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語閱讀以什麼為目標
『壹』 如何進行初中英語閱讀
堅持每天做閱讀理解,做上一兩個月,每天都做,每天測時,提高速度和正確率。(當你有每天有必修科目時,你必然有成就感。)
那麼,我想在這個月內提高英語閱讀理解的速度,那麼我每天晚上(或者每隔一天晚上,雙休日休不休息自己看著辦,但是一旦規定下來,堅決執行)做兩篇閱讀理解,以我現在的水平,應該兩篇花個12分鍾沒有問題,那麼我晚上就只給自己20分鍾(包括對答案的時間),堅持一兩個禮拜,也許發現自己的速度已經穩定在10分鍾,然後你找下一個目標,12分鍾內做三篇,再堅持一兩個禮拜,完成這個目標,再堅持一兩個禮拜,可能15-18分鍾就可以做五篇了。那麼這個時候,即便不練了,基本上你也可以保持這個速度了。
以上講的是關於閱讀速度的問題,那麼現在我們來講提高准確率,如果英語成績不是班級里最好的那一群,最好是去買一本階梯式訓練(題目一套一套由易到難)的參考書(或者圖書館借就可以了),先用一個禮拜做初級習題,做完以後好好看答案和解釋,覺得基本都懂了,這個層次的習題沒問題了,那麼可以了,再花兩個禮拜做中級試題……訓練過程中有時候要對題型進行思考,1.據我的經驗,英語閱讀的很多題目在原文都可以找到答案,然而為什麼經常找不到呢?原因在於很多時候選項中會運用同義詞、句型轉換、敘述人稱變換等手段來偽飾,明白了這一點也許你會比較清楚怎麼去找這類問題的答案了。2.像「inference」「indicate」這類的題目經常出現在一篇文章的最後一題,多總結幾篇,看看他們的正確選項規律如何。3.有一些文章類型比如新聞報道、表格形式、菜單形式的,或許可以直接看題目,但是要注意邊角。
『貳』 初中英語閱讀課的教學目標與描述
1.高度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改革英語閱讀的教學方法,使教學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現代語言教學理論認為,閱讀教學的目的不單純是要學生學習掌握語言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閱讀獲取信息、學習文化、發展閱讀技能和策略,為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英語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體,他們之間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差異,主要表現在認知方式、學習方式、英語水平、性格特點、情感態度、對老師的態度,學習環境等方面。這些因素決定了學生的英語水平及學習能力上的差異。因此,從初一開始,我在選擇閱讀材料時就特別注意,難易一定要適度。材料過分容易,學習起來沒有成就感;過難,學生就會喪失興趣和閱讀信心。我會根據學生的不同水平,為他們選擇難易不同的讀物。而且閱讀材料的內容必須多樣化,故事、傳記、歷史、地理知識等都能培養初中生的閱讀興趣。通過大量的閱讀,學生開闊了眼界,了解了異國他鄉的風土人情及歷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識,從而極大的增加了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
課文教學與閱讀教學是有區別的。課文一般是一個主題一個篇章。在教學中,老師常會對課文進行很細的分解,以達到一定的教學目的。而純粹的閱讀,我們可以更多的去培養學生的閱讀技能。教材中的那些淺顯易懂的課文,我從不花大量時間去精講,通常會通過一些活動讓學生自己去領悟;故事性較強的課文可以讓學生排成課本劇進行表演;一些有難度的文章,可以讓學生帶著任務分組討論後在全班進行講解,有時候也會要求學生寫英文的讀後感。這樣一方面可以使聽、說、讀、寫能力得到全面的發展,另一方面也為學生日後的高層次學習打下了基礎。
2.抓好課堂教學,重視閱讀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課堂上學有所獲。
從初一起,教師就應制定出一個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明確初中階段閱讀教學的目標和應採用的措施。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把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細化到每一個教學模塊,避免閱讀教學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在組織課堂教學時,無論是哪種課型,我們都必須首先明確教學目標,其次才是針對這些目標考慮採取哪種教學模式。閱讀有多種目標,包括尋找信息(read for information)、提高閱讀技能(read for skill)、獲得語言知識(read for language)、增加生活樂趣(read for enjoyment)等。