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趣味性閱讀階段性實驗計劃
A. 用英語為學校實驗室定製一些計劃
1、完善各種制度和表卡,做到帳卡物三者一致。
1, improve the various systems and table cards, so as to achieve the same account card three.
2、規范儀器的擺放,使之科學,合理,美觀。
2, the standard instrument display, so that the scientific, reasonable and beautiful.
3、嚴格履行借交手續。
3, strictly fulfill the formalities.
4、熱情服務,做到有求必應。
4, enthusiastic service, do everything.
5、加強兩室衛生工作,確保儀器的准確性及精密度。
5, to strengthen the two room health work, to ensure the accuracy and precision of the instrument.
6、調動教師使用儀器的積極性。
6, to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teachers to use the instrument.
7、做好年度清查、兌現工作。
7, do a good job in the annual inventory, cash.
B. 我學的是英語教育,想跨專業考心理學的研究生,希望各位能幫忙提提建議,比如說復習計劃、參考書什麼的。
現在復習不算晚。我是從去年七月份開始的,工專文,跨校,跨地區跨專業版,也考上了權。只要你能拿定主意,並願意為之付出努力。
參考書各個學校不同,你要先決定考哪個學校的研究生。再看該校歷年的招生簡章,裡面羅列有參考書目的。復習計劃應人而異,拿到書後,你心裡大概就有底了。要看幾遍,每遍多長時間。總共多長時間。
此外,你要考學校這個專業的歷年真題一定要有。真題是最好的參考資料,一定要吃透。
還要想辦法,校友啊,人人啊,找到今年考上該專業的師兄師姐,讓他們給你一些指導。
既要努力,也要講求方法的。
C. 研究中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藝術用什麼樣的理論作指導
一、研究背景
社會生活的信息化的經濟的全球化,使英語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中國成為WTO成員,無疑也對外語運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國家教育部頒布的新《英語課程標准》將基礎教育階段的英語教學擺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學習某種語言的最根本目的在於能運用該語言進行實際交際,學習英語也正是為了能運用它來完成交際的任務。《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基本要求》指出:小學英語教學要把教學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交流的能力和興趣上。因此,優化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切實提高小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是廣大英語教師面臨的一個共同課題。
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是小學英語教學的基本形式,是小學生形成最基本的語言運用能力的主要渠道。但目前,由於受應試教育和傳統的外語教學法的束縛,在現行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中存在千篇一律的弊端:「復習(問答)——呈現(教學單詞、句型)——操練(聽、讀)——表演(模仿)——作業(WORKBOOK)」,教師過多地把精力集中在語言知識的講解上,我們的學生盡管掌握了一定的語言知識和技能,但一旦要求他們將這些知識技能運用到現實的語境中,他們則往往「啞口無言」,無法交流。為改變這一現狀,更好地貫徹教育部關於《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基本要求》的精神,培養學生運用語言交際的能力,使學生能在新的情景中創造性地運用所學語言與別人交際,我們提出了《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藝術的研究》這一課題。
二、概念界定與支撐性理論
(一)概念界定
1、「任務+情景+活動」即課堂教學中「以任務為導向、以情景為線索、以活動為中心」,設計教學過程。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思考和主動實踐,培養學生運用語言交際的能力,實現知識、技能向能力的轉化,培養學生在新的情景中創造性地運用所學語言與別人交際信息的能力。
2、任務(Learning task)即「以任務為導向」,要求學生能運用所學語言完成某一交際任務。課堂教學前教師要吃透教材,制定出明確合理、操作性強的任務,並貫穿在課堂教學中。
3、情景(Situation)即以「情景為線索」。情景是指英語交流的社會情景,包括運用英語進行交流的社會語言情景和用實物、圖畫、手勢、動作及課件創設的社會語言情景等。以情景為線索是指每堂課設置情景,讓情景貫穿教學的全過程,使學生在課堂上身臨其境,有話可說,有事可做,有感而發,學以致用。
4、活動(Activities)即「以活動為中心」,圍繞一定的主題和有關語言基礎知識,設計學生樂於主動參與的游戲和活動,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去感受語言、理解語言和運用語言,在語言活動過程中獲得積極、愉快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的興趣、成就感、自信心和積極主動學習的能力。
(二)支撐性理論
我們認為新的《英語課程標准》以及外語教學法如:活動教學法、功能法(The Functional Approach)、全身動作反應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等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
1、新的課程標准倡導「任務型」的教學途徑(Task-based Approach),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2、活動教學法就是將教材內容按其交流原貌活化於課堂,形成不同層次、不同性質、不同形式的活動,讓師生共同投入、互相交流,幫助學生逐步掌握英語這個交流工具,培養學生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
