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英語閱讀 » 創設多元英語閱讀環境

創設多元英語閱讀環境

發布時間: 2021-02-05 05:32:58

A. 如何創設英語學習環境和情境

如何創設英語學習環境和情境
小學英語教學應該創造一切條件採取一切可用的方法,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強烈願望,使他們喜歡學、樂於學,並且隨時隨地可以學。這就要求英語教師營造和督促學校創設學習英語的有利環境,也應該努力創設直觀、有趣的英語學習情景,並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進來,大膽實踐、大膽交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以達到快樂學習,快速成功的目的。
下面談談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該如何創設學習環境和情景。
一、環境
所謂英語學習環境是指學生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和嘴裡說的盡可能是英語。
眼睛看到的主要指的是硬環境。如果讓學生在學習場所、生活場所、玩樂場所都可以看到和學習英語,如:校園內的警示牌、標語牌、宣傳牌,用英漢雙語;玩樂場地的器材名稱用雙語;教室里的課表、班規和其它布置用雙語;宿舍內部設施名稱、名人名言等都能用雙語表示就好了。
耳朵聽到的和嘴裡說的主要指的是軟環境一種語言的學習目的主要是聽得懂說得出,這需要教師的主觀努力,去引導、去營造環境去創造機會。首先,在英語課堂上毫無疑問老師盡量多用英語、少用母語,有人認為小學生還聽不懂,但你可以想辦法,一是多採用直觀手段,如實物、圖片等創設語境,二是老師利用眼神、口形、手勢和其它肢體語言幫助學習理解;其次,在課堂外也盡量多用英語,路上打招呼、上下課的問候語、早操課間操的司令都用英語。二是充分利用學校的廣播站播放英語歌曲、英語小故事、小笑話等。三是每個月舉行一次英語競賽活動,如英語演講比賽、英語朗誦比賽、英語唱歌比賽等。學校的其它大型活動盡量讓學生主持並運用雙語。這些不僅讓學生有機會聽和說,而且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情景
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必須盡最大限度地引起學生的學習舉趣,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機會用英語進行活動,讓學生感受到運用所學語言成功地達到某種目的後的愉快。這是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英語學科的特殊性所決定的。要使小學生能夠在40分鍾的時間內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教師必須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創設各種情景,做到教學情景化。我在教學實踐中是這樣做的。
一是運用多媒體手段,調動學生的視聽感官。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模擬表演創設的情境,往往受時空限制無法全部做到,在這種情況下可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來移植情境,形象生動地再現有關對話的時空,做到聲像結合,圖文並茂,這適合小學生好奇、求趣、求新的年齡特點。教師將學生要學的對話融入其中,會加深學生對語言的理解,幫助學生在語言與表達對象之間建立起聯系,從而調動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更自覺、更有趣的進行英語交際活動。例如:下雨的情景課堂上難以再現,老師預先錄下下雨聲,再用FLASH製作成課件,這樣讓學生先體會下雨時的情景,再跟著課件中的卡通人物學習有關下雨的對話內容,學生會很感興趣。學生在情景中深入角色,自覺主動實踐,又在表演中充分展露自己的才華,在相互評價中體現自我。
二是教唱英語歌曲,學講英語小笑話、小故事、還有演話劇、童謠、小詩、繞口令、猜謎等等,形成輕松的學習氣氛。不少小學英語學習內容可以用歌曲形式表達,這有助於激發興趣和分散難點。因此,在英語教學中融音樂與英語為一體,能幫助學生理解對話,表現情景內容,創設有聲語言環境,使學生自然投入。在唱歌過程中,可以根據歌曲內容進行問答或分角色對話,體現歌曲中的交際情景。英語小笑話和英語小故事不僅老師講,而且要讓學生學會講,讓學生從機械、呆板、單調、緊張的學習環境中解脫出來,消除學習疲勞,並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提高學習效率。
三.是設計游戲情景,復習鞏固對話內容。在對話復習教學中設計適合兒童口味的游戲情景,是寓教於樂的好方法,能幫助教師把單調乏味的復習工作變得生動活潑,為學生在輕松自然的氣氛中進行語言操練創造了條件,使學生樂而好學。
例如:在教12個月份和天氣時,我設計了一個「哈哈HAPPY」時,我准備了12個月份的紙條,放在一個盒子里,再准備關於天氣特徵的紙條,如hot、cold等放在另一個盒子里。游戲開始時,一名學生從兩個盒子里各抽取張紙條,連起來說一個句子。如果這個句子符合事實,如。其它同學則重復該形容詞:如果句子不符合事實,如其它同學則「哈哈」大笑說。顯得形象、生動、有趣。學生在游戲情景中深入角色、踴躍表演。在玩中學、在學中玩,這既符合孩子們樂於模仿與好玩的天性,又充分發揮了主觀能動性與創造性,還調節了學習節奏。在愉快歡樂的氣氛中,鞏固了學到的語言知識,鍛煉了運用語言的能力。
總之,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我們應正視現實,認真分析現行教育教學中不符合素質教育的觀念和存在的問題。從而樹立與時俱進的觀念,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創造最佳環境,尋求最佳辦法,以改變陳舊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英語教育應利於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B. 關於分享閱讀環境創設的幾點問題

