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过滤英语阅读
㈠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态度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一、情感的概念、特征与功能情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在语言教学中,情感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情(emotion)、感觉(feeling)、情绪(mood)、态度(attitude)等。情感具有理智性、社会性和易变性等特征,具有激智、动力、调节、感染和移情等功能。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智力因素构成学习操作系统,动机、兴趣、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构成学习活动的动力系统。情感的动力功能表现为:如果动力系统作用大,操作系统的效率就高,学习效果就好;反之,学习效果就差。情感能调节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焦虑感,它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减缓学习疲劳也会产生调节作用。教师在课堂上流露出的情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的人格品质和言行举止通过情感的介入和作用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学生会把对教师的情感迁移到教师所讲授的课程上来。这种心理效应就是情感的移情功能。 二、情感与语言学习相关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所以把情感态度列为英语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因为情感态度与语言学习和学生本身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一)语言具有情感功能语言是人类交流感情与传输信息的媒介,语言具有认识性、实效性和情感功能。语言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沟通思想情感,促进人际交往。人际交往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人的情感态度,情感态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语言来表达和传递。恰当合理地使用语言有助于加深情感,增进友谊和相互尊重。因此,学生学习外语的过程就是学会与人沟通、正确运用情感态度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过程。 (二)情感态度对语言学习的重要影响情感态度与语言学习密不可分,语言学习的效果直接或间接地受情感态度的影响。布卢姆认为,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感情、乐趣或兴奋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克拉申也对情感和语言学习的关系进行了形象的阐述。他认为,有了大量合适的语言输入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外语,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还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输入也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能变成语言的吸收。当学生拥有了积极的情感,如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很强的自信、坚强的意志和大胆实践的精神等,输入的语言大部分就会被内化和吸收。反之,当学生出现焦虑、烦躁、紧张、胆怯或厌倦等消极情绪时,大脑的语言习得机制就会对语言学习材料进行情感过滤。学生的消极情绪越重,情感过滤的量就越大,语言的输入效率就越低。如果学生受消极情感的影响太大,就会影响其语言的学习行为。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常见的消极情感有:因性格内向而害怕与同学和老师交流,一听说考试就怕或由于过分紧张而导致语言表达不流利等。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消极情感,使语言学习中的成功体验与情感态度的发展相互促进。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就是学习者的情感控制。教师和学生之间如果没有一种情感上的沟通,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就很难收到应有的效果。教师的情感起着信号、感染和动力的作用,师爱是这种情感的具体体现,犹如阳光、雨露、春风。因而,对学生既要“晓之以理”又要“动之以情”,要以情达理,顺理入情。有理无情不足以感人,有情无理也难以启人服人。教师作为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应处处以学生为本,使他们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基础教育阶段是青少年情感态度发展的重要时期,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就是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情感态度是健全人格必备的品质,是新时期基础教育外语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以往的英语教学过于强调发展学生大脑的理性和认知功能,而忽视了非理性方面的发展,造成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情感空白”(emotional illiteracy)。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情感是非智力因素, 每一个教学阶段和每一门学科都应该高度关注学生的情感。这是因为情感具有跨学科特点,直接影响各学科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情感态度与人的发展密切相关。情感的内涵以及情感与英语学习的关系表明,情感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实施情感教学是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消除消极的情感、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主渠道。 三、情感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实施当前,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和情感教学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首先,新课程强调情感教学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