對於中學階段的英語課程來說,其閱讀教學的首要目標應該定位於培養學生read for skill和read for language兩種能力,這是英語教師首先必須明確的①。在初中階段,從初二下冊及初三的教材才開始出現較長較難的閱讀材料,在處理這些文章時,應根據初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去設計一些活動來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初中學生的語言知識有限,因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去分析課文中的語言現象及其內容,對課文中的詞、短語和語言現象進行有重點的分析和講解,不能過於復雜,必須帶領學生一步一步的去閱讀。可以在上課前布置學生預習,讓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及語言有一定的了解並帶著一些疑問來到課堂。
在閱讀教學中,設計不同的活動來培養學生不同的閱讀技能是非常重要的。
初中的閱讀要在精確性和速度方面逐漸加強對學生的要求,由於初中學生年齡較小,知識儲備和學習習慣尚有欠缺,因此就需要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想方設法的去設計一些新穎的課堂活動來完成閱讀任務。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給課堂帶來活力。
3.閱讀教學要堅持常抓不懈
3.1教師備課要充分,既要備教材也要備學生,課堂活動重「熱身(warming-up)」
3.1.1介紹與閱讀內容有關的一些背景知識。
3.1.2簡單介紹部分有礙文章理解的生詞。凡是學生可能猜得出的生詞一定要讓學生在閱讀時去猜測。
3.1.3要善於引導學生根據文章標題、插圖和有關信息來預測文章內容。
3.1.4最好准備一兩個有深度的問題,使學生讀有所感,培養獨立思考能力。
3.2閱讀過程要讓學生有明確的「目標(goal)」,帶著任務進行閱讀。
3.2.1要求學生快速閱讀指定的內容,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3.2.2提問不同程度的學生回答提前設計好的問題,問題的設計要圍繞中心思想(main idea),為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難易不同的問題;
3.2.3提出細節性問題,讓學生獲取有關what, where, when, why, who, how等基本要素以及start, process, end總體過程脈絡的信息,幫助他們在寫作方面也有所積累;
3.2.4分小組討論問題答案,然後全班檢查答案。
3.3注重閱讀教學的擴展——「表達(express)」
3.3.1鼓勵學生用簡單的語言表述他們對文章的見解,而不是復述課文。不要總是糾正學生的語音、語法錯誤,鼓勵學生盡可能流利的用英語說出自己的想法。
3.3.2在學生對課文理解的基礎上,檢查學生對生詞的猜測情況。只要能猜到大意就行,對一些高頻率出現的詞彙可以對其用法作一些必要的分析並要求學生記憶。
3.3.3做相應的閱讀理解練習。
3.3.4對一些較長的文章,可以幫助學生分析語篇結構和文體特徵,圍繞文章開展各種形式的口筆頭活動,如復述課文、問題討論、角色扮演、仿寫、續寫、改寫等。並要求學生積累文章中的優美詞句,為他們的自由寫作打下基礎。
4.培養學生閱讀方面的「自學(self-studying)」能力
閱讀能力是不可能完全在課堂上培養出來的,因此培養學生在閱讀方面的自學能力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4.1根據學生的不同的閱讀興趣指導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閱讀材料。
學生的閱讀興趣是千差萬別的。我們不可能滿足學生的所有興趣,而應該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去制定閱讀計劃、選擇閱讀材料、開展閱讀活動。比如想要拓展知識的學生,可以指導他們選擇網路類的圖書、報紙、網站等;希望發展自己的思維能力的學生,可以告訴他們去選擇專門的圖書、材料;對於喜歡文學的學生,則應引導他們選擇由淺入深的文學讀物。
初中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會逐漸形成自己的閱讀興趣,教師應適當的對學生的英語課外閱讀進行指導,避免學生受到不良信息的毒害。
『叄』 初中英語閱讀理解
英語閱讀理解首先要掌握做閱讀題的技巧,其次要擴大自己的詞彙量,多刷題,提高自己的做題速度,遇到不會的單詞,記錄下來,不斷積累,每次做完題總結反思下,長久這樣做,閱讀理解就不是問題啦。
『肆』 初中英語教學論文 《新目標英語》用什麼模式進行閱讀教學
