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閱讀觀課量表
1. 關於英語閱讀課程的Questionnaire
您想幹嘛呀?來翻譯?還是自回答?
首先我想知道你以下的成績
1 大學入學考試英語___(若記不清清寫下大致分數 )
2 大英四級___(若沒有參加過請留空)
3 上一學期的英語精讀/閱讀成績--
第一部分:
1 總是/全部同意 2 經常/80%同意 3有時/50%同意 4幾乎不/20%同意 5從不/完全不同意
1 想學好英語,精讀課程是非常重要的 12345
2 你覺得背誦精讀課文對提高英語水平有好處。12345
3 除了上精度課和完成作業之外,通過讀報紙、雜志和在線文章也可以增加詞彙量。 12345
4 你的英語詞彙都是從精度課上學到的。12345
5 猜單詞或句子的意思是增長詞彙量的好辦法。12345
6 記住單詞的中文解釋是必需的。 12345
7 你傾向於通過中文翻譯來理解文章。 12345
累死了,明天再給你翻。
2. 如何實現英語閱讀欣賞課中的欣賞教學
任何語言的習得和學習都離不開大量閱讀的實踐.許多教師也意識到高中閱讀對於學生綜合語言能力培養的重要性,用盡各種辦法來培養學生的閱讀微技能.當然這樣做的目的確實也提高了學生測試性閱讀的能力.如閱讀前講解重點生詞或片語,閱讀中找main idea, 設計不同程度的問題幫助不同層次學生理解閱讀,呈現表格,運用復述,角色扮演,采訪等不同形式來開展閱讀任務.以上雖均衡了話題及功能兩方面,但這些方法仍只停留在字,詞,句及其他細節的表層理解上.要想真正讓學生內化閱讀材料,除了表層的理解外,閱讀也要關注語言文字背後的深層理解和文化內涵.這點我們可以從語文學習上得到啟示.《英語新課程標准》就閱讀的知識性和欣賞性上提出了指導思想:語言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英語學習就是要關注說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等,從而加深對世界文化的理解.因此,筆者認為高中英語閱讀課除了訓練測試性閱讀之外,需要大量的欣賞性閱讀材料來補充教學.教師應該沖破詞彙,語法的束縛,在閱讀中突出技能滲透的同時,應將課文閱讀教學提高到欣賞性閱讀的美學高度,真正培養他們的英語學習興趣.
二、教學內容分析
教學內容為高一NSEFC Book 1 Unit 4的reading task.作為地震內容的閱讀補充材料,它是著名作家Jack London的筆下之作.以一個目擊者的身份,介紹了舊金山大地震的所見所聞所感.語言地道優美,描述性較強.重點是欣賞閱讀中訓練略讀和查讀兩大閱讀微技能,逐步加深對舊金山地震及細節理解,並對地震中發生的一切形成自己的觀點看法和情感態度,體會人們地震後表現出來的勇敢精神.本課難點是如何引導學生paraphrase 課文中的幾個句子如A list of the brave men and women would fill a library. A list of buildings undestroyed was now only a few addresses.
三、學生分析
教學對象為高一學生,他們的認知能力較初中學生有了一定的發展,有著更強的求知慾.不滿足單一的課本教材學習,具備對於興趣的話題會去網上搜索知識來獲得信息的能力.半個學期的英語教學已經讓他們意識到高中英語閱讀不同於初中的手把手閱讀,更多的是他們自主思考,對疑惑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本次欣賞性閱讀材料是美國文學原著,他們也是第一次碰到,有些句子理解上比較難,注意給學生學法上的指導.另外為了幫助學生逐層進行理解課文,設計的問題一定要考慮到不同學生的認知識水平,注意因材施教.
