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报刊阅读教学计划
❶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报刊阅读
如何有效实施中学英语阅读教学英语阅读作为语言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语言输入的主要环节之一,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主要教学目标之一,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阅读是学生最头疼的问题。很多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动力不足,方法不当。究其原因,也并非与老师完全无关,部分教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更侧重于语篇的分析理解、语法知识点的讲解,而对于阅读方法的培养,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与判断能力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普遍存在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差的现象。多数学生采用一个单词对应一个汉意,直接翻译成汉语的做法。另外,学生的阅读量少,仅仅局限于课本中安排的篇目以及部分习题中出现的文章,课外读物涉及的少。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科学有效地进行阅读,激发其兴趣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一、英语课程标准对初中英语阅读提出的要求1.能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的意思,能根据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2.能读懂简单的故事短文并抓住大意;能从文章中找出有关信息;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3.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能理解简易读物中事件发生的顺序和人物行为;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4.能读懂说明文等常见体裁的阅读材料和简单的个人信件。5.能使用英汉词典等工具书帮助阅读理解。6.五级目标要求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可见,在阅读教学上,除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之外,还应该增加课外阅读量。二、阅读教学的几点建议1.阅读材料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现有水平和接受能力来进行。如初一、初二的阅读材料,倾向于生活实际功能,如问路、指路、接听电话、天气表达、寻物、招领等;而在初三、初四的阅读材料中,人文情感、社会责任、道德伦理深深隐含在其中。另外,多选择一些与所学课文训练要点相契和的文章,以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从而强化课内学习。2.做好阅读前的必要铺垫和激发兴趣工作。3.阅读过程中老师可以提出问题,口头的或者书面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此外,老师对阅读方法的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教会学生粗读文章,以了解大意,并能够快速查找某一特定信息;教会学生分段细读,抓住主要事实、关键语言点,明了文章结构,深度理解。4.学生平时阅读英语文章、报刊杂志以及各级各类考题中的阅读理解部分,务必要做到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文章,不要逐词阅读。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学生在做阅读的时候一开始总是信誓旦旦,下决心要把文章读懂读透。但是在这种观点的指引下,阅读往往就会走入误区,因为太过于注重每个单词、每句话的意思,而忽视了对文章结构的整体理解。我们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句子都能看懂,但读完文章印象却不深。如何学会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呢?首先,要重视文章的题目和文章的首句。因为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主题,文章的内容就是环绕主题。首句很关键,因为首句是文章的导入,点明作者写文章的意图、背景等。其次,要重视每段的最后一句和整篇文章的最后一句。每段的最后一句常常是该段的结论句,而整篇文章的最后一句就往往是这篇文章的结论或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所在。所以我们在阅读文章时要养成一种习惯:见了文章的题目,要稍微停顿一下,猜一猜,这篇文章大概会写些什么,如果让我来写,我会怎么写。然后你会饶有兴趣地读下去。(当然,在考试中,为了节省时间,猜测这一环节可以省略。)接着再往下阅读时要特别注意每段的第一句与最后一句,这样就既把握住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整篇文章的框架结构,又节省了阅读时间,提高了阅读效率。5.在平时教学中我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不少学生不会使用工具书,遇到生词,先问老师。乍眼一看,阅读课进行的轰轰烈烈,学生不懂就问,阅读积极性高涨,殊不知,这样的阅读不科学也低效。我们要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提倡学生遇到疑问查找工具书,逐步培养其独立阅读的良好习惯。老师注重并教会学生正确使用工具书是指导学生独立阅读的保障。另外,在阅读过程中老师也要指导学生正确处理词汇障碍,遇到生词时,如果不影响语义的理解,跳过它,继续阅读,这有利于提高阅读速度,不打断阅读思路。有时可以通过上下文,在具体的语境中推测词汇的意思,不要一遇到生词就搬词典。6.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教给学生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略读、寻读、按照意群阅读的习惯及能力,逐步提高其阅读质量和速度。在阅读中要求学生改掉不好的阅读习惯,如用手或者笔指读、出声读、以单词注视点阅读、回视等。课堂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阵地,老师可以教材中的文章为例运用精读和泛读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阅读教学。7.阅读结束后,老师可以对重难点进行精讲,组织适当的口语和笔头训练,引导学生背诵几个好句子,有能力的同学要求复述文章(选择有价值的文章复述,否则只是增加学生负担)。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靠的是持之以恒的努力。所以指导学生在课外广泛阅读是很必要的,让学生做好阅读笔记,写下有价值的生词、好句子,或者是自己对文章大意的归纳以及自己的阅读感受。同时老师要查阅笔记,科学及时地给予评价。为了调动积极性,引导学生更用心地去进行英语阅读,评价可以只是以认真程度、努力程度来进行,不以好坏而论。
❷ 21世纪英文报刊阅读课教案
提个建议:学英语英文绝对要学英国美国的报纸,任何带汉字的都是学不会英语英文的助手!
