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英語六上閱讀課說課稿
① 誰有韓英老師在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活動時「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的說課稿有的話請分享一下,謝謝
不知道韓老師呀!
② 名著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教學設計說課稿
一、說文本
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義務教育新課程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八年級上冊名著導讀中的一篇。它是前蘇聯作者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的一篇自傳性小說。小說以主人公保爾·柯察金的生活經歷為線索,展現了從1915年到1930年前後蘇俄廣闊的歷史畫面和人民的艱苦卓絕的斗爭生活,塑造了以保爾為核心的英雄群像,表現一代青年的革命理想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揭示了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在於奉獻的主題。而且小說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極其深廣的。對正處於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期的中學生而言,有著非常重要的引導作用。我想,這也是教材編寫者們推薦這本書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其次,作為一部閃爍著崇高的理想主義光芒的長篇小說,他最大的成功之處在於塑造了保爾這一無產階級英雄形象。並以保爾·柯察金的人生經歷和他身上的那個時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質,詮釋了「人到底應該怎樣度過一生的?」的問題;另外,小說關於人物、環境等的描寫,從藝術欣賞的角度也是極其耐讀的。
二、說導讀設想、依據及策略
「新課程標准」在內容上以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宗旨,確定了「知識與能力」、
「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為此,有學者提出:教學活動是否體現了新課改的理念,有三個明顯的標志:(1)是否在教學活動中運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動形式;(2)教師的角色是否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和教學的研究者;(3)是否能注重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價值的最大化。而在研讀語文課程標准過程中,我們發現關於名著導讀缺乏具體的定位和明確任務,致使在教學實踐中,常常會出現定位不準的現象,許多語文教師往往採取讓學生看看教材內容代替具體指導的教法。那麼,名著導讀的任務到底是什麼?我想准確的定位應該是:了解作家、作品,激發學生閱讀興趣;以文本體裁特徵為基點;以精彩片段為例子;以指導學生讀書方法為核心;以愛讀、會讀、讀整本書為目的;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提高語文素養為歸宿;以「探究思考」為切入真正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那麼,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在導讀中我確定了以下任務:1.讓學生閱讀短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理想主義的旗幟與人生的教科書》,了解作者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的情況,作品主要內容和小說的主要藝術形象保爾.柯察金,藝術特點和成就,主要應補充《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在中國的影響來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和慾望。2. 回顧讀書一般方法,引導精讀《精彩片段一》,以指導學生學習通過分析人物心理活動來理解人物形象的方法。精讀《精彩片段二》指導學生掌握,通過典型事例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要求學生制定閱讀計劃,強調閱讀時摘抄名言、警句、精彩段落,並課後檢查落實。
導讀策略:
(一)導讀形式:課外導讀與課內導讀相結合
(二)課程資源:除文本資源(原著和課本短文資源)外充分利用網路,相關的影像、音樂等課外學習資源。
(三)導讀安排:課外導讀約八周,課內導讀三課時
三、說導讀目標及重難點
鑒於文本資源本身的特點和新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我確定了如下導讀目標和重難點:
導讀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讓學生學會讀整本書。
