介,同時多與英語老師,外國朋友溝通和交流。以上幫助建立語言環境的條件均已成熟,要戒懶,戒自卑,戒任何借口。養成每天聽英語的習慣。
2.說(SPEAKING)
「說英語」這一關對於大部分中國學生來說是一道難關。是中國學生苦學英語十餘年要面臨的巨大困惑。萊曼英語認為要想練就熟練的口語,必須循序漸進,有簡單到復雜。自然,一些技巧也應注意:
(1)自言自語:從每天的英語閱讀開始,做到聲音洪亮,口齒清晰,發音準確,語調優美,增加自信。
(2)自我創作:將所讀的句子通過更改其中一些單詞,片語或句型,進行仿造句子,將其變成自己的句子,並大聲朗讀出來。
(3)多抓句型:造不出句子的根本原因是句型不夠熟練,不夠靈活。多抓句型,並要注意句型所衍生的不同含義,進行靈活的句子創作。
(4)交流溝通:聽到英語就應該模仿默念,增加自己的語素,無論懂與不懂,都應心裡跟讀。這是上英語課或和他人交流的基本步驟。可惜的是,很多中國學生忽略了此處。把願意傾聽你那不熟練的英語的人當做你的知心朋友。
3.讀(READING)
談到閱讀,精讀和泛讀要兼顧。所謂精讀,要一個字一個字地讀,弄清每一個單詞,片語,句型乃至習語的含義,從中鎖定一些未學過的內容,通過一學,二記,三運用的過程進行學習,不斷充實自己的英語知識。
至於「泛讀」,是大部分中國學生所不顧及或沒有時間顧及的。而英語學習恰恰需要大量的課外閱讀以增加課外信息,達到增加談資,增加閱讀理解知識面的目的。但凡英語好的學生,都是大量泛讀對他們的考試和交流起到了支撐作用。萊曼英語認為作為一個英語學習者和運用者,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雖不精,但面兒要廣。
4.寫(WRITING)
英語的寫作已經作為各類級別英語考試的重要內容,且未來的英語運用中,寫作也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技能之一。因而,寫作就需要學習和練習。正如我們的漢語寫作一樣,應該時不常地寫一些英語的日記,周記或專題作文,充分利用已學過的語法點表達自己的觀點。要明確的是,寫作對於基礎知識而言,可起到復習作用;對於口語而言,可起到思維培養的作用。
萊曼英語認為,在練習寫作時,要注意下列事項:
(1)起始段落:要有吸引力
(2)片語句型:多用片語句型
(3)轉聯詞: 確保句子,段落的順暢
(4)復合句: 表達較復雜的觀點
(5)書寫排版:清楚整齊明了
5.譯(TRANSLATION)
至於英漢互譯,基本上在課本和課堂上難覓其蹤影。很少有老師講解如何做漢英互譯。而萊曼英語認為漢英互譯無論是對於英語寫作,還是英語口語都具有極大的幫助作用。我們認為漢英互譯是學生必須練習的重要的語言能力之一。且萊曼英語教學理念中也已給出了系列的練習方法,用以指導學生的漢英互譯。
基礎知識:
1.單詞(VOCABULARY)
任何人都知道,單詞對於英語學習的重要性。小學畢業生單詞量應該在1000個左右,初中畢業生應該具備3000個左右,高中畢業生應該具備5000個左右,而大學四級英語的單詞量應在8000左右。我們主張「單詞上不封頂,越多越好,多一個單詞,再未來的考試和運用中就多一份自由」。誠然,記憶單詞使得很多中國學生感到郁悶不已,萊曼英語教學理念中將為大家介紹一些頗為實用記憶方法。
2.片語 (EXPRESSIONS)
在學習完一個英語單詞之後,就應學習由該單詞構成的片語,以增加該單詞的靈活運用,了解其不同的用法。萊曼英語教學理念中還要強調由學生自我創作片語,為將來創作英語句子打下良好的基?#ǚ槍潭ù首椋┦韻胍幌攏?桓鋈瞬換崬醋鞔首椋??春我源醋骶渥櫻坎換崬醋骶渥櫻?趾我越?薪渙鰨坷陳?⒂鍀?⒂鐧淖暈掖醋髂芰?醋魘茄??匭薇亓返鬧匾?諶蕁?r
3.句型(STRUCTURE)