❸ 2007年高一英语教学计划
高一英语教学计划
一、课程目标
高中英语新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习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先决条件。文化意识则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
高一年级(课标六级)英语课程目标:
1. 进一步增强英语学习动机,有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
2. 能理解口头或书面材料中表达的观点,并且能简单发表自己的见解。
3. 能有效地使用口头或书面语言描述个人经历。
4. 能在教师的帮助下策划、组织和实施英语学习活动。
5. 能主动利用多种教育资源进行学习。
6. 能初步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自我评价,调整自己学习目标和策略。
7. 能体会交际中所使用语言的文化内涵和背景。
高一年级(课标七级)英语课程目标:
1. 有明确和持续的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意识。
2. 能就熟悉的话题交流信息,提出问题并且陈述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3. 能读懂供高中学生阅读的英文原著简写本及英语报刊。
4. 具有初步的实用写作能力,例如:事务通知和邀请信等。
5.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计划、组织和实施语言实践活动。
6. 能主动扩展和利用学习资源,从多渠道获取信息,并能利用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清楚和有条理的表达。
7. 具有较强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基本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8. 理解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
二、 课程内容
完成牛津英语第三第四模块的全部内容。
适当增加泛听、泛读内容。
(六级泛读累计18万词以上,七级泛读累计23万词以上。)
(七级词汇目标:学会使用2400-2500个单词和300-4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了解英语单词的词义变化以及日常生活中新出现的词汇。)
三、 课程进度
1. 第一阶段 第1 — 9周 Modal III
2. 第10--11 周期中复习(统练)
3. 第二阶段 第12--18周 Modal IV
4. 第19--21 周期末复习(检测)
教学内容安排
第1周
Mole1 Unit1 Welcome to the unit
第2周
Reading, Word Power, Grammar I, 《English Weekly》
第3周
Grammar II, Task, Project, 《English Weekly》
第4周
Exercises, Tests; Mole1 Unit2 Welcome to the unit
第5周
Reading, Word Power, 《English Weekly》
第6周
第7周
Grammar, Task, 《English Weekly》
第8周
Project, Tests, 《English Weekly》
第9周
Mole1 Unit3 Welcome to the unit ,Reading, Word Power
第10周
Grammar, Task, Project, 《English Weekly》
第11周
《English Weekly》,Mainly Revision
第12周
《English Weekly》,Mainly Revision
第13周
Mole2 Unit1 Welcome to the Unit, Reading, Exercises
第14周
Word Power, Grammar, 《English Weekly》
第15周
Task, Project, Test, 《English Weekly》
第16周
Mole2 Unit2 Welcome to the unit, Reading,Exercises
第17周
Word Power, Grammar, 《English Weekly》
第18周
Task, Project, Test, 《English Weekly》
第19周
Mole2 Unit3 Welcome to the unit, Reading,Exercises
第20周
Word Power, Grammar, 《English Weekly》
第21周
Task, Project, Test, 《English Weekly》
第22-24周
《English Weekly》,Mainly Revisions
四、 课程建议
1、根据高中学生学业发展的需求,高中英语课程应该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高中英语教学要鼓励学生通过积极尝试、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主动实践等学习方式,形成具有高中特点的英语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3、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活动设计有利于使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
4、课程设计有利于学生学会运用多种媒体和信息资源,拓宽学习渠道,形成具有个性的学习方法和风格。
5、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发展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6、评价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
(四)新教材使用建议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求,灵活地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
1、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删减。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
中,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补充,以使教材的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和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对教材适当补充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对教材进行取舍时,不应该影响教材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2、替换教学内容和活动。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对教材
中不太合适的内容或活动进行替换。例如:某一单元阅读理解练习题设计得不合理或不适合自己的学生,则可以用自己设计的练习题进行替换。
3、扩展教学内容或活动步骤。教材中,某些教学活动的过高或过低现象时有发生,如果认为某些活动过难,可以增加几个准备性或提示的步骤,从而降低活动的难度;如果活动太容易,教师可以对原有的活动进行延伸,比如: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展开讨论或辩论、增加词汇训练或进行写作训练等。
4、调整教学顺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比如:现实生活中发生了某件重要的事情,教材中有一个内容相关的单元,如果在延续性和难度等方面没有太大的问题,就可以提前学习这个单元。把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5、调整教学方法。由于客观条件的差异、学生现有水平的差异以及教学实际情况的差异,有时教材推荐或建议的教学方法不一定适合实际教学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注意调整教学方法。
❹ 英文报刊教学对阅读能力的提高有何意义
英语报刊阅读对提高英语语言综合能力的意义:英语报刊的丰富内容和反映时代特征的新词决定了它比其他材料更加具有促进语言学习和扩充社会科技与人文知识的价值。在报刊阅读中发现丰富的学习资料,提高听力、阅读理解、语言交际及写作等语言综合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一、英语语言学习与英语报刊阅读的关系
当今世界,英语被广泛使用,已成为一种国际语言,其普及性体现在国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学术、信息交流等各个领域。“全世界有45个国家的官方语言为英语,全球1/3的人讲英语,75%的电视节目是英语节目,在联合国各种场合中使用的语言95%以英语为工作语言,互联网上的信息80%也是用英语传播的。”可见,英语的地位和作用在目前和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没有任何其他语言可以代替。我国今天的高校大学生是明天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生力军,毕业后将要在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21世纪取得卓越的成绩,而是否具备良好的英语运用能力则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一门外语,同时可以学到特定国家的社会、历史、文化与传统。我国英语教学(不论是大学英语教学还是专业英语教学)要帮助学生转变“为语言而学语言”的观念,让他们通过学习外语来培育国际视野,了解外国特别是英美国家的社会与文化,增强跨文化交流意识。因此,英语教学中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在听、说、读、写等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中渗透文化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2)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英语报刊阅读在提高学生语言的综合能力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在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范围方面具有其他教材不可相比的优势,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正是基于英语报刊阅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国家教委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明确把理解英语报刊的能力列作评定各级英语阅读水平的重要标准,二级要求能阅读难度相当于Reader’s Digest(《读者文摘》)的英语浅显材料,四级要求能读懂难度相当于美国Newsweek(《新闻周刊》)的国际新闻报道,六级要求能读懂难度相当于美国的Times(《时代周刊》)或The New York Times(《纽约时报》)的社论和政论文;八级要求能读懂一般英美报刊杂志上的社论和书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9)
二、英语报刊的特点
英语报刊阅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由其特有的优势所决定的。首先报刊是新闻媒介手段,其信息新而快、多而广、随着语言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而报刊语言最能迅速及时地反映这些变化。其次,英文报刊所涉及的内容广泛而丰富,从政治、经济、外交到科技、文化、教育等无所不有,而且文体形式不尽相同。这些优势决定了英语报刊较高的实用价值。
(一)内容丰富全面
英语报刊内容广泛,刊登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社会、人物、教育、体育等有关社会文化方方面面的新闻,其丰富多彩的新闻内容是内容相对单一的英语书籍所不能相提并论的。除内容外,英语报刊还大量使用新词和简短词及缩略词,能够最快地反映英语语言词汇的发展和变化。英语报刊的修辞也十分活跃,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双关、借代和仿拟等。可见,英语报刊涉及到了文体学、词汇学、修辞学等方面的知识,综合性强,是了解当代西方社会的文化特点、英语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及风俗习惯的最直接的途径。
(二)编写时新创新
英语报刊及时报道了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及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充当了时代潮流的喉舌,提供了有关各行各业的最新消息。报刊在提供最新消息的同时也传播了相关的新词、新的表达方法,由于这些新词和新的表达方法是伴随着特定的社会环境而产生的,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特色,易于被读者普遍理解和接受。如,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E-mail(电子邮件)、E-commerce(电子商务)、cyberspace(网络空间)、cybernaut(网络用户)等新词都是通过英语报刊传播后为公众所熟悉接受的。可见,报刊英语是最有创新性和浓厚时代生活特色的语言。
