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早英语原版阅读机构
❶ 北京有哪十大教育机构,依次叫什么名字
北京十大少儿教育机构排行榜
1、北京明天幼稚集团北京明天幼稚集团成立于1995年3月25日,是海淀区教改试验区成立之后创办的首家以集团办园模式为特征的大型学前教育机构
2、泡泡少儿教育泡泡少儿教育是新东方集团旗下唯一也是全国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少儿英语培训品牌。泡泡少儿教育成立于2004年,致力于为3至12岁的少年儿童提供全学科一站式的教育服务。
3、瑞思学科英语2007年,依托霍顿·米夫林·哈考特(HMHG)集团丰富的全球教育行业经验和优质教育产品资源,瑞思学科英语正式成立,为3-12岁中国孩子提供原汁原味的美国7个年级全英文完整学科体系教育。
4、思想谷少儿学习力教育北京思想谷少儿学习力训练教育,根据美国哈佛大学与英国ELLI组织研究,结合东方的教育体系,与中国少儿教育研究院共同开发针对6-15岁少儿学习力训练的课程,专注少儿综合学习力训练,致力于培养新一代人才。
5、红缨教育红缨教育”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幼教机构,不仅拥有自己的研究所,还拥有自己的幼儿园,另外,红缨还研发大量幼教产品。红缨的产品、红缨的方案均基于在幼儿园一线的反复实践论证
6、巨人学校巨人学校成立于1994年7月18日,她积极响应“教育为本,科教兴国”的口号,率先提出“0—99岁”的教育方案,强调终身素质教育的治学理念。
7、ABC少儿英语ABC教育集团以外语培训和基础教育为核心,拥有短期培训系统,基础教育系统,职业教育系统,教育研发系统,文化产业系统,科技产业系统等多个发展平台
8、典范英语《典范英语》(Good English),原名《牛津阅读树》(Oxford Reading Tree),是从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原版引进的英语母语学习材料,闻名英国,享誉世界。
9、红黄蓝幼儿教育红黄蓝幼儿园是红黄蓝教育机构旗下为2-6岁中国儿童提供专业幼儿教育服务的知名幼教品牌,成立于1998年,率先研究成功了早教教材
10、美吉姆国际儿童教育中心美吉姆于1983年由威廉·凯普林和雅可夫/苏西·谢尔曼夫妇共同努力合作创立
❷ 北京的历史 英文版
汗,找中文的,成篇的翻译吧!老北京就是现在的9个区组成。城8和门头沟区。也就是身份证号110101至110109。其余的区县都是后要的,不过50多年。
❸ 北京哪里有英语原版书店
1,西三环北京国际书店(中图进出口所属); 2,王府井外文书店三楼之国际书店(进口书店?) 3,东长安街路北友谊商店杂志屋 4,布谷鸟书店:国贸商城地下。望采纳 谢谢
❹ 北京市面上的英语机构哪家比较好
市面上英语培训机构很多吧,不过感觉大机构都太贵了,而且拉的战线太长了,回个人不是太推荐,其答实北京有一些小机构,师资很强,费用也不贵,性价比超级高,而且这些机构的老师也是大机构出来的,有些甚至是金牌教师自己开办的学校,我05年的报的洋话连篇老师就自己开了一个学校,在双井附近,叫多瑙河英语,自己点评上搜一下吧,建议试听,自己感受效果。
❺ 请问:北京近代第一份中、英文报纸各是什么谢谢~
中国近代报刊的时间范畴,一般认为是从1815年(《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出版)到1915年(《新青年》杂志在上海出版)。[1]我国国人独立创办报刊,最先是艾小梅于1873年在汉口创办《昭文新报》,但此报存在时间很短。随后,1874年1月,由我国第一个报刊政论家王韬在香港主持创办《循环日报》,同一时期,报人容闳在上海创办中国大陆第一份由中国人主办的中文报纸《汇报》。对此,关于中国近代报刊产生的时间颇有争议。倪延年、吴强先生在其编著的《中国现代报刊发展史》中提到:“虽然,从19世纪初就有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大陆创办了中文报刊,但毕竟不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称之为中国近代报刊似乎稍失严密。而以艾小梅、容闳、王韬等人为首创办的第一批中文报刊,则不是势单力薄就是远离大陆,故难以从中国近代报刊的社会作用角度来认识。我们认为:中国近代报刊产生的实质性标志应是康有为等人于1895年在北京创办的中国大陆最早的政论性杂志《中外纪闻》。当然,这一标志的出现不是突发性的和偶然的,而是先人们(包括外国人和中国人)创办报刊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自19世纪50年代起在香港、广州、上海、汉口、福州等地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批中文报刊,可以看作是中国近代报刊的开端,同时也是中国资产阶级报刊的萌芽。”
