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閱讀教學理論與實踐
1. 英語閱讀技巧與實踐passage 9 robots
英語閱讀技巧訓練在英語教學中的實施策略:英語閱讀既是掌握語言技能的一個重要基礎,英語閱讀技巧很多,與之對應的訓練策略也不少一、一英語閱讀教學中的猜詞技巧及其訓練策略詞彙是構成語句和文章的基本要素,學生在英語閱讀理解中遇到的最大障礙就是生詞,如果有一兩個關鍵詞不認識,就可能會感到無所適從。針對此情況,最好的法就是在平時的閱讀中加強學生利用上下文、構詞法等猜測詞義的能力訓練。具體說來,有以下三種方法。(一)利用句子結構猜測詞義(二)利用上下文線索或暗示猜測詞義1)利用定義或重述猜測。有時,在一些閱讀材料中,作者對讀者可能不了解的東西,往往採用定義法解釋,或者進行重述,即對前面的句子、短語或生詞做出補充性解釋。定義或重述常有以下提示語,如inotherwords,thatistosay),thatmeans,whichmeans,beknownas.namely等,閱讀者可結合這些提示語,根據文中的定義或重述猜測詞義。2)利用舉例猜測。英語閱讀者可以利用上下文所列舉的例子,運用歸納法猜測生詞或片語的意義。常見舉例提示語有forexample,forinstance,suchas等等。比如:Therearemanynewspapers,suchas,ChinaDaily,TheTimes,andSOon.我們可以從所列舉的ChinaDaily和TheTimes,推測出newspaper為報紙。3)利用比較對照關系猜測。比較對照關系表示意義上的相似關系,作者在比較時,強調它們的相同之處。閱讀時可結合一些表示比較關系的常見提示語,如while,but,unlike,ontheotherhand,incontrast等,來猜測生詞詞義。(三)運用基本構詞法猜測詞義英語的構詞法常見有三種,即派生、合成和轉換。派生是指在詞根上加前綴或後綴而產生,合成是指由兩個或的詞合並成為一個新詞。如air,sickairsick。轉換是指同一個詞在句子結構中不同的位置表達不同的詞性和詞義,如上文中的like。猜詞技巧的合理運用有利於學生擴大詞彙量,提高閱讀能力。作為教師,平時應採取合理的閱讀訓練策略,多給學生做一些有針對性的猜詞練習,讓他們接觸的新詞。但是,這種根據上下文猜詞的方法一定要基於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基礎之上,而不可盲目猜測,否則就會徒勞而無功。基於英語詞彙的特點,根據構詞法判斷詞義是十分重要和有效的。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構詞法,還要布置對應的練習加以鞏固,培養學生分析詞彙並有效自動地運用閱讀策略的習慣。二、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句子理解及其訓練策略根據多年的閱讀教學實踐,發現學生在閱讀中常常為幾個難句所羈絆,而不能使閱讀繼續,這既降低了閱讀速度,又減弱了閱讀興趣。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認真分析學生閱讀中遇到的具體難句,總結出閱讀中的句型結構難點,化難為易,有的放矢。具體來說,可著重分析以下3個方面。1)復合句中,定語從旬隔開了主句的主語和謂語,給學生閱讀帶來困難。如:』twriteasentencecan』tbecalledilliterate.如果學生對定語從句掌握不好就很難理解該句。其實,該句的主句部分是Apersoncan'tbecalledilliterate.其餘部分則為定語從句。2)插入成分隔開了句子的正常排序。3)先看一個例句(《英語新目標Goforit9年級》)在第9頁上:?你認為哪一種處理問題的方式是最好的?在該書的22頁上還有:?你認為什麼樣的學習規章應該更改?這里都用了doyouthink,用在一個特殊疑問句中。請仔細觀察句子的語序:疑問詞部分必須放在句首,doyouthink必須放在疑問部分之後,然後是句子的其餘部分,例如系詞和表語,謂。3)強調句型的正確判斷。如:.在這個句子中,Itwas..that是強調句型的固定部分,也是理解該句的關鍵。針對以上難點,教師要加強語法教學,句式拆解,抓住主幹,理解全句。但同時也要避免單純的語法講解,因為脫離開文章,只注重單純的語法條目的講解只會事倍功半。三、語篇的理解及其策略傳統的英語閱讀教學往往以語法教學為中心,以句子的分析講解為主,只注重句子,不注重篇章。過分強調語法的重要性,而忽視能力的培養,因此常導致學生缺乏對整體篇章的綜合理解。近年來,隨著新的閱讀理論的發展,語篇教學應運而生。它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理解作者的觀點、意圖,使學生具有通覽全篇的能力,因為語篇分析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分析語法、詞彙及銜接關系,進一步把握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聯系,進而通過分析句際與段際之間意義上的聯系,把握全文的篇章主題和中心思想,同時,也可掌握句子在表達語篇整體意義上所起的作用。在語篇教學中,教師在講授基礎知識、強調語言的同時,還要注意闡明篇章結構,點出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教會學生識別主題句,並依據不同的體裁,把握重點,進行語篇分析。比如對於記敘文、描寫文的分析,要讓學生找出課文中的人名、地名和時間順序,然後找出與它們相關的信息,按照文章中的呈現順序進行分析。對於科普文章,應當引導學生在獲取信息的同時,注意長句、難句以及文章的段落結構。對於論說文或議論文,要求學生分清文章的主要論點和次要論點,找出論據,研究論證,按照論點、論據和論證的遞進層次進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見解,把閱讀課提高到一個更高層次,進行欣賞與評價。總之,英語技巧教學在英語閱讀中的確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具體的閱讀實踐中,學生要想真正掌握這些技巧,使自己能在閱讀實踐中自覺而有效地使用它們,僅靠課堂上的練僅靠課堂上的練習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在課下的閱讀中時刻注意到這個問題,從而使技巧的使用變成一種不經意的習慣。
2. 求英語閱讀實習報告
實習學校:龍陵縣龍山中心學校
實習時間:35天(2005.03.01-2005.04.02)
指導教師:楊雲川
指導班主任:李彩煥
實習生:范玉明
實習班級:三(1)班
實習內容:小學英語課(三年級)、實習班主任找範文
實習目的:實習是大學教育最後一個極為重要的實踐性教學環節。通過實習,使我們在社會實踐中接觸與本專業相關的實際工作,增強感性
認識,培養和鍛煉我們綜合運用所學的基礎理論、基本技能和專業知識,去獨立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提高
