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多角度閱讀教學設計
Ⅰ 如何指導學生進行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
實施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關鍵在於教師要把課堂教學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方能引導他們去搭建自主探究和發現的操作平台,這就關繫到首先要改變教師逐段串講串問、碎問碎答的教學模式,在指導學生初讀課文,讀通課文、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出可供學生深讀探究的一兩個能夠穿透全文而又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趣,放手讓學生去自讀自探、合作交流。以「探究專題」來取代多達數十個的「繁瑣提問」,目的在於突出重點,以學為主,把探究、發現的閱讀主動權、時間支配權和空間佔有權交給學生。
實施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問題情境必須是富有挑戰性的。所謂「富有挑戰性」,不僅是問題的覆蓋面大、穿透力強,而且足以激起學生的「頭腦風暴」:如有的能夠刺激學生對課文信息重組的興趣;有的能夠引發學生豐富的聯想;有的能夠引導學生作多向的推理;有的能夠挑起不同意見爭辯;有的能夠鼓勵學生有創意的發現……總之,充滿了如《語文課程標准》所言及的「閱讀期待」、「閱讀反思」、「閱讀批判」和閱讀創新的種種機制。
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還離不開合作與交流。正因為「探究」本身就是一種富有創意的發現過程,有一定難度,它既需要每位學生的思考,又需要同學、師生之間的合作攻關。而探究的成果則需要通過交流來達到互助互補、互激互促,才能逐漸形成共識,或達到成果共享。這樣,合作、交流既為探究問題的必需,又是探究活動的一個重要過程。
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必須體現語文教學的本質特徵和語文學習的基本規律,特別是它的形象性、情感性和實踐性。「探究」並非只是單一的理性思考和論理說教,應當是多種多樣生動、形象的方式,為小學生喜聞樂見的途徑和方法:「創新」也不是在語文課上搞什麼發明創造,而重在珍惜每位學生獨到的見解和富有個性的發現。
Ⅱ 如何進行小學英語閱讀課的教學設計
一、閱讀前——引復出話題,激發興制趣
這一階段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導入新課」。在這一階段,為了激起小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興趣,根據不同的閱讀教學內容,可以設計看圖說話、猜謎游戲、觀看錄像、歌曲或歌謠引入等方式,進行有效的預熱。這是對即將要學習的課文內容的一種概括,也是一種潛在的文化背景知識。這些直觀的表現容易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閱讀興趣,這對下面的課文閱讀理解起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閱讀中——理解教材,整體把握
本階段的目的是使學生獲取較詳細的篇章信息,了解和熟悉課文中的生詞、短語、結構等語言現象。在閱讀中,老師可以優化組合各種閱讀訓練的方式,有效地指導學生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閱讀,從而讀活課文,逐步培養學生的閱讀策略。
Ⅲ 如何通過英語閱讀教學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一、創設輕松自由的英語學習環境,消除學生在學習中的心理負擔
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若想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首先要消除學生在學習中產生的焦慮心理。學生在上課的時候,總是擔心自己的想法與教師想要的標准答案不同,產生一些緊張、畏懼、焦慮與退縮的心理,這種現象的出現與教師有著較大的關系。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以積極的態度鼓勵學生自由發言,給學生的自主思考留下時間與空間,對學生的想法採取包容的態度,學生就會減少這種心理負擔。因此,教師需要為學生的學習創設輕松的、自由的、民主的、和諧的學習環境。在傳統的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教學的重點往往放在引導學生的觀點與作者的觀點達到一致的地步,忽視學生內心對這些觀點的看法與態度,忽視學生內心的疑問,教學環節基本上不存在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性閱讀這一內容。除了在教學環節缺乏批判性閱讀之外,教師甚至會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發展採取壓制的態度,嚴重阻礙學生的思維發展,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得不到提高。在這種長期壓抑的閱讀學習之下,學生會失去學習的主動性,閱讀教學中就會被動地接受作者的觀點,懶於思考,沒有自己獨立的思考與質疑。因此,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若想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首先就要創設輕松自由的學習環境,消除學生學習的心理負擔。