(三)价值实用有效
英语报刊的丰富内容和反映时代特征的新词决定了它比其他材料更加具有促进语言学习和扩充社会科技与人文知识的价值。英语报刊不仅是学习现代英语和提高英语运用准确性、流利性和得体性不可或缺的实用材料,更是培养21 世纪复合型英语人才的有效教材。
三、英语报刊阅读对提高英语语言综合能力的意义
通过日常教学中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习惯的观察,笔者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只埋头于课本,背单词、做练习,认为只要把课本学好就可以,对课外阅读,尤其是英语报刊阅读,几乎没有什么概念。而结果往往是学习的效果不理想,在实际的运用中听不懂,说不出,说话写文章错误百出。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语言输入是非常重要的。在非英语环境下学习英语,阅读有时甚至是唯一的输入方式。Harmer(2000)认为好的阅读材料为学生提供范例,有利于他们提高写作能力,而且提供了学习词汇、语法、遣词造句的机会,并为主动用英语进行交际作了准备。
(一)英语报刊阅读对听力能力的培养
新闻广播一直以来都是高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听力理解测试项目之一。而且近几年大有使用报刊新闻来检测学生理解新闻广播的能力的趋势,如:2001 年八级题中听力部分的三条新闻全部选自报纸新闻,2002 年八级题中也有两条报刊新闻。如:
The documents, which Russian gave the United Stateson Sunday, could be a particular interest because Kennedy’sassassin Lee Harvey Oswald lived in the former Soviet Unionfor several years before he returned to the United States andwas arrested for killing the former President on November22nd 1963. (2001: News Item 2)
该例子是一句由49 个单词组成的包含多个从句和多层意思的复合句,“信息过载”加大了听力理解的难度。报纸新闻中复杂的句型,繁杂的表达方式是学生们的主要听力理解障碍,增加了学生理解新闻的难度。总结自身的听新闻的经历和辅导学生练习新闻听力的教学经验,笔者深信新闻听力前熟悉与新闻相关的背景知识,收集与新闻报道相关的词汇、概念、人名、地名、事件等能帮助新闻听众预测新闻内容及更好地理解新闻听力材料。
❺ 阅读英语报刊的方法
1先审标题,2注意段落第一句话。3略读4大概把握段意
❻ 如何培养学生的英文报刊阅读能力
当今的英语教学,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用英语进行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种交流.说得通俗点,就是能“听得懂,看得懂”.但在现实中,要做到这一点,却绝非易事.就拿读英文报纸来说吧,作为大众传媒的一部分,报纸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可我们的学生,在背了大量的单词,学了不少的语法结构后,却尴尬地发现,他们依然读不了一份报纸.尤其是一些刚赴海外的留学生,他们急需从报纸上获取大量的信息,却也不能幸免地陷入了相同的困境.他们往往抱怨说,报纸上的词汇与他们从课本上学的不一样.其实,所谓的“不一样”,我想大概就是指一些英语非正式表达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俚语”吧,它们往往大量地充斥在报纸杂志中,而我们的学生,又恰恰不熟悉这方面的内容.如在国外的一份报纸上,我曾读到这样的一篇文章,它的标题是“Quitting the rat race can be fatal.”乍一看,似乎没有疑难生词,但是如果你不知道 the rat race 这个俚语,你也一定不知题目所云.其实,在英语俚语中 the rat race用来形容节奏很快、竞争激烈的都市生活.该文提到,现在有很多人,厌倦了繁忙的都市生活,渴望回归乡村,过上安静的生活.但其实在乡村生活中,由于它的贫困和医疗设施的缺乏,它的死亡率要比城市高出6个百分点,因而这种生活可能是致命的、危险的.再来看另一篇文章“Cutting?--edge technology saves pup” 在英语俚语中,如果我们说 It’s on the cutting edge.意思是它处于先锋地位,很先进.所以这个题目的意思是“先进的技术救了这条小狗的命.”而在题为“Protester says homeless crisis is on cards”的文章中,俚语 on cards 意为可能的,可能发生.文章呼吁关注那些越来越多的无家可归的人群,投资公共住房建设项目,以避免这场可能发生的危机.类似这样的俚语大量地出现在报纸中,构成了学生理解上的障碍.因此,让学生了解、掌握一些常用的英语俚语,是提高他们阅读英文报纸能力的一大关键.作为老师,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同时,应当经常穿插、介绍一些英语常用俚语,让他们及时了解这些生活化的语言,同时,我们也应该鼓励学生多读报,自己进行搜集整理.这样做既能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快速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读报能力.实践证明这确实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些和人的身体部位有关的常用俚语.have /get one’s finger on the pulse 意为知道、了解正在发生的一切,消息灵通,掌握脉搏.如:If you want to know what’s happening in the cmpany, ask Mark. He’s got his finger on the pulse and can tell you whatever you want to know.如果你想知道公司的情况,就去问马克.他是消息灵通人士,能告诉你任何想知道的事情. have/with one’s fingers in the till意为在工作的地方偷钱.如:He was caught with his fingers in the till and dismissed. 他在工作的地方偷钱被查获,就被解雇了.而 have a finger in the pie 指对正在进行的事插一手;多管闲事.如:She is annoying. She likes to have a finger in every pie.她真讨厌,喜欢什么事都插一手.此外,keep one’s finger crossed两指交叉以祈求好运或不倒霉.如 We must just keep our fingers crossed that the weather will stay fine for our picnic tomorrow. 我们得为明天的野餐祈求天气保持晴朗.off the top of one’s head 指不加考虑、没有准备;脱口而出或一时冲动地.如“Which student do you like best?”“Off the top of my head, I’d say it is Susan.” “你最喜欢哪个学生?”“我没有仔细想过,但要我立即回答的话我会说是苏珊.” put one’s heads together 意思是集中智慧,集思广益.如:If only we would put our heads together we might find a way out of difficulties. 只要我们集中智慧,就能找到摆脱困难的方法.而 head honcho意为boss,指老板.have/put one’s nose out of joint 意为使……嫉妒;使……失宠、失望.如:Mary invited everyone to the party except for Bill. His nose is really out of joint. 玛丽邀请了所有的人来参加晚会,唯独没有叫上比尔,他真的非常失望.pay through the nose 意为被敲竹杠,付出过高的代价.如 There was a shortage of oil; if you found some for sale, you had to pay through the nose. 汽油短缺,如果有卖的,你也得出高价.而如果用 nosey 来形容某人,意为这人好打听别人的事情,多管闲事.如:My friend always asks me about my personal life. She shouldn’t be so nosey. 我的一个朋友总是问我一些私人问题,她不该这样爱打听别人的事情.give sb. the cold shoulder 意为对某人冷淡,不予理睬.如:I had an argument with my neighbour. Now, when I see him, he gives me the cold shoulder.我和那位邻居有过争吵,现在我看到他时,他不跟我讲话了.而 rub shoulders with…意为与……有来往.如:A person in my position rubs shoulders with all kinds of people. 处在我这个位置上的人要于各式各样的人交往.a pat on the back 意为称赞,鼓励.如:The boss was very pleased with the report. He gave everyone a pat on the back for it. 老板对报告非常满意,为此他表扬了每个人.而talk about sb. behind sb.’s back 意为在人背后说他坏话.如“My colleage is very friendly to me to my face, but when I am not around, he talks about me behind my back.”我同事当面对我非常友好,但当我不在时他却说我的坏话.形容某人不断惹你生气,令人讨厌时,你可以说 He gets under my skin.如:My colleague always gets to work late and he always leaves early. But he tells the boss that he works very hard. He really gets under my skin.我的同事上班总是迟到早退,可他却跟老板说他工作很努力,他真的让我非常讨厌.类似的表达还有 He’s a pain in the neck. 如:My neighbour always plays loud music late at night. He’s a pain in the neck.我的邻居总是在深夜大声播放音乐,他真的让人非常生气.She has a heart of gold. 她有一颗金子般的心,意为心地善良,慷慨大方,富有同情心,类似的表达还有 Her blood’s worth bottling.如:She is always willing to help us whenever we are in trouble. She has a heart of gold. Her blood’s worth bottling.无论什么时候我们有困难,她总是乐意帮助我们,她真的是太好心肠了,她有一颗金字般的心.形容忙得不可开交,我们可以用 I’m run off my feet.忙得脚不沾地或 I’ve got my hands full.忙得不能在再做别的事 来表达.如:I have so much to do today. I am run off my feet. 我今天有这么多的事情要做,我忙得脚都快不沾地了.或:I’m sorry I can’t help you just now, I’ve got my hands full. 很抱歉眼下我不能帮你,我手头工作正忙.此外,have / get butterflies in ones stomach 意为非常紧张,焦虑.如:Tomorrow I will have a job interview. Every time I think about it, I get butterflies in my stomach..明天我将有工作面试,每次一想到它,我就会非常紧张.而如果想要说出内心担忧之事,一吐为快,我们可以用get...off ones chest 来表达.如:I know he is worrying you. You should tell him. You should get it off your chest. Don't bottle it up.我知道他让你很生气,你应该告诉他,别憋在心里.tear one’s hair out意为双手扯自己的头发(表示焦急,悲伤,愤怒,绝望).如: Yesterday my computer crashed three times and I lost my work. I was tearing my hair out.昨天我的电脑死机了三次,我因此丢失了文件,我当时真的太绝望了.It was a real eye-opener. 意为这是一件令人瞠目惊奇、大开眼界的事.如:I knew he was strong, but it was a real eye-opener to me when I saw him lift the table. 我知道他很强壮,但当我看到他拿起那张桌子时,真令我大开眼界.读了以上内容,你是否对此感兴趣呢?如果有的话,不妨多搜集一些这样的俚语,相信对提高你的读报能力一定大有帮助.
