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文本閱讀課教學視頻
A. 科研課題《英美文學文本閱讀與電影欣賞互動研究》
我上學期就是學這門類似的英語選修課。雖然課本比較無聊,可是通過一邊學習課本的專內容,一邊屬看電影進行講解和課本的聯系,是很能看出,其實電影和文學作品之間是有很大的聯系的。
第一個大方面就是由文學作品變成電影。很多時候,雖然我們看過原著,電影有些許的變化,可是還是離不開那個文學作品中想要表達的意思,這就是很多經典電影能長存的原因。比如第一部的《傲慢與偏見》(順帶說,裡面飾演達西先生的男演員就是這屆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的扮演者)。雖然後來好像2005年吧,又翻拍了第二部《傲慢與偏見》,可是你比較這兩部同一題材與同一劇情的電影,其實是有很大區別的。比如人物的變化,是不是已經跟原著一樣還是有所區別,區別又在哪裡~等等的之類的可以進行比較與對比的地方。再之就是那些編劇想拍文學作品,他們是怎麼打算寫好劇本的呢,這又是另一個問題,這些編劇也是連接文學作品與電影的一個橋梁。
第二個大方面就是如果已經拍好了電影而且反響不錯,反過來把它變成小說之類的。又是怎樣變化與轉變的。這些你都可以想想看。每個人對這兩個大問題都是有不同的看法。我相信你的看法肯定更新穎的~
B. 如何解讀英語文本,構建思維型閱讀的課堂教學模式
不知道你指的是什麼意思,英語課本其實未必講的是國外的歷史故事啥的
也就是身邊時常發生的事情,我還是覺得中文的課本更有一些特殊的教導意義的
C. 如何解讀文本,構建思維型閱讀的課堂教學模式
解讀文本,是保證課堂教學質量的前提,是一項重要的教學基本功,也是教師提升自我修養的重要途徑之一,可以說,解讀文本,是有效教學的第一步。
在應試教育的環境中,許多教師備課時不先去解讀文本,而是除了教輔,還是教輔。教師的精力,都用於設法把學生訓練得看到試題就條件反射出標准答案,於是,解讀文本變成了「不合時宜」的奢侈。當然,也有不少教師是認真備課的。他們參考了很多資料,寫了很詳細的教案,但教學效果總是不如人意,根本原因還是沒有解讀好文本。他們過於關注教學方法,提問什麼問題,怎樣安排教學程序,卻缺乏對文本的個性解讀,或者盲目拓展、延伸,忽視對教材自身資源的挖掘。還有些教師過於依賴教參,沒有自己的見解,有的甚至照抄別人的教案,或者乾脆電腦下載,抄也懶得抄,至於人家為什麼這樣設計,人家的教學環境跟自己有什麼不同,都沒有深入思考。殊不知,只有當教師對文本有了具體而深入的感知,有了咬文嚼字的探究,有了融會於心的感受,有了深刻的個性理解,並形成自己的構思時,美好而精妙的教學設想,才能變為現實,才能不斷創新,才能使課堂教學的靈感熠熠生輝。
解讀文本,要以語言為根本,在不具有任何資料的情況下,靜下心來讀文,潛下心來思考,從文本的主旨、結構、語言以及作者的寫作意圖、思想感情等方面理解透徹,使文本內化於胸。
一、從一個文學愛好者的角度去閱讀
(一)讀懂文本的主旨
把自己作為一個文學愛好者,讀通文本的語言文字,理順文本的脈絡思路,欣賞文本的表達技巧,體會文本的思想感情,讀到動情處,拍案叫絕;讀到精妙處,擺頭吟誦,進而融入文本的情境,感受文本的情味,跟文本產生共鳴。這時,就可以跟作者對話,談字里行間給你的印象和聯想,談由此產生的感悟和啟示,談文本的基本價值取向,談怎樣從無疑到有疑,再到無疑。在閱讀時,文本的主題思想是靈魂,在教學時,文本的主題思想是航標。教學上何輕何重,何取何舍,從哪一角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最後的落腳點在哪裡,教學是深厚還是淺薄,完全取決於這一步的解讀。所以,教師在初始階段,要全身心地投入閱讀,當在瞬間有所觸動、有所啟迪、有所震撼時,請珍惜這一瞬間,用精煉而個性化的語言,記下自己受感動的原因,這是指導學生與文本對話的精髓。我第一次閱讀《老人與海鷗》時,海鷗為老人守靈的場景,使眼眶濕潤起來,多可愛的精靈,多深厚的情誼!這種人與動物之間豐富的感情世界,不正是文本的精華嗎?它告訴我們:動物是我們人類的朋友,人和動物要和諧相處。這個提煉主題的過程,就是讀者受感動的過程。只有經歷了這樣的過程,才能在教學中抓住要領,感染學生,使他們也跟作者產生感情的共鳴,才能體現文本的基本價值取向。