3、功能法注重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倡導課堂教學交際化。
4、全身動作反應法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習充滿樂趣,特別適合小學生。
三、研究的目標與實驗假設
本課題的具體研究目標為:
1、通過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使學生在理解語言的意義和功能的基礎上,正確靈活地運用英語開展交際性活動,從而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交流的能力和興趣。
2、通過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學會主動探索、主動思考和主動實踐,,以實現多方面能力的發展和整體素質的提高。
四、實驗操作
1、談話熱身 Warm- up
在每節課前教師先設計好本課的學習任務(Learning task),並在Warm
-up這個環節中告訴給學生。教師可以利用英語歌曲,讓學生在歌聲中開始新課的學習;利用事先布置的學生表演,讓學生在娛樂中開始新課;利用猜謎語的方式,讓學生在笑聲中開始新課。
2、呈現活動Presentation Activities
把教材內容設計成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活動,藉助畫畫、圖片、實物、模型等直觀教具和錄音機、多媒體等電教設備,把教材中靜止的無聲的文字活化成有聲有色的對話,再放到教材設計的情境中,生動逼真地呈現給學生。採用全身動作反應法等,視聽結合,刺激並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學生對新語言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的思維活動。這一階段的教學主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的主體意識處於啟發狀態。
3、練習活動Practice Activities
這個環節以鞏固新知識為主要目的,教師逐步放手,向以學生為主體過渡。因為機械性的模仿和重復操練往往會使學生感到乏味,因此,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精心設計一些形式多樣的活動。例如,在模擬語音、語調時,可設計一些「鸚鵡學舌」「請你配音」等小節目,模仿中英美人士純正的英語。既訓練了口語,又加強了語感。在練習句型時,可設計一些「角色表演」和「音樂舞蹈」以加深印象,可讓學生戴上頭飾,配上道具,表演對話中的角色。
4、交流活動Proction Activities
這個階段是英語教學過程中的一個中心環節,是諸多活動的目的和關鍵所在。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一些購物、問路、打電話、生日聚會等生活場景,讓學生在真實或半真實的語言環境中運用所學語言進行交流,教師在布置任務,給出話題後,不再干預,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完成用英語交際的任務。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動運用英語進行交流的興趣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五、研究方法
採用調查法、文獻法、經驗總結法。
1、文獻法:對近幾年來發表的關於優化英語課堂教學模式,培養交際能力的文獻資料,特別是介紹課堂模式研究成功經驗的文章進行系統歸類,並作比較性研究,在此基礎上,篩選出有效經驗為本課題借鑒。
2、調查研究法:了解目前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現狀,通過分析,找出共性問題,進行調研。了解實驗教師操作情況,學生交際能力的發展狀況,以便及時調整,使實驗計劃得以更好實施。
3、經驗總結法:對實踐活動中的具體情況及時進行歸納與分析、研討,撰寫總結或實驗報告,使實驗更趨系統化、理論化,以此提高實驗操作質量。
六、實施計劃
1、第一實施階段(2008年4月——2010年6月)
(1)按設計方案進行實施,實驗中對學生交際能力進行跟蹤調查,做好數據的統計、分析、整理工作。
(2)定期組織課題研究活動,研究課堂教學模式,並不斷調整操作方式。
(3)定期做好工作總結,對實驗效果作出評價,總結實驗中存在的問題,並作出分析調整。
3、第二實施階段(2009年8月——2010年12月)
根據第一階段的經驗和已調整的實驗方案,繼續做好實驗工作,進一步完善實驗的操作體系。
4、總結階段(2010年1月——2011年2月)
(1)對實驗過程進行全面系統總結,分析各種數據。
(2)匯集資料,撰寫實驗報告。
(3)邀請教育行政部分及有關專家對實驗結論進行科學鑒定。
七、課題組成員分工
1、課題組長孫金剛教師負責課題管理,制定計劃,組織課題研究活動,撰寫階段報告和實驗報告。
2、組員孫業芝老師負責課題理論指導與平時的理論學習。
3、組員王志芹老師負責相關數據收集、材料整理。
4、所有課題組成員都要按實驗方案認真進行課堂教學模式改革,每學期上好一節研究課,提供一份案例,撰寫一份課題論文和總結。
D. 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 英語翻譯
national innovation experiment program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看看鏈接吧
E. 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程用英語怎麼說啊
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課程
The curriculum of national innovation experiment program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這里的課程指專業領域方面的研究,所以用curriculum。
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應翻譯為national innovation experiment program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F. 請問大學生創新實驗計劃(UIRT)的英文全稱是什麼
University Innovation Research and Training Program
簡稱(UIRT)項目
G. 初3學習計劃
我初三剛畢業...考得還不錯是市重點...