[摘要]:本文探討初中《新目標英語》英語進行閱讀課堂教學的可行模式。從國外的閱讀理論模式縱觀初中《新目標英語》英語閱讀課堂教學的模式,結合實踐,歸納出適合初中《新目標英語》英語閱讀課堂教學的可行模式及基本結構、教學策略。
[關鍵詞]:新目標英語、閱讀教學、教學模式、教學策略。
《新目標英語》中每個單元分Section A 和 Section B兩部分, Section A是一個單元的基本內容,Section B是一個單元知識的擴展和綜合語言運用。在平時的閱讀課教學中,有的教師在Section A的教學中強調基本詞彙、語法項目的掌握與記憶,Section B部分也是操練目標語,進行詞彙的擴展,所以B部分再出現一篇閱讀文章往往就被忽視了;有的教師則是把閱讀教學定位於核對3a所設置問題的答案,完成3b的練習、3c的寫作;而有的教師教學模式單一,使學生很難形成綜合語言運用的能力,同時也阻斷了創造性思維的路徑。因此,研究《新目標英語》採用何種閱讀教學模式,對使用《新目標英語》教材地區提高教學水平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國外閱讀理論的主要模式。
國外閱讀理論的主要模式是指Gough, Goodman及Rumelhart等提出的三個模式,即「自下由上」(bottom-up)模式,「自上而下」(top-down)模式和「相互作用」(interactive reading)模式和圖示政論。
1 、「自下而上」模式理論。「自下而上」模式又稱為信息加工模式。閱讀是由低級的單詞解碼到最終獲取信息的過程。閱讀是讀者從辨認字母開始,到組成單詞、片語、句子、語段等,逐級由語言、詞素等最基本的單位聚合而成,向整體意義發輾的過程。 閱讀教學的合理順序是先教字母、詞,然後過渡到培養高級閱讀水平的閱讀技巧。依據這一理論,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主要是通過教單詞、片語,幫助學生掃清語言上的障礙。但人們發現,盡管有些文章不存在任何語言障礙,但要理解文章的整體或是作者的意圖卻很難。
2、「自上而下」模式理論。該閱讀模式又稱語言心理模式,形成於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期。K.S.Goodman F Smith提出了另一種閱讀理解模式,「自上而下」模式。該理論認為:閱讀並非是一個精確知覺的系列加工過程,而是一個以讀者先驗知識為基礎的取樣、預期、檢驗和證實的「由內而外」的循環過程。他認為閱讀乃是一種心理語言學的猜謎游戲,它包括了思想和語言之間的相互作用。有效的閱讀並非精確地辨認所有的文字成分的結果,而是選擇那些對於產生有效的猜測來說是必要的,而且是最少的,最有效的線索的技能。與自下而上模式相反,該模式強調運用對有關主題的了解及上下文所提供的語境來猜測整體意義。但是如果不具備識別詞彙和句法結構的基本能力,僅*這一模式,是談不上真正理解文章的。「自上而下」的閱讀模式強調讀者是閱讀的中心,過分誇大了讀者在閱讀中的主觀預測、推理等作用,忽視了構成閱讀基礎德自下而上的「讀」的解碼過程,忽視了篇章在傳遞信息過程中的重要性。
3、交互作用模式理論。該理論包容了「自下而上」的閱讀模式和「目上而下」的閱讀棋式這兩種視角,更能體現閱讀的本質,因此優於上述兩種模式,是一種更有效、更理想的閱讀模式。這是人工智慧學家D.E.Rumelhart於1977年提出了第三種閱讀模式,即「相互作用」模式。該模式強調閱讀理解既是語言文字的處理過程,又是讀者已有背景知識的運用和處理過程,即把閱讀過程描寫為雙向的,即有效的閱讀是將「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的緊密聯系,使讀者在大腦里的知識與文字材料之間達到最佳的相互作用。
4、圖示政論。圖示理論認為,任何篇章,無論是口頭的還是書面的,其本身並不承載任何意義,而是向讀者提供該如何從他們先前獲得的知識中檢索和構建意義的指示。讀者先前獲得的知識叫做讀者的背景知識,先前獲得的知識結構叫做圖式。根據這種理論,我們的知識不是靜態的,而是不斷重新組織的結構,在信息的認知加工過程中重新入到已有的圖式中去。圖式閱讀理論充分揭示了閱讀的木質,認為讀者理解一篇語言材料的過程就是讀者頭腦中的圖式與語言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在閱讀教學中,只有對這種交互作用的兩方面予以足夠重視,才能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過程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閱讀理論對英語閱讀教學的啟示。
1、培養學生合理運用多種閱讀策略的能力。閱讀材料具有多樣性,它們具有不同的閱讀難度。這就要求我
『伍』 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目的是什麼
擴大單詞量,增強語感,為作文打基礎
上到高中以後,作文就不再是簡單的拼湊單詞,還需要很多技巧為作文增色,閱讀的作用就在於學習、欣賞別人作文的技巧,領會寫作的要領
