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閱讀進行分層教學的好處
Ⅰ 分層次教學的利弊 英語作文
Nowadays,it』s common to see many colleges even senior schools request all English teaching class.They all would like to increase the teaching quality through this way,and get some support from the society.
In my opinion,the advantage of the all English teaching class improv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of the colleges.As we all know,the English is the international language.Almost it is popular in the everywhere of the world
Ⅱ 分層教學的意義
【分層教學的實踐意義 】:
(一)能照顧到各個層次的學生
分層教學堅持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設計不同層次的教案,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因「層」而教,因此能使教學內容較好的適合每個學生的要求。根據「最近發展區」理論,分層教學可使每個學生得到最好的發展。對於優等生,可以充分發展自己的個性,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內在潛能;對於學習困難生。可以從進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教育著手,激發學習熱情,從他們的實際情況出發,為他們「量身定做」適合他們理解和接受水平的知識內容,從而使他們對本學科學習產生興趣,達到逐步提高學習成績的目的。
(二)可以使學科學習成績評價更加合理化
不分層教學,所有學生一張試卷,成績按由高到低排序,往往給學生造成很大心理壓力。分層教學,各層次學生可採用不同的評價標准和評價工具,比如對低層次學生可採用過程性評價,使學生清晰地意識到自己的點滴進步,從而激發學習內驅力,以得到成功體驗,使自己產生成就感,為進一步學習產生良好的情緒體驗。又如,對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可以採用個體相對評價,以評價學生自身近階段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
(三)可使教師的教學工作更出色,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由於分層教學可使學習水平相差不大的學生在―個層次中學習,他們的知識結構和理解能力以及各方面的學習條件基本是相同的,因此教師就可以根據這些條件准備教案。由於事先對學生的了解,老師可以盡量考慮給同一個層次內的學生准備學習內容,而不用再像分層前那樣要考慮各個層次的學生,以致增加了注意力的分散程度,導致教學效率低下。由於這種分層教學模式,使得同―個層次的學生學習水平基本相當,因此老師在講課時不必重復講授同一個知識點。不用再像分層前,老師既要照顧學習比較優秀的學生,還要照顧學習困難學生。
(四)可給學生一個奮斗的「階梯」
由於分成不同的層次,學生會產生許多不同的想法。對於成績好的學生來說,他們被分在一層,也就是原來班內的優等生都聚在一起,高手雲集,而且這部分學生自尊心、爭勝心特別強,都不甘示弱,因此學習更富有競爭力。俗話說,下棋要找高手,就是這個道理。分到低層次的學生,看到分在前面的同學,意識到自己的差距,會奮起直追,努力趕上成績優異的同學。這樣你追我趕,形成一種良好的學習風氣,分層教學對於學生有一個很好的警示作用。
Ⅲ 淺談如何在英語課堂中進行有效分層教學
一、教學目標分層,與中考方向接軌
面對新的中考方向,教師在教學中應制訂科學合理的可持續發展的教學目標,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訂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樹立「跳起來摘到蘋果」的教育理念,既要給他難度與壓力,又要給他信心與希望。主要根據學生考試成績、接受能力、學習興趣、學習態度等因素,將學生分為A、B、C三層。對A層的學生採用「重基礎,拉著走」的教學方法,對B層的學生採用「重方法,多激勵」的教學方法,對C層的學生採用「重能力,大容量」的教學方法,讓各個層次的學生取得應有的進步。學生英語學習成績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我們不能以犧牲一部分學生的發展為代價去求得另一部分學生的發展。每個學生,包括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都具有學習的潛能,教師的教學要有利於發展與開發學習的潛能。如果教學目標「一刀切」,必然會使一部分學生「吃不飽」,而一部分學生「吃不了」。為此,英語課堂教學目標應分層:A.基礎性目標;B.提高性目標;C.發展性目標。基礎性目標是每個學生必須而且可以達到的。學有餘力的學生還可以選擇提高性和發展性目標。A層的學生,只要求他們掌握教材內容(如詞彙和基本的句型),保證學習成績逐步提高;對B層的學生則要求他們能在掌握教材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努力提高英語綜合表達能力,逐步向C層學生的行列靠攏;C層學生,由於其基礎較扎實,並有較強的英語聽、說、讀、寫的能力,因此要求他們在達到A、B層的要求的基礎上不斷地拓寬知識面,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二、教學過程分層,學習過程個別化