❼ 英语课如何指导学生阅读英语报刊
首先,您必须要看得懂,如果对付是应试教育,您就在阅读理解的基础回上讲,背学生,背上答课内容
要不然,即便您的课背得再好,学生得不到东西岂不可惜。 其次,转换题型,将阅读理解转换成完型填空,或改错。。。都行。根据情况而定。法由心生相信您一定能做得好。因为现在问这种问题的人不多了。说明您很敬业。仅供参考
敬礼
❽ 英语报刊阅读教程怎么样
一、http://..com/question/45000147 巴勒斯坦古称迦南,其居民称迦南人,原是阿拉伯半岛闪族的一支。约公元前11世纪,爱琴海沿岸的腓力斯丁人移居迦南。公元前5世纪,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首次称该地区为“巴勒斯坦”,即希腊语“腓力斯丁人的土地”之意,一直沿用至今。 约公元前1900年,闪族的另一支在族长亚伯拉罕率领下,由两河流域的乌尔迁徙到迦南。据《圣经》所说,亚伯拉罕与其妻撒拉生子以撒,他们便是犹太人的祖先。后犹太人逃亡埃及,摩西率众出埃及返迦南,一直到二战后建立以色列国,都是源于这一支系。亚伯拉罕与其妾埃及人夏甲生子易司马仪,因被撒拉所不容,被赶至半岛,繁衍生息,他们便是半岛北阿拉伯人的祖先,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即是其后裔。2002年11月,阿拉法特在会见中国中东特使后,针对以色列外长内塔尼亚胡威胁要把他赶走,激动地对记者说:“我是阿拉法特,我也是亚伯拉罕的子孙。” 文化差异:中东的人种主要是白色人种。历史上,东西方文化在这里频繁交流,多种民族在这里汇聚。现在,中东的各民族仍然保留着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大多数居民信仰伊斯兰教,少数居民信仰基督教、犹太教和其他宗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都把耶路撒冷看作是圣城。文化上的差异也是导致中东不安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次流散。约公元前1025年第一个希伯来人国家——希伯来王国在迦南建立。公元前930年王国一分为二,北方称以色列王国,南方称犹大王国。公元前722年亚述国灭以色列国,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国灭犹大王国,两国数万臣民连同君主都被掳往战胜国,史称“失踪的10个以色列部落”和“巴比伦之囚”。这是犹太人的第一次大流散。公元前334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再灭受波斯帝国支持的犹太国家,犹太人流散到南欧、地中海诸岛、北非及中亚地区,这是第二次大流散。从公元66年始,巴勒斯坦犹太人多次发动反对罗马统治者的大起义,均遭失败。公元135年,罗马皇帝下令将耶路撒冷犁耕为田,犹太人几乎全部逃离或被逐出巴勒斯坦。这是犹太人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大流散。三次大流散后,犹太人在巴勒斯坦所剩无几。 从政治上讲,中东地区冲突由阿以矛盾转变为巴以矛盾。纵观四次战争,基本上都是阿拉伯国家联合一起同以色列作战。再看今日之中东,巴以冲突真正成了中东问题的焦点、核心。在西岸街头,手无寸铁的巴勒斯坦青年用石头袭击以色列的坦克和装甲车,无异以卵击石,是一场绝对不平等的战争。阿拉法特在拉姆安拉官邸被围困,守在一幢大楼里,并表示绝不屈服,宁愿为巴事业献身,其志可嘉;但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受此对待,则实属罕见。在这些事件中,阿拉伯国家对巴方表示了很大的支持和同情,声援者有之,财政支持者有之,但在战场上则是巴方孤军战斗,持续进行战斗的是巴人,死伤的是巴人,巴勒斯坦人成了这场冲突的主角。这是中东问题当前的一个明显特点。 大国介入令人注目。早在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后,中东的战略地位日显重要。1882年,英国占领了埃及,也就占领了运河。之后,取得对巴勒斯坦的控制,是英国的战略考虑,所以当流亡在外的犹太人决定重返巴勒斯坦建立自己的家园时,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于1917年11月2日致函犹太锡安组织领导人,支持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家园,“并将尽最大努力促其实现”。这就是著名的“贝尔福宣言”。此后,大国对这一地区的介入有增无已。 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时,美苏都支持以色列。苏联之所以支持以,因为当时从苏联、东欧移居以的犹太人多,苏认为以的社会进步于其周边国家的社会。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时,美苏支持埃及,反对英法以,因为一是正义的确在埃一方,二是不希望英法再重返其在本地区的传统势力范围。 在以后的冷战岁月里,美支持以色列,苏支持阿拉伯一方,泾渭分明。一直到现在,美每年向以色列提供30亿美元的军援,在安理会上为以说话。冷战时期美苏两霸争夺,在中东各支持一方有其战略利益考虑;冷战后虽态势已变,但美支持以色列以维护其在中东地区利益的做法未变。 二、http://my.jessupchina.org/group/BaYiChongTu/discuss/ 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的主要矛盾冲突 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矛盾的实质是领土问题,双方的领土争端是在过去几十年中陆续形成的。 1947年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巴勒斯坦分治决议,把总面积为2·6万多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领土一分为二,14477平方公里划给犹太人建以色列国,11655平方公里划给阿拉伯人建立巴勒斯坦,并将耶路撒冷暂定为“国际城市”,即归属未定。 1948年5月15日,也就是以色列宣布建国的第二天,英国宣布结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当天,阿拉伯联盟国家埃及、伊拉克、黎巴嫩、叙利亚以及外约旦(1950年改称约旦)的军队相继进入巴勒斯坦,同时,阿拉伯联盟发表声明,宣布对以色列处于战争状态,第一次中东战争由此爆发。这次战争史称“巴勒斯坦战争”。 战争中,以色列吞并了划归给巴勒斯坦的6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并强行占领了西耶路撒冷。当时的约旦国王阿卜杜拉占领了划归巴勒斯坦的约旦河西岸领土,包括东耶路撒冷,共5268平方公里。与以后的几次中东战争不同,英美两国出于在阿拉伯世界的长远战略考虑,在巴勒斯坦战争中站到了阿拉伯人一边。倒是苏联为争取这个新生的国家,对以色列给予了充分的支持。当时在苏联控制之下的捷克斯洛伐克不仅为以色列提供了大量的军火,而且为以色列提供专用机场、建立空中走廊,为以色列训练空军和伞兵部队。战争进行之时,几名驻欧美国空军犹太裔士兵冒着军法审判的危险,偷了3架重型轰炸机,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机场装满炸弹后,起飞轰炸开罗和大马士革。由于参战的阿拉伯各国彼此之间心存疑忌、内部不和,外约旦国王阿卜杜拉和埃及国王法鲁克各打算盘,使得只有游击队实力的以色列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7月中旬,在英、美的催促下,以色列宣布停火,但零星战斗持续到1949年。这次战争后,巴勒斯坦被分为三部分: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总面积的78%,超过“分治决议”规定面积5700多平方公里;约旦河西岸归约旦管辖;加沙地带归埃及管辖。近百万巴勒斯坦人被逐出家园成为难民。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同时还占领了6000多平方公里的埃及西奈半岛、1600平方公里的叙利亚戈兰高地、埃及管辖的加沙地带,又从约旦手中夺走了东耶路撒冷,并宣布整个耶路撒冷为以色列的首都。1982年黎巴嫩战争中,以色列又占领了黎巴嫩南部一条10-15公里宽的狭长地带。 根据1978年埃以达成的戴维营协议,以色列把西奈半岛归还了埃及。1974年,以色列曾把戈兰高地的一部分退还给叙利亚,但继续占领戈兰高地其余的700平方公里的土地,并于1981年宣布将其并吞。 近几年来,以色列在它所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大量兴建犹太移民定居点。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以色列已建立200个定居点,犹太移民达10·4万。以色列的犹太移民政策是谋求通过改变其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的人口结构,建立一个从约旦河直至地中海的大以色列国。 多年来,阿拉伯国家要求以色列遵照联合国242号和338号决议,在被占领土上停止兴建犹太移民定居点,撤出1967年其占领的领土,以“土地换和平”。