其實你不必每天都復習的...重點看看就行了,一般來說老師第二天上課是會統一復習一遍的...
睡眠是最重要的,實在困了就不要強迫自己復習...
到了最後一階段會有很多練習做那時也沒必要復習了
初三化學很簡單,上課認真聽就行了...利用課余寫完也是沒問題的...
晚上抓緊時間的話三個小時應該可以搞定...
祝你考進理想的學校....輔導計劃:
8月份
這個階段是各科集中訓練,能夠默寫出單元的主要知識內容,對重點,難點查缺補漏階段,知識點運用,各科要練習題鞏固題。要求做題的時間觀念。
語文:整理初中兩年的練習及考卷,錯題整理,暑期要每天堅持半小時的閱讀。每天訓練文言文一篇。
數學:數學知識的整理歸納,各章典型題目的深化理解。復習初一、初二內容,鞏固知識點。
英語:分題型訓練,爭取把錯題掃清,單詞堅持記憶。
科學: 物理化學分塊訓練。解題思路的重憶過程。
9月——10月份
這個階段主要是跟蹤初三課堂教學進度,做到每個知識點都能清晰,錯題本的題目要全部掌握。主要是夯實基礎。課本要抓牢。薄弱知識反復訓練。
語文:分單元塊訓練,基礎知識字音、字型、詞語、標點等。文言文要求一周3篇訓練量。閱讀要求一周兩小時閱讀量
數學:把握初中代數知識中重點,一次函數、二次函數、反比例函數圖象。題目靈活處理。
英語:重點閱讀和寫作,訓練考試模式。
科學: 物理重點的電學和力學部分鞏固,生物知識點分塊記憶。
11月份——1月份
這個階段主要是套題訓練,重點是整理各學科的典型題目,對於中考的常考知識點的把握,把錯題繼續記錄下來,並且分析原因。
語文:重點為詩詞賞析訓練,套題訓練為一周兩套。
數學:幾何代數分開訓練。先進行代數部分的整體復習。基本要點安排。
英語:重點閱讀和寫作,訓練考試模式。
科學: 化學知識結構的整體性。難點訓練。生物套卷練習。
2月份
各學科錯題再整理分析,疑難問題摘抄到專題本上。
3月份
語文:一周至少做3套練習題,錯題積累下來,每天要背誦5個名句
數學:試卷題的練習整理。回憶試題的思路,偏難的試題要記得題型和解題方法
英語:模擬題目訓練,查漏補缺。
科學: 解題思路的強化記憶,問題是否考慮全面
4月份
這個階段主要是套題訓練,重點是整理各學科的典型題目,對於中考的常考知識點的把握,把錯題繼續記錄下來,並且分析原因。近三年的中考真題訓練。
5月份
這個階段主要是調整學習狀態,安排好作息時間。向中考靠攏,各科重新回到知識點
的回憶上,並且能夠理出各章的主幹!以放電影的方式回憶知識點!錯題典型題目的記憶。
6月1日——6月12日
試卷的模擬訓練,在規定的時間進行答題。以積極樂觀自信的心態備考。答題時間大腦要保持狀態最佳。
6月13日:放鬆 看考場。
H. 英語教學活動專題研究有哪些
教育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觀察法:
1.觀察法:為了了解事實真相,從而發現某種現象的本質和規律。
2.觀察法的步驟:觀察法的實施分為以下三個步驟,步驟之一就是進行觀察研究的設計,此步驟可分為如下幾個方面:
(1)作大略調查和試探性觀察。
這一步工作的目的不在於搜集材料,而在於掌握基本情況,以便能正確地計劃整個觀察過程。例如:要觀察某一教師的教學工作,便應當預先到學校大致了解這位教師的工作情況,學生的情況,有關的環境和條件等等。這可以通過跟教師和學校領導人談話,查閱一些有關的材料,如教案、教學日記、學生作業等,以及聽課等方式進行。
(2)確定觀察的目的和中心。
根據研究任務和研究對象的特點,考慮弄清楚什麼問題,需要什麼材料和條件,然後作明確的規定。如果這規定不明確,觀察便不能集中,結果就不能深入。觀察不能有幾個中心,范圍不能太廣,全部觀察要圍繞一個中心進行。如果必須要觀察幾個中心,那就採取小組觀察,分工合作。
(3)確定觀察對象
一是確定擬觀察的的總體范圍;
二是確定擬觀察的個案對象;
三是確定擬觀察的具體項目。比如,要研究新分配到小學任教的中師或大專畢業生在課余時間進行業務、文化進修的情況,那麼,擬觀察總體就是教師工作年限達一年或兩年的新教師。在這一總體范圍內,再定下具體觀察哪幾所小學,哪幾個教研組中的哪些教師。具體觀察名單確定以後,再把擬觀察的時間、場合、具體觀察項目確定下來。
(4)制定觀察計劃
觀察計劃除了明確規定觀察的目的、中心、范圍,以及要了解什麼問題、搜集什麼材料之外,還應當安排觀察過程:觀察次數、密度、每次觀察持續的時間,如何保證觀察現象的常態等。