2、了解全書內容,熟悉、掌握其中精彩的片段,從保爾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3、在寫作和各種語文實踐活動中加深對作品的理解,提高語文綜合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教師引導學生以閱讀為主,並與語文實踐活動、寫作相結合,全面提升學生語文素養。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從名著中汲取養分,樹立偉大的革命理想,培養崇高的道德品質,形成鋼鐵般的意志,具有勇於獻身的精神。
導讀重點:精讀的引領
導讀難點:閱讀興趣的激發
四、說導讀過程
(一)課外導讀階段(約八周)-------將學生分成若干讀書小組,指導學生制定合理的閱讀計劃,落實目標和任務並建立起與之配套的檢測評價方案。指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和節假日用略讀瀏覽的方法通讀全書,弄清主要內容、情節和人物關系等。通過讀出版說明和後記了解出版意圖,掌握閱讀線索。根據閱讀需要參閱附錄的資料和課外及網上搜集的有關資料,了解作者經歷、創作背景,理解作品的重要思想和重點內容。結合觀看電影或電視連續劇,將劇中的人物形象與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進行比較。一邊讀,一邊摘錄,加批註,寫心得。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特別注意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目標任務的落實以及閱讀成果的檢測和展示。如讀書報告會、主題討論會、手抄報展覽、名著故事會、誦讀大比拼、讀書筆記評比、讀書卡片評比等都是可以選擇的檢測和展示形式。
1、讀書小組:可以讓學生自由組合,也可以是老師根據學生特點組建。
2、閱讀計劃:應注重時間、內容、目標、任務、方法、檢測評價等方面相結合。
3、閱讀資源:《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整本書、出版說明和後記、其它網路資源、影像資源等。
4、閱讀任務:
a、了解作者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的情況及創作背景;
b、揭示作品標題含義、概括主要內容和勾勒小說的情節線索;
c、梳理小說的人物;
d、小說的藝術特點和成就;
e、小說主題思想。
5、閱讀方法:
1、 自主初讀------ 了解內容,整體感知;
2、 合作研讀------- 協作探究,深入理解;
6、檢測評價:
讀書交流會、主題討論會、手抄報展覽、名著故事會、誦讀大比拼、讀書筆記評比、讀書卡片評比、製作人物簡表等
(二)課內導讀(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
美國教育家杜威說過「教育不是一種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學生主動建設的過程。」那麼要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主動參與,教師的導入尤為重要。在這一環節我選用了二十集電視連續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片頭來導入,鮮明的主題、精警的名言、一組展示主人公成長歷程的畫面、豐富的背景和沉鬱而堅定的音樂,這一切能極大調動學生的感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
二、檢查整本書通讀情況
這一環節以讀書小組為單位開展組與組之間的「名著知識競賽」, 問題的設計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和把握小說的故事情節,而這種小組競賽的方式能更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更主動的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
【1、必答題:每一組選出一位同學回答問題,答對得10分,答錯不扣分,但其他組有糾錯機會,糾錯正確,得10分。
(1)保爾因為什麼離開了學校,開始了他的第一份工作?
(2)保爾第一次面臨生命危險,是因為什麼?最後是如何脫離危險的?
(3)保爾和他的同志們為什麼要修建一條通向森林的輕便鐵路?搶答題:最先搶答正確的小組得10分。
(1)、說出書中除主人公保爾外至少5個人物的名字,並簡單介紹他們的身份。
(2)、保爾的第一把武器是怎樣得到的?
(3)、保爾的母親大多是在什麼情況下出現的?
(4)、對創作小說的工作,保爾的家人和戰友分別持怎樣的態度?】
(4)作者為什麼要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來作書名?
三、問題探究
教師出示探究問題------ 小組合作探究 ------ 班級交流分享 -------- 教師點撥明確。這一環節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針對老師提問(問題涉及小說的時代背景、情節線索、標題含義和主題思想)先在組內討論交流,形成小組學習成果。然後讓小組中心發言人在班上交流分享。環節的設計主要是引導學生整體感知和把握文本,又考慮到所提出的探究問題一定程度上有些難度,合作探究的方式有助於問題的解答,也更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1、小說的時代背景是什麼?
第一部主要以前蘇聯的國內戰爭為背景;第二部主要以經濟恢復和社會主義建設為背景。
2、簡單勾勒小說的情節線索。
少年保爾的生活與反抗--戰士保爾在戰場上奮勇殺敵--建設者保爾的忘我工作--鋼鐵戰士保爾與疾病頑強斗爭。
3、揭示小說標題的含義。
「鋼鐵」指信念、意志和毅力。「鋼鐵是在烈火和驟冷中煉成的」。這「烈火和驟冷」指特殊的、艱苦的環境和條件,在小說中具體體現為殘酷的戰爭環境、惡劣的自然環境、艱苦的勞動條件以及常人難以忍受的病痛。