紐西蘭教育學家Holdaway等人在對閱讀過程進行了系統分析,充分考察影響讀寫能力獲得的有關因素後認為,幼兒的閱讀學習過程,就是基於已有的口語經驗,建立字形與語音之間聯系的過程,通過語音的中介作用得到語義。只要方法得當,成年人與幼兒的社會性相互作用,能夠極大的幫助幼兒獲得閱讀理解所必需的解碼技能,擴大書面詞彙量,提高閱讀理解能力,促進兒童的閱讀學習。在上述理論研究的基礎上,他們提出了一種簡便易行的教育方法——分享閱讀(shared-book reading)。在當代兒童教育理論中強調終身學習,持續發展。它指出學前階段幼兒最需要的不是系統全面的知識,而是渴望學習的興趣、習慣和不斷增長的學習感受力。其中閱讀是一個人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學習能力,更是幼兒學習成功的重要條件,它為幼兒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在「早期閱讀教育目標」中,幼兒閱讀重點不是幼兒究竟能夠學會多少字詞,能夠寫多少字詞,而是幫助幼兒在人生的最初階段學會「學習閱讀」,掌握自主閱讀的基本能力。而閱讀是一個多元的復雜的歷程,幼兒需要在閱讀過程中尋找到適合的途徑,積累閱讀經驗,從而建立起自主閱讀的能力來。幼兒園的環境是指幼兒園內幼兒身心發展所必須具備的一切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的總和。幼兒的成長離不開環境,環境對幼兒發展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我國古代對此就有精闢的論述。我國古代,有所謂「性相近,習相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說法,有「孟母三遷」的故事,這說明人們很早就認識到了環境對人的發展的作用。在西方,本世紀30年代以後,不少學者開始注意到環境,所以說環境對幼兒的發展作用是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幼兒的閱讀環境可分為軟環境和硬環境。軟環境包括讓幼兒在學習中感受到開放而平等,以幼兒為主體,與幼兒平等交流,營造開放、寬松的閱讀環境,還包括尊重閱讀學習的個別需要;讓幼兒享受個別教育。硬環境包括社區、家庭、幼兒園的環境設置,從主題環境到活動材料的准備環境,都讓幼兒感受到和諧、濃厚的閱讀環境。可以結合主題教育目標,有目的地准備閱讀環境,通過設置標語、圖書角、閱讀區、牆設,還可以通過游戲及正式的閱讀教學活動等為孩子創設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引發兒童的主動閱讀的興趣,促使他們在主動建構中,閱讀能力獲得發展。還可以定期向幼兒推薦優秀的圖書,使孩子主動接觸、喜歡並選擇書籍,使之成為一種習慣固定下來,讓幼兒真正喜歡閱讀,並從中獲益。在為孩子創設分享閱讀環境時我們應遵循目標性、適宜性、參與性原則。目標性:為了保證環境的教育性,在創設分享閱讀環境時要以目標為依據,正如蒙台梭利所說:「在教育上,環境所扮演的角色相當重要,因為孩子在環境中吸取所有的東西,並將其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所以在創設分享閱讀環境時,須考慮它能否促進幼兒體智德美多方面的和諧健康發展。適宜性:分享閱讀環境的創設必須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考慮孩子的興趣、能力和學習方式。與孩子間的關系要寬松、和諧,切忌強制、施加壓力。閱讀材料要具多樣性、活動性和安全性,使孩子能在環境中輕松愉快、安全自由地進行活動。參與性:環境的教育性不僅是隱含在環境之中,而且蘊涵在環境創設的過程中。在創設分享閱讀環境時,孩子也應參與,以小主人的身份親自參與閱讀環境的創設,培養主體性和參與精神。總之,分享閱讀環境的創設,必須以孩子為中心,以孩子的發展為宗旨,幫助孩子順利進入閱讀的世界。幼兒的發展是其個體因素與周圍環境主動、積極地相互作用的結果。環境因素是影響幼兒發展的不可缺少的外界因素,因此幼兒園分享閱讀環境的創設非常重要。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落實:一 、積極挖掘教育資源,利用公共區域和牆面,營造閱讀大環境。要培養幼兒對閱讀的興趣,幼兒園本身就應成為一本可供幼兒隨時閱讀的「大書」。通過體驗早期閱讀為目標,深入的學習研究、探索實踐和反思提煉,不斷提高園所環境創設的能力與水平,突出環境創設的核心理念、價值與特色。二、創設激發幼兒多元表達的環境 如果說故事化的外環境強化了幼兒對故事的深刻印象,那麼要讓幼兒真正從心裡參與閱讀、喜愛閱讀,還需要我們精心創設閱讀環境。認真做好幼兒園環境創設的部署與推進工作,有計劃的組織宣傳、動員、學習與實施。提高幼兒園對環境創設的認識,採取形式多樣的幼兒讀物來加強幼兒園環境創設工作,把它作為區域和幼兒園的重要工作,使幼兒園的環境創設在原有水平上得到進一步的提高。三、創設具有多樣閱讀材料的環境 幼兒受直觀形象思維的影響,既喜歡看以圖為主、形象豐富、生動有趣的圖畫書,同時還喜歡在語言活動中邊操作、邊講述。可見,立體、多維的閱讀材料,更能引發幼兒閱讀講述的興趣。而在家庭的分享閱讀環境的創設中,我有這樣幾點建議:1、 在家中為孩子開辟特定的閱讀空間和藏書空間,鼓勵孩子管理自己的「圖書館」;2、 為孩子營造一個安靜的閱讀空間,溫馨、明亮、舒適,鼓勵幼兒進行閱讀活動;3、 和孩子一起經常光顧書店、書展、圖書館等地方,讓孩子體驗讀書的樂趣;4、 給孩子機會選擇自己喜歡的圖書,但要給孩子一些建議和指導,引導孩子的閱讀品位;5、 鼓勵家庭成員為孩子購買圖書,和孩子一起進行閱讀活動;6、 鼓勵幼兒和小朋友一起分享圖書,讓孩子有更多機會接觸適合他們的圖書;7、 為孩子訂閱一些兒童雜志,讓孩子做收件人,這樣孩子會覺得自己是雜志的主人;8、 家長經常在孩子看得見的地方閱讀,讓孩子感受到家庭閱讀的氣氛。陳鶴琴先生說過:「孩子們來到人世之後,應盡早為他們創造優良的閱讀環境,領著他們踏上第一步階梯,使他們認識書籍,愛上書籍,從此步入書籍的海洋之中,並且畢生視其為生命的伴侶和導師。」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們應該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有效地開展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促進幼兒閱讀能力的不斷提高,培養孩子成為一個終生喜歡閱讀的人。