二、引導學生形成學會質疑的良好習慣
閱讀教學應該是一個讀者與作者互動的過程。首先,在進行閱讀的過程中,作者的觀點、態度與想法直接影響著讀者,讀者要試圖接受它。其次,讀者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有自己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對作品有自己獨特的理解,讀者既可以贊成作者的觀點,又可以反對作者的觀點,這個過程就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過程。但是,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大多是重視作者對讀者的影響,而忽視讀者對作者的反饋。即使讀者有自己的想法與質疑也是被限制在一定的模式之內,缺乏創新思維能力。為了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首先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學會質疑。換句話說,每個學生都有質疑的潛能,教師需要不斷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激發這種潛能,並不斷使其發展下去。具體要做到以下幾點:(1)教師要學會通過激疑來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通過激疑,引導學生快速地發現一些疑點,進而思考與探究,多角度、深度地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應不斷鼓勵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並積極提出問題,形成學會質疑的良好習慣。(2)在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質疑的方法給予指導,這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環節。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閱讀內容,引導學生學會發現和分析問題,保證質疑的科學性與合理性。
三、引導學生正確地理解批判性閱讀
教師在英語教學中培養批判性思維的時候,需要認識到批判性閱讀的真正內涵,批判性閱讀是對作者觀點的一種質疑,是為了更好地掌握知識,而不是單純的批評。批判性閱讀的重難點在於引導學生對文章中的觀點進行分析,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判斷與機制選擇。因此,在教學中,並不只是一味地批評與質疑。首先,要對作者的觀點進行判斷,積極地保留,消極地批判。同時,閱讀教學中的批判要科學、合理。另外,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性閱讀的時候,要引導學生認識到自身的觀點不一定是正確的,需要對自己的觀點進行反思,從而促使批判性閱讀更加的科學合理,
促進英語閱讀教學的創新發展。
總而言之,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勢在
必行。一線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用批判性的思維看待英語閱讀教學中的觀點,不斷挖掘和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閱讀教學要打破原有的局面,以深化理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完善其思維結構為目標。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不能僅停留在探究表層意義上,而應著重培養學生理解語言的深層次意義,抓住中心思想和議題,判斷證據的准確性和可靠性,判斷推理的質量和邏輯一致性,發現已經明說或未加明說的偏見、立場、意圖、假設以及觀點,從多角度考察合理性以及檢驗在更大背景中的適用性等復雜的、高層次的思維能力。
Ⅳ 如何落實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的案例