實踐動手能力,為我們畢業後走上工作崗位打下一定的基礎;同時可以檢驗教學效果,為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合格人才積累經驗
,並為自己能順利與社會環境接軌做准備。
我們懷著難以訴說的心情以及對教師這種職業的神聖的嚮往,隨著飛駛的列車來到了我們的實習目的地——龍陵縣龍山中心學校,這是一個
美麗的學校,也是一個五彩的花園。
當然我根本沒有想到,在之後的一個月里,我會在這里收獲一段快樂而難忘的時光。我不僅從各個老師和學生們的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而
且和他們成為朋友,更重要的是,我在實習過程中感覺所學的到東西遠遠要比三年裡在校園里學到的更豐富、更精彩。當然,這並非否定老
師的教學和自己的學習,只是實踐中收獲到的遠比書本來得真切和實在。正所謂:「千淘萬漉雖辛苦,一波三折有收獲。」
我們來到龍陵縣龍山中心學校受到了熱烈的歡迎。首先,我們和該校的領導及老師召開了座談會,他們向我們介紹了龍陵縣龍山中心學校的
情況:它辦校至今已有百年歷史,始建於清光緒30年(公元1904年),坐落在縣城東南的老東坡下,背靠青山,側臨綠水,校內青杉挺拔,
繁花似錦,綠草茵茵,是一個靜心求學的好地方。它佔地總積13333平方米,校舍建築總面積4737平方米,校園綠化面積3800多平方米,運動
場面積1500平方米。這里共有教職工63人,教學班24個,學生1058人。它堅持以質量求生存,以教研教改促進發展,多年來一直承擔全縣小
學教育研究和實驗示範任務,為龍陵縣基礎教育事業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保山地區重點學校之一,它也為龍陵縣的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有
目共睹的貢獻。
實習的基本內容包括三部分:課堂教學、班主任工作。
基情況如下:
1、課堂教學:完成教案數為8份,上課節數為16節(英語、語文、數學、品德、自然、音樂、美術7個科目)。
2、班主任工作:組織一次「我做文明小公民」的主題班會。
3、帶領學生出了一期黑板報。
4、到學生家裡去家訪。
這次實習令我感受頗多。一方面,我深感知識學問浩如煙海,使得我不得不晝夜苦讀;另一方面我也深深地體會到教學相長的深刻內涵。備
課、上課、改作業……日復一日,無數瑣碎平凡的事構成的我實習生涯的主旋律。
首先,我請班主任給我 一份名單,因為我知道,記不住學生的名字,看似小事,其實它在學生眼中是很重要的,如果記不住學生的名字,學
生就會覺得自己在老師心中沒有地位。覺得老師不關心自己,甚至會產生隔閡。而後我便找了個機會認識了全班同學,下課後同學們都圍著
我唧唧喳喳地說:「老師,你怎麼才來就知道我們的名字呀?好多老師教了我們一年都沒記住我們的名字。」這也使我明白了:溝通是一種
重要的技巧和能力,時時都要巧妙運用。認識一個人,首先要記住對方的名字。了解一個人,則需要深入的交流。而這些,都要自己主動去
做。
下課後,孩子們經過我時,都親切地喊一聲:「范老師好!」,我也帶著按捺不住的羞澀和歡喜應著,同時我也發現了快樂竟如此簡單,只
因被一群天真的孩子們認可並充滿親切地問候一句。
在我從事教育教學活動時,我第一次深入課堂時,我就遇到了許多學校里沒學過、沒想過的難題,即自認才出眾的我繪聲繪色地講完一節課
後,我問學生:「你們聽完課,印象最深的是什麼?」學生面面相覷,茫然無語。學生何以如此呢?在我看來主要是由於學生沒有學習的興
趣。
古人雲:「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興趣對於一個學生的學習來說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條件。興趣是學習入門的階梯興趣孕
育著願望,興趣溢生動力。那麼如何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其實這不只是學生的問題,老師也要有激情與耐心,這是做位一名老師應
該具備的。激情與耐心,就像火與冰,看似兩種完全不同的東西,卻能碰撞出最美麗的火花。其實,不管在哪個行業,激情和耐心都是不可
或缺的。激情讓我們對工作充滿熱情,願意為共同的目標奮斗;耐心又讓我們細致的對待工作,力求做好每個細節,精益求精。激情與耐心
互補促進,才能碰撞出最美麗的火花,工作才能做到最好。
初為人師,總是有些緊張。我帶著羞澀與忐忑抱著課本和教案走上講台時,盡管我做了很多准備,但當我真正面對那麼多雙眼睛時,我還是
緊張了。「同學們,現在開始上課。」我機械得重復了在台下不知念了多少遍的開場白。然而,這句話說完,下句該說什麼呢?突然間我的
腦袋一片空白,只能感覺到有幾十雙眼睛正齊刷刷地盯著我,讓我感到十分地不自在。短暫的猶豫之後,我剩下來的只有微笑,因為我想起
了那句話:「微笑是法寶。」學生也對著我微笑,看著他們那一張張稚氣的面孔,我所有的緊張都在這一瞬間消失了,透過那一雙雙澄澈的
眼睛,我也似乎讀到了那一顆顆純凈的心。在此後的時間里,我一直微笑著。所以,課堂氣氛也顯得輕松活潑了一些,40分鍾的課一下子就
過去了。雖然,我知道我的這節課上得並不成功。突然一次,一個學生遞來一張字條:「范老師,我喜歡你的微笑,當你微笑著走近我時,
使我感到了從來沒有過的親切,我很喜歡你,范老師。」這是出自一個三年級學生之筆,這也是我在實習一個月的時間里收到的最好的,最
值得珍藏的禮物。也使我明白了,其實走近學生的第一步只須微笑就夠。
在班主任實習工作中,我組織開展了「我做文明小公民」主題班會。起初,我遇到了許多困難:比如學生的不配合就常常令我痛心疾首。當
時,有人建議我使用強制方法。比如說罰站、罰蹲等。誠然,這種方法可以勉強維持班級秩序。然而,這也無疑加深了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隔
閡,甚至會使學生產生厭學的心理。作為教育工作者,就要想方設法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在教學活動中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而且,
教師要把自己當成活動中的一員,是學生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引發者,是學生的學習夥伴、知心朋友。
為了辦好這個班會,我努力為每一個同學創造展示自我的機會,提供展現自我的平台,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體驗到成功的愉悅,感覺到自我
的價值,品嘗到其中的樂趣。結果,在准備班會的過程中,同學們都很積極。班會的節目花樣繁多,唱歌、跳舞等應有盡有。每個學生的積
極性都很濃烈、熱情也很高漲。最後一曲學生獨唱——「春天在哪裡?」把班會推向了高潮。當然,在開展班會活動過程中,我也發現了許
多問題,並在方法上有待改進。
實習的時候,我上了一節活動課,帶學生到操場去玩,其中一個男生捉了一隻蛤蟆來給同學們看,那些女孩子嚇得只叫,說實話,當時我很
害怕,我從小就怕蛤蟆。我就用命令的口氣說:「放下那個丑東西!」小男孩震了一震,腦袋一撇,眨眨眼睛問我:「老師,它很醜嗎?