在深鑽主題時,還要注意兼顧獨特性和多樣性。獨特性指對主題的理解,不要人雲亦雲,要有自我的具體感受,如三下的《燕子》,有人把主題確定為「美」;春天景色美,燕子外形美,飛行美,歇息時的靜態美。但是,一個「美」字能涵蓋作者要表達的所有情感嗎?如果把主題定為「生機和活力」,其內涵就深刻得多。多樣性指文本的主題可能是多層次、多角度的。如二下《畫家和牧童》,許多老師把主題定位為牧童的率直和勇敢,或是畫家的謙虛謹慎。我認為更重要的應是牧童的實事求是,不盲從,敢於挑戰權威。如果把主題單一化,就會出現教學中扼殺學生個性的傾向。
(二)讀懂文本的結構
一篇課文,是一個整體。要理解這個整體,必須從篇章結構入手。「整體——部分——整體」的課堂教學結構,就是先整體感知,把握文章的中心,再理解中心跟各部分之間的關系。理解文章的中心,可從課題入手,也可從重點詞句段入手。六下《跨越百年的美麗》是寫居里夫人的,因為人的外貌美不可能跨越百年,可見文本的中心是贊揚居里夫人的內在美。這是從課題入手。《北京的春節》是圍繞「熱鬧」一詞寫的;《一夜的工作》是圍繞「他是多麼勞苦,多麼簡朴」這句話寫的;《釣魚的啟示》是圍繞提出「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那一段來寫的。這是從詞句段入手。文章的各部分,圍繞著中心,各自用不同的形式展開。大多數課文按事情的發展,或時間、地點的變化逐步展開的,是縱式結構;有些課文,如《鯨》,是按事物的幾個方面來寫的,沒有先後之分,是橫式結構;也有些課文按總分的順序寫,既有縱,也有橫,是綜合結構。
(三)讀懂文本的語言
讀懂文本的語言,要沉入文本,聚焦關鍵詞句。一方面,要先整體把握課文內容,領悟文本主旨,防止「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斷章取義地誤讀課文,才能對各部分進一步探究,准確地理解課文的內涵。另一方面,要抓住重點詞句段,體會詞句中含蓄的意思、豐富的感情,品味用得生動、准確、貼切的詞句,還要理解詞與詞、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聯系,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發展變化,然後嘗試有感情的吟誦、涵泳。只有教師把課文讀出味來,才能引導學生把課文讀出味。至於課文中布局謀篇的精妙,寫作技巧的高超,也要仔細揣摩和發掘,教師體會得越深刻,講課時越能運用自如,深入淺出。
D. 如何突破初中英語閱讀課的文本解讀
閱讀教學是英語教學中最為關鍵的一環,英語閱讀教學在發展學生的能力中起著無法替代的作用,通過閱讀教學,它既可以促使學生儲備豐富的語言基本知識,培養語感,發展閱讀技巧,形成閱讀能力,同時又能陶冶學生情操,提高跨文化學習意識,培養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據筆者了解,新目標英語(Go for it)八、九年級教材中的拓展閱讀材料文章長、詞彙、語法等語言知識點多,文章有一定難度。最使教師困惑的問題是:如何處理文本解讀和語言學習的矛盾。老師們都有這樣的深切體會,鑒於學生很難對文本內容和語言學習同時做理性的分析,在處理閱讀中的語言時會產生兩種弊端,一是課堂只就課文內容進行講解和問答活動,不關注文本詞彙和語言,導致課堂活動有時脫離文本。二是在分析內容過程中脫離文本進行詞彙和語言講解和操練,隔斷了學生文本解讀的連貫思維。
《英語課程標准》關於閱讀技能(五級)的目標描述為:學生應該能夠根據上下文和構詞法推斷、理解生詞的含義;能夠找出文章中的主題,理解故事情節,預測故事情節的發展和可能的結局;能夠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運用簡單的閱讀策略獲取信息;除教材外,課外閱讀量應積累達到15萬詞以上。
因此,教師在關注文本的同時關注詞彙,提高學生語言意識和運用能力。在處理閱讀中的語言教學時始終把握兩個要點:一是語言學習是為了加深對文本的解讀。二是語言學習和操練不能脫離文本語境。
閱讀教學中如何進行文本解讀呢?