實施小學語文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主體,全面加強課堂教學的開放性,實行開放型教學,通過改革傳統教學中束縛學生思維的因素,激勵學生積極主動探索語文規律,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那麼,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進行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開放教學目標,突出個性
發展要改革語文閱讀課堂教學,首先必須緊密聯系新教材,改革傳統教學中過於狹隘的教學目標,使閱讀教學的價值取向朝多元化方向拓展,強化語文觀念,增強語文應用意識,把著力點放在解決問題語文教育的策略性、創造性及問題解決過程的體驗等方面。首先根據教學指導綱要、教材內容的要求,制定出全體學生普遍要求達到的基本認識目標,再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從認知、技能、情感的基礎出發,制定與之相適應的發展性、情感性、情意性目標。除此之外,在設計教學目標時,還可以結合學生實際,激發和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二、開放課堂教學環境,激發創新意識
使用新教材教學,必須開放課堂教學環境,創設一種開放型的課堂教學空間,開放型的師生關系和開放型的課堂教學氣氛。在這種氛圍中,學生敢於求新求異,大膽表明自己的想法,從而有效激發其創新意識,張揚學生閱讀的個性。
創設開放的課堂教學空間。
在教學實踐中,根據教學設計需要,可以把教學地點安排在室外,也可以安排在室內;可組織學生到溪旁林邊教學,也可以帶學生到工廠參觀。如在室內教學,可進行座位排列的重組、創新。座位不能是統一的「秧田式」,可排成馬蹄形,也可安排成「蜂窩狀」,還可圍成了圓、半圓;座位讓學生自由選擇,自由組合等等。如在室外,可分組閱讀,也可以集體討論。這些形式的變化,目的在於打破以往呆板、單一的教學形式,為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開展多向交流營造出寬松的環境,為學生開展創造性學習創造條件。
2.建立開放型師生關系。
在開放型的師生關系中,教師對學生的態度更多的是鼓勵、平等和寬容。上課時,給予學生充分的信任,允許和鼓勵學生大膽提出疑問和發表不同見解。
用商討、平等的口吻與學生對話,開展探討。如「你能試一試嗎?」「你有什麼不同見解嗎?」「我相信你能行!」
等等。如教學《草船借箭》一文,學生通過預習閱讀,可能提出許多見解和主張。如,有的學生建議老師從分析文中的數字講起,有的主張介紹諸葛亮的足智多謀,有的認為應重點分析曹軍上當的原因,有的主張分析周瑜的妒忌心態等等,這些教師都應予以肯定。
3.建立開放型課堂氣氛。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只有在寬松、和諧的氛圍下學習,才能思維敏捷、思路開闊。因此,在新教材教學中,要聯系語文教育教材適時創設情境,讓學生體驗到自我價值感、對集體的歸屬感和個人能力感。一方面,課堂上允許學生插嘴說話,自主站起來發表自己的見解,讓學生參與板書設計;另一方面,可以巧妙運用激勵語言,激發學生創新的慾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關注主體的成功體驗,善於發現不平凡的、有價值的問題或見解,給予坦誠、真切的鼓勵,發揮教學「促進者」的作用。
三、開放教學內容,擴展創新空間
新教材內容的選用上,給予教師更多的選擇餘地,教師可選擇一些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富有時代氣息的內容,供學生學習,激發學生研究問題的興趣,激發學生求知慾和創新欲。
1.課內外結合,優化教學資源。
2.自主選擇學習方法,培養自主創新興趣。
新教材語文教學內容的編排更注重音樂、美術、常識等學科知識的整合與聯系,因此,教師要開放教學內容,關注學習主體的自主建構,相信學生,讓學生使用學到的知識、技能和方法來充分地開展自主學習。如教課文時,可提出「我們怎樣學習這篇文章,請大家出出金點子。」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聯系課文內容設計學習方法,繪畫、朗讀、表演、書法等等均可,讓學生從中體驗課文所表達的內容,促進教學目標的如期實現。
開放性閱讀教學,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法,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並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各學科的相互融合,體現了新教材大語文觀的教學思想。
Ⅳ 如何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進行有效的語篇教學
知道高中英語的學習方法嗎?從閱讀理解開始學習
現在的孩子你們都應該都知道在英語科目中,瀏覽領會這一板塊吧,那麼你們都會做這種類型的題嗎?有的孩子看到這種題就頭疼,英語這個科目從小學就開始學習,到了高中英語,很多的孩子都不知道學習的技巧,我現在就就拿高中英語的閱讀理解板塊講一下.
高中英語試題
在上面的文章當中我給你們說了很多關於高中英語裡面,閱讀理解這一板塊的作題技巧,你們應該也都知道了吧,你們要改正之前自己不好的學習習慣,來接受新的做題技巧,會對你有很大的幫助.