」我試著和他說:「是的,你看它那恐怖的樣子。會嚇到人的。」他似懂非懂的點點頭,滿臉委屈地放了那隻蛤蟆。不一會兒,他又滿臉迷
惑地過來問我:「老師,它真的很醜嗎?外婆還說它是益蟲呢。」我的笑容頓時僵在了臉上,原來這些小動物在孩子眼中竟如此美麗。而我
與他之間存在著成年與幼年、純真與世俗的眼光的差距。於是,我便帶著全班同學去看那隻蛤蟆,並讓他們討論一下「蛤蟆是丑還是美?
」我沒敢再說蛤蟆丑,因為不同的審美觀面前,美醜是無從計較的。我也因此而想,其實蛤蟆並不是很醜,只是我用丑的眼光去看它,而孩
子卻用美的眼光去看它而已。同時,我也從孩子眼中看出了一股可貴的純真,在孩子的眼中的世界是最純真的,是最美的。
在剛開始的三周里,我發現我在孩子們心中留下的印象還算可以,我也因此而告訴自己:「繼續努力!」可是,在一個雨天里,我第一次和
學生發火了,那個男生是班裡最搗蛋的學生,上課時老講小話,還不時地影響其他同學學習,他還對我的屢屢警告無動於衷。那天上課,他
竟然在教室里隨意走動,並高聲喧嘩。雖然作為一名老師,和學生發生沖突是在所難免的,但對我這個初為人師的新手來說,處理這樣的突
發事件是毫無經驗的,我一邊盡量冷靜自己,一邊對他呵斥到:「不想學就出去!」頓時,教室里鴉雀無聲,而那個男孩還把頭扭到一邊不
看我,我一下子窘在了那裡,我轉過身背對著一屋子的學生,後悔、生氣、委屈、難過各種滋味混在一起。雖然我一再努力,卻還是沒控制
住滿眶的淚水。教室里一片寂靜,我也聽到了一個孩子小聲地對那個男孩:「都是你把老師惹哭了!」我第一次在學生面前脆弱得一塌糊塗
,這時那個男孩也主動來承認錯誤了,他說:「老師,我錯了,你打我吧,我不該惹你生氣,以後我一定聽你的話,你不要生氣……」說著
他也哽咽了。其他的孩子也來勸我:「老師,你別哭了,再哭就不好看了。」「老師你笑一笑嘛!」那天,我反倒像個孩子似的,被學生哄
著,心裡突然涌動的溫暖又催化了我的第二撥淚水的涌動,擦了半天才把眼淚擦乾。
在給孩子們上最後一節課時,我故作若無其事地講課,卻不敢多說一句話,也不敢多看他們的眼睛,就怕自己善感的性情泄露了秘密,包藏
不住脆弱的眼淚,那一節課氣氛很沉重。或許孩子們也知道我們要分別了,他們都很認真地聽講,誰也不說話,可我卻從他們的眼裡讀到了
濃濃的依依不捨。
盡管聽了無數次「老師好」,但每每回應的時候我依然帶著欣喜的笑容。每當站在講台上,被一雙雙純凈的眼睛聚精會神地望著時,作為一
名教師的價值感和成就感就油然而生了。這一個月的時間里,我並沒有做到一名好老師,也不可能讓所有的學生都喜歡我,但只要有一名學
生記住我,那麼我的實習生涯就有了難以泯滅的閃光點。
另外,團IDC網上有許多產品團購,便宜有口碑
3. 如何改進外語教學──來自理論與實踐的幾點思考_英語論文
【摘要】 本文從心理語言學和語言教學理念的角度詳細地論述了影響外語教與學的四個因素並給出相應的對策,同時對外語教學嘗試性地提供了系統的理論框架。【關鍵詞】 心理語言學 語言教學理論 教與學 思考筆者在與外語教師的日常交往和教學中,經常聽到有些外語教師抱怨:教得再辛苦,可學生成績就是上不去,或是不理想等等。而不少學生的反饋也大致如此:每天花在外語上的時間最多,可最終成績總是上不去,學來學去還是「聾啞」英語等等。這就不禁使我思考這么一個問題:其中的症結究竟出在什麼地方?筆者認為,作為教師,應考慮以下四個因素:一、教學理論上的5 個 W+HOW1. WHO:誰參與教與學?很顯然是教師和學生,但是這些學生是誰?從哪兒來?他們所受的教育程度如何?他們的經濟狀況怎麼樣?他們的父母親是誰?他們的語言能力怎麼樣?他們都具有什麼樣的個性?2. WHAT:教師本人的教學經歷以及受過什麼樣的培訓?對教學目的語及其文化的了解程度如何?對教育理論了解多少?本人的個性是怎麼樣的?學生必須學、教師必須教的是什麼?什麼是交際?語言是什麼?當你說起某人知道如何運用一門語言,意思是什麼?第一語言和目的語的差異是什麼?3. WHEN:學生對於目的語的學習始於何時?花在語言學習上的時間是多少?(每周上課的時間是多少?每天所花的時間是多少?)4. WHERE:學生是在什麼樣的環境下學習目的語的?課堂教學是否用目的語?目的語的使用僅限於課堂上嗎?5. WHY:學生為什麼要掌握目的語?其目的是什麼?學習目的語的動機是為了通過考試,為了將來事業有成,還是想了解目的語的文化以便與該文化背景下說這種語言的人進行交際?簡言之,其學習的動機是屬於工具型動機(instrumental motivation)還是綜合性動機 (integrative motivation)?6. HOW: 怎麼教?怎麼學?怎樣才能在語言學習上取得成功?目的語學習需要哪些認知過程?學生都採用了哪些學習方法和技巧?在語言學習上認知(cognition)和情感(affect)之間又有什麼內在聯系?以上所論之問題看起來很簡單,但裡面卻包含著很深刻的語言習得理論,作為一名教師,他不了解自己的學生,不具備社會語言學、心理語言學等方面的知識,不深入研究、思考以上一些問題,拿起書本便教,是很難教好的,也很難說他能夠給學生什麼指導意見的。這樣的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帶有主觀性、片面性和盲目性。二、語言教學的方式、方法作為一名外語教師,他對語言教學流派和其本質的了解程度和具體運用能力對外語教學的成功與否將起著一個很大的作用。遺憾的是在外語語言教學中,很多教師仍然受行為主義心理學(behavioral psychology)和結構主義語言學(structural linguistics)的影響,片面而誇大地強調過度學習(overlearning),模仿(mimicry),重復(repetition),句型操練(practice)以及習慣形成(habit formation)等方面的作用,而忽略了語言學習的認知過程(cognitive process)、 情感過程(affective process)以及語言學習的本質和特點,這樣勢必會給語言教學帶來以下負面影響:1. 脫離目的語的文化。2. 教學上的僵硬性。3. 教學上的機械性。總而言之,這種教學方式是完全有悖於全人(whole person)教育觀的,也完全有悖於人本主義教學理念(humanistic approach)的。 語言教學不同於自然科學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它更是一門藝術,不能完全像 Nelson Brooks 教授(1964)所提出的那種 A+B+C... 的典型的公式化結構主義教學。外語教學的方式、方法日新月異,而我們有不少教師仍然使用傳統的、19 世紀 40 年代至 20 世紀 40 年代盛行於西方的語法翻譯法(Grammar translation)進行教學,其課堂教學特點如下:·課堂(基本)用母語教學,很少用目的語;·孤零零地教一大串互不關聯的單詞;·繁瑣地、長時間地解釋語法;·閱讀相對於學生的認知水平而言過於艱深的課文;·很少注重課文內容,其語言點總是以語法的面目出現;·慣常的操練便是翻譯互不聯系、一個個獨立的句子;·絕少注重或不注重發音。這種教學過程或許我們可稱之為線性疊加過程,而語言習得不可能只是疊加性的。一堂課的教學不能僅僅限於教各種語法結構,換言之,一課的內容甚至一本書或一套教材的內容教學不等於各個結構總和的教學,因為掌握了結構總和不等於掌握了語言本身。