很多中國學生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能夠順利地通過各個級別的英語筆試,但口語和聽力總是難盡人願。固然原因很多,而萊曼英語教學理念認為,其根本原因在於學生對於構成用於交流的英語句子的關鍵——句型學習的不夠扎實,不夠系統,不夠靈活。盡人皆知,英語句子的構成要件是不同類型的句型。因而,在英語學習中,要對句型予以高度的重視,要有專項的講解和訓練,特別是學生的自我創作能力的訓練,而不是一味地鸚鵡學舌,或死記硬背他人的句子。或許,鸚鵡學舌,死記硬背是廣大中國學生長期以來學不好英語的主要原因之一。
4.時態(TENSE)
應該說,時態是英語語言有別於漢語的重要區別之一。同時,也是廣大中國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難點之一。所以,無論在學校的英語教材中,還是在萊曼英語教學理念中,時態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基礎知識。不但要學習,而且要學好,要能靈活運用才是。問題是如何才能學好英語的時態,能否有良好而有效的學習方法來幫助中國學生解決好英語的時態問題。這是擺在每一個英語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之一,而絕不是讓學生一味地做題的「題海戰術」或「水大泡倒牆」的簡單的做法。
5.習慣(IDIOM)
隨著對外交往的增多,特別是外資英語培訓機構的大量湧入而帶來的各級別的英語考試,使得英語的習慣用語越來越多的充斥在教材,課堂,考試和交流之中。所以,為了適應現代英語的考核以及實際運用,英語的習慣用語也就必然成為英語學習的基礎知識之一。此項知識不是可有可無,而是英語這一學科按著現代英語的要求是否地道的關鍵之一。
綜上所述,萊曼英語教學理念中更加強調在英語學習中的系統的學習,對於基礎知識而言,應該根據學生自身的情況,本著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學習。同時,還應該注意學習方法上的探索,既要聽從教師給予的方法和指導;又要摸索適合於自己的學習方法。堅決反對任何的不顧英語本身的內在規律,突擊性的,階段性的商業英語教育教學行為。
㈦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800子高中作文
朱自清先生說「寫作的訓練,還是要從閱讀說起。雖然文章不等於生活,是『流』不是『源』,但同樣可以影響寫作。」著名特級老師斯霞也說:「閱讀為寫作提供了知識與技能」,「多讀多寫,首先是個『讀』,首先靠得是閱讀課」。由此可見,閱讀對於寫作具有多麼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們在日常的教學中怎樣充分利用閱讀為寫作提供更多的便利呢?
章熊先生給有效的閱讀做了這樣的四個界定:(一)認知和篩選能力(包括理解性篩選和檢索性篩選)。(二)闡釋能力(或對抽象道理加以具體說明,或對具體材料加以抽象、概括)。(三)組合和調整能力,即把閱讀所獲得的信息納入自己原有的知識系統。(四)擴展能力,即對課文的是非、得失、優劣加以判斷。他認為如果在閱讀中能夠促進以上四種能力的發展,那就是有效的閱讀。這也就是說,要真正讀出效果,讀出能力,我們在閱讀過程中還必須要認識到:閱讀者既是語言信息的領悟者,又是語言信息的加工者。我們在閱讀作者的文字時,要能夠充分調動自身的積累(這既包括自己直接的生活體驗和生活感受,同時也包括以前閱讀的文本積累),在腦中再現那些場景,比如人物是什麼樣子,什麼樣的神情,什麼樣的動作等。這些不單單是對作品描述內容的一個簡單重復,其中還包括了讀者的許多創造。而且中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特別是文學作品,都是這樣的精神語言的創造者,閱讀教學通過課文學習這樣的語言,是一個信息的接受過程,是一個情緒體驗過程,是一個形象的再創造過程,也是一個認識的升華過程。而且閱讀的作用在於積累,在於引導學生進行感悟,在於誘發學生的思維。那麼,我們該怎樣在我們的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呢?