㈡ 小学英语情感策略目标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英语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 在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逐渐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今天,我们在关注教材教法及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同时,未能对学生的情感方面予以应有的重视。早在1987年我国学者张正东就把“注重情感因素,排除心理障碍”视作英语教学原则之一。刘学惠(1988)也曾撰文指出,重视外语教学的情感因素,不应仅仅出于手段和策略考虑,而应同时从外语教学目的本身来考虑,并呼吁 “将发展情感作为外语教学目的之一写进有关文件”。时至本世纪之初, “情感态度”作为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目标之一已写入教育部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本文试图对此作理论探究,以期为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更好地实施情感教学提供理论支持。 一、 情感及情感目标 作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情感是人在活动中对客观事物所持有的态度体验,是以客观事物能否满足人的需要为中介的反映。人的情感与认知过程是紧密联系的,任何认知过程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同时,情感又对人的认知行为起着积极和消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当人处于某种消极的情感状态时,认知活动自行停止,即便不停止,认知活动也不会有什么实际效果(Arnold,1999)。 情感不仅仅是教学手段,而应首先作为教学目标来优化教学。以布卢姆为代表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创立者们构建了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位一体的教育目标体系(克拉斯沃尔等,1989)。其中,情感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发展分为接受、反应、评价、组织及价值体系的性格化五个层次。层层递进、紧密衔接的情感心理的内化和升华过程形成一个动态的目标体系,从单纯的接受开始,经过一系列的复杂阶段,最后达到性格化。情感目标的渐进性表明教学活动中目标实现的不可逾越性,即:学生必须在达到某个水平后,才能在下一个较高的水平上进行活动。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出现标志着情感因素获得了与认知因素一样具有作为教学目标来考虑的重要地位。 二、 英语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 《课标》指出:情感态度是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保持积极的情感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与健康向上的品格。通过英语课程,增强祖国意识,拓展国际视野。 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只有对自己与他人、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抱有积极的情感态度,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不断取得进步。《课标》中所列的都是一些积极的情感,即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感态度。情感态度还包括一些消极的因素,如焦虑、抑制、过于内向、害羞、胆怯、缺乏学习动机等,这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帮助学生克服的情感因素。 《课标》还对不同学段的情感目标做了一定程度的细分,这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情感发展的渐进性与差异性的特点。在小学阶段,关键是让学生体会学习英语的乐趣,使英语学习成为低龄儿童心智发展的一部分,而不宜过多地强调学习英语的实际作用,特别是不要过分强调英语的工具性。进入初中阶段后,可以逐步引导学生认识英语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英语学习中表现的情感态度与英语学习的结果有密切关系,要特别关注英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高中阶段,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发展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与其他学科领域相比,语言与情感态度的关系更为密切,情感态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和传递。因此,英语课程在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方面发挥着特有的作用。目前,我们关注语言学习中的情感问题,特别是将情感态度作为英语课程目标之一,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Arnold,1999)。第一,解决情感问题有助于提高语言学习效果。消极情感影响学习潜力的正常发挥。如果学习者受消极情感影响太大,再好的教师、教材、教法也无济于事。与此相反,积极情感(如自尊、自信、移情、动机、愉快、惊喜等)能创造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状态。Brown(1987)从他本人及别人的研究成果中得出结论,即情感因素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凡是不成功的外语学习者都可归咎于各种各样的情感障碍。第二,解决情感问题也是促进人的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说,情感已经不是语言教学的问题,甚至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而是人的发展问题。但过去的教育过于强调大脑的理性和认知功能,却忽视了非理性方面的发展,造成“情感空白”。与其他学科一样,语言教育也应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情感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 三、 情感态度作为英语课程目标的理论依据 (一)情感的神经生物基础 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各种感知系统获得信息,神经科学家认为这些信息就是各种各样的刺激。大脑是一切认知活动发生的场所,而认知过程又是神经中枢发挥作用的过程。Schumann(1994)认为人的认知活动的发生经历这样几个过程:对外界刺激的感知,对刺激的情感评估,对刺激作出反应,刺激在记忆中作为信息保留下来,在行为活动中对信息的再次利用(提取)。在对信息感知和作出反应之间,有一个对信息进行评估的过程,即刺激的情感评估。在肯定或否定的情感评估的背后有一个神经生物系统在起作用,它判断刺激是否符合学习者的学习情感和学习动机。如果神经生物系统认为刺激符合学习者的学习情感和动机,就对刺激作出肯定评估;否则作出否定评估。就语言学习而言,肯定的评估促进语言学习,否定的评估阻碍语言学习。 情绪心理学家Scherer对刺激评估的标准曾展开广泛的研究,发现人的大脑进行刺激评估时参照五个方面:刺激的新奇度,刺激带来的愉快感,刺激与目标和需要的关系,对刺激的应付能力,刺激带来的自我及社会形象。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专家调查学习动机时也发现,肯定评估促进语言学习,否定评估阻碍语言学习。 可见,人的情感有其神经生物基础,并对语言学习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应力求使来自外界的语言刺激符合学习者的内在情感与动机,促进肯定评估的形成。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教学观 20世纪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Carl Rogers将其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领域,从发展学生潜能的教育目的出发,提出了以“真诚、尊重和理解”为特征、“以学生为中心”、促进有意义学习的人本主义教育教学观。 Rogers认为,情感和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彼此融为一体。理想的教育就是要培养“身体、心智、情感、精神、心力融为一体”的人,既用认知的方式也用情感的方式行事的知情合一的“完人”。所以,现实的教育目标应是“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知道如何学习的人”(Rogers, 1983)。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应该创造一种特殊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感到自由和安全,可以任意发挥好奇心,不怕错误和失败,既可以从书本和老师那里学习,也可以从环境、同学和个人经验中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自由的,而自由学习必须是有意义的。