C. 如何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30

英語教師就必須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英語文化意識,使學 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信心和主動性,從而敢於開口講英語,善於講英語,讓英 語課堂充滿活力,營造寬松民主的學習氛圍及和諧平等的學習環境。同時,創設良好的語言 環境能激發學生學英語的積極性和求知慾,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提高英語課程實施的效果。 從語言學習的規律來看,語言環境的影響與熏陶對人的語言能力的提高有著不可估量的潛移 默化的作用。這對於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 提高學習的效率和效果,發展英語素質等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學生在學英語的過程中,興趣是十分重要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英語教學中激發學生的興趣直接影響到他們對英語知識的探索,成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教師在教學過 程中應該精神煥發情緒飽滿,這樣才能感染學生,使學生精神振奮思維活躍。教師通過隨機 應變風趣幽默的課堂導入來激發學習興趣。在英語課堂上老師應盡量多用英語少用母語,多 採用直觀手段如實物、圖片等創設語境;利用眼神、口形、手勢和其它肢體語言幫助學習理 解。其次,師生之間打招呼、上下課的問候語等都可以用英語;還可以播放英語歌曲、英語 小故事、小笑話等;也可以每個月舉行一次英語競賽活動,如英語演講比賽、英語朗誦比賽、 英語唱歌比賽等,這些不僅讓學生有機會聽和說,而且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就把 枯燥乏味的學習變成一種美的享受,是學生早輕松愉快中學習英語知識。 如果只為學生創造課堂這一有限的語言環境,是難於提供給學生充足的語言學習的機會的。所謂英語學習環境,是指學生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和嘴裡說的盡可能是英語。這 需要教師的主觀努力去引導,去營造環境。所以要讓學生注意在學習場所、生活場所、玩樂 場所都可以看到和學習英語。在校園內為學生學習語言提供環境,如:在走廊、過道、教室 等學生隨處可見的地方張貼英語諺語、名句、格言、標志標識、提示語等;設立英語牆報或 者英語走廊,圖文並茂,欄目不拘一格;建立英語閱覽室或班級設置英語圖書角,讓學生合 作交流,彌補英語環境的缺乏和課堂教學時間有限的缺陷。

D. 如何創設英語學習環境和情節英語論文

一、利用課堂優勢為學生創造好的學習環境。1.營造課堂內英語學習的環境和氛圍。我們在課堂上應盡量讓學生多參與、多使用英語,不要遵循「老師講、學生聽」這種「滿堂貫」的傳統教學方法,只有參與,學生才能深入其中,才能體會到英語學習的興趣。授課過程中要多設置真實情景,它能刺激學生說的慾望。2.突破課堂、課本局限,尋求多樣化教學。有人曾做過這樣的比喻:要把羊成群地放在草肥水美的大草原上去吃草,而不是只割些草來喂給關在柵欄里的羊。英語教學也是一樣,我們不能僅把英語當成一門課或一門知識來學,而是要把它作為一種用於交流的語言來實踐,我們必須從課堂中走出來,以豐富的課外活動配合課堂教學,同時又可以把教學內容擴展到課外,為學生創造更多運用語言的機會,不僅僅局限於教材 。如:在校內開辦英語角或活動小組,設立專門的英語library鼓勵學生課下盡量用英語打招呼、交談等,以便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

二、利用多媒體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隨著計算機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們的教學工作也要從傳統的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課堂模式中走出來,盡快適應數字化生存環境,利用電教設備創設情景,配上一定的動漫和音樂,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要學「What's wrong with ......?」這個句型時,可以配上這樣的畫面,「一個小女孩正在騎車,突然『砰』的一聲小女孩摔在地上,老師就可以問:『What' wrong with the girl?』這時畫面上就會響起一個清脆的聲音——『She is falling off the bike and hurt her arm.』」由於畫面生動,學生感興趣,無需老師說明,學生們便很快掌握了這個句型。

三、利用家庭空間為學生創造英語學習氛圍。雖然學生的大部分時間在學校中度過,但還有一定的時間跟家人有聯系,我們要讓孩子在家同樣也能感受到學習英語的氛圍。比如,可以在家中看到的東西上貼上對應的英語單詞、編排英語「三句半」說唱詞、播放一些英文歌曲、收看英文電視節目等。這樣便可給孩子營造一種家庭環境氛圍,讓他們能很快進入角色。

總之,語言這東西,不是隨便就可以學好的。作為一門非母語的語言學科,學習環境的選擇和營造,是師生教與學交流中的一個重要方式。作為實踐在教學第一線的英語教師,我們必須時刻本著「英語是『用』會的,而不是『學』會的」這一原則,時時 「寓教於樂」,為他們創造更廣闊的學習空間,提供更多的語言交流機會,盡可能地改善他們學習英語的環境,這樣才更有利於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E. 如何在課堂上創設英語環境培養學生交際能力

二十一世紀英語日益成為對外開放和國際交流的重要工具。隨著改革開放與素質教育的推進,發展學生英語口語提高其交際能力已擺到了顯著位置,而語言交際能力的發展受語言環境即語言的輸入環境和語言的輸出環境的極大制約。因為語言交際能力本身並不是語言,必須生活在某一語言環境中,這種能力才能夠起作用。語言是一種交際的工具。作為交際工具的語言是在社會交際需要中產生的,並在使用中得到發展。人們通過語言的運用而掌握語言,在交際中學會使用語言進行交際。語言的交際又有口頭和書面兩種交流形式。英語作為語言的一種當然也具備著這些特性。現今小學教學大綱有了新的標准新的理念,但是聽說仍是學生必須掌握的語言技能。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我發現學生聽說的能力隨著年級的增高不僅沒有明顯的進步和發展,反而學生不願意開口主動說英語,主動運用語言來交際。如何提高學生聽說的口語交際能力成為我需要思考的問題。
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不難發現存在著多種影響學生提高交際能力的因素。學生的主觀努力固然重要,但從教師的角度來說,不正確的教學思想和方法是不容忽視的。過分注重英語書面語大大減少了學生交際實踐的機會,更進一步說現在的課堂教學大力主張以學生為中心,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也逐步地運用實施。但是在英語課堂中雖然我以盡量讓學生自主,但是小學階段學生還是靠這模仿跟讀,正是因為第二語言學習的特殊性,往往課堂上仍出現以教師為中心的局面,導致學生在語言的交流上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