我們要在立足課堂閱讀的基礎上,對前人留下的名言、警句、俗語、成語等這些前人感悟生活的結晶多加留心,注重積累,還可以將其拿到課堂上來,讓學生議論一番,講講自己的看法,舉舉生活的實例。比如,巴爾扎克的名言:「挫折就像一塊石頭,對於弱者來說是絆腳石,它讓人止步不前,甚至跌入深淵;對於強者來說它是墊腳石,使人看得更高,看得更遠。」課堂上老師引導學生議論理解,並讓學生回憶講述自己生活中有關這方面的事情。
另外,老師可以提供相關的讀物,開闊學生思路,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從新的《語文教學大綱》頒布後,人教社出版了一套中學生課外必讀圖書,為學生的閱讀提供了很好的引導作用。而且,青少年時期感情豐富敏感,講究友情,注重真善美,我們做老師不妨在必讀書目之外,針對學生的特點,為他們提供一些適合自己看的讀物。特別是一些富有濃厚時代氣息的報紙雜志上的隨感美文,《青年文摘》、《青年博覽》、《讀者》上這種文章比比皆是,學生看了很自然地與自己的生命、情感起來,於是產生了共鳴。久而久之,生活中碰到類似的事件,便會感悟頓生。當然有時間的話也可以看一些長篇小說,因為小說中人物對生活的感悟無處不在,看了以後,這些感悟便潛移默化地被學生接受了,從而學生便會在這些感悟的基礎上產生新的感悟。為自己的寫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沒有大量的閱讀作基礎,要寫出好文章是難以想像的。所以閱讀對寫作有促進作用,這是毋庸置疑的。那麼在教學中我們又該怎樣去做呢?我們認為,閱讀教學的根本,就是汲取文章的思想內容、遣詞造句、寫作素材並同時訓練作文審題、立意、謀篇及同類文體的寫作,從而為學生寫作技能的訓練而張本,起到一個過渡的作用,即直接地把閱讀所得遷移到作文之中去。
為了更好地進行寫作,我們將閱讀進行分解。以課內為主,配合教材,輔以課外讀物載體,如課外讀物、音響文化、廣告藝術等,把閱讀材料分解成五個部分:課題解析;重點事例分析;精彩語句研讀;人物形象分析;結構順序與寫作特點分析。依據這五個方面進行定向積累。蘇東坡有言「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要讓學生有話可說,有內容可寫,除了讓其直接參加一些社會活動或自身經歷的事獲取素材之外,更多的還是從書本上獲得。根據五個部分的內容,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將有關的思維過程、思維結果與寫作思維相對應。
一、通過課題分析,掌握擬題技巧,學會多種方法,自覺運用到寫作之中。
二、通過對課文重點語段的分析,培養學生向閱讀材料索取素材的習慣,明確選材的標准,並能將讀寫溝通,將課內與課外結合起來。
A、援引。對所閱讀的文章中好的東西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直接引用。如名人名言、典型事例、生活中所蘊含的生活哲理等。
B、仿寫。為訓練學生的思維,可引導學生對文中的精彩片斷進行仿寫。如在學習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對文中那段對童年趣味的描寫,我們就要求學生去仿寫。收到了較好效果。
C、想像。在指導學生閱讀時要激發其想像,從而將文章中想要表達的內容加以形象化,進行一種藝術的再創造。
三、通過精彩語句的分析,讓學生准確生動地進行遣詞造句。
四、通過人物形象分析,挖掘人物性格來培養學生的合理想像,構思情節能力,積累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五、通過文章層次和寫作順序的分析,進行合理擬寫作文提綱的訓練。尤其是對開頭和結尾的安排以及如何讓自己的文章言之有序。
在定向積累的基礎上,抓住某一方面的某一靈感,由感而發,及時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寫作訓練,再經過自我評改後加以確認,從而完成從閱讀到寫作的過渡。
㈧ 基礎英語寫作主編是黑玉琴的練習題答案
最簡單的方法,早中晚大喊英語各一篇(在理解的基礎上),每次3到5遍,只要有毅力,3個月後英語水平就會明顯提高,一年後在你們班就是第一了。
㈨ 什麼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1~2年級的教學重點
邏輯思維能力 分析能力 再有就是對詞彙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