(5)策劃和准備觀察手段
觀察手段一般包括兩種:
一種是獲得觀察資料的手段;一種是保存觀察資料的手段。
獲得觀察資料的手段主要是人的感覺器官,但有時需要一些專門設置的儀器來幫助觀察,如觀察屏、計算機終端裝置、更高級的如動作反應器等。這些儀器主要起兩方面作用:保證觀察的客觀性與提高觀察的精確性。
在保存資料的手段中,人腦是天然器官。但這種與觀察主體連在一起的保存手段缺乏精確性和持久性,也不能實現資料的客體化。因此,人們先利用文字、圖形等符號手段,進而又利用攝影、錄音、錄像等技術手段,把觀察時瞬間發生的事、物、狀況以永久的方式,准確地、全面地記錄下來,供研究地反復觀察資料和分析資料所用。
無論哪一類手段,都應在觀察開始前就准備好,對觀察中使用的種儀器也須事先作好功能檢查,以保證在使用過程中不出現障礙。對於觀察人員來說,必須掌握使用儀器的基本方法,並知道在觀察中應做些什麼。如要詳細、全面拍攝一堂課,一部攝像機是不夠的。觀察者應准備幾部攝像機,並事先作好分工。即使是作觀察記錄,也需要事先作好設計。在記錄紙上印好以一定的格式排列的必須記錄的項目,還可以約定一些記錄符號,以盡量減少現場記錄時書寫文字的時間。
我們以中學生課堂行為記錄為例,見表5-1。在下面表格中,研究人員根據研究需要,列出他認為在課堂上學生可能發生的行為。但估計所列不會完全,所以留出一些空格,讓觀察員在需要時使用。研究者如果要請別人幫助觀察,必須事先和觀察人員講清楚每一個項目的具體所指,遇到意外情況的處理方法,要求他們熟悉每一個項目的所在位置。為了穩妥起見,還可以在正式觀察前先作幾次觀察練習,幫助觀察人員熟悉表格的內容;如發現表格的缺陷,可在正式觀察前作出調整。
(6)規定統一性標准
為了增加觀察的客觀性,為了便於衡量和評價各種現象,為了易於用數量來表達觀察的現象,為了使觀察結果可以核對、比較、統計和綜合,必須事先考慮自己的觀察可能涉及到的各種因素,並對每一因素規定出統一的標准。每次觀察或觀察同一現象的不同觀察者,要堅持採用統一的標准去衡量。這主要在於,不同的研究項目常會涉及到不同性質的標准。如:有的涉及到單位問題,如怎樣衡量學生表現的知識質量;有的涉及到定義問題,如怎樣才算違反紀律;有的涉及計算方式問題,如怎樣登記和表達學生之間產生的矛盾的頻率,等等。對類似問題,都應事先做好統一規定。
(7)逐段提出觀察提綱
在觀察計劃的基礎上,應對每次或每段(幾次同一性質上一內容的觀察組成一段)觀察提出具體提綱,以便使觀察者對每一次觀察的目的、任務和要獲得什麼材料非常明確。觀察提綱可以包括本次觀察要解決的具體問題,並且應當在前一次觀察的基礎上,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提出來。亦可採用表格的方式,以便於分類統計。
觀察實際過程,加以分析研究,得出某種結論。也許可以形成某個研究課題。
二、調查法:
同樣是為了了解事實情況,分析事實情況,得出結論,證實某種問題,以便改進工作(包括改進研究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課題。
包括問卷調查、訪問調查等。了解事實情況、分析情況、認真研究,得出結論,尋找解決辦法或進一步研究的方案。
舉例說明調查法的操作過程:
抽樣調查的主要步驟
在實際的抽樣操作中,整個過程可大致分為如下步驟:
1.確定調查的目的(確定問題,形成假說;通過調查驗證假說,使問題明確化,得出結論)。
2.確定抽樣總體。要從中進行抽樣的總體應與要得到信息的總體(目標總體)一致。從樣本得出的結論適用於被抽樣總體,超出這個范圍結論的適用程度取決於被抽樣總體與目標總體的差異程度。
3.確定待收集的數據。一般只收集與調查目的有關的數據,過長的調查表會降低回答的質量。
4.選擇抽樣方法。這時總體中的哪種單位作為個體基本上可定下來。
5.編制抽樣框。如學校名錄、學生花名冊等。
6.確定需要的精確度。因抽樣調查是要由樣本推斷總體,會帶有某些不確定性。一般是對相對誤差或絕對誤差作出概率水平上的要求。
7.估計樣本容量,估計費用。
8.抽樣試驗,在小范圍內試填一下調查表,做些必要的改進。
9.實地調查工作的組織。按抽樣方案進行調查。對收回的調查表的質量及時進行檢查。對不回答的表要有處理方案。
10.根據所用的抽樣方法進行數據分析。
11.可對同樣的數據採用其它的分析方法,以作比較。