『陸』 初中英語學習目標
如果你真的抄很想把英語搞上來
聽我的吧
從你看到我的留言那一天開始
每天堅持早晚 各花一小時 背你的初三英語課本
一篇一篇來
別著急 慢慢來 不用太快
但要有一定的節奏 即三天或四天背一篇
做下去吧
花不了你多長時間
兩三個月之後
肯定不小進步
中考之前 會有一個質的飛躍
那時候 你可能就是你班NO.1 了
而且能力上去了
以後學英語會越學越輕松
相信你是個有心人且有潛力的人
照我的話做吧
這是所有方法中最有效而且提高最快的方法
雖然看似笨拙
送你一句話:世上無難事 只怕有心人
切忌 每天都要做啊
每天提高一點點!!!!!!!
『柒』 初中階段英語寫的技能發展目標是什麼可以怎樣檢測運用讀寫結合的方式檢測有什麼優點和難點
1. 怎樣認識評價的教育功能讓小學階段英語教學評價有利於學生的健康成長?答:《新課程標准》指出:評價是英語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評價體系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保障。英語課程的評價應根據課程目標的要求,採用科學、合理的評價方式和方法,對教學的過程和結果加以及時、有效的監控,以起到對教學的積極導向作用。科學的評價體系是新課程理念和新的模式有效實施的重要保證。教育評價是教育體系和教育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評價的意義不僅在於能夠精準地提供數據和信息,更在於人們對這些信息的解讀和後續教學行為的調整。因此,首先要對教育評價進行准確的定位,要根據教育目標和意義確定評價的設計和工具的選用,使評價能有效提供有意義的信息,能據此對教育和教學作合理解讀。也就是說,評價不是為了簡單獲取數據,教育評價,特別是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的評價,具有參與和干預課程的功能。小學英語教學評價應以課程標准和平時的教學內容為依據,以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為主要目的,採用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具有多樣性和可選擇性的評價形式。評價的宗旨在於有效地推進和改善課程發展,幫助教師及時了解課程實施情況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探索解決學生實際問題的適當方法,並有效地調整課程。通過開發多元化的評價,鼓勵並組織學生進行合作評價和自我評價,老師要逐步轉變角色,從「考官」的角色逐漸轉變到與學生合作,共同完成評價的角色。;注重全面評價;運用動態的評價標准,進行有彈性的靈活評級,使用描述性語言對學生進行較客觀和科學的評價;既要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也要重視學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潛能的發展,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既要重視教師業務水平的提高,也要重視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既要重視學校整體教學質量,也要重視在學校的課程管理、教學實施等管理環節中落實素質教育思想,形成生動、活潑、開放的教育氛圍。評價標准既應注意對學生、教師和學校的統一要求,也要關注個體差異以及對發展的不同需求,為學生、教師和學校有個性、有特色的發展提供一定的空間。新一輪課程改革提出建立「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課程評價方式,在綜合評價的基礎上,更關注個體的進步和多方面的發展潛能。淡化甄別與選拔,實現評價功能的轉化;關注個體差異,實現評價指標的多元化。學生的發展是英語課程的出發點和歸宿。課程的實施應成為學生在教師的幫助指導下構建知識、提高技能、磨礪意志、活躍思維、展現個性、發展心智和拓展視野的過程。作為一名英語教育工作者應轉變觀念和角色的重新定位,改變課堂的教學模式。由只重視知識的傳授向以人為本的中心發展,胸懷「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偉大豪情轉變。同時,我們呼籲教師素質的不斷提高是新課程實施的有利保障,更是探索新型的科學評價機制和開發各種教學資源的前提條件。加強合作,發揮集體智慧,達到資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規范科學地整理和收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點滴體會和成果,並給予鼓勵,讓學生真正嘗到評價的激勵和喜悅,建立積極的健康心理。