Ⅵ 如何指導學生進行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
實施小學語文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主體,全面加強課堂教學的開放性,實行開放型教學,通過改革傳統教學中束縛學生思維的因素,激勵學生積極主動探索語文規律,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那麼,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進行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開放教學目標,突出個性
發展要改革語文閱讀課堂教學,首先必須緊密聯系新教材,改革傳統教學中過於狹隘的教學目標,使閱讀教學的價值取向朝多元化方向拓展,強化語文觀念,增強語文應用意識,把著力點放在解決問題語文教育的策略性、創造性及問題解決過程的體驗等方面。首先根據教學指導綱要、教材內容的要求,制定出全體學生普遍要求達到的基本認識目標,再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從認知、技能、情感的基礎出發,制定與之相適應的發展性、情感性、情意性目標。除此之外,在設計教學目標時,還可以結合學生實際,激發和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二、開放課堂教學環境,激發創新意識
使用新教材教學,必須開放課堂教學環境,創設一種開放型的課堂教學空間,開放型的師生關系和開放型的課堂教學氣氛。在這種氛圍中,學生敢於求新求異,大膽表明自己的想法,從而有效激發其創新意識,張揚學生閱讀的個性。
1.創設開放的課堂教學空間。
在教學實踐中,根據教學設計需要,可以把教學地點安排在室外,也可以安排在室內;可組織學生到溪旁林邊教學,也可以帶學生到工廠參觀。如在室內教學,可進行座位排列的重組、創新。座位不能是統一的「秧田式」,可排成馬蹄形,也可安排成「蜂窩狀」,還可圍成了圓、半圓;座位讓學生自由選擇,自由組合等等。如在室外,可分組閱讀,也可以集體討論。這些形式的變化,目的在於打破以往呆板、單一的教學形式,為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開展多向交流營造出寬松的環境,為學生開展創造性學習創造條件。
2.建立開放型師生關系。
在開放型的師生關系中,教師對學生的態度更多的是鼓勵、平等和寬容。上課時,給予學生充分的信任,允許和鼓勵學生大膽提出疑問和發表不同見解。
用商討、平等的口吻與學生對話,開展探討。如「你能試一試嗎?」「你有什麼不同見解嗎?」「我相信你能行!」
等等。如教學《草船借箭》一文,學生通過預習閱讀,可能提出許多見解和主張。如,有的學生建議老師從分析文中的數字講起,有的主張介紹諸葛亮的足智多謀,有的認為應重點分析曹軍上當的原因,有的主張分析周瑜的妒忌心態等等,這些教師都應予以肯定。
3.建立開放型課堂氣氛。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只有在寬松、和諧的氛圍下學習,才能思維敏捷、思路開闊。因此,在新教材教學中,要聯系語文教育教材適時創設情境,讓學生體驗到自我價值感、對集體的歸屬感和個人能力感。一方面,課堂上允許學生插嘴說話,自主站起來發表自己的見解,讓學生參與板書設計;另一方面,可以巧妙運用激勵語言,激發學生創新的慾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關注主體的成功體驗,善於發現不平凡的、有價值的問題或見解,給予坦誠、真切的鼓勵,發揮教學「促進者」的作用。
三、開放教學內容,擴展創新空間
新教材內容的選用上,給予教師更多的選擇餘地,教師可選擇一些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富有時代氣息的內容,供學生學習,激發學生研究問題的興趣,激發學生求知慾和創新欲。
1.課內外結合,優化教學資源。
2.自主選擇學習方法,培養自主創新興趣。
新教材語文教學內容的編排更注重音樂、美術、常識等學科知識的整合與聯系,因此,教師要開放教學內容,關注學習主體的自主建構,相信學生,讓學生使用學到的知識、技能和方法來充分地開展自主學習。如教課文時,可提出「我們怎樣學習這篇文章,請大家出出金點子。」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聯系課文內容設計學習方法,繪畫、朗讀、表演、書法等等均可,讓學生從中體驗課文所表達的內容,促進教學目標的如期實現。
