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英語記敘文閱讀
① 如何進行閱讀記敘文
記敘文閱讀:
1、評價、賞析一句話:應從兩個方面入手,先評寫作特色、語言特色,如用了什麼修辭手法、表現手法,語言或生動或優美或講求對稱或准確嚴密……再評思想內涵,即闡明這一句表達了什麼觀點,給你什麼感受、啟迪、教育……
2、分析一句話的含義也可從分析關鍵詞入手,著重體會關鍵詞在特定語境中的含義.
3、記敘文語段中分析一句話,要緊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氣氛、表達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點等
4、關鍵句子主要包括五個方面:①點明題旨的句子;②描寫、議論、抒情的句子;③總結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轉合的句子(如相互照應的句子和起承上啟下作用的過渡句);⑤運用各種修辭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對偶、反復、反語、設問、反問,特別是引用的句子).理解關鍵句子主要是指能體味句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出的喜怒哀樂、褒貶態度及思想傾向等.同時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點.
5、社會環境描寫的主要作用:A、交代作品的時代背景.
B、在回答時必須結合當時當地的時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環境描寫的相關語句揭示了什麼樣的社會現實.
6自然環境描寫(景物描寫)句的主要作用:
1、表現地域風光,提示時間、季節和環境特點;
2、推動情節發展;
3、渲染氣氛;
4、烘託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題.
7、句子在文章結構上的作用分析:
A、對上文(或全文):照應上文、首尾呼應、總結上文(或全文);
B、對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筆、作鋪墊;
C、對上下文:承上啟下(過渡).
8、用自己的話回答問題:
A、這種題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語句來回答,從另個層面上來說,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關語句,所以你首先應該找出原文中的相關語句;
B、現在要考慮的就是如何將原文中的語句變成自己的話,可以採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適用於原文相關句子較長的情況;
②翻譯句子法,適用於文言文語段;
③解釋重點詞法,適用於原文語句中有生僻詞;
④變換句式法,適用於原文使用的是疑問、設問、反問的語意未能完全明確的句子,而題目又要求作出明確表達的情況.
9、文段中主人公的判斷
原則:必須依據本文的主題.
例如:《七根火柴》——無名戰士;《一件小事》——「我」.
散文(包括雜文、通訊、一般記敘文)中的「我」等於作者本人;而小說中的「我」不等於作者本人,而是作者在生活的基礎上通過虛構塑造出來的人物形象.
10、評價作家作品:
A、應以對作家、作品的進步性作肯定性評價為主;
B、對作家、作品的局限性應點到為止,重點在於歷史局限性.
11、給文段擬題:
A、看開頭、看結尾、看中心句、看過渡句、看反復出現的句子.、
B、語言要求簡練,一般在6個字左右.
12、根據閱讀短文的感受談自己的看法或體會:
A、用第一人稱;
B、採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話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體會,再用兩三句話談談理由,可以擺事實、也可以講道理,如題目有相關要求,還要注意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
13根據語境,補寫心理活動:
A、必須用第一人稱;
B、必須仔細研讀具體語境.
14根據短文提出的觀點補充舉例:
A、可舉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說服力,並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識面,但一定要寫准確人物、事件,切忌張冠李戴.
B、也可舉凡人事例,可以編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實感,切忌過於誇大,讓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編亂造的.
C、格式:人物+事例+簡短評價
② 如何進行中考記敘文閱讀復習
一、中考記敘文要求
把握記敘要素、線索、順序、人稱、詳略。理清文章的思路、結構和層次。理解題旨及文章的主旨,概述主要內容。揣摩理解關鍵詞、句在特定語境中的含義及作用。分析文章表達方式、表現手法及寫作技巧。閱讀中的體驗及啟示。結合內容個性化表述,學會思考和質疑。
二、知識梳理
(一)明確記敘文知識要點
1、什麼是記敘文
記敘文以形象生動的記敘、描寫來間接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文體。
2、記敘文的分類
寫人,敘事,寫景狀物。記敘文是以情感人
(1)側重寫人的記敘文
如:《我的母親》《老王》《背影》《阿長與山海經》《藤野先生》《憶冼星海》《鄧稼先》
從事件中分析人物,在言行中概括出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點。
(2)寫事的記敘文
如:《社戲》《風箏》《羚羊木雕》
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或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3)寫景狀物的記敘文
如:《春》《濟南的冬天》抓住寫景手法,景物特徵,分析作者情感。
(4)表達方式:5種
①記敘:概括敘述、詳細敘述
②議論:
開頭議論:開篇點題,統領下文
文間議論:承上啟下,揭示意義
結尾議論:揭示或升華主旨,畫龍點睛
③抒情:真切強烈,震撼人心。
④說明
⑤描寫
(5)人物: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次要人物襯托主要人物。細節描寫細微具體人物環境場面
三、常見題型解析
1、題型一:題目設題
題目的含義、題目的作用、擬題、尋找線索。
①標題含義
A、一語雙關的題目最容易考查其含義,表層意從字面上很容易把握,深層意要聯系全文甚至主旨方可把握出。
B、運用修辭的題目也容易考查含義
思路:一語雙關,表面上指……,又指……。概括了……的事件,表達了……的情感,暗示了……的主旨。或者:運用…修辭,寫出……
②標題作用
內容上:(同題目含義)點明……、概括……事件、表達了……感情、表達了……主旨
結構上:是否是線索,設置懸念,吸引讀者
(參考)形式上:新穎獨特,吸引讀者
