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阅读课堂观察量表
『壹』 如何设计"反复诵读品味语言"课堂观察量表
用朗读的办法,让学生比较、推敲、 品味语言使用的妙处,形成语感.”学生通过对精彩文段的 反复诵读,可以感受语言的丰富性,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从而增强对语言的规范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文章不是无 情物”,通过表情朗读,学生从朗读的语调、音色和形象生 动的词汇中,领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耳醉其音”、 “心 醉其情”.学习《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我主要采用多种朗读 方法,诵读描绘“荷塘月色”的部分.除齐读外,或让学生 先听录音,体会范读的速度,声调的高低以及感情的流露等; 或由学生自己试读;或让学生自读,便于自己体味、揣摩; 或由一人范读,其他同学聆听,然后共同评论其优劣.2、抓住关键词语:在景物描写中,关键词语就是指那些最能反映景物 特点,又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荷塘月色》中描 写月下荷塘里的景色有:田田的荷叶、袅娜的荷花、缕缕的 荷香、脉脉的流水;描写荷塘上的月的景色有:如水的月光、 月色、月影.一切都显得那么得宁静、和谐、自由,与作者 “求静”的心态相吻合,情景交融.描写景物形态的词语起到了渲染环境及刻画作者 情感的作用,也属关键词语.如月下荷塘一段的 “曲曲折折” 、 “田田”、“亭亭”、“点缀”、“袅娜”、“羞涩”等,无不与表现人物思想情绪、感情色彩密切相关.体味本文朴素、典雅,充满诗意的语言,还应抓住 本文比喻、通感及叠字的运用.比如,写静态荷花,连用三 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 出浴的美人”,分别写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忽明 忽暗、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塘中的月色,“但光与影有着和 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由视觉向听觉转移.月的光华和阴影,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和影的 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优美,烘托出一种温 馨、幽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乃至带人进入一种 幻境.作者锤炼语言的另一方面,是许许多多叠字的运用,这也是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 象,同时又加强了语意,给人一种音韵和谐的美感.如“蓊 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绿树,“隐隐约约” 的远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缕 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真是比比皆是,匠心独运.此外,一些数词、量词,甚至虚词在特定的语言环 境中起到特殊的作用,同样要引起重视.3、体会深层含义:学生找到这些关键词语后,应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这 些词语的意义和作用.我让学生思考:“‘云’、‘月’是 ‘淡淡’的,不能郎照,作者却以为是恰到好处呢?”“蝉 声与蛙声很热闹,为什么作者说‘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 也没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逐步明确这实际反映了作者思 想感情的发展历程,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作者不满黑暗现 实,追求自由光明,但一时又看不清前进方向,心情苦闷彷 徨,思想矛盾复杂,于苦闷中想求得一时的解脱,因此踏上 了求静之路,来到了日日曾走过的荷塘.欣赏着月下荷塘的 美景,作者得到了片刻的宁静,但现实的阴霾在心头挥之不 去,总有一股淡淡的忧愁蕴含其中.学生再进一步可以理解 本文将客观描述与主观感受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4、通过比较,体会词语运用之妙:不同词语的运用,所表达的效果也不一样,没有比 较,就没有发现,就难有深的体会.引导学生比较不同词语 的优劣,品味其中的奥妙,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必然大增.《荷塘月色》中描述月光时这样写道:“月光如流 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我让同学们比较 “泻”字与“照”的区别.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一个 “泻”字,变静为动,增强了月光的流动感,同时与“流水” 相照应,而“照”就缺少这样的表达效果.又如“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句中的“浮”,是否可以换作 “漂” “升” 或 同学们思考后明确,“浮” ,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与“薄薄”相照应.“漂”和“升” 就难以体现青雾的轻盈之美、自由之态.教学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自己掌 握品味语言方法.实践证明,语文教学抓住了“品味”这个 鼻子,完全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因为教材 中所选课文大都是语言精品,引导学生深入品味,就如同挖 井,井挖得越深,泉水越多,越甘甜.如何品味文学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鉴赏文学作品,必须由语言入手.联系语境展开联想是品味语言的 根本原则和总的方法.针对不同的语言材料,我们又可以采用不同的具体方法.