開放性閱讀教學,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法,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並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各學科的相互融合,體現了新教材大語文觀的教學思想。
Ⅶ 閱讀教學設計如何從文本中提取主幹問題略談
□舟山二中 王舟勇
閱讀教學,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常令我們的年輕教師無所適從。其實,只要把握好教學設計中的核心環節,閱讀教學就會有思路,有質量,有底氣。
舉個例子。《鴻門宴》裡面的人物繁多,事件錯綜復雜。教學這樣篇目,一時間真的會讓人無從下手。我聽過一些教師教這一篇目的公開課,總覺得他們在閱讀教學設計時缺少了什麼。同時,也正是這個「什麼」的缺失,導致了這樣的結果:教的人思路不甚清晰,聽者的思維總是被教者牽制著走。那麼,《鴻門宴》這一課教學設計的「什麼」是什麼呢?我覺得應該是對劉項斗爭起到關鍵作用的東西。如果能夠拎出這個「什麼」,就能解決設計的核心問題。
有人從劉項兩人的性格入手進行教學設計,這樣做本也無可厚非。但從文本內容的側重來看,性格問題似乎並不是作者想要突出的。文本交代了眾多人物的言行,作者像是要揭示雙方陣營的某種反差。如果細細比較劉項各自部下的表現,那麼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項羽集團,真正能夠給予項羽幫助的人,少之又少。因為,季父項伯為了一己之私,連夜通風報信,被劉邦糖衣炮彈擊中,而後成為劉邦集團的有力外援;都尉陳平於劉邦逃脫之際出去召喚劉邦,眼見著張良眾人密謀逃跑,卻不積極採取行動,任由劉邦「置車騎而去」;而亞父范增,作為項羽集團的核心成員,是一個真正能為項羽未來考慮的人,可惜有點師心自用,與項羽的溝通不夠,同時,作為一個謀士,盤算也很不周密,在一個小小的宴會場所,竟未能挑選一個武藝超群的刺客去結果劉邦,而令良機痛失,遂成千古恨事!而劉邦集團則不同,為劉邦出死力者甚眾。謀士張良「為韓王送沛公」,大難臨頭卻心懷忠義,談吐間胸襟坦白,行事時縝密周到,可謂殫精竭慮義薄雲天;參乘樊噲有勇有謀,闖帳護主,外在看似粗俗魯莽,內里卻是如發心細,正是他,硬生生把劉邦救離虎穴。在這場斗爭中,劉邦就是因為身邊有這樣的一些追隨者,才化險為夷,最終掌握了斗爭的主動權。所以,從這點上看,正是雙方陣營的人心向背決定了鴻門宴的結果。
基於以上的分析,我們完全可以設計出類似「項羽的手下支持項羽打劉邦么?」「劉邦的手下面對重重殺機團結一致么?」這樣的主幹問題,讓教學的內容始終圍繞著這個「什麼」展開,既把教學的內容積極整合起來,又能夠讓學生深入到文本的內里,最後水到渠成地獲得文本真正要告訴他們的思想層面上的一些東西。而通過《鴻門宴》的學習,學生們就可以從中獲得「得人心者得天下」「能否用對人決定事業的成敗」「人心齊泰山移」等良好的教益。
有教師提倡「一節課就講清一個問題」,這個提法是相當有道理的。事實上,一節閱讀教學課的設計,如果能夠抓住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主幹問題,考慮讓學生從多個層面、多個角度進行探究,那麼,閱讀教學設計中的核心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不過,這個主幹問題的設計,卻是大有講究的。
一要緊扣文本,領悟其中意旨。我們應該了解,主幹問題的設計是依託作品主旨進行的,如果文本解讀得到位,設計的主幹問題就能夠提挈文本內容,引領學生開展有益而深入的文本探究。反之,則不然。蘇教版《語文必修二》里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這是一個相當不錯的作品,可是許多教師覺得難教。的確,文化背景的差異性、歷史事件的久遠性、作者表達習慣的獨特性等因素制約著文本的解讀工作。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生成的問題,就更應該作為文本解讀的著力處。