學生之間是有差異的,在同樣的學習任務面前,不同的學生具有不同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狀態。教學如果不適應學生的個體差異,部分學生就會產生學習障礙。如果這種障礙未能及時排除,就會給後續學習帶來更多困難。只要給學生充分的學習時間,95%的學生可以達到教學規定的要求,其差異僅在於掌握得快慢,而不在於能否學會。
為了實現分層彈性目標,必須改革英語課堂教學過程,「立足中間,抓住兩頭」,以全班學生的平均學習時間為基本教學時間,狠抓基礎目標的實現。學生可以在教師講授中獲得知識,但主要是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自己探究,即教師導學與學生悟學相結合。因為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主要表現為學習速度的快慢和學習策略的優劣,所以學生學習過程必須是個別化的。只有在個別化的學習過程中,有差異的學生才能自己調節學習的速度,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學生良好的學習策略的形成和獲得往往受其發展水平、能力差異等自身因素的制約,因此教師應有針對性地指導,使全體學生積極投入學習,通過自身努力,分別達到各自的學習目標。
不同層次的學生具有不同的接受能力和學習能力。從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因材施教,是課堂教學必須堅持的重要原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協調好整體與個體的關系,應採用能適應各個層次學生的教學方法。上課時,分層設疑、啟發思維,分層鑽研、嘗試練習、分類指導。例如在教學反身代詞這個語法項目時,採用不同的傳授和操練方式,由易到難、循序漸進,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學有所獲。
1.培養興趣。針對A層學生英語語言能力差、缺乏自信心的特點,創設一些貼近生活的情境,把基礎知識傳遞給學生,並設計一些淺顯易懂、趣味性強的習題讓學生操練。先以師生問答的形式來呈現反身代詞。然後利用多媒體課件採用的游戲方式讓學生進行操練。學生可以選擇替換一個、兩個、三個地方,也許做出的句子有時意思很離譜可笑,但學生能在笑聲中激發興趣,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從而得到體驗成功的機會。
2.鞏固基礎。經過簡單的替換練習之後,重心轉向B層學生。這一層次的學生具有一定的英語語言能力,具有向高一層次發展的能力。因此,對於這些學生,則採用連詞成句的方式來使他們鞏固教材內容。通過此種形式,學生能熟練掌握各種句型結構,不斷提高發展語言表達能力,逐步向A層學生靠攏。
3.活躍思維。前面的內容對於C層學生而言缺乏挑戰性,因為該層的學生智力水平較高,思維能力較強,基礎扎實。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用反身代詞來造句,然後,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句中反身代詞所充當成分,經過啟發和提醒,學生通過討論,發現這兩個代詞緊跟充當主語和賓語的名詞之後,總結得出它們為同位語。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知識之間的類比,聯想來活躍思維,擴充新知;通過合作、探究等方式解決問題,從而鍛煉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實現練習、檢測分層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運用練習對學生學習進行監督,發現問題,及時矯正。教師在設計練習或布置作業時要遵循「兩層」的原則。「兩層」是指教師在處理練習時要具有兩個層次:第一層次為知識的直接運用和基礎練習,是全體學生的必做題;第二層次為變式題或簡單綜合題,以A層學生能達到的水平為限,這樣可使學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因而提高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分層達標檢測是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的差異,實施分層考核辦法,測驗時試
Ⅳ 英語教學中如何實施分層教學
素質教育的根本目標在於提高全體學生的全面素質,然而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性。如果採用「一刀切」,「一鍋煮」的教學方法,就會產生優生吃不飽,差生吃不了,中等生吃不好的現象,從而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為解決這一矛盾我嘗試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進行分層教學,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具體做法如下: 一、分層建組A教師針對學生的智能,英語上的聽說讀寫能力和在校表現等進行綜合分析,然後對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分層分組。