③擬題(只要對的,不要貴的):以核心人物為題:《老王》《藤野先生》;以核心事件為題:《登上地球之巔》;以核心事物為題:《風箏》;以季節為題:《春》《濟南的冬天》;以獨特的視角為題:《背影》《台階》;以主旨為題:《偉大的悲劇》;以情感命題:《愛》;以線索為題:《羚羊木雕》;尋找線索物線、事線、人線、感情線、時間線、地點線、見聞線 。
作用:是貫穿全文的脈絡,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機地連在一起,使文章條理清楚、層次清晰。
2、題型二:情節設題
①概括全篇內容、概括部分情節、梳理心情變化、概括全文內容
基本思路:人物+事件+結果,時間、地點、經過可以略去;起因可以有,尤其是結果一定要有。注意:人物眾多時,找出主要人物;抓住主要事件,(插敘的事情排除掉);如果有兩件主要事情,都要概括出來。
②概括部分情節
概括情節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或概括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思路:先劃分出情節的各個階段,再進行概括。防止出現誤將高潮當作結局,或把經過當作結果的情況。
③梳理心情(感情)變化
思路:先劃分出情節的各個階段,再進行概括。防止出現誤將高潮當作結局,或把經過當作結果的情況。
小結:完善情節鏈、完善變化鏈
3、題型三:人物形象設題
①分析人物的形象
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通過分析典型事例來分析人物形象;二是通過對人物描寫(外貌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語言描寫、肖像描寫等)方法的分析來把握人物的性格和精神品質。
思路:抓住文中抒情議論句,體會作者情感,用贊美(貶斥)的語言概括。是一個……的人。從文章……看出來。要巧借文章中的詞語是否要結合內容分析
②描寫人物的方法及其作用
外貌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神態描寫。
側面描寫:作者通過對周圍人或環境的描繪來表現所要描寫的對象。
細節描寫:即特寫鏡頭,以突出人物心情或品質。
思路:這句話運用了……的描寫手法,寫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徵(或精神品質),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③評價人物形象
基本思路:性格特徵+評價
常有兩種類型:有模板;沒有模版。
(有模板,如「感動中國人物頒獎詞」。可以模仿模板的句式、語言風格)先寫出人物的優秀品質,再升華、贊美。語言要簡潔,優美,富有激情。
④揣摩心理
出題類型:補寫心理
思路:明確人物此時此境應有的、合理的心理內容。
注意:語言表述時要注意人稱,很多題目暗含要求用第一人稱:要用「我」,寫人物的內心獨白(考試中建議用第一人稱)。如用第三人稱,則是在陳述人物心理。
4、題型四
句子設題
(1)重點句子理解(作用)
思路:從內容和結構兩方面考慮。
語言組織:這句話寫出了……(內容),結構上起到了……的作用。有利於突出……。(往主旨上靠攏)
(2)句子在結構上的作用
開頭:總領全文;引出下文;為全文設置了……的情感氛圍;為下文……的情節做鋪墊;設置懸念;吸引讀者興趣等。
中間:承上啟下:與上文的……呼應;引出下文的……;總結上文,引出下文,為……做鋪墊。
結尾:照應開頭,照應題目——首尾呼應,回味無窮;總結全文,突出、深化……的中心。
過渡句的作用:
承上啟下,使文章結構嚴密,氣勢貫通,前後呼應,條理分明。
(3)描寫句理解(作用)
①人物描寫句
人物描寫方法:外貌、語言、動作、心理。
人物描寫角度: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思路:這句話運用了……的描寫手法,寫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徵(或精神品質),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②社會環境描寫句
思路:這句話寫出了當時社會……的特點,交代了故事發生的背景,引出了下文……情節。(推動了情節發展,或為下文敘事描寫作鋪墊)
③文采句賞析(表達效果)
思路:修辭(+闡述)+內容+情感
語言組織:運用了……的修辭手法,……地寫出了……的內容(動作、心理、神態等),表達了……的情感。
注意:在適當地方加上煉字內容。給整個句子以綜合評價。
5、題型五:段落設題
同句子理解(作用)一樣。要從內容和結構兩方面考慮。
思路:這一段寫出了……,突出了……,(這是內容)對下文起到……的作用。(結構)
注意:段落位置不同,結構作用不同,,表述語言有所不同。
①開頭段作用
開篇點題,統領全文;引出下文,或為下文……作鋪墊;渲染氣氛,奠定基調;設置懸念,吸引讀者。
②結尾段作用
總結全文,歸結主旨;卒章顯志(畫龍點睛),點明題旨;深化或升華主旨,強化作者情感;言有盡而意無窮,引發讀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味深長;發人深思,餘味無窮;戛然而止,給讀者留下想像的空間。呼應開頭,首尾圓潤,渾然一體。
③環境(景物)描寫句
思路:這句話寫出了……的景物特徵,渲染了……的氛圍,突出人物……的性格。烘託了人物……的心情等。(回答要具體)
④中間(非開頭結尾)段落
過渡段
承上啟下:承接上文……內容,引出下文……內容
只承上:總結上文……內容
只啟下:引起下文……內容
鋪墊段:為下文……作鋪墊
6、題型六:詞語作用/妙處/表達效果
常考的詞語有:動詞、形容詞、副詞;褒義貶用、貶義褒用;語境詞等。
方法指導:帶句解詞;有修辭要寫出所用……修辭;有的寫出……心情,表現了人物……性格,表達了……的情感。突出了……的中心。
注意:結束時最好有綜合性評價語。
此題型還有:問某詞能否去掉,或調換另一詞
解題模式:
首先,回答可以還是不可以;(一般情況不可以,特別是書上的原文時);其次,解釋詞義,比較兩個詞含義上的差別,並結合句子分析為何要用該詞或哪個表達效果更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現了……(好在哪裡);最後,不用或調換後,語境有何變化(不好在哪裡)還有:指示代詞的指代內容。
思路:就近、就前原則
例如:「路上,我一直在想,這個孩子應該回家,家長應該接納他,認可並鼓勵他。只有這樣,他才能活得快樂,才能走向夢想。」
「這樣」指的是?「這」是近指,「那」是遠指。
還有:其他詞語指什麼,根據語境推到判斷出所指
還有:詞語是否矛盾,有些詞從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實際上各有所指,寄寓深刻的用意。
7、題型七:記敘順序設題
①順敘:按照事情發展的先後(時間)記敘。
作用:敘事條理分明,讀起來脈絡清楚,印象完整清晰。
②常考的是倒敘、插敘的辨識及其作用。
插敘的作用:這段插敘,補充了……的內容,突出了人物……的性格,使文章內容更翔實,故事情節更曲折,人物形象更豐滿。
倒敘及其作用:有兩種倒敘形式:第一種是首尾照應,中間回憶。這種形式的倒敘作用是首尾照應,結構完整。設置懸念,吸引讀者。第二種是把事情的結果寫在前面,這種形式的倒敘作用是取得設置懸念、先聲奪人的表達效果。
③ 記敘文閱讀的方法
找一些關鍵的細節,抓住這些細節進行思考和答題很有效果,感受作者的心境
④ 記敘文閱讀的方法有哪些
記敘文閱讀答題技巧歸納包括:文章體裁、文章內容、人稱的作用、記敘線索及作用等關於記敘文閱讀答題技巧的重要知識點,希望記敘文閱讀答題技巧歸納,以供同學們參考和學習!