正如美國著名語言學家布萊爾教授(1982)所說的那樣:「傳統的模式違反了在自然語言習得中發現的一些學習條件,這些條件對於有效的語言學習很可能是必不可少的: 有在真正的交際中創造性地使用語言的充分的機會;提供一個「語言豐富」的學習環境,學生在其中可以通過語境線索弄清詞語的意義;有保持沉默並在說話之前培養接收能力的機會,……那種把課程中所教的一切置於嚴密監視之下,並且想說明一切的方法,沒有考慮到記憶力的局限性,剝奪了學生使用自己的自然語言習得戰略的權利,並且嚴重損害了學習環境的豐富性。」當然,作為一名外語教師,僅僅了解或知道外語教學的流派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學會具體靈活運用,而具體靈活運用必須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1. 熟悉每一種教學流派所涵蓋的內容:(1) 產生的背景 (background);(2) 語言理論和語言學習理論;(3) 設計(design):·一個方法的目的是什麼;·語言內容是怎樣選擇和組織的?即這個流派所含括的大綱類型;·這個流派所主張的學習任務和教學活動類型;·學生的作用;·教師的作用;·教材的作用。(4) 教學程序(procere)2. 熟悉每種流派在在具體教學實踐和環節中的利、弊與可行性。要熟悉每種流派在具體教學實踐和環節中的利、弊與可行性,除了要深刻理解各流派所提出的教學理論、觀點和思想,在此基礎上,更為重要的是在具體教學中,如何根據教學實際,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課本的特點和內容來靈活運用各個流派的方法,或有所側重地用某一個流派的方法或把相關的流派的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加以綜合運用,這樣可以提高教學效率,也可以挖掘學生的語言學習潛能,豐富課堂教學活動,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教學方法與語言大綱的設計真正地熟悉了教學方法還是不夠的,因為教學方法的選擇只是大綱活動體系中的一個方面,比如面對一批剛開始學習商貿英語或旅遊英語的學生,在教學前,首先要考慮以下問題:1. 這些學生是誰?2. 他們的語言水平現狀如何?3. 他們所需的交際水平。4. 他們未來使用英語的情況和環境。只有考慮到諸如以上的因素,然後才能考慮到教學方法或者教材的選定。而以上問題所獲得的答案或信息反饋為語言大綱的設計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基礎。大綱的設計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 需求分析:學生需要什麼水平的教師以及學生以後要達到的水平。2. 目標和目的設計:目標不明確,目的就不明確,而目的不明確便會導致以下問題得不到系統解決:·教學內容;·教學活動和過程;·教材;·評價。3. 教學活動的選擇:此項關繫到教學理論和思想的具體實施。4. 評價:對教學計劃和程序的有效性、可行性、可接受性以及效率進行評估。以上諸方面關系參見下表:從上圖我們可以得知:在考慮眾多因素基礎上的需求分析是直接為學習目的服務的,學習的目的決定著教學計劃和程序的設計,而教學方法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方面。四、SARD 問題師生關系是教育永恆的話題,在教育活動中,教師不僅是教育者,也常常是受教育者,所謂「教學相長」,「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而在日常的教學中,有些教師意識不到這一點,常常板著面孔,以權威者自居,所授的內容不容置疑和商討,同學生始終保持著一定的距離,這樣知者(knower)和學習者(learner)之間怎麼會存在自然的密切關系?沒有這種關系,學習者就不可能有安全感(security),而S正是代表Security。 從心理語言學角度而言,如果學習者感到安全的話,他們會學得最好(Learners learn best when they feel secure.)。這就要求外語教師必須學會使學習者能夠產生這種安全感的技術。要達到這一點,教師要做到以下兩點:(1) 教師要學習心理學、 教育學以及心理語言學的相關知識,教師不僅要解決學生學習上的問題,還要解決他們自身所不能解決的心理、情感等問題,使他們能夠輕裝上陣,全身心地投入到語言學習中去。(2) 教師所持有的兩種態度是重要的。其一:對於學習者的完全信任態度;其二:對於學習者的個性不加評價的態度。A 這個字母分別代表 Attention 和 Aggression。Attention 為注意力。在語言教學中,我們通常發現學習者注意力集中不起來,課堂上老是分神,心不在焉。出現這種情況時,教師在排除學習者的學習和情感因素(learning and affective factors)的前提下,要更多地找找自身的原因,看看問題是否出在課堂教學活動安排上面,根據心理語言學的相關理論,教學活動的多樣性和趣味性直接影響學習者的注意力,因為課堂活動安排的不豐富多彩,教師又採用滿堂灌的方法(jug-and-mug method), 而學習者只是穩坐板凳的聽眾(bench-bound listeners),只是被動的吸收者(passive absorbers),缺少積極的參與(involvement),這樣就很容易精力分散,久而久之,便導致學習興趣下降,最後直接影響教學效果。鄒永宜(1995)指出:「大多數英語課本每單元的編派形式都是一樣的,但並不是說就應該按照一成不變的順序,以同樣的方法完成每一單元的內容。……如果一位英語教師的課千篇一律,缺乏變化,學生會感到厭倦。」Aggression 這個詞在心理語言學上應理解為「進取心」,而不是該詞的通俗意義所具有的貶義的色彩。成人的語言獲得(learning)和小孩的母語習得(acquisition)在「進取心」等方面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成人如同小孩,在學習了語言的某些方面以後,總是尋找機會展示自己所學,用新的知識作為自我表現(self-assertion)的工具。作為教師,應把握住這一點,因為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注意力和進取心剛好結合在一起。學習者越是積極地參與,注意力也就越是集中。R為 Reflection,即反思。根據語言學家布萊爾的學說,Reflection 分為課程內容反思(text reflection)和體驗本身的反思(experience reflection)。這是在課程教學框架中的一個特定的沉默階段(a period of silence), 一般應安排在課堂教學活動結束前幾分鍾,一是讓學習者反思一下課程所學的內容,以求得到進一步的理解,從而得到鞏固所學和加強自信心(self-confidence);二是讓學生反思一下學習體驗本身。學習者在某一段學習期間以後,常常要反思一下自己在學習中產生的矛盾和各種影響外語學習的不良情緒,如氣惱、焦慮、壓力下的灰心、氣餒等。而這時正是需要教師去幫助學習者化解心理矛盾的時候,這時教師如果能及時做到這一點,既通過學生反饋和調查,有針對性地化解、緩沖學習者的心理矛盾,平息他們的各種干擾外語學習的不良情緒,使他們能夠正確地評價自己現階段的學習發展情況以及重新評估未來的目標。同時他們也得以在無威脅的狀態下和放鬆的情況下(in a non threatened manner and in a relaxed way)繼續其語言學習。D為 Discrimination,意為辨微。