3. 英語四級分值分布,比如閱讀部分一起多少分
成績滿分為710分,寫作部分106.5分 ,聽力部分248.5分,閱讀理解部分248.5分,翻譯部分106.5分。
具體題型:
英語四級分為作文、聽力、閱讀、翻譯四個題型。
1、作文佔比為15%,106.5分。
2、聽力佔比35%,248.5分。
3、閱讀佔比35%,248.5分。
4、翻譯佔比15%,106.5分。
凡考試成績在220分以上的考生,由國家教育部高教司委託「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委員會」發給成績單,不設及格線。但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規定「英語四級成績達到425分以上(含425分)者,可以報考英語六級」。
一般認為英語四級的及格線是425分。有的學校也規定英語四級過425分之後才能頒發畢業證。但現在有的學校已取消了四級成績與學位證掛鉤。
大學英語四級報名條件:
1、考試對象限制在普通高校內部四年制或以上根據教育大綱修完大學英語四級的在校大學本科生或研究生。
2、同等程度的大專生或碩士研究生經所在學校同意,可在本校報名參加考試;
3、同等程度的夜大或函授大學學生經所在學校同意,可在本校報名參加考試;
從2007年1月的考試開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將不再對社會考生開放,只對在校大學生開放。
4. 如何進行英語閱讀課的評價
「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摘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因此,對學生的評價要圍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些基本理念展開。形成性評價是教與學的雙向評價,在對學生進行評價的同時,也能促進教師全面、深入和細致地總結課程、教材和教法等各方面的經驗和教訓,從而找出改進教學方法與提高教學質量的途徑。
形成性評價的方式靈活多樣,不僅有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還有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評價的內容也是豐富多樣,為了幫助學生實現自主學習和發展,筆者嘗試將形成性評價逐步引入閱讀課堂教學中。
NSEFC教材中的任務和項目不同於機械性的語言練習。例如,學習了有關唐山等城市發生地震的材料後,NSEFC的「項目」中就提出地震災區如何重建家園的設想,要求學生收集資料,采訪調查,分析和歸納,表述和交流,擬定出最佳方案。NSEFC教材還設計了一些探究性的閱讀後活動,比如,學習了How Life Begin on the Earth後,學生要弄清生命進化的歷程;了解了Isaac Newton, Albert Einstein 和Stephen Hawkings 關於萬有引力的觀點後,學生要弄清這三位科學家觀點的變化和發展。這類活動具有較強的開放性,是形成性評價的好形式。筆者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嘗試著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行評價。
(一)基礎知識評價
知識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規律性的認識系統化的結果,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基礎知識不僅包括具體事實或現象、字詞、語法、概念、法則、原理等內容,還包括在此基礎上所反映出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一些思想和方法。對學習者來說,基礎知識的掌握是提高能力、發展智力的必要前提。因此,在進行基礎知識的教學中,應有目的、有計劃地體現能力培養的要求。為達到這一目的,基礎知識的教學要努力體現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
基礎知識的評價,就是從素質教育出發,評價學生的文化科學素質。從學生發展的角度,評價學生認識世界的能力。認識能力對學生的知識掌握的速度和程度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因此,基礎知識的評價,重在評價學生認識能力。認識能力是掌握知識的必要條件。在學生認識過程中,不僅對所學材料的感知、識別、記憶、加工和理解,而且對自己的各種認識活動進行積極的監控和調節。