4、揭示小說的主題思想。
這部小說描寫了前蘇聯從十月革命到經濟建設十多年間的各種激烈矛盾和殘酷斗爭,塑造了以保爾為核心的英雄群像,表現一代青年的革命理想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揭示了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在於奉獻的主題。】
四、小結
教師充分利用精煉的小結語引導學生整體感知和把握小說,讓學生盡量由一種感性的認識上升到一種理性認識-----獲得一種源於文本又高於文本整體感知。
五、作業
學生在整體把握小說的基礎上,從報紙、雜志、書籍或網上收集資料,參照書上附錄,寫一篇短小的書評。這一練習不僅促進學生更全面、准確、深入的感知和把握文本,還培養了學生的理解、感悟、表達等能力。
第二課時
導讀要點:分析人物性格的形成過程,從人物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品讀精彩片段分析小說的藝術特色。
導讀步驟:
一、導入新課:
在課內導讀的第二課時,我選用名人對作者和作品的高度評價來導入以下的導讀,我想名人如此高度的評價更能引發學生的思考和研讀興趣。
【有一位作家被羅曼·羅蘭譽為「最罕見的道德、最純潔的勇氣的同義詞」;有一部文學作品被視為「人生的路標和精神補品」。這位作家就是前蘇聯文學家奧斯特洛夫斯基;這部作品就是他的代表作《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二、分析小說人物及寫作特色:
(一)人物分析:
小說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對小說人物形象的分析定然是小說導讀過程中的重要一環。這一環節我充分鼓勵學生以保爾為人物核心,就自己最感興趣的一或幾個人物進行深入分析解讀。並以「我眼裡的 」為題寫一段人物簡評,然後在小組交流。
(二)寫作特色分析:
先讓學生研讀課本上節選的兩個精彩片段,引導學生用圈點勾畫寫批註的方法讀文本,賞析引發你感觸的語言文字。圈點勾畫寫批註,賞析引發學生有感觸的語言文字。是引導學生如何精讀和研讀,教予學生閱讀方法。然後鼓勵學生就小說的寫作特色探索性創造性的自主解讀文本,形成自主學習成果並在班內交流。
三、教師點撥明確並小結
在真正以學生為主體的導讀過程中 ,教師好的點撥有時能起到拋磚引玉或點石為金的良好效果。因此,分析探究過程中的適當點撥,學生班上交流後的恰當而人性的點評,以及教師充滿智慧的小結在學習活動中是至關重要的。我選擇以名言「閱讀就是帶著一個有準備的頭腦,一副探究的目光與一種深掘的期待,來品味你所選定的蘊含豐富的書籍。它是一種緣,會激起你強烈的共鳴和深切的感悟」作為該堂課的結束語的。最後讓學生聽八隻眼樂隊演唱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感受祖輩、父輩的閱讀人生。
四、作業:
學生摘錄優美文句、段落,做3~5張讀書卡片,加一個標題,註明作者、出處並背誦。這一作業引導學生品析小說中的名言警句,也培養了學生讀書過程中製作讀書卡片的良好習慣。
第三課時
一.導入:
學生背誦「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這段曾激勵千千萬萬青年人為之奮斗,並奉為座右銘的振聾發聵的名言,引發學生對生命意義的深層思索。
二、結合理解作者生平和作品內容,深刻領會「生命的意義」。
這一環節我讓學生在自主回顧思索後,引導學生回顧保爾的一生。少年保爾的生活與反抗--戰士保爾在戰場上奮勇殺敵--建設者保爾的忘我工作--鋼鐵戰士保爾與疾病頑強斗爭。深刻領會「生命的意義」。
【明確:這是一部作家用鮮血和生命寫成的長篇小說,小說的主題是歌頌蘇聯青年在保衛蘇維埃政權和建設社會主義斗爭中的英雄業績和獻身精神。小說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就是青年的傑出代表。他具有了崇高的革命品德,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不顧身地戰斗和勞動。當他卧病不起的時候,仍然以堅忍不拔的意志堅持寫作,把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人類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保爾成為蘇聯文學中最年輕的英雄形象之一,激勵著蘇聯和我國一代又一代青年讀者,成為幾代共產主義信仰者心目中光輝的楷模。所以只有結合作家人生經歷和保爾的一生奉獻,才能深入理解保爾精神,理解保爾關於生命意義的深刻思考,理解共產主義者願為人類的解放事業貢獻全部精力和整個生命的崇高理想。這樣,才能主動地自覺地把文中的「人最寶貴的是生命……」這段名言奉為座右銘,才能在榜樣面前思考自己的人生價值,一步一步走向崇高。】
三、談談你對生命的理解。
我讓學生以一句精煉的話談出自己對生命的理解。成就學生自己的名言,然後在班上分享。這一設計是由學生對文本深刻理解深化到對學生靈魂的砥礪和浸染。是「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又一次深化。
※ 人活著,不應該追求生命的長度,而應該追求生命的質量。
※ 人活著的最高境界就是把他的整個生命奉獻給全人類。
※ 生命的價值在於不斷超越自我。
※ 生命中可能會刮風下雨,但我們可以在心中擁有自己的一縷陽光。
※ 天並不都是藍的,雲也並不都是白的,但生命的花朵卻永遠都是鮮艷的。
四、交流讀書卡片並背誦賞析。將同學讀書卡片中你認為值得品味的地方,補充到你的讀書卡片集中然後背誦,並鼓勵學生在讀書卡片中選出最喜歡的一兩句進行賞析,然後推薦給同學,並寫出推薦的理由。
五、課堂拓展延伸
人生的路很長,一路上有鮮花和掌聲,也有泥濘和深谷。假如你面臨貧困、疾病、痛苦甚至是災難。你將如何面對?