以色列却认为,西奈半岛归还埃及后,它已完成履行联合国决议的要求,现在只需要以“和平换和平”。 巴勒斯坦人民要求在被占领土上建立自己独立的国家,以色列却只顾同西岸和加沙地带的代表讨论“有限自治”问题。叙利亚要求以色列归还戈兰高地,黎巴嫩要求以色列撤出黎巴嫩南部,而以色列却一再表示坚持“寸土不让”。 五次中东战争简介 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1949):又称巴勒斯坦战争,以色列称“独立战争”。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国。次日凌晨,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埃及等阿拉伯国家出兵进攻以色列。 第二次中东战争(1956—1957):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以色列称“西奈战役”。1956年10月,英、法、以色列借口埃及宣布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和禁止以船只通过运河与蒂朗海峡,联合向埃及发动进攻。 第三次中东战争(1967):又称“六五战争”,阿拉伯国家称“六月战争”,以色列称“六天战争”。1967年,以色列借口埃及封锁亚喀巴湾,于6月5日晨,对埃及、叙利亚、约旦发动突然袭击。 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十月战争”,1973年10月,阿拉伯国家以石油为武器(石油提价)引发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第五次中东战争(1982年6月—9月):又称黎巴嫩战争。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出兵占领黎巴嫩的领土,袭击黎巴嫩境内的巴解组织及其武装力量,并与在黎的叙利亚军队交战。 三、http://ke..com/view/201683.htm#2中东问题一般指阿拉伯与以色列之间的争端,是自二次大战结束以后延续至今时间最长的一个地区热点问题。中东地区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战略资源牵动着许多国家的利益。“ 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通要冲。该地区充满传奇但又多灾多难。在这里,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本是有共同祖先的亲兄弟;耶路撒冷是世界三大宗教的圣地。二战后,四次大规模中东战争都与该问题有关联,并给地区民众造成惨重损失和巨大创伤。中东和平进程绵延至今,但举步艰难。人们盼望和平早日降临,让这对远古时期曾是亲兄弟的两个民族重归于好,共建美好家园。 历史背景 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古称迦南,包括现在的以色列、加沙、 加沙地带与犹太人定居点 [2]约旦河西岸和约旦。历史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过。公元前20世纪前后,闪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地区,成为巴勒斯坦最早的居民。公元前13世纪未,希伯莱各部落迁入巴勒斯坦,并曾先后建立希伯莱王国及以色列王国。此后巴勒斯坦又先后被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及罗马人占领和统治。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在战胜罗马帝国接管巴勒斯坦后不断迁入,并被当地土著人同化,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世界各地兴起,各地的犹太人大批移入巴勒斯坦。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巴勒斯坦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英国将其分为两部分:即以约旦河为界把巴勒斯坦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称外约旦(即今约旦王国),西部仍称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此后,世界各地犹太人开始陆续移居巴勒斯坦地区。在犹太人纷纷涌入巴勒斯坦的过程中,犹太人与当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发生过多次流血冲突。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第181号巴勒斯坦分治决议。决议规定,在2.7万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领土上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耶路撒冷国际化。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由于这项决议遭到巴勒斯坦人以及阿拉伯方面的强烈反对,巴勒斯坦国却未能诞生。[3] 编辑本段 发展历程 以色列宣布建国后,阿以之间爆发了5次大规模战争。以色列通过战争占领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大量的巴勒斯坦领土,数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园,沦为难民。长期以来,以色列在被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实施犹太移民政策,大量兴建犹太移民定居点,力求通过改变其占领领土上的人口结构,建立一个大以色列国。 为了恢复民族权利,重返家园,巴勒斯坦人开始了武装斗争。 以色列前总理沙龙 [4]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组织”)成立,其目标就是要在“巴勒斯坦领土上消灭犹太复国主义”。从此,巴勒斯坦开始了反对以色列入侵的武装斗争。多年的战争使双方认识到,谁也无法消灭谁,战争解决不了问题。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巴以双方开始寻找政治解决的途径。 1991年10月马德里中东和会召开,阿以间开始艰难的和平谈判。在阿以和谈中,巴以和谈是构成中东和平进程的关键。1993年9月,巴以双方签署了第一个和平协议-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以来,双方还签署了一系列协议,然而这些协议由于以历届政府的有意拖延而未能彻底执行。尽管根据有关协议,1994年5月巴勒斯坦开始自治,但关于巴勒斯坦最后阶段谈判却因双方在耶路撒冷的归属、犹太人定居点、巴勒斯坦难民回归、巴以边界划定等棘手问题上分歧太大,巴以双方至今没有达成永久性和平协议。 2000年9月,以强硬派领导人沙龙强行进入伊斯兰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巴以流血冲突,特别是2001年3月沙龙政府上台以后,由于沙龙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政策,巴勒斯坦一些激进组织针对以色列人制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动”,致使以色列采取了强烈打击报复,巴以双方陷入报复与反报复的恶性循环。[3] 编辑本段 冲突经历 第一次中东战争 1948年5月14日,英国结束对巴勒斯坦委任统治,同日,犹太复国主义 以色列国旗 者宣布成立以色列国。15日,阿盟国家军队进入巴勒斯坦,巴勒斯坦战争正式开始。 第二次中东战争 英法为夺得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与以色列联合,于1956年10月29日,对埃及发动了突然袭击,这就是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 第三次中东战争 1967年6月5日早晨7时45分,以色列出动了几乎全部空军,对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的一切机场进行了闪电式的袭击。空袭半小时后,以色列地面部队也发动了进攻。 第四次中东战争 又称十月战争,阿拉伯国家称"斋月战争",以色列称"赎罪日战争"或"十八天战争"。1973年10月,埃及、叙利亚为收复失地和摆脱美、苏造成的"不战不和"被动局面,向以色列开战。 第五次中东战争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借口其驻英国大使被巴勒斯坦游击队刺杀,而出动陆海空军10万多人,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和叙利亚驻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只用了几天时间,就占领了黎巴嫩的半壁江山。