面對種種問題,為達到突破語言層面,真正體現英語口語教學的交際性、實踐性,我們進行了艱苦探索。我們想方設法讓學生更多地接觸相關語言環境,且在新知識的學習中帶動舊知識復習鞏固,讓周圍的情景始終出現在學生的腦中,常講常新。開展各種活動旨在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1 環境設置,激發興趣。
時代在不斷地進步,對於小學生的英語教學要求不再局限於聽話、說話,而是綜合起來的「口語交際」。過去很多時候,英語課堂只是教師的「講壇」,學生習慣了做忠實的聽眾。因此,我們要真正解放學生的嘴巴,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充分發揮牆壁文化的優勢,從激活學生的興趣、情感入手,培養學生的表現欲。
案例在創設環境上,我們先在教室中開辟了英語園地,以展示一切與英語學習有關的課件,比如學生的優秀作業,學生的滿分試卷,還有英語課上完成的小製作等等,都進行展示。這是一塊屬於學生自己的園地,用來展示他們的勞動成果。如果有自己的作品展出,那是一份光榮,一份自豪,將會得到其他小朋友的贊賞與表揚。讓學生每天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學生的學習興趣越來越高,講英語過程中的自信也越來越足,課間講英語的習慣也慢慢培養起來了。他們在自己的園地里暢所欲言,「How nice!」 「It』s good」 「I like it very much」.------他們在自己的作品前用英語作朗讀,介紹,與同學一起分享豐收的喜悅。我們學校經常有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我們的孩子總能與他們進行落落大方的交談。
就這樣通過牆壁文化的布置,將無聲的語言——情境呈現在學生面前,吸引學生,激發他們說話的慾望,進行口語交際。
興趣和成功往往緊密結合。經常性的成功體驗,可使人的需要不斷的滿足,心情舒暢愉快而求索不止。這對英語教學有著不可估量的促進作用。我們盡可能地讓學生感受到成功快樂,讓學生發現自我價值,從而樹立學習的信心。
2 利用陣地,靈活運用。
對於小學生的口語交際,很多時候學生由於受到認知水平、表象積累、生活實際和范圍等因素的影響,學生們常常感到有心無力。運用「英語小天地」,給學生提供豐富而形象的資料,使學生在有意和無意中「Pick Up」一些自己認為有用的知識,再讓學生在生活中多注意,多運用,多積累,這樣,就豐富了口語交際的內容。
案例1在我們校園里,在每層樓的拐角處上都設有一個英語角,是學生們進行英語口語交際的場所。每天中午甚至下課幾分鍾都可以看到我們的孩子,我們的老師總是像朋友似的三三兩兩地說「悄悄話」,其實,很多孩子本身並不認識,只是到了英語角,通過交談才認識。他們從天氣,班級,年級,任教老師----------生活的各個方面進行交流,久而久之,同學之間更加親密,師生之間的距離也越來越近。
小學生具有愛表現自己的心理特徵,有計劃地組織他們討論,就是為學生搭建了更為廣闊的舞台。我們在英語角的討論還經常與課本知識進行聯系。由於牛津教材是層螺旋狀展開、深入,故任何一個主題,不管是哪個年級的學生,都有話可說。
案例2在學習了Season 一課後,同學們就拿著與季節有關的圖畫,課外閱讀材料,到英語角進行交流。學生們都情緒高漲,提出了許多有質量的問答,如:What』s this ? It』s a tree. What colour is it? It』s yellow. What are these? They are leaves. What season is it? It』s autumn. 在此基礎上,再共同討論:What can you see in autumn? 在這個活動環節中,學生的思維象脫了韁的野馬,許多課外所學的單詞也會脫口而出,大家經過質疑解疑,互幫互學,真正體現了有效互動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讓學生的思想迸出火花,讓學生表達出自己的想法,說自己想說的,做自己想做的,才能豐富學生的想像力,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
3 擴充材料,大量積累
我們知道,要進行交際,必須要有大量的語言材料作為基礎才能成功。為此,學生必須吸收大量的語言材料,因此,教師必須擴大學生積累語言材料的來源,通過各種渠道增加學生的語言輸入量,從而獲得充足的語言信息。
(1)教學用語。英語課堂教學是獲得英語知識的主要場所。教師豐富、簡潔、規范的教學用語不僅為學生提供了一定的日常交際用語,也使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形成一種互動的交際活動。如:
A T:Let』s play a game.
Ss:OK/Great.Let』s go.
B T:Come here,please.
S:All right.
根據當時的教學情景,教師可以隨機的呈現生活中的自然用語,尤其呈現口語的習慣用語,像「I don』t know.That』s right.You』re wrong.Here you are.Thank you.Sit down,please.」等,讓學生在長期的聽說過程中,熟練掌握這些語言,隨時隨地運用到真實的交際過程中去,豐富交際內容,使課堂教學與課外交際相聯系,相協調。
(2)課外補充。教師在充分利用語言材料的同時,適當補充一些課外內容,為學生提供模仿、背誦的材料。像給他們提供一些英語報,英文讀物,播放一些學生喜愛的英文原版的卡通片或動畫片,如《獅子王》《恐龍》《白雪公主》等,經常讓學生唱英文歌曲,朗讀、背誦英文詩等。這些補充內容讓學生接觸到地道、生動的交際用語。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興趣濃厚,情緒高昂,不由自主地模仿其中的語音語調,自覺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去,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為真實交際打下扎實的語言基礎。
4 開展活動,提高能力
教育家科羅廖大曾經說:「有趣有吸引力的東西使識記可能性增強一倍半,這就是教育的潛力所在。」教師就應該挖掘這個潛力,調動學生各方面的因素,提高交際能力。開展活動是激發、保持、開展學生興趣的重要手段。我們可以讓學生在動中學,玩中學,將枯燥的語言學習轉變為學生樂意接受的生動有趣的活動,使學生在沒有心理壓力的情況下,進行交際活動,學習交際知識,獲得交際技能。
(1)用多種活動方式,吸引學生注意。
小學生活潑好動,愛表現自己,喜歡接受新鮮有趣的事物。對此,我們可以設計新穎多樣的活動,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可以採用pair work、 group work進行開火車、角色表演、課本劇表演、唱歌、畫畫、著色、游戲(找朋友、猜一猜、貼一貼等)和競賽等活動,活化教材內容。如利用貼一貼的游戲學習人物的五官。首先讓學生自畫hair、eye 、nose 、mouth、ear等,然後在黑板上畫一個沒有五官的頭,教他們讀hair、eye 、nose 、mouth、ear,讓他們邊讀邊把這些五官貼到黑板上,再把這些五官取下來,讓他們蒙住眼睛貼一貼,在一次次的捧腹大笑中,學生迅速熟練地掌握了這幾個單詞。
案例1最有趣的一次活動是玩具拍賣會,適逢課堂學習Shopping一課,於是我們組織全校學生開展SHOPPING活動。那天,學生們帶來了許多自己不要但又捨不得扔掉的玩具,剛吃過午飯,整個校園異常熱鬧,彷彿是一個國外的超級市場,我們的耳邊充滿了嫻熟的英語聲。
A: What』s this?
B: It』s an aeroplane.
A: What colour is it ?
B: It』s white.
A: How much is it?
B: Ten yuan.
A: Oh, no, five yuan.
B: O.K.
A: Thank you.
……
結果是豐收的,每個小朋友拿到了自己喜歡的玩具,有的小朋友甚至用自己的玩具交換別人的玩具。總之,物有所值就行了。
案例2學習外語,我們也要入鄉隨俗,每年的聖誕,我們都要開展大型慶祝活動。每個英文老師帶自己的學生表演一個節目,並將這些節目錄制下來,成了一台晚會。雖然大家平時工作都比較忙,但只要對學生的學習有意,我們就會全身心的投入。當禮堂中的聖誕樹閃起了霓虹燈,全場深情地唱起了Merry Christmas. 當我們將Christmas gifts分發到每個小朋友手中時,看到許多閃亮的眼睛,紅撲撲的臉蛋都在跟我們說:We』re happy .Thank you,teacher!」我們相信這是我們所有英語老師都難以忘懷的,你們快樂所以我快樂。
大環境變了,小環境更要根據各班的學生實際進行變化,開展一系列的有效活動,刺激學生用英語進行表達。傳統的英語教材以傳授知識為主要特點,語言信息量少,十來個單詞,幾句句子,一段對話,構成了一篇課文,教材的編排也過分強調了語言知識,特別是語法結構,而忽視了語言的交際功能,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高分低能者。與之相比,牛津教材趣味性強,生動形象,圖文並茂,教學內容完全貼近於生活;容量大、信息多,語言復現率高,重視能力培養;無論是單詞、句子、對話,還是兒歌、故事,語句都簡短易學,易上口,而且馬上能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它的語法點則通過課堂訓練使學生在自然狀態中習得。
(2)轉換學習的空間,提高學習興趣。
根據教學內容,我們可以把學生帶到教室外面,如對著水龍頭學習tap,親身去打開關上水龍頭學習 Turn on the tap.Turn off the tap.對著水果攤上的水果學習各類水果,另外還可以學習句型What are these?What are those?由於可以親身感受到、摸到、聞到、嘗到這些水果,學生情緒高漲、興奮,都努力表現自己,爭取交流的機會,增強了教學效果,提高了學英語的興趣,對交際產生了一種渴望。
案例1學校每周二早晨做完操後我們有個英語集會,由英語老師輪流做主持人,唱唱歌,練練口語,猜猜謎語,甚至跳跳英語健康舞,深受學生們的歡迎。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有意的操練。例如,冬天到了,讓學生跟著老師做一做嗦嗦發抖,寒風刺骨,打噴嚏的動作,同時回憶起以前學過的知識,他們感到特別親切,並通過這些動作感覺出冬天的寒冷,然後再請學生Say something about winter. 在交際對話中,有些同學用自己的話說出了這樣的句子:In winter, my toes are cold. My ears are cold. My face is cold.
雖然與書上的句子完全不同,但卻與現實生活那麼貼切,新基礎教育提出「要加強書本世界與生活世界的溝通」,書上的句子固然好,但與學生經過切身體會、思想感情而產生的語言相比,這又有多可貴呀。
案例2每周中午安排了二次的英語VCD原版的畫片,更是學生們的至愛。每次這個時候,學生們全在教室里興致勃勃在學著。因為教材生動有趣,學生的身心沉浸在純正、地道的美式英語中,耳邊又常伴隨有英文歌曲的輕松旋律,在聽聽、看看、笑笑中輕松地接受了語音、語調的培養。時間一長,正如古人所雲: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在良好環境的潛移默化的作用下,孩子們的語音、語調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實驗證明,要英語教學中加強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使同學們被動的聽變成主動的說,能用所學到的書本知識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激發了同學們學習英語的極大樂趣,充分發揮了學生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最終,通過口語訓練,使學生愛說、會說、說得准、說得好英語!