1.文章內容?方法:看題目、人物(事物)、事件,進行綜合、概括。強調三個部分:內容是什麼,文章怎麼樣,作者怎麼樣。
2.記敘文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經過、結果
3.問文章體裁?答:此文是一篇。備選答案有:詩歌、小說(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小小說)、散文(抒情散文、敘事散文、議論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劇本、說明文、議論文
4.材料組織特點?緊緊圍繞中心選取典型事件,剪裁得體,詳略得當。
5.劃分層次?(1)按時間劃分(找表示時間的短語)(2)按地點劃分(找表示地點的短語)
(3)按事情發展過程(找各個事件)(4)總分總(掐頭去尾)
6.記敘線索及作用?線索(明線和暗線)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時間、地點、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貫穿全文的脈絡,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機地連在一起,使文章條理清楚、層次清晰。
7.為文章擬標題。找文章線索或中心,依據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8.品味題目可以從--A內容上B主題上C線索D設置懸念上等方面進行品味。
⑤ 如何進行記敘文閱讀有效性教學
中考記敘文選文往往是文質兼美、人文內涵豐富、具有審美價值的文學作品(或敘事性散文或小說等)。因此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生要做到准確答題,必須懂得記敘文閱讀答題的基本技巧,從而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一、讀懂主旨
1.快速把握作品中的主要人物。考生要明白,作者著力刻畫主要人物的目的,往往是在這人物身上體現出自己的思想傾向,而這思想傾嚮往往就是作品的中心思想。如2006年上海市中考記敘文《孩子和書》,主要人物是「女店主」。把握住主要人物的各種不同的描寫,才能體現出這個人物的性格特徵、思想感情或精神品質。要注意的是,並非筆墨多的人物就一定是主要人物。有時作者從側面描寫來烘托、勾勒主要人物的形象,如課文《我的叔叔於勒》中,主要人物不是於勒叔叔,而是菲利浦夫婦,因為文章揭示的主題是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
2.快速把握情節。所謂情節,「就是表現人物間相互關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發展過程」,抓住了主要情節,就把握住了文章主要的內容。如《孩子和書》中以人物的思想感情為線索,由「熱情招呼不買書的顧客」→向顧客推薦合適的書→幫助陷入困境的少年→詩人留言示謝→賣書給孩子們。系列的情節構成事件,刻畫了「女店主」的形象與品質,表達了文章的主題。
3.快速概括文章內容。能否用一句話概括全文內容?考生在瀏覽閱讀材料後,要學會能以最簡潔的語句反映出這個材料主要敘述的內容,這樣就會對選文有一個正確的總體印象,以利主題的把握。其方法是「誰做了什麼」。如《孩子和書》,主要講的是「一個曾經陷入困境的孩子成為詩人後向當年救過他的女店主感恩」的內容。考生把握了文章內容後,對完成其他題目會有所幫助。如該文的第17、18題即是。
二、讀懂題意
讀懂了閱讀材料後,考生還須讀懂題目的意思。它問的是什麼?從什麼角度提問的?題目里蘊藏著哪些考點?讀懂了題意,才能正確答題。
1、審讀題乾的語言。中考試卷命題者可謂嘔心瀝血設計題目,所以題干語是明確的,科學的。考生做題首先要讀懂題干語。下面我們來看《孩子和書》第16題:「……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她的『善良、真誠』在全文中的表現:(1)熱情招呼不買書的顧客;(2)_____;(3)______;(4)_____」。讓我們來理清題干語的內容:a.「全文」意思是提醒考生根據全文來考慮;b.「表現」意思要具體回答文中相關具體的內容,不能籠統或抽象的答題。c.題目要求回答三個表現,那一定是全文中最為典型的三處;d.題目中出現的第1個答案是為考生提供了回答問題的角度與基本樣式,是示範答案,幫助考生從內容和形式上理解和答題。所以審讀題乾的語言,就是要抓住題目中的關鍵詞。
2、關注題目的考點。中考記敘文閱讀考題僅5—6題,涵蓋面卻很大,考查知識和能力,既有一定的適度,又講究梯度。因此,考生如果基礎知識扎實,熟悉考點,那麼在考試時就會從題目中看懂考點,根據題目要求准確答題。如《孩子和書》第17題,「……表達效果有什麼不同?請說說理由」,這道題目,既考了比較,又考了省略號的作用,還考了人物的思想品質。考生如不熟悉中考語文考點,何以回答?