《英語課程標准》指出:「評價體系要體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形式的多樣化,評價應關注學生綜合語言應用能力的發展過程以及學習的效果,採用形成性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既關注結果,又關注過程,使對學習過程和對學習結果的評價達到和諧統一。」應該說,形成性評價理念的提出既是理論上的創新,更是觀念上的飛躍。教學評價的實質就是對學生學習的效果和發展潛力能進行整體評判。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注重採用重視採用靈活多樣、具有開放性的質性評價方法,而不僅僅依靠紙筆考試作為收集學生發展證據的手段。即關注過程性評價,及時發現學生發展中的需要。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激發其內在發展的動力,從而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獲得發展,實現個體價值。形成性評價是在一種開放、寬松和非正式的氛圍中進行的,評價結果可採用描述性評價、等級評價或評分等形式來體現。形成性評價的目的是激勵學生學習,幫助學生有效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增強其自信心,培養其合作精神,提高其自主學習的能力。形成性評價注重評價結果對教學的反饋作用,包括對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兩方面的反饋作用。評價要能夠使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反映學生學習的成就和潛能,要有助於學生發展自主學習,有助於自信心的建立和正確認識自己。同時,評價又可以正確反映教師的教學質量,以利教師根據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教學策略。評價關注每一個學生。評價關注每一個學生是評價改革的一個新的理念,也是課程標准修改始終堅持的一個原則。評價要深入了解每個學生,本質是尊重每個學生,通過教學過程中對每個學生的了解,如潛能等,實施過程性評價——不是為了篩選,而是幫助學生發展。既關注全體學生,又對每個學生提出具體幫助。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評價應起到監控教學過程、反饋教學信息、激勵學生學習、促進教師改進教學的重要作用。充分發揮評價的積極導向功能,1. 有利於學生不斷體驗英語學習過程中的進步與成功,有利於學生認識自我,建立和保持英語學習的興趣和信心。2. 有利於教師獲取英語教學的反饋信息,並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和調整,從而促進教師不斷提高專業水平。3. 有利於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及時解課程的實施情況,改進教學管理,促進英語課程的不斷發展和完善。4. 評價的過程和評價結果還應有利於家長和社會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學的目標和教育的發展方向,共同推進課程實施。評價中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就會在具體過程中遇到各種的問題和挑戰。就要拋棄我們習慣的「評價就是考試」、「評價就要區分」、「評價就有好壞」的舊評價,就要樹立通過評價讓每一個孩子都感受到成功體驗的新的評價理念。總之,讓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體驗快樂,在快樂中不斷成長進步,一直是我追求的目標。經過幾年的嘗試,發現看似簡單的評價卻能帶給學生心靈的震撼和言行的改變。為了充分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真正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挑戰自我,健康成長。我們就要科學地、藝術地使用評價,使評價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加油站」。2. 如何理解形成性評價對於小學生綜合語言能力發展的意義?答:《英語課程標准》指出:「評價體系要體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形式的多樣化,評價應關注學生綜合語言應用能力的發展過程以及學習的效果,採用形成性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既關注結果,又關注過程,使對學習過程和對學習結果的評價達到和諧統一。」應該說,形成性評價理念的提出既是理論上的創新,更是觀念上的飛躍。教學評價的實質就是對學生學習的效果和發展潛力能進行整體評判。 