正確處理文字、文學與文化三個層面的關系。
閱讀文本,可以從文字、文學與文化三個層面進行解讀。按照從單詞到句子,再到段,這是文字性解讀,重點學習有關目標語言。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對文本塑造的人物,承載的寫作意圖、觀點和技巧進行分析,是對文本的文學性解讀,重點訓練閱讀技巧。讀者以自身的知識經驗,將自己所處的現實世界和文本所創造的語義世界相聯結,對內隱在文本里的、作者秉持的觀點和價值取向進行批判性意義建構,實現個體經驗世界的重組,是對文本的文化性意義建構,重點培養語言綜合運用能力。而文字、文學與文化三個層面的解讀,都離不開對文本語言的研讀,而這些文本語言也構成了閱讀課的目標語言。
優化文本資源,注重自主閱讀和主動探究。
文本是英語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質載體,也是學生獲取豐富語言信息的橋梁。對此,在英語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從文本資源本身出發,創新教學思維模式,對文本資源進行優化,以此來發揮其重要的基礎作用。這種優化文本資源的方式,首先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理解概括能力,即要求學生能夠在充分閱讀理解的基礎上運用文本的核心詞彙來表達文章大意;其次是要求學生體味文本中的重要信息,培養其語言信息篩選能力;最後,則是注重培養學生的拓展延伸能力,即要求學生在發揮自身想像思維的基礎上能夠深入體味文本的思想情感及其拓展價值和意義。
三 、感悟文本內容,提高學習思維和感知能力。
閱讀教學既然是基於對文本的理解感悟基礎之上,那麼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培養則是其中的核心。筆者以為,培養學生的感悟文本能力,應該在發揮學生學習主體作用的基礎上,注重對文本的語言信息、深層內涵等方面予以關注,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語言學習思維。學生感悟文本應該在閱讀的基礎上了解文章大意,並以此來提高他們的整體閱讀理解能力;其次是注重對文本主要信息的提煉,以此來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最後則是要求學生在「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的學習思維中不斷總結。
豐富文本閱讀資源,積累知識內涵和文化底蘊。
除教材外,課外閱讀量應積累達到15萬詞以上。這就要求學生在閱讀學習的過程中應該跳出文本學習范圍,注重不斷地補充自己的語言閱讀量,以此來幫助自己積累更為豐富的知識,從而提高自身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從學習發展的需要角度來看,文本僅僅是學生學習的一種橋梁,更重要的是要求學生在多樣化的閱讀資源基礎上注重積累自身豐富的語言知識和技能。筆者以為,豐富文本閱讀資源應該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利用好現有的閱讀學習資源,鼓勵學生通過閱讀課外書籍等文字資料來積累閱讀量;(2)藉助電子讀物來積累閱讀量,即要求學生能夠通過互聯網、電子書等途徑來豐富自己的語言素材;(3)閱讀現代化的報刊雜志,鼓勵學生通過閱讀貼近生活,用具有時代性的文字材料來增加對異域民俗風情的了解,提高跨文化學習意識。
閱讀課堂教學設計中正確解讀文本
<<新目標英語(Go for it)>>閱讀課堂教學分為三個階段:Pre-reading, While-reading, Post-reading。三個階段各有側重。
1. Pre-reading
Pre-reading階段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一環,主要目的就是設法激發學生的興趣,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氣氛,為接受新知識做好准備。因此這一階段要復習文本相關語言知識、設計有趣味性,體驗性,可說性的問題,拓展學生視野,預測文本內容,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的想像力和英語表達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2. While-reading