英文《北华捷报》(North China Herald),清道光三十年六月二十六日(1850年8月3日)由美国波佛梅公司广告商人亨利·奚安门创办,自任主笔兼发行人。该报是鸦片战争后最早在中国创办的外文报刊,每周六出版一期,印数仅100多份。每期对开一张4版,内容一半为广告和进出口贸易统计,另一半为评论、新闻和读者来信。1859年起该报成为英领事馆及商务公署发表各项公告的报纸,租界工部局的文告、新闻公报及付费广告也在此周刊优先发表,有“英国官报”之称。清同治年间,太平军起义,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率部攻打上海时,该报虽标榜“局外中立”,但却提出“公正而非中立”的论点,肆意干涉中国内政。1864年英商字林洋行创办英文《字林西报》。《北华捷报》虽继续出版,但已成为《字林西报》的星期附刊,名称、篇幅、内容、读者对象、办报方针等方面都有改变。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该报停刊。
《上海每日时报》 《上海星期时报》(1861~1862)
《上海每日时报》(Shanghai Daily Times)和《上海星期日报》(Shanghai Week Times)都是英商天孙洋行于清咸丰十一年八月十一日(1861年9月15日)创刊的外文报纸,主笔斯密斯(J. M. Smith)曾任英文《北华捷报》编务。这两份既有日刊又出周刊的英文新闻报刊,始终把字林洋行出版的各种报刊作为竞争对象,也是《北华捷报》出版10年后遇到的第一家竞争对手。
两报出版仅半年,1862年4月,报馆主持人温特囊括了报馆资财和读者订阅报纸的预付金,逃逸无踪,两报只能同时宣告停办。
《字林西报》(1864~1951)
《字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于清同治三年四月二十七日(1864年6月1日)创办。它的前身是英商字林洋行主办的英文《北华捷报》的附刊,创办不久,由于经营管理得当,《北华捷报》反成《字林西报》的附刊。
《字林西报》初创时仅为对开4版一张,后扩大到18~32版。内容以刊载通讯报道、时事新闻和有关中国军事新闻为主,公布上海租界当局政治、法律、商业等方面的法令通告,还以大量篇幅刊载商业广告、船期信息和市价行情。《字林西报》及其前身《北华捷报》因创办时期早,与上海外侨社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英国路透社在上海建立远东分社后,《字林西报》又取得了垄断该社电讯稿件30年的特权,直至英文《文汇西报》总董开乐凯(John Dent Clark)抗议后才被打破。《字林西报》还购买了世界各大通讯社的电讯稿,使该报刊登的新闻迅速、翔实。该报同时在中国建立了庞大的新闻通讯网络,免费向教会传教士寄赠《字林西报》,换取各地教会传教士提供的通讯稿件和情报。该报还经常就中英关系、中国政局以及其他时事问题发表意见。如要求清廷实行门户开放,反对太平军起义以换取清廷允准英国在华特权。它对中国维新派表示同情,反对慈禧擅权。在谴责统治者残酷镇压革命的同时,又主张对起义者实行镇压;日本侵略中国影响了英国在华利益时,赞成中国抗战。作为英商民办新闻报纸,代表在华英国商人的利益,但某些观点有时也与英国官方相悖,如反对英国政府在华走私倾销鸦片的政策;在租界政权建设方面反对“自由市”计划等。随着报业的发展,字林西报馆的印报机器设备不断更新。民国13年(1924年)在外滩地段建造十层高的字林大楼,与当时英国在上海的恒丰银行隔街相望,形成“北掌文权,南扼财权”之势,霸踞上海十里洋场的局面。该报机器设备已可与当时英国伦敦《泰晤士报》媲美,成为英国海外报系中最大的报纸。民国19年(1930年)哈维德任主笔后,对当时的南京国民党政府采取漠视态度,曾遭禁售处罚。九一八事变初期,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地区,因未侵犯英国在华利益,故新闻报道只作“纯客观”报道,不加评论。随着日本军国主义的南侵,严重威胁英国在华利益,《字林西报》态度转变,对中国的抗日救亡运动表示同情。八一三事变后,该报目睹日军暴行,激起义愤,大量报道日军残暴和谴责日本侵略中国罪行,对国民党政府一味退让的不抵抗主义也进行批评。上海沦为“孤岛”后,《字林西报》和上海其他主张抗日宣传的报馆一起,受到敌伪特务机构的威胁恫吓。该报坚持正义,如实报道。太平洋战争爆发当日,日军进占租界,《字林西报》被封。