這一設計進一步引導學生將書本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努力加深語文課堂的內涵和外沿,進一步促進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達成。
六、課後練習
你周圍如果有像保爾那樣經受種種考驗,克服重重困難,頑強地生活、學習、工作的人,去采訪他,他的事跡寫成文章,向報紙、雜志投稿。
五、說導學評價及反思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在我們的祖輩、父輩是一本耳熟能詳的書,但對現在的孩子來說,它的趣味性不及《湯姆 索亞歷險記》,故事性不如《西遊記》,因而閱讀興趣很淡。但是這本書所崇尚的理想、勇敢、堅強、執著等優秀品質,對正處於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期的中學生而言,有著非常重要的引導作用。因此,督促、檢查學生完整地閱讀這本書地情況,就成為這一堂課的第一個目標。使用競賽的方式有效地激起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名著的閱讀,教師對學生只能是一種引領。這種引領可以是思想內容上的,也可以是藝術特色上的。但無論是哪一方面,都應該以學生原有的閱讀認知為起點。注重課外導讀和課內導讀的有機結合。課外導讀因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閱讀計劃的制定和閱讀過程的檢測與評價尤為重要,它是任務能否完成和目標能否達成的基礎。以小組或以班級為單位的檢測或展示形式中,故事會、手抄報學生興趣較濃,效果較好。而相比之下讀書筆記評比、讀書交流會質效要低。在課內導讀的第二課時,我注重引導學生研讀和精讀精彩片段,先自主分析,再合作探究小說的人物和寫作特色。事實證明,認知是有差異的。通過這一部分由淺入深的幾個層次,我試圖讓學生明白:名著的閱讀,不僅要有瀏覽,還要有精讀,有對語言文字和思想精髓的富有個性化的、深刻的思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感受到名著的魅力,才能從名著閱讀中汲取營養。
為了增強課堂氣氛的感染力,我選用了相關的一些影視和音樂等資源,有效地增強課堂的感染力。最後的作業設計注重課堂教學的延伸。三次課內導讀作業注意到結合課堂學習重點,注意到循序漸進的原則。但是,有些作業再次把學生拖回了名著本身,書本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的差異,再一次為這份作業的實效性打了折扣。
③ 早期閱讀活動說課稿:爸爸媽媽和我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中班語言《爸爸媽媽和我》,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過程和說活動延伸等環節對本教學活動進行解說。一、說教材。
(一)說設計意圖:
親子之間有一種樸素又美好的情感,然而在活動中表達這種情感往往顯得表層和單薄,其實在幼兒的生活中平凡的東西同樣耐人尋味。
在活動中,教師以幼兒身邊的爸爸媽媽為切口,試圖通過欣賞照片、製作和講述記錄卡等方式,一定程度地量化"情感",使抽象的事物變得實在,使潛在的親情自然流露,從而提升幼兒的語言表達和社會交往等能力。
(二)說活動目標: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在語言領域中提出:"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以及要"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活動的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作用。根據中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確立了情感、認知、能力方面的目標,其中既有獨立表達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
1、感知理解詩歌中"爸爸、媽媽和我"的相互關系,初步學習有感情的朗誦詩歌。
2、嘗試根據日常生活經驗進行仿編活動,進一步了解大自然中事物間的關聯。
3、體驗仿編活動帶來的成功感,增強詩歌仿編活動的積極性。
在此基礎上我確定本次活動的重、難點:本次活動的教學重點是使幼兒懂得詩歌中爸爸媽媽和我的相互關系。教學難點是幼兒理解詩歌內容,嘗試進行仿編活動。
二、說活動准備。
為了更好地服務於本次的活動目標,完成活動內容,我作了以下准備:
PPT課件、親子照片、記錄卡、筆等。
三、說教法。
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者同時開放多個感知通道,比只開放一個感知通道,能更准確有效地掌握學習對象。"根據幼兒的學習情況,本次活動我運用了朗誦法、直觀法、提問法、討論法等教學方法。
四、說學法。
遵循幼兒學習的規律和幼兒的年齡特點,在《綱要》新理念的指導下,整個學習活動,始終以幼兒為主體,變過去的"要我學"為現在的"我要學"。遵循由淺入深的教學原則,幼兒在看看、聽聽、想想、說說、玩玩的輕松氣氛中掌握活動的重、難點。幼兒將運用觀察法、朗誦法、討論談話法等。觀察法是幼兒通過視、聽覺感官積極參與活動,幼兒通過觀看圖片和課件直接獲得印象。朗誦法、討論法是幼兒在討論以及朗誦中無拘無束地說出自己的理解與看法,是幼兒練習說話的好機會。
五、說活動過程。
結合幼兒園教育工作原則和本次活動的目標,我設計了以下三個環節:
活動過程一、導入談話引出課題小朋友,你們家裡都有誰呀?
你們喜歡爸爸、媽媽嗎?為什麼?
二、展開1.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爸爸、媽媽會保護你,你感覺爸爸像什麼?媽媽像什麼?你又像什麼?
2.教師朗誦詩歌3.學習詩歌ppt課件: 圖一(1)畫面上有什麼?