所谓有意义学习,不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有意义的学习结合了逻辑和直觉、理智和情感、概念和经验、观念和意义。若我们以这种方式来学习,便会变成完整的人”(Rogers,1983)。 人本主义教育教学观突出了情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正是英语教学应当借鉴之处。 (三)语言习得中的情感过滤 情感过滤这个概念最初由Dulay和 Burt提出,旨在说明情感因素对语言输入起着过滤的作用(1977)。Krashen在此基础上将其发展为情感过滤假设,认为“情感过滤是阻止语言习得者完全吸收所获得的可理解输入的一种心理障碍”(1985)。可理解输入只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第二语言习得的进程还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它包括动机、自信心和焦虑程度(Krashen, 1982, 1985)。Krashen将情感因素看作是可调节的“过滤器”。语言输入只有通过过滤器才能到达大脑中的语言习得机制,并为大脑所吸收,最终发展成为习得能力。 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设至少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情感因素在外语教学中起着不容忽视或低估的作用。情感对语言学习的影响至少和认知因素一样大,甚至更大(Stern, 1983)。强化学生的语言学习动机,增强自信心,创设低焦虑的心理空间和学习氛围是我们从中获得的最基本的启示。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信息简单地从外到内的单向输入,而是通过新信息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双向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即学习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它强调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主动地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借助于他人和环境的帮助,通过独特的信息加工过程,注意并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肖川, 1998)。学生作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体。教师作为学生建构意义的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至少应发挥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形成稳定的学习动机;重视学生的健康情感的培养;通过师生间的平等对话与意义协商,促进协作学习。 Vygotsky(1986)从认知结构的性质与发展条件等方面提出了学习者认知能力“最近发展区”的概念,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建构主义理论,为其具体应用于实际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最近发展区”是指比学习者现有知识技能略高出一个层次、经他人协助后方可达到的水平。同样,在学习者的情感世界中,也应存在相应的“最近发展区”。和认知行为一样,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的动机、信心或焦虑等情感态度不会在短期内发生突变,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情感作为一个教学目标,通过师生交互活动,使得各个情感因子在其“最近发展区”起着微妙的变化,朝着既定的情感目标发展。 四、 结语本文着重探讨了情感态度作为英语课程目标的理论依据。在我国英语作为外语教学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情感、认知与语言学习之间的关系仍待进一步论证。对英语教师运用情感因素的教学状况及学生对待英语学习的情感态度急待展开大范围的调查,从而正视一定程度上存在的重知轻情的教学现状,以期更好地发挥积极情感态度对外语教学的促进作用。在神经生物学、教育心理学及语言习得学等理论背景支持下,开展情感教学的课堂实验研究,积极推进英语课程的实施,是广大课程实施者面对的一个全新课题。
㈢ 英语公开课观后感
[英语公开课观后感]听说27日上午有英语公开课,我和费腾妈妈都很想参加,主要想了解孩子与同龄人相比有多大差距,同时也看看宝宝上了3个月的小四班是怎样进行攀登英语教学的,英语公开课观后感。但前一天,妈妈突然接到通知要参加一项检查工作,不能去了。妈妈非常遗憾,早晨跟宝宝说时,她竟然伤心地哭了……9点,家长鱼贯进入教室,站在自己孩子身后,公开课在攀登英语轻快的音乐声中开始了。首先是英语版的自我介绍游戏。邓老师拿起一根指挥棒交给第一位小朋友,小朋友就开始用英文介绍自己,并随机地把指挥棒交给另一位幼儿,第二位小朋友的英文介绍又开始了……如此不停地交棒接棒,所有的孩子都参与了这个游戏,也学习锻炼了简单的英文口语。孩子虽小,但差距已经在这个游戏中体现出来。有的孩子,可以独立的完成这个游戏,老师也很放心的让他自己表演;但有的小朋友却不能胜任,需要老师拿这他的手替他(她)说出自己的英文名并把指挥棒交到下一个幼儿手中。我观察,有80%以上的孩子都可以独立参与这个游戏。紧接着,另一个看图说单词的游戏又开始了。老师拿着十几张大卡片,逐一让幼儿观看,幼儿每看到一张就用英文说出图片上的单词。当看到狐狸的图片时,跟在老师身后的幼儿都跑回各自的座位,如果哪位小朋友跑得慢了,就会被老师抓住,成为FOX的"美餐"了.后来,老师又让小朋友分组表演了英语歌舞APPLE TREE,还做了小火车等等英语游戏。每个游戏都趣味盎然、寓教于乐。这次英语课,让我对小四班的两位老师有了新的认识。原先我认为她们是美女老师,现在我认为她们更是才女老师!在整节英语课上,老师几乎没有使用汉语和幼儿交流,也就是说,幼儿必须听懂、运用英语才可以融入课堂。三个月的时间让30多位3-4岁的幼儿做到这些真的很不容易,说明老师掌握了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特点。老师流利纯正的美语深深吸引着她们的学生,也倾倒了在场的全体家长。这次英语课,也引起家长的热议。有些在课堂表现不尽如人意的幼儿的家长,在下课后都表示要加强幼儿在家庭的英语辅导,以其更快的融入课堂,融入集体。与其说是老师给幼儿上了一节英语课,到不如说是老师给家长上了一节育儿课!这次英语课,我也看出,幼儿虽小,已有差距。比如郑清扬小朋友,她表现欲强、英语娴熟、专心听讲、参与游戏,可谓是明星学员。与他一样优秀的还有郑云鹏和几位叫不出名字的小朋友。看来,我家也要加强孩子的家庭辅导了。------------一、情感态度本次优质课的教师都很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态度、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有位教师在教课文Wildlife Protection时,播放了一个flash,画面上是一群鹿在悠闲自得地漫步在青青草原上,突然间传来一阵枪响,刹那间,茫茫草原上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引出课文主题保护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使学生既受到思想政治和情感教育,又使教学内容自然衔接导入新课。而且能培养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活动的能力。课堂上每位教师都能用英语OK. Very good. Wonderful. excellent等评价性语言表扬、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使他们怀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英语的活动中去,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二、情景创设情景,语境,是指用语言形式进行听说读写交流信息的社会环景。任何有意义的语言交际活动都是在特定的情景中实现的,情景作用于人的感官使人产生交际的动机和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心智活动。情景决定语言表述的意义。语言是客观情景的反映。 没有情景就没有语言的意义,英语交际活动离不开语言的情景。本次优质课大多数课都能有效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情景和充分利用英语教学本身的真实情景进行教学。诸如,采用实物、表格、身体语言、多媒体以及利用英语本身和上下文创设情景传授英语基础知识,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和交际活动。 