抗战胜利,《字林西报》在留守上海的记者葛立芬主持下,先以号外形式使该报与读者见面,随即正式复刊。原总经理戴维斯、主笔格兰佛斯从日军集中营获释后,重返上海报业。该报复刊初期为4开4版,不久扩为12版。主要读者为外国侨民和中国知识界人士。蒋介石发动内战后,该报报道谨慎小心,力求客观。但1949年4月24日因刊登“共军占领苏州、常熟”的新闻,被国民党军方以“混淆视听、扰乱人心”的罪名,禁刊三天。1949年5月上海解放,该报继续出版,后因刊载“本埠航运停止”“长江口外恐已有水雷”的失实消息,受到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警告。1951年3月31日该报宣告停刊。
〔字林西报大楼〕
《中国之友》(1866~?)
《中国之友》(The Friend of China)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1月)由广州迁来上海,以晚刊形式出版,成为上海地区最早的英文晚刊,也是当时上海英文报刊中唯一同情太平军起义、反对英法各国干预中国内政的新闻媒体。英人呤唎著《太平天国亲历记》一书中引证的事例,多数来自该报刊载的材料。停刊原因及具体时间不详。
《上海通信晚报》(1868~1875)
《上海通信晚报》(The Shanghai Evening Courier)创刊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九月以后,原名《上海通信报》,何时改名不详。该报由英人休兰主笔,4开4版铜版纸印刷。一版刊登中外商行的广告、海关布告、邮政公告;二版是中外各类消息,新闻简报和社会新闻;三版为中英文对照的商务广告;四版刊登船期公告。刊登广告多数为国外商品。为了与《字林西报》讲行竞争,该报特别注重中国国内新闻的报道,聘用一批华人记者,同时在中国各大城市派驻通讯员,建立了一个较完善的通讯报道网。报纸评论多数为休兰执笔,文章通畅生动,富有哲理性。
清光绪元年(1875年)休兰去世,因无继承人,该报被拍卖,由柯春洋行主办的《西风日报》收购。
《文汇西报》(1879~1930)
《文汇西报》(The Shanghai Mercury)于清光绪五年三月二十六日(1879年4月17日)创刊。创办人开乐凯和布纳凯·李围登。该报是中国最先使用煤气引擎轮转机印刷报纸的报馆。
该报刊登新闻不求周全完备,而讲究哄动效应。光绪十一年(1885年)还一度出版发行英文《文汇早报》。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该报兼并了另一家英文《晋源西报》,把原在《晋源西报》附出的英文周刊《华洋通闻》也并入《文汇西报》,继续出版至民国19年(1930年)。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文汇西报馆改组为文汇西报有限公司,在香港注册,开乐凯任公司董事长兼报纸总主笔,曾赴英国路透总社抗议路透社新闻稿被《字林西报》垄断一事,交涉获得成功,从而丰富了该报的报道内容,日俄战争时期,该报接受日本佐原笃介以个人名义投资入股,从而使日本资本在该公司逐渐扩大。民国6年(1917年)时日资占全部股份的半数,美国资金占三成多,英资股份却已不足二成,使得该报沦为日本利益作宣传的舆论工具。由于该报在报道中一味偏袒日方,为广大读者不满,声望日益下降,虽多方努力并频频改组董事会也无济于事。民国19年(1930年)6月11日,公司董事会决定停办该报,8月被美商《大美晚报》收购。
《捷报》(1894~1912)
《捷报》(The China Gagette)是清光绪二十年五月二十九日(1894年7月2日)创办的英文晚刊,馆主亨利·欧希英原是印刷厂主,创办该报本为扩大经营业务,刊登的新闻报道也是为了招揽广告业务。因此经常有登载其他报刊不愿刊载的批评英领事馆或租界当局的稿件,吸引读者。
该报在民国元年(1912年)停刊,具体原因和时间不详。
《赛胜猎报》(1897~1903)
《赛胜猎报》(Sport and Gossip)译意为英文《体育与清谈报》,创办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为旅沪外侨在我国最早创办的英文体育报刊,周刊。用绿色纸张印刷出版,主要供旅沪外侨周末消闲之用。英文《上海泰晤士报》出版后,该报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并入《上海泰晤士报》,改称英文《上海泰晤士报·赛胜猎报》,成为《上海泰晤士报》周末出版的一个附刊。