这是继第四次中东战争以来,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最大的一次战争,称为“第五次中东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巴解伤亡3000余人,被击毁坦克100余辆,火炮500门,400多座秘密仓库被占领。叙利亚军队伤亡1000余人,损失坦克400余辆,飞机58架。 巴勒斯坦国旗 2008年巴以冲突大事记 1月17日,以色列关闭加沙口岸。1月23日,哈马斯武装等突破加沙与埃及的一处边境口岸,数以千计的加沙人涌入埃及抢购生活必需品。2月3日,埃及安全部队和哈马斯武装重新关闭边境。 2月27日至3月3日,以色列在加沙发动“热冬”攻势,120多名巴勒斯坦人死于冲突。 3月6日,西耶路撒冷一处犹太人机构遇袭,8名学生死亡。哈马斯声称对袭击负责。 6月19日,哈马斯和巴勒斯坦其他派别与以色列达成为期6个月的停火协议。6月25日,5名哈马斯武装人员被炸死。 8月2日,以军士兵朝试图逃离加沙的希里斯家族(该家族与巴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联系密切)成员开枪,打死4人,打伤20多人。 11月5日,以军在加沙的一次行动造成6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哈马斯随后恢复向以色列境内发射火箭弹。 11月14日,以色列南部地区当天凌晨遭到至少16枚火箭弹袭击,十几人受伤。当天上午,以军空袭加沙地带,打死两名巴武装人员。 11月16日,以色列空袭加沙地带东部,4名巴武装 以色列空袭加沙 人员丧生。 11月27日,以色列军队在约旦河西岸地区逮捕23名巴勒斯坦人。巴官员说,以方当天在拉姆安拉、希伯伦、纳布卢斯和图勒凯尔姆等城市也发动大规模逮捕行动,其间有枪击事件发生。 12月2日,以色列军队的坦克和推土机开进位于加沙地带南部的拉法市,随后以军直升机发射一枚导弹,造成两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多人受伤。 12月18日,哈马斯与以色列为期6个月的停火协议到期。哈马斯即日起宣布结束停火,并不再延续。从19日至26日,哈马斯向以南部地区发射了200多枚火箭弹和迫击炮弹。 12月24日,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下属武装派别卡桑旅发表声明称,5名卡桑旅武装人员在“执行任务中”死亡,该组织随后向以南部城市发射迫击炮弹作为报复。 12月25日,以看守政府总理奥尔默特呼吁阻止哈马斯袭击以色列。以外长齐皮·利夫尼发誓要终结哈马斯对加沙的控制。[5] 编辑本段 争论焦点 耶路撒冷地位问题 耶路撒冷位于巴勒斯坦地区中部,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共同圣地。 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规定耶路撒冷为国际化城市,由联合国管理。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后,耶路撒冷被阿以双方的停火线由北向南切割为东、西两个部分,巴勒斯坦人居多数的东区被约旦(当时叫外约旦)占领,犹太人为主体的西区被以占领。1967年以占领东耶路撒冷,1980年7月以议会通过法案,宣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久首都。 巴勒斯坦自20世纪60年代就宣称耶路撒冷是巴领土的一部分,以必须全部放弃。1988年11月,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布建国,耶路撒冷为巴勒斯坦国首都。 边界划分问题 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第181号决议,决定在2.7万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一个“犹太国”和一个“阿拉伯国”,其中,“犹太国”占约1.49万平方公里,“阿拉伯国”占约1.15万平方公里。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但“阿拉伯国”因阿拉伯人拒绝分治决议没有诞生。在随后爆发的第一次和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占领了包括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和东耶路撒冷等在内全部“阿拉伯国”领土。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通过第242号和第338号决议,要求以撤出所占领土。长期以来,巴方坚持并决心将在1967年战争爆发前的边界内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但以政府则坚持未来以巴边界不能回到1967年战争前的状态。 犹太人定居点问题 以色列是世界上唯一以移民定居而形成的国家。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结束后,以开始在被占领土上修建犹太人定居点。以内政部统计数据显示,从1972年至2008年,约旦河西岸地区的犹太人定居点人口从1182人增加到了28.58万人,东耶路撒冷定居点人口已达到将近20万人。2005年8月,以曾在实施单边行动计划时,撤出位于加沙地带的全部21个定居点和4个位于约旦河西岸北部的定居点。但在此后几年中,以并没有停止定居点建设。 长期以来,巴方坚持要求,以必须拆除全部定居点,而以方强调定居点建设是根据“自然增长”的需要。按照巴以1993年签署的“奥斯陆协议”,以定居点扩建只能在人口“自然增长”的基础上进行。 难民回归问题 巴难民问题是历次中东战争特别是第一次和第三次中东战争的产物。战争先后导致100多万巴勒斯坦人流离失所。据联合国有关部门统计,巴难民已超过470万人,除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外,这些难民主要分布在约旦、黎巴嫩、叙利亚。根据联合国1948年通过的第194号决议,巴难民具有回归权。但难民能否回归、回归多少将涉及巴勒斯坦、以色列等中东相关国家的民族构成、人口比重和社会安全等重大利益。因此,在巴以和谈中,以方坚持巴难民就地安置,反对回归。 水资源分配问题 巴勒斯坦地区60%以上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包括地表水、河流和地下水等可再生水资源总量估计为20亿立方米。在数量上,以占有和消耗全部水资源的80%,巴只能享用剩余的20%。另外,巴以关于水资源分配还涉及边界划分、犹太人定居点前途等问题。因此,以反对彻底同巴进行水资源再分配,主张共同管理水资源,以保证以水资源安全不受威胁。巴则坚持收回所有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水利设施的所有权,拒绝接受与以共同管理水资源。[6] 编辑本段 如何解决 中东问题多边会谈 中东问题多边会谈,指的是由阿以冲突各方、其他中东国家及美国、俄罗斯、欧盟等参加的多边会谈,其目的是在更大范围内探讨中东的地区性问题,为阿以之间的双边和谈创造条件。 第一次中东问题多边会谈于1992年1月在莫斯科举 中东会谈 行。会谈涉及包括军控与安全、水资源利用、难民安置、经济合作、环境保护等5个重要地区性问题,并分成5个相应的小组进行讨论,协商在何时、何地以及如何就这些问题举行多边谈判。中国代表团首次参加了中东和会。不过,叙利亚和黎巴嫩以双边会谈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为由拒绝出席会议。巴勒斯坦代表团也因在代表权问题上同以色列发生争执未能与会。 此后,中东多边会谈分组会议分别在不同的地点举行多次。1996年以后,由于巴以和叙以和谈中止,多边会谈也随之中断。 2000年2月,在俄罗斯和美国共同倡议下,中东问题多边会谈部长级会议在莫斯科恢复举行。来自以色列、埃及、约旦、沙特阿拉伯、突尼斯、加拿大、挪威等国的外长以及巴勒斯坦、日本、欧盟、瑞士等国家和组织的高级代表出席了会议。叙黎再次拒绝与会。中国代表应邀出席了会议。 2000年9月底,巴以大规模流血冲突爆发。为了结束巴以流血冲突,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同年10月,中东问题多边首脑会议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来自埃及、美国、巴勒斯坦、以色列、约旦等国首脑以及包括欧盟、联合国在内的国际组织高级代表出席了会议。 沙姆沙伊赫多边首脑会议在安全安排、恢复和平进程以及成立国际调查委员会调查巴以暴力冲突的起因等方面达成了协议。但除了成立调查委员会这一项外,协议其他部分并未得到执行。此后,尽管国际社会多次呼吁,中东问题多边会谈却一直未能举行。[7] 巴以签署的主要协议 一、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又称“奥斯陆协议”):1993年9月在华盛顿签署。宣言规定,允许巴勒斯坦人在加沙-杰里科地区先行自治,巴最终地位的谈判在1999年5月4日前解决。 二、《开罗协议》:1994年5月4日在开罗正式签署。这是关于实施加沙-杰里科自治原则宣言的最后协议。根据协议,以完成了从加沙和杰里科的撤军。巴勒斯坦开始实行自治,成立自治政府。 三、《塔巴协议》:1995年8月在埃及塔巴草签,9月28日在美国白宫正式签署。