12.寫出調查報告。留存有關總體的信息,它們可能對將來的抽樣起指導作用。
對於教育現象,有時難於進行嚴格意義上的概率抽樣,可以考慮採用下列方法抽樣:從總體中選出若干有代表性的大單位(群),在群內進行概率抽樣;從一個小總體中選出接近於研究者對總體平均數的印象的那些個體;樣本限於總體中易於取到的部分;樣本是隨便選取的;樣本由自願被調查的人員組成;等等。但對這樣得到的樣本要選擇適當的數據分析方法,對結論也要慎重,應充分利用其它信息進行核查、確認。在教育現象的研究中,研究者的智恝、經驗和抽樣技術的有機結合,是獲取好樣本的關鍵。
三、測驗法:
是想描述某些行為的狀況,或推論某些行為的狀況(包括:能力與成就,個性、興趣、動機、態度、觀念及心理需要等);從而考慮改建的策略或方案,或進一步形成新的研究課題。
在教育學和心理學中,測量被用作定量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功能是評估、診斷和預測。(舉例,如xxx老師所做的「學生自學能力測驗(試驗)」,就是為了了解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自學能力究竟能達到何種程度)。
所謂測量就是根據一定的法則,將某種物體或現象所具有的屬性或特徵用數字或符號表示出來的過程。測驗法是教育和心理學測量的一項主要內容和形式。
測驗的客觀性是關於測驗系統化過程好壞程度的指標。測驗的控制,在不同時間對於同一個被試,或同一時間對於不同的被試,其意義都應該是相同的。保持刺激的客觀性則要遵照一定的程序予以控制。(如周文琴老師在做這一測試前邀請我去在他們的家長會上的講話,目的就在於排除和避免人為因素影響,排除測驗的隨意性和不真實性,實現評測標準的同一性)。
推論的客觀性指對同一結果不同的人所做的推論應該一致,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對同一結果的所做解釋應該相同。
四、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法是一種適應小范圍內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於建立理論、歸納規律,而是針對教育活動和教育實踐中的問題,在行動研究中不斷地探索、改進改進工作,解決教育實際問題。行動研究將改革行動與研究工作相結合,與教育實踐的具體改革行動緊密相連。(特點是邊執行、邊評價、邊修改)。
模式基本是:計劃——行動——考察——反思(即總結評價)。教師個體比較適用。
另一種模式:預診——搜集資料初步研究——擬訂總體計劃——制訂具體計劃——行動——總結評價
從上述行動研究法的幾個步驟中可以發現三個明顯的特徵:
一是具有動態性,所有的設想、計劃、,都處於一個開放的動態系統中,都是可修改的;
二是較強的聯合性與參與性,研究者、教師、行政人員的全體小組成員參與行動研究法實施的全過程。
三是在整個研究過程中,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貫穿於行動研究法工作流程的始終。
具體說說操作方法:
1.預診:這一階段的任務是發現問題。對教學或學校工作中的問題,進行反思發現問題,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診斷,得出行動改變的最初設想。在各步驟中,預診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收集資料初步研究:這一階段成立由教研人員、教師和教育行政人員組成的研究小組對問題進行初步討論和研究,查找解決問題的有關理論、文獻,充分佔有資料,參與研究的人員共同討論,聽取各方意見,以便為總體計劃的擬定做好診斷性評價。
3.擬定總體計劃:這是最初設想的一個系統化計劃。行動研究法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系統,所以總體計劃是可以修訂更改的。
4.制定具體計劃:這是實現總體計劃的具體措施,它以實際問題解決的需要為前提,有了它,才會導致旨在改變現狀的干預行動的出現。
