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示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1. 图示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中的策略研究是什么类型的毕业论文呀是教学法吗好写吗这个课题
理论研究,总之是能班写的
提纲和具体的内容
2. 浅谈如何利用图式理论,指导学生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
那么,怎么才能把图式理论应用到初中英语的阅读教学中去呢?
按图式理论,阅读教学工作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Pre-reading
引导学生作好阅读心理准备, 实现自上而下的内容图式激活。着手激活的角度应根据文章的内容和题材来进行不同的选择。具体说来,也就是充分刺激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图式,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向,预测有关课文的图式知识,使已有知识向课文的新的图式知识靠拢,相近并达到吻合。要培养学生的预测能力。在学习课文之前,利用插图、利用标题或一些关键词进行预测,并随着学习进程不断地印证和修正。关键词是与文章主题思想紧密相关的词语,能激活图式。阅读前,教师有意识地仔细选出关键词语,让学生讨论,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把他们的思路引到文章的脉络上。也可要求学生从其层次结构及内容上入手进行猜测,根据自己对于类似文章的图式,对文章的内容做出判断。这样,他们就可以将自己的预测与课文实际表达的内容加以比较,从而达到对文章内容深层次的理解。
2.While-reading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培养阅读技能。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建立相应的语篇图式。这样有助于学生从整体理清文章的脉落,使学生易于记忆,理解并推理,并力求把课文新的知识充分融入学生原有的图式知识并形成自己的新的图式。
3.Post-reading
运用图式。在这一阶段,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种自由、宽松和活泼的讨论氛围,允许学生争论,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新的图式知识加以运用,扩充和输出。
3. 如何在英语听力教学中应用图式理论
现行的中高考对学生听力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浙江省普遍使用的《英语新目标》教材中,听力材料大多数围绕本单元的主题,形式多样并且情景性和文化性较强,材料难度相对较高,不仅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知识,还需要具有相关的背景知识。而实际听力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往往只注重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提高,而忽略了材料的背景知识和学生的参与作用。他们较多采用放音一听音一对答案的传统教学模式,即听音之前教师先对材料相关的语言知识进行比较详尽的巩固,然后直接放音,学生边听边做练习,最后教师对答案并稍加解释,一篇听力材料就这样草草地处理完了。在该模式下,学生往往只是被动的接收者,他们已有的背景知识不能得以激活,无法发挥背景知识在听力理解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从而导致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普遍较低。本文尝试将图式理论应用于听力教学中,充分发挥该理论在听力理解中的作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听了理解能力。
2 听力理解与图式理论
听力理解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在该过程中,听者并不是被动地运用听觉来接收信息,而是通过调动大脑中已有的背景知识对当前输入信息进行能动地加工处理,从而理解说话者的思想和情感。正如Anderson所言:“理解并非仅仅是接收,听者实际上在理解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他需要激活各种类型的知识,并运用它们来理解说话者表达的真实意图”(Anderson&Lynch,1988)。这与图式理论的观点一致,即人们在理解新事物的时候,需要将新事物与已知的概念、过去的经历等背景知识相联系。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解释取决于头脑中已存的图式,输入的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相吻合(王初明,2003)。因此,将图式理论引入听力教学会对学习者听力理解能力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3 图式在听力理解中的作用
图式在听力理解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听者头脑中已有的图式是决定听力理解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以下将从几个不同方面具体阐述图式在听力理解中的作用。
3.1 图式的预测作用
预测是指听者在听的过程中,根据己知信息对即将听到的内容进行推理猜测。预测在听力理解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由于图式集合了有关某一特定事物的具体构成知识,可以为听者理解话语提供积极的准备状态。当输入的信息激活了听者头脑中相应的图式,听者就会对即将要听到的内容产生一种预期。当预期同所述内容相一致时,其内容则易于理解;相反,当预期同所述内容不一致时,说明听者的预期出现偏差,则会刺激听者修正偏差,并提高听的兴趣。
3.2 图式的补充作用
图式是一种抽象的知识结构,它概括了具有不同细节的各种已知的实例,所以,当材料中省略了一些常识性的信息时,这时只要激活相应的图式,听者就能推理出被省略的信息,并把他们添入到正在处理的图式中去。如:Jack likes reading. He went into a library .When He left the library, he was happy with two books.在理解中,听者会结合自己已有的图式将 “Jack borrowed the books” 这一事实纳入整体理解中去。此外,当听力材料偏难时,对于没听清楚的词句,听者也能根据语境自动弥补,这样难度自然随之降低。
3.3 图式有助于注意力的分配
图式对所要加工的信息并非全部接纳,而是有选择地进行加工。某一图式一旦被激活,就会为信息的加工储存提供一种框架。与该图式密切相关的信息,就会被图式组织进来并获得巩固的记忆,而与图式无关的信息因没有被纳入图式而很容易被遗忘,可见图式有助于注意力的分配。