3.留心分值的設置。2006年上海市中考語文總分值為150分,在題量不變的要求下,命題者勢必提高各題分值,所以注意分值也不失為一個答題的方法。從今年中考記敘文《孩子和書》的第18題來看,命題者設下一個陷阱:「聯系全文,第15段中『她心裡很高興,也很欣慰』的原因是_____」(6分)。不少考生在這題上失了3分,原因是答題紙上只留了一個空格,考生誤以為只有一個答題點。其實關注分值,我們就不難發現,該題一空6分,肯定隱含至少兩方面內容,否則該題分值高得離譜了。考生要學會善於識破試題中的干擾素。
三、解題指導
1.人物描寫:人物描寫通常考語言描寫、動作描寫、肖像描寫、心理描寫。近幾年考揣摩人物心理活動的題型有上升趨勢。確實,一個行為,一句話,一個神態皆是人物內心情感的體現,從一個人物的言談舉止,一顰一笑中,便能揣摩他的內心世界。這就需要考生根據語言環境來准確認識人物的各種描寫。要明白,一個人的心理往往就是他的感情、脾性、品質,而心理的流露自然要通過他的言行態度來表示。有的考生不明白肖像描寫(外貌與神態)怎能表露人物的品行,其實,文學作品中的描寫,作者都是刻意的、有目的的。如《孔乙己》中對孔乙己肖像的描寫:「他身材高大(有謀生的條件),青白臉色(半飢半飽),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時常遭受肉體上的摧殘),一把亂蓬蓬的花白鬍子(年歲已大,窮愁潦倒)」,魯迅每一處描寫都是來揭示孔乙己這個人物的性格特點。
2.環境描寫:環境描寫包括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作品中的環境描寫一般不會作純客觀的描寫,「環境描寫帶有作者濃郁的主觀色彩」。因此,環境描寫一般起到這么幾個作用:(1)往往表現自然條件(氛圍)的良好或惡劣;(2)往往交代故事、人物的背景(社會背景、歷史背景等);(3)如在文首,往往為後文的情節、人物作鋪墊;(4)往往渲染、烘托或反襯出一種氛圍,(5)為主要人物的形象、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務。
3.修辭手法:根據《考綱》的規定,中考語文涉及幾種修辭方法。我們知道,每一種修辭方法都有其獨特的作用。如比喻,本體與喻體之間要有相似點,異類才能相比,回答本體的作用時要抓住喻體的特徵,結合內容來回答,例:「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的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與「武器」的相似點是什麼呢?「武器」的特徵是「攻擊他人或保護自己的工具」,由此便明白,本體「馬克思主義」對我們思想的作用了。再如排比,排比的作用是增強語勢,起強調作用,表達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回答問題不僅要記住這些條件,更要根據語言環境來作答。增強(什麼)語勢,強調(什麼)內容,表達作者(什麼)思想感情。各種修辭手法作用不同,考生首先要識記其作用,然後根據文本來回答。
4.答案語言的表述要注意准確簡潔。記敘文閱讀大多數的答案都是以議論或說明的表達方式為主的,因為這是在剖析事件或人物的「為什麼」,所以,回答問題一要准確,二要完整,三要簡潔流暢,唯有這樣,才能把考生的觀點表達清楚。千萬不能含糊其辭或簡言答之。如「結合文題《窮人的風骨》,說說文章贊頌了一種________的風骨」,正確答案是:「身處貧困處境,仍保持著不輕易接受他人施捨的自尊、自愛的風骨。」這是根據文章內容來揭示主題的答案。有的同學要麼過於簡單:「人窮志不窮」,要麼去摘錄文章中的具體描寫,要麼回答似是而非,這就在表情達意上偏離了方向,自然難以得到滿分。
中考語文記敘文知識點眾多,其他考點諸如原因、依據、理由、指代、標題的含義(作用)、詞序(段序)、結構、概括、歸納、比較、質疑的回答方法、記敘文中的抒情議論等等,往往也都是有規律可循的。在此,不再贅述。
總之,中考記敘文閱讀主要考查考生的認讀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鑒賞能力、評價能力、思維能力等綜合能力。考生只有努力學習,打好扎實的基礎,才能准確答題。
請採納
如果你認可我的回答,敬請及時採納,
~如果你認可我的回答,請及時點擊【採納為滿意回答】按鈕
~~手機提問的朋友在客戶端右上角評價點【滿意】即可。
~你的採納是我前進的動力
~~O(∩_∩)O,記得好評和採納,互相幫助
⑥ 做語文或英語的閱讀技巧
語文解題方法歸類
一、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說明、議論
二、表現手法:象徵、對比、烘托、設置懸念、前後呼應、欲揚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聯想、想像、襯托(正襯、反襯)
三、修辭手法: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對偶、引用、設問、反問、反復、互文、對比、借代、反語
四、記敘文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五、記敘順序:順敘、倒敘、插敘
六、描寫角度: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七、描寫人物的方法: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外貌
八、描寫景物的角度:視覺、聽覺、味覺、觸覺
九、描寫景物的方法:動靜結合(以動寫靜)、概括與具體相結合、由遠到近(或由近到遠)
十、描寫(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間接)
十一、敘述方式:概括敘述、細節描寫
十二、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十三、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下定義、分類別、作詮釋、摹狀貌、引用
十四、小說情節四部分: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十五、小說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具體環境
十六、環境描寫分為: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十七、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十八、論據分類為:事實論據、道理論據
十九、論證方法:舉例(或事實)論證、道理論證(有時也叫引用論證)、對比(或正反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二十、論證方式:立論、駁論(可反駁論點、論據、論證)
二十一、議論文的文章的結構:總分總、總分、分總;分的部分常常有並列式、遞進式。
二十二、引號的作用:引用;強調;特定稱謂;否定、諷刺、反語
二十三、破折號用法:提示、注釋、總結、遞進、話題轉換、插說。
二十四、其他:
(一)
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記敘文、小說),埋下伏筆(記敘文、小說),設置懸念(小說),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記敘文、小說);深化主題(記敘文、小說);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文、小說)
(二)
修辭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4、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5、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三)
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徵等表現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
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麼?