成人在外語獲得中不象小孩在母語習得中那樣有一種安全感,嬰兒在出世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都是聽,而不說(事實上也不會說),父母也不逼他們說,而只是反復、不厭其煩地通過游戲等娛樂方式對他們進行無意識的母語的輸入,等到他們會說話的時候,也沒人對他們提出苛刻要求,說應該這樣講或那樣講,總是對他們的每一個細微的進步報以鮮花和笑臉。而成人在語言獲得方面就沒有小孩那麼幸運了,成人在學外語的時候,一開始在沒有得到多少語言輸入(linguistic input)的情況下,教師便要求他們進行語言輸出 (linguistic output),並且在聽、說、讀、寫方面都是很苛刻的,要求學生准確無誤,可想而知,其壓力有多大!根據語言習得理論,在最初語言學習階段,必須加大對學習者輸入技能(receptive skills)即聽和讀的培訓,然後才是對其輸出技能 (proctive skills)即說和寫的培訓。正如語言學家 James Asher(1977)所言,人的右半腦為輸入技能提供了保證,而右半腦在接受輸入到一定量或程度的時候,才會激發左半腦對語言的輸出技能。就象往一個杯子里注水(即輸入)一樣,只有注水到一定程度,杯子里的水才會自然溢出來(即輸出),這里實際上蘊涵著一個淺顯的道理:水到渠成。因此,當語句通過視覺或聽覺方式輸入後,方能使學習者在以後的輸出時能夠辨微、辨認打下基礎。正如以上所言,成人一開始學語言便要求他們辨微,要求他們在發音、拼法和語法結構方面進行辨微且做到准確無誤,這無疑違反了語言習得的規律。英國著名語言學家韓禮德(Halliday)經常說,要學好一種語言必須要做到「不自覺」,即必須達到一種「不自覺」的境界,而要研究語言學必須要做到「自覺」。我們對學生的要求是讓他們掌握外語,以達到用外語作為工具學習專業知識或者進行交流的目的,而不是讓他們做語言學家。美國心理語言學家克拉申(Krashen)認為,只有自然吸收的語言才能轉化為口頭的熟練掌握。換句話說,光靠語法分析、光靠辨微等所得到的理性認識並不能使人們熟練掌握外語。克拉申認為,成年人的外語教學中最重要的兩個環節是:(1) 為學習者提供可以理解的、豐富的和自然的語言材料;(2) 理解思想障礙,減少心理負擔,使學習者能做到自然吸收。克拉申所提這第二點也正是人本主義方式(humanistic approach)的具體體現。 綜上所述,我們必須得到以下幾點認識:1. 弄清「學習語言」(learn the language)與「學習有關語言的知識」(learn about the language)的區別;2. 弄清輸入與輸出的關系;3. 通常的聽、說、讀、寫順序應科學地排序為聽、讀、說、寫;4. 沒有安全感的學習是不可取的,即認知(cognition)與情感 (affect) 的問題, 同時這也是「全人」(whole person )教育觀在外語教學上的體現。需要強調的是,我們並不是說辨微不重要,相反,學習者對於一種語言不能辨微,一輩子都會犯同樣的錯誤。但辨微不是在最初階段,而是要等到學生已經獲得安全感的那個階段,等到已經接收到大量輸入的階段,在這個時候,各個方面的精確辨微就會作為創造性自我發展的一部分而出現。以上所論述的心理學家 Charles Curran(1972)的 SARD 理論,依筆者之管見,其核心點為 S(安全感),只有在 S 上做好文章,才能帶動 ARD 問題的真正解決。當然,影響外語教與學的因素還很多,但本文所涉及的四點考慮在理論和實際操作上將有助於外語教師及時地修正自己的教學思想和教學實踐,從而避免出現在語言教學中所不應出現的問題。我們常說一門課的教學效果如何,在這里不應片面地理解為教師的教學效果如何,應理解為教師教的效果和學生學的效果,而問題的關鍵在於教的效果直接影響到學的效果,這就要求我們的外語教師多在如何「教」上面下些功夫,多進行一些反思性的教學,而本文所提的四點考慮正是圍繞「教」這個字而展開的。參考文獻1. H.Douglas Brown.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Prentice Hall Regents, 1994.2. Jack C,Richards & Theodore S.Rodgers,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3. 胡文仲:《英語的教與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89 年版。4. 羅勃特·W·布萊爾著,徐毅譯:《外語教學新方法》,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1987 年版。5. 徐烈炯:《當代國外語言學學科綜述》,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6. 鄒永誼,賴莉婭:《英語教學新概念》,重慶出版社 1995 年版。
4. 如何上好英語閱讀課
課前做好充分的准備:老師要深入鑽研授課內容,注重研究教材教法,注重把知識和能力既深入淺出又扎扎實實的傳授給學生,注重研究教材教法。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激情,富有感染力,能很好地掌控課堂,面向全體,有層次,深入淺出地指導學生學習。
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學習的主體。教學中只有充分調動學生認知的,心理的,生理的,情感的,行為的等方面的因素,讓學生進入一種自主的學習境界,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融自己的主見於主動發展中。
情景教學設計:為了能夠讓學生在課堂上能有所收獲,在課堂設計上也盡量從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設計一節學生能接受的而且最好是比較新穎的教學情境。
教學過程中注意發揮小組合作的效用:以一帶一或一帶二,讓每一個同學在課堂上都能用英語對話,體驗到說英語的樂趣,從而慢慢提高對英語學習的積極性。
(4)英語閱讀教學理論與實踐擴展閱讀
學習英語的方法:到英語國家要想練成一口「洋腔洋調」的英語口語,到英語國家去練習是最有效的辦法,這樣可以直接與英語本族人交流。但是這也是最昂貴的方式,只是少數人的選擇。
到英語角:如果去英語角的目的是學習就不對了。其實應該把那裡當作練習英語表達的地方,在那裡充分展示自己,建立起說英語的信心,鍛煉自己與不同的人說英語的膽量和能力。去那裡要的是一種志同道合的氛圍。如果沒有時間去,你還可以自言自語,把自己想像成兩個人在對話。
找外教一對一練習:在國內找外教一對一練習口語跟出國效果差不多,但費用會省很多。現在中國外國人很多,特別是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外國人隨處可見。可以主動上去跟他們用英語交流,或者花錢找一個外教一對一專門陪練口語。
多進行口語練習:目前大部分目前還無法出國或者找外教學習英語,而傳統英語角在時間、地點、形式上的局限,限制了一部分人學習英語的熱情。 為提高英語口語的練習,可以試試電話英語角、網路英語角等形式的練習平台。
英語口語好的人都有這樣的同感:從練發音(對腔和調進行大量練習)開始效果甚佳。不要總想著這句話怎麼寫,怎麼翻譯。這些都會妨礙口語學習。最後,經驗證明,選擇好的導師、好的教材,加上科學、理性的學習方法,學說英語沒有不成功的!