爸爸是(一座山),媽媽是(一座山),我是山間的(小溪)課件:圖二(2)採用上述方法,鼓勵幼兒看圖學習詩歌的第二段。
爸爸是(一棵樹)媽媽是(一棵樹)我是樹上的(小鳥)在爸爸媽媽身邊飛過。
4.師生共同學習詩歌,並有表情地完整朗誦。
5.引導幼兒按詩歌中的格式仿編部分內容。
(1)爸爸、媽媽除了是一座山,一棵樹,爸爸、媽媽還可以是什麼?
(教師鼓勵幼兒大膽地說一說)(2)帶領幼兒念一念自己仿編的詩歌。
三、結束欣賞歌曲《爸爸媽媽和我》
四、延伸活動:
1、角色表演:爸爸媽媽和我。
提供給幼兒頭飾和布置簡單的場景,請幼兒自己選擇扮演的角色進行故事表演,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把故事的敘述部分該成簡單的旁白,主要讓幼兒練習角色的對話及表演相應的動作。
這一環節能充分滿足幼兒的活動慾望,讓幼兒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習對話,表達自己的理解,給幼兒提供表現和說話的機會,將整個活動推向高潮,最終達到實現活動目標的目的。
2、繪畫:爸爸媽媽和我。
各位老師:俗話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能使一個語言活動獲得成功,需要不斷地嘗試和探索,我會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在新的教育理念的熏陶下,和孩子們一起探索,一起成長!不當指出,望各位老師給予批評指正,謝謝!
④ 如何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興趣的說課稿
要培養學生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回傾聽、表達與交流答,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既是日常生活的需要,又能促進讀寫能力的提高和發展。從現在的社會需要來看,「能說會道」也將成為人才所應具備的基本要素之一。然而「能說會道」並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需要從小就開始逐步培養,這就要求我們小學教師在從事教育的過程中加強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使學生想說 要讓學生說話,首先得讓他們想說。如果一個人從小就懶得動口表達,那對他而言說話就可能成為一種累贅。古人雲「人之所以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為人。」(《春秋古梁傳》)話雖說得有點絕對,但從中可見說話即「能言」的重要性。因此要加強學生的說話訓練,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首要的一步就是使學生想說。
⑤ 有誰有優秀的獲獎的小學語文說課稿,
《為了他的尊嚴》說課稿
五年級第八單元的第三篇課文,本文記敘的是一位老婦人毫不客氣地讓乞丐搬磚獲取所得,使乞丐獲得了自信和做人的尊嚴,從而依靠自己的勞動取得成功的故事。
課文按事情的發展順序來敘述故事,主要寫了婦人幫助過的兩個不同的乞丐。一個是獨臂乞丐,當婦人讓他搬磚掙20元時,開始他很生氣,覺得自己已經是一個可憐的殘疾人了,是沒有勞動能力的,只能靠別人的施捨生活。後來婦人的做法感染了獨臂乞丐,他辛苦的搬完磚後,明白了自己也是可以靠勞動生活,也是有尊嚴的,從而靠勞動變成了一位自信、自重的董事長。另一位乞丐是一位雙臂健全的乞丐,他雖然有勞動能力,但他寧可不要20元錢也不肯搬磚,因為他覺得靠勞動掙錢不如乞討來得容易。兩個乞丐從外形到內心到做法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另外在故事的每一個環節中都隱含著人物復雜的心理活動,的確需要下一番工夫去思考探究。要理解這樣一篇情節復雜的故事,並悟出文章的中心,對生活閱歷較淺的四年級的孩子的確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我在備課中反復鑽研教材,准確把握課文的中心,找出了本文的一個主要的矛盾點加以突破。並根據本班學生的學習特點,設計教學思路。
教學目標:
1、學會認讀本課17 個生字;會寫11 生字。
2、聯繫上下文理解「慷慨」、「鄙夷」的意思;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知道孩子、雙臂健全的乞丐在文中起到的作用(第二課時)。
3、通過對課文的理解與感悟,進一步培養學生質疑探究的能力;鍛煉學生抓住關鍵詞句,理解內容、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4、通過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懂得只有靠自己的勞動獲取報酬,才能有尊嚴的道理。
教學設計:
一、檢查預習,導入新課。
因為本課是這個單元的第三篇課文,學生已對「尊嚴」有了初步的了解,另外我班學生已具有了一定的預習能力,他們能通過預習,自學生字,積累對自己有用的詞語和句子,提出許多有價值的問題,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因此我採用檢查預習的方法導入新課。設計了課題中的「他」指的是誰?誰為了他的尊嚴?圍繞著「婦人」和「乞丐」課文主要講了什麼事?幾個問題。這樣不僅能讓學生初步的感知課文,而且調動了學生預習學習的積極性,讓更多的學生明白要課堂上有精彩的表現,課前的預習十分重要,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語文學習的習慣。