5.行動:是整個研究工作成敗的關鍵。這一階段的特點是邊執行、邊評價、邊修改。在實施計劃的行動中,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動的反饋信息,可行的,則可以進入下一步計劃和行動。反之,則總體計劃甚至基本設想都可能需要作出調整或修改。這里行動的目的,不是為了檢驗某一設想或計劃,而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在行動研究中,過程性資料的搜集、整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6.總結評價:首先要對研究過程進行考察。考察內容有:一是行動背景因素以及影響行動的因素。二是行動過程,包括什麼人以什麼方式參與了計劃實施,使用了什麼材料,安排了什麼活動,有無意外的變化、如何排除干擾。三是行動的結果,包括預期的與非預期的,積極和消極的。要注意搜集三方面的資料,背景資料是分析計劃設想有效性的基礎材料,過程資料是判斷行動效果是不是、由方案帶來和怎樣帶來的考察依據;結果資料是分析方案帶來的什麼樣的效果的直接依據。考察要靈活運用各種觀察技術以及數據、資料的採集和分析技術,充
總結評價實際上是對行動研究過程及其結果的「反思」。反思是行動研究第一個循環周期的結束,又是過渡到另一個循環周期的中介。這一環節包括:整理描述,評價解釋,寫出研究報告。這是對整個研究工作的總結和評價。這一階段除了要對研究中獲得的數據、資料進行科學處理,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結論外,還應對產生這一課題的實際問題作出解釋和評價。
五、經驗總結法:
這是教師可以常用的方法。教育經驗總結法是根據教育實踐所提供的事實,分析概括教育現象,挖掘現有的經驗材料,並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論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導新的教育實踐活動的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方法。關鍵是要能夠從透過現象看本質,找出實際經驗中的規律;從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進自己的教學。進行教育經驗總結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1.要注意經驗的先 進 性(觀念必須更新)
2.要全面考察總結的對象,充分佔有原始的事實材料;且做到有「點」有「面」,「點」、「面」結合,防止以偏概全的片面性。
3.要以教育實踐活動為依據,不能憑空想當然,那是毫無價值。
4.要善於進行理論分析
六、文獻法:
分類閱讀有關文獻(包括文字、圖形、符號、聲頻、視頻等具有一定歷史價值、理論價值和資料價值的材料),得出一般性結論或者發現問題,尋找新的思路。
文獻按內容性質分,有零次文獻、一次文獻、二次文獻和三次文獻。零次文獻是未經發表和有意識處理的最原始的資料。一次文獻指直接記錄事件經過、研究成果、新知識、新技術的專著、論文、調查報告等文獻。二次文獻是指對一次文獻進行加工整理,包括著錄其文獻特徵、摘錄其內容要點,並按照一定方法編排成系統的便於查找的文獻。三次文獻是指工具書和在二次文獻的基礎上,又對眾多一次文獻的綜合研究結果。
七、個案研究法:
個案研究法就是對單一的研究對象進行深人而具體研究的方法。
個案研究的對象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個別團體或機構。前者如對一個或少數幾個優生或差生進行個案分析,後者如對某先進班級或學校進行個案研究。個案研究一般對研究對象的一些典型特徵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也就是所謂「解剖麻雀」的方法。
個案研究中,原始的資料積累是非常重要的。同時個案研究不僅停留在對個案的研究和認識的水平上,而且需要認識教育與發展之間的因果關系,提出一些積極的教育對策,以改革教育教學方法。也可能通過對某個案的研究而形成假說,進而產生新的研究課題或教改實驗。