F. 如何在英語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多元智能

一、多元智能理論的內涵與特徵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教授(HarvardGardner,1983)在研究了不同對象的人腦與智能的基礎上,修正了傳統的智能概念,把智力界定為:1.智力是在單元或多元文化環境中解決問題並創造一定價值的能力;2.智力是一整套使人們能夠在生活中解決各種問題的能力;3.智力是人們在發現難題或尋求解決難題的方法時不斷積累新知識的能力。他先後提出來了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肢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自我認識智能和自然智能等多種不同的智能。根據加德納的觀點,人的智能具有以下一些特徵:智能的普遍性——每個人都擁有多種智能,只是某些智能的發達程度和智能組合的情況不同而已,且智能經過組合或整合可以在某個方面表現得很突出;智能的發展觀——人的智能可以通過後天的教育和學習得到開發和逐步加強;智能的差異性——既有個體間差異,也有個體內部的差異;智能的組合觀——智能之間並非彼此絕對獨立、毫不相干,而是相互作用、以組合的形式發揮作用。
多元智能觀與現代外語教學理論關系密切,但其內涵比任何一種教學法都更加豐富。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已經成為21世紀外語教學的一種趨勢(Rodgers2000:2-12),本文將以英語教學為切入點,探討多元智能理論與英語課堂教學整合的途徑和方法,為該理論拓展更廣闊的應用空間。

二、多元智能理論在英語教學中的切入

把多元智能理念融入英語課程中,研製多元智能課程模式與教學計劃,是多元智能理論在英語教學實踐中最佳的切入點。例如,1.設計多元教學科目表(坎貝爾等,2001)。把某個智能作為科目的單位,設計與該智能相關的活動。在「人際交往科目表」中,可以設計「組織或參與一次英語晚會、與同學進行英語會話、與同伴交換檢查或批改英語作文」等活動。實施時允許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科目表,採用自己擅長的學習方法;鼓勵學生用各種方法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所學知識。2.安排多元課程規劃表。把智能目標落實到英語課程或單元教學中,使培養各種能力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起來。教師應當明確什麼是學生應當掌握的最有價值的知識,訓練哪些方面的智能,探索恰當的教學方法。教師設計的教案應包括課程或單元名稱、課程或單元目標、教學預期成果、教學資源或輔助材料、學習活動、教學步驟和評價方式。
多元智能理念指導下的外語教學有四個教學階段:能力的感知——通過觸、嗅、嘗和看等多種感官經驗激活各種智能,感性認識周圍世界事物的多種特徵;能力的溝通——通過接觸他人、事物或特定的情景體驗情感,調節並強化認識活動;能力的傳授——在教學中傳授學習方法與策略,把智力開發與教學重點相聯系,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智力程度,發展潛能;能力的綜合運用——通過評估促進學生綜合地運用多種智能,使每個學生都能自信地學習,並有所作為。