二、質疑問難,主動學習。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因此在備課中我首先設計了請學生提出在預習中遇到的不理解的問題,學生一邊發問,我隨手將學生的問題寫在黑板上,並讓學生自主選擇想研究的問題。這樣做是因為我班學生有這個實力,在平常的閱讀教學中,我特別注重培養學生讀書時要邊讀邊想,及時提出問題讓全班討論,學生們都以自己的問題能引起大家的爭論為自豪。因此學生已具有了在讀書中邊讀邊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問題,而且提出的問題比較有討論的價值,也比較集中。這樣做也充分調動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真正做到了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三、自主閱讀,讀中感悟。
《新課標》還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在教學中我及時抓住學生提出的一個關鍵問題「為什麼磚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後都一樣,可搬不搬對乞丐來說就不一樣了?」讓學生自主抓住相關的段落進行閱讀,抓住重點的詞句來體會獨臂乞丐為什麼會搬磚,他開始就情願搬嗎?雙臂健全的乞丐為什麼不搬磚?學生在閱讀中,就能邊讀邊抓住文中的句子和重點詞語去體會開始獨臂乞丐覺得自己是個殘疾人,很可憐,理應受到別人的施捨,也是不情願搬的。可是當他看到婦人用一隻手也能幹活時,受到了很大的觸動,他突然明白了。文中一個「怔住」一個「異樣的目光」,學生在反復的感情朗讀中體會到乞丐心理的變化,恍然大悟,原來自己一隻手也能勞動,也能靠勞動掙錢,也是有尊嚴的。由此對婦人的態度發生了極大的轉變,由開始的生氣變為感激。學生在一次次抓句子抓詞語中,又一次次的品讀,感悟層層加深,悟出這乞丐的感激中不僅僅是這20元錢,更重要的是感激婦人喚起了他的尊嚴。使他走上了自信自重的成功之路。抓住時機,我引導學生再讀描寫董事長的段落,感悟此時董事長的自信,自重和成功,與開始的乞丐形成了極大的反差,學生進一步感悟到只有靠勞動掙錢才能讓人有尊嚴,才能過上幸福的生活,也能改變人的一生。而另一個雙臂健全的乞丐,引導學生默讀相關的段落,畫出句子體會面對要搬磚才能得到20元錢卻鄙夷地走開了。在這兒我引導學生想像這為乞丐後來會怎樣?使學生悟出,他失去的不僅僅是20元錢,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尊嚴,甚至是自己一生的幸福。然後再回到提出的問題,學生再讀婦人的話「磚放在屋前和屋後都一樣,可搬不搬對乞丐來說就不一樣了。」這時,學生的疑問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最後的分角色朗讀,使教學進入了高潮,學生從婦人的兩句話中,進一步體會出婦人不僅幫助別人有尊嚴,自己也很有尊嚴。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婦人善良的美德。
這樣設計教學能更好的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同時也讓學生學會了閱讀的方法。在討論主要問題的同時,學生在課前提出的許多小問題,也會迎刃而解。比如學生在課前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乞丐為什麼要帶走那條擦臟了的毛巾?」我們在討論乞丐感激婦人的時候,學生就很自然的體會到毛巾對乞丐的重要。這個問題也就在討論中得以解決。
另外,我班學生有較強的閱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在平日的教學中,我就特別注重訓練學生這方面的能力,訓練學生在回答問題時,不能脫離課文中的語言文字,無論是談體會還是講觀點都必須抓住課文中的詞語和句子來談。經過四年的訓練,學生已養成了較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因此這樣設計教學非常附和我班學生的特點,學生學起來不僅得心應手,而且興趣昂然。新教學理念指出:教材要為學生服務,要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精神。因此備課時要准確把握教材,設計適合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法。
同時,在閱讀教學中,我也注重了語言文字的訓練。比如:在學生討論時,我及時抓住「慷慨」、「鄙夷」、「怔住」等詞語讓學生體會他們的意思,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四、感情升華。
學文後,我設計了「學了課文你有什麼收獲?」的說話練習。讓學生在感悟課文後充分表達自己內心的感情。同時也加強了學生口語表達的能力。使感情得到升華,讓學生明白尊嚴對我們每個人都很重要,我們要珍惜尊嚴。
⑥ 大班啟蒙閱讀猜一猜說課稿
這個說課稿你可以在網路文庫里查找一下。
網路文庫裡面的文章挺全的,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到你。
⑦ 高中英語說課``很急很急很急很急``!