參考資料網路——如何學習英語
5. 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的投稿須知
1.來稿要求論點明確、數據可靠、邏輯嚴密、文字精煉,每篇論文必須包括題目、作者姓名、作者單位、單位所在地及郵政編碼、摘要和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等等,
2.如果有何基金(編號)資助,請註明在稿件題目下方。
2.題目要求最好不好超過40個字,關鍵詞選擇貼近文義的規范性單詞或組合詞(3~5個)。
3.文稿篇幅(含圖表)一般不超過10000字,文中量和單位的使用請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最新標准。外文字元必須分清大、小寫,正、斜體,黑、白體,上下角標應區別明顯。
4.文中的圖、表應有自明性。圖片不超過3幅,圖像要清晰,層次要分明。
5.參考文獻的著錄格式採用順序編碼制,請按文中出現的先後順序編號。所引文獻必須是作者直接閱讀參考過的、最主要的、公開出版文獻。未公開發表的、且很有必要引用的,請採用腳注方式標明,參考文獻不少於3條。
6.來稿勿一稿多投。收到稿件之後,1-7個工作日內審稿
7.來稿文責自負。所有作者應對稿件內容和署名無異議,稿件內容不得抄襲或重復發表。對來稿有權作技術性和文字性修改。
8.請作者自留備份稿,本部不退稿。
9.論文一經發表,贈送當期樣刊1-2冊
10.請在文稿後面註明稿件聯系人的姓名、工作單位、詳細聯系地址、電話(包括手機)、郵編等信息,以便聯系有關事宜。
6. 我想考四川外語學院英語專業翻譯理論與實踐方向,求需要准備復習的教材!!!!急!!!
去川外的研究生論壇上看下吧
7. 如何進行初中英語閱讀課文教學
閱讀課是訓練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學生學習新語法和鞏固舊知識的主要載體。在英語科中,培養學生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尤為重要。相對於學生語言水平的提高以及相關閱讀興趣的激發而言,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才是閱讀課的最終目標。事實上,我們的學生可用英語的平台多以閱讀為主。從考試的角度出發,我們也可以非常明確地知道,在現在的各類各級考試中,也都是考試的主要部分,是重中之重。因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閱讀課,通過各種方法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而且由於英語各方面的能力也是相輔相成的,所以我們也必須充分開發閱讀課的潛力,有效地利用閱讀課的資源。在這方面我們可以把聽力、語法、發音、單詞等知識融入到文章中去,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在這方面知識的印象,也可以是學生對文章地理解更加深入。對於一些教學經驗不足和對英語教學理論沒有注重的老師來說,可能一節閱讀課與其他類型的課並沒有多大的不同,只是把重點單純地放在單詞、句子意思和語法等基本知識目標上,而對於其他方面,關繫到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關繫到學生英語思考的能力,關繫到學生語感的培養,甚至可能關繫到學生這一生對英語學習的態度的能力目標方面,似乎並不是他們上好閱讀課的重點,而只是他們上課的一些副產品。事實上,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應該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等,而不能把注意力僅僅放在知識目標上,它只是其中的一個,是一節課的基礎目標。
每位老師基本上都已認識到閱讀課的重要性,但在實際的教學當中我們應該如何操作才能達到課程所要達到的目標,如何恰當地利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英語其他方面的能力呢?在具體教學過程中的一些教學步驟和方法,大部分教師都比較了解,但是對於這些步驟的細節操作,如何調動學生各方面器官的積極性,實施這些步驟和方法的原因和所能達到的效果,而且從教育學的理論角度上為什麼這樣做,一些教師在腦海中並沒有一個清晰的輪廓。在此,我想結合我的教學經驗和理論學習談談自己的幾點感受。
一、 復習
這是每節課的必要步驟,可以很好的檢查和復習上節課所學內容,也可以很好的銜接上節課與本節課的內容。而且從教育學的角度來說,一節課的開始,學生還未進入正式狀態,所以我們需要一個進入新課的前奏,讓學生有一個適應的時間,慢慢地進入到正式上課的狀態。如牛津英語9A第五單元是有關電影方面,可以在復習漫畫方面,Eddie想成為超級明星,從而引出與影視相關的話題。
二、讀前:新課導入
讀前活動有四個目的:一、激發學生的閱讀動機;二、激活和提供必要背景;三、引出話題;四、為進一步閱讀解決理解上的語言障礙。這個步驟是整堂課的一個關鍵點,是使學生從平和達到興奮的轉折點。因為新課導入的好壞,關繫到學生在學習下一個步驟,也就是課文時,是否充滿期待的心情,是否具備興奮的狀態,關繫到這節課的整體效果。這也就是俗話說的,有一個好的開始,也就意味著成功了一半。從教育藝術的角度來說,課堂氣氛一般氛圍兩種類型:熱情活躍型和冷漠沉悶型。我們當然追求熱情活躍型的教育氣氛,因為它更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
新課導入的話題,最好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同時也是教師感興趣或者了解的,這樣才能引起師生的共鳴,拉近學生和教師的距離,為創造一個熱情的、活躍的、和諧的課堂氣氛打下基礎。因為以前那種教師以課堂主體,學生為客體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對學生的影響非常深,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課堂氣氛,那麼這種影響的消除就缺乏基礎,勢必難以進行。
比如牛津八年級上學期英語第六單元的閱讀,這節課主要是描述有關地震的事,那麼這節課的導入話題,我們就可以選取與自然災害有關的話題,我想這個話題是學生比較願意談論的。我們需要注意的是,興奮狀態的達到,並不是只選取一個好的話題就可以了,這只是有了一個好的開始,我們老師需要對學生的談論進行引導,並且利用有效地方法和教學工具來促使學生的興奮狀態達到一個更高的程度。比如這節課我們可以給學生播放各種自然災害相關短片,讓學生有切身的感受,明白自然災害給人類帶來的危害。這樣接下來對於地震倖存者的描述就不會覺得突兀了。
三、讀中:課文理解