三、多元智能理論與英語教學的整合

(一)訓練認知策略,發展語言智能

語言智能是指有效地聽、說、讀、寫的能力,即能運用聽說讀寫進行交流、討論、解釋、說明、創造知識、建構意義以及對語言本身進行反思的能力。語言技能的發展對學生取得任何學科學習成績的成功都有顯著的影響。教學中教師應訓練學生有效傾聽,在聽的過程中判斷內容、抓住中心主題,在聽後針對重點進行概括;訓練學生使用盡可能少的文字做筆記、記重點,積極勾畫心理圖式;培養學生資源策略,鼓勵學生涉獵教材以外的資源(如詞典、英文報刊、圖書館資源、互聯網信息等),使他們在不同階段達到相應的資源能力。通過訓練學生的認知能力促進他們發展語言智能。

(二)指導閱讀訓練,促進邏輯數理智能

邏輯數理能力涵蓋數學、科學和邏輯三個領域,它主要指數學和思維方面的能力,包括推理和運算的能力。外語屬於文科,似乎與邏輯數理沒有聯系。其實不然,外語學科同樣擁有某些數學概念,如排列、組合、編碼、對稱等,掌握這些概念可以促進外語習得。
閱讀是語言輸入的主要途徑。閱讀訓練中,採用不同的提問策略、提出開放性問題、讓學生預測和改變邏輯結果等能夠增強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使邏輯數理智能在思考和學習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例如,指導學生根據語篇線索(如注釋性線索、同義詞/近義詞線索、反義詞線索和語境線索等)猜測不熟悉的語言現象,理清句子基本結構,整合文本的意義;根據語篇中已知的信息推理故事情節的發展;根據字面意思、語篇的邏輯關系以及細節的暗示,推敲作者的態度,深層理解文章的寓意;根據所讀內容用文字按邏輯順序表述主題。這些閱讀練習具有挑戰性,能夠鍛煉學生的數理邏輯能力。

(三)運用空間表徵策略,開發視覺——空間智能

視覺——空間智能指對結構、空間、色彩、線條和形狀的感悟能力,包括用視覺手段和空間概念來表達情感和思想的能力。利用真實空間、藉助現實物理空間(如教室或物體的位置)進行直觀教學(如教at,in,on等方位介詞)是培養空間智能最直接的手段。採用電影、電視、投影片、多媒體、掛圖、圖解、圖表等形象化工具輔助教學,有助於激活視覺——空間智能。利用二維平面內的空間關系,創設人造圖表空間,可以把教學內容視覺化,達到空間表徵。處理以說明文體為主的課文(如Hibernation),可設計流程圖、矩陣圖或層次結構圖來呈現文章的主題和主要概念;處理敘事體課文(如TheNecklace),可以採用視圖化大綱或網路圖,有助於理清課文脈絡和要點。
圖表還能用於分析或解釋詞彙的語義關系、句法關系、文本的篇章結構等非空間問題。非空間問題的空間表徵是將非空間關系類比和映射為空間關系,把原本不是空間的問題用空間圖表方式來處理(楊小東等,2001),使學習的對象形象化,有利於問題解決。建構這樣的空間既需要獲得人類知識體系,也要求創造性的智能活動。

(四)營造音樂環境,培養音樂智能

音樂智能主要指對於節奏、音調和旋律的感悟和直覺能力,以及用音樂表達思想感情的能力。音樂的生理和心理功能廣泛應用於開發個體各種智能與潛能。青少年學生聽覺敏銳,善於模仿,具有音樂的潛能。因此,利用教材或課外的音樂資源,把音樂與教學內容有機地結合是培養學生音樂智能的主渠道。教學的方式有聽主題音樂或背景音樂;唱與教材同步的英文歌曲或與生活聯系密切的抒情歌曲。教學步驟為:先聽歌曲,呈現歌詞,講解歌詞的語法、句法和詞彙,分析歌詞內容,然後學唱。
研究表明,聽歌會促進輸入、內化和習得目的語;唱歌既可以提高音樂的理解力、增強節奏感,也可以學習語音、語法和句法,增加詞彙量,還可以增強語感和語言文化的熏陶、激發學習英語的興趣和動機。在外語學習中配合音樂會使記憶課程變得輕松、簡單,適時地安排學生聽/唱英文歌曲能夠消除疲勞、活躍課堂學習氣氛、增強團隊凝聚力、提高認知與情感水平。

(五)加強動覺訓練,提高肢體——運動智能

肢體——運動智能指個體控制自身的肢體、運用動作和表情來表達思想感情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游戲與認知發展、語言發展和情緒發展密切相關,在玩中學有利於身心健康和智能發展;在玩中看、聽、說,體現了「在做中學」的原則。有資料顯示,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只有10%的知識是從讀中學到的,20%的知識是從聽中學到的,而70%的知識是從讀、看和說的協同中學到的,而90%的知識是通過一邊肢體動作、一邊說學到的(Turtledove,1993)。現行教材把課堂游戲納入教學內容,其中演示類游戲較多。演示類或戲劇游戲屬於動覺游戲,能夠同時訓練學生的肢體語言、口語和書面語,促進語言與肢體的配合、動作與表情的協調。譬如,通過扮演不同的角色領會詞語涵義,通過對話練習口語,通過扮演去熟練肢體語言。
小學、初中階段做游戲的機會較多。高中階段的外語學習肢體活動相對較少。但是,利用教學內容、創設動態化的環境,仍然有可能提供肢體動作的機會。例如,處理BodyLanguage課文時,除了接觸該題材的內容外,還應引導學生觀察、理解、模仿體態語,比較英漢語體態語異同,積累用肢體表達思想的經驗。
利用游戲輔助教學時,應設計特定的情境、安排最佳的時間、交代相應的規則,同時注意游戲本身所蘊含的信息結構特徵、游戲內容與學習的適配性,考慮如何從游戲中獲益,充分發揮游戲的教育潛能。

(六)開展合作學習,塑造人際交往智能

人際交往智能是人的智能最重要的方面,它主要指與人交往合作,覺察、體驗和解讀他人的情緒、情感和意圖,並能據此做出適當的反應的能力。創設積極的人際交往環境最好的辦法就是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以Dictogloss合作型聽、說、寫活動為例。教師先准備一段難易適中的短文;然後做聽寫訓練;接著要求各小組學生集中討論聽的內容並重新寫短文;最後由教師評定成績。這種方法是引導學生在個人學習與小組合作學習中運用所學語言,使語言的形式和意義相結合,使語言學習更有交際意義,符合語言學習和運用的規律。
合作學習能營造輕松自如的學習氣氛、降低學生的焦慮感。學生之間願意溝通,願意表達自己真實的思想感情。教師可以對小組指導或提供幫助,與學生面對面的交流,有利於形成師生之間的合作關系。