形成性評價是指在教學活動過程中,評價活動本身效果,用以調節活動過程,保證目標的實現而進行的評價。它是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的評價,是為指導教學過程順利進行而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使用所學知識進行學習活動的情況、學生的進步情況、學生通過參與評價反思自己的學習狀況遇見教師的教學效果的評價。小學英語形成性評價的措施就象一根指揮棒,指導著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甚至指導著學生的學習方法和策略。所以我們不僅要關注形成性評價理念本身,更要用藝術的方法進行評價。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師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因為學生的生活和學習都是由點滴的細節組成的,所以形成性評價的切入點皆在細微的過程中。形成性評價的方式與方法:1.自評和互評自評和互評在形成性評價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自尊心和正確評價自我的能力,而且有助於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提高其自信心。課堂教學中每學完一個單元就評價一次。評價標準是ABC三等。A等:課前預習,課後復習,上課積極舉手發言且說話流利,口齒清晰,語音語調較好,既有個人活動,又有小組活動,作業按時完成,質量高。B等:有預習或有復習,能回答老師問題,有時主動,口齒基本清晰,基本上能完成作業,質量一般。C等:課前預習和課後復習都少,上課很少發言或只是被動發言,口齒不清晰,語言詞不達意,較難讓人明白,不能及時完成作業,質量不高。學生通過自評和互評可以發現英語學習過程中所取得的成績和不足,調整每階段的學習計劃和步驟,不斷完善學習過程,也起到了自我督促和相互督促的作用。 例如,在學生進行自我評價過程中,也可以採用「英語實踐活動卡」, 記載學生課外使用英語交際和參加課外活動情況,如:本單元學習階段上課紀律好不好?參與課堂活動積極不積極?課外有沒有使用英語交流?參加了哪些課外活動?(手抄報、精品冊、演出、演講等),主要是培養學生用英語做事情的能力,「學以致用」,和培養及提高學生對自我評價的能力。為了便於評價,可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評價。哪一組參與積極、紀律好、表現好可得集體獎。根據所學內容更換比賽組的名稱,如:中國隊、美國隊;蘋果隊、橘子隊:「Panda」和「Rabbit」隊;另外還有「Hamburger」和「French Fries 」;「Boy」和「Girl」隊。這種評價形式在小學階段,特別是中、低段的學生們都很感興趣(通過實習階段筆者與他人交談所得),既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又培養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而且對於學生間的相互評價起了一種促進客觀的作用。2.教師評價 學生的自評和互評,都必須與老師的評價結合起來,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教師的作用是展示,展示學習的方法和評價的方法,幫助學生自評。如預習的方法,小學英語處於起始階段,學生對英語如何自學,學些什麼,以及學到何種程度都不大清楚,教師有必要通過布置預習作業來督促學生自學,預習作業的安排要細,而且做到有布置就要檢查,通過檢查,可以發現學生自學中的問題,這也讓教師的教學與了解對性,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養成為達到某種預定目的而自主學習的習慣。例如:Excellent (出色) /Very good(很好)/Good(好)/Adequate(一般)/Need improvement(需要改進)等,記錄在評價表中。這樣有助於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並採取相應的措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還要多採用多用一些鼓勵性的評價語言,如:很好!你能夠洞察出問題的本質所在,說明你……理解得很深刻你的板演非常清晰!聰明!一語道破天機!我會以你為豪的。回答得很准確,語言表達也非常的清晰、簡練。你不僅聯想豐富,而且敘述十分嚴謹。3.合作評價在教學評價中,教師和學生共同面對學生的問題,各種評價方式不僅給學生,也給教師提供了教與學的信息。學生得到個人反饋,明確努力方向,教師得到個人反饋,以便改進教學,提供給學生更有意義更有針對性的指導。家長也是教育評價的主體,家長是教育的直接參與者也是教育結果的重要責任者,家長對學生,教師及整個教育都會經常使用自己的價值判斷。