動詞:不行。因為該詞准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准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後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五)
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麼?
不能。因為(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六)
段意的歸納
1.記敘文:回答清楚(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人做什麼事
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說明文: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麼,它的特點是什麼,
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容(特點)
3.議論文: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麼,作者的觀點怎樣,
格式:用什麼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論點
現代文閱讀實用解題技巧
解答現代文閱讀題應分三步走:
第一步,縱觀全文,把握主旨
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話歸根到底都是為闡明中心服務的,都歸向文章的主旨。平時要學會為文章標段,歸納每段意思,歸納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
二要找尋、讀懂文章中關鍵的詞句。特別是那些體現作者立場觀點、反映文章深層次內容、內涵較豐富、形象生動的詞句。尤其是文章的開頭句、結尾句、獨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連問句、過渡句、抒情議論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隱含其中。
①不要急著去做題,在進入題目之前,必須讀兩遍文章。第一遍速讀,作快速瀏覽,攝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對文章的整體認識,集中解決一個問題——選文寫的是什麼?第二遍精讀,仔細閱讀每句話,揣摩、參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對文章的主旨產生一定的認識。②畫出在文章的結構上起過渡、連接作用的詞語、句子、段落,畫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這些詞句往往就是回答問題時需要重點研讀的,通過找重要的詞句進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結構層次。③心中要有文體意識,找出畫龍點晴的句子。作為托物言志類的哲理性散文,在敘述和描寫中總有一些議論和抒情的語句,閱讀時一定要善於抓住議論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結尾的議論抒情,它們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牢記:欲速則不達。一定要讀懂文章再做題,堅決杜絕走馬觀花式的閱讀。
第二步,認真審題,定向掃描
做現代文閱讀主觀題的關鍵在於准確地審題,抓住了審題這個關鍵,就找到了答題的訣竅。現代文閱讀的審題,就是要仔細分析題干,把握題目要求,即把握題干中包含的與答案相關的各種信息。這是答題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題干一般由兩個部分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話,一是命題者的話。設置題乾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題內容;同時,命題者為了使考生不至於茫然無緒,往往又會在題干中提示答題內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個句子中。這樣我們就可以根據題乾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題的出題點,鎖定答題區間,具體到段、句、詞。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關區域,認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確抓住關鍵詞句,准確地把握住答案的有關信息,大多數題目的答案是能夠在原文中找到的。
牢記:題干提示了答題范圍,題干規定了答題角度,題干提供了答題思路,題干隱含了答題信息,題干體現了答題規律。
第三步,篩選組合,定向表述
文學作品閱讀多為主觀題,其題干不僅能顯示答題的區域,還能顯示答題的方式。要站在命題人所「問」的角度回答問題,問什麼答什麼,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確、有條理。整合時一定要確保文通句順。
牢記:
1、弄清題干中所具有的態度或傾向
遇到的題干如果是否定形式,就採用先反後正的答題方式,避免遺漏要點;遇到的題干如果是肯定形式,就採用正面的答題方式。
2、弄清題干語言的構成形式,確定答題語言形式。
題乾的結構,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著語句含義由哪些方面構成,分析結構可以提示考生答題時如何組織好語言。
3、弄清題干中作者的話和命題者的話
題目中出現作者的語句,一般是學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對象,而命題者的話一般起到引導學生明確解答重點或者提供限制條件的作用。
4、變含蓄為直接,變分說為概括。
高考中現代文閱讀材料多為散文,語言不僅有豐富的內涵,還很講究藝術技巧。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動細膩,有的形象具體。具有這些特點的語句在高考中歷來成為考查的重點。組織答案的時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關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關段落所傳達的信息的共同點,然後利用文中附著信息共同點的那些具體的、形象化的語句,把這些具體形象化的語言轉換為抽象,概括性的語言,即為所需答案。