課文文本處理是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是學生接受新知識的關鍵所在,課文是文化背景、詞彙、語法、篇章等知識的載體。通過課文處理,要求學生能把握課文基本思想和篇章結構,了解作者思路等,具有語篇理解能力。
這個階段要加強文本語言、文本內容和文本結構等的指導,使教學語言與閱讀相融,加強師生交流,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學會閱讀方法,培養閱讀能力。
3. Post-reading
在課文文本處理完成以後,設計一些問題,對文本內容進行復習、復述、總結、表演、辯論、小組討論等進行鞏固,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了解、掌握。這一階段的活動應與文本密切相關,但不能拘泥於文本本身。這一階段應讓學生發揮想像,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原文,培養其思維和應用語言的能力。
E. 如何設計高中英語閱讀課教學活動
閱讀教學是高中英語教學中非常重要的方面,閱讀課往往被認為是最容易上但又是最難上好的課型。盡管對於閱讀教學,教師在觀念和做法上都已經上升到一個新的階段,但還是存在著諸多問題,如:以「閱讀課」的名義進行單純的詞彙、語法教學,即課型定位與實際操作不一致;閱讀過程只是走程序,沒有突出重點;閱讀活動缺乏針對性,不能有效訓練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詞彙教學脫離所教文本的語境等等。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對文本的解讀不夠充分,教學設計不合理。那麼如何才能合理設計閱讀課教學呢?下面是筆者在教學實踐一些粗淺的心得,願與讀者共享。
一、全方位解讀文本,確定閱讀課教學目標和重點
「文本解讀」是教學的一項基本功,新課程標准理念指導下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逐步從對文本進行簡單的文字信息處理,過渡到深層涵義的文學性解讀和文化性意義建構。教師在解讀文本時應從多個層面去解讀,抓住文章的重點內容,把握文章的結構特點和語言特色,理解作者的深層意圖,充分挖掘文本的教學價值,為教學目標的設定和教學活動設計做好充分准備。以人教版NSEFC Book6 Unit5 AN EXCITING JOB 為例,總體來看,這是一篇難度較大的文章,篇幅長,材料難,生詞較多,內容與學生生活距離遠;但通過仔細品讀文本可以了解到這是一篇記敘文,是一位火山學家的自述。作者通過自述介紹了他的工作內容和工作性質,說明了他熱愛該項工作的主要原因是能幫助人們免遭火山襲擊。他還詳細描述了一次親歷火山爆發和到火山口采樣的經歷,說明做火山工作者的樂趣和危險性。深入解讀文本,不難從全文中作者使用的the greatest job, I』m never bored, … excites me and makes me feel alive, It was an absolutely fantastic sight, enthusiastic, amazed 等詞句體會到作者對作為火山工作者的極度熱愛。同時,透過作者對工作的描述可以了解到從事火山工作對工作人員特殊的素質要求。通過深度挖掘,全方位理解,可設置以下教學目標:
After this period you will have been able to
1. know more about the work and qualifications of being a volcanologist.
2. use some important words and expressions, such as alongside, appoint, wave, fountain, suit, make one』s way, to talk about the work of a volcanologist.
3. use some reading skills, such as skimming, scanning and taking notes, to get the main idea and detailed information.