《上海泰晤士报》(1901~1944)
《上海泰晤士报》(The Shanghai Times)于清光绪二十七年正月(1901年3月)创刊。美国人鲍尔(一说为美国人白许)创办,为美国在华利益服务的英文日刊。聘英人托马斯·高文为主笔,法商东方出版公司发行。
该报创刊初期,曾刊登过许多有关义和团起事和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以及李鸿章代表清廷与八国联军议和等报道,反对瓜分中国,主张对中国实行利益均等、门户开放政策。日俄战争期间曾发表一系列偏袒沙俄的文章。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前后,该报开始接受日本方面的津贴,同时还由清廷江苏官署每年津贴该报银洋一万元,从而成为亲日亲清廷官方的外文报纸。民国3年(1914年)该报归英国人诺丁汉姆所有,聘侯普为主笔。
民国十年(1921年)该报增出周末版,每天出版16~24版,周末增至44~48版,日发行量为4000份。由于其亲日立场,加之各地无得力的通讯员,报纸影响远不如《字林西报》。民国30年(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占上海租界,《上海泰晤士报》虽曾一度与其他外文报纸一起停刊,但不久宣布接受日方领导,成为日本占领区唯一的英文新闻报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为日本侵略军摇旗呐喊,为虎作伥。
民国33年(1944年)春夏之交因纸张短缺,该报每周一、二、四版改出半张2版,维持至同年9月1日宣告停办。抗战胜利后作为敌产,被国民党政府接收。
《以色列信使》(1904~1936年)
《以色列信使》(Israel's Messenger)于清光绪三十年三月初七(1904年4月22)创刊,由侨居上海塞法迪犹太人发起,尼西姆·埃兹拉·卞雅悯主持兼任主编,周刊。宣统二年(1910年)初曾一度停刊,原因不详。民国7年(1918年)10月27日复刊,民国25年(1936年)停刊。
英文《以色列信使》报也有译作英文《犹太月报》或英文《犹太日报》,是上海犹太复国会和犹太民族中国基金会的喉舌,反映上海犹太人士的观点。民国7年(1918年)由于旅沪的俄罗斯犹太人另办了一张俄语周刊《我们的生活》,所发表的观点主张与旅沪犹太人并不一致。出于舆论需要,才恢复英文《以色列信使》报的出版并改出日报。该报在发行过程中,一直得到上海人民的友好帮助,国民党当局也从未过问,因此这张鼓吹犹太复国的新闻报纸在上海一直出版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民国25年(1936年)才停刊。
《大陆报》(1911~1949)
《大陆报》(China Press)于清宣统三年六月二十六日(1911年8月20日)试刊,九天后正式出版,日报。美商密勒、费莱煦、劳合等人和中国联合组织的中国国家报业公司筹备出版。中美双方各拥有一半股本,中方投资者有原驻美国大臣伍廷芳、沪宁铁路总办钟文跃等。费莱煦任经理,密勒任主笔,劳合任广告部主任。该报言论代表在沪美侨的利益,消息报道繁简得当,迅速及时,文笔活泼轻松,为上海最早的美国式编排的报纸,颇受读者欢迎,发行数一度超过《字林西报》。
该报虽系中美双方合办,但创办初期中方股东因国内政局不稳,无暇顾及办报,大部分股权转让给在上海经营房地产和保险业的美国公司,该报经营大权也逐渐转为美商拥有,后因当时经营者管理不善,报纸内容贫乏,发行量大跌,主笔一再易人也难见起色。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中国政局在北伐战争后已显平稳,因此董事会决定在民国19年(1930年)10月将该报全部股份转让给中国报界人士张竹平。董显光任主笔,张竹平任总经理,成立董事会,中美双方各4人组成,美籍律师何尔公任董事长,在美国德拉瓦州注册。翌年董显光辞职,孔祥熙控制了该报大部分股份,聘杜月笙任董事长。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该报停刊。
抗日战争胜利后《大陆报》复刊。民国36年(1947年)9月孔祥熙雇美国律师阿乐满出面,将该报转向美国驻沪领事馆注册,民国37年(1948年)12月又委任阿乐满为该报的发行人兼总编辑。1949年上海解放,该报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报纸停刊。
❻ 一直在找个英语学习机构,北京的,大家能推荐一下吗
我现在上这个不错.课程挺丰富.