4.利用多媒體為了讓學生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我鼓勵學生把學過的情景對話、小詩、歌曲、小故事等錄成音,在電腦中用繪畫的形式表現短文或故事的情節,在網上搜集詩歌、小故事和笑話、幽默等,用磁碟拷貝下來,磁碟和錄音帶作為作業交給老師,然後我安排一節課在課堂上進行演示,我鼓勵學生大膽地進行創造性思維,評價的標准可根據主題的難易程度來確定。 5.建立學生檔案 我把本學期學生的資料收集起來,給每個學生建立了一個英語學習的檔案。如(1)發給每個學生一個袖珍文件夾,寫上自己的名字,並向學生解釋應從每一單元中收集至少一篇作業放進文件夾。(2)從作業文件夾中選取一片學生認為最滿意的作業放入學習檔案袋中。讓一兩個學生解釋為何選擇這篇。 (3) 指導學生在檔案袋中每個星期放入一張「進步卡」,每個月放入一張「階段評價卡」。(4) 引導學生對學習檔案內容進行反思。讓學生在小組活動中進行交流。 (5) 指導學生把單元評價表附在所選作業的後面,存入學習檔案,並妥善保存。到學期末,我便根據他們在一段時間內所展示的最佳成績,給予一個英語學習綜合能力的評價。檔案顯示了學生的學習態度、努力程度、學生的發展和進步。 形成性評價的宗旨、作用以及深遠意義:評價的宗旨在於有效地推進和改善課程發展,幫助教師及時了解課程實施情況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探索解決學生實際問題的適當方法,並有效地調整課程。通過開發多元化的評價,鼓勵並組織學生進行合作評價和自我評價,老師要逐步轉變角色,從「考官」的角色逐漸轉變到與學生合作,共同完成評價的角色。;注重全面評價;運用動態的評價標准,進行有彈性的靈活評級,使用描述性語言對學生進行較客觀和科學的評價;既要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也要重視學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潛能的發展,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既要重視教師業務水平的提高,也要重視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既要重視學校整體教學質量,也要重視在學校的課程管理、教學實施等管理環節中落實素質教育思想,形成生動、活潑、開放的教育氛圍。評價標准既應注意對學生、教師和學校的統一要求,也要關注個體差異以及對發展的不同需求,為學生、教師和學校有個性、有特色的發展提供一定的空間。當前,我國基礎教育評價中過分注重分數的問題嚴重,因此,新一輪課程改革提出建立「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課程評價方式,在綜合評價的基礎上,更關注個體的進步和多方面的發展潛能。淡化甄別與選拔,實現評價功能的轉化;關注個體差異,實現評價指標的多元化。學生的發展是英語課程的出發點和歸宿。課程的實施應成為學生在教師的幫助指導下構建知識、提高技能、磨礪意志、活躍思維、展現個性、發展心智和拓展視野的過程。作為一名英語教育工作者應轉變觀念和角色的重新定位,改變課堂的教學模式。由只重視知識的傳授向以人為本的中心發展,胸懷「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偉大豪情轉變。同時,我們呼籲教師素質的不斷提高是新課程實施的有利保障,更是探索新型的科學評價機制和開發各種教學資源的前提條件。加強合作,發揮集體智慧,達到資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規范科學地整理和收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點滴體會和成果,並給予鼓勵,讓學生真正嘗到評價的激勵和喜悅,建立積極的健康心理。 加強對評價評價機制的研究和探索,形成目標設定、教學過程、課程評價和資源開發等方面的協調和完整。充分發揮評價的促進發展的功能,使評價的過程成為促進教學發展與提高的過程。充分發揮評價的積極導向功能,有利於學生不斷體驗英語學習過程中的進步與成功,有利於學生認識自我,建立和保持英語學習的興趣和信心。有利於教師獲取英語教學的反饋信息,並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和調整,從而促進教師不斷提高專業水平。有利於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及時解課程的實施情況,改進教學管理,促進英語課程的不斷發展和完善。評價的過程和評價結果還應有利於家長和社會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學的目標和教育的發展方向,共同推進課程實施。評價中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就會在具體過程中遇到各種的問題和挑戰。