5、多從原文中篩選、提煉、整合語句作答。
現代文閱讀的考查目的在於把握並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傳達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來理解作品,多從原文中尋找答案。但並不是直接摘抄,有時以文章中的詞或句為基礎略作改寫來作答,有時要求綜觀全文,從各段中提取相關信息加以整合。這類題在高考中出現最多。
另外,要弄清試題中常用的名詞術語。
表達方式,常用的表達方式有記敘、描寫、議論、抒情、說明等。
寫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狹義的寫作手法即「表達方式」,廣義的是指寫文章的一切手法,諸如表達方式、修辭手法,先抑後揚、象徵、開門見山、托物言志等。
修辭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擬人、反復、誇張、排比、對偶、對比、設問、反問等。
語言特點,一般指口語的通俗易懂,書面語的嚴謹典雅,文學語言的鮮明、生動、富於形象性和充滿感情色彩的特點。分析時,一般從修辭上進行分析。
感悟,多指發自內心的感受、理解、領悟等。
說明文的類型,事物、事理說明文(內容角度);平實、生動說明文(語言表達角度)。
說明方法,一般有舉例子、分類別、列數據、作比較、下定義、作詮釋、打比方、畫圖表、摹狀貌等(一般是三個字)。
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程序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考生在答題時,可答得具體些,如:空間順序(從上到下,從里到外等),邏輯順序(先結果後原因,層層遞進等)。
說明對象,指文章說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點)。
論證方法,中學要求掌握的有道理論證、事實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歸謬法。
論證方式,立論和駁論。
理論論據,包括名人名言、俗語諺語、公式定律等。
事實論據,一切事實、史實、數據等。
簡明,語句簡潔、明了,一般有字數上的限制。
得體,文明禮貌,人性化。
有何作用,回答文章中某一內容的作用或好處可從三個方面考慮,一是內容方面,如深化主題、強調感情等;二是結構方面的,如過渡、呼應等;三是語言方面,如引人入勝、生動活潑等。
思想內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現出來的思想傾向,如善惡、好惡、褒貶等。
以上各「常用術語」,暗中考查學生的語文基礎,同時也是題目賦分點所在,考生理解清楚,可很好地根治「答非所問」的弊病。
詩歌鑒賞五步法
【第一步】
先看一下詩歌是哪一類(按表現手法分為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按內容分為田園詩、邊塞詩等)
古詩一般選擇唐詩宋詞,以抒情詩居多,抒情詩可分寫景抒情,借古感懷,托物言志。寫景抒情詩主要把握景和情的關系;借古感懷詩,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關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諷今;托物言志詩主要領悟物和志的關系,借何物顯何志,這是第一步。
【第二步】
到詩詞的後半部分去找詩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達的志)。
【第三步】
看詩詞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寫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構成什麼畫面,這些畫面有什麼特點,對詩歌的中心有什麼作用(這實際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
做到五必看 :
①必看題目(題目常常是詩眼,或中心事件,有助於了解詩的內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論世,了解作者風格);
③必看注釋(可以藉此了解詩歌的感情基調,難懂的知識典故,有時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詩眼常常在此。詩歌鑒賞也常常是名句的鑒賞);
⑤必看題干(題乾的指向性很強,必須看清要求,必須結合原詩內容、題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闡述概念。答案必須有針對性、指向性,一定要問什麼,答什麼,要什麼,給什麼,這一點非常重要,可謂重中之重)。
【第五步】
看一看詩歌運用了哪些手法,這樣古詩鑒賞就很容易做了。組織成文時一般可用這樣的表達程式:這是一首什麼類型的詩,詩人攝取了哪些景物組成了怎樣一幅畫卷(或通過什麼形象的描寫刻畫),從中寄寓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在藝術特色上,主要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起到了怎樣的表達效果。或這樣表述:這首詩採用了(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技法,寫出了(意象)的(某某)特點,表現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類別:默認分類 | 添加到搜藏 | 瀏覽(1548) | 評論 (11) 上一篇:天河行舟 `˙·霧世人菲...` 下一篇:現代文閱讀考點點撥及訓練 相關文章:• 高考語文閱讀答題技巧(側重古詩... • 名師指導:2009年中考語文閱讀題...
• 中考語文議論文閱讀答題技巧 • 中考語文現代文閱讀答題技巧之說...
• 中考語文現代文閱讀答題技巧之議... • 2009中考語文新題型及現代文閱讀...
• 語文中考記敘文閱讀答題技巧談 • 名師指導:中考語文 現代文閱讀 ...