这是一份关于扩大巴勒斯坦自治范围的协议。根据协议,以军将从约旦河西岸包括希伯伦在内的7座主要城市撤出。 四、《希伯伦协议》:1997年1月17日,巴以正式签署《希伯伦协议》,同日,以军从该市80%的地区撤出,交由巴勒斯坦警察控制。 五、《怀伊协议》:1998年10月23日,巴以在美国马里兰州的怀伊种植园达成临时和平协议。协议规定以将从约旦河西岸13%的土地上撤军。 六、《沙姆沙伊赫备忘录》:1999年9月5日在埃及沙姆沙伊赫签署,是有关执行怀伊协议的新协议。双方同意1999年9月13日开始巴勒斯坦最终地位谈判,并于2000年2月15日前就耶路撒冷地位等问题达成框架协议,2000年9月13日前达成最终协议。 此后,由于巴以双方在关键问题上分歧巨大,巴以在巴勒斯坦最终地位等问题上的谈判未取得任何进展。[8] 四、http://www.globalissues.org/article/119/the-middle-east-conflict-a-brief-background 1800s To World War II Towards the end of the 1800s questions arose as to how the Jewish people could overcome increasing persecution and anti-Semitism in Europe. The biblical Promised Land led to a political movement, Zionism, to establish a Jewish homeland in Palestine, in the Middle East. From 1920 to 1947, the British Empire had a mandate over Palestine. At that time, Palestine included all of Israel and today’s Occupied Territories, of Gaza, West Bank, etc.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Jewish people immigrating to the “Holy Land” increased tensions in the region. European geopolitics in the earlier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in the wider Middle East region contributed to a lot of instability overall. The British Empire, especially, played a major role in the region. During World War I, in 1916, it convinced Arab leaders to revolt against the Ottoman Empire (which was allied with Germany). In return, the British government would support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independent Arab state in the region, including Palestine. Yet, in contradiction to this, and to also get support of Jewish people, in 1917, Lord Arthur Balfour, then British Foreign Minister, issued a declaration (the Balfour Declaration). This announced the British Empire’s support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Jewish national home in Palestine.” As a further complication, there was a deal between Imperial Britain and France to carve up the Arab provinces of the Ottoman Empire and divide control of the region. The spoils of war were to be shared. As with the 1885 Berlin Conference where Africa was carved up amongst the various European empires, parts of the Middle East were also to be carved up, which would require artificial borders, support of monarchies, dictators and other leaders that could be regarded as “puppets” or at least could be influenced by these external powers. Back to top Post World War II To 2000 After World War II, the newly formed United Nations (which the
❾ 如何在英语报刊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对语言学习者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一个中国人,在中国文化的熏陶下,他的思维方式和语言的表达都有一种较为固定的方式,这种较为固定的方式还会对他的英语学习产生某种制约作用。因此,高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英语报刊选读的教学中就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一、英语报刊选读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原则
由于文化的多样性,所以在英语报刊选读课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熟练地掌握跨文化交流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也要对目标语文化持有一种正确的态度和评价立场,同时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具体说,必须遵循如下的原则:
1关联性原
英语报刊中的内容非常广泛,信息量也极大,反映的是英美国家及其文化的方方面面,是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教学的最理想的材料。面对这样一种材料,要使自己的教学能有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应在海量的新闻中选择那种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新闻作教材,要注意它与目的语文化的关联性。在英语报刊选读的教学中,如果教师不能将与目的语文化有关联性的新闻作为教材,只单纯地直接向学生讲西方的文化或生活习俗,就会破坏课堂教学的连贯性,会使教学内容显得不着边际;另一方面,也会使教师的关于文化的讲授显得空洞与枯燥。因此,重视关联性,就成了英语报刊选读课中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最为关键的一个方面。
2引导性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对矛盾,一直是教师在探讨的一个问题,而引导性恰恰是教师在教学中发挥其主导作用的重要标志。尤其在英语报刊选读课的教学中,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常常要鼓励学生重视教材中相关事件或论述的文化背景。但文化背景是十分宽泛和复杂的,大至人们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小至人们的言谈举止和风俗习惯,可以说是无所不包的。因此,在如此丰富的领域中,教师在教学中就不能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学生也更不可能自主地将报刊中的相关材料与其文化背景之间建立起联系。这时,教师就应充分发挥其引导性作用。可以通过提问式、讨论式或启发式等方法来引导学生,使之逐步形成创造性与批判性思维的习惯,使之能自主地选择相关的信息并将其向相关的文化背景延伸,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在一定文化背景下的英语思辨能力。
3交际性原则