圍繞已確立的教學目標,教師可以把作者描述第一次目睹火山爆發和到火山口采樣的經歷部分作為閱讀理解的重點,其餘部分只在尋讀環節的問答和讀後討論活動中涉及,這樣就突出了閱讀的重點。
F. 如何讓群文閱讀走進課堂
閱讀是汲取和掌握知識的重要途徑,因此,閱讀對智力發展具有促進作用。指導閱讀任何一篇課文,都是給學生智慧倉庫里增添一筆財富;閱讀教學中的任何一項訓練都不同程度地起到開發學生智力的作用。(摘自《當代語文教育學》)從大語文觀看來,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一致的。大語文的運行系統由課堂教學、課外閱讀、生活體驗與感悟三個子系統構成。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活動是大語文運行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是大語文教育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標准》雖然明確規定小學階段應完成145萬字的閱讀量,但在實際教學中,因為缺乏具體的、可以操作的有效措施,如讀物的選擇,實施的方法、時間、評價考查的辦法等,所以很難真正將《新課標》中關於課外閱讀的要求落到實處。尤其是課內教學將課堂教學時間安排得非常滿,難以騰出課內教學時間對孩子進行閱讀指導,拓展孩子的課外閱讀量。
綜觀小學生的閱讀實踐,普遍存在電視替代書籍的慵懶閱讀行為,淺嘗輒止的敷衍閱讀行為,只愛口袋書、漫畫書的偏食閱讀行為,只讀作文選的功利閱讀行為,隨波逐流的盲從閱讀行為,以及無「法」可依的浮躁閱讀行為等現狀。課外閱讀的管理、引導滯後,從而使得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質效很低,並亟待提高。
根據本校學生語文學習及課外閱讀特點,在本學期,為了在課內教學時間爭取更多的閱讀指導時間,進行更為扎實有效的課外閱讀指導,我們進行了基本課內文本的相關文本群文閱讀進課堂的研究,主要對群文閱讀進課堂的時機及文本的選擇做了一些探索和研究,從以下三種基於課內文本的群文閱讀拓展教學探索,努力構建大語文課堂。
一、簡化課內教學,精簡教學課時,引入相關文本
現行語文課本中的不少文本對於孩子來說,理解並非難題,但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經常是老師滿堂問,學生滿堂答,一些明明學生可以通過自主閱讀就可以弄明白的問題,老師也要提問。有些課文的教學,老師處理得比較復雜,總想挖掘文本中所有語言文字訓練點,忘記了一課一得,把語文課上得簡簡單單。這兩種情況無疑浪費了不少課堂教學的時間,也給課內群文閱讀帶來了時間上的障礙。
為保證群文閱讀的時間,我們選擇了一些學生感興趣又比較容易理解、語言文字訓練點比較少或孩子容易掌握的課文,如童話、神話,簡化語文課堂教學,只選擇孩子們最難掌握的一到兩個語文訓練點進行教學,將兩個課時的課文教學壓縮到一個課時內,在保證學生語文基礎知識的基礎上,節約出一個課時的時間,第二課時進行與文本相關的課外文本閱讀。如三年級上冊第18課《盤古開天地》,這是孩子們第一次正式接觸神話這樣一種故事類型,第一課時課內教學,老師就抓住了文中的字詞和讓孩子通過文本感受神話故事「神奇」的特點這兩個教學點進行教學,既落實了孩子的字詞基礎,又讓孩子津津有味地閱讀文本,對神話故事的特點有了初步認識。第二課時,老師讓孩子們回憶自己曾聽說過的,通過動畫片看過的,通過兒童文本讀過的神話,激發孩子對神話的閱讀興趣,再給孩子們帶來了《嫦娥奔月》、《精衛填海》、《女媧補天》、《誇父追日》四個中國神話,讓孩子們通過文字再一次感受中國神話故事的神奇,遠古人類豐富的想像力,並讓孩子們了解文字閱讀所帶來的不同感受。又引入了《聖經》中的《創世紀》篇章,讓孩子閱讀西方開天闢地的故事,初步感受中西方文化的不同,開拓視野,拓展思維。從橫向和縱向兩條線圍繞課內文本,選擇合適的群文閱讀文本,落實課外閱讀,做到課外閱讀進課堂,有指導,有交流,有反饋。
二、基於文本特點,擠進課外閱讀,幫助深化主旨