這樣的「組」和「層」都是動態的,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應根據學生學習進展情況和學業發展情況及時調整學生類屬。這樣既使中差生覺得有前途,又使得優等生有壓力,充分調動全體學生都來認真學習。先把學生分成、B、C、D四個程度級,再按ABC、BC、DA的搭配方式編座,組成各學習小組。這樣便於組織優良生輔導中差生活動,教師能巡迴了解中差生的學習情況及優良學生的表現使各類學生生活在和諧、平等、友好的學習氛圍中,共同奮發進步。 二、分層教學 針對學生的智能差異和接受能力的不同,教師對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生進行不同的指導,既保證「面向全體」又兼顧「提優」「補差」。使每一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一個新的進步。聽說是英語學習的重要基本功,也是學習英語的目的之一。在聽的過程中學生對聽的內容進行模仿,儲備有聲材料,再通過說檢驗聽的效果。在對聽的內容進行模仿進行說話訓練時,就可對不同程度級的學生提出不同層次的要求。如教學5A Unit6一課時,我要求D類同學會讀對話,C類同學在會復述的基礎上表演對話,B類同學能在熟記對話的基礎上對原文稍作改變後表演,A類同學能根據一個新內容仿照原文自編對話表演。如這一課是關於打電話談論一些做家務和做家庭作業的事,我給出一個打電話約請同學出遊的話題。學生就可以仿文為:A:Hello. Is that xxx?B:Yes. Good morning.A: Good morning. Are you free now? B: No. I』m doing homework. What』s the matter? A: Shall we go to the park by bus? B: OK. How about tomorrow morning? A: Great! See you tomorrow morning. B: See you. 通過這樣的聽說訓練,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激活了上進心,使各類學生都能跳起來摘到蘋果。 三、分層作業 作業是為了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和鞏固課堂所學的知識,形成相應的技能,另外也是對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作檢查和評價的方式。我以新課標和教材要求為先導,根據學生的自身能力和行為習慣的差異對學生的作業分層。主要是通過對學生的作業量,作業難度,作業深度加以分層和調控。如布置預習作業,我要求A類學生聽錄音磁帶會讀單詞,了解課文內容;B類學生能試讀單詞,對課文有大概的印象;C類同學會讀復現單詞;D類同學先熟悉一下復現單詞。這樣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完成作業時不再感到困難,即使有困難,努力一下也能順利完成。 四、分層輔導 實行分類型,多形式的輔導,對C、D類學生採取個別輔導的方法,幫助他們復習鞏固舊知,在老師指導下完成作業,學會思考和學法,逐步形成自學能力;對B類同學採用分組討論,教師提示的方法,促使中等生相互學習,取長補短,逐步提高自學能力;對A類學生除給予較多的獨立思考和個別點撥外,主要通過英語角活動,製作英語手抄報,課外興趣閱讀等手段拓寬、加深他們的知識面。 五、分層評價 評價是英語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地評價體系是實現英語教學的重要保證。通過評價可以使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不斷體驗進步與成功所帶來的快樂。評價也應有分有合。分表現為評價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採用不同的評價方法,對學習有困難、自卑感強的學生,要給予表揚鼓勵評價,尋找他們的閃光點,及時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使他們看到希望,逐步消除自卑心理;對中等程度的學生,採用激勵評價,既指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們不甘落後,積極向上;對成績好,自信心強的學生,採用競爭評價,堅持高標准,嚴要求,促使他們更加努力向上。合表現為採用小組競賽機制。由於在編排小組時,小組內優差搭配,這樣各小組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組與組之間存在可比性,所以可以採用小組合作競爭激勵機制,把所有小組成員取得的成績看作整體來評價,這樣形成組與組之間的競爭,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托馬斯說過每個學生都應有均等的機會去達到目標,盡管每位學生達標的速度不同,但只要提供適當的條件,世界上任何能夠學會的東西,幾乎所有的人都能夠掌握,通過提出不同層次的要求,進行不同層次的教學,給予不同層次的輔導,用不同層次的評價使每位學生都對英語產生興趣,能在各自的「最近發展區域」內得到充分的發展,圓滿完成學
Ⅳ 如何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有效運用分層教學法
在初中的英語教學中,教師要考慮到不同學生之間個性的差異和英語水平的內高低,這容些因素直接影響著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分層教學模式就是由教師按照課程內容的難度,將不同英語水平的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劃分成不同的英語學習小組。