由于听力过程中,声音是转瞬即逝的,听者不可能一字不漏地记住每一句话,他们必须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筛选,将注意力放在相对重要的信息点上,这样才能保证抓住文章大意。因此,图式有助于注意力分配这一作用对听力理解至关重要。认知科学研究也表明,如果大脑中没有相应的图式为理解语篇内容提供参考和向导,听者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无法抓住关键词句,就很难达到对文本中心意思的理解。
3.4 图式有助于缓解紧张焦虑情绪的作用
心理学理论认为,人们对不可知会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邓媛、阳志清(2004)的研究表明紧张焦虑情绪是影响听力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这些情绪是由于对所听内容无心理准备,担心听不懂导致的。听前图式的激活可以为听者指明方向,让听者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从而缓解听者紧张害怕的情绪,从心理上增加听懂的信心。
4 图式理论在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如上所述,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已有图式对听力理解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活学生头脑中已储存的知识结构,使新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吸收。那么通过什么方式才能激活与听力材料相关的已有图式? 这就需要一种激活程序,使听力内容与学生已有图式有机地联系起来,我们将这种激活程序称作“激活图式”。激活图式在已有图式和新图式(对当前输入信息的正确认知)之间起衔接桥梁的作用,如图1所示。以下将具体阐述如何构建与听力材料相适应的“激活图式”来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图式,从而发挥已有图式在听力理解中的作用。
图1.三种图式的关系图
4.1 观察图片
《英语新目标》听力材料大多配备了插图,这些插图相比文字更直观地反映了听力材料
的主题内容。在听力之前,教师可以将相关插图呈现给学生看,并告知学生接下来的听力内容会和该插图相关,让学生发挥想象,通过这种方法来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图式。如在放八年级上册How to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Unit 7)第二课时听力材料之前,先让学生观察配套图片,学生看完图片后知道接下来的听力材料与如何制作水果沙拉有关,这时在学生头脑中已存储的水果沙拉的制作图式就会被激活,并且学生会不自觉地去预测接下来的听力内容。有了这样的预测,学生在听力过程中会特别留意与制作水果沙拉相关的词汇,如,cut up, mix…up, turn on, pour…into…, 以及表先后顺序的副词,如first , then , finally , last…。因此,在听的过程中就更容易抓住重要信息。
4.2 通过标题或关键词进行brainstorm
对于议论文这样的听力材料,可以在放音之前告知学生听力材料的标题和关键词,让学生以brainstorm的方式对该主题进行探讨,以此来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图式。在这种自然、无约束的情况下进行讨论,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从而激活更多相关的图式内容。如进行九年级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unit 1)第三课时听力之前,教师先将标题 “What are your challenges in learning English?”告知学生,并将关键词“challenges”写在黑板上。在引出主题之后,为了更有效地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教师进一步将主题细化成speaking;listening;reading; writing这四个模块,并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让每组学生对一个模块进行brainstorm。讨论结束后,各组选一名代表口头陈述本组讨论的结果。教师边听边把要点写在黑板上。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将各组的信息进行比较、分类、概括,使各观点之间形成内在的逻辑关系,并用不同形状的图形将信息间的层次关系表示出来,如图2所示,同一层次的信息采用同一种图形来标示,以利于学生了解文章的组织结构,从而更准确地抓住文章的要点和作者的思路,提高收听阶段的效果。
图2.brainstorm 结构图
4.3 5W+H 提问方式
在记叙文或对话中,事件的叙述方式或叙述的顺序结构,一般是按照一定的规则来进行的。对于这类材料,教师在放音之前可以通过提问有关主题内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主要事实及理由,事情的结果,作者的观点态度等问题,即What-When-Where-Who-Why-How?(5W+H) 系列问题的方式来串联整个事件,并激活学生已有的事件相关图式。以八年级上册I’m going to be a basketball player.(Unit 10)第二课时为例。这是一篇情节性比较强的对话,教师可以作如下提问:1.What is Cheng Han going to be? 2. Where is Cheng Han going to move? 3. How is Cheng Han going to do that? 4. When is Cheng Han going to be a/an …? 通过以上问题学生可以确定材料是关于个人理想这一主题的,并且预测可能到来的信息类型包括一些关于职业、时间、地点以及如何去实现理想等相关内容。此方法有助于学生在把握篇章框架的基础上,有选择地把注意力放在所期待的信息内容上,来达到听懂和理解的目的。
4.4 直接讲解
对涉及到英美国家人民的生活习惯、背景、风土人情及生活方式等相关内容的听力材料,不少学生由于文化背景知识缺乏,在听力理解时往往会出现理解障碍。听前,可由教师讲解,直接为学生提供所需背景知识,帮助学生完善已有的图式。
以《英语新目标》九年级上册You’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Unit 12)为例,section B中的听力材料涉及到中西餐桌文化的差异。为了让学生在听力之前,对中西的文化差异有个整体的印象。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张表格,如表1所示,让学生根据已有的认识和经验来完成该表,对于那些学生并未掌握的内容,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完成。此过程,不仅回顾了学生先前的认识与经验,又在此基础上补充了他们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认识,使学生为理解材料内容提前做好知识铺垫和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