在情景中理解语言知识和文章内容,由难化易,由浅入深,在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理解应用语言知识,突出重点难点;在情景中进行操练提高学生实践的量和质,观后感《英语公开课观后感》。课文内容通过多媒体,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加强学生的理解、记忆。 在情景中对话交际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条理化、逻辑顺序化,有利于提高口头理解和表达的正确性和流利性。三、语言知识教师重视通过板书和在多媒体投影等创设的情景中对语法知识进行归纳。 例如, 点破归纳语言的结构和规则,提高使用英语的正确性和生成更多的句子灵活运用语言知识进行交际活动的能力。比如,在Wildlife Protection中,作课的老师(河南大学附属中学的王文博老师)首先让学生分析文中的句子结构,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找出现在进行时态的被动语态的构成形式是:be being done, 然后给学生现在进行时态的句子,让他们把这些句子变成被动语态。这种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然后去学习、去模仿的教学形式,不仅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英语交际几乎所有的优质课竞赛课都把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作为目的要求。英语是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交际功能是语言的最本质的功能。交际既是目的,又是手段。 交际是一种运用英语进行社会交往的活动。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只有通过社会交际活动才能获得和掌握。师生之间,尤其是学生之间,用英语进行交际活动是获得有意义、有效的英语输入和良好情感过滤以及英语信息加工处理转化成有意义的输出的最有效和最理想的途径。交际的能力包括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交流信息的能力和话语能力。 有的教师能运用自己已有的英语知识,特别是刚学习的新的语言材料,把新旧语言知识相互整合,并联系学生实际或通过想象创设的情景,完整地进行语篇的思想交流。 例如,周口郸城一高的王允老师在教Earthquake一课时,让学生比较样本作文和王老师自己根据这篇新闻改写成的叙事故事之间的异同,通过利用两种文体的区别来教会学生新闻写作的结构、组织顺序和语言三方面的特点。学生通过王老师的指导,通过小组讨论找出新闻不同于叙事故事的特点,共同用英语编写命题新闻的提纲、细节等真是交际活动,提高了用英语交际的能力。五、教学过程教师都很注重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首先,教师通过真实的或创设的情景使学生理解所学的新的语言知识,再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技能训练和交际活动巩固所学语言知识,并使语言知识转化成技能,然后在新的情景中通过对子和小组活动灵活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达到掌握听说读写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的目的。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具体体现在能贯彻多信息、快节奏、高密度和勤反复的原则上。多信息 教师采用实物、多媒体等手段创设新的语言情景,多渠道地给学生提供英语信息源和大量的信息,拓宽视野,从而激励学生学习英语的强烈兴趣,积极主动参与各项学习活动,同时也避免了英语教学总是围绕着英语课本转和机械操练,重复老内容,缺乏信息的新鲜感,以致造成学生注意力涣散,思维迟缓,产生被动消极情绪,失去学习兴趣,学习退步的后果。快节奏 教师大都用正常的英语语速进行教学,教学环节严密,各环节和各种操练和交际活动间的交替自然紧奏、快捷,从播放轻音乐、古典音乐导入直至课的发展、高潮、结束富有节奏感。明快的节奏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高密度 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参与英语操练和交际活动的人多、面广,实践的内容量大。一堂课内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英语操练和交际活动。 有的一堂课平均每位学生能轮到1-2次实践活动。 加强小组活动形式以增加学生实践的面和量,也成了这次优质课竞赛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勤反复 教师能重视在新的情景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重现和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并使知识不断获得巩固,听说读写交际的能力不断获得发展。六、阅读阅读课文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 阅读是主动积极地获取信息的创造性行为,是培养通过视觉感知书面文字符号,获取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常是通过阅读理解整体课文的手段达到的。其中一位教师在做Reading时,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去找每一段的关键句,告诉学生一般情况下主题句在每一段的第一句,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阅读,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课文教学从整体语篇出发,突出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首先,学生阅读整篇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和中心思想。然后分段,找出主题句,理解各段的内容和各段落的逻辑联系。 最后再回到语篇进行交际性的操练。这样,学生在进一步准确理解和把握、运用语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整篇的交际性操练,使获取信息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因为获取信息的能力是建筑在准确理解,把握和运用语言知识基础上的。七、教师素质参加本次示范课的教师大都具备以下良好的全面素质:1.正确的语音语调;2.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能熟练地运用英语组织课堂;3.英语词语丰富、语言流畅;4.教态自然,和蔼可亲,表情丰富,仪态整洁、潇洒、轻松、愉快、活泼、稳重、振奋、激昂情意交融。5.有灵活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遇惊不乱,应变能力强,富有教学艺术性。6.善于利用多媒体、图表、实物等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活泼的语言情景。板书设计整洁美观,主题突出,形式多样,设计合理。八、建议1.不要过分造假。下面参加互动的老师发言说:有的老师的课完美的让人难以相信它的真实性,学生的能力也太强,有些太离谱了。2.要加强英语教学的实践性。个别教师讲解知识点过详过多,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3.要注意创设情景的实用性。 有的教师过于强调创设真实情景,以至于占用了很多时间,给人的感觉是为了表演而表演,消弱了英语的操练和交际运用。4.如此大规模的优质课,要是更具有公平性就好了。
㈣ 几个英语问题
在句中为什么没有主语:During a job interview,avoid twisting in your seat.
祈使句。主语就是you,省略了。
He enjoys hia present job because it allows him to advance at a pace with his ability.为什么
because前无逗号分隔?
状语位于句末是可以不用逗号的。
common grammar有什么观点
基本语法观点
I don't know where your strange idea has come from.为什么 has come 用现在完成式?
强调完成了。我不知道你的奇怪的想法是哪来的。
Palmer是谁?有什么理论
Krashen是谁。理论有哪些?