這個步驟是整堂課的主要部分,這部分內容操作的好壞直接關繫到這堂課的整體效果。我們要本著學生閱讀為課堂的主體,老師起主導作用的原則來實施這堂課的教學,而不能像以前那種灌輸式的教學模式一樣,老師佔用大部分的時間而學生則成了一台單純的錄音機,只能錄不能放。在這,我想介紹幾個我認為比較有效的方法:
1、聽課文:通過復習和新課導入這兩個步驟,學生的上課狀態已經達到了比較興奮的程度,我們必須利用好這種興奮狀態,把這種興奮有效地轉移到課文上,從而也可以使活躍的課堂溫度降下來。這時,可一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聽課文,這樣可以在保持學生注意力的前提下,降低了課堂氣氛。而且,聽力的練習和能力的提高並不是只有集中練習才是最好的方法,我們可以讓學生在上其他類型的課時,通過聽課文的方式,既可以加深了對課文的印象,又可以練習了聽力,達到一箭雙雕的效果。並且,從理論上來講,十個五分鍾的練習要遠遠比一個五十分鍾的練習的效果好的多。從教育節奏的角度來說,一堂課必須動與靜,張與馳相結合,一度地緊張和興奮,會使學生產生勞累感,效率降低;當然也不能一味地鬆弛和沉悶,這也會使學生的注意力無法集中。
2、速讀課文:在聽了一兩遍課文之後,讓學生打開課文自己去快速閱讀,了解沒聽懂的地方。同時設計相關習題,幫助學生了解文章大意。這樣無形之中對課文的印象會加深。老師最好給學生一個限定的時間,提高閱讀理解的速度。快速閱讀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因為學生在考試之中沒有寬余的時間一句一句地分析,而且現在從各種各類考試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快速閱讀,也就是fast reading,越來越受到青睞。所以我們必須不僅在平常的練習和考試中訓練他們的快速閱讀能力,而且在課堂當中也要潛移默化的培養他們這種閱讀能力。
3、精讀課文:精讀課文這個步驟是閱讀課的主體,是閱讀課的中心任務,但是如何操作好精讀課文這個步驟似乎一直沒有一個定論。有些老師可能仍然在延續灌輸式教學模式中一句一句給學生翻譯課文,事無巨細地講解課文中語法的做法。似乎只有這樣,老師的心中才踏實,才認為學生學到了東西。但這只是最基本的知識目標,對於學生的英語語感,用英語思考的能力,認為似乎都是比較遙遠的事情,捨不得時間給學生鍛煉的機會。我們的老師恨不能把自己知道的所有知識都教給學生,恨不能學生能記住所有課本中甚至課本外的知識,這樣反而抹殺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更不用說藉助學生的興趣來提高學習效率了。在精讀課文時,我們應該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當然不是放波逐流,而是通過老師的指導,讓學生的各個感官器官調動起來,提高各方面的英語能力。
精讀課文,我們要讓學生自己去仔細的閱讀課文,去理解課文,去尋找問題,解決問題。我們最好在學生自己詳細閱讀之前領讀一遍,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注意到朗讀課文時所應具有感情和正確的發音,否則在他們熟讀之後,再糾正他們的錯誤會更加困難,總的來說,流利、有感情的朗讀是現代閱讀課的一項重要指標,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是培養學生語感的主要途徑,也是保持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重要方面。口語是學習一門語言的重要方面,是表現這門語言學地好與壞的兩大途徑之一,是想如果學生的發音不夠標准,不夠好聽,時間一長他們就會越來越感到自己沒有學好這門語言的希望和興趣,所以我們必須注重學生的朗讀方式。同時,學生在閱讀的時候,也要養成他們遇到問題通過同學之間的討論和向老師請教的方式來自己解決問題,這樣,老師可以及時歸結出在備課時沒有準備的重點和難點,同時也給了學生動口的機會。
4、檢驗效果:精讀課文之後,我們可以通過很多方式來檢查閱讀效果,例如讓學生回答有關課文內容的一些問題,也可以通過讓學生復述課文,缺詞填空,判斷正誤等方式來檢驗。最好通過學生自願和老師提問相結合的方式,這樣既給了積極性高的學生鍛煉的機會,又可以把大部分同學的緊張程度再次提起來。因為在前面過程中,雖然保持著較為活躍的氣氛,但是學生的緊張度已經降下來了,根據張與弛相結合的原則,這是有必要再次,也就是第二次提高學生的緊張度。在學生訓練的過程中,可以給與必要的提示和幫助,允許他們口頭上的一些小錯誤,不打擊、影響他們的積極性。
5、分析要點:重點和難點一般是學生在精讀課文時所遇到的語法方面困難。對於語法的講解,以前的老師一般大多從理論的角度去分析,這樣雖然對語法的道理學生非常明白,但他們在應用和考試當中很難把語法的理論知識和實際有效快速的結合起來,這是因為學生在學習的時候脫離了語言環境。我們在這一方面可以借鑒瘋狂英語的方法,以句子的形式講解,以句子的形式鞏固,以句子的形式練習,讓學生始終在句子當中理解語法的使用。這一環節可放在第二課時進行處理。
四、讀後:拓展延伸
根據閱讀內容進行各種思維活動,鼓勵學生將閱讀的內容與自己的經歷,知識,興趣和觀點聯系,將閱讀技能與其他技能進行整和,進行綜合語言訓練。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知識的遷移,使學生的能力目標得以實現。例如我在上牛津英語9A第二單元有關顏色閱讀時,就將顏色與人的心情結合起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顏色所代表的意義。I』m feeling blue.讓學生猜測其意義及為什麼。又出示相關圖片,讓學生尋找能代表圖中人物心情的合適顏色,還可以通過猜謎游戲來進行。這一環節也可以通過小組活動進行,如牛津英語9A第五單元閱讀有關奧黛麗·赫本之後,可以讓學生分組討論是什麼讓她獲得如此成功,學生總結出她的漂亮,智慧,善良,運氣等等,接著再問我們能從她身上學到什麼,讓學生自由表述自己的觀點,從而有效的結合了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提升。
五、布置作業
練習結束後,也已經接近下課了,在布置作業之前,老師最好可以帶領學生把這節課的內容快速瀏覽以下,從而對這節課的內容形成一個清晰的輪廓。
前面的自由復習、練習、瀏覽和作業,都是為了有效的鞏固學生的知識,我們要科學地知道學生鞏固知識,而不是自己一味地講解完後,再讓學生課後自己死記硬背。根據艾賓浩斯記憶曲線的原理,人類的遺忘速度是先快後慢,所以我們讓學生在課堂結束前,通過布置作業在當天晚上,這幾個比較關鍵的時間,有效的鞏固知識,這樣可以用最少的時間達到最好的效果。(其它的幾個關鍵時間包括一個星期後、一個月後和半年後)