評價學生理解知識的能力也是評價學生基礎知識水平的重要項目。理解能力一般指解釋判斷能力。解釋判斷能力,是把接受到的信息加以必要的排列與組合,找到這些信息中重要的東西,進而據此注釋與判斷。無論什麼課程,人們最關心的是學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所學習的內容。理解力是對所學內容的內部關系的洞察或徹底把握內部關系的能力。理解是思維活動的過程。它能把事實或現象歸入某一范疇,把特殊的、具體的事例歸入相應的概念,進而解釋事物產生和發展的過程。理解能力評價要求把理解的問題抽出來加以檢測,然後將每個學生的理解程度加以分析,即可達到評價的目的。筆者採用的檢測理解能力的方法有:閱讀論述題考試以及客觀檢測中的選擇題、簡答題等。因此搞好閱讀理解能力評價,會促進學生在每項學習活動中都力求甚解,這是理解能力評價的重要功能。
閱讀能力的評價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手段,它不僅給學生提出了閱讀能力培養的方向,同時會糾正學生在閱讀能力形成中的錯誤和不足。近年來,我在對學生閱讀理解能力評價方面作了一些嘗試,收到了一些效果。
5. 如何觀課議課及課堂觀察量表
【如何觀課議課】
一、怎樣聽課
1、聽課准備
(1)學識准備。熟悉課程標准,充分把握教材。按課程標准應做到4個弄清:①弄清教學目的任務;②弄清教學建議;③弄清規定的知識體系;④弄清限定的知識范圍和深度。
學習和掌握有關學科的教改信息。各個學科、各個領域都會涌現出許多新的教研成果,包括新的知識、新的方法、新的理論。學習教育理論。包括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和先進教改信息等,藉助教育理論可以更好地分析教育現象。積累聽課評課材料。聽課評課作為一門新興科學,這方面材料還不是很多,這就需要聽課者注意積累。具體方法,一方面要從各種報刊雜志和圖書中收集;另一方面邊聽課邊總結。
(2)心理准備。態度上的准備:聽課要做到誠心、虛心、專心、細心、公心;情緒上的准備:聽課是一項艱苦的勞動,它要求聽課者不僅要聽得懂,聽得進,還要做記錄,並深入思考進行分析評定,應盡可能排除一切干擾,精神飽滿,集中精力聽好課。
(3)情況准備。要了解聽課班級學生的基本情況,如學生學習基礎,智力和班級管理情況;要了解任課教師有關情況,如學識水平,工作態度、教學經歷等。
(4)物質准備。聽課者不能徒手洗耳恭聽,要帶好聽課筆記、教科書、參考書等。
2、聽課要領
(1)全身心投入。聽課者要想獲得理想的聽課效果,要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全身心地投入。
(2)掌握觀察要領。一節課成功與否,不僅僅在於教師講了多少;更在學生學會了多少。所以聽課應從單一聽教師的「講」變為同時看學生的「學」,做到既聽又看,聽看結合,注重觀察。有人把聽課又說成看課,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聽什麼呢?一聽教師怎麼講的,是不是講到點子上了,重點是否突出,詳略是否得當;二聽教師課講的是否清楚明白,學生能否聽懂,教學語言如何;三聽教師啟發是否得當;四聽學生的討論和答題;五聽課後學生的反饋。看什麼呢?一看教師的精神是否飽滿,教態是否自然親切,看教師板書是否合理,看教師運用教具是否熟練,看教法的選擇是否得當,看教師指導學生學習是否得法,看教師實驗的安排及操作,看教師對學生出現問題的處理是否巧妙……一句話,看教師主導作用發揮得如何。二看學生,看整個課堂氣氛,是靜坐呆聽,死記硬背,還是情緒飽滿,精神振奮;看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看學生對教材的感知;看學生注意力是否集中,思維是否活躍;看學生的練習、板演、作業情況;看學生舉手發言、思考問題情況;看學生活動的時間是否得當;看各類學生特別是後進生的積極性是否調動起來;看學生與教師情感是否交融;看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如何……一句話,看學生主體作用發揮得如何。
想什麼呢?不僅要邊聽、邊看,還要邊想。因為對課堂教學水平的分析不能僅停留在表現現象的觀察上,更要做出正確的判斷,有時需要透過現象去分析它的實質。上得好的課,應該看得出學生是怎樣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從不熟練到比較熟練的過程。在課堂上,學生答錯了,答得不完整,答得結結巴巴,這是正常現象,正因為這樣他才要學習。老師的功夫也就是在學生答錯時,能加以引導,答得不完整時,能加以啟發。所以聽課,一定要注意看實際效果,看學生怎麼學,看教師怎樣教學生學的。