(七)認識元認知要素,開啟自我認識智能

自我認識智能是關於建構正確的自我知覺的能力。自我認識智能者具有自我認知、自我反省的能力,並善於用這種能力計劃和引導自己的人生。心理學研究表明,元認知是智能的核心,元認知意識能鼓勵學生做出成功的選擇,並有效地修正自己的行為。學習者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自己元認知水平的高低。
元認知包括元認知知識,元認知技能和元認知體驗三個要素。元認知知識指個體對於影響認知過程和認知結果的那些因素的認識;元認知技能是個體對認知活動進行調節的能力,包括計劃、監控和調整;元認知體驗是個體隨智能活動展開而產生的認知體驗或情感體驗,也是元認知活動與認知活動之間的中介因素,它貫穿於認知活動的始終。元認知的訓練應該從三方面入手。首先,啟發學生對自身認知資源的認識,引導他們了解任務類型、學習某些策略的知識。其次,讓學生主動認識自己智能活動過程,養成計劃、監控和調整的習慣。比如,在英文寫作訓練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寫作前先擬一份提綱,確定寫作要點、步驟與方法,預計文章的長度;寫完初稿後自覺檢查或與同伴交換查閱,及時訂正拼寫與句法的錯誤,改進表達方式;教師批改後自己能糾正錯誤、調整思路。再則,指導學生覺察和了解認知活動的過程:活動初期,體驗任務的難易度和熟悉度,激活相關的元認知知識;活動中期,體驗任務進展情況,進行評估與反思;活動後期,分析是否達到預期目標。

(八)訓練觀察技能,改善自然智能

自然智能是指觀察自然界中的各種形態,對物體進行辨認和分類,能夠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統的能力。培養自然智能是各學科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外語學科也不例外。教學中可以利用環保與生態題材的課文,引導學生學習植物、動物和環境方面的知識,並聯系實際就某一話題展開調查或討論。譬如,學習Savingtheearth之後,引領學生離開教室、走出校園、貼近自然環境,讓學生近距離觀察、調查當地空氣與飲用水的質量或植被的狀況,在放大觀察對象和親身體驗的基礎上,寫觀察日記、討論課文的話題。閱讀教學也可以訓練自然智能。根據多元智能的觀點,應當培養學生觀察事件所處的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把握人物、事件、時間與環境之間的互動關系,理解與分析人物的動機、事件前因後果。觀察環境的能力是超學科的技能,這種能力一旦形成,就能更容易掌握課程形態、結構和關系,提示客觀事物運行的規律。

四、結束語

新課程提出了「為了全體學生的發展,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了學生的個性發展」的教育理念,多元智能理論對實現「三個發展」,尤其是為個性化教育提供了一個開放的平台。在這個平台上教師可以實施民主性、主體性、創造性、和諧性的個性化教學,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要,使每個學生在「因材施教」中受益,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事實上,世界上沒有兩個人具有完全相同的智力,人的各種智能的水平各不相同,各種智能的組合與操作方式也各有特色。教師應注意個體能力傾向的差異,正視「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客觀事實,分析學生的需求,組織開展能夠展示學生多方面能力和特長的活動,消除不同層次學生之間的隔閡,讓所有的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
對於多種智能,如果說哪一種智能重要,哪一種不重要,片面地訓練或發展某一種智能是不可取的。各種智能在個體的智能結構中都佔有重要的位置,處於同等的地位。智能的普遍性特徵意味著智能多元化,客觀上要求教師應開展多樣化、開放性的教學,全面培養與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黃遠振2003:31)。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教學中設計多感官參與學習的活動,譬如視(圖畫或文字)、聽(錄音)、唱(英文歌曲)活動相交替,說(口語)與(角色)表演活動相結合,以訓練不同的智能;根據學習的內容,創設相關的情景,利用直觀教具或實物,把游戲引入課堂,模擬生活,讓學生在情感體驗中學習英語與交流英語;根據學習的階段,把語言學習與智力開發相聯系,通過作業、小組研究項目和討論,訓練學生的語言技能、合作能力、自我認識等各方面智能;運用各種評價工具,評估學生的智力表現,促進他們綜合地運用多種智能,幫助他們選擇適合其智能特點的目標,使每個學生都能自信地學習。
多元智能理論對英語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師應更新知識結構,善於學習、接受新教育理念,了解新的教學動態。其次,教師應具備全能意識與技能,創設能鼓勵各種智能發展的學習環境,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因為教學中教師的身教最有說服力、最具示範性。再則,教師之間必須加強團隊合作。多元智能教學需要多元化教學技能,而教師個體能力畢竟有限,很難集全能、多面手於一身,客觀上要求不同或相同學科教師之間的團隊合作,共同探討多元智能的課程設計與實施方案,集思廣益,優勢互補,實現教與學的最優化。