英语报刊作为一种英语国家的新闻媒体,其特点决定了对它的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了使学生在接受大量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信息的同时能学会更好地运用英语来达到成功地与人进行交际的目的。因此,在英语报刊阅读课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就应侧重于引导学生理解各种文化现象之间的不同之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并将之与自己的母语文化作对比,也能加深对本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对文化现象的敏感性,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如此才能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英语文化,直至将自己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之中去,从而在跨文化交际中灵活应对,从而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文化休克”的状况。
4层次性原则
文化有其层次性,因此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形成也是一个长期而渐进的过程。这也就是说,语言文化知识是非常广泛的,所以教师不可能通过一次或若干次的关于文化的讲解就能让学生对异域文化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在此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应该通过有选择地、分阶段的讲解以使处于初级层次的学生首先打好英语语言的基本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的介绍应限于其浅层文化,如词汇、术语、专有名词、谚语、成语和习俗等。而在较高级的阶段,则要从交际需要的角度出发来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如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如何避免文化上的误解和冲突。另一方面,贯彻层次性原则还要求教师要考虑同一学生群体中不同学生对语言文化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的不同这一因素。考虑到这一点之后,教师在文化引入的选择上,就会设法既使程度稍差的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又使层次稍高的学生也能从中受益。
二、英语报刊选读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
在英语报刊中,新闻报道的题材包罗万象,词语浩如烟海,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及教育等广泛的领域。面对如此状况,教师不可能也无必要做到面面俱到,相反,必须根据对学生进行的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需要而有所选择。笔者认为,这种选择很重要,选择应以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为重点:
1思想意识
思想意识中包括英语国家人们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社会风俗等。例如,宗教代表着英语国家某个时期人们的思想情感和信仰
,同时也体现出了那个时期、那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状况。基督教、圣经及古希腊、罗马的神话对欧美国家人们的思想和意识形态有着极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该国的新闻媒体中的成员,其记者在写新闻或介绍他们的某些政界人士的
政见或讲话时,引用一些宗教经典就是很自然的。如,the writing on the
wall(出自《圣经》,意为“灾祸将至的预兆”);再如Pandora’s
box(意为潘多拉的魔盒。该典出自希腊神话,比喻“灾难之源”或“是由于不明智的干预而引起的难以解决的复杂问题”)。
此类词汇或短语常常会见诸英语报刊。如果我们不能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如果我们只从字面上对之加以解释,那就会造成误解。
2政治历史背景
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无论是其中的书面语言还是口头语言,都与该国的历史发展和政治制度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英语报刊中,政治总是其中的重头戏;而在关于政治新闻的报道中,新闻工作者又常会针对自己的读者群而大量地使用一些有特定文化含义的表达方式。如,meet
one’s
Waterloo(1815年,由威灵顿公爵率领的英、德、荷等国联军,在滑铁卢与拿破仑决战,结果法军大败,拿破仑从此一蹶不振,被放逐到一个海岛上,结束了他的一生)。这个成语是大败或遭到决定性的惨败的同义词,如果我们对该历史事件有所了解,那么我们就能很准确地理解其中的含义;反之,则不可能对之有准确的理解。
3文学艺术
无论是英语国家还是其他国家,都有其源远流长的关于文学艺术的历史。传统逐渐积累沉淀,就形成了他们的语言中的某些词汇所特有的文化喻意。英美报刊文章中常包含着英美国家深厚的关于英美等西方文学尤其是其中的古典文学的底蕴。例如,美国《时代》周刊曾把尼克松访华说成是Nixon’s
Odyssey to
China。其中,Odyssey原为古希腊诗人荷马的一部英语史诗,该史诗描写Odyssey在古城特洛伊陷落之后所经历的一段漫长而艰难的历程。在这篇报道中,作者如此表述,则是意在用来喻指中美关系正常化是经过了一段漫长的过程的。对此,如果我们不了解Odyssey在这儿是“漫长历程”之意,那么我们就难以理解Nixon’s
Odyssey to China的真正含义。
三、英语报刊选读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方法
虽说是教学应因材施教,虽说是教无定法,但在对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如果能运用恰当的方法,就肯定能激发学生对文化学习的兴趣,肯定能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1对比类比法
对比类比法是指将中国文化与英语国家的文化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相同与不同。英语报刊中的新闻报道均具有时新性,反映的是其最新的时政动态。所以,将中英文化的比较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报刊选读课的教学中,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的意识,有助于化解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些不必要的误解。例如,对“吴老师”的称呼,绝大多数中国英语学习者按中国的习惯总会使用teacher一词,中国老师也会认为这很自然,可英语本族语者对此则会很反感,认为这是不礼貌的。teacher是一种职业,不能作为称呼。我们可以说Mr.Wu,但不能说Teacher
Wu。Sir可以被作为尊称来称呼老师,如Thank you,sir类似的还有madam,Miss,Mrs.和Mr.
2扩展性
教师在讲解某一词汇或介绍某一背景知识时,不应仅仅停留在对该词或该背景知识的表面意义的讲解上,而应该扩展该词的文化内涵,或应对该背景知识加以延伸。词汇构成了语言的物质外壳,而在其物质外壳的后面则隐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例如,history一词,由其构成可以扩展到英语语言和文化中的性别歧视问题;而当谈到数字“13”时,就不应该只讲“13”这个数字所代表的厄运,而应该将其扩展到中英数字文化中的异同中去。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3利用多种教学媒介和教学手段
英美报刊选读课的教学,传统教学资源是纸质教材和英美报刊,资源的局限性造成了教学手段的单一性,也造成了教学效果的不理想等问题的出现。最为重要的是,作为报刊,其特点是它的时效性和时新性。由于传统的纸质教材的局限性,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能使用的往往都是“旧闻”,这也导致学生无法把握英语语言文化的发展。目前,互联网的普及不仅可以使英美报刊选读课的教学手段变得丰富多样,同时也能消除传统英语报刊选读教学中存在的总在使用“旧闻”的尴尬状况。首先,教师可以登陆英语国家各大权威报纸的官网,取得他们最新的新闻报道。其次,教师还可以针对自己要阅读的报刊文章或新闻报道,收集一些与该类报道相关的英语国家地道的、原汁原味的图片、电影、电视、幻灯和录像等资料,以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能有更多更深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