克拉申(Krashen)五个假说。一是习得-学习假说(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启示我们语言外语学习和母语习得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外语学习理论不能照搬母语习得理论。二是自然顺序假说(Natural Order Hypothesis),启示我们教师要多提供给学生接触真实目的语材料的机会,如先听后说,先读后写。第三是监察假说(Monitor Hypothesis ),他认为,学习只是对运用语言进行编辑或监察,使用者需要有充足的时间,掌握要用的规则,并专门注意到语法的正确性。该假说给我的启示是课堂上提问学生要有一定的等待时间,据说有人作过调查发现大部分老师在课堂上的实际等待时间都少于他对学生们所说的时间。第四是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启示教师要给学生输入并理解比当前语言稍多一点的语言材料,还有个公式:i+1。这一点启示我教学中输入的信息要让学生可理解,主要面对中等生,不要讲过于难的东西。并且所讲的东西要注意趣味性和关联性,同时又要有足够的输入量,但不要过多。控制为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上加一点点,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第五个是情感过滤假说(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他认为,情感因素起着对输入进行过滤的作用。情感因素因人而异。学习的情感因素会阻碍或加速语言的习得。只有在最佳情感条件下,才会产生真正的习得。最佳情感条件有三:学习者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学习者充满信心和学习者心情舒畅、没有什么过高或过低焦虑感。
http://..com/link?url=RBCNJIaBgpzWvcfKBKAh-3MX9NDMhyzCQ9e7tXNhr3tam-KTTwJNjGMI6sH4_li3en3eOOivAvRTfSNZY3msHa
㈤ 英语课堂如何利用情感教学提高效率
———第二阶段继续教育研修总结 情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情感能调节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焦虑感,它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减缓学习疲劳也会产生调节作用。教师在课堂上流露出的情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的人格品质和言行举止通过情感的介入和作用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学生会把对教师的情感迁移到教师所讲授的课程上来。 (一)语言具有情感功能 语言是人类交流感情与传输信息的媒介,语言具有认识性、实效性和情感功能。语言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沟通思想情感,促进人际交往。人际交往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人的情感态度,情感态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语言来表达和传递。恰当合理地使用语言有助于加深情感,增进友谊和相互尊重。因此,学生学习外语的过程就是学会与人沟通、正确运用情感态度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过程。 (二)情感态度对语言学习的重要影响 情感态度与语言学习密不可分,语言学习的效果直接或间接地受情感态度的影响。布卢姆认为,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感情、乐趣或兴奋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克拉申也对情感和语言学习的关系进行了形象的阐述。他认为,有了大量合适的语言输入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外语,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还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输入也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能变成语言的吸收。当学生拥有了积极的情感,如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很强的自信、坚强的意志和大胆实践的精神等,输入的语言大部分就会被内化和吸收。反之,当学生出现焦虑、烦躁、紧张、胆怯或厌倦等消极情绪时,大脑的语言习得机制就会对语言学习材料进行情感过滤。学生的消极情绪越重,情感过滤的量就越大,语言的输入效率就越低。如果学生受消极情感的影响太大,就会影响其语言的学习行为。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常见的消极情感有:因性格内向而害怕与同学和老师交流,一听说考试就怕或由于过分紧张而导致语言表达不流利等。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消极情感,使语言学习中的成功体验与情感态度的发展相互促进。 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就是学习者的情感控制。教师和学生之间如果没有一种情感上的沟通,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就很难收到应有的效果。教师的情感起着信号、感染和动力的作用,师爱是这种情感的具体体现,犹如阳光、雨露、春风。因而,对学生既要“晓之以理”又要“动之以情”,要以情达理,顺理入情。有理无情不足以感人,有情无理也难以启人服人。教师作为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应处处以学生为本,使他们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 教学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教师的情绪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融洽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反之,如果教师老是板着面孔,会引起学生心情烦躁、紧张,影响他们以正常的心态去接受知识。因此,我在教学中,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到教学中,使知识传授的过程渗透着情感的交流,以情感人,丝丝入扣,不断激起学生渴求知识的愿望。 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营造师生平等和谐的情感氛围,在创新教育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据此,我在英语教学中,十分注意建立平等、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我走下讲台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助学者和监督者。在传授知识时,我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使自己的言谈举止对学生产生一种“亲和力”,创建平等和谐的英语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索、自主发展、愉快合作的良好教学空间。这种“无拘无束”的教学氛围不仅能够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和创造潜能,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对教师良好的情感态度,使学生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授的课程上来。 把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是在英语课程中实现情感态度目标的最重要的环节。在英语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在情感方面的积极因素,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首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等激发其学习动机,同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样的教学形式,使教学活动达到最佳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我组织学生以pair work,group work,team work等方式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相互交流,资源共享,共同增加词汇量和语言信息量,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及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我设法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克服害羞和焦虑的心理。初学者往往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又因害怕出错而不敢尝试。此时,老师的肯定和鼓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默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声由衷的赞许,都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起学好英语的信心,进一步向所期望的目标努力,并将老师的真切期望和热情鼓励转化为自爱、自尊、自信。我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不失时机地鼓励他们,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帮助他们设法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