課本中的某一些課文,對於某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比較難理解,對於老師也是只可意會難以言傳,在這樣的課文教學時,我們邊教邊擠進相關文本的閱讀,不僅拓寬了學生閱讀面,而且可以用主題相同卻豐富多樣的文本,幫助更好的理解課文主題,深化主旨。
如在教學林清玄的《和時間賽跑》一文時,學生可以理解到作者透過文字要傳達的時間寶貴的主旨,但文中許多表達對於三年級孩子,理解起來還比較困難。於是在教學中,老師沒有在課文的詞句上過多糾纏,而是在課內擠進了一組有關時間的文本,其中形式豐富,有朱自清著名的散文《匆匆》,有兒童詩《時間是一隻蝴蝶》、《今天》、《一天只有一個早晨》,還有林清玄另一篇與時間相關的散文《與太陽賽跑》,同時進行閱讀指導,每讀一篇都有不同的閱讀指導方向,讓孩子通過有指導的閱讀,更了解了時間是什麼,時間從何處流逝,從而更好地理解了課文中作者追趕時間的快樂,通過這樣一組文章的閱讀、交流及創作,還讓孩子豐富、積累了語言,感受了語言的豐富和美妙,進行了語言文字的綜合運用練習。
三、課內教學為點,課外閱讀為面,做閱讀點燈人
語文教師應將推進兒童閱讀作為自己的份內職責。小學生到了中高年級,隨著識字的增多,不僅具備了閱讀課外書的條件,而且也產生了閱讀課外書的願望。
G.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有效實施多文本閱讀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興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
課堂閱讀教學,是提高學生聽、說、讀、寫回能力必不可少答的一個重要環節.但是光靠課內閱讀,而不進行課外閱讀.學生就像井底之蛙一樣,閱讀面狹窄.因此,閱讀教學更重要的是要教給學生閱讀方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到生活中去廣泛閱讀,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例如:在學習了《冬日童年駱駝隊》、《祖父的菜園》等一組課文後,我鼓勵學生閱讀林海音的《城南舊事》和蕭紅的《呼蘭河傳》.學生因為被課文內容所吸引,閱讀興趣大增,從而受益匪淺.
(二)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積累文本中的好詞好句
積累在語文學習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有不斷熟悉語言,積累語言,才能把古今中外的語言精華據為己有,才能為學生語文素質的全面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
中國語言豐富多彩,從低段開始,文本中就出現很多優美的詞語.在教學中,除了讓學生學會寫這些字以外,還要教會學生積累這些詞語和運用這些詞語.如:二年級上冊的「識字一」,編排了一組描寫秋天的詞語.在教學時,除了讓學生在課堂中學會這些詞語外,還應該鼓勵學生在平時的習作中運用到這些詞語,以達到鞏固和積累運用的目的.
H. 例談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利用文本空白進行小練
【內容提要】語文作為一種社會交際工具,其核心功能在於能夠熟練運用口頭和書面語言參與社會交際。這也就要求我們的閱讀教學要從單純的指導閱讀轉變為讀寫並重、讀寫結合,使學生在閱讀教學中不斷積累語言,逐步學習運用語言。如何在閱讀教學中進行讀寫結合的訓練呢?筆者結合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文的特點,來談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的四個策略:一、抓住重點詞、句,適時訓練,培養遣詞造句的能力。二、抓住文本空白點,發揮想像,培養創意表達的能力。三、抓住拓展延伸點,因勢利導,培養表達。四、抓住讀書筆記,反思自我,拉近文本和切身實際的聯系。
【關鍵詞】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學策略