• 名師指導:中考語文 議論文閱讀 ... • 高考語文文學作品閱讀答題技巧
更多>>
一、 要點概括類
1.摘引文中原句作為答案。 2.選取文中重要詞語語句組合成答 3.劃分相關內容層次,一般有幾個層次就有幾個要點
二、 感想啟迪類 1. 抓住文段的中心,理解文段的含義,聯系中心作答2.聯系自己或社會實際情況,引發感悟3. 遣詞造句,講究三美:運用古詩文、名言警句;恰當運用對比比喻排比等修辭;運用成語。 4. 偷梁換柱法:把作者在該文章中的體驗、觀點用自己的話重新演繹一遍。
三、詞句品味類 1. 詞語品味:A揣摩詞語所表達的喜怒哀樂。B.分析修辭手法,體會詞語的含蓄意思2. 句子品味:A.看句子是否富有哲理:如果富有哲理,可以從它帶給你的啟迪去體會。B.看句式結構(句式不同,表達的效果也不同):陳述句語氣平穩,不溫不火;疑問句能吸引讀者好奇心,能製造懸念;反問句能加強語氣;感嘆句能抒發強烈的感情;排比句層層深入,顯得氣勢磅礴;C.從修辭的角度分析:比喻使意思淺顯易懂,具體形象;誇張能突出事物的特徵;擬人能使事物生動形象;對比給人鮮明印象;反語顯得幽默風趣,諷刺意味強烈。
四 句子仿寫類一審修辭,二看句式,三析句間關系,四品語體色彩,五考慮要保留的詞語和要替換的詞語。修辭、句式、句間關系、語體色彩弄明白了,再仿寫也就不難了。在沒有答題思路的情況下,要考慮和例句關鍵詞語相對、相同的詞語,例如:「沒有藍天的開闊,可以有白雲的悠閑」這句子的仿寫。我們通過審題可以知道:1.要保留「沒有… …,可以有… …」2.可以考慮用」 大地、高山、海洋」 等來替換藍天。3.得出答案「沒有海洋的遼闊,可以有河流的彭湃;沒有河流的奔騰洶涌,可以有小溪的清澈;沒有高山的險峻,可以有土丘的秀氣;沒有高樓大廈的明亮,可以有草屋的溫馨」等等。
五、 文段結構類(一)要求理解文章重要段落並且明了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類解題模式1.看句子或段落在文中的位置,選擇它在文中的作用類別 如果用在文章的開頭,主要是:引起下文,總領全文,引出懸念,開門見山、點題、埋伏筆等 如果用在文章的中間,主要是: 承上啟下,總結上文,引出下文 如果用在文章的結尾,主要是:總結全文,照應開頭(題目),點明中心,深化文章的主旨等。2.概括內容(1)記敘文全文的主要內容:抓六要素。(2)議論文的文段:抓段首句和關鍵句。
六、根據短文提出的觀點補充舉例類 一定要看清楚是讓你舉什麼樣的例子,是名人的還是其他的。1、可舉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說服力,並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識面,但一定要寫准確人物、事件,切忌張冠李戴。2、也可舉凡人事例,可以編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實感,切忌過於誇大,讓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編亂造的
七、論點的引入:1。論點:是作者對所議論的事物或問題所要發表的見解和主張。(1)、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2)、針對現象提出問題,再提出中心論點。(3)、根據親身經歷的某個生活事例提出論點(4)、從故事中引出問題,再提出論點(5)、用某種方法提出中心論點。比如,比喻、對比等等 論點的表達句式:論點的表述形式往往是一個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斷句的形式,它必須是明確的表態性的句子,可以是單句,也可以是復句。2、論點位置。A、經常放在文章開頭,B,放在文章中間C、防在文章結尾。D、標題直接提出 E、沒在文章中直接表現,是要讀者概括的 3、論點的類型。論點包括:中心論點和分論點。初中的議論文一般只有一個中心論點 4 考試中常見題型:1、論點是怎樣提出來的2、歸納和找出文章的論點或是中心論點 5 明確分析論點的方法和步驟 首先要整體感知課文,採用逐段概括要點(抓住關鍵的詞句),對文章的內容要有一個大致的了解,然後再進行具體的分析:(一)注意論點的一般位置。論點是作者對議論的問題所持的見解和主張,也就是文章要證明的觀點。文章中論點提出的位置常因作者的議論需要而定,換言之,作者為了更好地證明論點,必須周密、合理、有效地考慮論點的位置。一般有以下幾種:1、 看標題,議論文標題有時是揭示論題的,有時揭示論點的,不管是揭示論題還是揭示論點,對我們尋找論點都有幫助。2、看開頭。為文之法,開篇點題。審察文章開頭一段,抓住那些提挈全文內容的句子,往往可以得出論點。3、看結尾。作者在文章的結尾部分,常常對全文論述的內容加以歸納,有時回扣中心,有時到結尾才揭示中心。(二)審察論題。通過閱讀明確文章的論題是什麼,對文章的論題還是能把握的,然後在這一論題中作者的看法、主張是什麼,這樣一問作者的觀點就會比較明確。(三)通過論據來反推論點。議論文中作者為了能更好地闡明道理,常用論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即抓住文中所運用的事實或道理論據用來證明什麼,尤其要抓住的是作者對論據所闡述的話,這些話往往能幫肋你理解。
八、論據——是用來證明論點的事實和道理。 1、論據的類型:①事實論據——包括歷史事實、故事、現實生活中的事例、社會中存在的現象等。②道理論據——道理論據指經過人們實踐檢驗的,為社會所公認的正確理論,包括社會科學理論,如哲學理論,自然科學原理、定理、公式及廣為流傳的諺語、格言、警句,詩歌等。2、論據的作用:不管是道理論據還是事實論據,它們在議論文中的作用都是用來證明論點的。——這是大體的思路。常見的考題形式:1、補充和論點內容一致的論據。(這就要求學生A、要掌握比較全面全面的論據,B、思考這個論據是否符合這個論點。)2、判斷某一個段落和句子是屬於事實論據還是道理論據。4、論據的作用。
九、論證——是運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方法。論證手法及其作用類 1.舉例論證:運用具體事例,有力的論證了「……」的觀點或論點。(觀點從上下文找集中議論的句子,或原話或自己概括)2.道理論證:引用名言,具有權威性,有力的論證「……」的觀點或論點3.比喻論證:通俗易懂,生動形象地證明了「……」的觀點或論點。4.對比論證:鮮明地論證了「……」的觀點或論點 注意:答論證方法的作用時,先從內容上考慮,再從論證角度考慮,有力的論證論點一句必不可少。找論證方法時,按比喻論證,對比論證,舉例論證,道理論證的順序就可以萬無一失。
十,問論據是什麼,只有兩種:事例論據,道理論據。