㈥ 浅谈如何弱化情感过滤
【内容摘要】本文针对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产生情感过滤的现象而影响英语的学习的问题,分析了产生情感过滤的原因并提出了弱化情感过滤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 情感过滤 弱化 成就感 愉快学习 兴趣
《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 学生的情感心理状态对课堂教学效果起很大的作用,因为情感对人的认知和行为有调节功能和推动作用,只有激起并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在学习活动中,这种积极情绪如果能得以保持,就会形成“情感动力”,它能推动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唤起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外语学习的主体是外语学习者,是各具情感特征、认识特征,社会特征的具体学习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习是学生自觉、积极、主动的心理认知活动。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要树立学生是英语学习的主人这一观点,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自觉实践,生动活泼的发展,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学生产生的情感过滤是一大阻碍。
《面向2 l世纪外语教学论进路与出路》中指出“情感过滤主要指外语学习者在情感上普通存在一种对目的语的排斥心理......,就人类而言,母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对其它语言的学习有或强或弱的干扰和排斥。”情感过滤和年龄、性格、认知方式有密切的关系,随着年龄的增加,性格,认知方式趋于定型,主体意识不断增强,情感过滤也随之增强。情感产生一种语言惰性,即对母语的依赖性,不愿学习和使用外语。在教学中,这种语言惰性就使得学生过分依赖汉语,对英语产生排斥进而不学英语,特别体现在一些待进生身上。
情感认同是外语学习者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对外语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态度的体验程度的表现。情感认同程度高的知识,就容易被学习者接受。情感认同低的知识就容易遗忘。情感认同是一种潜意识行为,学习者的主观意识并不解有效地驾驶它。情感过滤就是情感认同低的表现。通过主观努力学习的知识,经过情感过滤很快就遗忘了。在英语学习中如何弱化情感过滤是一个值得大家探讨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试着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不失时机地多给学生以鼓励和肯定,培养其成就感,满足学生获取成功的心理需要
一般认为,学生的成就感是推动学生努力取得成就的原动力。学习过程中的情感认同和学习成就感有关。对某一知识越有成就感,情感认同的程度就越高,相反,在某一学习领域中反复遭受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屈辱、焦虑、责备使学习者对该领域的知识情感认同程度就越低。如:在学英语的过程中,一些学生一再遭遇失败,心理上就怕英语,而他们在中学刚开始学习时,对自己能说英语非常高兴,说英语的愿望十分强烈,兴趣也很浓。许多人充满了希望,以为很快就可以用英语来表达自己,但两个学期过去后,因为一再遭遇考试失败,而且说英语的水平也未见提高,反而越学越不如刚开始时,这时怕的情感渐渐产生了,对英语知识的情感认同也就越来越低了。在学习过程中就产生了情感障碍。因此,学生要发挥自己的意识能力,用意志力去调整自己的情感状态,适应学习内容。而教师也应调动学生的情感优势,发挥其认识优势,把英语作为一种独立的知识体系来学习。同时通过创造英语交际情景,使学生产生交际需要开展交际活动,并尽量把交际活动的内容与新知识结合起来,形成语言学习的认知环境,进而促进语言学习与认知发展同一性。减少学生对英语的情感过滤,增强情感认同。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大部分的错误,对于学生本身就具有积极意义,与其用严历的态度去纠正,而伤害学生的积极性,不如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的错误,从实际效果的角度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去减少学生由此产生的情感过滤。奖赏是激励和控制情感的有力手段,英语教师应善于用多种奖赏方式,以鼓励培养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情感,即使他们取得很小的进步,教师都给予及时真诚的鼓励和表扬,尤其是对“待进生”,要增强他们成功的信心。
二、注意情感教育,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以满足学生享受愉快学习的心理需要是弱化情感过滤的关键
情感教育就是教师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从而对所学科目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掌握所学知识的过程,情感教育体现在五个方面,其一,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爱”字;其二,了解学生的情感特点,教育才能适时、适度;其三,创造最佳心理状态,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英语;其四,以情激情以情育情,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炽热的情感之火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去影响学生;其五,改革课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情感影响最大的还是教师。教师的一句恰到好处的赞扬,可以鼓舞学生去战胜困难,教师对学生错误,成绩的嘲笑,可能使学生憎恨起英语,因此,教师应该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表现自己的个性,有机会表达个人的观点和见识。这会使学生把英语和自己的个性融为一体,从而在情感上认同所学的英语,进而增强交际的信心。尤其对差生的态度,要特别慎重,要动之以情,尊重他们的人格,切忌冷嘲热讽。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对老师的好感,敬爱和信赖,这种积极的情绪,情意会大大激发他的努力学习的动机,减少情感过滤的影响。同时在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师生情感得到进一步的融洽,这能激励学生对英语的浓厚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学生获得情感的满足,从而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
三、以激发兴趣为重点,以培养能力为主要目标,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人们把探究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叫兴趣。兴趣是引起学习的动机,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培养学生学好外语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要注重利用各种形式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学习兴趣不仅关系到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而且关系到某些潜在素质和能力的发展,学生对英语学习感兴趣,就会精神振奋,情绪愉快,全神贯注,学习效果就特别好。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通过充满情感的语言,表情,把自己的情感体验传递给学生,使之产生一种感染力、吸引力,从而起到弱化情感过滤的作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爱动爱说、爱唱爱跳是学生的天性,教师通过教材中的对话、歌曲、故事等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如实物、挂图、录音机或多媒体等进行辅助教学。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又提高了听说能力,还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审美能力,更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陶冶了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操。
总之,动机、兴趣和情感是学习英语的动力,但要完成学习任务,获得成功还要有自觉克服困难的意志。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不同的困难,一部分学生在困难中还会掉队,教师遇到这种情况要耐心地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培养他们的坚强意志,鼓励他们前进,并在教学中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任务设计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以弱化情感过滤,提高学习效率。