3、聽課記錄
聽課記錄包括兩個主要方面:一是教學實錄;二是教學評點。而在記錄本上的體現,左邊是實錄,右邊是評點。
課堂實錄包括:①聽課年月日、學科、班級、執教者、課題、第幾課時等;②教學過程(包括教學環節和教學內容);③教學時採用的方法(多以記板書為主);④各個教學環節的時間安排;⑤學生活動情況;⑥教學效果。一是簡錄,簡要記錄教學步驟、方法、板書等。二是詳錄,比較詳細地把教學步驟都記下來。三是記實,把教師開始講課,師生活動,直到下課都記錄下來。
課堂評點是聽課者對本節課教學的優缺點的初步分析與評估,以及提出的建議。包括:教材處理與教學思路、目標;教學重點、難點、關鍵;課堂結構設計;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手段的運用;教學基本功;教學思想;實驗等。
好的聽課記錄應是實錄與評點兼顧,特別是做好課堂評點往往比實錄更重要。
二、怎樣評課
評課是一種說服的藝術。說服,就是求和諧、求愉快、求發展。說服是一種技巧,說服是一種智慧。善於說服別人,首先應善於說服自己。充分尊重別人,是說服別人的心理基礎;以理服人,是讓人心悅誠服的保證。評課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技術。是科學就有規律可循,是技術就有要領可操作。評課的原則、要領、形式和技巧反映了評課的規律和技術。
(一)評課原則
1、實事求是的原則
要坦率誠懇,要本著公正、實事求是的態度,實話實說是體現評課者責任心的問題,也是給執教者學習的機會,切不可敷衍了事,那樣對不起同事的勞動。
2、針對性原則
評課不宜面面俱到,應就執教者的主要目標進行評述,問題要集中明確,充分肯定特色,也大膽提出改進,不主張羅列太多,只要一兩三點到位就夠了。要因人而異,不要強求一律。
3、激勵性原則
要兼顧整體、講究方法,就課論課,就事論事,不要由評課到評人,更不能因一堂課而否定其全部工作。評課最終目的是為了激勵授課者,而不是挑毛病,要讓執教者聽了你的評課後更有信心,更有勇氣,而不要讓他聽後感嘆:「這輩子再也不上公開課了!」
(二)評課標准
評課作為一種質量分析,首先應該有一種質量標准,這就如同一種產品的質量驗收一樣。一節好課的評價標準是什麼?因為學科不同,年級不同,地區不同,每次評課的目的任務不同,很難有一個通用的標准。下面列舉的只是許多評價標准中的一種。
一節課的評價標准
1、教學目的(體現目標意識)
(1)教學目標全面、具體、明確,符合課程標准、教材和學生實際。
(2)重點和難點的提出與處理得當,抓住了關鍵,能以簡駕繁,所教知識准確。
(3)教學目標達成意識強,貫穿教學過程始終。
2、教學程序(體現主體意識)
(1)教學思路清晰,課堂結構嚴謹,教學密度合理。
(2)面向全體,體現差異,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3)傳授知識的量和訓練能力的度適中,突出重點,抓住關鍵。
(4)給學生創造機會,讓他們主動參與,主動發展。
(5)體現知識形成過程,結論由學生自悟與發現。
3、教學方法(體現訓練意識)
(1)精講精練,體現思維訓練為重點,落實「雙基」。
(2)教學方法靈活多樣,符合教材、學生和教師實際。
(3)教學信息多項交流,反饋及時,矯正奏效。
(4)從實際出發,運用現代教學手段。
4、情感教育(體現情感意識)
(1)教學民主,師生平等,課堂氣氛融洽和諧,培養創造新能力。
(2)重視學生動機、興趣、習慣、信心等非智力因素培養。
5、教學基本功(體現技能意識)
(1)用普通話教學,語言規范簡潔,生動形象。
(2)教態親切、自然、端莊、大方。
(3)板書工整、美觀、言簡意賅,層次清楚。
(4)能熟練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5)調控課堂能力強。
6、教學效果(體現效率意識)
(1)教學目標達成,教學效果好。
(2)學生會學,學習生動,課堂氣氛活躍。
(3)信息量適度,學生負擔合理,短時高效。
7、教學特色(體現特色意識)
(1)教學有個性特點。
(2)教師形成教學風格。
(三)綜合評析
所謂綜合評析就是指評課者對一節課從整體上做出全面、系統的評價。通常做法是先分析後綜合。綜合評析包括以下內容:從教學目標上分析;從處理教材上分析;從教學程序上分析;從教學方法與手段上分析;從教學基本功上分析(既不就事論事也不空談理論);從教學效果上分析;從教學個性上分析;從教學思想上分析;作出綜合性評析意見。
1、從教學目標上分析