觀察或追蹤一個人、幾個人、一個團體、一節課……的過程,時間可長可短,依需要而定,進行分析概括,透過現象看本質,得出規律性的結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個案研究的對象少,研究規模也較小;同時個案研究一般都是在沒有控制的自然狀態中進行的,也不要在一段時間內突擊完成。所以,個案研究就特別適合教師的研究。教師可以抓住一兩個典型的學生或一類學生,結合教學、教育工作實踐進行研究。對於每一個教育實踐工作者來說,總可以在班上找到研究對象,而且也不需要什麼特殊的處理,不影響正常的教育活動)。
八、案例研究法:
什麼是「案例」?中外學者尚無普遍公認的、權威的定義,一般認為,案例是對現實生活中某一具體現象的客觀描述。教育案例是對教育活動中具有典型意義的,能夠反映教育某些內在規律或某些教學思想、原理的具體教學事件的描述、總結分析,它通常是課堂內真實的故事,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困惑的真實記錄。對這些「真實記錄」進行分析研究,尋找規律或產生問題的根源,進而尋求解決問題或改進工作的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課題。在案例法的研究中,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關鍵。
關於案例含義的基本觀點:
第一,所有的案例都是事件,但並不是所有的事件都可以成為案例。教育上的案例首先表現為一個事件。但是能夠作為案例的事件必須要具備這樣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在事件中必須要包含有一個或多個疑難問題,同時也可能包含有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換句話說,沒有問題在內的事件不能稱為案例;二是這個事件應該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通過這個事件可以給人帶來許多思考,帶來若遇到同樣或類似事件如何應對的借鑒意義和價值。
第二,所有的案例都是故事,但並不是所有的故事都可以成為案例。案例講述的肯定是一個故事,並且許多情況下講述的一個有趣的故事,其中會有一些生動的情節、鮮活的人物。作為案例的故事至少應該具備這樣兩個兩個條件:一是這個故事必須是一個真實的事例,不能是編制者自己憑空想像杜撰出來的,沒有真實發生的故事不能作為一個案例;二是這個要有一個從開始到結束的完整情節,片段的、支離破碎的無法給人以整體感的所謂故事不能成為一個案例。
第三,所有的案例都是對某一個事例的描述,但不是所有事例的描述都可以成為案例。
除了滿足上述兩個方面的要求外,在案例的敘寫上,要具備下列條件:
一是事例的描述中要包括有一定的沖突;二是事例的描述要具體、明確,不應是對事情大體如何的籠統描述,也不應對事情所具有的總體特徵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化的說明;三是描述中要把事例置於一個時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說明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等;四是事例的描述,要能反映出教育教學工作的復雜性,揭示出人物的內心世界,如態度、動機、需要等;五是事例的描述要能反映出故事發生的特定的背景。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雖然一項練習、一個難題、一篇文章或其它近似於案例的材料,也可以在課堂上起到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效果,但它們並不能稱為案例。既然任何案例的基礎,都是個人或一個單位在實際情景中所面對的事實,若把虛擬的材料、沒有任何問題或疑難包含在內的材料也納入案例的陣營,案例的主要特徵也就幾乎不存在了。
案例的結構(每個完整的案例大體包括以下四個部分):
①主題與背景——每個案例都提煉出一個鮮明的主題,它通常應關繫到課堂教學的核心理念、常見問題、困擾事件,要富有時代性、體現現代教育思想和改革精神。