老师多.有外教.性价比也好.
主要是老师都回有几年的答执教经验.
http://apps.hi..com/share/detail/1738927
❼ 北京哪里可以买到原版英文小说,或者图书馆里面的引文原版小说可以看
北京艾阅迪英文图书馆是一家专注纯英文阅读的图书馆,现馆藏各类英国图书6000多册。致力提高我国5至12岁孩童的英文阅读和写作水平。图书馆位于海淀区复兴路天行建大厦711。
❽ 北京除了王府井外文书店,还有其他原版外文书店吗知道的麻烦您再告诉我地址,谢谢
北京市外文书店
位于北京王府井大街的北京市外文书店,成立于1958年,是直属于北京市新闻出版局、专门经营外文书刊的大型书业国有企业,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四十多年来,北京市外文书店本着“让外国人了解中国,让中国人了解世界”的经营理念,始终承担着弘扬中华文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架设国人与世界沟通桥梁的重任,逐步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经销国内外正版外文书刊、音像制品、外语教材和工具书的国有文化企业,成为向世界介绍中国,传播中国文化的窗口。同时,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同时期,北京市外文书店成功引进了介绍世界各国先进技术的书刊及文献资料,为国家的发展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面对日益纷繁的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深层次沟通需求,北京市外文书店为自身的发展、为更好地适应及服务于市场的需求,设立了企业未来的发展目标:建立一个实力雄厚的、与国际接轨的、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大型出版发行企业。
王府井外文书店
王府井外文书店成立于1958年,是北京最大的外文书店。他位于繁华的王府井商业街,与新东安市场、北京市百货大楼毗邻相望。 几十年来,王府井外文书店秉承北京市外文书店“让外国人了解中国,让中国人了解世界”的经营宗旨,与世界各国各地的书商和出版社建立了广泛的业务联系,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同时期,及时并成功引进了世界各国的先进技术和国内建设急需的文献资料,得到国内企业研究机构和广大读者的高度赞誉。我国许多著名的专家学者如:钱学森、陈景润、林巧稚、吴英恺等都是或曾经是王府井外文书店的常客。可以说,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每一步都凝聚了王府井外文书店员工的辛勤劳动。
王府井外文书店现营业面积为1500平方米,一、二、三楼全部开放式经营。在经营的数万种商品中,含盖了英、日、德、法、俄、西班牙、葡萄牙、阿拉伯、塞尔维亚等39种语言的图书(包括:字典、工具书、外语教材、外文读物、外语参考书、国内版外文书等),音像制品(包括:各种教学及文艺录象带、录音带、激光唱片、激光视盘等),电子词典,复读及收录设备,电脑软件,画册等。
地址:东城区王府井大街235号
电话:一楼 (010)65126903
二楼 (010)65126916 (010)65126938
三楼 (010)65126905
北京市图书进出口有限公司
北京市图书进出口有限公司成立于1985年,是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正式批准的专门从事书刊进出口业务的专业公司,注册资本2366万元人民币。主要从事中外书刊、音像制品、图片、微缩胶片、CD等产品的进出口、出版发行及批发零售业务,并在国内外举办图书展览。
公司业务遍及世界各地,同国外200多家出版社和代理商建立了长期的业务往来,在荷兰开设黄河书店,作为对外业务的窗口;同国内2000多家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公司在北京共有200多个营业网点,其中在40多家大型宾馆、饭店设有专柜销售原版进口图书和国内版外文图书。另外,公司于1995年在北京商业中心------王府井大街235号外文图书大楼三层开办了全国第一家进口书店,专营进口原版图书,许多国外出版社进驻该店设立专柜,作为其在中国首都北京的窗口。