就要拋棄我們習慣的「評價就是考試」、「評價就要區分」、「評價就有好壞」的舊評價,就要樹立通過評價讓每一個孩子都感受到成功體驗的新的評價理念。課堂教學中如何利用形成性評價促進學生聽說讀寫綜合語言技能的訓練及培養:課堂既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也是老師實施形成性評價的主陣地。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程度與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的學習效果。老師要觀察、了解學生在課堂上如何參與學習活動、在小組活動中如何與他人合作交流、如何有效地展示對知識的理解、掌握、應用與創新。在英語課堂教學中,關注學生的英語學習過程,恰當地運用形成性評價,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挖掘英語學習潛力,發展英語學習能力。小學階段,英語能力主要是指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這四會的能力。在多年的英語課堂教學中,本人就英語聽、說、讀、寫教學進行了形成性評價的探索和嘗試,有效地促進了教學效果。無論是母語還是外語,人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聽懂的總比會說的多。「聽」是人們交際活動的最基本的形式。學生學會說英語的前提首先是聽。尤其是對初次接觸英語的小學生來說,更是應該首先讓他們多聽、學會「聽」。為了培養學生聽的能力,教學中,我們常常採用多元化評價.培養學生「說」英語的能力也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口頭交流的能力。所以,教師要大力倡導學生用所學過的英語進行日常交流。這樣做的效果就是一年級學生也會用 「Good morning ,MissHuang.」「Hello」來與我打招呼。小學英語教學必須要滿足青少年兒童的心理需求,適合小學生求知慾強、好奇心強、情感豐富、記憶力和想像力強的特點,在口語訓練中,教師要為學生創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排除學生的緊張、恐懼等不良情緒,鼓勵學生多說、常說、大膽說,使他們在說的過程中有安全感和成就感。在學生說的過程中,說錯是難免的,也是正常的,教師對學生的這些錯誤不應大驚小怪,更不應採取粗暴的方法批評。根據目前大班額教學的特點,我們提倡先集體、後個別的練習方法。集體練習可以是全班、一行、一排、男生、女生等多種形式進行;個別練習可採取按座位依次快速練習和先提問後請個別學生答相結合。自願、主動舉手和教師指定學生做相結合。個別與集體相結合可使練習的人次多,練習的面廣,使課堂教學的實踐性、交際性得以體現,使學生學得主動、學得愉快。英語是一種很優美的語言,通過朗讀,讓學生體會語言的美,同時進一步熟悉課文。我們發現:在「讀」這一方面,通過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可激發起學生的朗讀熱情,通過對朗讀的評價,可培養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推動學生開口習慣的養成。比如: 教學中,學生讀完課文後,我注意引導學生自評、同桌評、小組評,我也參與朗讀評價,既提高了學生的朗讀積極性,又提高了朗讀質量。有時, 我們將師評、互評、自評等多元評價相結合,鼓勵學生大聲朗讀和表演課文。這樣,學生就會形成主動學習,課堂也會反映出學生的個性。現在的學生貪玩,喜歡上英語課,但不喜歡寫作業,對寫作業缺乏耐心,再加上各科作業多,書寫普遍差。所以,為了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書寫情況納入了重點評價范圍。而在「寫」這一能力的培養上,我們更側重書面批語的評價方式,如給寫得好的孩子用上:「Good!」「 Very good!」的評語。同時,我還採用積累評價的方式,給連續十次得到Very good!的學生,獎勵一個小獎品;對於作業質量好的還可在班上傳閱,讓學生們互評,並從中學習好的書寫. 通過互相學習,學生們會更喜歡書寫,為了得到老師的肯定評價,他們也會加倍努力。總之,形成性評價在英語教育評價的過程中有著及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們要開展好形成性評價的各項活動,把它更好的應用到初中英語教學中去,通過過程性評價,在教學中及時發現問題,改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提高英語教學質量;當然,在開展英語課堂形成性評價的活動中,我們不可盲目地陷入為評價而評價的怪圈中,只有在重視形成性評價的同時,結合終結性評價等各種有效的評價方法,才能促進英語教育教學的更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