總的來說,在具體的閱讀教學實踐中,要本著學生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起主導作用的原則,注重課堂氣氛和教育節奏的把握,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在盡可能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器官的情況下,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其他方面的能力。同時,教師應有意識的向學生傳授正確的閱讀策略,引導學生進行適量的課外閱讀,注意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8. 如何有效實施英語閱讀教學的策略和方法
高中英語課程的設計要有利於學生優化英語學習的方式,使他們通過觀察、感悟、體驗、探究等積極主動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自己的學習潛能,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對《英語課程標准》的這一建議,教師還需從理論上進行深層的追問,對具體實施策略的探尋還需更加深入。唯如此,當體驗感悟成為英語教學特別是閱讀教學的又一個著力點時,也將成為提高閱讀教學效益、提升學生外語素養的新的增長極。 一、詮釋:體驗感悟的內涵與特點 體驗是在對事物的真切感受的基礎上對事物產生情感並生成有意義的活動。具體落實到閱讀任務,體驗是讓學生直接接觸閱讀材料,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內心需要出發,調動自己的各種感官,動眼、動口、動手、動心,誦讀、聯想、想像,憑借直觀感覺設身處地、入情入境地對英語材料的內容和形式進行切身感受,仔細體味,深入揣摩,全身心投入文本之中,走進作品的生命,親歷閱讀實踐活動。感悟,是領會的意思,感悟主要憑借經驗,而經驗是人們分析、提煉的感性認識的沉澱,特別是表象認識的結晶。人的感悟是高於感性認識的認識,但是感悟與感性認識又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是表象認識的升華。 感悟既是感性的,又不排除理性的成分;感悟既是感性認識的終結點,也是理性認識的發端。它與感性認識、理性認識互相滲透,是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交匯點。體驗是感悟的基礎,感悟是體驗的升華。 1.主體性。真正有效的閱讀,必須依靠閱讀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活動,才能通過對書面符號的感知和理解,直面文本,與文本展開平等對話,把握其反映的客觀事物及其意義,達到閱讀的目的。所以「感悟體驗」閱讀教學模式的第一個特徵就是主體性。 2.形象性。閱讀時,體驗感悟的對象是文本描繪的社會生活、人物形象和文化風俗等,它們往往充滿了形象性。形象是引發聯想、觸發體驗的物質基礎。當閱讀主體面對文本,走進文本五彩繽紛的世界裡,與栩栩如生的形象進行親切「對話」,才能對文本內容感同身受。沒有形象,體驗感悟就成了無源之水。 3.情感性。體驗感悟的對象具有情感性,這種情感既有流露於字里行間的作者的喜怒哀樂,也有文本人物的酸甜苦辣。對象的情感性是體驗感悟的觸發劑,是體驗感悟的發動機。「在體驗的世界中,一切客體都是生命化的,都充滿著生命的意蘊和情調。」 4.直覺性。在閱讀過程中,體驗感悟大多不需要經過明確的思維步驟,不需要經過嚴格的概念、判斷、推理等邏輯演繹,不需要對語音、詞彙、語義、語法作過多的條分縷析,憑借已有的言語經驗,往往就能直接迅速地對文本的詞彙、句子乃至篇章的情意和表達技巧等進行直接的感受和領會。 5.多維性。體驗感悟所針對的教學目標從單一的認知目的走向兼顧方法、過程、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的多維目標,充分體現了課堂教學在全面育人過程中的主渠道作用。不僅有助於學生有效地掌握英語語言這一交際的工具,而且有助於學生情感意志的發展、精神世界的開拓、多元文化的傳承、心理素質的提高、健全人格的鑄造、行為習慣的養成等。 6.獨特性。閱讀是與文本的對話。由於每個讀者的生活經驗、知識積累、文化背景、審美情趣千差萬別,所以,閱讀主體對文本的解釋過程稱為一種融注了讀者感知、想像、理解、感悟的發現性活動,閱讀的體驗、感悟具有鮮明的個性化特徵。 二、追問:體驗感悟何以能成為閱讀教學增長極 1.重體驗感悟顯現了英語的特性。「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英語課程的基本特點。」現行英語教材特別是閱讀教學文本材料與以往教材則明顯不同,多數情況下,呈現在學生面前的是場景、形象、意境、故事,這些需要通過體驗去感受,它們的意蘊需要通過感悟去獲取。在此活動中,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實現作品向讀者的移情。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在形象的再現、意境的體驗、韻味的品評、情緒的感染的過程中,體察、玩味和領悟文本演繹的語言形式,積累英語語言經驗,學習表達技巧,掌握語言規律。 2.重體驗感悟是遵循英語學習規律的體現。英語學習以培養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為核心任務。能力建立在知識基礎之上,無知必無能,這是普遍的規律。
9. 如何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教育必須面向全來體學自生,讓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和提高,這也是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教學中,教師要正確處理好"面向全體"與"因材施教"的關系,針對每個學生不同的知識起點,提出不同的要求,、施以不同的幫助,讓他們都有自我表現、自我成功的機會,都能獲得知識、能力和自信心。這既是小學數學教學十分艱巨的任務,也是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重要方面。我們要對暫時後進的學生充滿愛心和信心,用滿腔摯愛和熱忱,營造出祥和的心理環境,消除他們學習的心理障礙,使他們置身於教師的期望之中,在無卑無怯、積極主動的課堂氣氛中抬起頭來學習。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都說明,師愛能引起學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它不僅能激起後進生學習的良好興趣,而且能轉化為他們學習的內部動機,從而提高智力活動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