Ⅵ 初中英語閱讀為什麼分層教學
因為初中學生的詞彙量還很有限,閱讀訓練還有些欠缺,也還不太擅長通過全文猜測新單詞的意思,所以初中孩子的閱讀教學需要循序加漸進。
Ⅶ 如何進行英語分層教學
一、教學目標分層,與中考方向接軌
面對新的中考方向,教師在教學中應制訂科學合理的可持續發展的教學目標,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訂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樹立「跳起來摘到蘋果」的教育理念,既要給他難度與壓力,又要給他信心與希望。主要根據學生考試成績、接受能力、學習興趣、學習態度等因素,將學生分為A、B、C三層。對A層的學生採用「重基礎,拉著走」的教學方法,對B層的學生採用「重方法,多激勵」的教學方法,對C層的學生採用「重能力,大容量」的教學方法,讓各個層次的學生取得應有的進步。學生英語學習成績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我們不能以犧牲一部分學生的發展為代價去求得另一部分學生的發展。每個學生,包括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都具有學習的潛能,教師的教學要有利於發展與開發學習的潛能。如果教學目標「一刀切」,必然會使一部分學生「吃不飽」,而一部分學生「吃不了」。為此,英語課堂教學目標應分層:A.基礎性目標;B.提高性目標;C.發展性目標。基礎性目標是每個學生必須而且可以達到的。學有餘力的學生還可以選擇提高性和發展性目標。A層的學生,只要求他們掌握教材內容(如詞彙和基本的句型),保證學習成績逐步提高;對B層的學生則要求他們能在掌握教材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努力提高英語綜合表達能力,逐步向C層學生的行列靠攏;C層學生,由於其基礎較扎實,並有較強的英語聽、說、讀、寫的能力,因此要求他們在達到A、B層的要求的基礎上不斷地拓寬知識面,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二、教學過程分層,學習過程個別化
學生之間是有差異的,在同樣的學習任務面前,不同的學生具有不同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狀態。教學如果不適應學生的個體差異,部分學生就會產生學習障礙。如果這種障礙未能及時排除,就會給後續學習帶來更多困難。只要給學生充分的學習時間,95%的學生可以達到教學規定的要求,其差異僅在於掌握得快慢,而不在於能否學會。
為了實現分層彈性目標,必須改革英語課堂教學過程,「立足中間,抓住兩頭」,以全班學生的平均學習時間為基本教學時間,狠抓基礎目標的實現。學生可以在教師講授中獲得知識,但主要是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自己探究,即教師導學與學生悟學相結合。因為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主要表現為學習速度的快慢和學習策略的優劣,所以學生學習過程必須是個別化的。只有在個別化的學習過程中,有差異的學生才能自己調節學習的速度,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學生良好的學習策略的形成和獲得往往受其發展水平、能力差異等自身因素的制約,因此教師應有針對性地指導,使全體學生積極投入學習,通過自身努力,分別達到各自的學習目標。
不同層次的學生具有不同的接受能力和學習能力。從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因材施教,是課堂教學必須堅持的重要原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協調好整體與個體的關系,應採用能適應各個層次學生的教學方法。上課時,分層設疑、啟發思維,分層鑽研、嘗試練習、分類指導。例如在教學反身代詞這個語法項目時,採用不同的傳授和操練方式,由易到難、循序漸進,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學有所獲。
1.培養興趣。針對A層學生英語語言能力差、缺乏自信心的特點,創設一些貼近生活的情境,把基礎知識傳遞給學生,並設計一些淺顯易懂、趣味性強的習題讓學生操練。先以師生問答的形式來呈現反身代詞。然後利用多媒體課件採用的游戲方式讓學生進行操練。學生可以選擇替換一個、兩個、三個地方,也許做出的句子有時意思很離譜可笑,但學生能在笑聲中激發興趣,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從而得到體驗成功的機會。
2.鞏固基礎。經過簡單的替換練習之後,重心轉向B層學生。這一層次的學生具有一定的英語語言能力,具有向高一層次發展的能力。因此,對於這些學生,則採用連詞成句的方式來使他們鞏固教材內容。通過此種形式,學生能熟練掌握各種句型結構,不斷提高發展語言表達能力,逐步向A層學生靠攏。