『贰』 如何观课议课及课堂观察量表
一、怎样听课
1、听课准备
(1)学识准备。熟悉课程标准,充分把握教材。按课程标准应做到个弄清:①弄清教学目的任务;②弄清教学建议;③弄清规定的知识体系;④弄清限定的知识范围和深度。
学习和掌握有关学科的教改信息。各个学科、各个领域都会涌现出许多新的教研成果,包括新的知识、新的方法、新的理论。学习教育理论。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和先进教改信息等,借助教育理论可以更好地分析教育现象。积累听课评课材料。听课评课作为一门新兴科学,这方面材料还不是很多,这就需要听课者注意积累。具体方法,一方面要从各种报刊杂志和图书中收集;另一方面边听课边总结。
(2)心理准备。态度上的准备:听课要做到诚心、虚心、专心、细心、公心;情绪上的准备:听课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它要求听课者不仅要听得懂,听得进,还要做记录,并深入思考进行分析评定,应尽可能排除一切干扰,精神饱满,集中精力听好课。
(3)情况准备。要了解听课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学生学习基础,智力和班级管理情况;要了解任课教师有关情况,如学识水平,工作态度、教学经历等。
(4)物质准备。听课者不能徒手洗耳恭听,要带好听课笔记、教科书、参考书等。
2、听课要领
(1)全身心投入。听课者要想获得理想的听课效果,要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全身心地投入。
『叁』 课堂观察量表是根据维度设定的还是根据观察点设定的
通过课前会议,讨论出了大致的观察点,可只带着观察点走进教室,可能依然内难以观察,或者难以容记录信息。需在观察前将观察点转化为可以操作的观察量表,在表中列出观察点分解后的要素。但观察点都有许多构成要素,若将它们都设计成观察指标,既无必要也不太可能观察记录的了。解决的办法是先厘清观察指标的逻辑体系,再根据可观察、可记录、可解释、抓大放小的原则筛选,
『肆』 求课堂观察量表及总结
参照《听课的变革》,郑金洲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
《课堂观察指导》,专陈瑶著,教育科属学出版社。两本书来看,里面有很多现成的量表。
或者直接从CNKI数据库中下载《课堂观察方法之研究》硕士毕业论文来看。使用时请记得注明出处。
『伍』 如何借助课堂观察量表来提高课堂评价效益
以“课例”和“案例”研究为载体的“校本教研”在我区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一些实践层面的具体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在参与了几个学校的校本教研后,我发现占相当比例的教研组对于课堂观察量表的设计,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问题是:主题外延过大。主要表现为观察量表的设计囊括了课堂教学所有的相关要素:从教学理念到教学实践具体环节,从双基到过程方法甚至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课内氛围到学生学前准备状态面面俱到。虽然,对于整个课堂教学有立足于宏观进而微观的观照是必须的,但想要在一堂课里关注所有的问题,必然削弱关注重点问题的力度,最终导致蜻蜓点水,无功而返。主题思考不深。主要表现为针对主题的学习不够深入,对于与研究主题密切相关的理论知识,主题内涵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主次地位,变化的规律分析不透,关注的因素或陷于片面、孤立,或陷于交叉重合。针对性不强。主要表现为量表中的观察内容与授课教师预设策略的脱节和断层,导致授课教师和观察教师的活动各自为阵。授课教师的预设策略是指向问题解决的具体途径、方法的,观察量表必须形成与之呼应的观察内容体系。可操作性差。主要表现为量表内容过于简略和笼统,教师无法有针对性地观察,取得有效数据。制定观察量表的目的是为了更直观、明了地记录和呈现研究过程中各要素发展变化的过程,对于各观察点有比较明确的要点提示和描述有助于增强量表的可操作性。之所以会出现以上现象,我以为还是没有把握教学研究最基本的规律和方法的缘故。对于一般教学研究过程而言,始终把握自变量、因变量以及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过程是最基本的。把握了这个最基本的规律,观察量表的基本构架便清晰了。观察量表的基本构成一般包括以下三个基本板块:自变量控制观察:自变量的控制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表现为教师针对主题问题主动预设的各种教学策略,包括具体的学习形式采用,学习方法指导,有意识的强化训练、有针对性地拓展延伸等,每一个具体的步骤都指向主题问题解决的。在课堂观察中,自变量控制观察主要是针对教师具体教学行为的观察,记录。因变量变化观察:因变量变化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表现为教师的教学策略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反应和变化,表现为可观察的兴趣、情感、态度以及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程度。在课堂观察中,因变量变化观察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包括学习兴趣、行为以及学习效果的观察,记录。数据分析归因、描述。通过对记录数据的分析、归因,描述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是研究的最终结果,也是教学研究最基本的意义所在。相关性越大,越能够积极有效地指导教师调节教学行为,获得最佳教学效果;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也会出现我们预料之外的结论,二者没有相关性或相关性甚微,这样的结论将引导我们尝试以新的途径解决问题。自变量控制观察、因变量变化观察、数据分析归因、描述是校本教研的核心部分,需要授课教师与课堂观察教师共同参与完成。研究成果的有效性更是依赖教师群体的综合素质。只有高素质的教师群体才能有针对性地预设策略,细致入微地观察,真实准确地记录,有理有据地归因,从而获得有价值的研究结论。能科学地设计“课堂观察量”便是走出了校本教研至关重要的一步。下面提供我区杨岔路小学语文课例研究的一组“课堂观察量表”供参考。 “教师评价语言对学生感悟文本内容的影响”——《触摸春天》课堂观察记录表 教师课堂行为观察记录表(一)教师评价语言的内容情感性评价(学生习惯态度兴趣)内容性评价(文本内容)方法性评价(学习方法)效度原因分析 次数%次数%次数% 教师课堂行为观察记录表(二)教师评价语言的有效性评价目的(清晰、准确、无冗余)评价时机(成熟、不成熟、生硬)评价态度(交流式;表演式;个性化)效度原因分析 次数%次数%次数% 学生课堂反应情况观察表
『陆』 如何进行英语课堂观察
学习语言,抄是一个输入袭的过程,输入的目的是为了最终能够输出语言。课堂中语言的输入只有依托一定的情景借助相应的语言信息也就是常说的“语境”、或“情景”,才能被学生更好地理解,促进语言的内化。在构建语境中教师语速要略为放慢、发音更为清晰、句子更短、更简单,运用适当的重复及不同的表达方式,确保学生能真正听懂、读懂的语言环境进行输入。
『柒』 如何填写课堂观察量表关于学习目标的课堂达成
1. 用箭头来表示语言互动的源流向,箭头的起始点代表发问者;箭头的方向表示回答这一问题者。在图中向上箭头表示学生提出问题,向下表示来自教师的问题或反馈;其中问号表示教师提出问题、加号表示教师正面反馈、负号表示教师负面反馈。
2. 可以在学生出发的语言箭头上方加上字母或符号表示更多的含义,如
A :学生主动提出相关主题的问题 B :学生正确回答
C :学生提出无关主题的问题 D :学生错误回答
?:学生主动表示疑问或不懂 ~ :学生直接对全班发表见解
3. 本记录由1人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