只要細讀文本,就會形成「標題為何用省略號?」「一個中學生為何為何走上戰場?」「為何炮聲和陣亡將士紀念碑在主人公的心目中會如此優美?」「既然回到了母校為何不敢馬上確認?」「為何反復描寫學校的藝術布置」「認出了比爾格勒卻為何不喊名字只喃喃地說『牛奶』?」等問題,通過這些問題可以發現一個關鍵點,那就是主人公內在的思想變化。參戰前狂熱,受傷後「震撼」,這中間到底是什麼在促使其轉變呢?那就是作品要告訴世人的真相:軍國主義思想對青少年的毒害。這個作品理解到這一層,才算解讀到位,也只有理解到這一層,主幹問題的設計才有了依託。可以形成這樣的主幹問題:是什麼促使主人公在參戰前和受傷後對於戰爭的感受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個主幹問題可以引導學生概括主人公參戰前和受傷後兩段經歷,深入去探討主人公思想變化的根源。如果我們的年輕教師們明白了這個點,就能形成這樣的閱讀教學設計思路:教師深入文本生成問題——找准解讀著力點——領悟文本的主旨——設計主幹問題——引導學生多角度、多方面的探究。
二要根據體裁,依循一般思路。前些日子有一個高中語文年輕教師閱讀教學設計大賽,設計的文本是歐陽修的《秋聲賦》。從設計的教案來看,絕大部分年輕教師,還沒有具備根據文本主旨迅速地從文本中提取主幹問題的能力。事實上,這些年輕的語文教師們已經比較到位地理解了《秋聲賦》的主旨——「人事憂勞甚於秋之肅殺」。可是,在主幹問題的設計上,卻顯得不夠周密有點避重就輕顧此失彼了。分析其中原因,主要在於體裁意識的缺乏。因為,同一類體裁的文章,有其相同的體裁特徵和行文思路。就散文而言,「形散而神不散」是其主要特徵,「引入」——「鋪陳」——「升華」是其一般行文思路。《秋聲賦》圍繞主旨,逐層表達作者對於「秋聲之悲」的獨特見解。第一層引出秋聲之悲;第二層多方鋪展,揭示「秋聲之悲,悲在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最後表達對人生的深刻認識:「秋聲之悲,更悲在原本可以擁有一秋的人生,卻因為人事憂勞而不得完全擁有」。若能根據體裁依循一般思路,對文本進行如上解讀,主幹問題也就很自然地形成了。它可以設計為「秋聲之悲,悲在什麼?」。我們知道,無論記敘性的,還是議論性文本,總也是有其這一類的特徵,把握這些對於閱讀教學的設計是十分有益的。
三要開渠引流,吸收眾人見解。語文閱讀教學主幹問題的設計,應該是一項開放性工作。懂得借鑒,善於吸收,方能把此項工作做得更好。就拿《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一文來說,年輕的教師們,大多會依循悼辭的一般寫法,來設計主幹問題。而我卻發現過與眾不同的一例,設計者把主幹問題設定為「馬克思主要貢獻中最主要的貢獻是什麼」,引導著學生去發現作者行文構思的匠心之處。這樣的設計讓閱讀教學進入一個嶄新的境界。所以,語文教師要依循更適合所教學生標准,善於辨別,比較優劣,在閱讀教學的主幹問題設計上越做越好。
事實上,閱讀教學的主幹問題設計能力,是每一個語文教師都必須具備的。如果用一篇議論文章來比喻一節課,那麼,設計一個主幹問題就好比提出了一個中心論點。其中的道理不言而喻。同時,也只有圍繞了這個「中心論點」,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多層面的探討,逐漸深入的挖掘,才能得以實現。這樣看來,語文教師還真得重視主幹問題的設計,不斷從閱讀教學中獲得新的認識。
Ⅷ 如何在英語教學中進行創新教學設計
「學用結合」是當前最為推崇、也是最為基本的一種教學思想(或曰教學理念)。專在英語教學屬中,教師一直立足於「學用結合」,力求學生做到學有發展,學以致用,既學得活,又學得透——1、強調學生在學中用,在用中學,要求充分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記憶而不是一味地死記硬背。2、把掌握知識的重點放在思考力的發掘和培養上,根據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和特點,通過各種渠道把知識結構鋪墊成學生思維的方式,通過提問、探索和點撥,引導學生思維,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在學習知識的同時,訓練思維方法,用思維方法指導知識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