范谊芮 渝萍. 1998. 面向21世纪外语教学论进路与出. 重庆:重庆出版社(阜康市电教教研中心 张雪琴)
㈦ 如何结合情感过滤假说进行高中英
一、增强学生自信,激发学生口语表达的积极性
英语教师要想方设法鼓励学生克服怕丢脸的畏惧心理,把过分紧张的监控降到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变“惧言”为“乐言”,使学生敢于把英语清晰、大胆地说出来。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语言水平精心设计具有层次梯度的口语练习,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练习。其次,在整个课堂活动中,教师应对学生的练习尽量给予肯定性的评价。教师如何在课堂活动中容错和纠错是很具艺术性的问题。如果教师有错必纠,会导致监控过度,影响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开口率,也就会最终影响口语课堂的教学效果。适度纠错,而且是适当纠错是必要的。所谓“适度”,就是要选择与学生语言整体面貌直接相关的重要错误来纠正,而不是面面俱到。所谓“适当”,指的是纠错方式要灵活、巧妙,而不是一定要当面直接指出。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克拉申关于外语学习的五个重要假说中还有一个假说对我们的启发很大,即“情感过滤假说(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这一假说认为,外语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对语言输入进行过滤,会阻碍或加速语言的习得。只有在最佳情感条件下,外语学习的效果才是最佳的。在学生学习动机既定(一般为升学)的条件下,如何做到在课堂活动中使学生对英语口语学习有足够的兴趣,而不是视其为负担,这也是摆在英语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
首先,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是提高学生兴趣的必要条件。很难想象单一的课堂活动形式可以让学生始终对其保持关注,这一点对于未成年的初中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同样是发言,演讲和辩论是不同的,表演和讲故事也是不一样的。同样是复述,阅读后复述和听录音后复述就很不相同,有提示词语的复述和不提供提示词语的复述难度也不一样;“克隆式”的按原意复述和附加意见的评论性复述对学生口语水平的要求也很不相同。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再次,课堂活动的形式及其组合应该时刻照顾到初中生的身心特点。有无游戏的穿插,对课堂活动趣味性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如果一节完整的课堂活动中都是辩论和演讲,即使两种形式交叉进行,学生还是会觉得枯燥、乏味,而且很快会因紧张而感到疲劳。游戏可以是谜语、猜词比赛这样的小型的、个体的活动,也可以是故事会、演讲或辩论比赛这样的大型的、集体的活动。同样是猜词的游戏,一人表演一人猜和一人用语言描述一人猜效果就不相同。也就是说,教师对每个游戏形式也应该有更为细致的分类设计。当然,这些游戏活动不能喧宾夺主,要让学生真正做到玩中学,学中玩。
三、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培养学生口语表达的渴望
应该承认,目的语环境的缺乏是目前初中生英语口语能力普遍偏低的根本原因,而让每个初中生都去英国、美国待上半年的想法又近乎天方夜谭,因此,如何在课堂内外创设一个相对真实的语言环境,使学生能身临“英语”之境,同样是摆在每个英语教师面前的艰巨任务。
按照克拉申的“习得-学习假说(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教师在课堂内外为学生创造一个与目的语尽量近似的语言环境对外语学习者来说非常有益。创造真实英语环境的具体方法有很多。如请学生在英语课堂上讲英语,哪怕是使用肢体语言,也尽量不使用汉语;注意教室的设计,可以定期出整版的英语板报或者在板报中长期保留专门的“英语天地”之类的栏目;定期或不定期地在校园范围内进行简单的英语广播或者举办诸如英语文化周的活动。
另外,为了创造尽量真实的英语环境,教师还必须注意课堂活动的不同实现形式的可理解性和难度等级。按照克拉申的“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语言教师给学生输入的语言材料应该略高于学生当前的语言水平,这就是所谓的“i+1”公式。如果教师输入的语言材料明显高于学生的水平,教师创设的语言环境即使再真实,对学生来说也是没意义的,因为它不可理解;如果教师输入的语言材料明显低于学生的水平,尽管学生可以理解,但是因为这种输入的难度低,学生一样不会得到训练,也不会有获得新知的成就感。只有“i+1”式的输入才会使学生既有成就感,又有自信心。因此,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是每个英语教师应特别注意的问题。
如果教师能够把学生带入真实的、可以理解的英语交际情景中,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无拘无束的发挥想象力,绝大多数学生都会产生一种用英语表达的渴望,这种表达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快乐。
综上所述,英语教师应该注重课堂内外的结合,利用学生的情感因素,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积极创设尽量真实的英语学习环境,营造轻松、愉快的英语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内外交际活动,从而为迅速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为学生将来进一步的英语学习和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㈧ 小学英语教学目标举例 从知识 技能 情感三个方面 至少五个 英文版 谢谢
英语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
在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逐渐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今天,我们在关注教材教法及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同时,未能对学生的情感方面予以应有的重视。早在1987年我国学者张正东就把“注重情感因素,排除心理障碍”视作英语教学原则之一。刘学惠(1988)也曾撰文指出,重视外语教学的情感因素,不应仅仅出于手段和策略考虑,而应同时从外语教学目的本身来考虑,并呼吁 “将发展情感作为外语教学目的之一写进有关文件”。时至本世纪之初, “情感态度”作为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目标之一已写入教育部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本文试图对此作理论探究,以期为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更好地实施情感教学提供理论支持。
一、 情感及情感目标
作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情感是人在活动中对客观事物所持有的态度体验,是以客观事物能否满足人的需要为中介的反映。人的情感与认知过程是紧密联系的,任何认知过程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同时,情感又对人的认知行为起着积极和消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当人处于某种消极的情感状态时,认知活动自行停止,即便不停止,认知活动也不会有什么实际效果(Arnold,1999)。
情感不仅仅是教学手段,而应首先作为教学目标来优化教学。以布卢姆为代表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创立者们构建了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位一体的教育目标体系(克拉斯沃尔等,1989)。其中,情感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发展分为接受、反应、评价、组织及价值体系的性格化五个层次。层层递进、紧密衔接的情感心理的内化和升华过程形成一个动态的目标体系,从单纯的接受开始,经过一系列的复杂阶段,最后达到性格化。情感目标的渐进性表明教学活动中目标实现的不可逾越性,即:学生必须在达到某个水平后,才能在下一个较高的水平上进行活动。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出现标志着情感因素获得了与认知因素一样具有作为教学目标来考虑的重要地位。
二、 英语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
《课标》指出:情感态度是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保持积极的情感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与健康向上的品格。通过英语课程,增强祖国意识,拓展国际视野。
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只有对自己与他人、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抱有积极的情感态度,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不断取得进步。《课标》中所列的都是一些积极的情感,即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感态度。情感态度还包括一些消极的因素,如焦虑、抑制、过于内向、害羞、胆怯、缺乏学习动机等,这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帮助学生克服的情感因素。