公司自1997年开始为国内一些国际学校、语言培训中心、MBA学院等引进国外原版教材,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服务,获得他们满意。到目前为止,公司已与54所较为规范的上述类学校签订协议,为他们引进原版教材。国外许多专门的教材出版社亦与公司建立了很好的联系。牛津大学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等先后聘请公司作为他们在中国的总代理。现在,为国内教学机构引进原版教材已成为公司重要业务之一。
公司将竭尽全力,更好地与海内外同仁共同合作,为弘扬世界文化而奋斗。
地址:东城区王府井大街235号
电话:(010)65126917 (010)65126931
进口书店 (010)65126902 (010)65126911
黄河书店
一九九七年九月,北京市图书进出口公司投资八十万荷兰盾,在阿姆斯特丹市建立了一家中国人自己的书店------黄河书店。其创办宗旨是使外国人了解中国,把国内出版的反映中国的政治、经济及现实生活的图书介绍到欧洲。黄河书店的建立得到了市新闻出版局、市经贸委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在其一百多平方米的店堂中,陈列着三千多种图书和音像制品,其中一千余种图书和近七百种音像制品介绍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学艺术。此外,文房四宝等工艺品琳琅满目,美仑美奂,充分展现出中国文化的璀璨风采。一九九八年,黄河书店举办了北京------阿姆斯特丹书展,许多华人华侨冒雨赶来参观选购。黄河书店的建立还吸引了许多外国读者,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读者群。
北京市外文音像出版社
北京市外文音像出版社是在北京市外文书店视听部的基础上发展建立的,成立于1988年。自1981年起,北京市外文书店视听部就编辑录制学习外语的录音磁带,率先开拓了北京地区的外语音带市场。曾陆续推出英、日、德、法、西班牙等130种学习外语的录音录象磁带,其中《生活美语会话》、《电话外贸英语》录象片曾在中央电视台和广州、上海、河北、山东、四川、陕西、辽宁等省市的电视台播出,获得很大反响。
北京市外文音像出版社、北京市图书进出口有限公司与北京市外文书店各门市形成了原版及国内版外文书刊编辑、制作、发行紧密相连的体制,有效并充分地调度一切可能的资源,为广大读者服务。
地址:东城区船板胡同77号
电话:(010)65126906 (010)65126928
北京市音乐书店
隶书于北京市外文书店的北京市音乐书店,位于繁华的王府井地区,是一家成立于五十年代专门经营音像制品及音乐类图书的大型音乐类书店。总营业面积1200平方米,主要经营包括:原版进口CD、激光唱片、磁带、VCD、DVD、录象带、音乐类书籍、乐器等数万种商品。其中三楼经营的音乐类书籍是北京市各图书销售门市中同类品种最全的。
于2002年经过重新装修、业务调整后重张开业的北京市音乐书店,以其崭新的店堂风貌、丰富的经营品种向广大音乐爱好者提供优质热情的服务。
地址:东城区东华门大街16号
电话:一楼 (010)65254783
二楼 (010)65134548
三楼 (010)65254458
北京市海淀图书城外文书店
海淀区西大街25号
电话:(010)62529345
北京市捷利外文书店
东城区王府井大街235号
电话:(010)65253270
北京市外文书店外宾服务部
东城区王府井大街235号
电话:(010)65126927
❾ 北京哪家英文教育机构好
英语作为当下越来越重要的一门语言技能,吸引了越来越多人学习,而因为生活回和工作的节奏越来答越快,许多人很难有计划性地自己开展学习,英语培训自然而然就成为了第一选择。
对于英语培训是否好这个问题,学习者往往担心的都是效果、老师等方面,但其实随着我国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只要是办学资质合格的培训,基本上老师都是能够胜任教学的,毕竟,Ta们都是从学习者的身份转变过来的。不过,效果这个东西,因为每个人对于学习的感受都是因人而异的,是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的,学习者如果想要找到一个好的培训,那就要将符合自身的学习感受和习惯作为一个重要的标准。
此外,现在英语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究竟是采用传统的线下式学习还是现在逐渐流行的线上是学习都是学习者需要考虑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会带来完全不一样的学习体验,进而也会影响到对于培训好坏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