語文作為一種社會交際工具,其核心功能在於能夠熟練運用口頭和書面語言參與社會交際。現階段我國小學語文課程將大量時間消耗在文本解讀上,文本解讀式的課程形態與語文課程培養學生社會交際能力的要求是不對稱的。語文課程應該對接現代社會對本課程的要求,建構理解和運用並重,並且朝向運用的課程形態。吳忠豪教授在國家骨幹教師培訓中明確指出:「對小學生來說,學語文首先就是學語言——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今後在課程目標設置上,應變『閱讀核心』為『讀寫並重』並朝向『表達』;在教材編寫上,應變閱讀本位的『閱讀教材』為聽說讀寫並重的『語文教材』;在教學時間分配上,應變『閱讀主導』為『表達主導』;在教學內容上,應變『理解課文』為注重『讀寫結合』的實踐活動。」這也就要求我們的閱讀教學要從單純的指導閱讀轉變為讀寫並重、讀寫結合,使學生在閱讀教學中不斷積累語言,逐步學習運用語言。如何在閱讀教學中進行讀寫結合的訓練呢?教學中,教師抓住有效的訓練點,適時適當地組織學生隨文練筆,不但能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感悟,還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思維能力,活躍課堂氣氛,使課堂豐富多彩,熠熠生輝。筆者結合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文的特點,對讀寫結合策略做了初步探索。
一、抓住重點詞、句,適時訓練,培養遣詞造句的能力
語文教學要有語文味,看一堂課是不是語文課,重點就是看教師是在教課文還是教語言。在閱讀教學中,教學內容少而精,是課堂教學的基本准則。如果上課東抓一下,西摸一把,看起來什麼都有了,結果卻什麼也沒有教會。就會犯 「面面俱到,面面不到」的錯誤。在一篇課文中選擇一個或幾個語段重點教學。在語段教學時,要抓住重點詞句培養遣詞造句的能力,讓孩子在對比、模仿中領悟語言,習得語言。
比如在教《麻雀》一課中的這一句:「突然,一隻老麻雀從樹上飛下來,像一塊石頭似的落在獵狗跟前」
1. 出示投影:
「突然,一隻老麻雀從樹上飛下來,像一塊石頭似的落在獵狗跟前」
「突然,一隻老麻雀從樹上飛下來,像一根羽毛似的落在獵狗跟前」
2.說說從兩個句子的對比中,你體會到了什麼?生:(速度快、心情急切)
3.能不能用「像……似的」寫一句話,形容某種心情?
生:上體育課了,我像離弦的箭似的向操場跑去。
生:他做事情像一隻蝸牛似的,慢死了。
……
再如在教《火燒雲》顏色變化的一段時,我曾經學習著這樣設計:
1、火燒雲有哪些顏色?列出來並歸歸類。
2、你為什麼分成這幾類?這些寫色彩的詞在結構上各有什麼特點?
(一種水果名+顏色、一種事物名+顏色、ABB、半A半B)
3、你能再寫幾個這幾種結構的描寫顏色的詞語嗎?
梨黃、葡萄灰 ;
茄子紫 ;
紅通通、金燦燦 ;
半灰半百合色 。
4、把你自己寫的詞語代入課文讀一讀,你有什麼感受?
再比如在執教《貓》一課中,引領學生在讀中品味語言、在品味語言中進行模仿寫作的教學片斷:
師:剛才我們品讀老舍先生用的語氣詞,老舍先生對這只貪玩的貓是這種態度,而且有的同學發現老舍先生用詞很有特點。你來接著說說。
生:「吧,呀,呢」這三個詞都用得很有意思,是常見的語氣詞。比如,我們常說「去玩——吧」。
師:老舍先生在一句話里連用了三個語氣詞,現在我們去掉三個語氣詞,請大家自己比較著讀一讀,放開聲音讀讀。
生:說它貪玩吧,的確是呀,要不怎麼會一天一夜不會回家呢?
生:加上語氣詞可以強調貓一天一夜沒回家,不加語氣詞的句了就不能強調。
生:不加語氣詞的句子很平淡,像白天水沒有一點兒味道。加上語氣詞後,句子變得更具體,更能通順了。
師:我也想來讀讀,加上這三個語氣詞我們可以感受老舍是帶著什麼樣的感情來說的呢?
師:你體會到什麼?
生:老舍對貓的喜愛。
師:你品出了藏在文字背後的情感,了不起。同學們從老舍先生連用的三個語氣詞中,深深地體會到了老舍先生對貓的無比喜愛。
師:你能不能模仿老舍先生的寫法,也用上幾個語氣詞來寫一種動物,表達對他的喜愛之情呢?
生:仿寫小兔子、小狗、小雞等
生:讀。師生共同評價。
實踐證明,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