《课标》还对不同学段的情感目标做了一定程度的细分,这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情感发展的渐进性与差异性的特点。在小学阶段,关键是让学生体会学习英语的乐趣,使英语学习成为低龄儿童心智发展的一部分,而不宜过多地强调学习英语的实际作用,特别是不要过分强调英语的工具性。进入初中阶段后,可以逐步引导学生认识英语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英语学习中表现的情感态度与英语学习的结果有密切关系,要特别关注英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高中阶段,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发展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与其他学科领域相比,语言与情感态度的关系更为密切,情感态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和传递。因此,英语课程在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方面发挥着特有的作用。目前,我们关注语言学习中的情感问题,特别是将情感态度作为英语课程目标之一,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Arnold,1999)。第一,解决情感问题有助于提高语言学习效果。消极情感影响学习潜力的正常发挥。如果学习者受消极情感影响太大,再好的教师、教材、教法也无济于事。与此相反,积极情感(如自尊、自信、移情、动机、愉快、惊喜等)能创造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状态。Brown(1987)从他本人及别人的研究成果中得出结论,即情感因素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凡是不成功的外语学习者都可归咎于各种各样的情感障碍。第二,解决情感问题也是促进人的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说,情感已经不是语言教学的问题,甚至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而是人的发展问题。但过去的教育过于强调大脑的理性和认知功能,却忽视了非理性方面的发展,造成“情感空白”。与其他学科一样,语言教育也应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情感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
三、 情感态度作为英语课程目标的理论依据
(一)情感的神经生物基础
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各种感知系统获得信息,神经科学家认为这些信息就是各种各样的刺激。大脑是一切认知活动发生的场所,而认知过程又是神经中枢发挥作用的过程。Schumann(1994)认为人的认知活动的发生经历这样几个过程:对外界刺激的感知,对刺激的情感评估,对刺激作出反应,刺激在记忆中作为信息保留下来,在行为活动中对信息的再次利用(提取)。在对信息感知和作出反应之间,有一个对信息进行评估的过程,即刺激的情感评估。在肯定或否定的情感评估的背后有一个神经生物系统在起作用,它判断刺激是否符合学习者的学习情感和学习动机。如果神经生物系统认为刺激符合学习者的学习情感和动机,就对刺激作出肯定评估;否则作出否定评估。就语言学习而言,肯定的评估促进语言学习,否定的评估阻碍语言学习。
情绪心理学家Scherer对刺激评估的标准曾展开广泛的研究,发现人的大脑进行刺激评估时参照五个方面:刺激的新奇度,刺激带来的愉快感,刺激与目标和需要的关系,对刺激的应付能力,刺激带来的自我及社会形象。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专家调查学习动机时也发现,肯定评估促进语言学习,否定评估阻碍语言学习。
可见,人的情感有其神经生物基础,并对语言学习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应力求使来自外界的语言刺激符合学习者的内在情感与动机,促进肯定评估的形成。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教学观
20世纪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Carl Rogers将其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领域,从发展学生潜能的教育目的出发,提出了以“真诚、尊重和理解”为特征、“以学生为中心”、促进有意义学习的人本主义教育教学观。
Rogers认为,情感和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彼此融为一体。理想的教育就是要培养“身体、心智、情感、精神、心力融为一体”的人,既用认知的方式也用情感的方式行事的知情合一的“完人”。所以,现实的教育目标应是“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知道如何学习的人”(Rogers, 1983)。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应该创造一种特殊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感到自由和安全,可以任意发挥好奇心,不怕错误和失败,既可以从书本和老师那里学习,也可以从环境、同学和个人经验中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自由的,而自由学习必须是有意义的。所谓有意义学习,不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有意义的学习结合了逻辑和直觉、理智和情感、概念和经验、观念和意义。若我们以这种方式来学习,便会变成完整的人”(Rogers,1983)。
人本主义教育教学观突出了情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正是英语教学应当借鉴之处。
(三)语言习得中的情感过滤
情感过滤这个概念最初由Dulay和 Burt提出,旨在说明情感因素对语言输入起着过滤的作用(1977)。Krashen在此基础上将其发展为情感过滤假设,认为“情感过滤是阻止语言习得者完全吸收所获得的可理解输入的一种心理障碍”(1985)。可理解输入只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第二语言习得的进程还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它包括动机、自信心和焦虑程度(Krashen, 1982, 1985)。Krashen将情感因素看作是可调节的“过滤器”。语言输入只有通过过滤器才能到达大脑中的语言习得机制,并为大脑所吸收,最终发展成为习得能力。
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设至少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情感因素在外语教学中起着不容忽视或低估的作用。情感对语言学习的影响至少和认知因素一样大,甚至更大(Stern, 1983)。强化学生的语言学习动机,增强自信心,创设低焦虑的心理空间和学习氛围是我们从中获得的最基本的启示。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信息简单地从外到内的单向输入,而是通过新信息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双向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即学习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它强调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主动地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借助于他人和环境的帮助,通过独特的信息加工过程,注意并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肖川, 1998)。学生作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体。教师作为学生建构意义的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至少应发挥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形成稳定的学习动机;重视学生的健康情感的培养;通过师生间的平等对话与意义协商,促进协作学习。
Vygotsky(1986)从认知结构的性质与发展条件等方面提出了学习者认知能力“最近发展区”的概念,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建构主义理论,为其具体应用于实际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最近发展区”是指比学习者现有知识技能略高出一个层次、经他人协助后方可达到的水平。同样,在学习者的情感世界中,也应存在相应的“最近发展区”。和认知行为一样,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的动机、信心或焦虑等情感态度不会在短期内发生突变,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情感作为一个教学目标,通过师生交互活动,使得各个情感因子在其“最近发展区”起着微妙的变化,朝着既定的情感目标发展。
四、 结语本文着重探讨了情感态度作为英语课程目标的理论依据。在我国英语作为外语教学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情感、认知与语言学习之间的关系仍待进一步论证。对英语教师运用情感因素的教学状况及学生对待英语学习的情感态度急待展开大范围的调查,从而正视一定程度上存在的重知轻情的教学现状,以期更好地发挥积极情感态度对外语教学的促进作用。在神经生物学、教育心理学及语言习得学等理论背景支持下,开展情感教学的课堂实验研究,积极推进英语课程的实施,是广大课程实施者面对的一个全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