十一.議論文開頭作用的答題規律 一般有三個作用,但是要看具體怎樣開頭?(1)(列舉生活中的現象或從生活中的情景或引用詩歌等)增強文章的生動性,吸引讀者(2)引出下文的議論(思考,觀點,論點,論題)(3)充當什麼什麼論據證明論點
十二、環境描寫的作用類 1.社會環境描寫的主要作用:A、交代作品的時代背景。B、在回答時必須結合當時當地的時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環境描寫的相關語句揭示了什麼樣的社會現實。以《孔乙己》為例,開篇關於咸亨酒店格局及人物的介紹便屬於社會環境描寫,它揭示了當時社會等級森嚴,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冷酷勢利,為主人公的出場做了鋪墊。 2.自然環境描寫的主要作用:A烘托、渲染……氣氛,為下文埋下伏筆。(《孔乙己》「中秋過後,秋風是一天涼比一天」——悲涼氣氛)B表現人物……的心情。(《我的叔叔於勒》)「天邊遠處彷彿有一片紫色的陰影從海里鑽出來」—表現人物沮喪失望的心情。)C暗示社會環境。(《變色龍》「四下里一片沉靜,廣場上一個人也沒有」——暗示社會環境,反映沙皇統治的黑暗)D結合具體語境:設置了……的背景,烘托形象,深化主題,與開頭形成照應,使文章形象、生動、增強文章感染力。(例:《驛路梨花》中關於「梨花樹林」的描寫)。環境描寫的作用。可以從以下六種情況判斷:是否烘託了人物的心情,是否渲染了氣氛,是否設置了背景,是否烘託了人物形象,是否深化了主題,是否推動情節的發展。
十三、表達方式作用類 常見的表達方式如:記敘、描寫、議論、說明、抒情 記敘文中的議論:點明中心或升華主題
十四、塑造人物的手法及其作用類 塑造人物手法包括:語言、動作、外貌(神態、肖像)、心理(正面、側面、細節)描寫。★答題方式:本段運用了… …的描寫手法, 塑造了(如果是側面描寫用襯托)……形象,表現了……性格,體現了……精神品質等
十五、指代詞指代對象的判斷類1、常考的指代詞有:這、那、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2、一般是往前找;3、找到之後,將找到的內容放在指代詞所在句中讀一讀,看是否適當通順。
⑦ 做好記敘文閱讀的技巧
閱讀記敘文和解答相關測試題可採用如下技法。
首先,認真閱讀文本。在整體通讀的基礎上,注意理清作者的思路,理解文本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你不妨從記敘的要素入手,分析了解中心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這樣,作者的行文思路就逐漸清晰了,表達的主要內容也就明確了。
其次,弄清記敘的順序,感悟文章語言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記敘的順序主要有順敘、倒敘和插敘。有些文章採用倒敘的方式來造成懸念,吸引讀者;有些文章在順敘的過程中插入一些相關的事件和情節,來補充交代一些背景材料和與文章主題有關的信息。
再次,弄清文本的表達方式,並抓住關鍵性的詞句,體味和推敲這些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理解其描述之事、比喻之理、含蓄之情。一篇優秀的記敘文,離不開運用富於表現力的語言來敘述和描寫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因此,我們閱讀記敘文,要結合特定的語言環境,深刻領悟和品味一些重點詞句的含義,從而准確地把握文本的意旨。
最後,在整體閱讀全文、了解記敘要素、理清線索脈絡、弄清記敘順序、理解內容主旨、明確表達方式、品味關鍵詞句、賞析情景和形象的基礎上,還要揣摩、體會作者的態度和觀點。有的文章,作者的態度、觀點很鮮明,甚至用奔放、激昂的語言直率地挑明;也有一些作品,作者的態度和觀點隱含在故事的過程或細節描述或形象刻畫之中,需要我們細加揣摩和體會。
閱讀記敘文,如果採用上述技法,並明確考點和應試方略,一般就能比較輕松地解答各種類型的檢測題了。當然,閱讀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如整體通讀時,可採用瀏覽略讀法,了解文本大意即可;解答相關測試題時,可有針對性地採用跳躍精讀法和重點句段品讀法;解答詞句品析或文本感悟類的主觀性表述題時,還可採用前後回讀法,以便准確把握重點詞句的語境義和文本的中心意旨。
特別提醒
近年來,在中考的記敘文閱讀試題中,出現了較多的開放型檢測題。這類題分值較高,頗能考查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是記敘文閱讀的重點和難點。綜觀各地的語文試卷,歸納起來大致有這樣幾種檢測類型:一是對詞語的深層含義和句子含義的理解與品味;二是對詞、句、段在文中的表達作用進行說明,或對某種表達方式如描寫、議論和抒情的表達作用進行說明;三是結合文章內容進行個性化的表達,如進行聯想想像、自由賞析和遷移創新等。這一類品析與感悟類的主觀性表述題,往往沒有統一的「標准答案」,但有「答案標准」,那就是應根據自己的感悟與體驗,談出自己獨特的看法,只要言之成理、見解新穎獨到即可。
解答這類題目,可從以下角度入手:注意研讀上下文,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揣摩,然後用簡潔的語言進行表述;要注意從全文構思的角度,從作者的表達意圖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角度進行解答;要揣摩考題的意圖,結合文章內容,調動生活積累,進行簡潔明晰的表達。
⑧ 如何寫好英語記敘文
英語寫作能力也是靈活運用知識的一種綜合能力。
1.中國有句古話,回叫"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答吟詩也會作"。同樣,要使自己具有較強的寫作能力,首先應該熟讀和背誦一些句型和短文。許多同學寫出來的語言根本不符合英語的語言習慣,相當一部分人有對照中文逐字翻譯的不良習慣,不去理會中英文的差異。大量的背誦和閱讀是提高寫作能力的有效辦法,同學們若有大量的現成語言積累在腦海里,自己寫起文段來,就可以做到脫口而出,或是模仿、套用,甚至發揮。
2.可以採用循序漸進、靈活多樣的練習方式。從根據提示詞寫單句開始,到寫單句,然後到寫幾句話,最後到寫流利的文段。
3.嘗試多種形式的寫作,如簡訊、說明、通知、便條、明信片、看圖寫作、根據表格或記錄寫短文等。
4.在練習時,要充分了解所提供的情景素材,注意使用常見的連接詞來表示順序和邏輯關系,使句意表達連貫、語法正確、符合邏輯。還要注意字母的大小寫和標點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