以下的答案是一個課時的說課內容。這是我的作業啊!!!無私的分享了,僅用
與參考哦,希望對你有幫助,加油!樓主希望你能應聘上理想的工作。
高二第六單元第三課時說課稿
我這課上的內容為高二英語課本上冊第六單元 life in the future 中的第三課時,所選取的內容包括:「讀前」(Pre-reading),「閱讀」(reading),「讀後」(Post-Reading)三部分。
Pre-reading
Discuss the questions below with your partner and then scan the text to find out in which paragraph you can find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
1. How will people shop in the future? Paragraph______
2. How will people travel in the future? Paragraph_______
3. What will schools be like in the future? Paragraph________
4. What will the future be like in general? Paragraph________
Reading
Life In The Future
What life will be like in the future is difficult to predict. It is, however, possible to be use models to make forecasts about future developments. One way to catch a glimpse of the future is to examine some of the major trends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Transportation
Current trends indicate that transportation is becoming cleaner, faster and sager. Public transportation is already well developed in most urban areas of China. New technology is being used to make sure that the cars, taxis, buses and trains we use do not pollute the air. A good example of how transportation is changing is the new maglev train, which is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energy-saving and travels at an amazing 430km/h. To ensure safety, the train is controlled by an advanced computer system. Scientists are also developing new fuels and engines that will let us travel without worrying about whether we are polluting the environment.
Business
It will not be business as usual in the future. Many companies and consumers have already begun reforming the way they do business. E-commerce, or business done on the Interne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as people discover the advantages of online shopping. The internet also makes it easier for companies to keep in touch with customers and companies in other countries. For people who do go out to shops, shopping is no longer just a necessity. It has become a form of entertainment. Instead of searching a crowded store for basic goods, such as food and clothes, people want to go to a pleasant mall and combing shopping with fun. The malls of the future will be like small cities where you can shop, eat, see a film and even dance. To pay for their purchases, people will use smart cards, which contain a tiny chip, instead of cash.
Health and medicine
People in the future will be able to enjoy a longer and healthier life and remain active even in old age. People now are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 importance of a healthy diet and an active life. They are careful about what they eat and exercise regularly. Advances in medical science also allow us to deal with new diseases, such as SARS. Some diseases, for example smallpox, have already been successfully defeated. With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human body, scientists and physicians will be able to cure more diseases. Perhaps more importantly, new discoveries in genetics and biochemistry may lead to changes in the way diseases are cured and medicines are made.
Ecation and Knowledge
Homework will always be homework, but the schools of the future will probably be quite different from what they are today. We can study at home by watching ecators on TV or on a computer screen. In the future, there may be more 「schools on the air」 and 「e-schools」. Real classrooms will always be popular, but distance ecation will help people study whenever they have time and wherever they may be. The way we view learning and knowledge is also changing. Instead of being students only when we are young, we will become lifelong learners. It is certain that things will change. We cannot be sure whether our………