G. 如何創設多元閱讀環境

摘要:優秀的圖畫書能給幼兒提供無限的想像空間,而包含了幼兒豐富想像的圖畫內容更是拓展了原有作品的內涵,使其變得更加豐滿。圖畫繪本是一張到處都隱藏著秘密的「神秘地圖」,因為無論是扉頁、封面還是環襯,都是繪本的有機組成部分。只有指導孩子進行正確的閱讀圖畫,才會對文本有進一步的理解。
關鍵字:閱讀 圖畫書 指導
正文:
德育心理學家認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兒童的自我教育往往是從讀一本好書開始的」。兒童盡早閱讀一些優秀文章,不但能豐富知識,開闊視野,同時還能有效地進行自我教育。讀一本好書,就等於同一個優秀的老師談話。因此,盡早閱讀是進行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創設多元的閱讀途徑。
幼兒園的孩子還不認識字,他們的閱讀主要是通過觀察圖畫進行的。因此,對圖畫書的內容要有一定的要求,不僅要適合孩子的生活經驗使孩子能看懂,而且還要有藝術性使孩子喜歡看。
1.選擇適合孩子閱讀的好書。
故事富有生活性。所選的圖畫故事和幼兒的生活經驗要有關聯,富有生活化。如《鱷魚怕怕、牙醫怕怕》講得是鱷魚牙疼去醫院看牙的故事,這和幼兒的生活經驗息息相關,因為幼兒期的孩子,爸爸、媽媽天天要求他們刷牙,孩子們常常會做不到。通過閱讀這本圖畫書孩子們自然而然地就會告訴自己一定要刷牙,不能像鱷魚那樣等到牙齒壞了再去拔牙,一定要保護好自己的牙齒;《逃家小兔》把一大一小兩只兔子畫得既寫實又浪漫,對畫面的銜接和處理也很有創意。你看,當小兔子說,「如果你來追我,我就要變成小溪里的小鱒魚,游得遠遠的。」媽媽說,「如果你變成溪里的小鱒魚,我就變成捕魚的人去抓你」時,分別是兩張黑白鋼筆畫,而緊隨其後的兩頁,則是一張全景似的橫長的彩色跨頁,沒有對白,只有一幅色彩濃烈的想像的畫面——小兔變成了河裡的一條魚,媽媽穿著黑色的長靴,一隻手拿著一個魚簍,一隻手用力把魚竿甩出去,逗人發笑的是魚竿上栓的竟是一根鮮紅的胡蘿卜。這樣的穿插,不僅一次又一次將故事推向高潮,而且把孩子們的想像力拓展到了一個無限的空間。每個孩子都曾經在游戲中幻想過像小兔一樣離開家,用這樣的方式來考驗媽媽對自己的愛,而這個小兔子的經歷就像他們自己的游戲一樣,給他們帶來了一種不可言喻的安全感。
內容富有探索性。有些圖畫書,畫家把許多科學知識巧妙的融合在畫面中。比如《蚯蚓的日記》,通過擬人化的手法,以日記書寫的方式,記錄和表達了小蚯蚓的觀察及思考。使孩子們了解了蚯蚓的外形特徵、生理特點、蚯蚓與地球的關系、蚯蚓與蜘蛛的區別、蚯蚓與人們的關系,使孩子們對不起眼的蚯蚓產生了探索的慾望,從小蚯蚓的觀點看世界,紀錄了學校、家庭和朋友之間的生活點滴,還有對自我、未來的想法,很能得到孩子認同。還教給孩子們科學的探索方法、觀察方法。
同時也在幽默詼諧的語調中,傳達有關不同生物和地球的相關知識。幫助孩子培養樂觀、正向的態度,及多元思考的習慣。
文字富有文學性。繪本里的文字簡單明了、朗朗上口、生動有趣、很適合幼兒將文字念出來聽。如在《鱷魚愛上長頸鹿》里,有一段描寫鱷魚的心情:已經好幾天了,鱷魚總是心神不寧,不知所措/有時候他冷得發抖,有時候他熱得發昏/有時候他覺得不開心,有時候他高興起來就想擁抱全世界,覺得一切都那麼美好/很明顯,鱷魚戀愛了/當某個人戀愛的時候,幾乎都會發生各種小問題/更何況,鱷魚愛上的是長頸鹿。
圖片要有連貫性。好的圖畫書就像是一部電影,它既展示出寬廣的視野,又有細節的特寫,既有極其有趣的故事情節,又暗藏著起、承、轉、合的節奏設計。因此,教師要引導幼兒通過觀察圖片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鼓勵幼兒大膽的猜測和預測,運用分析、綜合、尋求最佳答案。幼兒通過積極動腦,能加深幼兒對故事內容的理解,有利於孩子大膽主動地發言,增強參與的意識和自信心。在《偷吃糖果的小老鼠》中,糖果被小老鼠偷吃了,老鼠呢,被貓吃了;貓呢,爬到樹上了;樹呢,是被人砍了;人呢,人被老虎吃了;老虎呢,掉下水裡被淹死了;誰呢,被太陽曬幹了;太陽呢,太陽被雲遮住了;雲呢,被風吹走了------每一頁都能激起孩子無限的想像,急切地想了解後面的內容。
圖文內涵要豐富。優秀的圖畫書能給幼兒提供無限的想像空間,而包含了幼兒豐富想像的圖畫內容更是拓展了原有作品的內涵,使其變得更加豐滿。如《爺爺一定有辦法》,作者用重復而富有節奏的文字來表達,既溫馨又朗朗上口。圖畫則細膩地描繪出充滿充滿濃厚人情味的小鎮和約瑟的家庭,不管是人們豐富的表情、傢具、物品,都非常的生動、傳神。畫面下發的老鼠家庭更帶來額外的閱讀興趣。
2.閱讀與各科教學活動相結合
閱讀活動不只是在語言活動中,在音樂活動中同樣可以進行,如在音樂活動《小樹葉》,老師把歌詞內容用圖片的形式一張張地畫出來,小朋友看著圖片就可以把歌詞內容讀出來了,幫助孩子學習、記憶歌詞。在數學活動中同樣需要有正確的閱讀方法,如把數量相同的物體和點子用線連一連,就需要引導孩子耐心地觀察畫面,觀察上層的內容和下層的內容有什麼聯系,這樣才能正確地完成練習。科學活動更是需要有好的閱讀習慣,如在「好玩的電池」這個活動中,先引導孩子觀察電池上面的符號,了解符號的意義。如果幼兒不能認真地看電池上的說明,正確判斷正負極的位置,整個實驗操作將無法進行。

H. 如何在課堂內外營造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

1、創設語言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適宜的學習環專境
3、布置教室,營造濃厚的英語屬文化氛圍
4、創造良好的校內英語學習環境
5、鼓勵學生參加各項英語實踐活動
6、在校園中設立英語角,營造良好的說英語的環境
7、鼓勵學生合理利用多元的外語教學資源,以提高英語學習水平

熱點內容
39天電影在線播放免費觀看 發布:2024-08-19 09:18:18 瀏覽:939
可投屏電影網站 發布:2024-08-19 08:19:20 瀏覽:140
農村喜劇電影在線觀看 發布:2024-08-19 07:46:21 瀏覽:300
電影院默認區域 發布:2024-08-19 07:39:02 瀏覽:873
台灣金燕全部電 發布:2024-08-19 07:30:20 瀏覽:249
在哪可以看網站 發布:2024-08-19 07:29:06 瀏覽:467
電影tv版app 發布:2024-08-19 07:28:17 瀏覽:51
韓國倫理電影在什麼地方看的啊 發布:2024-08-19 07:18:34 瀏覽:835
韓國找女兒那個電影 發布:2024-08-19 07:18:34 瀏覽:667
驚變溫碧霞在線播放 發布:2024-08-19 07:10:13 瀏覽: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