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阅读技能核心素养评课
❶ 如何结合课标和核心素养理念进行听课与评课活动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素质版教育要求教师把权学生从传统的被动的受教育地位转变到主动的求知地位上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为此,我们必须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地位。
❷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评课
“深度学习与数学核心素养下的未来课堂”
——全国小学数学名思教学研讨峰会的学习报道
2015年11月18至21日,我校数学组蔡建嫦、文月华、谢绿萍、凌卫丽、杨荣莉和刘惠清六位数学老师前往中山市职业技术学校体育馆参加全国小学数学 “深度学习与数学核心素养下的未来课堂”名思教学研讨峰会。
在三天的学习中,我们听了数学概念、计算、空间与图形等多类型、多形式的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以及活动课,其中有吴正宪、黄爱华等大师的课,也有年轻教师的获奖精品课,更有新颖别致的美国詹妮佛老师和台湾洪雪芬老师的课。在听课过程中我们收获了构建数学学习的新方向:教学不再局限于数学的内容,而是指向学生作为“人”的整体;教学不再局限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等四大领域的壁垒,而是指向四大领域的交织与融通;教学不再零敲碎打、面面俱到,而是关注核心,提纲挈领、一通百通。每一项核心素养都代表了学生要发展的一个侧面,对学生而言,各项素养是有机一体又人人不同的。正是学生不同素养的差异构成了学生的丰富性、互补性和统一性。因此,关注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是聚焦核心问题、尊重具体个人、直面特殊差异、综合引领提升。
我们还听了专家、大师的主题报告和评课。不管是法国的“共同文化”、德国的“关键能力”、美国的“核心知识”、日本的“基础学力”、台湾的“核心内涵”还是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数学素养,都为我们带来启发。核心素养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数学课堂上,有不一样的体现,同时又蕴含共同的追求。在国际视野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找到不一样的努力空间并发现全新的成长坐标系。
三天的观摩活动转眼就结束了,此次学习收获丰富、感受很深:同样的数学知识,可以变成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材料,也可以成为锤炼思维、感悟数学思想的载体,还能升华成培育心智、陶冶心灵的育人资源。面对不同的数学教育形态,“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关注素养才能真正把握数学教学的本质,才能真正把握数学教学未来的趋势!
❸ 如何实现核心素养下的听课评课转型
因此,在教学中,孩子们能够进一步认识到每个人各方面都是不一样的,让孩子认识到每个人的外形都各不相同,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行为实践能力。让我们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学科素养,核心素养被置于基础地位,大家有不同的性格、爱好:艺体节上展风采 共同齐商量;活动四:我眼中的他。此外,我也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校开展活动的现状等对教材加以了拓展、延伸和补充,合理进行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校制宜。思想品德作为思想性;在此基础上,是一种持续的多学科,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体会到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在实践中、多领域协同研究的集成,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围绕课程目标,我在教学设计中力求充分体现品德课的活动性、综合性突出的学科,具有独特的育人优势,关注核心素养成为思想品德教育的迫切选择。
以我执教的《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们共欢乐”中的第一个主题活动《不一样的你我他》为例,我又引导孩子们去发现同学身上的闪光点,从而感受到由于人与人有这么多的不同,才组成了我们这个丰富多彩的班集体、人文性。开课引入游戏激趣,一共由四个板块组成整个完整的教学环节。而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现代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从实际层面和操作层面进行规划:我的选择;活动二:我的个性名片,从实际层面和操作层面进行规划。努力为每一个孩子全面发展,国民核心素养的培育是至高无上的课题,我们难以绕过“核心素养”这一重要问题。因为学校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把有关教学内容实践化,以便在日益复杂的世界中正确前行。活动一、交流和分享,培养什么样的人;又以“选择不同的门”的形式让孩子们想象的翅膀,感受到每个人内心的想法也各不相同,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小学以生动活泼的课内外教育教学活动为主、特长等等,让他们学会肯定自我,悦纳自我。这四个环节由浅入深,将本课的教学与黄水小学孩子们的少年宫拓展课程、德育文化特色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自我教育和行为实践的能力、做贡献,都是独一无二的,环环相扣,先以“猜猜他是谁”的游戏环节从人物的显著特征谈起,我通过活动设计和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在自主发现、合作参与中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健康成长,教师责无旁贷,充实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在为集体争光,怎么培养人,有利于学生感受。迎接课堂转型的挑战;活动三,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教育应当帮助学生为明天做好准备,并为班集体而感到骄傲与自豪、实践性。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是中小学德育的重要载体,核心素养指导、引领着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没有核心素养,改革就缺了灵魂。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最后结合学校进行的少年宫拓展课程进行 “艺体节同学名单”的活动、综合性和社会性。通过“我的个性名片”的展示小学生品德素养指导细目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育综合改革的根本问题是
❹ 基于核心素养,如何听课,评课
在我国基础教育界,听评课是广大教研员的重要工作。教研员通过听评课来指导教学,还通过组织一线教师开展听评课活动,相互观摩、切磋和交流,以达到共同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可以说,听评课活动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发布和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核心素养成为深化高中课程改革的关键词,教材和教学都应当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纲。听评课活动也需要围绕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而不断改进。
本文主要结合中学生物教学,为各位老师提供对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评课的一些思考,建议各位老师收藏阅读。
关于一堂好课的标准
评课总得有标准,什么是一堂好课的标准?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答案。从应试的角度、从育人的角度,答案肯定是不同的。不同的学校也会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的人、不同的角色,答案也是不同的。省教研员、市教研员,两者评课角度就不完全一样。
虽然好课没有标准答案,但有共同要求,那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旨归。有很多专家提了不同的标准,在此不一一赘述。
我个人的观点是,以生物课为例,生物课最基本的是要突出一个字——“活”。生物都是活物,一定要讲活。怎么体现这个“活”字呢?
第一,知识要学活。概念教学要重在理解概念的实质,不去抠字眼。如果仅仅是抠字眼而对概念的实质理解不了,那你就没法活起来,会越学越死。
第二,思维要活跃。能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思维是非常关键的,学生如果只是被动地听老师讲,那肯定活不起来。
第三,思维要灵活。思维光活跃了还不行,还得灵活。如果思维总是钻牛角尖,不会换角度来思考,没有发散性,那种思维再活跃也不行。生物界的多样性、复杂性决定了我们学生物学需要思维上的灵活性。
第四,要有有效的学生活动。学生活动既要包括探究活动,又要包括实践活动。
第五,要联系现实生活。即使学习非常微观的内容,也要联系现实生活。
第六,启迪人生,引导学生创造未来生活,这是最高的要求。学生物课,能够做到启迪人生吗?我在《试论中学生物学的学科本质》一文中,说到生物学的学科思想有什么特点,说它实现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全覆盖,举了很多生物学如何影响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例子,那不就是启迪人生吗?
比如我们讲细胞,会讲到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细胞自动结束自己生命的过程,这是为个体做贡献、为整体做贡献,当然也是由基因决定的。我们联系一下每个人在社会里边生活,有时候也需要一些牺牲精神,牺牲个体、牺牲局部是为了整体。再比如,我们讲人体的稳态,说到稳态是机体存活的条件,它让每一个细胞分享,又靠所有细胞共建,这不就是共建共享、合作共赢吗?如果将细胞学讲到这个程度,是不是对人生有启迪呢?
关于一堂好课的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说的这些都不是标准答案,我希望各位老师一起来思考,去补充一堂好课的标准。
❺ 如何结合课标和核心素养理念进行听课和评课
教学目标是教抄学活动的灵魂袭,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效。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越好,并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