首先,從教學目標制訂來看,要看是否全面、具體、適宜。全面指能從知識、能力、思想情感等幾個方面確定;具體指知識、能力、思想情感目標都要有明確要求,體現學科特點;適宜指確定的教學目標,能以課程標准為指導,體現年級、單元教材特點,符合學生年齡實際和認識規律,難易適度。
其次,從目標達成來看,要看教學目標是不是明確地體現在每一教學環節中,教學手段是否都緊密地圍繞目標,為實現目標服務;要看課堂上是否盡快地接觸重點內容,重點內容的教學時間是否得到保證,重點知識和技能是否得到鞏固和強化。
目標是人做事的內在動因,目標越具體明確,做事的自覺性和積極性越高,效率越高,反之亦然。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它的正確制訂和達成,是衡量課好壞的主要尺度。所以分析課首先要分析教學目標。
2、處理教材上做出分析
評析老師一節課上的好與壞不僅要看教學目標的制定和落實,還要看教者對教材的組織和處理。我們在評析教師一節課時,既要看教師知識教授的准確科學,更要注意分析教師教材處理和教法選擇上是否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抓住了關鍵。
3、從教學程序上分析
教學目標要在教學程序中完成,教學目標能不能實現要看教師教學程序的設計和運作。緣此,評課就必須要對教學程序做出評析。教學程序評析包括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看教學思路設計。教學思路是教師上課的脈絡和主線,它是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水平兩個方面的實際情況設計出來的。它反映一系列教學措施怎樣編排組合,怎樣銜接過渡,怎樣安排詳略,怎樣安排講練等。
評課者評教學思路,一是要看教學思路設計符不符合教學內容實際,符不符合學生實際;二是要看教學思路的設計是不是有一定的獨創性,超凡脫俗給學生以新鮮的感受;三是看教學思路的層次,脈絡是不是清晰;四是看教師在課堂上教學思路實際運作的效果。
我們平時看到有些老師課上不好,效率低,很大的一個程度就是教學思路不清,或教學思路不符合教學內容實際和學生實際等造成的。所以評課,必須注重對教學思路的評析。
看課堂結構安排(課堂結構也稱為教學環節或步驟)。教學思路與課堂結構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教學思路側重教材處理,反映教師課堂教學縱向教學脈絡,而課堂結構側重教法設計,反映教學橫向的層次和環節。它是指一節課的教學過程各部分的確立,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系、順序和時間分配。通常一節好課的結構是結構嚴謹、環環相扣,過渡自然,時間分配合理,密度適中,效率高。
計算授課者的教學時間設計,能較好地了解授課者授課重點、結構安排。授課時間設計包括: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與銜接是否恰當。
計算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看教學環節時間分配和銜接是否恰當。看有無前松後緊(前面時間安排多,內容鬆散,後面時間少,內容密度大)或前緊後松現象(前面時間少,教學密度大,後面時間多,內容鬆散),看講與練時間搭配是否合理等。
計算教師活動與學生佔用時間多少,看是否與教學目的和要求一致,有無教師佔用時間過多,學生活動時間過少現象。
計算學生的個人活動時間與學生集體活動時間的分配。看學生個人活動,小組活動和全班活動時間分配是否合理,有無集體活動過多,學生個人自學、獨立思考、獨立完成作業時間太少現象。
計算優差生活動時間。看優、中、差生活動時間分配是否合理。有無優等生佔用時間過多,差等生佔用時間太少的現象。
計算非教學時間,看教師課堂上有無脫離教學內容的、做別的事情。浪費寶貴的課堂時間的現象。
4、從教學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評析教師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選擇和運用是評課的又一重要內容。
什麼是教學方法?它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完成教學目的、任務而採取的活動方式的總稱。但它不是教師孤立的單一活動方式,包括教師「教學活動方式,還包括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學」的方式,是「教」的方法與「學」的方法的統一。評析教學方法與手段包括以下幾個主要內容:
看是不是量體裁衣,優選活用。我們知道,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是一種復雜多變的系統工程,不可能有一種固定不變的萬能方法。一種好的教學方法總是相對而言的,它總是因課程、因學生、因教師自身特點而相應變化的。也就是說教學方法的選擇要量體裁衣,靈活運用。
看教學方法的多樣化。教學方法最忌單調死板,再好的方法天天照搬,也會令人生厭。教學活動的復雜性決定了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所以評課既看教師是否能夠面向實際恰當地選擇教學方法,同時還要看教師能否在教學方法多樣性上下一番功夫,使課堂教學超凡脫俗,常教常新,富有藝術性。
看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評析教師的教學方法既要評常規,還要看改革與創新。尤其是評析一些素質好的骨幹教師的課。既要看常規,更要看改革和創新。要看課堂上的思維訓練的設計,要看創新能力的培養,要看主體活動的發揮,要看新的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要看教學藝術風格的形成等。
看現代化教學手段運用。現代化教學呼喚現代化手段。「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塊黑板一張嘴」的陳舊單一教學手段應該成為歷史。看教師教學方法與手段的運用還要看教師適時、適當用了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
當前在高中階段的教學方法的問題上還存在「四個一」現象:①一講到底滿堂灌。不給學生自讀、討論、思考交流時間,教師「講」、「灌」包打天下。②一練到底,滿堂練。由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教師備課找題目,上課甩題目,講解對答案,怪不得學生說:「不是灌就是串,要不就是滿堂練。」③一看到底,滿堂看。有的教師上課便叫學生看書,沒有指導,沒有指示,沒有具體要求,沒有檢查,沒有反饋。名為「自學式」,實為「自由式」。④一問到底,滿堂問。有的教師把「滿堂灌」變成了「滿堂問」,而提的問題,缺少精心設計,提問走形式。
5、從教師教學基本功上分析
教學基本功是教師上好課的一個重要方面,所以評析課還要看教師的教學基本功。通常,教師的教學基本功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看板書。好的板書,首先是設計科學合理,依綱扣本;其次要言簡意賅,有藝術性;再次是條理性強,字跡工整美觀,板畫嫻熟。
看教態。據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表達靠55%的面部表情+38%的聲音+7%的言詞。教師課堂上的教態應該是明朗、快活、莊重,富有感染力。儀表端莊,舉止從容,態度熱情,熱愛學生,師生情感交融。
看語言。教學也是一種語言的藝術。教師的語言有時關繫到一節課的成敗。首先,要准確清楚,說普通話,精當簡練,生動形象有啟發性;其次,教學語言的語調要高低適宜,快慢適度,抑揚頓挫,富於變化。
看教法。看教師運用教具,操作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熟練程度。
6、從教學效果上分析
看課堂教學效果是評價課堂教學的重要依據。課堂效果評析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教學效率高,學生思維活躍,氣氛熱烈;二是學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有進步,知識、能力、思想情操目標達成;三是有效利用45分鍾(或40分鍾),學生學得輕松愉快,積極性高,當堂問題當堂解決,學生負擔合理。
課堂效果的評析,有時也可以藉助於測試手段。即當上完課,評課者出題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當場進行測試,而後通過統計分析來對課堂效果做出評價。
綜合分析還包括從教師教學個性上分析,從教學思想上分析等。整體評析法的具體操作,不一定一開始就從七個方面逐一分析評價,而要對所聽的課先理出個頭緒來。怎樣理:第一步,從整體入手,粗粗地看一看,全課的教學過程是怎麼安排的,有幾個大的教學步驟;第二步,由整體到部分,逐步分析各個教學步驟,要分別理出上面的七個內容;第三步,從部分到整體,將各個教學步驟理出的內容匯總起來。然後再按照一定的順序,從全課的角度逐個分析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