Post-reading
There are 5 questions.
一、課程內容介紹:
本課的內容:涉及未來的交通、商業、醫葯與健康、知識與教育等。
讀前」(Pre-reading):部分設計了四個問題,讓學生在討論的基礎上,快速瀏覽課文,找出能回答這四個問題的段落。這樣既能激發學生探究者四個問題的答案,又能引導學生歸納主題,同時對學生的快速閱讀能力提出了要求。
閱讀」(reading):是一篇幻想將來人類生活的科普文章,共分四個部分,分別闡述和設想將來的交通,商業,醫葯與健康以及教育與知識。
「讀後」(Post-Reading)部分共五個問題,其中第一道題要學生檢查自己「讀前」問題的答案,是否弄清了各段的主旨大意。其他幾個問題要求學生討論課文,屬於拓展性的問題。
二、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
(1)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理解文章大意,抓住關鍵詞,充分利用「標題」這一有效的閱讀技巧把握文章主旨,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並深入地培養猜測詞義、理解語句、歸納段落大意等能力;
2、 通過學習,掌握本單元所學詞彙,並能在新的語境下鞏固運用;
3、 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想像力,提升其語言實踐能力,讓他們意識到只有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勞的雙手才能改造社會,為人類造福。
(2)本課教學難點: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3)課文內容重點:(列舉部分)
課文重難點:
(句子):1. if we learn to accept change and appreciate what is new and different, we will be well-prepared for whatever the future may have in store. 如果我們能適應改革,敢於標新立異,那麼不管未來會發生什麼,我們都能夠從容應付。本句中,if引導了一個條件狀語從句,what 和whatever分別引導了一個賓語從句。
(詞彙):1.reform vt\n. 改革,改良,悔改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改革開放政策 land reform 土地改革 reform oneself 改過自新
2.keep\be in touch with保持聯系 get in touch with與...取得聯系
3.remain的用法
三、教學方法與學法、
分組討論,提問,自由發言等形式
四、教具\
黑板 粉筆 多媒體課件(具有直觀性、交互性、生動性等特點,有利於適時拓展教學內容,最大限度地發掘學生的創造力,英語教學可見的製作尤其要注重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並應留給學生一定的思維空間。)
五、教學過程
教學活動內容安排如下1 學習課文; 2 詞彙練習; 3 理解運用;設計的教學活動將遵循梯度的設計:快讀 — 詳讀 — 鞏固 — 練習 — 運用。
1. 解讀標題life in the future. 然後啟發學生 what do you think life in the future will be like? What will happen to our life in the future? From the title, what do you think we will talk about?由此話題推出文章的話題。
2.「讀前」(Pre-reading):部分設計了四個問題,讓學生在討論的基礎上,快速瀏覽課文,找出能回答這四個問題的段落。這樣既能激發學生探究者四個問題的答案,又能引導學生歸納主題,同時對學生的快速閱讀能力提出了要求。
3.「閱讀」(reading):逐段講解,難句,重點詞彙。選取部分段落作為播放錄音內容,把錄音材料編成完型填空的形式,學生邊聽邊作摘記,養成邊聽邊記邊理解的良好習慣。在學生完成聽力的基礎上再讀課文,抓住關鍵信息。
讓學生利用學到的詞彙、句式自編對話,開拓學生思維,並能及時復習鞏固所學的知識及詞彙,以討論的形式結合實際,開闊學生眼界。
4.「讀後」(Post-Reading)部分共五個問題,其中第一道題要學生檢查自己「讀前」問題的答案,是否弄清了各段的主旨大意。其他幾個問題要求學生討論課文,屬於拓展性的問題。
5. 理解課文,捕捉信息,引導學生完成下列表格:
Fields What will be used?
(what will happen?) Results
Transportation
business
6. 續寫課文:完成post-reading練習後,組織學生討論 what other ideas do you have for the future?
name appearance usages advantages field
⑧ 初中英語閱讀課說課稿
閱讀說課稿
給學生展示這樣兩幅圖片: 一個平衡的杠桿上,一些人在左,我們的地球在右;第二張圖上左邊新增的人使杠桿不再平衡。之後問學生:看了這兩幅圖,你會想到什麼?又是什麼引發了這個問題?學生會表達一些自己的見解,這時不論他們的見解是否正確都要給與鼓勵和表揚,然後問學生:是否知道每一天每小時每分鍾每秒鍾全世界會新增加多少人口?學生會很有探究答案的慾望,這時很自然地讓學生打開書去閱讀50課的文章STANGDING ROOM ONLY 並找出我給出的這張表格的答案。由於本課是以大量數據為主反映人口問題的,因此如果學生能順利完成此表,那麼全文的重點內容就迎刃而解了。而且我認為採用圖片導入法遠比直接讓學生翻書閱讀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其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獲取知識。 3、拓展與鞏固 通過講解我指導學生快速閱讀的方法,如猜詞悟意法、略讀掃讀法、找中心句和關鍵詞等方法,之後要檢驗一下學生是否掌握此方法,於是我問學生世界人口的持續增長會引發那些嚴重問題呢?在學生發表一些個人看法後為,我再給學生一篇文章進行快速閱讀,這也是本節課的課堂檢測,我會當堂進行面批面改。然後對於這篇關於人口急速增長帶來的一些後果的文章,我讓學生來進行講解,這樣可以了解學生的閱讀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4.合作與發展 接下來我會通過多媒體展示給學生一組關於由於人口太多而導致資源匱乏、污染嚴重、食品短缺、空間擁擠等的圖片,看著這些圖片問學生:你們對哪一方面感觸最深?你還想到了其他那些方面?想不想了解其他同學的想法?又想不想知道在座老師們的看法?以這種方式充分把學生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後將其分成6個小組,先組內討論發表個人見解然後鼓勵他們去采訪在場聽課的英語老師。
5、交流與分享 讓學生推選各組代表組成專家團坐在教室前,選一名同學以記者的身份采訪「專家們」,使其把個小組的討論結果與大家交流共享,其小組成員可以作為後援團補充些觀點,這樣既可以使口語較好的同學有更多的機會展示起到拔高作用,又可以讓口語較弱的學生也有參與的機會並能向他人學習。最後按事實豐富、語言准確、表述清晰程度評出最權威專家和最積極後援團,通過這種方式可讓學生有很強的集體榮譽感。 6、最後一個環節是作業,當學生慷慨激昂地探討完這些現狀後,我會問他們,面對這種現狀,我們能做些什麼呢?以此為題寫一篇作文。我布置這項作業的依據是新課標的要求。新課標指出:寫作需有明確的動機和積極的態度,寫作的題目應結合學生的實際需要,是他們具有寫作的願望這樣他們才能了與寫作才能重返自己的思維能力,而不是為了應付教師而做的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