②情境描述——案例描述應是一件文學作品或片段,而不是課堂實錄,無論主題是多麼深刻、故事是多麼復雜,它都應該以一種有趣的,引人入勝的方式來講述。案例描述不能杜撰,它應來源於教師真實的經驗(情境故事,教學事件)、面對的問題;當然,具體情節要經適當調整與改編,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緊緊環繞主題並凸顯了討論的焦點。
③問題討論——首先可設計一份案例討論的作業單,包括學科知識要點、教學法和情境特點,以及案例的說明與注意事項。然後提了建議討論的問題,如學科知識問題、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學方法和情境問題、擴展問題。
④詮釋與研究——對案例作多角度的解讀,可包括對課堂教學行為作技術分析,教師的課後反思等,案例研究所得結論可在這一部分展開。這里的分析,應回歸到對課堂教學基本面的探討才能展現案例的價值。最後,案例可以是單個的,也可以是多個的,例如橫向的差別比較,縱向的改變和進步,各有不同的作用。
九、實驗法:
1.什麼是「實驗法」
通俗地說,這是一種先想後做的研究方法(相對來說)——「想」:從已有的理論和經驗出發,形成某種教育思想和理論構想,即「假說」(亦可稱「假設」);——「做」:就是將形成的假說在積極主動有計劃有控制的教育實踐中加以驗證。通過對實驗對象變化、發展狀況的觀察,確立自變數與因變數之間的因果關系,有效的驗證和完善假說。
2.試驗法的特徵:「驗證假說」和「控制條件」是一切實驗方法所具備的共性。但教育實驗還有倫理原則、有限控制、控制下的形成性(其過程是很有價值的)等特徵。
教育實驗的幾層含義:首先,教育實驗必須確立自變數與因變數之間的因果關系。其次,教育教學實驗必須科學地選擇研究對象。再次,教育教學實驗也必須控制和操縱實驗條件。實驗應當具有可重復性,亦即應不僅具有效度而且具有信度(即經過重復實驗後所得到的實驗結果應大致相同)。
3.什麼叫「假說」?
所謂「假說」,就是根據事實材料和一定的科學理論,對所研究問題的因果性和規律性在進行研究之前
預先做出一個推測性論斷和假定性解釋。假說的形成是一個理論構思過程。一般經過三個階段:發現問題——初步假設——形成假說。
4.教育實驗中的「變數」
①自變數(又稱做實驗因子或實驗因素因素)。它由實驗者操縱,由實驗者自身獨立的變化而引起其它變數發生變化。舉例如:考察不同教材對學生的學習影響。在這里,教材就是實驗自變數。再如我校構建「『樂學·會學』式課堂教學基本模式」的實驗……。一個實驗因子至少要有兩種水平(比如兩個組、兩個班級等等)才能進行比較(如上所舉就必須至少要有兩種教材)。否則其本身就不能構成實驗因子。
②因變數。因變數是一種假定的結果變數是對自變數的反應變數,或曰「輸出」。它是實驗變數作用於實驗對象之後所出現的效果變數。實驗因變數必須具有一定的可測性。
③無關變數(也稱「控制變數」)。那些不是某實驗所需要研究的、自變數與因變數之外的一切變數,這些統稱為該實驗研究的無關變數,也稱非實驗因子或無關因子。例如不同教材的比較實驗,教材之外的教師水平、學生原有基礎、家教、學習時間等一切可能影響教學效果的因素都是該實驗中的無關變數。
控制無關變數非常重要:為了很好地探索因果關系,以確實保證因變數的變化是由自變數的變化所引起的,就必須排除其它無關因素的影響,控制無關因素,使實驗除了自變數以外的其它條件保持一致,這樣才能保證實驗實驗研究具有一定的效度,否則,實驗就失敗了。
5.實驗的操作(嚴密控制實驗過程至關重要):——形成假說
——研究制定嚴謹科學的實驗方案(選擇被試、確定對比組、實驗方法過程的設計、實驗材料和工具的選擇、研究無關變數及其控制措施、實驗的階段劃分、原始過程性資料積累的方案與分工、成果形式的確定等等)
—— 按照方案實施實驗
—— 形成實驗的階段性報告和總結性報告。
—— 對實驗進行評價論證。
教育科研的方法當然不只是上述這些。但以上方法是一般教師都可以方便使用的方法。
I. 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NMOE),誰能幫我翻譯成英語,括弧內的英文是什麼的縮寫
National university student innovation test plan (NMO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