3.活躍思維。前面的內容對於C層學生而言缺乏挑戰性,因為該層的學生智力水平較高,思維能力較強,基礎扎實。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用反身代詞來造句,然後,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句中反身代詞所充當成分,經過啟發和提醒,學生通過討論,發現這兩個代詞緊跟充當主語和賓語的名詞之後,總結得出它們為同位語。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知識之間的類比,聯想來活躍思維,擴充新知;通過合作、探究等方式解決問題,從而鍛煉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實現練習、檢測分層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運用練習對學生學習進行監督,發現問題,及時矯正。教師在設計練習或布置作業時要遵循「兩層」的原則。「兩層」是指教師在處理練習時要具有兩個層次:第一層次為知識的直接運用和基礎練習,是全體學生的必做題;第二層次為變式題或簡單綜合題,以A層學生能達到的水平為限,這樣可使學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因而提高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分層達標檢測是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的差異,實施分層考核辦法,測驗時試卷設計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兩卷。必做題屬檢測達標的基本要求,選做題則屬較高要求,為加分題。這種設計方法可使A層學生有更多的成功機會,進而增強其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同時也可使B、C層學生不易滿足,激發其求知慾。實行分層練習和分層檢測,有助於教師正確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便於開展個別教學活動,有助於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四、教學評價分層,調動每位學生的積極性
教師應把對學生的評價評價作為促進教學和學生的發展的手段。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既要關注結果,又要關注過程,為了鼓勵學生的信心,可以在課堂問答、作業練習上分出層次,讓學生自主選擇,或是同樣的作業採用不同的評價標准,讓他們都有體驗成功的機會。只有採用這樣的全方位的評價標准,才能真正實施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要求。
實施分層教學,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特長得到長足的發展。分層教學有很多優越性,但也有些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首先,一個班學生程度不同,教師要恰到好處地控制,使各層學生互相激勵、啟發,又不能互相干擾,難度較大。其次,對同一教學內容,要為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的問題,工作量也是很大的。所以說「分層教學」對教師的素質要求較高。但是,不管多難,教師都應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原則,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嘗試探索,找到適合自己、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
Ⅷ 分層教學法的好處
分層教學法的實施,避免了部分學生在課堂上完成作業後無所事事,同時,所有學生都體驗到學有所成, 增強了學習信心。同時,分層次教學方法還和我們一直提倡的素質教育結合起來,對學生量身打造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式,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教師事先針對各層學生設計不同的教學目標與練習,使得處於不同層的學生都能「摘到桃子」,獲得成功的喜悅,這極大地改善了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從而提高師生合作、交流的效率;其次,教師在備課時事先估計了在各層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並做了充分的准備,使得實際施教更有的放矢、目標明確、針對性強,增大了課堂教學的容量。通過這一教學法,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分類指導是實施分層教學的關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採取不同方法進行有效的幫助和指導。要因人而異,體現「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除此之外,還要進行作業批改、成立課外活動學習小組等必要的輔助手段,加強對各層次學生的指導,促進學生由低層次向高層次的轉化,使學生整體優化,進而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
分層教學要遵循學生的心理認識規律,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新知識進行探索,但不同的學生自身基礎知識狀況、對知識的認識水平、智力水平、學習方法等都存在差異,他們接受知識的情況就有所不同,如果教師採取「一刀切」的方法,勢必會產生「優生吃不飽、中等生吃不好、學困生吃不了」的結果,優生將對老師失去信心,覺得在課堂上學不到他們想要的知識,轉而自己去擴充知識,但缺乏合理的指導;中等生不願意與老師交流;而學困生則害怕「吃」,也「吃」不進去,這樣就會進入一種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